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富人重养生还是穷人重视养生
饮食清淡 八分饱 遇事沉着 不斗气 清新寡欲 看得开 做到了 自然养生 而且养性格
2、如何树立正确的养生观
养生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心态。正确的认识自己,正确的认识保健食品.够买保健食品,一定要依自己的经济条件,量利而行。要依据自己的财利。不要盲目的买。一定要把握好自己。
3、现代人的养生观念是什么
人人都想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但怎样才算健康呢?很多人对此不太清楚,包括大学莘莘学子.过去人们都认为身体没有生病就是健康,这种认识是非常肤浅的.随着时代的前进和科学的进步发展,现代人对健康有了更科学更全面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新确定的定义是:‘人的身体、精神与社会的最佳状态,而不是单纯的没有生病”。
新的健康观认为,没有生病只是健康的一个基本方面,主要是机体的正常状态,同时还包括心理健康和对社会、自然环境适应上的合谐.也就是说人的机体、心理与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均处于协调和平衡的状态.这就是新的健康的完整而全面的观念.
那么,如何恒量一个人是否健康,其共同标准是什么呢?世界卫生组织为此对健康定了10条准则:
一、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而且不感到过分紧张和疲劳.
二、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大小,
三、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四、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中的各种变化。
五、能抵制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六、体重适当,身材发育匀称,站立时,头、肩、臂的位置协调。
七、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睛不易发炎。
八、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九、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十、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
这10条准则亦即健康的标准,是就一般情况和普遍情况而言的,但对不同年龄的人还有不同的标准.
新的健康观的核心思想是“人人为健康,健康为人人”.任何集体的、个人的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及不道德、不讲卫生的行为,不但危害自己的身心健康,而且也危及他人的健康.这种健康观是“机体一心理一社会一自然一生态一健康’的一种整体观,是一种社会协调发展型的健康观.
我国传统医学中,也有一套健康的标准。
这一整套健康标准主要是针对中年人而盲,因此也可以视为中年人的10大健康标准.这]0大标准是:
一、眼有神:目光炯炯,无呆滞的感觉,说明精气旺盛,脏器功能良好,思想活跃.
二、声息和:声如洪钟,呼吸从容不迫,心平气和,反映出肺脏功能良好,抵抗力强.
三、前门松:指小便通畅,说明泌尿,生殖系统大体无恙.
四、后门紧:大便每日一次,有规律,无腹痛、腹泻之虑,说明消化功能健旺.
五、形不丰:保持体型匀称,注意不宜过胖,标准体重(公斤)=身高(厘米)—105(女性减l00)。
六、牙齿坚:注意口腔卫生,基本上无龋齿,反映肾精充足。
七、腰腿灵:表现肌肉、骨骼和四肢关节有力或灵活,中年知识分子因工作性质尤其要保持腰腿灵。
八、脉形小:指每分钟心跳次数保持在正常范围(60-80次/分),说明心脏和循环功能良好.
九、饮食稳:饮食坚持定时定量,不挑食和偏食,不饱食滥饮,无烟酒嗜好,注意饮食养身法。
十、起居准:能按时起床和入睡,睡眠质量好。
4、看富豪怎样养生
时值秋季,虽然我国有些地方还处于高温,但毕竟节气到了,这时身体的保养应以防秋燥为主。据统计,有80%以上的人在秋天里患有不同程度的秋燥症。秋燥症,中医认为是人们在秋季里因感受燥邪而发生的一系列病症。有秋燥症的人除应及时进行医疗外,科学地进行食疗也能够收到理想的效果。
秋令不养生,燥邪最容易伤人津液,会经常引起咽干、鼻燥、声嘶、干咳、皮肤干燥。秋季不宜过于进补,适合平补。
1、利用平补食品进行食疗:
人体在经过夏季的大量汗液排泄之后,津气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失,进入秋季后,要通过多食用一些平补食品及时给予补偿。例如,用北沙参30克、百合30克、鸭肉150克共煮,鸭肉熟后饮汤食肉,可补充人体阴气不足;用芡实与瘦猪肉炖服,对神经痛、头痛、腰腿痛等疾病则有明显的疗效。进入秋季后,还可以适当食用一些鸡肉、猪肝、鲜鱼、葡萄、核桃、芝麻、大枣、板栗、莲子、山药等平补食品,以增强体质,促进慢性疾病的康复。
2、利用清润食品进行食疗:
在这一时期最好多吃雪梨、鸭梨等。生食能够清火生津,熟食可以滋阴润肺。可用抠掉核的雪梨一个,将3克川贝粉和10克冰糖混合后,轻轻纳于梨中,隔水蒸熟后,食梨饮汤水。在秋季里,为保持体内有足够的水分,宜多饮水,多食用豆浆、炖菜、稀粥等,还可以多吃些苹果、西瓜、桃子等水果,及萝卜、白菜、豆腐、莲藕、蜂蜜等润肺生津、养阴润燥的食物。
对于老年胃弱者,可以采用晨起食粥法以养胃生津,如芡实糯米粥、百合粥等,这些都是益阴养胃的佳品,能够起到抑制秋燥的良好效果。
健康提示:
进入秋季后要少食或不食辣椒、生姜、生蒜、生葱、胡椒等燥热之品,对于有饮酒、吸烟等嗜好的人,更要注意特别节制。
5、养生是有钱人的专制,可以这样说吗?
不见得吧!普通老百姓就不知道养生吗?此活差意,我看绝大多数富人没有活过普通人,养生是个人的饮食调理,身体机能的自治以及体育锻炼和有规律的生活,大家都可以做到,只是太懒的人将不考虑在内。
6、简述诸子百家的养生观主要有哪些
诸子百家与中国养生学
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学术界、思想界出现了“九家十派”、“百家争鸣”的局面,许多学派的论述中都有关于“养生保命”思想的内容,可算得上是中国养生学的早期理论。举其要者,简介如下。
老子的《道德经》关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顺应自然而养生思想的渊源,而其“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将为不死药”和清心寡欲、知足常乐的思想是调养心神的重要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
庄子宗承老子之学,也极力提倡顺应自然、“调理四时”、“清静无为”、‘忘我”、“无欲”,倡导采用气功和导引的养生方法,吐故纳新,延长寿命。
孔子指出,“寝处不时,饮食不节,劳逸过度者,疾共杀之”,认识到日常生活关系到身体健康,强调衣食住行的重要性。他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食不语,寝不言”。他说,“智士仁人,将身有节,动静以义,喜怒以时,无害其性,虽得寿焉,不亦宜乎?’,针对不同年龄的特点,孔子提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荀子修身养性的养生思想具有积极和务实的特点,他指出,平时要注意养生,经常运动可以预防疾病,提倡节欲而不禁欲,“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并提倡以“礼”规范自己的行为而达到节制人的种种欲望的目的,指出’‘凡用血气志虑由礼则志通,不由礼则勃乱;食饮、衣服、动静、居处,由礼则知节,不庄礼则触陷生疾”,“君子之能以公义胜私欲也”,由礼而做到治气养生,修身保命,并能达到长寿的目的。
管子认为,“精”对生命至关重要,主张存精养生,他说,“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脏以为泉源”,要节欲存精。他还提倡顺应自然和生活养生的方法,“起居时,饮食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
《吕氏春秋》综合了当时各家学说的思想;提出取利去害,保神长寿;主张运动防病,“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郁处头则为肿为风,处耳则为捐为聋”。
可见养生保命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而且与古代哲学思想是联系在一起的。有关养生的论述并不仅限于养生学或医学专著,在许多文学作品或其他著作中也有丰富的养生内容。
东汉时期的王充所作《论衡》中有“养气自守,适时则节,闭明塞聪,爱精自保,适辅服药、引导,庶冀性命可延”,讲的就是养生方法和原则。他还提出了人的强弱与寿命长短与先夭察赋有关的观点。
南北朝《颜氏家训令极力反对炼丹修仙的错误养生观,力倡求实,“爱养神明,调护气息,慎节起卧,均适寒暄,禁忌饮食,将饵药物”,乃“遂其所察,不为夭拆”。他还教育子女惜生爱身,但不苟且偷生,要见义勇为,报效国家。
唐代大型类书《艺文类聚》中的“太上养神,其次养形,神清意平,百节皆宁.养生之本也。肥肌肤,充肠胃,闭嗜欲,养生之末也”是很有价值的思想。
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还著有《东坡养生集》和《苏沈良方》,有很丰富的养生学内容,都是很有实用价值的。妇他主张多吃蔬菜少吃肉,可轻身健体;倡导效游可怡情强身;他还介绍一些药方可“除百病,令身轻气长”二而诗词书画,陶冶心神更是他的擅长。
明代冯梦龙所著“三言”中也有一些养生内容。如所谓“酒是烧身硝焰,色为割肉钢刀,财多招忌损人苗,气是无焰火药”,主张“饮酒不醉最为高,好色不乱乃英豪,无义之财君莫取,忍气饶人祸自消”,也是节欲调神、修身养命的意思。
《红楼梦》等其它许多文学作品中同样也有涉及养生的内容,有意者可自去体会,在此不作赘述。正是由于有关养生的内容在中国不同文化源流中都有涉及,所以注重养生的思想和方法在中国民间得到广泛的接受,影响既深且广。
7、身价千万的有钱人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身价千万的,有钱人的生活有的是那种非常任性的。吃穿用度都非常的好,而有的是非常低调的海过着平常人的生活坐着公交车。有的是开着豪车。到处挥霍身上全部是几百万的名牌。
8、养生观包含哪些内容?
天人合一的养生观,主张养牛与自然界和谐统一。简要地说,这一养生观念包含二个方面的内容,以下分别作一分析。
1.养生要讲究天人相应我国古典医学名著《黄帝内经》首次提出“天人相应”观。提出:人们生活在自然界中,同时也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之一,人体的生理活动受自然的影响而不断地调整和适应。一年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是由一年中阴阳消长所形成的,由于四时阴阳消长的变化,所以有舂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物发展规律。
自然界的复杂变化,也必然会影响到人体的各个方面。中医学理沦认为,天有三阴三阳六气和五行的变化,人体也有三阴三阳六气和五行的运动,自然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到阴阳六气和五行的运动,而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取决于六经和五脏之气的协调。
自然界阴阳五行的运动,与人体五脏六经之气的运动是相互收受同应的。人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的生命活动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可见,对于大自然的各种变化,人们必须与之相适应。只有如此,才能顺应自然,求得人体与大自然环境的统一而保持健康。这是养生保健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在天人相应的整体观的指导下,祖国传统的养生学认为,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必须顺应四时阴阳消长、二十四节气转换替代的客观规律。
在一年四季中,春夏属阳,秋冬属阴。自然节气也随着气候的变迁而发生舂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因此,人们在春夏之时,要顺其自然保养阳气;秋冬之时,亦应保养阴气,故有“舂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这就要求人们凡精神活动、起居作息、饮食五味等都要根据四时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节。在作息时间上,也要顺应四时的变化,做到“起居有常”,春夏“夜卧早起”,秋季“早卧早起”,冬季“早卧晚起”。在饮食五味上,摄取更要有规律,过饥、过饱或饮食偏嗜均能伤害脏腑,影响身体健康。
2.养生需要形神合一“形与神俱”、“形神台一”,是中医学的又一养生观,其主旨在于强凋形体运动与精神调摄的统一。所谓形,是指人的整个机体的外在表现,是物质基础;而所谓神则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以及生命活动的内在表现,是功能作用。神为形主,无神则形不可活。神是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它既能协调脏腑、气血阴阳的变化,维持人体内环境的平衡,又能调节脏腑等组织使之主动适应自然界的变化,缓冲由外部因素引起的情志刺激,从而维持人体与外环境的平衡。
神为形生,无形则神无以生。神是形的产物,形是神的基础。从病理上看,形的病变可导致神的异常,神的改变也可影响形的生理功能的变化。形与神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体现出人的机体的整体辩证关系。
《黄帝内经》明确提出了“形与神俱”的形神共养观点,如,《素问·上古天真问》说“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并提出了外辟邪气(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以养形,内养真气以充神(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的形.神合养方法。中医养生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体的养生方法更是多种多样,但归纳起米,实际上不外乎“养形”与“养神”两种:
“养形”:主要指脏腑、气备津液、肢体、五官九窍等形体的摄养,“形乃神之宅”,故只有形体完备,才能有正常精神的产生。养形的具体内容非常广泛,凡调饮食、节劳逸、慎起居、避寒暑等摄生方法,以及体育锻炼、气功等健身运动,大都属于养形的重要内容。“养形”须与四时阴阳消长、二十四节气转换替代相适应。
“养神”主要指安定情志、调摄精神。“养神”受四时阴阳消长、二十四节气转换替代的影响。中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情志变化是人体生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正常情况下,“神”是机体对外界各种刺激因素的“应答性反应”。它不仅体现了生命过程中正常的心理活动,而且可以增强体质、抵抗疾病、益寿延年,但如果情志波动过于剧烈或持续过久,越过了生理的调节范畴,则会伤及五脏,影响人体的气血阴阳,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神不能离开形体,但形体若无神,则生命也就结束了。形与神是统一的,养生只有做到“形神俱在”、“形神共养”才能维护生命的健康长寿。
3.养生追求动态平衡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是机体在内外环境的作用下,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维持的一种动态的、相对平衡的过程。内环境包括人体脏器的功能状态、精神心理状态等;外环境包括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地域、气候)、社会环境等。平衡失调,就会导致器质性和功能性的疾病。
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是在动态中进行的,并通过调节达到“以平为期”。中医养生学非常重视阴阳、气血、脏腑的动态平衡,认为达到平衡才能实现祛病、强身、延年益寿之目的,所以养生追求的是平衡或者说是和谐。
①阴阳平衡阴阳,是中医学里最重要的概念。所谓阳,…般是指活动的、上升的、机能亢进的,或属于功能方面的;昕谓阴,一一股是指沉静的、下降的、机能衰减的.或属于器质方面的。阴阳有着彼此消长、相互转化的关系,二者相互对立又相互制约。所谓协调阴阳,就是要使阴阳平衡、稳定,一‘是指机体自身各部分问的正常生理功能的动态平衡;二是指机体功能与自然界物质交换过程中的相对平衡。关于这一点,《黄帝内经》里早就指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意思是说,只有阴阳和平固秘,精神才能活而不乱,如果阴阳分离决绝,人的精气也就竭绝了。这是对人体生理、病理的高度概括,说明调和阴阳在保持人体健康,防止疾病的发生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人体阴阳平衡是健康长寿、养生祛病的前提.只有机体阴阳达到动态的平衡,人体才能保持健康稳定的状态。
②气血平衡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可生血、行血,血可化气、裹气,二者如影随形,同行同止。若气血平衡失调,则会出现气血不生、不行等病理变化,从而引起脏腑、经络功能失调而发病。因此,保持气血的正常化生和流通,是维系健康的必要条件,调理气血,以期平衡也就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
③脏腑平衡人体复杂的生命活动是以五脏为主体,是脏腑功能的综合反映,养生就要协调脏腑的生理功能,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素问.灵兰秘典论》)就是说若人体五脏六腑在心的统率下,彼此相互配合使用,就能寿命久长。可见,养生必须保持人体所有的脏腑(尤其是心、肝、脾、肺、肾)功能活动正常。要保持人体脏腑功能的健全且活动正常,一是要保持五脏与外界环境相适应;二是要使五藏、六腑泻,三是要及时运用中医五行学说的规律纠正脏腑的偏盛偏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