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腰脱和腰间盘突出有什么不同?
腰脱”一词本不正确,正确的说法应该叫“腰间盘突出症”。腰间盘突出症是青壮年人群发生腰腿疼的常见原因,说是常见,但并不象人们想象的那样多。其实能引起腰腿疼的原因有许多。
什么情况应考虑患有腰间盘突出症?
1、从年龄上看:20~50岁为此症的高发人群;
2、腰疼伴有腿疼:多数病人在有腰疼的同时有腿疼,但并不绝对。腰疼的特点是:下腰段后正中或略偏于中线的一小范围的疼痛,弯腰时出现或加重,同时出现一侧,少数可同时出现两下肢的疼痛有时是麻木,下肢的疼痛范围在大腿的后侧到小腿的外侧甚至到足的背侧。
3、同样的症状反复发作,卧床休息几天病情可好转或康复,间隔一段时间(几周到几年)再次发作,多次出现。
4、重的病人可以有大小便失禁,一般不引起瘫痪。
5、自我检查:两腿直立,保持膝部伸直,尽量弯腰手触地,出现2条中的腰腿疼痛,就应该到医院进一步检查。
6、对腰间盘突出症,最好的检查为核磁共振MRI,其次是CT,普通X线片不能诊断此症。
2、腰脱1年了,严重时起不来床,请问按摩有效果吗?四季花城附近哪家店效果好?
你这个说来的话应该是一个老病了。你很久之前就得了这个病。据我估计,应该是腰椎或者是颈椎上面的问题。你的腰椎或者是颈椎曾经受过伤。所以现在才出了毛病。按摩是有效果的。再配以针灸。效果应该是更加。不过这事情要能长期坚持。毕竟骨头上的病,不是一天两天能治愈的。
3、腰脱能治好吗?要怎么治?
腰椎间盘突出症(膨出)在中国古代中医理论中称之于“背骨痛”,背骨痛乃肾水衰耗不能上润於脑,滞留在背骨既“椎骨”不能运行而痛也,是一种病程较长、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的慢性疾病。许多患者因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康复治疗,日久逐渐产生并发症,最终导致一系列退行性病变,有的还需要手术治疗。但是,由肾亏引起有很多种,如:腰痛不能腑者、腰痛不能直者、腰痛而不止者(腰扭伤)、腰腿筋骨痛、腰痛足亦痛、腰腿痛、胸背颈项手足肩胛腰膝痛(颈椎病、肩周炎)、腰痛兼头痛等。有些患者对目前的治疗效果不理想,要求医生给他做手术,而有医生也要求患者让他来做手术,这种治疗方法是错误的,也是完全不可接受治疗方法,此种治疗方法只会患者带更加严重的痛苦,甚至会给患者造成永远不能工作的后果或瘫痪。如颈椎病、肩周炎、胸背痛、手足痛、腰膝痛、口流唾液等,做手术能治好吗?它的病源在那儿你们是否知道,为什么要做手术?颈椎病的主要病源在于心隔,是痰涎伏在心隔上下所致,引起颈骨痛、肩胛痛、、、、、、等等,既筋骨牵引。腰椎间盘突出症既称背骨痛,是肾水亏不能上润於脑,亏损者,肾水无法远行,滞留在腰椎骨之间,久则寒,寒湿向下漫延,导致腰腿筋骨被压痛,不能走路 。所以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做手术,能治好吗?真正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方法,首先补肾水,再加一些祛寒祛湿,然后加些止痛消炎,才能有效的治疗。再说,手术治疗创伤重、痛苦大、并发症和禁忌症多,术后恢复期长,且有复发可能。因此,多数患者不堪其苦,却只有望而却步。
当前,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人们渐渐失去了日常而自然体育煅烁的宝贵时机,为适应工作需要,不得不长时间的保持坐姿不变及不正确的姿态持续过久,使得保护腰椎的腰肌及恝带长时间得不到舒畅,从而导致许多的工作人员、司机、学生和某些岗位的操作人员患上了慢性腰肌劳损疾病,从而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背骨痛)。因此,腰椎间盘突出是不能做手术的,只有用中药才是患者最佳的选择。其治疗方法和药方、药理分析如下:
麦冬:滋阴清心,为常用养阴药,滋阴而不伤胃。《本经》:“主诸风湿偏痹,强骨髓。”五味子:生津滋肾,本品酸敛,湿润,常和麦冬等配伍治气阴两伤之症。《本经》:“主益气,劳伤赢瘦,补不足。”党参:补中益气,生津养血,为补中益气常用药。黄芪:补气升阳,与党参配伍能增强补气之功效,为补气之要药,常用于气滞血瘀导致的肢体麻木,关节痹痛,与方中熟地、麦冬同用可起到益气生津之功效,为方中君药之一。《日华子本草》:“助气,长筋骨。”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为补气健脾,燥湿利水之圣药,常用于寒湿痹痛之症。《本经》:“主寒湿痹。”山药:益气养阴,补肾益脾,补先天后天之本。熟地:养血滋阴,补精益髓,为补血之要药,又为滋阴之主药,与党参、黄芪、麦冬同用有协同作用。中医甚本理论有精、津、血同源,又有气血相助相生的理论,故补血益于气阴双补。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本品即能祛风散寒,又能胜湿止痛,常与羌活同用构成益痹汤。羌活:祛风胜湿,散寒止痛,治疗肢节疼痛,肩背酸痛,与防风为本方臣药。《珍球囊》:羌活:“祛诸骨节疼痛。”茯苓:利水渗湿,利水而不伤气,药性平和,为利水渗湿之要药,为本方君药之一。养阴生津,为方中佐药之一。甘草:调和诸药,补缓止痛,为使药,为方中诸药相互协同,标本兼顾,不仅能快速解除疼痛症状,又能通过长期服用茯得治本之目的。
以上药方不能擅自使用,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才能使用。但是使用此药方的医生,要懂此药方的配伍方法,否则药量不正确,反而会使患者更加严重,如果配法正确,患腰椎间盘突出(背骨痛)的患者,轻者一十五天,重者一个月,更严重者二个月痊愈,不复发。
4、24岁得腰托怎么办
1.南怀瑾《金刚经说什么》 节选
内触妙乐的菩萨
「香味触」这个触很重要,尤其在座有些用功的朋友,真坐得好的时候,不愿下坐。你们初学的两腿发麻难过,坐得好的人,功夫够了,两个腿发舒服快乐,快乐得你决不愿意把腿放下来。这叫菩萨内触妙乐,身体内在奇妙的接触到从未有过的快乐。菩萨的戒律,不准入这种定,因为耽著这种禅定,就不肯去度众生了!谁都愿意享受内触妙乐,哪个人还愿意跑来站在这里讲课啊!所以说,菩萨境界是内触妙乐,触是身体的感受,但是一个真正学大乘佛法的人,是不应该住于内触妙乐的境界,是要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法」是意识境界,是属于观念、思想、精神方面。如果你心里还有个空空洞洞清清净净,就已经落在法上。所以说,把身体外面的一切丢完空完了,再把意识方面的也丢下了,这才叫做学佛,也就是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佛说要这个样子才对。
讲到这里,佛又叫了一声,须菩提呀!我告诉你呀!你看这个老人家对弟子多亲切,他意思是说孩子啊,下面我再给你讲。
2.
如果能够做到浑然“忘身”,或者运用智力而抛舍感觉的作用,只是一味沉静无为、等待它的充实,它便会像接触电机的开关一样,嗒的一下,豁然松弛,进入心境豁然开朗、精神特别充沛旺盛的境界,假使平常是勾腰驼背的人(受过外伤或生来如此的另当别论。)到了那个时候,他就会自然而然的挺直腰干,开张胸膛,呼吸顺畅,胃口开爽。不过,往往因此而精神太过旺盛,不大容易睡眠,但普通一般人,都有定的睡眠的惯性,到此反而把它当做失眠的病态,心理愈加恐慌,那就背道而驰,无从说起了。
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
您的查询字词都已标明如下:南怀瑾 驼背 (点击查询词,可以跳到它在文中首次出现的位置)
(百度和网页http://www.hhfg.org/xxsz/f220.html的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百度快照谨为网络故障时之索引,不代表被搜索网站的即时页面。)
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
南怀瑾 著
总目录:
前 言
1、长生不老确有可能
2、静坐的方法
3、静坐的心身状况
4、哪一本是静坐的最佳入门参考书
5、因是子静坐法的利弊
6、人体的气机是怎么一回事
7、丹田与脉轮是什么
8、静坐与气脉
9、儒佛道三家的静坐姿势
10、七支坐法的形式
11、有关七支坐法的传说
12、叉手盘坐与健康的效果
13、关于头脑的健康功效
14、盘足曲膝与健康
15、学习静坐如何用心
16、存想与精思
17、安心守窍的方法
18、当心守窍的后果
19、守窍与存想的原理
20、守窍与炼气
21、什么是气
22、静坐与气的存想
23、人体内部的气机与空气的关系
24、静坐的休息与气机
25、开始静坐时气机的反应
26、背部的反应
27、静坐与后脑的反应
28、前脑的反应
29、间脑的反应
30、如何打通任脉
31、不食人间烟火与中气的作用
32、大腹便便不足道
33、人身和人参的两足之重要
34、气脉的异同之争
35、道家与密宗有关气脉的不同图案
36、中脉的重要争论
37、为什么气脉会震动
38、打通气脉为什么
39、静坐与锻炼精神
40、三炼精气神之说
41、修炼的时间和程度之说
42、新旧医学养“精”观念的异同
43、认识真精
44、静坐与“炼精化气”的剖析
45、炼气和止息
46、气息的神奇和奥秘
47、变化气质和气的周期
48、炼气不如平心
49、三花聚顶和五气朝元
50、炼气与化神
51、神是什么东西
52、气化神的境界
53、炼气化神三问
附:修定与参禅法要
前 言
人,充满了多欲与好奇的心理。欲之最大者,莫过于求得长生不死之果实;好奇之最甚者,莫过于探寻天地人我生命之根源,超越世间而掌握宇宙之功能。由此两种心理之总和,构成宗教学术思想之根本。西方的佛国、天堂,东方的世外桃园与大罗仙境之建立,就导致人类脱离现实物欲而促使精神之升华。
舍此之外,有特立独行,而非宗教似宗教,纯就现实身心以取证者,则为中国传统的神仙修养之术,与乎印度传统的修心瑜伽及佛家"秘密宗"法门之一部分。此皆从现有生命之身心着手薰修,锻炼精神肉体而力求超越物理世界之束缚,以达成外我的永恒存在,进而开启宇宙生命原始之奥秘。既不叛于宗教者各自之信仰,又不纯依信仰而自求实证。
但千古以来,有关长生不老的书籍与口传秘法,流传亦甚普及,而真仙何在?寿者难期,看来纯似一派谎言,无足采信。不但我们现在有此怀疑,古人也早有同感。故晋代人嵇康,撰写《养生论》而力言神仙之可学,欲从理论上证明其事之真实。
嵇康提出神仙之的主旨在于养生,堪称平实而公允。此道是否具有超神入化之功,暂且不问。其对现有养生之助益,则绝难否认。且与中国之医理,以及现代之精神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学,可以互相辅翼,大有发扬的必要。
一种学术思想,自数千年流传至今,必有它存在的道理。古人并非尽为愚蠢,轻易受骗。但是由于古今教授处理的方法不同,所以我们今天对此不容易了解。况且自古以来毕生埋头此道,进而钻研深入者,到底属于少数的特立独行之士,不如普通应用学术,可以立刻见效于谋生。以区区个人的阅历与体验,此道对于平常注意身心修养,极有自我治疗之效。如欲"病急投医,临时抱佛",可以休矣。
至于以此探究宇宙与人生生命之奥秘,而冀求超凡者,则又涉及根骨之说。清人赵翼伦诗,有"少时学语苦难圆,只道工夫半未全。到老方知非力取,三分人力七分天"之说。诗乃文艺上的小道,其高深造诣之难,有如此说,何况变化气质,岂能一蹴而就,而得其圜中之妙哉!
本书的出版,要谢谢多年来学习或修道的多方探询,问题百出,使我大有应接不暇之感。乃以浅略之心得与经验,扫除传统与私相授受的陋习,打破丹经道书上有意秘藏私的术语,作一初步研究心得之平实报导。对于讲究养生的人或者有些帮助。
在此尚须声明,所谓"初步"并非谦抑之词,纯出至诚之言。要求更为深入,实非本书可尽其奥妙。如果时间与机会许可,当在从心理部分,乃至综合生理部与心理部分,继续提出报告。
一九七三年岁次癸丑净名盦主记于台北
1、长生不老确有可能
在我的一生中,有不少人无数次问过这些问题。一个做了几十年医生的人,如果没有宗教家的仁慈怀抱,有时真会厌恶自己“当时何不学春耕”,懒得再讲病理;同时更会讨厌求诊治病的人存有顽强的主见,不肯合作。我虽然不是医生,但实在缺乏耐性详细解答这些迷惑的心理病态,有时候碰到别人问起这些问题时,我劈头就说:你几时真正见到世界上有长生不死的人?除了听别人说的:某地某人已经活了几百岁,广成子、徐庶,都还活在峨眉山和青城山上,绝对没有一个人敢亲自请出一位长生不死的神仙来见人。其次,我就要问:你认为静坐便是修道吗?道是什么?怎样去修?你为什么要修道和静坐?几乎十个就有五双的答复,都是为了“祛病延年”与“消灾延寿”。讲到静坐与修道,大多数都想知道静坐的方法,以及如何打通任督二脉与奇经八脉,或者密宗三脉七轮等等问题。可是他们都忘记了为长生不死而修道,为打通任督二脉而静坐的最高道理--哲学理论的依据。因为一个人为自己长生不死而修道,这是表示人性自私心理极度的发挥。如果打通身上的气脉便是道果,那么,这个道,毕竟还是唯物的结晶。道,究竟是心是物?多数人却不肯向这里去深入研究了。
那么,人类根本没有长生不死的可能吗?不然!不然!这个问题,首先必须认识两个不同的内容:
(一)所谓长生,就是“祛病延年”的引申,一个人了解了许多养生必要的学识,使自己活着的时候,无病无痛,快快活活的活着,万一到了死的时候,既不麻烦自己,也不拖累别人,痛痛快快地死去,这便是人生最难求得的幸福。
(二)所谓不死,不是指肉体生命的常在,它是指精神生命的永恒。但这里所谓的精神生命,究竟是什么东西呢?它的本体,是超越于心物以外而独立存在的生命原始;它的作用和现象,便是现有的生命和心理的意识状态。至于精神的究竟状况是什么情形?那是另一个非常麻烦繁复的问题,留待以后慢慢地讨论。其实,自古以来所谓的修道,乃至任何宗教最高的要求,都是要找到这个东西,返还到这个境界为目的,只是因文化系统、区域语言的不同,而使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表达它的意义而已。
那么,道是可以全修的吗?“祛病延年”的“长生不老”之术,的确是有可能的吗?就我的知识范围所及,可以大胆地说:是有道可修,“长生不老”是有可能的。但是必须了解,这毕竟是一件个人出世的事功,并非入世利人的事业。如果一面要求现实人生种种的满足,同时又要“长生不老”而成神仙,那只有问之虚空,必无结果。《说郛》上记载一段故事:有一位名公巨卿,听说有一个修道的人,已经活了200多岁,还很年轻,便请他来求教修道的诀窍。这个道人说:“我一生不近女色。”那位巨公听了以后,便说:“那还有什么意思,我何必修道。”其实,除了男女关系以外,现实人生的欲望,有些还胜过男女之间的要求,更多更大。同时,更必须了解,想要求得“长生不老”,这便是人生最大的欲望,当然也是阻碍修道最大的原因了。一个人在世界上,要想学成某一门的专长,必须舍弃其他多方面的发展,何况要想达到一个超越常人的境界呢?道家的《阴符经》说:“绝利一源,用师十倍。”如果不绝世间多欲之心,又想达到超世逍遥之道,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至少,我的认识是如此,过此以外就非我所知了。
2、静坐的方法
至于问到静坐的方法有多少种的问题,据我所知,只有一桩--静坐。如果要说静坐的姿态有多少种?那么,它大约有96种之多。可是所有方法的共通目的,都是在求“静”。那么“静”便是道吗?否则,何以必须要求“静”呢?这是两个问题,同时,也是两个不同的观念,包括三个要点,不可混为一谈。
(一)静与动,是两个对立的名词,这两个对立名词的观念,大而言之,是表示自然界物理现象中两种对立的状态,小而言之,它是指人生的活动与静止、行动与休息的两种 状态。道非动静,动与静,都是道的功用。道在一动一静之间,亦可以说便在动静之中。所以认为“静”便是道,那就大有问题。
(二)求“静”,那是养生与修道的必然方法,也可以说是基本的方法。在养生(包括要求健康长寿--长生不老)方面来说:一切生命功能的泉源,都从“静”中生长,那是自然的功用。在自然界中,任何动物、植物、矿物的成长,都从“静”中充沛它生命的功能。尤其是植物--一朵花、一粒谷子、麦子等等的种子,都在静态中成长,在动态中凋谢。人的生命,经常与活动对等的便是休息。睡眠,是人需要休息的一种惯性姿态,人生往复不绝的生命动能,也都靠充分的休息而得到日新又新的生机。
所以老子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静为躁君。”以及后来所出的道家《清静经》等道理,乃至曾子著《大学》,以“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等等观念,都是观察自然的结果,效法自然的法则而作此说。甚至,佛家的禅定(中国后期佛学,又译为静虑)也不例外。
(三)在精神状态而言,静是培养接近于先天“智慧”的温床。人类的知识,都从后天生命的本能,利用聪明,动脑筋而来。“智慧”,是从“静”中的灵光一现而得。所以佛家戒、定、慧的三无漏学,也是以静虑--“禅定”为中心,然后达到“般若”智慧的成就。
那么,用什么方法去求“静”呢?这是一个非常可笑的问题,而人们都是那样轻易地问出来。“静”便是“静”,用心去求“静”,求“静”又加上方法,那岂不是愈来愈多一番动乱吗?若在禅宗来说,便可直截了当地答:“君心正在闹,且自休去。”这样说来,“求静”根本便错了,或者说:“可以不必求静”啰!那也未必尽然。不必陈义太高,但卑之而毋高论地说,一般人的心理和生理状态,经常习惯于动态;在心理方面,如意识、思想、知觉、情感等,好比多头的瀑布、澎湃的江河。真有“无尽长江滚滚来”的趋势;在生理方面,血液的通行、神经的感受、气息的运行,时时刻刻都会发生苦乐的感受,尤其在静坐的时候,如果身体早已潜伏有病根,它可能会发生酸、痛、冷、热、痒等感觉,比起不静的时候还要强烈。“树欲静而风不止”,心欲静而动乱愈多,所以一般初学静坐的人,往往发现自己的思虑营营,非常杂乱,甚至,比起不静坐的时候,反而更加烦燥、不安;因而更加恐慌,认为自己不应该“静坐”,或者加上武侠小说与民俗神话等的传说,恐怕“静坐”会“走火入魔”。其实,这都是不明道理,自己头上安头,错加误会,构成心理上的阴影。
3、静坐的心身状况
为了便于了解“静坐”时有关心理与生理的问题,首先要从心理说起。人,为什么想要“静坐”?这当然有很多的理由,倘使说:“白头归佛一生心”,或者“我欲出离世间”,未免太过笼统。如果把它归纳起来,便如上文所说:为了“修道”,为了“养生”,为了“养心”等各种愿望,总而言之,总有一个目的。
是谁产生这个目的?那当然会说:“是我。”那么,是“我”哪方面的动机呢?一定说:“是心”--这里所谓的心,大约包括了现代观念的脑、意识、思想等等名词。好了,既然是我“心”想“静坐”,或者说“静坐”先求“静心”,何以在“静坐”时,反而觉得思虑营营,其心不能安静呢?殊不知我人的心--意思、思想,由生到死,从朝到暮,根本就习惯于思虑,它犹如一条瀑布的流水,永远没有停止过;只是它与生命共同存在成习惯,自己并不觉得平常就有这许多思虑,一旦到了要“静坐”的时候,在比较安静,向内求静的情况中,便会发觉自己的心思太乱。
其实,这是“静坐”第一步功效。譬如象一杯浑浊的水,当它本来浑浊的时候,根本就看不见有尘渣。如果把这一杯水安稳地、静静地放在那里,加上一点点的澄清剂,很快变会发现杯中的尘渣,纷纷向下沉淀。不是这杯水因为在安静的状态,而起了尘渣,实在是它本来便有了尘渣,因为静止,才被发现。又譬如一间房屋,平常看不见它有灰尘,当阳光忽然透过缝隙,才发现了光隙中有灰尘在乱舞纷飞,你既不要去打扫它,也不要用一个方法去掉它,只要不摇不动,不去增加,也不去减少它,慢慢的再静止下去,它自然就会停止纷飞了。
但是在这里最可能发生的问题,便是当安静的情况来临时,往往便会想睡眠,或者不知不觉,自己便进入睡眠的状态。有了这种情形,又怎么办呢?那时,你要仔细审察,体会自己,倘使是从心理--身体的劳累,或者是心力的疲惫而来,不妨干脆放身而眠,等待睡足了,精神爽朗时,再来“静坐”。倘使发现心力和身体,并无疲劳的现象,那么最好起身稍作运动,或者特别提起精神,作到始终保持适度而安稳的静态才对。
4、哪一本是静坐的最佳入门参考书
几十年以前,要学“静坐”的人,没有明师(不是名师)指导,便不敢学“静坐”,实在找不到明师的时候,便靠道书中的丹经(修炼内丹做神仙的书籍),一知半解,肓修瞎炼。1924年以后,如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因是子静坐法,以及由日本倒传回来的冈田静坐法、气功秘诀等书,随着时代的开明,教育的普及,印刷的发达,到处可以看到。抗战胜利以后,佛家天台宗修炼止观的书籍,如小止观六妙门、摩诃(大)止观,袁了凡静坐法正续编等也应运流行,普遍传开。同时,由藏文翻译成汉文的密宗修法经典,或由英、法转译回来的密宗书籍,也陆续公开。其中以密宗黄教祖师宗喀巴大师所著的《菩提道次第论》中,《修止与修观》的抽印本,与天台宗大小止观的方法相同,较为稳当妥实。但有关佛家修习静坐(禅定)的书籍,又必须与全部佛学的教理相融会,才能相应。
5、因是子静坐法的利弊
在这些书籍中如果要说哪一本书,可做初步入门最正确的指导,实在都不太合适。而合于佛道两家正统的典籍,学理又不简单,至于不太合于正统道理的书,问题又太多。在无书可资遵循的时候,比较普遍为人所乐道的,便是蒋维乔先生所著的《因是子静坐法》,多少人如法炮制去学静坐,多少人想使自身上发生气派感受,做到和他一样。其实,《因是子静坐法》只能说是蒋维乔先生本身学“静坐”的经验谈,或者可以说是他学习“静坐”的反应实录,可以贡献给大家做参考,但绝不是金科玉律,更非不易的法则。我们首先须要了解,蒋先生开始学习“静坐”的时候,早已患了严重的肺病,一个人到了有病的时候,心境反而比较宁静。情绪虽然近于消极,有时思想反而清明,“有病方知身是苦,健时多向乱中忙。”这是人之常情。因为他本身有肺病,所以必须要在静中修养,等到生理机能恢复本能活动的时候,相当于道、佛两家所说的气机或气脉便会发生作用,循着中国医学所说的人身十二经脉的流行,于是气机到达某处,该处就自然产生某种感受。在这种情况当中,只要不去揠苗助长,任其自然流行,便是最好的生理疗法,对任何一种疾病都有效,何况是必须静养治疗的肺病。总之,任何是中西医药治疗疾病的根本方法,都靠静养,所有中西医药物,只有帮助治疗的功效,并无绝对去病的作用。疾病之所以恢复了健康,得到药物帮助的效果,仅有十之三、四,靠着卧床住院的静养,因此引发本身体能的治疗而从获生机,却占十之六、七的重要。就是使用外科手术的医疗道理,也并不外于此例。何况有关心理和精神的治疗,同样不外于此理。
了解了这些道理以后,便可知道《因是子静坐法》所说气机发动和气脉流行的境界,这只是著者蒋维乔先生有病之身学习静坐后的现象和经验,不可以偏概全,认为人人必会如此,视为千篇一律的定则。如果不懂得这个道理,依照《因是子静坐法》去实验“静坐”,而且就把它视为师法之当然,必定会弊多益少,适得其反。
6、人体的气机是怎么一回事
东方古代的医药之学,皆与巫术同源共祖,中国的医学,也不例外。在三千年以前,中国的医药之学,由巫医而转入道家的方术(又称为方技),这是周、秦之间的事。中国的医学和道家的方术,以及印度自古相传的瑜伽术,都承认人身生命的泉源,在于人体内部所潜藏无限气机的库藏。不过古代道家的丹经,这个气字,是用原始的“[上无下灬]”字。如用拆字的方法来讲,“(无) ”即是“无”的古字,下面四点即是“火”字的假借。换言之,“无火”之谓“[上无下灬]”。什么是“火”呢?淫欲、情欲、躁动的意念都是火。没有了这些躁火(等于中医书上所说的相火)。元气大定(君火正位),渐渐便可引发固有生命的气机。气机的流行,它依循昼夜十二个时辰(中国古代的计时方法,与宇宙日月运行的规则相通),周流人身气脉(十二经脉)与腑脏一周。并且在每一时辰之中,经过气脉的部分不同,就又研究出人身穴道的学说,发展成为针灸之学。
除了医学所称的十二经脉以外,另有不隶属于十二经脉的气脉,便是道家特别重视的“奇经八脉”。“奇经”的奇字,并不是奇怪的意思,而是“单支”的意思;也便是涵有特殊的、单独的含义。“奇经八脉”,包括了督、任、冲、带、阳维、阴维、阳跷、阴跷等八根脉腺。督脉便是庄子在《庖丁解牛》篇中所提及“缘督以为经”的督脉,大约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说的中枢神经系统的脊髓神经。任脉则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自律神经系统与脏腑的关系。带脉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肾脏神经系统。阳维、阴维则和现代医学的大脑、小脑与间脑的神经系统有密切的关联。阳跷、阴跷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生殖神经,包括摄护腺与手足等主要神经作用。唯有冲脉很难说,扩充其量而言,它在中枢神经与自律神经之间并无固定部位和系统的范围;它由生殖机能与睾丸之间的小神经丛开始,一直经过胃与心脏部分而上冲间脑。
只有打通气机的人,才能切实体会得到气脉的状况,而后相信确有其事。但特别需要声明的,我非专门学医的人,所引用中西医学上的名词,仅是研究心得,强作解人加以说明而已,不可拘泥属实。
此外,由印度上古瑜伽术的传承,经过佛家的洗炼和整理,而成为佛教密宗一派的修练方法,也很注重人体的气脉,以三脉四轮(详称七轮)为其主要的体系。三脉,即是人体平面的左、右、中三脉,不同于道家以前(任)、后(督)、中(冲)等三脉为主。四轮或七轮,便是人体横断面神经丛的几个主要部分,与道家的上、中、下三丹田之说,各有不同的概念,却有大同小异的效果。
7、丹田与脉轮是什么
说到气与丹田,学习西医与生理解剖学的人,便会引为笑谈,认为人体上根本就没有这回事,这是愚昧和迷信,或者是道家的人故作神秘之说。如果讲到瑜伽术的三脉七轮倒也并不反对,因为近年以来,瑜伽术在欧美很流行,在外国学了几手再三变相而不到家的瑜伽术,回来大开教门,倒也大受欢迎。因为这是进口货,从外洋学来的,一定不错。我们可怜的这一代啊!“无洋不是学,有外才称尊。”将来留给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页,必定是可悲可怜的笑料。其实,现代所谓的生理学,严格地说,只能称为人体解剖学。否则,便可称它为死理学了!因为现代对人体的生理学,都是以解剖人死之后的身体而得到的证明,并非像中国古代,从活人的身上求得证据。道家所说的三丹田:上丹田,在两眉之间横通间脑的部位;中丹田,在两乳之间横通肺与心脏的部位,下丹田,在脐下横通肾脏之间与大小肠的部位。另有所谓中宫的,便是胃脘与横隔膜之间的部位,这些现象和作用,都是人体生命在活着的时候,与呼吸系统发生连带的关系。丹田,不过是道家修炼观念中的代名词,并非此中真会炼成一颗丹药,假使真有,便会成为肠癌、心肺等癌,或肝瘤了,希望学道的朋友们,切勿迷信内丹真会成粒的误解。
瑜伽所说的脉轮,经过西方科学文化的洗礼,一般瑜伽家们便认为它是生理学神经丛,由间脑一直到会阴各部,分别为之定名。脉轮是否便是神经丛很难说;脉轮与神经丛有密切的关系,那是事实。
8、静坐与气脉
人在静坐的过程中,心理的杂想比较清静,头脑中的思虑比较减少,所以血液流行也比较缓慢,心脏也因此减轻负担。同时因为身体的姿势放置端正,不再运动来消耗体能,脑下垂体的内分泌平均分布,渐渐感觉四肢与内部,发生充满的感受。有了这种感受发生以后,反应最为敏感的,便是中枢神经和背脊骨的末端,连带肾脏部分,通常都会有胀紧的刺激。由此逐渐推进,循着气机和血脉的流行,如有物蠕动,逐部发生感觉。但以上所说的现象,是以普通一般人,在“静坐”中较为正规的初步状况而言,如果身体有特殊的情形,倘有某种病痛,或体能特别强健的,又当别论。总之,每个人的心身,各有不同的情况,其中千差万别,不能一概而论,如果执一不变,真像“刻舟求剑”,愈来愈不对了!
关于气脉问题,如要详细论述,不是片言可尽,留待以后慢慢道来。现在要讲的主旨,仍然继续前面“静坐”的求“静”问题,我们要...........
5、腰脱吃什么药
腰脱在医学上的学名就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民间有人称为腰脱。腰脱是在椎间盘发生了退行性变的基础上,因为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来后压迫神经根,引起腰腿痛和神经功能障碍的病症。大多数患者会有腰腿的痛及麻木感觉。所以,治疗的根本在于恢复损坏的纤维软骨。
平时也可加上一些食疗辅助治疗如:羊肾炖枸杞子,杜仲猪腰喝汤,以补肾强骨。 由于这是慢性病,不论药疗还是食补都要持之以恒,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药物疗法
1:白芍30克、鸡血藤、威灵仙各15克,木瓜、杜仲、牛膝各12克。
用法:水煎,日1剂,服2次。
疗效:用药1个月,有效率达100%
2:处方:王不留行、桑寄生、川断、刘寄奴、伸筋草、鸡血藤、丹参、赤芍、桂枝各15克,延胡索、当归各10克,川乌、草乌各6克。
服法:水煎,日1剂,服2次。1个月为1疗程。
疗效:服药1-3疗程,有效率打100%
6、喝骨头汤对腰托有坏处么
没有。
骨头汤中富含胶原蛋白,常喝骨头汤可以抗衰老,还能起到增强血细胞造血能力的作用,骨头汤的营养丰富,是大家日常养生的好选择。俗话说“骨头的精髓在汤里”。生活中,大棒骨汤、排骨汤、鸭架子汤等各类骨头汤也切实其实到处可见。那么,是不是用骨头熬的汤就是比用纯肉熬的汤更有营养、更补人呢?骨头汤的切实其实更营养。骨头炖汤一定比纯肉有营养,也更利于接收。
7、圣源经络养生腰部理疗得过腰脱现在做理疗七天了,腰部疼痛加重,问是否继续做理疗
你好,如果是治疗腰椎突出证,症状加重,可能是不适应继续按原来的方法治疗的了。
8、护腰带对有腰脱的人有好处吗?
有一定的保护效果,但是还是要看你怎么养生和饮食疗法,祝你早日康复,加油!
9、《腰脱9块9抹膏药》是骗人的吗?
安国市瑞盛和养生食品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