1、中医的四季养生?
2、武当山道家养生甘露茶是什么制成的
据百产品介绍:武当甘露茶产自海拨1000多米的武当山上,纯野生植物,这里常年云雾缭绕,本植物生长度环境潮湿,阳光照射时间短。只能靠雨露滋润生长。专因此生长速度缓慢,而积累了丰富的有机物属质。由人工攀山涉水采摘后,经阳光晒干而制成。
3、什么是道家养生功,修炼它有什么作用?在哪里可以系统的学习到?
就是有固本培元,延年益寿等等功效的功法,不急不缓,以人体的知最佳方式,在动静之中,寻求身体机能的提升,生命的升华。道。。
貌似诸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就是,你可以学学,至于道家的回春功,混回元功等可以网上找找资料,可以联系下基答本功。内功啥的还是顺其自然,精气充足,自然周天循环。
福生无量~
4、有人说核桃分心木泡水喝对人好处很多对吗?有科学依据吗?
有依据的
【名称】分心木 (《山西中药志》)
【拉丁】Semen Juglandis
【异名】胡桃衣(《本草再新》),胡桃夹(《现代实用中药》),胡桃隔(《山东中草药手册》)。
【来源】为胡桃科植物胡桃果核内的干燥木质隔膜。
【类别】收涩药
【产地】主产河北、河南、山西、山东。
【性味】《本草再新》:"味苦涩,性平,无毒。"
【归经】《本草再新》:"入脾、肾二经。"
【功用主治】固肾涩精。治遗精滑泄,淋病,尿血,遗溺,崩中,带下,泻痢,失眠。
①《本草再新》:"健脾固肾。"
② 陈念祖:"收涩精气。
③《山西中药志》:"利尿清热。治淋病尿血暑热泻痢。
④《中药材手册》:"治遗溺,崩中下血。"
⑤《陕西中药志》:"治耳聋。"
⑥《天津中草药》:"固涩收敛。治遗精,尿频,带下。"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3钱。
【选方】
①治肾虚遗精:分心木二钱,芡实四钱,枸杞子四钱,补骨脂三钱,牡蛎八钱。水煎服。(《山东中草药手册》)
②治肾炎:分心木十两。黄酒五斤,浸泡十分钟后,煮沸,去渣。每服5~10毫升,一日三次。(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附:【植物形态】
药材鉴定
本品多破碎成半圆形片状或不规则片状,完整者呈类圆形或椭圆形,直径2.5~3cm。表面棕色至浅棕褐色,稍有光泽,边缘不整齐,上中部有一卵圆形或椭圆形孔洞,长约占隔膜直径1/2,边缘增厚处呈棕褐色,增厚部分汇合延伸至基部。体轻,质脆,易折断。气微,味微涩。
化学成分
分心木为胡桃科植物胡桃JuglansregiaL.果核的干燥木质隔膜,功效固肾涩精,临床主要用于遗精滑泄、遗溺尿频、崩中、带下。初步研究表明,分心木中既有缩合鞣质,也有可水解鞣质,干酪素法测定其药材总鞣质含量可达3%~10%。但是干酪素法仅能测定总鞣质的含量,缺乏专属性。研究建立了RP—HPLC测定鞣质中鞣质的水解产物没食子酸的含量的方法,可用于药材质量控制。 胡桃始载于《开宝本草》,在我国主产于河北、山西、山东等地。专家对分心木中鞣质进行了定性分析,并建立了测定该药材中活性鞣质的方法,建立了该药材质量标准。
分心木茶
[原料]:分心木15克。 [制作]:上药清水洗净,放入沙锅内,加水500毫升,煎沸20分钟,取汁,倒入茶杯,代茶饮用。
[用法]:每日1剂,分2次饮服。连服10~25日痊愈。 [功效]:涩精止带。适用于白带过多、尿血、崩漏。
分心木有理气止痛作用;莲子心味苦性寒,是清心降压之良品;茶叶清头明目,化痰消食。三味合用,具有降压、清血、止痛之效。适用于高血压、高血脂引起的头痛、眩晕、郁胀等。
临床运用
1.将硬壳、分心木(壳肉分隔胡桃肉的部分)和胡桃肉加水750毫升,文火煎60分钟,至药汤约剩300毫升。去除硬壳及分心木,将药液及果肉分成3份,一日3次,于饭前半小时各服一份,30天为一个疗程。
用药后一周,查尿糖一次,一个月之后查一次血糖、血脂。如果血糖、血脂降到正常,可改用维持量,即取4枚胡桃敲碎煎汤,于午饭前半小时服用,可融合降糖药长期服用,不必间断。
2.痰瘀交阻证:
分心木
主证:头痛昏胀,眩晕目胀,视觉障碍,步态不稳,呕吐痰涎,肢体麻木,或见瘫痪,言语蹇塞,或见失语,神识欠清,舌苔薄腻,舌质紫暗,舌下青筋暴露,脉弦细或弦滑。
方药:通络散结方[《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4;(3):31],全蝎、蜈蚣、丹参、川芎、僵蚕、地龙、半夏、钩藤、白术、天麻、天葵子、夏枯草、贝母、女贞子、枸杞子、云雾草、分心木等。
头痛甚者加藁本、蔓荆子、白芷、菊花;呕吐者加姜竹茹、姜半夏;视力障碍者加蕤仁、青葙子、密礞花、石决明、石斛夜光丸等;颅内压增高,选加石楠叶、葶苈子、通草、葛根、桑白皮、车前草、川牛膝;便秘者加大黄蟅虫丸或番泻叶;多饮多尿选加生地、花粉、石斛、桑螵蛸、龟板、远志等;多汗者加襦稻根、浮小麦、碧桃干、橹豆衣等;气血津液亏损者酌加太子参、炙黄芪、生熟地、黄精、玉竹、枸杞子、虎杖根、薏苡仁、赤豆等。
分析:本方是在《医学心悟》半夏天麻白术汤的基础上加活血祛瘀、熄风止痉诸药组成。《脾胃论》曰:“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治。”“目昏黑头旋,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除。”再加白术可绝生痰之源;丹参、川芎为活血化瘀之要药,丹参有一味丹参功同四物之称,川芎又可上达巅顶,活血兼以行气;全蝎、蜈蚣、僵蚕、钩藤等为《证治准绳》撮风散之主药,祛风止痉,解毒散结,合而化痰祛瘀,熄风解痉消瘤。再佐贝母、天葵子、夏枯草化痰软坚散结,女贞、枸杞滋养肝肾,生精填髓,又添民间治疗肿瘤的云雾草、分心木,兼顾证候及病理。
5、适合旅游养生的地方有哪些
一、浙江天台山养生旅游胜地。
天台山不但自然风光奇丽秀美,人文积淀深邃厚实,而且旅游的区位条件也相当优越。天台是中国最早产茶地之一。天台山盛产优质高山茶叶--云雾茶,还诞生了东方茶文化--中国茶道。天台山还盛产中药材、有白术、茯苓、石斛等名贵药材1000余种,其中"天台乌药"品质独特,是中医的"长生不老药"。 "石梁"牌高山蔬菜生长在千米高山,是无污染的绿色产品,已远销上海、山东、福建、江苏及本省各城市,并出口到香港、澳门。
二、杭州西湖养生旅游胜地。
西湖被誉为"人间天堂"。不仅山水秀美,林壑幽深,更有大量的文物古迹,以及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苏堤两边水波潋滟,游船点点。远处是天色空蒙,青山滴翠,杂树升烟。此时走在堤上,你会被眼前的景色所惊叹,心醉神驰。西湖的美景不仅是春天繁花绚烂,更有夏日里莲碧接天,秋夜中月印三潭,冬雪后疏影横梅。还有那烟柳笼纱中的莺啼,细雨迷蒙中的楼台。即便是同一景色也节气的变化具有不同的特色。无论你何时来到这里,都会领略到她不同的风韵。杭州乐园里笑声飞扬,激情满怀。
三、江苏天目湖养生旅游胜地。
景区目前已建成羊山自然公园、湖里山公园、报恩禅寺、状元阁、射击城 、海洋世界、水上乐园等旅游景点,湖周群山环抱,湖水清冽,间有画若棋盘的田畔,疏密错落的茶园,到处是一幅幅纯自然的田园风光图,湖岸蜿蜒曲折,自然景色与人工点缀相得益彰。景区内古树名木,奇花异草,姿态万千。野猪、野兔、野鸡、野鸭等野生动物栖息繁衍,自成天趣。山、水、林、禽、兽同生共荣,构成一幅奇特的大自然生态图。
四、海南三亚养生旅游胜地。
三亚是海南省风景名胜最多而又最密集的地方,在约两百公里的海岸线上,密布亚龙湾、大东海、鹿回头公园、天涯海角、海山奇观、南山文化旅游区等闻名中外的旅游景点。她不仅具备现代国际旅游五大要素--阳光、海水、沙滩、绿色植被、洁净空气,而且还拥有河流、港口、温泉、岩洞、田园、热带动植物、民族风情等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在国内外堪称一绝。大自然把最宜人的气候、最清新的空气、最和煦的阳光、最湛蓝的海水、最柔和的沙滩、最风情万种的少数民族、最美味的海鲜…都赐予了这座海南岛最南端的海滨旅游城市。
五、牡丹江镜泊湖养生旅游胜地。
镜泊湖是中国最大、世界第二大高山堰塞湖,著名旅游、避暑和疗养胜地,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际生态旅游度假避暑胜地,世界地质公园。距离牡丹江市区仅百余公里。"镜泊"意为"清平如镜"。红罗女的传说为这里的山水倍添灵性,许多伟人的行踪墨宝也给名湖增色不少。
六、承德避暑山庄养生旅游胜地。
避暑山庄分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山峦区四大部分。宫殿区位于湖泊南岸,地形平坦,是皇帝处理朝政、举行庆典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占地10万平方米,由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和东宫四组建筑组成。湖泊区在宫殿区的北面,湖泊面积包括州岛约占43公顷,有8个小岛屿,将湖面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区域,层次分明,洲岛错落,碧波荡漾,富有江南鱼米之乡的特色。
七、福建武夷山养生旅游胜地。
武夷山地处中亚热带,境内群山重叠,海拔1800米以上的山峰多达三十余座,形成天然屏障,冬季可阻挡或削弱北方冷空气的入侵,具有降水量多,湿度大,雾日长,垂直变化显著等气候特点。武夷山四季气温较均匀、温和湿润,年均温17.6℃,平均降水量1864毫米。武夷山的"夕阳红--武夷山休闲养生游"曾火爆北京和上海市场,或许是武夷山的山水游的巨大知名度,"休闲养生游"走的仍是天游峰、仙游岩、虎啸岩、一线天、九曲溪等常态旅游项目。武夷山养生游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养生旅游产业的建设,打造中国乃至世界养生旅游胜地品牌。
八、湖北武当山养生旅游胜地。
湖北武当山是我国四大道教名山圣地、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及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和宗教活动场所,盘古以来,它以"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的显赫地位,吸引了众多高真逸士隐居、修炼、养生,潜心探研医术、养生术、仙术,为人类留下了极为宝贵的财富。成为千百年来人们顶礼膜拜的"神峰宝地",被誉为"仙山琼阁"。
电动卷帘门
短信接口
动漫绘画培训
动漫设计学校
东京民宿
九、黑龙江五大连池养生旅游胜地。
五大连池火山群,正以其奇异壮美的火山景观、波光粼粼的湖水,喷水吐玉的矿泉、新颖美观的疗养别墅,蜚声海内外,享有"火山公园"之美誉。目前,这里已成为著名的旅游、疗养胜地,每年都接待众多的海内外游人。他们不仅可以饱览这里的湖光山色,还可以畅饮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元素的矿泉水,享受到洗浴泉,带给人们的那种舒适与温馨。
6、养生之道(有关茶艺和登山的小常识)
茶艺,萌芽于唐,发皇于宋,改革于明,极盛于清,可谓有相当的历史渊源,自成一系统。
中国的民族性,自然谦和,不重形式。所以不管是唐代的茶经,宋代的大观论茶,或明代的茶疏,文中所谈仅是通论,一般人民将饮茶融成生活一部份,没有什么仪式,没有任何宗教色彩,茶是生活必需品,高兴怎么喝,就怎么喝。饮茶所讲究的是情趣,如「披咏疲倦」、「夜深共语」、「小桥画舫」、「小院焚香」,都是品茗的最佳环境和时机,「寒夜客来茶当酒」的境界,不但表露出宾主之间的和谐欢愉,而且蕴蓄着一种高雅的情致。
茶艺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选对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领会茶的滋味。
有中国人落脚的地方,就带去饮茶的习惯;中国人最先发现茶叶,是饮茶的古老民族。当你来到宝岛台湾,可能在一条老街中的寺庙内,看见叁叁两两的老者,悠闲地围坐在一个拳头大小而古可喜的茶壶旁,人手一杯,边谈边饮,那就是中国传统的老人茶。你也可能在台北大都会繁忙的街道上,看见挂有茶字招牌的茶艺馆,迎面一阵天然的茶香扑鼻而来,如果你有兴致驻足品 一番,还会有专人为你示范如何泡一壶简单易学的功夫茶。
茶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国有句俗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种饮茶习惯在中国人身上根深蒂固,已有上千年历史。在唐朝中叶,一位早年出家后来又还俗的和尚——陆羽,总结前人与当时的经验,完成了全世界第一本有关茶叶的著作——「茶经」后,饮茶风气很快吹遍中国大江南北,上自帝王公卿,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嗜茶;甚至于中国附近的各民族,如高丽、日本、东南亚各国,都学习了这个风尚。而在十七世纪初,荷兰东印度公司更首次将中国的茶输入欧洲,到了十七世纪中叶,在英国贵族社会中,「饮茶」已成为一种时尚风范。在中国,「茶」因为人文、地理的不同,而有两种发音方式,在北方发音为 CHA,在南方发音为 TEE;因此由中国北方输入茶的国家,如土耳其的发音是HAY,俄国是 CHAI,日本是 CHA; 而由中国南方经海线输入茶的国家,其发音则不相同,如西班牙的发音是 TE,德国的是 TEE,而英国则是 TEA。
刚经过阳光曝晒的茶叶 茶叶是摘取茶树嫩叶制造而成的,因为制造的方法不同,而有不同的种类和名称。制法最重要的关键在于「发酵」,发酵的结果,茶叶会从原来的碧绿色逐渐变红,发酵愈多,颜色愈红;而香气也会因发酵的多寡,从叶香变为花香、熟果香或麦芽糖香。不发酵茶称为绿茶,泡出来的茶汤是碧绿或绿中带黄色,具有新鲜蔬菜的香气,例如龙井、碧螺春等;全发酵茶称为红茶,泡出来的茶汤是朱红色的,具有麦芽糖的香气;而半发酵的茶,也就是乌龙茶。乌龙茶是中国的特点。
色茶,其最具代表性的产地是中国台湾省。乌龙茶又可分为轻发酵、中发酵及重发酵叁类,轻发酵如包种茶(清茶),以高香、清雅,汤色金黄为其特色;中发酵如铁观音、水仙、冻顶等,汤色为褐色,饮来老成持重,较偏重「喉韵」;而重发酵如白毫乌龙,汤色呈橘红色,具熟果香。
要想泡好一壶功夫茶,须注意水质、水温、茶量与茶具等要素;「水质」必须选用清新的软水(含矿物质较少者),切忌用硬水;「水温」随不同茶叶的冲泡而有所不同,对大部分的茶种而言,以接近摄氏 100 度冲泡为宜; 但绿茶类及轻发酵茶类则不宜过高,通常不宜超过 90 度;「茶量」的摆置亦因不同的茶种而异,从茶壶容量的四分之一到四分之叁均有可能。泡后约一分钟倒出饮用,但因茶而异,再次冲泡时间则须相对延长;至于「茶具」,以紫砂陶壶最佳,茶壶大小配以适宜的茶杯,杯内以白色较佳,以便于判辨汤色。
「喝茶」,在台湾已是一种普遍的休闲活动。 爱饮茶的人,也一定喜好把玩茶壶,现今台湾一般家庭中,多流行以小壶泡茶法(功夫茶),这是从十六世纪末明朝神宗时代所流传下来的一种习惯,已有四百年的历史。用小茶壶泡茶,茶味特别。甘醇芳香,明清时代以江苏宜兴的紫砂陶壶最有名,凡出于名家的作品,四方争购,价比黄金,而现在台湾的陶艺家们,不仅制作精美的紫砂陶壶,并且另外发展出许多改良式的创意壶,为各方所喜爱,而「藏壶」或「养壶」在台湾已成为一种高雅的风气。
茶是中国人的「国饮」,因为茶中含有多种维他命、茶素、精油、氟素等成份,有明目、清脑、利尿等功能,因此中国人相信一个常饮茶的人,必能延年益寿,而现代进步的科学,也已证明茶有医学上的效用,对人体有益处,因此茶已被世界各国公认为是天然的健康饮料。
在台湾,茶是经济作物,也是输出国外赚取外汇的农产品;各地的茶行、茶 为使茶艺普及,推动甚力,而许多内部陈设古典高雅的茶艺馆也纷纷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各茶区也定期性举行评茶比赛活动,吸引茶农、茶商、品茗人士前往,一经入选,茶价倍增,使得茶艺活动,呈现出一股朝气,因而饮茶的风尚,在台湾已成为一种高层次的精神生活,而这种崇尚自然,无拘无束的茶艺精神,就如同中国传统的人情味一般——醇厚温馨。
【茶艺的形成原因介绍】
中国是茶的故乡,历史悠久。据《华阳国志•巴志》:“园有方翡,香茗”记载,我国人工栽培利用茶树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在这悠入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茶已成为我国各族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常说:“早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茶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应用,人们首先把其当成饮料,用茶的自然功能,用以清神益智、助消化等。另外茶的又一重要功能是精神方面的。人们在饮茶过程中讲求的享受,对水、茶、器具、环境都有较高的要求;同时以茶培养、修炼自己的精神道德,在各种茶事活动中去协调人际关系,求得自己思想的自信、自省、也沟通彼此的情感,以茶雅志,以茶会友。茶本身存在着一种从形式到内容,从物质到精神,从人与物的直接关系到成为人际关系的媒介,逐渐形成传统东方文化一朵奇葩——中国茶文化。茶的特殊自然功能使茶文化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占有其重要的一席之地。
在中国古代,文人用茶以激发文思;道家用以修心养性;佛家用以解睡助禅等,物质与精神相结合,人们在精神层次上感受到了一种美的熏陶。在品茶过程中,人们与自然山水结为一体,接受大地的雨露;调和人间的纷解;求得明心见性回归自然的特殊情趣。所以品茶对环境的要求十分严格:或是江畔松石之下;或是清幽茶寮之中;或是宫廷文事茶宴;或是市中茶坊,路旁茶肆等。不同的环境会产生不同的意境和效果,渲染衬托不同的主题思想,庄严华贵的宫廷完好;修身养性的禅师茶;淡雅风采的文土茶,都有不同的品茗环境。对于再现生活品茶艺表演,不同类型的茶艺要求有不同风格的背景。主题和表现形式的致,通过背景衬托,增强感染力,再现生活品茶艺术魅力。在茶文化的挖掘研究中,何种形式的环境适合茶艺表演尚有必要探讨。背景中景物的形状,色彩的基调,书法、绘画和音乐的形式及内容,都是茶艺背景风格形成的影响因子。
【茶艺和茶艺背景的基本含义】
1.茶艺
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
就形式而言,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品茶、先要择,讲究壶与杯的古朴雅致,或是豪华庄贵。另外,品茶还要讲究人品,环境的协调,文人雅士讲求清幽静雅,达官贵族追求豪华高贵等。一般传统的品茶,环境要求多是清风、明月、松吟、竹韵、梅开、雪霁等种种妙趣和意境。总之,茶艺是形式和精神的完美结合,其中包含着美学观点和人的精神寄托。传统的茶艺,是用辩证统一的自然观和人的自身体验,从灵与肉的交互感受中来辨别有关问题,所以在技艺当中,即包含着我国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又包含了人们主观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寄托。
茶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茶叶的基本知识。学习茶艺,首先要了解和掌握茶叶的分类、主要名茶的品质特点、制作工艺,以及茶叶的鉴别、贮藏、选购等内容。这是学习茶艺的基础。
7、以下与茶相关的养生思想,哪一项不属于道家提出的呢
"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在从茶中体味苦寂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禅机,这对茶人以茶道为修身养性的途径,借以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有好处。
这项养生思想不是道家提出的。
是佛家的茶养生思想。
茶文化与儒,佛,道家思想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有着丰厚的思想基础,它融合了儒、佛、道家思想和精华。儒家的“中庸和谐”学说,以茶修德;佛教的普度众生,以茶修性;道教长生观、养生观与“天人合一”,以茶修心。儒、佛、道的思想,互相渗透,互相统一,共同培育了茶文化这朵传统文化百花园中光彩夺目的花朵。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地探究茶文化与儒家、道家思想的联系,追寻佛教和道教对茶文化形成的影响,进而深入了解中国茶文化的思想基础和茶文化形成的轨迹,更好的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
茶文化与道家思想
中国茶道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精华。佛教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在从茶中体味苦寂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禅机,这对茶人以茶道为修身养性的途径,借以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有好处。而道家的学说则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同时,还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真的美学理念和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
1、道教的生长观对中国茶文化的影响
道家思想从一开始就有长生不死的概念,人们如何才能得道而长生不老,羽化成仙呢。道士们的答案之一就是服用某种含有“生力”的食物,籍以收到特殊的效果。茶文化正是在这一点上与道教发生了原始的结合。西汉壶居士在《食忌》中说;“苦荼,久食成仙”。五代毛文锡提出服茶可以成仙。他在《茶谱》中:“蜀之雅州有蒙山山有五顶,顶有茶园,其中顶曰上有清峰”。说其地之茶,“若获一两,以本处水煎服,即能祛宿疾;二两,当眼前无疾;三两,固以换骨;四两,即为地仙矣。”服茶可以成为“地仙”,就是地上活着的仙人。可见,茶的轻身换骨之功效早已被道教所理解,饮茶与道教得道成仙,羽化成仙的观念联系到一起。在道家看来,茶本身既是与丹丸、经书一样的不寻常之物,是可以引领凡人登录仙籍的作用物之一,饮茶可以超凡脱俗。一些道士为了达到长寿成仙的目的,视茶为甘露。
2、道教清静无为的养生观与中国茶文化
道教的第一养生要旨是清静无为,这与春秋战国时道家的创始人老、庄的思想是相通的。老庄认为养生的关键是把生死看破,薄名利,洗宠辱,保持心地纯朴专一。老庄的“清心寡欲”、“与世无争”是一种符合自然法则的养生之道,只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自得其乐,才会使内心恬静。因此,“静”是道教的特征。能与道教精神相辅相成者,非茶莫属。茶者,自然之物也。茶树性喜潮湿,因为云雾笼罩,又生长在空气中湿度较大的山地区域,较少人涉足,经常与清静相依。茶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尝,只有在宁静的意境下才能品出茶的真味,才能感悟出品茶的要义,才能获得品饮的愉悦。静品才能使人安详平和,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才能进入超凡忘我的境界。卢仝的咏茶诗篇《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人称《七碗茶诗》常被人引为典故。诗人紧闭柴门,独自品茶有着无限情趣,每饮一碗茶,都有一层细细的体会,一连品茶七碗。“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在冷静和淡泊中,最后甚至回归自然、现实,“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忧及种茶人的辛苦。唐代的李秀兰,又名李冶,是唐代的女道士和女诗人,和“茶圣”陆羽友善。她写了一首《湖上卧病喜陆鸿渐至》,曰:“昔去繁霜月,今来苦雾时,相逢仍卧病,欲语泪先垂。强欠陶家酒,还吟谢客诗,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诗里无不蕴含着道教的自然、清静、无为之感。
“静”是道家的重要范畴,把静看成是与生俱来的本质。静虚则明,明则通,“无欲故静”,人无欲,则心虚自明,所以道家讲究去杂念,而得内在之精微。如《老子》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庄子》也说:“水静伏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静也。”老庄都认为致虚,守静达到极点,即可观察到世间万物成长之后各自复归其根底。复归其根底则曰静,静即生命之复原。水静能映照万物,精神进入虚静的状态,就能洞察一切,圣人之心如果达到这种境界,就可以像明镜一样,反映世间万物的真实面目。因此道家特别重视“入静” 将它视为一种功夫,也是一种修养。道家在养生修炼过程已经非常熟悉茶叶的药用性能,当然也会发现茶叶的自然属性中的“静”与他们学说中的“虚静”是相通的,自然也会将道家的思想追求融入到茶事的活动中去。所以道家对中国品饮的艺术境界影响尤为明显。中国茶道精神的“静”的特性与道家学说的关系极为密切。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历来为文人雅士所喜爱,是因为茶淡泊,清纯,自然,朴实的品格与他们所追求的淡泊,宁静,节俭,谦和的道德观念相一致,从历代文人的煎茶咏茶的高雅意境中我们不难悟出他们清静无为的追求品饮中所蕴含的“超凡脱俗”的神韵,自觉地遵循返璞归真的茶艺茶规。这一切无不洋溢着道家的气韵,无不闪烁着道教文化的色彩。这正是文人雅士的受道教文化的深远影响和潜移默化的熏陶所致。
3、“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中国茶文化
道家主张“天人合一”,“天”代表大自然以及自然规律,古人认为“道”出于“自然”,即“道法自然”,不把人和自然,物质和精神分离,认为物与精神,自然与人是互相包容和联系的整体,强调物我和情景的合一,这一学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认同,对自然美的羡慕和追求。因此,古人常把大自然中的山水景物当作感情的载体,寄情于自然,顺应人与自然的和谐,受道家“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历代茶人名家都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传统的茶文化正是自然主义与人文主义精神的高度结合的文化形态。吸取了天地精气的自然之物—茶,与天地宇宙之精灵—人,有着“性之所近”的可沟通的一面,即茶的清和淡雅之性接近于人性中的静、清、虚、淡的品性,也正是基于这一点,茶的自然本性与人生精神在茶文化中能够得到高度的统一。
(1)人化自然
人化自然,在茶道中表现为人对自然的回归渴望,以及人对"道"的体认。具体地说,人化自然表现为在品茶时乐于于自然亲近,在思想情感上能与自然交流,在人格上能与自然相比拟并通过茶事实践去体悟自然的规律。这种人化自然,是道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唯一"思想的典型表现。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不同,中国茶道"人化自然"的渴求特别强烈,表现味茶人们在品茶时追求寄情于山水,忘情与山水,心融于山水的境界。唐代高僧灵一,他与无居士饮茶时选择在白云深处的青山潭,相对而坐,在品尝茶时,也不忘体验山水之乐。为此,他在《与亢居士青山潭饮茶》诗中写道:“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清溪流水暮潺潺。”身边潺潺的清溪流水映带左右,山间野泉烟云蒙绕,席地而坐。清茶入口,香彻入心,浑不知此身处于何处之中,饮茶当此,方得尽其真味。而唐代诗人刘言史,与好友孟郊,选择在洛北的野泉上亲自煎茶,刘氏的《与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诗中,为求得“茶”的“正味真”,用的是鲜火,取的是没鱼腥味的水,边饮茶边亲近大自然,如此摆脱人世间的扰纷与烦恼,创造一个新的心灵世界。陆羽在《茶经》里,提倡“精”与“俭”的茶道思想。“精”,指茶、茶具、茶水及烹煮过程,必须精心选择,精益求精。“俭”,指的是不搞奢华,不铺张,以自然味美。茶乃大自然的精灵,其质朴无华自然天成,文人寄情山水间,不思利禄,不问功名,“平生于物原无取,消受山中一杯茶”,品茶一直被文人当成一种高雅的艺术享受,既讲究泡饮技艺,更注重情趣,追求天然野趣,茶带给文人的是净化,是纯洁,心灵的纯净与山水融为一体,天人合一,找回最自然的真我。朱权在《茶谱》中最精彩的是饮茶环境的界定。在朱权眼中,茶能帮人“去绝尘境,栖神物外,不伍于世流,不污于时俗”“有裨于修养之道”,所以品茶一定要选在景物幽静之所“或会于泉石之间,或处于松竹之下,或对皓月清风”。茶人也只有达到人化自然的境界,才能化自然的品格为自己的品格,才能从茶壶水沸声中听到自然的呼吸,才能以自己的"天性自然"去接近,去契合客体的自然,才能彻悟茶道、天道、人道。喝茶,其实就是学习心境平静,与自然的本体为一,有我亦无我,我似在自然的母体之中,似有似无,无中又有。
(2)自然化的人
“自然化的人”也即自然界万物的人格化、人性化。中国茶道吸收了道家的思想,把自然的万物都看成具有人的品格、人的情感,并能与人进行精神上的相互沟通的生命体,所以在中国茶人的眼里,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石一沙一草一木都显得格外可爱,格外亲切。在中国茶道中,自然人化不仅表现在山水草木等品茗环境的人化,而且包含了茶以及茶具的人化。对茶境的人化,平添了茶人品茶的情趣。
南宋大诗人杨万里有诗云:“故人气味茶样清,故人风骨茶样明”。(《谢木韫之舍人分送讲筵赐茶》)将老朋友的气质、风度比作茶叶,作为相当高的褒奖。在许多古人的著述中,都振振有词地将茶与人格修养联系在一起。这已成了古人的一种思维习惯,公认的隐喻,就如松竹梅菊兰蕙等被喻为君子一样,茶也成为了高尚情操的象征,因而饮茶也成了有德之人的雅集。以茶写美人,是中国茶诗的重要主题,反映出历代文人士大夫品茶的美人情结。崔珏《美人尝茶行》诗云:“云鬟枕落困春泥,玉郎为碾瑟瑟尘。闲教鹦鹉啄窗响,和娇扶起浓睡人。银瓶贮泉水一掬,松雨声来乳花熟。朱唇啜破绿云时,咽入香喉爽红玉。明眸渐开横秋水,手拨丝簧醉心起。台前却坐推金筝,不语思量梦中事。”慵懒的美人,浓睡初起,纤纤玉手端着碧玉绿云似的一瓯茶,朱唇轻啜,香喉细咽。在茶的刺激下,美人渐渐清醒,于是明眸转出秋水,纤指拨动琴弦,心意迷茫,似乎还在深情回忆梦中的乐事。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使美人形象更加栩栩如生。以茶写美人者,以茶诗写爱情者,当推此诗为第一。苏东坡有一首把茶人化的诗:“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末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苏轼则戏把佳茗当佳人,茶的香、甜、醇美,总是使人充满美丽的想象,茶如美人。正因为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融入了茶道精神之中,在中国茶人心里充满着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中国茶人有着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强烈渴望。
(3)文人以茶的品性自励自勉,不计一己之失,寻求自然与人的和谐
历史上,许多文人雅士,如欧阳修,苏轼陆游的品饮已达到“天人合一”的极辉煌的境界。苏轼一生,坎坷多难,但茗事是他得以从苦难中自我解脱而达到至旷达泰然的精神慰藉,他将人生理想与美学追求并行不悖地融入品茗雅事之中。苏东坡《行香子茶词》诗云:“绮席才终,欢意犹浓,酒阑时、高兴无穷,共夸君赐,初拆臣封,看分香饼,黄金缕,密云龙。斗赢一水,功敌千钟,觉凉生、两腋清风,暂留红袖,少却纱笼,放笙歌散,庭馆静,略从容。”在这首词中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作者酒后煎茶,品茶时的从容神奇,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轻松、飘逸“两腋清风”的神奇感受。《汲水煎茶》云:“活水还需活火煎,自临钓石取深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脚处,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诗中前段描写月夜临江烹煮茶的情趣,后则以茶铭茗与自然的翻覆变化,反衬世事的无常而平抚自己悲苦额境遇。而欧阳修在《双井茶》云:“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 穷腊不寒春气早,双井茅生先百草。 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斛茶养一两芽。 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啜尤须三日夸。宝云日铸非不精,争新弃旧世人情。岂知君子有常德,至宝不随时变易。君不见建溪龙凤团,不改旧时香味色”。此首诗作于欧阳修晚年辞官隐居时,抒发感慨。对人间冷暖,世情易变,作了含蓄的讽喻,他从茶的品质联想到世态人情,批评那种:“争新弃旧”的世俗之徒,阐明君子应当以节操自励,即便犹如“建溪”佳茗被“争新弃旧”的世人淡忘了,但香气犹存,本色未易,仍不改平生素志。一首茶诗,除给人以若许茶品知识外,又论及了处事做人的哲理,给人以启迪。又用“吾年向老世味薄,所好未衰惟饮茶”,感叹世情之崎岖多变,当看尽人世沧桑之后,惟独对茶的喜好未曾稍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