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佛家养生证

佛家养生证

发布时间:2020-07-15 13:55:10

1、简述儒家、道家、佛家各自养生主张

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人心。养生不如养心。杀生短命报,吃肉多病报。不造十恶业,自然健康长寿。
如果一个人杀生吃肉,再怎么锻炼身体也无济于事,祸福无门,唯人自招,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2、佛教有什么养生理论与养生方式?

佛家主张“无生”,以有生为空幻,纵使延年长寿,最终难免一死,形体总要坏的,因此重视精神的超脱,而不在乎形体的存亡。认为精神可轮回再生,所求唯涅清寂。

晋代释道安在《道地经序》中说:“其(佛法)为象也,含弘静泊,绵绵若存,寂寥无言。”释慧安则在《明报应论》中指出:“无明(愚昧)为或网之渊,贪爱为众累之府。”而僧肇则传扬“空洞其怀,无知无识,然居动作之域而止无为之境,处有名之内而它绝言之乡”的佛性,提倡超脱现实世界,而归宿于本体世界。僧肇早年受老庄影响,故对体用的动静问题,反对偏执,主张体用如一,非无非用,即静即动,求静于动,虽静而离动。另外,如释道安还注重禅定止观,认为禅修达高深境界时,“雷霆不能骇其念,火不能伤其虑”,同时还能发生种种神变。

佛家极重戒律,认为戒律是断三恶道的利剑,其中有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食肉)及十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香烟、不歌舞观听、不眠坐高广严丽床坐、不食非时食、不蓄金银宝)等。从养生学角度来看,这些要求和做法,显然有许多是益于身心的修养的。

南北朝时,由于政治上的长期分裂,南北佛教在发展侧重上有明显不同。南方重在理论辨析,北方则重在静坐冥思的禅定修持。隋唐一统后,佛教学风又随之变为理论与禅修并重,其后出现的各宗中,对养生影响较大的是天台宗、禅宗、密宗。

天台宗的最高修养原则是止观学说。开宗祖师为隋代僧智凯。近代气功养生家蒋维乔(号因是子)在《因是子静珠法》中认为,气功静坐者在学会调和功夫后,应进一步修匀“止观”法。他认为“止”就是把心静止下来,不使思想散乱,让心思渐渐收束。但止而又止,不知不觉要打瞌睡,就须用“观”的方法来防止,即闭目返视自心。显然遥承天台宗之“止观”禅法。蒋氏还指出“大妙法门”: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这也是佛家法门的静坐调息功夫。晋竺法护译《修行道地经》说:“数息守意(调心调意)有四事:“一谓数息,二谓相随,三谓止、观,四谓还、净。”后来则称之为“六妙门”,意为通向涅的六种途径。

起于唐,盛行于唐末五代的禅宗,是完全中国化了的佛教宗派,其在中国势力最大,影响最广。修禅强调具五缘,呵五欲,弃五盖,调五事,行五法。禅宗最初三代皆一衣一钵,随缘而住,并不聚徒定居于一处。第四代道信开始定住一处,过集体生活。第五代弦忍认为,学道应该山居,远离嚣尘,实行生活自给,诸如运水搬柴等一切劳作,都是修禅功课。以后南宗的马祖道一更在深山建立寺院,实行农禅生活,其弟子怀海制禅院清规,规定“一日不行,一日不食”。他本人也“作务执劳,必先于众。”更有“普请”(集体作务)法,上下协力劳作。禅宗的山居、劳作和禅观,客观上对养生长寿是有益的,颇有影响。

佛教在中国流传过程中,释道儒三教常互相渗透,从而影响着养生学。佛教初入中国,信奉者认为与当时盛行之黄老术相似,也讲清虚无为,神仙变化。

道家本不言灵魂,但北魏寇谦之则吸取佛家轮回转世说:“此等之人,尽在地狱,若有罪重者转生虫畜。”

南北朝时北魏僧人县鸾,因突发气疾,而感生命之短促,慕江南陶弘景精研神仙方术之名,南游茅山,寻访陶氏,得授《仙经》十卷。虽在加洛阳时义受菩提流支的教化,授《观无量寿经》,遂弃《仙经》而专修净业,但其所著《服气要诀》、《调气方》、《论气治疗方》等,无疑是受道家影响的有关气功养生一类医书。《续高僧传》说他能调心练气,对病识缘,名满魏都。

天台宗祖师智凯的老师思慧,以禅闻名,躬行实践,常持大戒,衣服只用棉布,寒冬添铺艾叶以御风霜,同时还吸收神仙方士之术,在《誓愿文》中宣称,希望“成为五通神仙”,要求长生,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宣传佛法。其谓:“我今人山修习苦行……为护法故求长寿命。”又说:“愿诸贤圣,佐我得好芝草及神丹,疗治众病除饥渴……愿借外丹力修内丹。”宋天台宗山外派的知圆认为,儒佛其言虽异,其理相通,主张“修身以思想”。明末宗风净土法门的云栖亦主张儒佛调和,说:“儒生治世,佛主出世,……故二之合之,其病均也”。

明末四大师之一的德清,更主张三教调和,说:“为学有三要: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儒佛道三教思想调和的提出虽在宋明,而在养生学这方面则早在陶弘景、孙思邈的时代已开三教合一之先河,且繁衍不息。

佛教的另一宗派密宗,又称瑜伽密教,源出印佛教中之密教,专事行施咒术,在三国时即有咒经之译。天竺沙门耆域来中原也以咒术广为医病。唐代是这密教传入的第二期,北宋初是第三期。第二期时正式成立密宗,又称真言宗,传三密之法,即口诵真言(密语),手结契印(身密),心作观想(真密),认为三密同时相应,便可使凡身成佛。

密宗实际是一种以口诀、姿势、禅观三结合的修炼方式。蒋维乔在练天台宗止观法后又转而练《密宗的开顶法、大手印、十八道次第》等功夫。密教要籍中所谓无上瑜伽密法等与中国伦理思想颇抵触,因而在翻译时被修改失真,甚至被限制翻译,因此对中华养生文化的影响尚不广泛。

3、佛家五大戒是什么

佛教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戒。

1,“不杀生”是“仁”。一切众生,尤其是指有情的众生(动物),没有不爱惜自己生命的,没有一个动物甘心情愿被人杀,被杀是没有抵抗的能力,可是这种怨恨之心不会消失。

2“不偷盗”是“义”。对一切众生贡献是尽义务,不需要报酬,这是义;不偷盗接近义。“不与取”就是偷盗;不与取是别人没有同意、没有答应,你就取来,这就犯偷盗。

3,“不邪淫”是“礼”。不邪淫是指在家人,居家学佛,未能全断淫欲,只许于正常夫妇间行之,此外与一切男女不得行淫。即正式结合之夫妻外,不得行淫。若非己妻,苟合淫欲,即名邪淫。

4,“不妄语”是“信”。不妄语就是不欺骗他人,凡不如心想而说,皆是妄语。妄语有大小:如见、闻、觉、知说不见闻觉知;不见、闻、觉、知说见闻觉知等,是名小妄语;可通忏悔。

5,“不饮酒”是“智”。酒能致醉,令人神志昏迷,故一切酒不得饮。若有重病需酒治疗,告众或告师长后方许饮服。自己不饮,亦不得教人饮。制酒、酤酒,尤非所应。

(3)佛家养生证扩展资料

佛家八大戒

1、无杀意,慈念众生,不得残害蠕动之类。

2、无贪意,思念布施,却悭贪意。

3、无淫意,不念房事,修治梵行,不为邪欲。

4、无妄语,思念至诚,言不为诈,心口相应。

5、不饮酒,不醉迷,去入逸意。

6、无求安,不著华(花)香,不傅脂粉,不为歌舞倡乐。

7、无求安,不卧好床,卑床草席,捐除睡卧,思念经道。

8、奉法,时过中不食。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佛家五戒

4、佛家,儒家,道家养生的联系

您好,末学对三家之学是如此理解的,简而言之就是 道以修身,儒以治世,佛以治心。佛家主张了脱生死,寂照涅盘,证得无上等觉,所修行其实不侧重在养生上而是无生。养生只是修行中的附加品,不是佛家的主要目的,佛家重在炼心,心能转物,即同如来。心的境界高了也能调节身体达到养生的目的。道家可以说是养生的专家,道家修行多是性命双修,当然其间功夫偏于命功性功或其他的分支派系很多,捡特点的说下,一般都由明师教导,从先命后性的功法炼起,大家都知道的筑基 起火 炼精化气 炼气还神 炼神还虚 炼虚合道或粉碎虚空的步骤来炼,其中炼气还神以前的步骤都是命功以后的是性功,命即生生之本,生命。性即与生俱来本心本性是形而上的东西强名曰道。祖国医学认为人身体上分布有十二经脉调节人体阴阳气血的平衡十二经络正常则人体正常无事否则轻则生病重者夭亡,一般的吐纳导引,健身运功多是只能调节十二经脉达到卫生的目的是谈不上养生的,养者有滋养,增加的意思在里面,道家命功起修炼的不是输通十二经脉,其命功的目的是打通能够调控十二经脉及生命的奇经八脉,奇经八脉在中医上也提到,但其病理就没有记载了,所以道家有言,凡夫只能用十二经脉,而仙家则能开通运用奇经八脉。具言开通八脉的高道是不会生病的还能控制生死,其他一些简单的道家功法比如八段锦,太极拳等多是道之末梢只能调节十二经脉的,没有道家内丹功法超脱,所以说道家是养生的权威,其养生方法道藏中数不胜数!儒家养生直接谈的很少都是融会于生活规律之中,时时保持君子之风,儒雅姿态则心自净,气自伏。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有点中国佛教禅宗的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的意味!其养生代表应该是孔子教颜回的心斋方法但亦出在庄子的笔录上面,所以儒家的养生是从行往座立饮食起居上调节的相对佛道两家不是很方便。佛教进入中国后与道儒都有融通,各家学说有其特点但又互相可以印证,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
若讲其三家养生学说的联系其清静是共同特点,佛道的慈悲度世与儒家出世平天下的思想有一点点相同亦有所其别,各有各的特点又互相吸取对方优良特长,强而分别亦不能全一家之言,混沌不分又各有千秋。言多必失,还请海涵!

5、佛教有什么养生理论?

佛家主张“无生”,以有生为空幻,纵使延年长寿,最终难免一死,形体总要坏的,因此重视精神的超脱,而不在乎形体的存亡。认为精神可轮回再生,所求唯涅清寂。

晋代释道安在《道地经序》中说:“其(佛法)为象也,含弘静泊,绵绵若存,寂寥无言。”释慧安则在《明报应论》中指出:“无明(愚昧)为或网之渊,贪爱为众累之府。”而僧肇则传扬“空洞其怀,无知无识,然居动作之域而止无为之境,处有名之内而它绝言之乡”的佛性,提倡超脱现实世界,而归宿于本体世界。僧肇早年受老庄影响,故对体用的动静问题,反对偏执,主张体用如一,非无非用,即静即动,求静于动,虽静而离动。另外,如释道安还注重禅定止观,认为禅修达高深境界时,“雷霆不能骇其念,火不能伤其虑”,同时还能发生种种神变。

佛家极重戒律,认为戒律是断三恶道的利剑,其中有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食肉)及十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香烟、不歌舞观听、不眠坐高广严丽床坐、不食非时食、不蓄金银宝)等。从养生学角度来看,这些要求和做法,显然有许多是益于身心的修养的。

南北朝时,由于政治上的长期分裂,南北佛教在发展侧重上有明显不同。南方重在理论辨析,北方则重在静坐冥思的禅定修持。隋唐一统后,佛教学风又随之变为理论与禅修并重,其后出现的各宗中,对养生影响较大的是天台宗、禅宗、密宗。

天台宗的最高修养原则是止观学说。开宗祖师为隋代僧智凯。近代气功养生家蒋维乔(号因是子)在《因是子静珠法》中认为,气功静坐者在学会调和功夫后,应进一步修匀“止观”法。他认为“止”就是把心静止下来,不使思想散乱,让心思渐渐收束。但止而又止,不知不觉要打瞌睡,就须用“观”的方法来防止,即闭目返视自心。显然遥承天台宗之“止观”禅法。蒋氏还指出“大妙法门”: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这也是佛家法门的静坐调息功夫。晋竺法护译《修行道地经》说:“数息守意(调心调意)有四事:“一谓数息,二谓相随,三谓止、观,四谓还、净。”后来则称之为“六妙门”,意为通向涅的六种途径。

起于唐,盛行于唐末五代的禅宗,是完全中国化了的佛教宗派,其在中国势力最大,影响最广。修禅强调具五缘,呵五欲,弃五盖,调五事,行五法。禅宗最初三代皆一衣一钵,随缘而住,并不聚徒定居于一处。第四代道信开始定住一处,过集体生活。第五代弦忍认为,学道应该山居,远离嚣尘,实行生活自给,诸如运水搬柴等一切劳作,都是修禅功课。以后南宗的马祖道一更在深山建立寺院,实行农禅生活,其弟子怀海制禅院清规,规定“一日不行,一日不食”。他本人也“作务执劳,必先于众。”更有“普请”(集体作务)法,上下协力劳作。禅宗的山居、劳作和禅观,客观上对养生长寿是有益的,颇有影响。

佛教在中国流传过程中,释道儒三教常互相渗透,从而影响着养生学。佛教初入中国,信奉者认为与当时盛行之黄老术相似,也讲清虚无为,神仙变化。

道家本不言灵魂,但北魏寇谦之则吸取佛家轮回转世说:“此等之人,尽在地狱,若有罪重者转生虫畜。”

南北朝时北魏僧人县鸾,因突发气疾,而感生命之短促,慕江南陶弘景精研神仙方术之名,南游茅山,寻访陶氏,得授《仙经》十卷。虽在加洛阳时义受菩提流支的教化,授《观无量寿经》,遂弃《仙经》而专修净业,但其所著《服气要诀》、《调气方》、《论气治疗方》等,无疑是受道家影响的有关气功养生一类医书。《续高僧传》说他能调心练气,对病识缘,名满魏都。

天台宗祖师智凯的老师思慧,以禅闻名,躬行实践,常持大戒,衣服只用棉布,寒冬添铺艾叶以御风霜,同时还吸收神仙方士之术,在《誓愿文》中宣称,希望“成为五通神仙”,要求长生,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宣传佛法。其谓:“我今人山修习苦行……为护法故求长寿命。”又说:“愿诸贤圣,佐我得好芝草及神丹,疗治众病除饥渴……愿借外丹力修内丹。”宋天台宗山外派的知圆认为,儒佛其言虽异,其理相通,主张“修身以思想”。明末宗风净土法门的云栖亦主张儒佛调和,说:“儒生治世,佛主出世,……故二之合之,其病均也”。

明末四大师之一的德清,更主张三教调和,说:“为学有三要: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儒佛道三教思想调和的提出虽在宋明,而在养生学这方面则早在陶弘景、孙思邈的时代已开三教合一之先河,且繁衍不息。

佛教的另一宗派密宗,又称瑜伽密教,源出印佛教中之密教,专事行施咒术,在三国时即有咒经之译。天竺沙门耆域来中原也以咒术广为医病。唐代是这密教传入的第二期,北宋初是第三期。第二期时正式成立密宗,又称真言宗,传三密之法,即口诵真言(密语),手结契印(身密),心作观想(真密),认为三密同时相应,便可使凡身成佛。

密宗实际是一种以口诀、姿势、禅观三结合的修炼方式。蒋维乔在练天台宗止观法后又转而练《密宗的开顶法、大手印、十八道次第》等功夫。密教要籍中所谓无上瑜伽密法等与中国伦理思想颇抵触,因而在翻译时被修改失真,甚至被限制翻译,因此对中华养生文化的影响尚不广泛。

6、道家养生和佛家养生的异同

道家是回归自然,是无我
佛家是苦其自我,是为他

7、佛教 养生

佛告贤者阿难。汝行诣维摩诘问疾。阿难白佛言。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昔时世尊身小中风当用牛湩。我时晨朝入维耶离百。至大姓梵志门下住。时维摩诘来谓我言。贤者阿难。何为晨朝持钵住此。我言。居士。佛身小中风当用牛湩。故我到此。维摩诘言。止止。度唯阿难。莫作是语。如来身者金刚之数。众恶已断诸善普会。当有何病。默往阿难问。勿谤如来慎莫复语。无使大尊神妙之天得闻此也。他方佛国诸会菩萨且得闻焉。且夫阿难。转轮圣王用本德故尚得自在。岂况一切施德于人。而为如来至真等正觉无量答福会普胜者哉。行矣阿难。勿为羞耻。莫使外道异学闻此粗言。何闻我师。自疾不能救。安能救诸疾人所欲。疾行莫复宣言。当知阿难。如来法版身非思欲身。佛为世尊过诸世间。佛身无漏诸漏已尽。佛身无数众行已除。其病有以。时我世尊。大自惭惧。得无权近佛而过听。即闻空中声曰。是阿难如居士之所言。但为佛兴于五浊之世故。以是像开解一切贪贫之行。便行阿难。取湩莫惭。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8、筒述儒家、道家、佛家各自的养生主张

道教养生是非常厉害的!道教修炼者,在人间修炼时可以轻轻松松活到几百岁。张三丰在人间修炼212年,彭祖800年,孙思邈142岁,吴云清160岁,飞升仙境,永恒自在,化身无量,度化有缘......道教是修炼仙道的,道教的天仙就是佛教”佛“一样的境界,是超出三界外的,在印度叫“佛”,在中国人称为仙,就像一个是英文一个是中文名,还是一个意思。道教徒修到”阳神“可以获得佛教所说的第六神通”漏尽通“,这个漏尽通属于圣人证得。道教徒收徒来版说是比较严格的,要求比较高。佛教徒来说要求简单,七八十岁老头老太太,只要会念佛号,都可以权进来,佛教徒不怎么注重身体的保养,比如宣化老和尚就死于淋巴癌。

与佛家养生证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