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道家养生和佛家养生的异同
道家是回归自然,是无我
佛家是苦其自我,是为他
2、简述儒家、道家、佛家各自养生主张
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人心。养生不如养心。杀生短命报,吃肉多病报。不造十恶业,自然健康长寿。
如果一个人杀生吃肉,再怎么锻炼身体也无济于事,祸福无门,唯人自招,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3、作为一名佛教徒能用道教的养生功法来锻炼身体吗
佛、道同源,佛、道一家。所修行的无为之法,没有差别。
4、筒述儒家、道家、佛家各自的养生主张
道教养生是非常厉害的!道教修炼者,在人间修炼时可以轻轻松松活到几百岁。张三丰在人间修炼212年,彭祖800年,孙思邈142岁,吴云清160岁,飞升仙境,永恒自在,化身无量,度化有缘......道教是修炼仙道的,道教的天仙就是佛教”佛“一样的境界,是超出三界外的,在印度叫“佛”,在中国人称为仙,就像一个是英文一个是中文名,还是一个意思。道教徒修到”阳神“可以获得佛教所说的第六神通”漏尽通“,这个漏尽通属于圣人证得。道教徒收徒来版说是比较严格的,要求比较高。佛教徒来说要求简单,七八十岁老头老太太,只要会念佛号,都可以权进来,佛教徒不怎么注重身体的保养,比如宣化老和尚就死于淋巴癌。
5、道教或佛教中最会养生神仙是哪个?
佛教追求解脱,不以长寿养生为能。道教讲究“长生久视”抄,也就是长寿。道教中最会养生的,要首推彭祖。
《列仙传》载:"彭祖者,殷大夫也,袭姓篯名铿,帝颛顼之孙、陆终氏之中子,历夏至殷末寿八百余岁。常食桂芝,善导引行气。历阳有彭祖仙室,前世祷请风雨,莫不辄百应。常有两虎在祠左右,祠讫,地即有虎迹云。后升仙而去。"
庄子这样叙述彭祖的长寿之道:“吹响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追引之士,度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6、中国古代佛教与道教饮茶养生的方式方法有何区别?
道家和道教在很多意念思维上述有区别的,不能相混,但道家延续至道教的思想,则以全性、养真、保身为目的,以静、虚、淡等为共同的表现特色。所以表现在品品位上也有一番类似,就饮茶而言,茶的本用是清除宿毒,提醒精神,增强活力,也就是说,从医道同源去看,茶的养生目的是第一位的,调理血脉才有茶饮之用。当道教也注重心性修养以后,茶才从药用价值上升为表达和调理心性的手段。以茶味来比“阴阳和气”,以茶之烹煮功夫隐喻“调心”,以饮茶之种种程式规范比拟修行的清净自然。“和”“真”“静”都是中国茶道终极追求。所以,茶作为修行的手段,最早是道教开始的。陆羽著作《茶经》,其人即是唐代的道教思想者。
唐以后进入五代和宋明,这一阶段茶也从道入佛门。因为同样都是修心,佛道有其共通的地方。最早茶也是以药用开始,佛法修行注重止观、静坐,因容易昏沉而以茶提神。但佛教修行中没有以养生为目的的说法,因此,茶的医用价值很快被作为次要,当禅宗兴起,“禅茶一味”则主要是从茶的象征意义上去说,以其茶韵无可执着、无可追寻,却无所不得,故得茶味、茶韵、茶趣,也就是得观空之道。所以,佛家的茶,是禅的工具,而已经脱离茶的本身价值和功用,是法的说明和会意,是一种知觉的反映,是以观想为伴用的,茶的品味,倒变成其次的事物来。
7、佛家,儒家,道家养生的联系
您好,末学对三家之学是如此理解的,简而言之就是 道以修身,儒以治世,佛以治心。佛家主张了脱生死,寂照涅盘,证得无上等觉,所修行其实不侧重在养生上而是无生。养生只是修行中的附加品,不是佛家的主要目的,佛家重在炼心,心能转物,即同如来。心的境界高了也能调节身体达到养生的目的。道家可以说是养生的专家,道家修行多是性命双修,当然其间功夫偏于命功性功或其他的分支派系很多,捡特点的说下,一般都由明师教导,从先命后性的功法炼起,大家都知道的筑基 起火 炼精化气 炼气还神 炼神还虚 炼虚合道或粉碎虚空的步骤来炼,其中炼气还神以前的步骤都是命功以后的是性功,命即生生之本,生命。性即与生俱来本心本性是形而上的东西强名曰道。祖国医学认为人身体上分布有十二经脉调节人体阴阳气血的平衡十二经络正常则人体正常无事否则轻则生病重者夭亡,一般的吐纳导引,健身运功多是只能调节十二经脉达到卫生的目的是谈不上养生的,养者有滋养,增加的意思在里面,道家命功起修炼的不是输通十二经脉,其命功的目的是打通能够调控十二经脉及生命的奇经八脉,奇经八脉在中医上也提到,但其病理就没有记载了,所以道家有言,凡夫只能用十二经脉,而仙家则能开通运用奇经八脉。具言开通八脉的高道是不会生病的还能控制生死,其他一些简单的道家功法比如八段锦,太极拳等多是道之末梢只能调节十二经脉的,没有道家内丹功法超脱,所以说道家是养生的权威,其养生方法道藏中数不胜数!儒家养生直接谈的很少都是融会于生活规律之中,时时保持君子之风,儒雅姿态则心自净,气自伏。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有点中国佛教禅宗的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的意味!其养生代表应该是孔子教颜回的心斋方法但亦出在庄子的笔录上面,所以儒家的养生是从行往座立饮食起居上调节的相对佛道两家不是很方便。佛教进入中国后与道儒都有融通,各家学说有其特点但又互相可以印证,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
若讲其三家养生学说的联系其清静是共同特点,佛道的慈悲度世与儒家出世平天下的思想有一点点相同亦有所其别,各有各的特点又互相吸取对方优良特长,强而分别亦不能全一家之言,混沌不分又各有千秋。言多必失,还请海涵!
8、信佛的人可以用道教养生方法吗?
信佛的人,如果受了三归依,就要理解和信守三归依戒。也就是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
道教的养生方法,有一些在佛教是不被支持的。
比如:打通任督二脉。道教所谓的小周天,进而打通大周天。
佛教的根本修持目标是超出三界,脱离六道。如果专注于养生的目的而进行修炼,这就容易落于我执的状态,就是变得执着于自己的身体,这于出世的修证是不利的。
当然,如果严格按照佛教的修持方法,达到道教的养生目标是没有问题的。也就是说,一旦开悟,一开俱开,身体、精神全部通顺,但此时仍然没有身体的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