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养生 葛洪曰

养生 葛洪曰

发布时间:2020-07-15 13:54:00

1、和养生有关的词语

修身养性
编辑
修身养性,修身:使身体健知康;养性:使心智本性不受损害。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出处 元·无名氏《博望烧屯》第一折:道“贫道本是南阳一内耕夫,岂管尘世之事 只可修身养性,贫道去不的也。”
中文名
修身养性
拼 音
xiū shēn yǎng xìng
用 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世。
释 义
使身容心达到完美的境界

2、求养生方面的诗词,多多益善!

1、《摄养诗》——明代龚廷贤

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食惟半饱无兼味,酒至三分莫过频。

每把戏言多取笑,常含乐意莫生嗔。炎凉变诈都休问,任我逍遥过百春。

译文:保精、益气、养神为健康长寿之根本,若欲延年益寿,减少私欲杂念,不要操心太多。做到食勿过饱,勿求厚味,饮酒应以少量为好,切莫贪恋杯中物。

要经常保持乐观,开口常笑。一个人在处于逆境的时候,不但一般人对你冷漠,连平时很亲近的朋友也会逐渐和你拉开距离,对此要从容面对,不要放在心上,一定要忍得,自在逍遥,乐享百年。

2、《抱朴子·极言》——晋代葛洪

治身养性,务谨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

译文:修身养性,即使是极其微小的地方,也务必要谨慎,不能因为小的进步微不足道就不再修养,也不能因为小的损害对大体没有影响就不加以提防。

3、《证类本草·衍义总序》——唐代唐慎微

夫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

译文:善于保养生命的人保养内心,不善于保养生命的人保养外表。

4、《退庵随笔·摄生》——清代梁章钜

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勿过极,少勿过虚。

译文:形体应当常劳动,饮食要常节制,这样有益于健康。但劳动不要太过度,节制不要太过虚脱。

5、《丹溪心法》——元代朱震亨

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

译文:与其等到生病后才积极诊断治疗,不如在没病的时候就摄取养分,提高免疫力,做到未病先防的效果。

3、尸解是什么意思

尸解

--------------------------------------------------------------------------------

道教认为道士得道后可遗弃肉体而仙去,或不留遗体,只假托一物(如衣、杖、剑)
遗世而升天,谓之尸解。《后汉书·王和平传》李贤等注云:“尸解者,言将登仙,假
托为尸以解化也。”①《无上秘要》卷八十七云:“夫尸解者,形之化也,本真之练蜕
也,躯质之遁变也。”②故又喻之为“蝉蜕”,“如蝉留皮换骨,保气固形于岩洞,然
后飞升成于真仙。”③但《洞真藏景灵形神经》又云:“尸解之法,有死而更生者;有
头断已死,乃从旁出者;有死毕未殓而失骸者;有人形犹存而无复骨者;有衣在形去者;
有发既脱而失形者。”④可知失去骸骨或仅留骨或衣者,皆称尸解。
尸解之说在汉代十分流行。《仙苑编珠》卷下载:“倩平者,沛人也。汉高卫卒也。
得道,至光武时,不老,后托形尸,假百余年却还乡里。”⑤《抱朴子内篇·论仙》引
《汉禁中起居注》称:李少君病死,“久之,(汉武)帝令人发其棺,无尸,唯衣冠在
焉。”葛洪曰:“按《仙经》云: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
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今少君必尸解者也。”又称费长房、李意期“皆尸解者也”。
⑥南北朝至隋唐亦流行尸解之说。《无上秘要》卷八十七所引《洞真藏景录形神经》
《洞章琼文帝章经》《洞真太上隐书经》《洞真八素真经》《真迹经》等,即出于南北
朝,书中多论尸解术。《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三十一《万振传》称万振“龙朔元年尸
解于京师,数日启棺,惟有一剑一杖而已。”⑦道教发展出许多所谓“尸解之方”。
《云笈七签》卷八十五《太一守尸》称:“夫解化之道,其有万途。……或坐死空谷,
或立化幽岩,或髻发但存,或衣结不解,乃至水火荡炼,经千载而复生,兵杖伤残,断
四肢而犹活。”⑧同卷《太极真人遗带散》称:“凡夕解者,皆寄一物而后去,或刀,
或剑,或竹,或杖,及水火兵刃之解。”⑨据《无上秘要》卷八十七和《云笈七签》卷
八十四至八十六所载,即有尸解法十种以上,较著者有:
(一)火解。《无上秘要·尸解品》云:“以药涂火炭,则他人见形而烧死,谓之
火解。”《云笈七签》卷八十五《太极真人飞仙宝剑上经叙》也称:“以录形灵丸涂火
炭,则他人见形而烧死,谓之火解。”AB(二)水解。《道迹灵仙记》说:“段季正,
隐士也,晚从司马季主学道,渡秦川溺水而死,盖水解也。”又称:“王进贤者,琅琊
王衍之女也。遭石勒略……赴黄河,自誓不受辱,即投河中。时遇嵩山女仙韩西华出游,……
救而度之,外示沉没,内实密济矣。”
(三)兵解。《无上秘要》卷八十七和《云笈七签》卷八十五《太极真人飞仙宝剑
上经叙》皆称:“以一丸和水而饮之,抱草(一作木)而卧,则他人见已伤死于空室中,
谓之兵解。”
《云笈七签》卷八十五《王嘉兵解》称,陇西安阳人王嘉及二弟子为姚所杀。姚苌
“先使人陇右,逢嘉将两弟子,计已千余里,正是诛嘉日也。嘉使书与苌,苌令发嘉及
二弟子棺,并无尸,各有竹杖一枝”。
(四)杖解。《云笈七签》卷八十四引《赤书玉诀》云:
“当取灵山阳向之竹,令长七尺有节,作神杖,使上下通直,甘竹乃佳。书黑帝符
著下第二节中,白帝符第三节中,次黄帝符第四节中,次赤帝符第五节中,次青帝符第
六节中。空上一节以通天,空下一节以立地。蜡封上节,穿中印以元始之章,又蜡封下
节,穿中而印以五帝之章。绛文作韬,长短大小足容杖。卧息坐起常以自随……当叩齿
三十六通,思五帝直符吏各一人,衣随方色,有五色之光流焕杖上,五帝玉女各一人合
共卫杖左右。微祝曰:‘太阳之山,元始上精;开天张地,甘竹通灵。……’毕,引五
方气各五咽,合二十五咽,止。行此道九年,精谨不慢,神真见形,杖则载人空行。
若欲尸解,杖则代形,倏歘之间,已成真人。”此即所谓“尸解神杖法”。
(五)剑解。《云笈七签》卷八十四《尸解次第事迹法度》讲“修剑尸解之道”,
即“以曲晨飞精书剑左右面。先逆自托疾,然后当抱剑而卧。又以津和飞精作丸如大豆,
于是吞之。又津和作一丸如小豆,以口含缘,拭之于剑镮,密呼剑名字。祝曰:‘良非
子干,今以曲晨飞精相哺,以汝代身,使形无泄露。……’祝毕,因闭目咽气九十息。
毕,开目忽见太一以天马来迎于寝卧之前,于是上马,顾见所抱剑已变成我之死尸在彼
中也。”
另外尚有太清尸解法、太一守尸法、太极化遯法、鲍靓尸解法、太阴炼形、水火荡
炼尸形、阴阳六甲炼形质法等,名目繁多。道教又称:白日去谓之上尸解,夜半去谓之
下尸解,向晓暮之际而去者,谓之地下主者。但后世道教认为,总的说来,尸解为成仙
之道的下品。杜光庭《墉城集仙录叙》云:
“夫神仙之上者,云车羽盖,形神俱飞;其次,牝谷幽林,隐景潜化;其次,解形
托象,蛇蜕蝉飞。然而冲天者为优,尸解者为劣。”
尸解术是早期道教信奉的成仙术,多遭世人非议,王充《论衡·道虚篇》即称之为
“虚妄”之术。一些道士也在逐渐修改看法,隋唐道士已视之为成仙之下品,金元全真
道更在基本否定肉体成仙的基础上,加以彻底摈弃。
注:
① 《后汉书》第10册2751页,中华书局,1965年
②③④⑤⑦⑧⑨ 《道藏》第25册245页,第5册77页,第25册246页,第11册40页,
第5册279页,第22册597页,595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
1988年
⑥ 《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19~20页,中华书局,1985年AB此处及下述尸
解法,皆出《无上秘要》卷八十七和《云笈七签》卷八十四至八十六,分别见《道藏》
第25册245~248页和第22册第593~608页。

4、关于养生的古诗词

养生诗词 


养生原则 

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丹溪心法》元 朱震亨 

治身养性谨务其copy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抱朴子》晋 葛洪 

我命在我,不在天。―――《仙经》 

养生以不伤为本百。―――《仙经》 

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措身失理,亡之于微,积微成损,积疾成衰。―――《养生论》三国 嵇康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度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知来。―――《素问·上古天真论》 

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养老奉亲书》宋陈直 

才所不逮而困思之,伤也;力所不胜而道强举之,伤也。―――《抱朴子》 晋 葛洪 

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无过虚。―――《养性延命录》 南朝 梁 陶宏景

5、宁静致远这四个字的繁体字怎么写

宁静致远繁体字写法:宁静致远。



(5)养生 葛洪曰扩展资料:


宁静致远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níng jìng zhì yuǎn,意思是只有心境平稳沉着、专心致志,才能厚积薄发、 有所作为。出自《淮南子:主术训》。


此句最早出自西汉初年道家刘安的《淮南子:主术训》,蜀汉丞相诸葛亮的《诫子书》也有引用。


宁静致远:平稳静谧心态 [1]  ,不为杂念所左右,静思反省,才能树立(实现)远大的目标。


诸葛亮的《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道士葛洪曰:“无为自化,清静自在”。宁静,是一种美好的境界,恬和、安宁,如一泓秋水,映着明月。


繁体字,也称繁体中文,欧美各国称之为“传统中文(Traditional Chinese)”,一般是指汉字简化运动被简化字所代替的汉字,有时也指汉字简化运动之前的整个汉字楷书、隶书书写系统。繁体中文至今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直到1956年前一直是各地华人中通用的中文的标准字。


日常生活中若需要直接输入繁体字,可以使用如下工具直接输入,不需要通过转换工具。


1、拼音加加


2、智能五笔


3、微软拼音输入法3.0


4、速成输入法


5、仓颉输入法


6、Google粤拼输入法


7、注音输入法


8、QQ拼音输入法(需在设置中调整)


9、搜狗拼音输入法(需在设置中调整)

6、中国最具有深意的成语有哪些?

为人师表、万世师表、奉为楷模、垂范百世、轨物范世。

一、为人师表

白话释义:师表:榜样,表率。在人品学问方面作别人学习的榜样。

朝代:唐朝

作者:李百药

出处:《北齐书·王昕书》:“杨愔重其德业;以为人之师表。”

翻译:杨情看重他的德业;认为人的老师

二、万世师表

白话释义:万世:很多世代,非常久远;师表:表率。值得永远学习的榜样。

朝代:西晋

作者:陈寿

出处:《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昔仲尼大圣之才,怀帝王之器,……可谓命世之大圣,亿载之师表者也。”

翻译:从前孔子圣人的才能,怀着帝王的武器,……可以说是举世闻名的大圣人,亿万年的表率的人了

三、奉为楷模

白话释义:楷:法式;模:模范。把某种事物当作榜样。

朝代:近代

作者:鲁迅

出处:《坟·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听说刚勇的拳师,决不再打那倒地的敌手,这实足使我们奉为楷模。”

翻译:听着刚勇的拳师,决不能再打那倒地的对手,这是足以让我们奉为楷模

四、垂范百世

白话释义:垂:流传。范:典范。指光辉榜样或伟大精神永远流传。

朝代:宋

作者:陆游

出处:·《跋李庄简公家书》:“虽徙海表,气不少衰,丁宁训戒之语,皆足垂范百世。”

翻译:虽然流放海外,气不减弱,嘱咐训诫的话,都足以垂范百代

五、轨物范世

白话释义:谓作事物的规范、世人的榜样。

朝代:北齐

作者:颜之推

出处:·《颜氏家训·序致》:“吾今所以复为此者,非敢轨物范世。”

翻译:我现在又是这样的,不敢规范社会

7、松石的说明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编纂的四书五经中的《尚书·禹贡》曾记载古代九州之一的青州出“铅松怪石”,并被列为贡品。据后人考证,所谓“怪石”,即“似玉非玉,似石非石”,这种怪石极有可能是松化石,这也可以在明代大学士阎士选《松石记》的记载中可以得到印证。他在《松石记》中详细记述了古青州一带,东海大竹岛中有松化石。清代大学士刘统勋曾在古青州青岛即墨马山采集到松化石,并赋诗记事。因此《尚书·禹贡》所载青州“铅松怪石”,可能是有史以来“松石”见诸文献最早的记载。松石等怪石作为贡品的传统也一直沿袭到唐宋元明清,约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如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史载:“夫余国(古扶余国,地处今松花江流域)贡松风石,方一丈,莹彻如玉,其纹树形,若古松。”如清乾隆题松化石御制诗云:“康干虽岁贡,逊此一峰全。”并注云:《六帖》回纥有康干河,断松化为石。今哈密每岁贡木变石,然长不逾尺。这些都对松石作为贡品的传统作了详细记载。
及至东晋,有一位著名的医学家叫葛洪,他在研究长生不老药时,注意并研究了一种叫石芝的木化石,并做了相关的记载。葛洪(284-344),字稚川,号抱朴子,人称“葛仙翁”,丹阳句容县(今江苏省句容市)人,晚年,他隐居在广东罗浮山中,既炼丹采药,又从事著述,直至去世。他主要有《抱朴子》、《肘后救卒方》、《金匮药方》等著作行世。为华夏十大名医。因年代久远,这些著述只能在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找到一些线索,据《本草纲目·金石部》新增药物品种的考释,引葛洪曰:“石芝者,石象芝也。……石桂芝生石穴中,有枝条似桂树,而实石也。高尺许,光明而味辛。”李时珍曰:“贵州普定分司署内有假山,山间有树,树干枝条皆石,而中有叶如榴,袅袅茂翠,开花似桂微黄。嘉靖丁巳,佥事焦希程赋诗纪之,以比康干断松化石之事,而不知其名。时珍按图及抱朴子之说,此乃石桂芝也。海边有石梅,枝干横斜,石柏,叶如侧柏,亦是石桂之类云。”据上述石桂、石梅、石柏等形态特征考证,石芝显然是木化石。其药用价值,李时珍未作阐述,仅在其主治项下引葛洪曰:“诸芝捣末,或化水服,令人轻身长生不老。”由此可见,石芝作为木化石早在东晋医学家葛洪的著述中已有记载。
远古人们,对自然现象不可能作出科学解释,故尔把自然现象看作至高无上的神灵,从而神化自然,对顽石的产生和来历,自然也作了神化。认为“山者,气之苞,所以藏精含云,故触石而出”,即有“云根”之说;认为“负土而出,结而为石”,有“土结”之说;也有的认为“石者,落星也。”有“落星”、“雨星”之说;而松石,则往往认为由松化而成,即所谓“石者何,松之所化也。”(唐·陆龟蒙《二遗诗》序)。“天星化石,松固能之耶。”(宋·车若水《东花园石松记》)。有“松变”、“木变”、“柏变”之说。据考查,大约在唐宋时期,松石已被蒙上一层神奇的面纱,赋予神异玄怪色彩,并流传着不少关于松化为石的神话传说。
古代拔野古康干河投松化石,是一则流传最早、最广的传说。据北宋欧阳修、宋祁主持编纂《新唐书》记载:“拔野古一曰拔野固,或为拔曳古,漫散碛北,地千里,直仆骨东,邻于靺鞨。……有川曰康干河,断松投之,三年辄化为石,色苍致,然节理犹在,世谓康干石者。”古代“投松化石”和以“康干”指代松石皆源于此典。拔野固,北方铁勒诸部之一,在克鲁伦、海拉尔两河北境,地近黑龙江。神秘的康干河从此成为中国松石文化在北方的重要发源地。
在浙江永康,松化石自唐朝起就闻名于世。据历代《永康县志》“古迹”、“寺观”、“仙释”等篇目记载,相传此地有千年老松,欲化龙升天。唐建中六年八月十五日,著名道士马自然自桐霍山回永康城外延真观,指着庭前古松曰:“此松已三千年矣,不能化龙,当化为石。”言毕,顿时风雷大作,古松震作数段,皆成石。忽有一石拔地而起,高六七尺,大逾合围,隐隐有松鳞,以手触之,石磊磊有声,有意推之,石乃牢不可动。宋嘉泰间,于旁立亭,名曰松石馆,后屡废屡建,成 “永成八景”之一,称为“松石招云”。清王喆山《松化石》诗云:“前身夭矫似龙形,一作云根唤不醒。应有仙人来指汝,化为灵物上青冥。”古代“指松化石” 和“降龙木”的典故就出于此。浙江永康由此成为中国松石文化在南方的重要发源地。
还有一则关于岳飞“精忠柏”的传说,更具人文意义。在杭州岳王庙,忠烈祠西南有一依墙而筑的“精忠柏亭”,亭内陈列八段木化石,此即传说中的“精忠柏”。相传,南宋大理寺监狱内风波亭畔有一棵古柏,在岳飞蒙冤遇难之日突然天地不平,木化为石,坚如铁石,僵立不仆。人们认为这是岳飞“尽忠报国”精神和贤贞不屈民族气节的象征,故称之为“精忠柏”。传说,这棵古柏后来毁于兵火。清同治年间,司狱吴廷康在南宋大理寺狱址附近土中挖掘到几段已毁的精忠柏,将它们搬到众安桥岳庙,垒土为台,置精忠柏于其上,并亲绘精忠柏图,立碑纪异。1922年,浙江布政使王丰镐将这几棵精忠柏从众安桥岳庙移到岳王庙今址,并建精忠柏亭。千百年来,人们崇敬岳飞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同情他的不幸遭遇,创作了许许多多的民间故事和历史传说,以此来纪念岳飞。“精忠柏”的传说就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例。
松化为石 来历非凡
“投松化石”、“指松化石”、“精忠柏显灵化石”果真是唐宋遗物吗,事实并非如此。从科学角度讲,这些化石是一种属于松柏科古植物化石,在古生物学上称为 “硅化木”,论其历史,比起唐宋至今的千百年还遥远得多,至少有一亿二千万年以上。由于地壳运动,原始森林迅速被泥沙碎石埋没,在地层的压力和地热的影响下,树木就发生了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变化。当浓度较高的二氧化硅溶液渗入树木时,与树木内的含碳物质产生置换作用,就形成了木纹年轮清晰的硅化木。硅化木在中国乃至全世界有广泛的分布,如中国浙江新昌、北京延庆、新疆奇台等地就有大量赋存。这些硅化木是整个地质史、生物发展史的重要见证,是不可再生的远古瑰宝。
在唐宋时期,人们对宛如现生的硅化木无法解释其来历,加上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忠臣、仙释的敬重,编出一些引人入胜的传说,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其实,据考查,在我国古代学者中,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人注意并研究硅化木了,在古代文献中已有关于硅化木的记载。英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瑟曾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古植物的创始,应归功于中国人,中国人早在公元三世纪就已知道松树的石化现象。”
如前所述,东晋医学家葛洪,他在《抱朴子》中关于对“石芝”的研究,可见其当时已注意到像桂树一样的硅化木了,而且已对“石芝”的药用价值进行了研究。他可以称为世界上最早研究硅化木的人。
唐末学者杜光庭(850-933年),在其《录异记》中提到:“婺州(今金华)永康山亭中有枯松树,因断之,误坠水中化为石。取未化者试于水,随亦化焉。其所化者,枝干及皮与松无异,但坚硬。有化者数断相兼,留之以放异物焉。”他不仅描述了永康松化石的外貌特征,还探讨了松化石的成因,认为与水有关。
到了宋代,北宋科学家沈括(1030-1090年),在《梦溪笔谈》中就多次提到过各种矿物晶体、化石和陨石,“化石”一词也是由此而来,他甚至科学地解释了化石的来源,这比欧洲要早400余年。沈括在《梦溪笔谈》卷二十一异事篇中对延州(今陕西延安)竹化石有一段具体描述:“近岁延州永宁关大河岸崩入地数十尺,土下得竹笋一林,凡数百茎,根干相连,悉化为石。”并与婺州金华山松石作了比较研究。像沈括在文中所描述的硅化木的情景,如今在陕西延安附近地区仍有新的发现。
南宋学者车若水,在为丞相王爚撰写的《东花园石松记》中,对浙江新昌的硅化木有一段生动的描述:“唐书载,拔野古国有康干河,投松三千年化为石。陆鲁望以为东阳有焉。天星化石,松固能之耶。越,接东阳也,修斋公(王爚)爱松且爱石,闻数里土人有石甚奇,惟为墙,购之。土人曰:‘不能坏墙,其地横直满谷也。 ’往验之,大有十围,长有五寻,重百钧,取而归之东园。”可见当时新昌地区硅化木储量之丰。
据北宋彭乘《墨客挥犀》记载,福建蒲田“壶山有柏木一株,长数尺,半化为石,半犹是坚木,蔡君谟见而异焉,因运置私第。”
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1586-1641年),在其《徐霞客游记》卷十一下中,记叙了云南永昌府水帘洞的另一种木化石:“崖间有悬于虬枝,为水所淋漓者其外皆结肤为石,盖石膏日久,凝胎而成。”他对这种硅化木的成因作了比较合乎科学道理的观察和记述。
元代吴师道在《吴礼部诗话》中也有松化石的记载:沈存中(沈括)云:“婺山金华有松石。”陆龟蒙《笠泽丛书》:“松石为琴荐。”姜特立《松石歌》:“壶山柏木不足道,康干节理由人为。”注:“壶山有柏,半化为石,余是坚木。回纥康干河有松,人斫之投水中,三年化为石,节理皆松也。”
到清代,关于松化石的记述与认识更为清晰。京师的松化石多来自东北和山东,因此当时松石鉴赏风尚主要流行于北方各地(见姚元之《竹叶亭杂记》)。

8、尸解和兵解是什么意思

你好!尸解道教认为道士得道后可遗弃肉体而仙去,或不留遗体,只假托一物(如衣、杖、剑)遗世而升天,谓之尸解。《后汉书·王和平传》李贤等注云:“尸解者,言将登仙,假托为尸以解化也。”①《无上秘要》卷八十七云:“夫尸解者,形之化也,本真之练蜕也,躯质之遁变也。”②故又喻之为“蝉蜕”,“如蝉留皮换骨,保气固形于岩洞,然后飞升成于真仙。”③但《洞真藏景灵形神经》又云:“尸解之法,有死而更生者;有头断已死,乃从旁出者;有死毕未殓而失骸者;有人形犹存而无复骨者;有衣在形去者;有发既脱而失形者。”④可知失去骸骨或仅留骨或衣者,皆称尸解。
尸解之说在汉代十分流行。《仙苑编珠》卷下载:“倩平者,沛人也。汉高卫卒也。得道,至光武时,不老,后托形尸,假百余年却还乡里。”⑤《抱朴子内篇·论仙》引《汉禁中起居注》称:李少君病死,“久之,(汉武)帝令人发其棺,无尸,唯衣冠在焉。”葛洪曰:“按《仙经》云: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今少君必尸解者也。”又称费长房、李意期“皆尸解者也”。⑥南北朝至隋唐亦流行尸解之说。《无上秘要》卷八十七所引《洞真藏景录形神经》
《洞章琼文帝章经》《洞真太上隐书经》《洞真八素真经》《真迹经》等,即出于南北朝,书中多论尸解术。《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三十一《万振传》称万振“龙朔元年尸解于京师,数日启棺,惟有一剑一杖而已。”⑦道教发展出许多所谓“尸解之方”。
《云笈七籤》卷八十五《太一守尸》称:“夫解化之道,其有万途。……或坐死空谷,
或立化幽岩,或髻发但存,或衣结不解,乃至水火荡炼,经千载而复生,兵杖伤残,断四肢而犹活。”⑧同卷《太极真人遗带散》称:“凡夕解者,皆寄一物而后去,或刀,或剑,或竹,或杖,及水火兵刃之解。”⑨据《无上秘要》卷八十七和《云笈七籤》卷八十四至八十六所载,即有尸解法十种以上,较著者有:
(一)火解。《无上秘要·尸解品》云:“以药涂火炭,则他人见形而烧死,谓之火解。”《云笈七籤》卷八十五《太极真人飞仙宝剑上经叙》也称:“以录形灵丸涂火炭,则他人见形而烧死,谓之火解。”
(二)水解。《道迹灵仙记》说:“段季正,隐士也,晚从司马季主学道,渡秦川溺水而死,盖水解也。”又称:“王进贤者,琅琊王衍之女也。遭石勒略……赴黄河,自誓不受辱,即投河中。时遇嵩山女仙韩西华出游,…救而度之,外示沉没,内实密济矣。”
(三)兵解。《无上秘要》卷八十七和《云笈七籤》卷八十五《太极真人飞仙宝剑上经叙》皆称:“以一丸和水而饮之,抱草(一作木)而卧,则他人见已伤死于空室中,谓之兵解。”
《云笈七籤》卷八十五《王嘉兵解》称,陇西安阳人王嘉及二弟子为姚所杀。姚苌“先使人陇右,逢嘉将两弟子,计已千余里,正是诛嘉日也。嘉使书与苌,苌令发嘉及二弟子棺,并无尸,各有竹杖一枝”。
(四)杖解。《云笈七籤》卷八十四引《赤书玉诀》云:
“当取灵山阳向之竹,令长七尺有节,作神杖,使上下通直,甘竹乃佳。书黑帝符著下第二节中,白帝符第三节中,次黄帝符第四节中,次赤帝符第五节中,次青帝符第六节中。空上一节以通天,空下一节以立地。蜡封上节,穿中印以元始之章,又蜡封下节,穿中而印以五帝之章。绛文作韬,长短大小足容杖。卧息坐起常以自随……当叩齿
三十六通,思五帝直符吏各一人,衣随方色,有五色之光流焕杖上,五帝玉女各一人合共卫杖左右。微祝曰:‘太阳之山,元始上精;开天张地,甘竹通灵。……’毕,引五方气各五咽,合二十五咽,止。行此道九年,精谨不慢,神真见形,杖则载人空行。若欲尸解,杖则代形,倏歘之间,已成真人。”此即所谓“尸解神杖法”。
(五)剑解。《云笈七籤》卷八十四《尸解次第事迹法度》讲“修剑尸解之道”,即“以曲晨飞精书剑左右面。先逆自托疾,然后当抱剑而卧。又以津和飞精作丸如大豆,于是吞之。又津和作一丸如小豆,以口含缘,拭之于剑镮,密呼剑名字。祝曰:‘良非子干,今以曲晨飞精相哺,以汝代身,使形无泄露。……’祝毕,因闭目咽气九十息。毕,开目忽见太一以天马来迎于寝卧之前,于是上马,顾见所抱剑已变成我之死尸在彼中也。”另外尚有太清尸解法、太一守尸法、太极化遯法、鲍靓尸解法、太阴炼形、水火荡炼尸形、阴阳六甲炼形质法等,名目繁多。道教又称:白日去谓之上尸解,夜半去谓之下尸解,向晓暮之际而去者,谓之地下主者。但后世道教认为,总的说来,尸解为成仙之道的下品。杜光庭《墉城集仙录叙》云:“夫神仙之上者,云车羽盖,形神俱飞;其次,牝谷幽林,隐景潜化;其次,解形托象,蛇蜕蝉飞。然而冲天者为优,尸解者为劣。”
尸解术是早期道教信奉的成仙术,多遭世人非议,王充《论衡·道虚篇》即称之为“虚妄”之术。一些道士也在逐渐修改看法,隋唐道士已视之为成仙之下品,金元全真道更在基本否定肉体成仙的基础上,加以彻底摈弃。

9、宁静致远是出自诸葛亮吗

诸葛亮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很出名,但这个说法去不是他最早用的,此句最早出自西汉初年刘安的《淮南子:主术训》。
《淮南子:主术训》片段 人主之居也,如日月之明也。天下之所同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延颈举踵而望也。是故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

与养生 葛洪曰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