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立夏之后如何养生,如何调理身体
立夏应该补充什么
1、补充充足维生素,如多吃些如西红柿、青椒、冬瓜、西瓜、杨梅、甜瓜、桃、梨等新鲜果蔬。
2、补充水和无机盐,特别是要注意钾的补充,豆类或豆制品、香菇、水果、蔬菜等都是钾的很好来源。多吃些清热利湿的食物,如西瓜、苦瓜、桃、乌梅、草莓、西红柿、黄瓜、绿豆等都有较好的消暑作用。
3、适量地补充蛋白质,如鱼、瘦肉、蛋、奶和豆类等都是最佳的优质蛋白。
立夏后养生吃什么最补身体
苦瓜降火 夏天气温上升,干燥,容易使人上火,尤其现代人更喜欢吃辛辣的食物,所以,夏天的时候,要避免上火,那就得从降火方面来进行食物养生。而大家都知道苦瓜会降火,尤其是越苦的苦瓜,降火的效果越好。因此,建议大家夏天想要养生就多吃些苦瓜。
草莓解毒 对于夏天来讲,因为有太多的食物和其他的植物的成长,导致有人易于中毒,所以,要多吃一些可以有自动解毒的食物来进行食疗。而草莓就有这方面的功效。草莓不仅有常用的功能,还有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因此,夏天多吃草莓是好事。
莴苣通气 夏天的时候,因为天热,易存气。对于这方面的人来讲,多吃一些莴苣是最好不过的了。因为我们都知道,莴苣具有促进肠壁时运,通利消化道,治疗便秘的功效。所以,在夏天的时候,如果觉得不通气或者是不通便的时候,吃莴苣是不错的选择。
2、立夏养生有何讲究
立夏”代表天气转暖温度升高,炎热的夏季即将到来,同时雨水增多。进入夏天,天气马上就要向暑、湿转变。中医认为,“夏气与心气相通”,立夏养生要注意重视“静养”,饮食上应增酸减苦。 饮食增酸补心 立夏过后,天气变热,人们会觉得烦躁上火
3、立夏养生重在养心 立夏如何养心
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中医认为,夏天属火,火气通于心,故夏季与心气相通,此时养生,养心是重中之重。那么今天的二十四节气就为你介绍,立夏养心的注意事项。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立夏后,人的心阳会逐渐旺盛起来,到了盛夏达到高峰,也就是所谓“夏练三伏”的时候。凡脾胃之腐熟运化,肾阳之温煦蒸腾,都与心阳的重要作用分不开。因此,此时要保护好我们的心脏。
养心首要调情绪
在中医里面,有“情志病”一说,情志泛指人的情绪,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正所谓:“心为君主之官”,七情中尤以怒、悲、恐等对身体的影响为大。在日常生活中,常见不少人因大怒、大悲、恐惧等诱发身体的不适,所以善养心者必须节制情绪,切勿过激。
立夏以后,阳气逐渐旺盛,但中国大部分地区还属于暮春的状态,春季肝气升发,情绪会有所影响。很多人会发现,春季经常会出现失眠、情绪低落等症状,这与阴阳平衡有一定关系。所谓“心不乱则神安,神安则寐足”,就是说心里不胡思乱想,神志也会随心而静,自然也会睡得好。而睡眠的好坏,对五脏六腑均有影响。
因此,在立夏的时候,选择调整自己的情绪,平稳过渡到夏天。立夏以后,人身上厚重的衣服逐渐卸掉,应该让自己走进大自然,且这时候的温度也很适宜,既没有春天的花粉刺激,也不会因为盛夏太热,引起出汗过多。人们可以在户外做一些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慢动作的养生保健操,不建议做运动量较大的活动。
晚睡早起勿贪凉
立夏后,起居生活也要休养生息。首先,立夏以后睡眠有讲究。一般建议晚睡早起,并不宜贪凉。随着时间的推移,昼长夜短更明显,建议在保证晚间睡眠的同时,可在中午睡“子午觉”,以保证饱满的精神状态及充足的体力。
古书上记载,过去立夏后,皇帝会给官员们发冰饮,但是从养生角度而言,身体的保养不宜贪凉,阳气渐旺,毛孔舒张,凉气容易侵入腠理,并有“秋后算账”之说。
此外,随着体温的升高,人体出汗较多,过多的冰镇刺激会耗伤脾胃;贪吃生冷食物易造成胃肠功能紊乱,或因食物不清洁引致胃肠不适,甚至食物中毒,因此,不建议过食冰激凌、冰水等食物。
饮食清淡多汤水
饮食上要增酸减苦。正所谓“春夏养阳”,立夏以后,脏腑调理进入到了养心的阶段,在食物方面,一般来说,立夏的饮食宜清淡、苦寒、营养丰富、容易消化,避免食用黏腻、甜腻、难消化的食物,也不建议吃得过饱。
同时还要多喝汤水,并适当增加一些酸味食物的摄入。味酸的食物能起到敛汗、止泄泻的作用。比如西红柿,就具有生津止渴、健胃消食、凉血平肝、清热解毒的功效。
中医认为,“脾主长夏”、“暑必挟湿”。脾虚者夏令时节养生,应采取益气滋阴、健脾养胃、清暑化湿的清补原则,饮食调养宜选用新鲜可口、性质平和、易于消化、补而不腻的各类食品。
随着温度升高,建议人们立夏时节多喝些汤水、粥类。例如莲子汤、荷叶粥、绿豆粥、美龄粥(豆浆山药粥)等;也可以多吃点海蜇、荸荠等,洗净后加适量冰糖煮成“雪羹饮”,每日分3次服用。若伴有消化不良、慢性腹泻者,则可以用鲜白扁豆100克,粳米50克,加水适量煮粥食用,也可收到食疗之效。
4、立夏时节应该怎么养生
起居养生
立夏时节,虽说夏季到来了,天气逐渐炎热,温度明显升高,但此时早晚仍比较凉,日夜温差仍较大,早晚要适当添衣。另外进入立夏后,昼长夜短更明显,此时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睡眠方面也应相对“晚睡”、“早起”,以接受天地的清明之气,但仍应注意睡好“子午觉”,尤其要适当午睡,以保证饱满的精神状态以及充足的体力。
精神养生
立夏养生还应重视的一点就是重视“静养”。立夏后人们易感到烦躁不安,因此立夏养生要做到“戒怒戒躁”,切忌大喜大怒,要保持精神安静,情志开怀,心情舒畅,安闲自乐,笑口常开。还可多做静一些的文体活动,如绘画、钓鱼、书法、下棋、种花等。
运动养生
立夏后,随着气温升高,人们容易汗出,“汗”为心之液,立夏时节要注意不可过度出汗,运动后要适当饮温水,补充体液。立夏时节,选的运动不要过于剧烈,可选择相对平和的运动如太极拳、太极剑、散步、慢跑等。
饮食养生
立夏时节,时值乾卦,自然界的变化是阳气渐长、阴气渐弱,相对人体脏腑来说,是肝气渐弱,心气渐强。此时的饮食原则是增酸减苦,补肾助肝,调养胃气。此时饮食宜清淡,以低脂、易消化、富含纤维素为主,多吃蔬果、粗粮。平时可多吃鱼、鸡、瘦肉、豆类、芝麻、洋葱、小米、玉米、山楂、枇杷、杨梅、香瓜、桃、木瓜、西红柿等;少吃动物内脏、肥肉等,少吃过咸的食物,如咸鱼、咸菜等。
5、立夏养生四大补都补得什么?
立夏,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孟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此后,炎暑将临,雷雨增多。
立夏时节四大养生秘诀
立夏有三候
【一候:蝼蝈鸣】蝼蝈,蝼蛄也,适宜温暖潮湿的环境,随着蝼蛄的鸣叫,夏天的味道浓了;
【二候:蚯蚓出】蚯蚓是地地道道的阴物,生活在潮湿阴暗的土壤中,当阳气极盛的时候,蚯蚓也不耐烦了,出来凑凑热闹;
【三候:王瓜生】王瓜是华北特产的药用爬藤植物,在立夏时节快速攀爬生长,于六、七月更会结红色的果实。
立夏传统习俗盘点
1.斗蛋
中午,家家户户煮好囫囵蛋(鸡蛋带壳清煮,不能破损),用冷水浸上数分钟之后,再套上丝网袋,挂于孩子颈上。孩子们三五成群,进行斗蛋游戏。蛋分两端,尖者为头,圆者为尾。斗蛋时蛋头斗蛋头,蛋尾击蛋尾,一个一个斗过去,破者认输。谚称:“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
2.称人
有些地方还有午饭后称人的习俗。挂起一杆大木秤,秤钩悬一条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称人。据说小孩在这一天称过后会有福气,还不会疰夏。
3.饯春
江浙一带,人们因大好的明媚春光过去了,未免有惜春的伤感,故备酒食为欢,好像送人远去,名为饯春。
立夏节气不可错过的美食
1.立夏蛋
每逢立夏,最经典的食物就是立夏蛋,人们要吃煮鸡蛋或咸鸭蛋,认为这样能强健身体。立夏前一天,家里就开始煮立夏蛋了,一般用茶叶末或胡桃壳煮,看着蛋壳慢慢变红,满屋香喷喷。茶叶蛋应该趁热吃,吃时倒上好的绍酒,内洒些许细盐,酒香茶香,又香又入味。
2.光饼
福建闽东地区立夏以吃“光饼”(面粉加少许食盐烘制而成)为主。有些地方将光饼入水浸泡后制成菜肴,而另一些地方则将光饼剖成两半,将炒熟了的豆芽、韭菜、肉、糟菜等夹而食之。
3.七家粥
浙江农村地区立夏必吃“七家粥”,也叫喝“七家茶”。七家粥是汇集了左邻右舍各家的米,再加上各色豆子及红糖,煮成一大锅粥,由大家来分食。七家茶则是各家带了白己新烘焙好的茶叶,混合后烹煮或泡成一大壶茶,再由大家欢聚一堂共饮。
4.三鲜
无锡民间历来有“立夏尝三鲜”的习俗。三鲜分地三鲜、树三鲜、水三鲜。地三鲜即蚕豆、苋菜、黄瓜;树三鲜即樱桃、枇杷、杏子;水三鲜即海蛳、河豚、鲥鱼。
5.野夏饭
杭州在立夏日有吃“野夏饭”之俗。是日,小孩子们成群结队,向邻里各家乞取米、肉。然后到野地里采掘野菜、竹笋,用石头支起锅灶,自烧白吃,称为吃“野夏饭”或“立夏饭”。这种风俗就是自比乞丐,以为可以避灾祸。吃完立夏饭,大人拿来箩筐、大秤。给孩子们秤体重,看比去年重了多少。
6.五色饭
在广西等某些地方,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饭”,称作立夏饭。
立夏养生提示
中医认为“夏气与心气相通”,立夏以后的养生应以养心为重。要早睡早起,注意养阳,才能较好地保护心血管。尤其要避免大汗淋漓,因为汗液过多流失,会导致人体电解质紊乱,伤及体内阳气。
此外,要做到“四防”,迎接夏天的到来。
1.防饮食“过火”
立夏后,温度逐渐攀升,人们会觉得烦躁上火,食欲也会有所下降。立夏饮食原则是“春夏养阳”,养阳重在养心,养心可多喝牛奶、多吃豆制品、鸡肉、瘦肉等,既能补充营养,又起到强心的作用。
宜遵循“增酸减苦”的原则,饮食应清淡,以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大鱼大肉和油腻辛辣的食物要少吃。将绿豆、莲子、荷叶、芦根、扁豆等加入粳米中一并煮粥,并搁凉后食用,可起到健胃、驱暑的功效。
2.防穿衣“捂汗”
立夏以后,气温普遍升高,导致人体大量出汗。汗液本身是无味的,只是汗液长时间滞留在皮肤和贴身内衣上,便会发酵变质而有臭味。因此,出汗时要及时消汗,否则易患湿疹和汗斑。另外,贴身内衣面料要选择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吸湿性、排湿性和散热性的麻、丝、棉织品。贴身内衣要勤洗、勤换,还要在阳光下晾晒。
3.防居室“病菌”
立夏时节,人们要在室内采取必要的遮阳措施,设法减少或避免一些热源和光照,窗户应该挂浅色窗帘,最好是在窗户的玻璃上贴一层白纸或蜡纸,以求凉爽。有条件的话,要调整好影响室内通风的家具,以保持室内有足够的自然风。另外,入夏以后居室就要加强消毒。由于夏季气温高,病菌繁殖很快,所以,居室要经常用适量的 消毒液进行消毒。
4.防心情“焦躁”
此时,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计划和生活节奏,以顺应夏季昼长夜短的特点。要睡好午觉,以保证充足的睡眠。听听音乐、想想美好的事情,或去公园散步、郊游,尽可能地让肌体和精神获得充分的放松。注意戒躁戒怒,做到心静。
6、立夏的养生?
1
养心是关键
立夏后,就是心累的时候了,所以,在夏天的时候,要注意养心,养心要为静,即使天气热得要命,也要保持一颗平静的心,不急不躁,才可以心脏安好。
2
笑口要常开
夏天后,人的气多往上走,所以,在这个季节的时候,要保持笑口常开,只有心情好,才可以保持好的养生准则。
3
冷饮要节制
夏天到了,许多人开始选择大量吃冷饮,这个时候,要建议大家,尤其是小孩子,孕妇,以及老年人,冷饮是绝对不能吃太多,否则造成消化不良等现象。
4
睡眠走深度
睡觉的话,一定要深度睡眠,一般情况下,中午的时候,也要休息一会儿,即使是不入睡,也要闭上眼睛,静养几分钟或者是十几分钟。
5
纳凉要适度
夏天的时候,天气热,许多人会选择开空调,但是,问题就来了,纳凉也得有一个适度,不能开低温开长时间,这样,会让你的身体长时间外冷内热而难受。
6
清淡食为上
夏天的时候,因为天气热,而且容易出汗,所以,夏天吃的时候,要以清淡为主。这样,才能保持汗少,内火低,从而身体好。
7
注意防疾病
夏天的时候,也是一些皮肤类的疾病的高发期,所以,这个时候,要注意一下,一般情况下有可能牛皮类的病等,因此,预防是关键。
8
外出需谨慎
外出的时候,也要谨慎,夏天的时候,多是雷电天气,而且也有风雨,所以,做好预防这些天气的准备,常备雨伞等物。
7、立夏时节,饮食和养生应注意什么
立夏节气,此时天气逐渐炎热,万物繁茂,人们的生理状态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夏季与心气相通,夏季有利于心脏的生理活动。顺四时是养生的首要原则,因此,要顺应节气的变化,注意养心脏。应重视立夏养生,平和过渡到夏季。起居养生立夏时节,虽说夏季到来了,天气逐渐炎热,温度明显升高,但此时早晚仍比较凉,日夜温差仍较大,早晚要适当添衣。另外进入立夏后,昼长夜短更明显,此时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睡眠方面也应相对“晚睡”、“早起”,以接受天地的清明之气,但仍应注意睡好“子午觉”,尤其要适当午睡,以保证饱满的精神状态以及充足的体力。精神养生立夏养生还应重视的一点就是重视“静养”。立夏后人们易感到烦躁不安,因此立夏养生要做到“戒怒戒躁”,切忌大喜大怒,要保持精神安静,情志开怀,心情舒畅,安闲自乐,笑口常开。还可多做静一些的文体活动,如绘画、钓鱼、书法、下棋、种花等。运动养生立夏后,随着气温升高,人们容易汗出,“汗”为心之液,立夏时节要注意不可过度出汗,运动后要适当饮温水,补充体液。立夏时节,选的运动不要过于剧烈,可选择相对平和的运动如太极拳、太极剑、散步、慢跑等。饮食养生立夏时节,时值乾卦,自然界的变化是阳气渐长、阴气渐弱,相对人体脏腑来说,是肝气渐弱,心气渐强。此时的饮食原则是增酸减苦,补肾助肝,调养胃气。此时饮食宜清淡,以低脂、易消化、富含纤维素为主,多吃蔬果、粗粮。平时可多吃鱼、鸡、瘦肉、豆类、芝麻、洋葱、小米、玉米、山楂、枇杷、杨梅、香瓜、桃、木瓜、西红柿等;少吃动物内脏、肥肉等,少吃过咸的食物,如咸鱼、咸菜等。
8、立夏如何养生?
今年的5月5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的“立夏”。专家提醒说,此时节,天气逐渐转热,公众应当舒展心情,保持安闲的心志,以免暴喜、暴怒伤及心阳。
天文教育专家、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每年5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为立夏节气开始。明人《莲生八戕》一书中写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
习惯上,人们将立夏作为夏季的开始。此时气温显著升高,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节;炎暑降临,雷雨增多,植物进入生长旺季,是一个重要节气。
夏季与心气相通,有利于心脏的生理活动,因此,要顺应节气的这种变化,保养心脏,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主任李艳玲表示,此时节,老年人要注意避免气血淤积,预防心脏病发作。
李艳玲提示说,立夏养生还应重视“静养”。立夏后,人们易感到烦躁不安,因此立夏养生要做到“戒燥戒怒”,切忌大喜大悲,要保持精神安静、心志安闲,心情舒畅,笑口常开。此外,在饮食调节上,应少吃高脂厚味及辛辣上火之物,多食清淡和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山药、小麦、玉米、海产品、蛋类,这些食物既能清热、防暑、敛汗、补液,还能增进食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