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想知道怎么中医预防感冒
你好,首先,感冒分为风热感冒与风寒感冒,风热感冒属于阳明经症,一般在感冒前会有前兆,通常先便秘一两天,嗓子疼一两天,之后就华丽丽的感冒了,通常舌苔是黄色的,鼻涕和痰为黄色。由于我体质比较敏感,很容易得荨麻疹,所以很少吃药,一般我确定了是风热感冒后会选择刮痧,泻火,葱姜蒜等热性的食物及配料是不吃的,熬些绿豆汤,泡些菊花茶等凉性的东西,多开窗通风,风热感冒在西医上一般属于流行性病毒感冒,我感冒后会选择在屋子里熬醋杀菌,不过那个味儿确实不太好闻,太酸了嘿嘿,一般两三天三四天就差不多会过去的。
风寒感冒我的理解是受寒了受凉了引起的感冒,具体定义或者症状啥我也都不说了(百度风寒感冒都有),我的办法是选择拔罐除寒,晚上熬姜汤水喝并用姜汤水泡脚,泡到出汗捂着被子睡一觉起来会好很多,还有,要多吃些热性的,像葱姜蒜胡椒这类的这个时候就可以吃了,不管风热风寒饮食都要清淡规律,不能太油腻。当然这都是感觉受凉或者感冒不太严重的我的办法,如果是严重感冒的话建议还是去西医问诊吃药,毕竟西医主治急性,中医慢性调理。
大部分的疾病预防的话,无非是经常多锻炼增强体质,天冷注意加衣,多开窗透气,勤洗手洗脸多用热水泡脚,嗯对了,一天春秋冬季节我每天都会坚持用温水泡脚到微微出汗,用水桶盛水,水漫过小腿肚,这样很不错,增加血液循环,补阳气使身体内的寒湿及时排出,再配合食补补足血液,身体棒棒的。这些只是我平时自己摸索对自己做的事情,不能保证一定适用你,你可以多了解些中医养生类的知识,然后再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加以调整到最适合自己,祝你健健康康到永远噢!
2、宣传噱头:疫情之下的花式健康车 理性很重要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牵动全国人民的心,有网友调侃称,新型冠状病毒是今年当之无愧的带货王,无论是口罩亦或双黄连口服液,一夜之间全部脱销。在汽车圈内,众多车企也针对此次疫情推出健康车,但这种宣传似乎并不被消费者看好。
国内第一家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提出防病毒车的车企,要从吉利说起。
2月4日,吉利宣布鉴于当前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形势,将研发具备病毒防范功能的“全方位健康汽车”,前期投入3.7亿元,用于投资研发国内首个真正N95口罩过滤标准的车载净化系统。力争在20天内完成研发,30天内实现量产。通过开发IAPS智能空气净化系统(Intelligent Air Purification System),实现对细菌和病毒进入车内的有效阻隔和过滤。
随后,一份关于国家首批“CN95”认证车辆名单被曝出,再次引起社会关注。
从资料中我们得知,认证车辆是由中汽研华诚认证中心向外公布的,而是这家机构是国内目前唯一具有“车规级CN95空滤”认证资格的权威机构,也是国家认监委指定的强制性产品认证机构。
根据中汽研华诚认证中心发布的认证标准,满足以下三个要求的车载空调滤芯才能被称为“车规级CN95空滤”:第一,要满足汽车行业空调系统过滤器标准的粉尘过滤要求;第二,在288m3/h风量下对0.3um颗粒物过滤效率达到95%以上;第三,要对肺结核、流感嗜血杆菌、酿脓链球菌等的杀菌率达到99.99%。
至于CN95认证的空滤能否可以隔离新型冠状病毒,从目前掌握的技术来看,还没有相关论证可以证明CN95空滤可过滤病毒。
需要补充的是,CN95空滤的工作原理是降低病毒通过空气循环系统进入车内的可能性,而当前空调滤芯有普通滤纸型滤芯、活性炭滤芯、HEPA滤芯等,这些空滤可以做到隔绝PM2.5细颗粒物进入车内,对于颗粒更小的病毒,并不能起到防护效果。
除了CN95认证车以外,广汽新能源提出的中药保健汽车”也遭到各方质疑。
近日,广汽新能源官方宣布旗下纯电动汽车Aion LX近期将配备车载中药香氛保健功能,成为“全球首款融合中医药理的健康车”。
广汽新能源官方称,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中医中药发挥十分突出的作用,通过中医药理香氛系统推出这款保健车,可以为人们在车内打造健康的呼吸环境,并提高人体免疫力。
关于车载中药香氛保健技术,外界褒贬不一。
有消费车认为,“保健车”不过是车企抢占热点话题的手段,中药香氛提升免疫力还是比较扯的。还有部分网友表示支持车企创新,相信中医药理。
事实上,对于当下年轻消费者而言,谈养生谈中医似乎并不具备吸引力,在广汽新能源官方微博评论区,小编发现例如“左手科技,右手愚昧。”“有点脑子”的评论,可见用中药做噱头似乎已经令部分消费者产生反感。
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持续,车企试图结合疫情,以健康为重心不断研制健康车,衍生诸如病毒车、中药保健车等车型这种想法是好的,也是值得肯定的。但值得注意的是,车企在宣传过程中,一定要理性告知消费者,倘若以疫情为噱头,夸大宣传,放大疗效,恐怕会适得其反。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3、中医养生馆加盟10大品牌排行榜?
不知从何时起,在健康养生产业,也开始兴起各种排行榜的评选,特别是养生馆加盟行业,养生馆加盟行业十大知名品牌排行榜、中医养生馆加盟行业消费者抄满意十大品牌排行榜、养生会所加盟行业十大品牌排行榜知等等,不一而足,让广大消费者和投资者无所适从,不知道到底哪个是权威的,到底该不该相信这些所谓的排行榜。我觉得排行榜是能作为参考来看待,一些养生品牌一直以来从未参与过此道类排行榜的评选,也从未在榜中列名。但是,强者恒强,凭借自身的品牌知名度、产品质量、服务品质和人才素质,陈.农.夫药膳依然一直居于行业的领先地位,是真正的无冕之王。
4、为何这么多人不想发展中医,中医究竟动了谁的奶酪?
谁的奶酪并不重要,关键看疗效,各医各术各不同,啥能混沌无休止,他走他的阳关道,你走你的独木桥,拿真本事吃饭
5、所谓的有名中医真的有用吗?
中医好处真不大,若从个人的得失权衡利弊来讲。若说经济效益更不大。当你花费十年八年的光阴学好时,你就会发现愿来的选择是蠢的。尤其是通过自学去学时,那就更会有一种悔不当初的感觉。因为,哪怕你认为学成,你也公开不了行医。
就算勉为其难做了,你也没什么大的收益。从收入来讲,甚至比不上做个工厂技术工种的工人。若如你科班出身而到医院上班,对比起西医生,也有一种“蚊与牛比”的感觉。若讲到你去开间药店吧,十行九档里算你独占鳌头了,也比别人赚不了多少。总之,辛辛苦苦而得的报酬,会让你大失所望,会让你离心中的成功人士的距离相差十万八千里。你会连个开理发店的剃头匠也比不上。
于此,例子很多,举不胜举。一句话,学中医,除非你将来不靠它而活,而想作为还心愿的话,那就学吧。否侧,学中医是现今社会最低劣的学业。最没有收入保证的工种。就算它不令你家徒四壁也大致相近。这不是吓你的。
况且,你这个题主的出发点并不是高雅的话,而只是认为能有效,能有利可图就想去学,望将来学成会大富大贵的,那么,我就劝你千万别想。它将会无情地击碎你这个巴望。也因为,从各方面来看,你都不是个学中医之人。具备不了学中医的条件。最好你问一问自已,你骨子里有没有三心两意。
而如今更多的是假·中医,他们打着中医的旗号,利用人们对西医的不信任,获得自身利益。他们吹嘘中医能治百病,又骂西医只为了钱(迎合当前舆论导向)。很多老年人就相信了,从此成为中医粉。
而假·中医吹嘘的言语骗不了有点判断力的人,于是便出现了反对的人,这些人只是反对假·中医的不实言论,却被说成了中医黑。于是在互相的谩骂中,假·中医成功的搞臭了中医的名声,就如同几个收红包,不负责任的一个搞臭了整个医生群体一样。
对于那些无脑中医粉,那些说“我中医吃几副药就治好脑淤血,治好癌症,治好艾滋,治好各种各样疾病,省事又省钱,你们西医一点用也没有,除了坑钱啥也不会”的人。我想说西医没用,没有西医你怎么知道自己脑淤血,艾滋,癌症自己得了什么病!
所以啊,中医或许有好的地方,但它需要有人去研究。任何事物就靠着以前留下来的方法而自己不去创新是肯定要被时代淘汰的。
6、论述题,全面回答来… 1.如何理解中医是哲学的? 2.中医学的医学模式有什么特点? 3.中医养生的
在很多国人的朴素认识中,都认为中华民族繁衍至今是因为有中医的庇护。然而,这却是错误的认识,人类的繁衍不是任何医学的成就,而是生物的本能和进
化的结果,中华民族也不例外。繁衍是地球上所有物种的自然使命,任何生命个体的寿命都是有限的, 物种延续的根本方式只能是繁衍。
鼠是哺乳
动物中繁殖速度最快的物种,有些种类的鼠一年可生育7、8次,每次可生育10几只。而幼鼠达到性成熟并开始生育只需一个月左右,一对鼠一年后就可繁殖出一
个数量庞大的群体。当然,不是所有的个体都能够成活,气候的变化、天敌的捕食、食物的匮乏以及疾病都会大大减少个体数量。鼠正是面对这样的严酷环境,进化
出了快速的繁殖能力。
鱼类往往可以一次产出成百上千枚卵,是以数量取胜的典范。其它如蟑螂、水虱、各种微生物等,都有着强大的繁殖能力。可以说,地球上现存的物种都进化出了适应所处环境的繁殖能力,所以这些物种才历经了千百万年甚至上亿年的漫长历程得以延续至今。
当
然,在漫长的历史中,有很多物种灭绝了。除了在自然选择中被淘汰的以外,气候变化、地质灾变、人类活动等是主要影响因素。比如统治地球超过一亿年的恐龙于
6500年前灭绝了,今天的人们只能通过化石来领略昔日地球霸主的雄姿。疾病从来都不是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即便是烈性传染病也很难使一个物种彻底消失。
生物的繁衍是自然法则赋予的本能,物种的延续不依赖任何医学,除了人类,其它物种也不掌握医学知识和技术。没有医学,地球上依然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生物多样
性。
人类无疑是进化最成功的物种,虽然人类的生殖能力不算强大,但适应环境的能力是其它物种所无法比拟的。既然有那么多物种不会因疾病灭绝,作为地球统治者的人类自然也不会被疾病消灭。
人
类的祖先类人猿生活在数百万年前,在这段历史长河中是没有医学的。大约距今二十万年前,人类从非洲开始向全球扩散。数万年前,人类到达中国这片土地,并开
始了世世代代的繁衍。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各民族都还没有产生医学。即便是最悠久的美索不达米亚古医学也不过只有数千年历史。中华民族直至距今2000年
左右才出现了医学的萌芽,可见,中华民族和其它民族一样,都不是依赖医学才得以繁衍的。假设没有中医,中华民族也不会灭绝。
也有人认为,中
华民族人口众多、数量庞大是中医的功劳。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的。一个种群的数量是否庞大,要参照其所占有环境空间的大小。中华民族虽然人口众多,但因为
幅员辽阔,人口密度并不是很高。以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而论,中国为139,英国为256,印度为362,巴林为1827。这不能说明巴林的传统医学
就是最领先的。人口密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产技术、传统文化等等。物种本身的因素主要是生殖能力和平均寿命,众所周知,不论是
各民族的传统医学还是现代医学都不能从根本上提高人类的生殖能力,医学能改变的只有平均寿命。
早期人类的平均寿命主要是由食物因素决定的,
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困扰人类的食物短缺问题得到了相当大程度的缓解。经过数千年的努力,人类平均寿命从不足20岁达到了35岁左右。虽然不同地区实现这
一目标有先有后,但其过程是基本一致的。中国人平均寿命的提高也得益于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如土豆、薯类、玉米的引进使农作物的产量大幅提高,因饥饿所导
致的死亡大为减少。平均寿命的提高使人口数量得以显著增加。
初步解决了食物问题以后,疾病就成为决定人类死亡率的首要因素,社会经济问题退
居为次要因素。疾病在人口的死因构成中占有大部分比例,战胜疾病成为人类面临的更加棘手的问题。经过数千年的努力,西方传统医学逐渐发展成现代医学,大大
降低了人类的死亡率并显著延长了平均寿命,20世纪抗生素的发明以后,发达国家人口的平均寿命达到了70 岁左右。
然而在对抗疾病的努力
中,中医没有做出贡献。据历史资料记载及学者考证,中国人历代平均寿命为,夏商时期不超过18岁、周秦约为20岁、两汉22岁、唐代27岁、宋代30岁、
清代33岁、民国35岁。中国人平均寿命长期处于较低水平的主要原因是死亡率过高和死亡年龄过低,在自然衰老导致死亡之前,大量的人口因疾病过早死亡。
据
金陵大学1929~1931年的调查资料,部分农村人口死亡率为28‰,婴儿死亡率为156‰,平均寿命为34~35岁。1988年全国生育节育回顾性抽
样调查资料显示,1944~1949年我国婴儿死亡率为201‰,平均寿命为39岁左右。汇总数据后一般认为,20世纪的前50年,中国人口的死亡率约为
20~25‰,婴儿的死亡率高达200‰左右,平均寿命不到40岁,是当时世界上寿命最低的国家之一。
有人认为这一时期中国人口死亡率较高
是因为战争和饥荒,但统计学资料表明疾病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据哈尔滨医科大学赵锦辉查阅的“关东州地区”生命统计资料,该地区1918年因疾病死亡人数
占总死亡人数的90%以上,1938年这一数据也超过80%,婴儿死亡率平均超过150‰,其它地区的统计资料也证明了疾病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即便在
战争或饥荒爆发的年份,战死或饿死也不是人口死因构成的主要因素。
统计资料显示,20世纪30年代中国人的死因主要是传染病,其次为慢性
病。传染病是由生物因素引起的,与社会经济因素没有直接关系。现有的统计资料均证明了这一时期中国人的死亡率与战争和饥荒没有直接对应关系。此外,皇室成
员与达官显贵并不存在战争与灾祸的风险,他们的死亡率与平均寿命与平民并无明显区别。例如清朝历代皇帝共生育了近200名子女,平均寿命仅为30岁左右。
皇室成员享受着最优越的物质条件和生存环境,不可能因饥饿或天灾人祸死亡,基本上都是死于疾病。而拥有最佳医疗服务的皇子皇女们并没有得益于中医的护佑。
瘟
疫是人类遇到的重大困难,在现代医学产生和发展之前,各种传染性疾病时常肆虐,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据史料记载,自东汉末年始,瘟疫爆发并肆虐于中国。
爆发频率为有史以来罕见,最凶险的状态持续了十余年之久。《五行志注引》云:“民多病死,死有灭户,人人恐惧,朝廷心焦,以为至忧。”张仲景在《伤寒杂病
论》的序言中写道:“余宗族素多,向逾二百,自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捻(年),其死亡者三分之二,伤寒十居其七。”连医圣家族都是这样的惨状,可见瘟疫的
凶猛和中医的无能。由此导致的民不聊生和社会动荡也是汉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此后直至民国时期,传染病反复在中国爆发流行,在2000年左右的时间里,中医
对瘟疫一直束手无策。
中医对传染病的病因、治疗和预防的方法基本上一无所知。在秦朝之前,中医认为传染病是鬼神作祟,多以傩(驱鬼的仪式)
来应对;到了汉朝,以张仲景为代表的中医认为瘟疫是因气候不正产生瘴气所致,提出了“六气致病说”,即阴、阳、风、雨、晦、明,把病因归结为气候的变化;
宋代以后又产生了胎毒之说,认为传染病的病因是胎毒。
当然不能过于苛求古人,古人不知道还有微生物这样一类生物,更不知道致病微生物才是传
染病的病因。所以古人只能对传染病进行猜测和想象,众说纷纭、谬误百出也是必然的。中医始终没有认识到微生物,不知道病原体、传染源和传染途径。陪伴了中
国人2000年的中医,在治疗和预防传染病方面完全处于胡思乱想、一无所能的状态, 这是历史事实。
在现代医学传入之前,中华民族的健康只
能听天由命。随着现代医学知识和方法在中国的传播,很多中国人的生命才得以挽救。例如1910年在东北地区爆发的鼠疫,流行初期以极为迅猛的速度在东三省
传播。毕业于剑桥大学医学院的伍连德受命承担了控制疫情的任务,运用现代医学的知识,采取火化尸体、大面积环境消毒、隔离患者等有效措施,切断了传染途
径,在短时间内迅速遏制了这场无比凶险的疫情。而当时著名的老中医以中医理论和方法治疗的患者则全部死亡,老中医自己也未能幸免,家属甚至将其抛尸街头。
天
花的防治是一个极为惨痛的教训,充分暴露了打着传统和国粹旗号的中医界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恶。18世纪末英国医生琴纳发明的牛痘法预防天花取得了令人
震惊的效果,1805年牛痘法自澳门传入中国内地,显示出极佳的效果并逐渐受到人们的认可。牛痘法简单易行、百试百验,这大大影响了中医的可信度和利益,
如把脉开方、种人痘、治瘢痕、药铺等利益群体。
中医界把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的口号抛到九霄云外,坚持宣扬天花源自胎毒,顽固地以阴阳五行等
歪理加以胡乱解释,宣称牛痘法不过是将胎毒引出而已。部分中医药从业者更是极力毁谤牛痘法,恐吓民众,甚至故意散布种牛痘必然重出天花的谎言,导致大量愚
昧民众放弃种牛痘从而染上天花死亡。中医对现代医学的肆意曲解和造谣,严重迟滞了牛痘法的推广,在此后长达150年的时间里天花仍然是中国人生命中的魔
咒。中医界置民众健康于不顾,暴露出为一己私利的不仁与歹毒,其无耻和残忍与当今的中医骗子如出一辙。中国人失去了迅速消灭天花的机会,中医骗子得以在万
众尸骨上继续大发横财。
反观日本,迅速认识到牛痘法的绝佳效果并加以普及,并由此萌发了坚决否定汉方医(即中医)的理性思考。而中国却花费
了150年左右的漫长时间,付出了无数生命的代价,其根源仅仅是中医界的行业利益,可见中医骗子的无耻与民众的愚昧已经达到了多么骇人的地步。回顾这一段
讳莫至深的历史虽然是惨痛的,但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当不得不在科学与传统、生命与利益之间做出抉择时,中华民族引以为荣的仁爱美德究竟在哪里?
20
世纪50年代初,政府大力开展了防治疾病、普及科学知识的工作。在控制和消灭天花的过程中,全国统一采取了牛痘法,摒弃了中医的胎毒理论和数不清的偏方、
秘方。仅仅用了10年时间,至1960年中国已没有发生自然传染的天花病例。但1963~1964年因中医接种人痘,天花在山西、内蒙古再次爆发,直至
1966年才最终消灭。
自1950年开始推广以消毒灭菌为主要原则的新法接生,困扰了中国人数千年的生育危险终于得到了解除。产褥热发病率
急剧降低,产妇死亡率大大下降;新生儿因感染导致的死亡迅速减少,婴儿死亡率从原来的200‰逐年下降,1958年为80.8‰,70年代为47‰,80
年代为34‰,2005年为19‰。简单的消毒措施挽救了难以计数的生命,这是科学赐予中国人的恩典。而数千年来中医都认为因生育所致的疾病是由于“风”
的缘故,以至于今天还有坐月子紧闭门窗等一系列陋习。
随着现代医学的普及,中国人的死亡率连年显著下降。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显著增长,1957年达到57岁,1973年为63.6岁,1981年为67.90岁,2005年达73岁。
中
国人生命质量的迅速改善完全是科学带来的福祉,政府面对严峻的局面采取了坚决的科学措施,没有让中医界在这些紧要问题上胡乱纠缠。在这些立竿见影、迅速显
效的事实面前,中医界灰头土脸、哑口无言,只好退守到慢性病和疑难杂症的领域。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中医界面对急性传染病始终不敢越雷池半步。然而必须要警
惕的是,近年来有中医界人士宣称中医药可以预防和治疗SARS,甚至治疗艾滋病。这不过是上世纪中医界在天花问题上谋财害命的拙劣翻版,这种恶毒和残忍的
行为必须坚决予以驳斥和制止。
回溯中国20世纪的历史,人口死亡率和平均寿命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的生命质
量得以迅速改善。在这一过程中,除了社会经济因素以外,更加直接和显效迅速的是现代医学的广泛普及和先进医学成果的应用。中国人因为分享了人类的科学成
果,平均寿命在短短几十年间提高了一倍,而上一次平均寿命翻倍(18~35岁)则用了约3000年的时间。而中医在数千年中一直未能显示出战胜疾病的作
用,至今也没有令人信服的、可以推广的治疗方法。如果没有现代医学,中华民族仍然会在中医的愚弄中挣扎于一百年前的悲惨境地。回顾不算遥远的历史,难道不
应该向科学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吗?每一个诚实的、有良知的人都不能否认,科学赐予了中国人恩典,是科学守护了中国人的生命。
7、谁知道中药预防瘟疫可行吗--从中医角度谈瘟疫的预防
有人初步估算,SARS给全球带来的经济损失高达300亿美元,除此之外,对人类因精神恐慌造成的损伤更是不易估量。如今,瘟疫过后,痛定思痛,在下一次类似SARS的瘟疫侵犯我们之前,中医应该做些什么,中医药应该在预防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首先,我们从中医文献中寻找预防的理论依据。人体发病的关键,取决于机体抗病邪的能力,《内经》曰: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1]。 著名温病学家吴又可也指出:“本气充满,邪不易入,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2]。他还说:“正气稍衰者,触之即病。”[2]当人体寒温失调,起居失常,饮食不节,正气受损,卫外能力下降时,风热病邪可乘虚侵入机体,导致本病发生。除此之外,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气候变化有正常变化,也有反常变化。如果春季应温反热,气温上升较快较早,起伏变化较大,这种反常的气候变化就容易引起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因此,古人十分注意观测气候变化规律与疾病的关系,以防患于未然。这些记述并非迷信或占卜之辞,而是古人在天地人一体思想指导下,对气候变化和疾病相关性长期观测、追踪的归纳总结,其目的在于有备无患。对瘟疫的预防,《内经》提出了安正避邪的总原则。一方面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一为大家所熟知的原则;另一方面还强调必须遵守“避其毒气,天牝从来”[1]这一被忽视的避邪原则。“天牝”,指鼻孔,就是说,一定要避免从呼吸道传染“毒气”。
由上述理论,我们可以看到,没有厉气,即无传染源存在的时候,人们无需祛邪,只需扶正。未毒先解,把治疗药当成预防药使用的作法是不正确的。从20世纪50年代末就开始,我国有人把一些清热解毒中药,如板蓝根、大青叶、金银花之类当成预防流感、上感之类病的药物,孰不知“是药三分毒”! 中药是 “聚毒药以供医事”,以药物之偏性,纠正人体之偏性,对未病之人多用祛邪之药,势必损伤正气,如补气药吃多了上火,清热解毒药吃多了腹泻,与预防发病的初衷南辕北辙。如同抗生素一样,没有人会好好的服用抗生素预防细菌感染。现若出现病未预防,又变生他病,是药之过,方之过,抑或是人之过?所以,笔者认为,健康人无需服用中药预防。预防涉及社会、生活、心理、卫生习惯、道德等多方面有关因素,要想正气充沛,完全有其它方法可以做到,如中医养生之道就提倡:①起居有常,生活有规律,善于运动而提高体质;②饮食有节,合理饮食为要;③精神内守,保持良好的心情,消除恐惧、焦虑,心静神安,为健康长寿之要。 一旦瘟疫降临,陆续出现了感染者,那么易感人群在尽量“避其毒气”的基础上,就要考虑药物预防了。那么,是不是所有人都选用同一药方呢?按照中医理论及历代中医名家经验,最好听取中医师的建议,按照各人体质的偏胜偏衰,辨证用药纠偏,如阴虚则滋阴,阳虚则扶阳,气虚则补气,血虚则养血,偏寒者需温,偏热者需清,偏湿者宜淡渗分泄,关键在于调理体内的气血、阴阳、寒热,达到内环境的相对平衡,并保持内环境与外环境的协调一致,以达到“阴平阳秘”,邪不可干的状态。 虽然扶正祛邪最好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进行,因为用一个或数个处方,去预防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时间,尤其是不同体质人群的发病,失去了中医因人、因时、因地的三因制宜治疗原则。但是我们必须注意的是,中医学的辨证施治是一大优势,但也造成一些局限,如六七十年代腺病毒肺炎、麻疹肺炎一度流行,蒲辅周老先生到儿童医院治疗腺病毒肺炎,效果极好[3]。可是因为蒲老的那一套经验辨证施治变化莫测,二十几个方子、五六个原则,不好掌握,难于推广。而儿童医院王鹏飞的方子就八味药,相对固定,效果也不错,最终得以推广[4]。况且疫情一旦来袭,时间就是生命,根据疫病发病特点即某一疫病皆有相同症状,来追求治疗的针对性是可行的。其实这个观点古而有之,吴又可在《瘟疫论》中说:“然则何以知其为疫?盖脉证或盛行之年所患之症,纤悉相同,至于用药、取效,毫无差别”[2]。因此要重视“辨病论治”、专病专方。吴又可深刻指出:“一病只有一药之到病已,不烦君臣佐使品位加减之劳矣。”“北方天气之化皆燥,人身呼吸腠理之间,皆燥化也”,“南方天地之气化皆湿,人身呼吸腠理之间皆湿化也”[5]。由此推之,疫病初起时期,对易感人群的保护也是争分夺秒地紧张,这时,每一地域针对性地使用同一方药预防是可能的,当然,在治病救人的紧要关头,讨论应该用一条方或多条方药是无谓的,因为没有科学实验证据证明怎样运用中药更为合理有效,只要不犯“虚虚实实”的错误,均可一试。在没有传染病的“和平年代”,我们应着眼于提高免疫功能,同时要有流行病学的科研数据来支持。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建议联合疾病控制中心在小区方面做一些研究。比如针对流行性感冒这种常见的传染病,中医药界应该做药物筛选研究,这些筛选可与中医理论思路结合起来,如对清热解毒方药或芳香化浊方药这些不同种类的药方做一些系统研究,不仅为预防流感,对今后开发中药新药也有帮助。 在SARS在香港肆虐期间,我们中医药研究所就依据人们共同面对的SARS的性质、病因病机,以及人们共同生活的地域的特点,拟定易感人群适用的千人一方---抗毒补肺汤,由桑菊饮合玉屏风散,即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梗、生甘草、芦根、黄芪、防风,再加上现代药理证实有抗病毒作用的大青叶和黄芩组成,共12味。本方药派给直接与SARS患者接触的高风险的医护人员服用,经观察,似有预防作用(另文发表)。从中医理论角度来分析,根据SARS的临床表现,该病应归于中医“温病”范畴,综观全方,桑菊饮用于温病初起,辛凉解表,而玉屏风散主要用于气虚症,补肺益脾,固表止汗,而黄芩与大青叶为苦寒之品,用于此方,是基于现代药理证明其有抗病毒作用。所以,整体而言,本方偏寒,主要有清热解毒作用,兼顾正气,用于此,并无大过,但若吹毛求疵,进一步分析,甘温益气之品及清热解毒药的应用,从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及抗病毒等方面讲,实无可厚非,但从中医理论来看,造成SARS流行的是湿热疫毒,病性本身属热、属实,初起病位在表,根据中医“在卫汗之可也”、“治上焦如羽”等治疗原则,理应因势利导、轻清宣透伏邪为是,即使“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扶正亦应以清养肺气为主,而甘温补益之品恐有助热生火之弊,而大队清热解毒药的应用也可能有“药过病所”、苦寒伤胃之嫌,加之香港地处中国南部,气候炎热潮湿,生活在此的人群体质具有热、湿的共性,中医主张天、地、人合一的整体观,所以处方时应兼顾南方人“湿邪内伏”的体质。日后若有需要拟定抗毒补肺汤2号,应加强轻清宣透之品,减少苦寒清热之剂,同时加入祛湿之药,如选用生黄芪、白术、防风、荆芥、厚朴、扁豆、薄荷、香薷、生甘草。并期望能运用科学严谨的临床实验来观察其结果,确认有效之后,推向社会。事实上,我中心正在进行一项针对老人院人员,观察抗毒补肺汤预防流感功效的大规模随机双盲对照研究。 在当今中、西医并存的社会中,我们再来探讨中医“治未病”与现代医学预防之间的异同。我们知道,预防传染病的三大原则是:消除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从这个角度而言,中、西医之间是存在许多共性的。比如前文所提 “避其毒气,天牝从来”的认识,这与现代医学所提倡的戴口罩、穿隔离衣是一个道理。中医还提倡 “兄发病而使弟他居”, 这与现代医学所说的隔离也是一致的。在传染源的认识上,中医认为传染病是由于“疫气”所致,而这个疫气包括现代医学所认识的各种病原体。在一种新的传染病发生初期,无论中、西医对其认识总是不足的,只不过中医的特点在于辨证,即根据病原体进入人体后邪气与正气斗争所表现的证候进行治疗,而不是把着力点放在对病原体的认识上,换句话说,任何疾病,只要你有临床表现,中医就可以据此拿出一套治疗方案。尽管与西医寻找病原、直接对抗的方式不同,而且这种暗箱取物的方式在今天看来颇有些玄机,但在过往中医防治瘟疫历史当中,已体现了其有效性。 “无论黑猫白猫,抓得到老鼠的就是好猫”。当新的传染病发生,无论中医西医,都当放下异议,发扬自身优势,如中医对症状进行分析,辨证拟定普遍适用的一种或几种方药,西医则追查分辨病原体,研制针对性强的疫苗。同时,总结本次传染病特点,教育民众如何保护自己,如切断传播途径,包括隔离传染源即隔离疑似病人或确诊病人,戴口罩,勤洗手,防治病毒从口鼻侵入人体; 如改变易感环境,使空气流畅,可防止病毒的聚集,这些都会减少感染的机会。 总之,在西医寻找病原、研制疫苗及有效治疗药物尚需一段过程的情况下,中医“以不变应万变”的特点,可能会显示出更多的灵活性和强大的生命力。运用中医理论做指导,积极探讨各种可能的预防方式则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以上是笔者对于预防类似SARS疾病的一些认识,正确与否还和待于今后进一步通过实践去验证与完善。 在瘟疫盛行之际,要求中医给居民个别处方预防疾病,根本是不可能的事。要参与防疫,实在必须实行层次广泛和一般性的人力须求实际的措施。传统中的使用芳草,辟其邪气,刺激机体正气的方法,在中国和西方社会都有记载。如香袋的使用,《瘟疫萃言》有言“醒头草佩带身边,名为避瘟方”;《松峰说疫》也提到“取尾松悬挂屋檐”以预防瘟疫。莫论其实际效用,起码在疫情当中,不失为一种提高广大市民警惕,积极参与防疫的群众活动,既不构成害处,同时令群众团结一致。 在“抗毒补肺汤”设计的过程中,中医专家的意见纷纭,有极具保留者,亦有宽容之见,认为只要排除极寒极热,难以保证极端反应,或可衡量疫情之急需,容忍忽视辩证论治的大原则,把统一性凌驾多样性,实在属于实事求是的做法。其实,坊间对中药预防,广泛存在“先服食,后担心效能”的心态,以至成药充积。“抗毒补肺汤”不过是试图在混沌之中,谋求一些共识,祈望透过严肃的探讨研究精神,去获得客观数据,支持从中药治疗温病的历史,推广到时代需要而已。在不断的实践当中,我们恳切期望得到各位前辈的指导和意见。参考文献:
1.程士德. 内经讲义.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
2.宋乃光.温病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0
3.施仁潮. 直接全面介入SARS 防治 中医中药大有用武之地--中医药专家为SARS 防治献计献策. 浙江中医杂志.2003;(7):277-279
4.李连达.专家论治非典.天津中医药.2003;20(3):1005.郑洪新. 周学海医学全书. 北京市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9 作者:汪帼斌 张浪 梁秉中(香港中文大学中医中药研究所)
8、中医能不能相信
中国是医药文化发祥最早的国家之一,从文明的曙光在天幕上耀映亚细亚大地之时,遍及神州大地的簇簇史前文化篝火,由点到面联接起来,形成燎原之势,逐渐的融化在文明时代的光华之中。“中医”是个专用名词,它的“中”字显然是为了区别“西医”的“西”字。因此,大家理解的“中医”是指传统中国医学或中国大夫。不过认真求实地考证一下,这个“中医”之“中”,本来的意思根本就不是指中国呢!
何以为证?“中医”一说,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的“有病不冶,常得中医”句。早在距今二千多年前的西汉时代就有了“中医”一词,那时西医还不成系统,更没传入中国(西医传入中国是在西汉以后又过了一千七百年的明末),西汉人连西医为何物都不知道,怎可能为区别“西医”,而称中国的医学医术为“中医”呢?
西汉开始有“中医”的说法,若“中”不指中国,究竟何意呢?中国最早认识尤物的思想基础,来源于《易经》,将世界一切事物均纳入阴阳的轨道,对后世的哲学,社会、堪舆、天文、地理、医学……都具有重要和直接的影响。因此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认为,人体的阴阳保持中和才会取得平衡不会生病。若阴阳失衡,则疾病必来。中医大夫有“持中守一而医百病”的说法,意即身体若无阳燥,又不阴虚,一直保持中和之气,会百病全无。所以“尚中”和“中和”是中医之“中”的真正含意。
当然,今日“中医”一词指中国的医学,但是,若理解了“中和”之意,会明白大夫为何常说滋阴、补阳、调理……
从此,中国医药学的文明史开始了。
中国五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医学史,由于东方文化发展的特色形成的中国独特理论框架,及近现代西方科学的撞击及西医的传入,出现两个分明的层次,在东西方医学交汇中呈现复杂多态的状态。
夏商西周时期医巫并存,在卜筮史料中记载了大量的医药卫生的内容,形成了医学的雏形。
春秋战国之际,是中国整个学术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时期,医巫分离,医学具有更显明的科学性、实用性和理性,占据了医疗卫生事业的主导地位。临床医学的分科已现端倪,趋于专业化。
秦汉时,以伤寒、杂病和外科为最突出的临床医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这是中国医学史上的第一次高峰。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动乱割据的状态,医药学在脉学、针灸学、药物方剂、伤科、养生保健、中外交流等各方面取得了成绩,为医学的全面发展积累了经验。
隋唐时期,国家重归统一,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形成了一种空前辉宏气势。中国医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医学家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获得了更为丰富的成果。这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二次高峰。
两宋是中医药学发展的重要时期。政府的重视在医药发展上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北宋政府组织人员编纂方书和本草、设立校正医书局、铸造针灸铜人、改革医学教育、设立惠民局、和剂局、安剂坊、养济院、福田院等等,有力的促进了医药卫主之进步。
辽、夏、金、元与两宋王朝并立以至元灭宋统一全国。这是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大融合时期,是中国医学史上学派争鸣、民族医学奋起的一个辉煌的时期,为多源一体化的中国传统医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呈现了蓬勃的生机。
明代,医药学发展出现革新趋势。在探传染病病因、创造人痘接种预防天花、中药学研究等进入新的层次。中外医药的交流范围已达亚、欧、非许多国家与地区,中学的输出、西学的东渐,使中外医学文化在交流接触中,互惠受益。
清代前、中期,医学趋于普及与升华发展的时期,王清任躬身于人体解剖,著有《医林改错》,反映了“中国医界大胆之革命论者”的开拓进取精神。
上述的这一切,是中国古代医学波澜壮阔的历史梗概。这样一脉相承、绵延数千年一直未曾中断的医药文化及文明,是世界医学史上所罕见的。中国古典医籍数量之大,名医辈出,人数之多,在同时期的世界范围内也不多见。中国传统医药学有着强有力的生命力,它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发展。经过了与近代医药文化的撞击、对抗到结合,也注意从国外先进文化中吸取有用的东西,遂出现了中西汇通合纂的探索。传统医学在走向现代化。
近百年来,中国的现代医学,传统医学和中西医结合的格局将会对这百余年的中国近现代医学史作出客观的再现和评述。
中国医学史无论对于中国古代的医学研究,还是对近现代医学的研究,或是与各种不同体系医学的比较研究,对医、教、研和卫生管理等工作及学科都是不可缺少的。它涵盖面广,所涉及的时间、空间久远博大,不是其他学科所能代替的。
从2003年的非典型性肺炎,到现在流行的高致病性禽流感,我们都在等待下一个考验我们的疫情。会是什么?该如何面对?然而,在对SARS和禽流感的防治和治疗中间,人们发现有一样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那就是中医。中医学有着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文化和哲学基础。它和国画、诗词,以至于《易经》、风水一样都属于中国文化体系。同时它又是一门和自然科学紧密结合的医学科学。
2003年4月7日,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考察广东省中医院后说,SARS患者接受中医治疗后缩短了发烧时间和住院时间。专家们还建议,如果能把中医参与治疗提升到常规治疗层面对世界其它地方防治SARS将会很有帮助。这大大鼓舞了中医界,也为这上千年的传统医学注入了一股实证的新鲜血液。
回顾中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从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阶段。在这长达1800年的历史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传统文化基础。其中夏商时期的甲骨文,殷商的青铜器都是人类文明的历史标志。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如阴阳、五行、周易、八卦等等,哲学体系影响下发展出了中医中药学。可以说中医拥有的这种深厚的文化积淀正是他与西方医学最重要的不同点。当人们开始懂得把从生活中学来的自救知识积累成一套医疗理论的时候,西方原始医学和中国原始医学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一样的。有西方“医学之父”之称的希波格拉底指出,自然界由“四元素”组成即火、气、水、土产生万物的运动变化。在中国,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中间概述了天体运行的“阴阳”规律,和地上万物生成的“五行”规律表现为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相生相克。这四元素和五行,显示出了这时期东西方医学的概念距离还不是很远。
“中医”二字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经方》,其云:“以热益热,以寒增寒,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云:“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在这里中字念去声,中。“中医”这个名词真正出现得到鸦片战争前后。东印度公司的西医为区别中西医给中国医学起名中医。这个时候的中医的名称是为和西医做一个对比。到了1936年,国民党政府制定了《中医条例》正式法定了中医两个字。过去人们又叫中国医学为“汉医” “传统医”“国医”这些都是区别于西医而先后出现的。两千多年前,《汉书》里的那个中医概念,倒是体现了中国医学中的一个最高境界。
中医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就是致中和。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致中和。寒就要让热,热就要寒,结就要散,逸就要劳,劳就要逸。微者逆之,小的你就可以逆它。甚者从之,你不能逆它,你逆它你就崩溃了就没有了。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适事为故,恰到好处就好了。以平为期,以和为重,这就是它的一种最高境界。《中庸》一书中至关重要的哲学命题是“致中和”这一思想。《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说的是中和是世界万物存在的理想状态。通过各种方法达到这一理想状态就是致中和。天地就各得其所,万物便生长发育。可以说中医学所阐明的“阴阳和合”“阴平阳秘”生理机制正是儒家致中和思想的最佳体现。在这个终级目标下,中医是用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这三大来自中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来具体解释生命的秘密。
气在中国古代是人们对于自然现象的一种朴素认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唯物观哲学家就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这种朴素的认识被引进医学领域在中医学中逐渐形成了气的概念: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气聚合在一起便形成了有机体,气散则形体灭亡。庄子说:“通天下一气耳”,全天下就是一个气。有了这个气就运动,就生生不息,就变化不止。没有这口气就完了。中国著名的近代著名的这个中医基础教授,内经教授。他说人就这一口气,这口气没有了这个人还在这什么都没有了,人这口气不走,这口气就在它就是活着。就你讲那个活体的。我们研究的就是有气的这个活体,有气的活体。精气学说是什么呢?就是说我们中国认为世界怎么来的?中国的哲学家认为气一元论。这个地球这个世界是气来的呀,在上就是为气,在下则为形,就是地。这就是气。然后呢你象在《春秋繁露》里董仲书说的:“元气者,始也”。万物之始也。有了这口元气什么都开始运动了。没有这口元气,就没有,就好像上帝的推动力就像牛顿找上帝第一个推动这个地球一样。这就是大家都在找一个解释这个世界,而中医恰恰它可理解是这个世界。阴,阳。何谓阴阳?我们的祖先认为宇宙间一切能量、运动方式、空间方位、时间序列、事物的性质、以及聚万物之灵的气等等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阴阳是一切事物辩证对立的两方面。《黄帝内经·素问》中提出:“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中医讲求阴阳平衡以致中,致和。在《易传》里,就是我们讲的《十翼》,《易传》里说了:“一阴一阳,之为道”。阴阳,万物之始也,有了阴和阳,才有了万物之始。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就是有了阴阳还有了气才有了万物。这就是我们讲阴阳的观念。
西医和中医呢它也有这种类似、相类似的地方。中医讲阴阳平衡。西医讲什么?酸碱平衡。电解质紊乱在现在医院里是个很难治的病。这个人如果岁数大一点电解质紊乱了,抗菌素就不好用了。肺炎肯定就死了,要了命了。酸中毒,碱中毒,一到酸碱中毒,我们很多医生就头疼,不好调整。你用点碳酸氢纳去也不好用,你给他用点酸,也不好用。那么西医它是怎么来认识酸碱平衡的呢?它认为这个人的人体,它的这个钾离子和氯离子,各有156毫克单位,它要寻求这个平衡,就叫酸碱平衡,就是PH值平衡。然后呢,它经常在变换,变化时候它就有一个缓冲对。它有三个缓冲对,它有最弱的是氨基酸缓冲对、磷酸缓冲对、碳酸缓冲对,这三个缓冲对是什么呢?就是来纠正这个淤值。你比如酸高一点,它可以调整调整;碱高一点,它也可以调整调整,它是个调节器。当你太厉害了,这三个调节器就无效了。无效了就出现电解质紊乱。它也在追求阴阳平衡,它认为如果调整不好,出现电解质紊乱的人就叫做酸中毒或者碱中毒的。用中医话,就是阴阳不平衡,它是怎么不平衡?钾钠离子不平衡。高钾的病人就很危险,低钾的病人也很危险,高钾的病人可以猝死,低钾的病人也可以猝死,所以在这一点上,你就说西医就是在讲阴阳?不是,它也不是在讲阴阳,它是讲一个内环境的稳定。这个内环境的稳定,和你讲的这个中医的这个“中”字,这个思想是完全一致的。如果真正认识到中医,是在讲究一个人体内环境稳定的医学体系,西医就可以接受。我们从这个角度切入中西医结合,去和西医对话,就好多了,就好多了。
2006年2月中国文化部公布第一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申请项目。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在与疾病做斗争的漫长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原创性学科名列其中。根据规定,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具有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处于濒危状态,有完整的保护计划。而是否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是最关键的一条……
中医是在绝对性世界观和虚无轮回人生观基础上综合考虑人类生理、心理、行为、外界物理运动后对人类生理、心理、行为的非统一现象进行修正统一的综合性方法论。其世界观是深刻的、本质的;其人生观是超越生死的;起方法论是公正、公平、合天道的。
9、中医有什么奥妙之处?
把所有的数学都当成数字去对待,然后好好琢磨琢磨数字,自然就感兴趣了,锻炼锻炼自己的思维,自然就很容易理解现在所学的知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