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表演艺术家于蓝多少岁
96岁高龄的于蓝,坐在沙发上,手里拿着放大镜专心致志看着报纸。每天上午九点,是于蓝看书读报的时间,我们到达她家的时候,于蓝正在一边看报纸一边等候,她老人家看到我们脸上露出温和的微笑,冲我们高兴的招手。于蓝说,年岁大了,耳朵、眼睛、腿脚都不好使了,岁月已经老了,唯有心还年轻。
粗茶淡饭 乐观向上
和年轻的心相伴,于蓝和一个照顾她生活的保姆过着独居的生活。在儿影厂的宿舍老楼,两套不大的两居室,一边算是起居室,一边是书房,狭小的书房里只够放两个小沙发,书房的墙上挂着三个镜框,中间一个是一张早年周总理接见她的照片,左边是一个不认识的影迷给于蓝画的一张铅笔素描,右边是学画的孙子专门给奶奶画的一张油画。如果不是满头银丝,行动不便,光听老人家谈她的生活,一生热爱的电影事业,从她清晰敏捷的思维上,是完全看不出来眼前的老人已经是一个96岁,身上多处动过手术的高龄老人。于蓝说,人要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不要留太多的烦恼在心里,学会排解,保持好的心情对健康很重要。
于蓝近照
于蓝的一生并不顺利。抗日战争时期,曾亲历了“九·一八”事变;后来背着家庭偷偷上延安参加革命,文革时,她和丈夫田方双双被打到,下放劳动,几年都不得见面。于蓝回忆说,自己从小就要强,在延安话剧社就是女子班的班长,那时候生活特别艰苦,她都是吃苦在前,形成了坚强刚毅的性格。丈夫田方去世的早,于蓝把两个儿子培养成才。大儿子最早是搞体育,后来转行做了录音师,二儿子是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田壮壮,孩子们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生活,于蓝并没有选择和儿子们一起居住,至今都是一个人生活,对于自己的人生,于蓝说,这样的生活我习惯了,我这一辈子很满足,唯一遗憾的是,正值我演戏的好年纪,有一次参加劳动,从房上掉了下来,把左边脸摔坏了,脸神经总是一跳一跳的,只能遗憾离开了银幕。
和许多老人一样,写字画画是离休后的于蓝最重要的爱好。于蓝每天早上六点起床,自己在屋子里活动活动筋骨,七点开始看早间新闻,于蓝说,早晚的新闻是必须要看的,她只看中央一和四频道,一个是国内新闻,一个是国际新闻,这是她获得国内外新闻大事的主要渠道,于蓝说,老年人不能和社会脱节,要自己找方法找渠道关心当今的世界,不能去麻烦年轻人,他们都有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对于当导演的儿子田壮壮,于蓝赞赏中也透着丝丝遗憾,“他和第五代导演们拍的那些电影我都喜欢,壮壮可惜拍的太少了。他今年已经62岁了,我知道他还在努力。”
心里装着儿童电影
于蓝80岁从儿童电影制片厂正式退下来,她的心里依然装着儿童电影。她说,有不少年轻导演拍了儿童片送来样片给她看,“我的眼睛已经看不清楚了,耳朵听起来也困难,岁数不绕人了,我只能给他们祝福和鼓励,希望他们多拍儿童电影。”对于老艺术家们一个个完成了自己的人生使命相继故去,于蓝特别“唯物”和豁达,她笑说,我也快了,但是人老不代表对自己没有要求,在生活上够吃够住就行,还是要为社会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给组织、家人添麻烦。
粗茶淡饭,朴素乐观,积极向上,是于蓝保持年轻态的秘诀。离休以后,于蓝很少公开露面,除非是周总理和邓颖超相关的纪念活动,和孩子们相关的事情,其它的社会活动于蓝一般都拒绝了。于蓝说,周总理的纪念活动我一定要参加,表达我作为一个演员对他老人家的敬仰之情,孩子们的事情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两个事情我都不能推辞。而对于她在电影中扮演了那么多脍炙人口,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影迷的银幕形象,于蓝却不愿意多提,她说,我很早就离开银幕了,作为一个演员我是幸运的,是那些角色让人们还记得我,有生之年我是没有机会报答爱我的观众了。
孩子们一个学期至少要看两部儿童电影
于蓝是儿童电影制片厂第一任厂长,从此和儿童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于蓝回忆说,那是1981年,中央工作会议号召全党全社会都要关心青少年的成长,决定成立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我那时刚做完一个大手术,身体还在慢慢恢复,接到任命,我刚好是60岁生日,按照现在的规定,60岁应该退休了,但党和人民需要我去为儿童们服务,我没有半点犹豫。
就这样,于蓝担负起了组建儿童电影制片厂的重任。白手起家,招兵买马,经费不足,器材短缺,基建难题,于蓝凭着自己的影响,四处奔走,一刻也不停歇,终于让电影这块阵地上有了儿童电影制片厂的地盘。一晃35年过去了,于蓝说,我还记得儿影厂十五周年厂庆时公布的一些数据,我们拍摄65部儿童片,其中37部影片获得金鸡奖、童牛奖等120多个奖项。“现在电影虽然都市场化了,但是儿童电影似乎成了市场上的一个弱项,这特别不应该,一个儿童一个学期至少要看两部儿童电影,这就给我们电影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儿童片也要与时俱进,既要孩子们喜欢看,满足儿童的求知欲,刺激孩子们的想象力,又要老少皆宜,真正做到市场化,需要我们电影工作者放下名利,用心给孩子们来做事啊。”
当记者告诉于蓝,现在我们并不是缺乏好的儿童电影,而是电影院不愿放映国产儿童电影时,于蓝陷入了很长时间的思索,眼睛里透出无奈,她说,儿童片需要扶持也需要改进,中国儿童电影在产业化大潮下,还不能很好地进行市场运作,似乎不具备赚钱的能力,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市场不需要儿童片,好莱坞的动画片能在中国获得高票房就很说明问题。儿童的成长是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儿童电影的观众也应该更加宽泛,要大人孩子都能看,能在社会上掀起话题,形成家庭社会的讨论。另外儿童电影需要资金的支持,慢慢来培育这个市场,不能因为一部儿童电影放在院线不挣钱,我们就抛弃儿童片,把儿童片抛弃在市场之外,儿童片有非常大的市场,需要社会和电影人的共同扶持,这样才能对得起的我们的孩子。
希望建专门的儿童影院
以票房论英雄的电影市场,把国产儿童电影挤进了死胡同。每年拍摄的儿童片进不了影院,只能以DVD形式,或者供电视上播映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对此,于蓝深感忧虑,她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儿童电影受到多面夹击,生存困境需要多方面来解决。她以她96岁的一个老电影工作者的身份呼吁,拿出实际行动振兴儿童电影,呼吁投资者担当起社会责任,投资儿童电影;呼吁学校恢复带孩子们进影院看电影的优良传统,培养孩子们从小看电影的习惯;呼吁建社不以赚钱为目的的专门的儿童影院,在银幕上为我们祖国的儿童留出一块阵地。
《烈火中永生》中塑造的革命烈士江姐形象
相关链接:著名电影艺术家于蓝六七十年代曾主演影片《龙须沟》、《林家铺子》、《烈火中永生》等著名影片,于蓝在电影《烈火中永生》中塑造的革命烈士江姐的形象,几十年来几乎没人可以超越,于蓝简直成了江姐的代名词。60岁时,于蓝临危受命,组建并担任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厂长,80岁时,于蓝从儿童电影制片厂正式退下来,她现在依然住在儿影厂的宿舍楼,过着简朴的生活,她豁达看待人生,把自己仅有的几件漂亮衣服全部送给了别人,她把自己有限的精力放在关注着中国儿童电影的发展上。
(作者:陈滨)
2、请告诉我以下句子的出处!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词目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发音 dào gāo yī chǐ,mó gāo yī zhàng
释义 原意是宗教家告诫修行的人要警惕外界的诱惑。后比喻取得一定成就以后往往面临新的更大的困难。
出处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五十回:“道高一尺魔高丈,性乱情昏错认家。可恨法身无坐位,当时行动念头差。”
示例 所谓“~”,他,吴荪甫,以及他的同志孙吉人他们,都是企业界身经百战的宿将,难道就怕了什么?(茅盾《子夜》十)
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词目 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发音 无
释义 眼力能看到一根毫毛的末梢,而看不到一车柴草。比喻只看到小处,看不到大处。
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青出于蓝”,又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今常用以比喻学生胜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青出于蓝”本自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荀子《劝学》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意思是说,青色(即靛蓝)是从蓝草中提炼而成的,但是颜色比蓝草的汁液色更深。冰是水凝结成的,但是比水要冷。这几句话是荀子用来设喻,劝人好学上进的。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语出《诗经大序》中“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毛泽东1945年4月在《论联合政府》中所提出的。其意思是指敢于讲话的人即使意见不完全正确,或批评得不完全符合事实,也是没有罪的;听取意见或被批评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批评的缺点错误或者事实有出入,也应当拿来警戒自己。这是发扬民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重要条件。
3、【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出自何处?
出处:《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白话文释义: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冻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典故:李谧学习很用功,少年时代就读了很多书,他的老师孔璠学问本来也不错,可是几年以后,李谧就胜过了老师。那时,孔璠反过来要向李谧请教了。同学们作了一首歌谣道:青成蓝,蓝谢青;师何常,在明经。
青:靛青,青色颜料。蓝:蓼蓝,一种可以提炼颜料的草。靛青是从蓼蓝里提炼出来的,但是颜色比蓼蓝更深。
(3)于蓝谈养生扩展资料
《劝学》的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各自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为了揭示后天学习的重要意义,他创作了《劝学》一文。
4、“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句话出自哪里?
1,出处: 《劝学》荀子。
5、青出于蓝参加问答比赛时校长个首铃声
那个是李克勤的开学礼!上网就可以搜索的到
6、什么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我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不给别人添麻烦,而且尽量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
当然乍看之下,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但是仔细想一想,这些都属于生活中的常态。我们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应该尽量为别人着想,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默契,而且对方也会给我们应有的尊重。如果一个人太过自私,那么别人就避而远之,而且这种自私很有可能伤害到别人,如果只是拼命的索取,但是却没有回馈给对方,那么也很难立足于“江湖”。
其实所谓的不给别人找麻烦,就是情商的体现,一个人拥有高情商,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总是会有刃有余。而且能够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这是一种思想境界,同时也是我们的向往。尤其在与家人交往过程中,我们可能缺少一些耐心,而与同事处事的时候,就会变成另外一个人。假设我们想要达到最高境界,那么无论与谁交往,都应该为对方考虑,即便是家人也是如此。
出色的高情商,能够让我们走得越来越远,而且还能够获得别人的喜欢,这是一种认可,同时也是自我的肯定。如此一来就会实现我们的价值,只有不断的创造价值,我们的存在才是具有意义的。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假设我们过马路的时候,看到一个老人摔倒,我们应该过去将她扶起,虽然这是一个很小的动作,但这却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而且这也是价值的体现。
平时生活中,我们要给对方留面子,但是也要让自己活得舒服,千万不要充当“老好人”。当事情超出我们预期,就绝非我们能够控制的,如此一来,可能就会给对方造成麻烦,这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至于不给自己留下遗憾,也是人生中的另外一种境界,而这种境界的高低,都是源自平时的积累。
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会非常的专注,并且尽自己的全力将它做好,这就是一种境界。想让自己不留遗憾,那么正确的做法,就是做每件事的时候,都应该拼尽全力。换言之我们应该远离懒惰,让自己变得更加勤奋,只有这样才能向人生的最高境界进发,而且沿途的风景,我们也能够很好的欣赏,这些都属于日常生活的积累。
想要做到这两点,我们就应该保持一颗谦卑的心,并且礼貌待人,就这样才能够给对方足够多的尊重。当我们的情商不断增加,并且做事能力越来越强,那么人生最高境界的天秤,就会慢慢倾向我们。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不忘初心,就这样才能够方得始终。
7、中国著名表演艺术家于蓝老师年龄
96岁高龄的于蓝,坐在沙发上,手里拿着放大镜专心致志看着报纸。每天上午九点,是于蓝看书读报的时间,我们到达她家的时候,于蓝正在一边看报纸一边等候,她老人家看到我们脸上露出温和的微笑,冲我们高兴的招手。于蓝说,年岁大了,耳朵、眼睛、腿脚都不好使了,岁月已经老了,唯有心还年轻。
粗茶淡饭 乐观向上
和年轻的心相伴,于蓝和一个照顾她生活的保姆过着独居的生活。在儿影厂的宿舍老楼,两套不大的两居室,一边算是起居室,一边是书房,狭小的书房里只够放两个小沙发,书房的墙上挂着三个镜框,中间一个是一张早年周总理接见她的照片,左边是一个不认识的影迷给于蓝画的一张铅笔素描,右边是学画的孙子专门给奶奶画的一张油画。如果不是满头银丝,行动不便,光听老人家谈她的生活,一生热爱的电影事业,从她清晰敏捷的思维上,是完全看不出来眼前的老人已经是一个96岁,身上多处动过手术的高龄老人。于蓝说,人要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不要留太多的烦恼在心里,学会排解,保持好的心情对健康很重要。
于蓝近照
于蓝的一生并不顺利。抗日战争时期,曾亲历了“九·一八”事变;后来背着家庭偷偷上延安参加革命,文革时,她和丈夫田方双双被打到,下放劳动,几年都不得见面。于蓝回忆说,自己从小就要强,在延安话剧社就是女子班的班长,那时候生活特别艰苦,她都是吃苦在前,形成了坚强刚毅的性格。丈夫田方去世的早,于蓝把两个儿子培养成才。大儿子最早是搞体育,后来转行做了录音师,二儿子是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田壮壮,孩子们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生活,于蓝并没有选择和儿子们一起居住,至今都是一个人生活,对于自己的人生,于蓝说,这样的生活我习惯了,我这一辈子很满足,唯一遗憾的是,正值我演戏的好年纪,有一次参加劳动,从房上掉了下来,把左边脸摔坏了,脸神经总是一跳一跳的,只能遗憾离开了银幕。
和许多老人一样,写字画画是离休后的于蓝最重要的爱好。于蓝每天早上六点起床,自己在屋子里活动活动筋骨,七点开始看早间新闻,于蓝说,早晚的新闻是必须要看的,她只看中央一和四频道,一个是国内新闻,一个是国际新闻,这是她获得国内外新闻大事的主要渠道,于蓝说,老年人不能和社会脱节,要自己找方法找渠道关心当今的世界,不能去麻烦年轻人,他们都有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对于当导演的儿子田壮壮,于蓝赞赏中也透着丝丝遗憾,“他和第五代导演们拍的那些电影我都喜欢,壮壮可惜拍的太少了。他今年已经62岁了,我知道他还在努力。”
心里装着儿童电影
于蓝80岁从儿童电影制片厂正式退下来,她的心里依然装着儿童电影。她说,有不少年轻导演拍了儿童片送来样片给她看,“我的眼睛已经看不清楚了,耳朵听起来也困难,岁数不绕人了,我只能给他们祝福和鼓励,希望他们多拍儿童电影。”对于老艺术家们一个个完成了自己的人生使命相继故去,于蓝特别“唯物”和豁达,她笑说,我也快了,但是人老不代表对自己没有要求,在生活上够吃够住就行,还是要为社会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给组织、家人添麻烦。
粗茶淡饭,朴素乐观,积极向上,是于蓝保持年轻态的秘诀。离休以后,于蓝很少公开露面,除非是周总理和邓颖超相关的纪念活动,和孩子们相关的事情,其它的社会活动于蓝一般都拒绝了。于蓝说,周总理的纪念活动我一定要参加,表达我作为一个演员对他老人家的敬仰之情,孩子们的事情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两个事情我都不能推辞。而对于她在电影中扮演了那么多脍炙人口,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影迷的银幕形象,于蓝却不愿意多提,她说,我很早就离开银幕了,作为一个演员我是幸运的,是那些角色让人们还记得我,有生之年我是没有机会报答爱我的观众了。
孩子们一个学期至少要看两部儿童电影
于蓝是儿童电影制片厂第一任厂长,从此和儿童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于蓝回忆说,那是1981年,中央工作会议号召全党全社会都要关心青少年的成长,决定成立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我那时刚做完一个大手术,身体还在慢慢恢复,接到任命,我刚好是60岁生日,按照现在的规定,60岁应该退休了,但党和人民需要我去为儿童们服务,我没有半点犹豫。
就这样,于蓝担负起了组建儿童电影制片厂的重任。白手起家,招兵买马,经费不足,器材短缺,基建难题,于蓝凭着自己的影响,四处奔走,一刻也不停歇,终于让电影这块阵地上有了儿童电影制片厂的地盘。一晃35年过去了,于蓝说,我还记得儿影厂十五周年厂庆时公布的一些数据,我们拍摄65部儿童片,其中37部影片获得金鸡奖、童牛奖等120多个奖项。“现在电影虽然都市场化了,但是儿童电影似乎成了市场上的一个弱项,这特别不应该,一个儿童一个学期至少要看两部儿童电影,这就给我们电影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儿童片也要与时俱进,既要孩子们喜欢看,满足儿童的求知欲,刺激孩子们的想象力,又要老少皆宜,真正做到市场化,需要我们电影工作者放下名利,用心给孩子们来做事啊。”
当记者告诉于蓝,现在我们并不是缺乏好的儿童电影,而是电影院不愿放映国产儿童电影时,于蓝陷入了很长时间的思索,眼睛里透出无奈,她说,儿童片需要扶持也需要改进,中国儿童电影在产业化大潮下,还不能很好地进行市场运作,似乎不具备赚钱的能力,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市场不需要儿童片,好莱坞的动画片能在中国获得高票房就很说明问题。儿童的成长是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儿童电影的观众也应该更加宽泛,要大人孩子都能看,能在社会上掀起话题,形成家庭社会的讨论。另外儿童电影需要资金的支持,慢慢来培育这个市场,不能因为一部儿童电影放在院线不挣钱,我们就抛弃儿童片,把儿童片抛弃在市场之外,儿童片有非常大的市场,需要社会和电影人的共同扶持,这样才能对得起的我们的孩子。
希望建专门的儿童影院
以票房论英雄的电影市场,把国产儿童电影挤进了死胡同。每年拍摄的儿童片进不了影院,只能以DVD形式,或者供电视上播映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对此,于蓝深感忧虑,她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儿童电影受到多面夹击,生存困境需要多方面来解决。她以她96岁的一个老电影工作者的身份呼吁,拿出实际行动振兴儿童电影,呼吁投资者担当起社会责任,投资儿童电影;呼吁学校恢复带孩子们进影院看电影的优良传统,培养孩子们从小看电影的习惯;呼吁建社不以赚钱为目的的专门的儿童影院,在银幕上为我们祖国的儿童留出一块阵地。
《烈火中永生》中塑造的革命烈士江姐形象
相关链接:著名电影艺术家于蓝六七十年代曾主演影片《龙须沟》、《林家铺子》、《烈火中永生》等著名影片,于蓝在电影《烈火中永生》中塑造的革命烈士江姐的形象,几十年来几乎没人可以超越,于蓝简直成了江姐的代名词。60岁时,于蓝临危受命,组建并担任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厂长,80岁时,于蓝从儿童电影制片厂正式退下来,她现在依然住在儿影厂的宿舍楼,过着简朴的生活,她豁达看待人生,把自己仅有的几件漂亮衣服全部送给了别人,她把自己有限的精力放在关注着中国儿童电影的发展上。
(作者:陈滨)
8、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作文,最好有几个事例)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语出荀子的《劝学》,荀子用靛青比喻那些在学术上有所建树的后起之秀,而用蓝草比喻他们的导师和前辈。我理解这句话的真意是鼓励青年人在事业上超过前人。
人类从茹毛饮血的愚昧时代,发展到今天征服太空的文明时期,每一个世纪、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英雄。他们大都在青壮年时期功成业就。他们年轻,稚气未脱,阅历浅,却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超过先哲,在历史的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戏剧,名垂青史,万古流芳。而他们的学生也像他们一样,又超过他们,推动人类的进步。就这样后浪推前浪,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
广义相对论的发明者爱因斯坦,早在求学时代,就攻读了著名物理学家牛顿的全部著作,吸取了经典力学的精华。他非常敬重牛顿,但从不迷信前人。他敢于怀疑,敢于探索,终于指出了牛顿力学的错误。不错,正如某些历史学家所说:“爱因斯坦是喝牛顿奶长大的。”他出于蓝;他敢于向牛顿挑战,为人类的进步,打倒作为偶像的牛顿,他胜于蓝。
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科学家,早年求学于著名画家佛罗基奥。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从画蛋开始,稳步攀登绘画艺术高峰。他虚心向老师学习,但也注意摒弃老师错误的绘画技巧和方法,不到四年时间,就超过了名扬四海的业师佛罗基奥。一次,佛罗基奥被邀请为一个教堂画壁画,他画完了基督和两个天使,让达·芬奇画第三个天使。达·芬奇从容不迫地拿起画笔,只用了半天时间,一个雍容典雅、栩栩如生的天使便飘然降落在教堂中。佛罗基奥大为惊讶,自叹弗如。从此,这位威震画坛的一代宗师再也没有拿起画笔,转而研究雕塑了。可见,青年人是完全可以超过前人的。无数伟人的生平证明了这一点。
有后来居上的雄心壮志,还要踏踏实实地学习工作,虚心向师长学习,用人类全部的精神财富武装自己。青之所以青于蓝,因其取之于蓝;青之所以取得胜利,赢得“胜于蓝”的美名,离不开蓝的栽培和哺育。
我国25岁的女博士黄斌,在英国留学期间,以其对事业兢兢业业、不惜牺牲一切的献身精神,受到了英国著名科学家、对中国人民怀有友好情谊的森德兰教授的重视。森德兰教授已年逾花甲,身体不好,但他慧眼识才,非常珍惜黄斌这棵破土而出的新苗,主动提出亲自指导黄斌,使她早日获得博士学位。黄斌在老师的帮助下,埋头书堆,昼夜苦读,在学业上突飞猛进。森德兰教授将自己的全部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黄斌。为了黄斌早日成就学业,他停下了自己手中的著作,放弃了休假和出国讲学的机会。在师生共同努力下,黄斌只用了一年时间就写出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然而,她研究的结果,恰恰与导师的理论背道而驰,她所取得的成果,推翻了主宰生物学界15年的森德兰构造。森德兰教授非常高兴黄斌超过自己,到处宣讲她的理论,并且打破了民族偏见,冲破了重重阻挠,帮助黄斌平安地回到了中国。黄斌回国以后,在科学院为她举行的欢迎会上,第一句话就是:“我所成就的一切都归功于我敬爱的老师。”
我赞美青于蓝草的靛青,我更赞美将自己的一切传给靛青的蓝草。 我相信,在我们伟大祖国的土地上,一定会涌现出千千万万个像黄斌一样锐意进取的后生和像森德兰教授那样高尚无私的前辈。经过新老两代人的共同努力,祖国“四化”的千秋大业,必将成为我们民族历史上最为光辉灿烂的篇章。
9、文思敏捷,聪明过人,青出于蓝,一鸣惊人,桃李争妍,后继有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意思。
青出于蓝: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文思敏捷:指写文章的灵感和思路非常顺畅。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 不知道
你是不是四年级的啊?是什么学校?我也是四年级
参考资料:啊
10、青出于蓝而盛于兰这句话出处是哪里?
出自《劝学》 荀子
原句是: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翻译: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固步自封。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出来的,但比蓼蓝更青;冰,是水变成的,但比水更冷。木料笔直得合于墨线,但把它熏烤弯曲而做成车轮,它的弯曲度就与圆规画的相合,即使再烘烤暴晒,它也不再伸直了,这是熏烤弯曲使它这样的啊。所以木料受到墨线的弹划校正才能取直,金属制成的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才能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又能每天省察自己,那就会见识高明而行为没有过错了。
时代背景是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