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好的内功功法
医家秘传气功
http://www.docin.com/p-22725991.html
这套功法曾经在武术健身杂志上办过函授面授教学。医家气功主要是通过通过导引吐纳和一些心法来增强脏腑和经络的机能。中医讲内壮则外强,所以这套功法不但能够养生治病,还可以开发潜能,增强身体素质。
2、养生气功练什么功法最好?
真气运行法。
这个是最好的功法(没有之一)。
偏差少,见效快。(最快的半天就通了小周天)
而且其创始人李少波先生也是气功大师里面最长寿的,现在还健在(101岁)。
3、全世界最好的养生功法是什么?
每个人的体质,健康状况不一样,适用的运动也不一样,所以养生功法没有最好之说,还是要看合不合适个体。
4、一篇内功修炼的方法
功法给你,自己看吧,对于这些内功气功,我想说,可能得到同一本秘籍的上万个上百万个,会去练的只有上万个,坚持一年以上的只有上千个,练成的不到一百个,我希望,既然你再次获得这本功法,就好好练吧。
内功掌法解说
( 一 ) 无影掌法:
无影掌法是运用阳刚之气,行功于无形无影之中,时而猛、时而柔,是远距离迎战的最佳掌法,击中目标,外无伤痕,内里尽碎。内功达十二成后,十丈开外可击石如粉。
( 二 ) 雷音掌法:
雷音掌法是阴阳之气相结合,运用时以硬碰硬,被击目标越硬,雷音之声便越大,并带有火光,目标被击,整体尽碎。内功达十二成后,十丈开外可气发石碎。
( 三 ) 黑沙掌:
黑沙掌是运用于纯阴之气,运而不发,使手掌黑如炭墨并带亮光,是一种阴毒之掌,击中目标后留有乌黑掌印,随而腐烂扩散内脏而亡。
( 四 ) 红沙掌:
红沙掌是运用于纯阳之气,运而不发,使手掌鲜红如血,是一种纯阳毒掌,击中目标后留有血红掌印,随而烧烂内脏而亡。
( 五 ) 铁沙掌:
铁沙掌运用于阴阳之气相结合,运而不发,使手掌坚硬如铁,也是一种以硬碰硬之掌,中掌者立即筋骨断折。
( 六 ) 无影梅花针 ( 暗器 ) :
此针是运用阴气而发,速度之快使眼睛难以看见,针击中目标后形成一朵梅花,故称无影梅花针。内功达十二成后,十丈开外针可入骨。
一、练气之法
1 、在中午 12 点面向太阳和晚上 12 点面向月亮。全身放松,盘腿静坐,意守丹田,左腿在内,右腿在外,两手五指并拢,左手掌心向右竖立胸前,右手掌心朝上平放小腹前, ( 两手臂要放平,接近身体 ) ,行逆腹式呼吸,呼吸时要用口吸鼻呼。而且呼与吸隔闭 1 — 2 分钟 ( 注:吸气时肚子要收缩,出气时肚子要鼓圆,每次静坐练两小时 ) ,这叫做闭气。
2 、当你练闭气的时间一长,就是一口吸气或者一口出气能闭 3 — 5 分钟,你也就有了基本的丹田真气,你就会感觉到丹田 ( 小腹 ) 之内有一个圆球在动。闭气时间越长圆球越大,动的感觉随之增强,这种圆球叫做气球,也叫做丹田真气。
3 、练闭气的时候要脑静,不要急于求成,要慢慢从短时间往长时间发展,闭气时间越长,内功就越深厚 ( 注:没有日月之时不可练气 ) 。功式:左手掌心朝右臂,大拇指微曲。右手齐肚脐平放,掌心朝上。
二、行气之法
1 、当每一口气能闭 3 — 5 分钟时,要用闭气式盘腿静坐,深吸一口外气下压,丹田真气上升到身体各个部位的经脉而相互流动。如果第一口外气只能使丹田真气上升,而不能顺经脉流动,这时再吸第二口外气下压丹田真气 ( 注:呼第一口气时肚子要鼓圆,用鼻呼气,这样吸进去的第一口气就不会跑出门外,吸进去的第二口外气可对丹田真气压力更重,使丹田真气急速上升流动到全身各处的经脉 ) ,这叫做行气。
2 、当闭气能达到 5 分钟时,用闭气时的断阴隔阳式盘腿静坐,深吸一口外气下压丹田真气,同时左胳膊用劲 ( 注:除左胳膊用劲外,其余部位全部放松 ) ,丹田真气就会自然沿着两胸中间的任脉上升到胸部的膻中穴,然后再沿乳上三肋的中府穴,经过上肢内侧的云门、天府、夹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源、鱼际穴走到少商穴,紧接全身用劲,丹田真气就会自然沿十二经脉而走。从中府穴至少商穴是手太阴肺经。 ( 注:如第一口外气不能使丹田真气顺十二经脉流动,紧接吸第二口、第三口……直到十二经脉相通为止。行气时要在静室,不能有任何外物和声音的干扰 )
三、运气之法
用任意式吸外气下压,丹田真气流动到所需部位。如往哪个部位运气,哪个部位用劲即可。如要使用各种掌法,可按照各种掌法的说明和手式吸外气下压丹田真气,丹田真气就会自然从所需的各个经脉走向所需的各个部位,这就是运气。
四、发气之法
发气前要先把丹田真气运至劳宫,然后把拳头对准目标猛的展开, ( 注:起臂时拳心朝下,在展拳的同时掌心要对准目标 ) ,气柱就会从劳宫急射而出。这就是发气。
五、分成功力之解说
1 、闭气后,丹田内的圆球就是丹田真气,如吸一口外气下压丹田真气,使丹田真气能打通一条经脉为一成功力,如一口气能打通两条经脉为二成功力,如果两口外气下压丹田真气而只能打通一条经脉,也是一成功力。
2 、在运气时,一口外气下压丹田真气上升到局部就是一成功力,如再吸一口外气下压丹田真气上升就是二成功力,如此推论下去,分成功力在练功中就会不算而知。
3 、在发气时,能发多远的距离,发出的气柱威力有多大,再算算你共吸了几口外气下压丹田真气,你就会知道你用了几成功力。
例如:你用两口外气下压丹田真气上升了两次,如再吸第三口外气下压丹田真气上升,结果虽吸了第三口外气却没有丹田真气上升,那么你总的就只练成了二成功力。
六、无影掌法运用解说
用自由式深吸外气下压丹田真气,同时,手握拳用劲,中指和无名指掐劳宫,中指实掐,无名指虚掐,这样丹田真气就会自然从丹田上升到胸前的膻中穴而顺走阳经至劳宫,紧接把拳心对准目标猛地展开,气柱就会从劳宫急射而出。如距离较远,发气前先预计适当用几成功力,就把几成功力运至手臂和劳宫,然后再发气 ( 注:左手发气左手握拳用劲,指掐劳宫。右手发气右手握拳用劲,指掐劳宫。如双手同时发气可同时握拳用劲,指掐劳宫 ) 。 感觉:小腹和两胸中间至臂内有热浪涌向劳宫。
七、雷音掌法运用解说
用自由式深吸外气下压丹田真气,使丹田真气分成两股,一股走阴,一股走阳,当气走到劳宫时就会自然阴阳结合。使发出的气柱击中目标后有雷音之声。 ( 注:在吸外气下压丹田气的同时,左手臂要平胸抬起,食指和中指展开,两指要分开,这样丹田真气就会自然分走阴阳之经 ) 。运气时要把右拳握紧,无名指和中指紧掐劳宫,发气时再猛地展开 ( 注:发气前要把预计好的几成功力运至手臂和劳宫,然后再发气 ) 。 感觉:臂内里面有寒浪涌往劳宫,臂内外面有热浪涌往劳宫。
八、黑沙掌运气解说
用三成功力把丹田真气走阴经运往手掌,使气布遍手掌全部的阴经经络和孙络,使手掌成为乌黑色 ( 注:运气时大拇指和食指要同时弯曲用劲,丹田真气就会自然从阴经走至手掌阴经经络和孙络,等手掌全部黑后再把两指展开 ) 。
九、红沙掌运气解说
用三成功力把丹田真气走阳经运往手掌,使气布遍手掌全部的阳经经络和孙络。使手掌鲜红如血 ( 注:运气时食指要弯曲用劲,丹田真气就会自然从阳经走至手掌的阳经经络和孙络,等手掌全部红后再把食指展开 ) 。
十、铁沙掌运气解说
用二成功力把丹田真气分走阴阳之经运往手掌,使气布遍手掌的全部经络和孙络,使手掌坚硬如铁 ( 注:运气时大拇指要弯曲用劲,丹田真气就会自然分走阴阳之经至手掌的全部经络和孙络,运用时大拇指要一直弯曲 ) 。黑、红、铁三种掌法如双掌要同时使用,在吸外气下压丹田真气时,双掌可同时用同一种手式,使劲,气就会自然分为两股走向左右臂至掌。
十一、无影梅花针运用解说
用自由式把 41 根钢针半握拳握在右掌心,针尖朝小指方向,手指不要掐劳宫。然后深吸外气下压丹田真气,同时右胳膊使劲,使丹田真气自然沿阴经走向掌心的前劳宫、后劳宫、左劳宫、右劳宫和中劳宫。紧接把拳心对准目标猛地展开,气柱就会从掌心的五个劳宫急射而出,使气把钢针逼离手心而推动刚针前进,使钢针击中目标后形如一朵梅花。 ( 注:发气前要把预计好的几成功力运往手臂至劳宫,然后再发气。如单手发针可单臂使劲,双手发针可双臂使劲 ) 。 感觉:臂内至手掌有寒感。 说明:半握拳,把针握在掌心,针尖朝向小指,手指不可掐劳宫。
十二、气通十二经脉解说
人的全身有十二对大而 相同的经脉,直接和脏腑相通,又叫十二经脉。用断阴隔阳式盘腿静坐,吸外气下压丹田真气上升膻穴,紧接左胳膊用劲,使真气从华盖穴走向中府穴至少商穴而顺通十二条经脉, ( 注:气通十二经脉时要在静室,不能有任何外物和声音的干扰 ) 。
十三、气通奇经八脉解说
所谓奇经八脉是八条不和脏腑直接相通的经,称奇经。八脉是指十二经脉之外的八条经脉,它们各是冲脉、阴维脉、阴跷脉、带脉、阳维脉、阳跷脉、任脉、督脉。这八条经脉、络脉和孙络都不和内脏直接相通。络脉、经脉的横支,孙络、络脉的小支,分布于全身。
用断阴隔阳式盘腿静坐,吸外气下压丹田真气上升沿十二经脉而走,这时要不断吸外气下压丹田真气上升,使丹田真气顺十二经脉越传越快,直到全身象火烧一样,头顶并带有采气出现,那就是除任督二脉未通,其余六脉、络脉和孙络都已打通 ( 注:练时要在静室,不能有任何外物和声音的干扰 ) 。
十四、行气异常解说
当气通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时,如有头疼、头晕、全身和某个部位有胀疼和针刺般的疼痛感觉,要立即收功,停止行气,过一会后再慢慢地行气。如果气行到某一个部位时有这些感觉,那就是脑不静,有外物和声音的干扰,坐势、手式不正所致。如果有这些不正常的感觉而你还在不停地行气,结果不是某部或全身残废就是走火入魔,后果不堪设想 ( 注:如遇到以上情况,不可惊慌,等收功停止行气后异状会自然消失 ) 。
十五、内气点穴之法
深吸外气下压丹田真气,同时右手或左手半握拳,大拇指压在食指和中指的指甲上,手臂用劲,丹田真气就会自然走向食中两指,然后对准穴位一弹 ( 伸直食中两指 ) ,气就会从两指尖端急射而出而撞击穴位,使穴位受击而经络不通,促使人体失去局部或整体的活动机能。
十六、内气解穴之法
点穴后,可用以穴解穴的手法,就是在被点中穴位的同一条经脉上另找一个穴位,以同样的手法把真气缓缓射向穴位,使真气通过这个穴位而走向被点的穴位而把经络打通,这样被点的穴就解了。如果点穴时用的功力较轻,二十四小时内也可自解。点穴时用一成功力以上不能自解。
十七、点、解穴之效解说
例如:点中头顶中间的百会穴、两眉中间的印堂穴和头两边的太阳穴,对方只有死而无活,轻者神经错乱和昏迷不醒。如点中腰间的笑腰穴 ( 乳下外二寸 ) ,会使人大笑不止,如三日不解会致死。如点哑门穴 ( 头后正中入发际五分处 ) 和天突穴 ( 胸骨切迹上缘内方凹陷处,喉头下宛中 ) ,人就会成为哑巴。 ( 注:天突穴只宜用五分功力 ) 点穴主要是封闭各条经络。解穴主要是把被封闭的经络再用气冲开,人就会恢复完好如初。
十八、 付 ( 功 ) 气之法解说
双方对面盘腿而坐,左腿在里,右腿在外,双掌五指并拢平胸向前推出,双方的手心要对准对方手心的劳宫穴,然后轻吸外气下压丹田真气上升到双掌的劳宫穴,慢慢向对方的劳宫付气 ( 发气 ) ,这时除双方的手臂用劲外其余部位全部放松,这样气就会从劳宫走向对方的劳宫至丹田。 ( 注:如甲方给乙方付气,双方的掌心对准后,甲方的双手中指要紧压乙方的双手中指。付气时不可说话,要在静室,不能有任何外物和声音的干扰 ) 。感觉:乙方的双臂内至两胸中间的任脉有热气流向丹田,丹田内有热和烧感。
十九、付气异常解说
如甲给乙付气,乙的双臂有疼、胀和麻木感,要立即收功停止付气,然后检查双方的坐势和手式是否正确,有没有外物和声音的干扰。 ( 注:付气前要向乙说明感觉情况,如有疼、胀、麻感,乙要立即把双掌变握拳头紧顶甲方的劳宫。这时甲就会感觉到发出的气碰到了障碍物,有了这种感觉甲要立即收功。付气时甲要轻吸外气下压丹田真气,运气和发气要慢而不能快,气要柔而不能猛 ) 。
二十、气探气治解说
探病时把小拇指和无名指握住,大拇指、食指和中指分开伸直,同时手臂用劲。深吸外气下压丹田真气,真气就会自然走向三指。这时让病人把手掌放平,病人的手心要朝上。把食中二指放在病人的手腕上 1 — 2 寸处,小拇指放在腕背下 1 — 2 寸处,三指要按紧病人的手臂,同时慢慢往回收气 ( 手臂慢慢把劲放松即可 ) 。这样病人的哪条经络有病气,自己的哪条经络就会和病人有同样的感觉,治病时用劳宫或手指紧按有病部位,向有病部位发气即可。如病重和疑难之症,可用付气法。气通病人的十二经脉、络脉和孙络 ( 注:付气时只要双掌劳宫对准和紧按病人双肩后的天宗穴,向天宗穴发气即可 ) 。如病因是因寒而得,付的气必须是阳。如果是因热而得,付的气必须是阴。疑难之症一般付用阳气。
二十一、内功最高限制之解说
内功的最高顶峰是打通任督二脉,在打通任督二脉之时,必须具备有十二成的功力,否则打不通任督二脉。十二成的功力就已是最高的功力,可是,如果发出一成功力,自己就会消失一成功力。打通任督二脉后,无论发出几成功力,自己的丹田真气都不会有丝毫损伤。因为任督二脉通后,在自己没有感觉的情况下,丹田真气在正常的呼吸中时刻都在十二经脉、络脉、孙络和奇经八脉内不停地运转,因此发气后丹田真气就不会有丝毫损伤。不损伤丹田真气就不会减少功力。
二十二、气通任督二脉解说
盘腿静坐,左腿在里,右腿在外,双掌五指并拢重叠,手心朝下平放小腹前,右掌在上,左掌在下,双掌要按近小腹,用劲,然后再深吸外气下压丹田真气,丹田真气就会自然下行,经生殖器和肛门之间的会阴穴,尾骨下的长强穴,由脊柱正中的督脉直上通过颈项至头顶正中的百会穴,下达鼻柱,到唇内齿交穴,然后再顺走两胸之间的任脉回到丹田。当气行到口中时有象脉一样咚咚的撞击感觉,这时要不断深吸外气下压丹田真气,直到咚咚的撞击感觉消失,使运转的气从任脉回到丹田,并觉得全身轻浮如坐水中和空中为止。有了这种感觉就是任督二脉已通。 ( 注:气通任督二脉时要在静室,不能有任何外物和声音的干扰 ) 。
二十三、收功解说
当发气时或后,要猛地把手臂放松,同时用口长呼一口气,这样丹田真气就会中断不再上升,也就不会有气再发出。
二十四、后语
内功易学难练,奥妙无穷,练者须童儿身的男女方可练成,而且要有天资丽质、慧根和恒心。
无影掌法( 两招八式 )昏天暗地难分清,手持快刀斩乱麻。
雷音掌法( 两招八式 )雷电交加击群狼,逢山开路单手扬。
无影梅花针( 六招六式 )四一梅花包心针,一横左右两心针。一竖从喉至阴针,一点最重致命针。两点分夺失明针,巧手仙女散花针。
5、养生功法中、养神有什么方法?
虽然形气神在养生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道家更强调精神的支配性和决定性影响。道家认为精神是生命的核心,是生命活动的主导者,精神的损伤会导致形体的衰败。
养生功法多数集中与道家功法中,笔者就曾经在武当师和功夫馆中学习一年,功夫馆中中有教授到的养神zd功法有:
1.炼神
道家认为识神不利于人的生存质量,强调修炼应保元神而消识神。正所谓“炼神者,版炼元神,非心意念虑之神。”
2.守窍
守窍之法很多,不同素质之人,宜采用不同之法。在守窍过程中,也应根据气机的变化而灵活掌握,转换意守之窍。
3.存思
存思内容十分广泛,上至于天体日月星辰,下至于云气山川等。方法是在冥想中使精神集中,即凝视诸神权中的神,想要固定的神,将思绪集中到这个神上。神不仅是空洞的形象,不是想象神,而是真正的看到神。
守窍与存思仅仅是使散漫的注意力集中而达到静定的手段,最后要达到“忘守”,才有益身心。
6、内功心法
易筋经共计十二势,其预备式为:两腿开立,头端平,目前视,口微闭,调呼吸。含胸,直腰,蓄腹,松肩,全身自然放松。
第一势:韦驮献杵第一势
两臂曲肘,徐徐平举至胸前成抱球势,屈腕立掌,指头向上,掌心相对(10厘米左右距离)。此动作要求肩、肘、腕在同一平面上,合呼吸酌情做8-20 次。
诀曰: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剑,心澄貌亦恭。
第二势:韦驮献杵第二势
两足分开,与肩同宽,足掌踏实,两膝微松;两手自胸前徐徐外展,至两侧平举;立掌,掌心向外;两目前视;吸气时胸部扩张,臂向后挺;呼气时,指尖内翘,掌向外撑。反复进行8-20 次。
诀曰:足指挂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第三势:韦驮献杵第三势
两脚开立,足尖着地,足跟提起;双手上举高过头顶,掌心向上,两中指相距3厘米;沉肩曲肘,仰头,目观掌背。舌舐上腭,鼻息调匀。吸气时,两手用暗劲尽力上托,两腿同时用力下蹬;呼气时,全身放松,两掌向前下翻。收势时,两掌变拳,拳背向前,上肢用力将两拳缓缓收至腰部,拳心向上,脚跟着地。反复8-20 次。
诀曰: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着地立身端。力周腿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舌可生津将腭舐,鼻能调息觉心安。
第四势:摘星换斗势
右脚稍向右前方移步,与左脚形成斜八字,随势向左微侧;屈膝,提右脚跟,身向下沉,右虚步。右手高举伸直,掌心向下,头微右斜,双目仰视右手心;左臂曲肘,自然置于背后。吸气时,头往上顶,双肩后挺;呼气时,全身放松,再左右两侧交换姿势锻炼。连续5-10 次。
诀曰:只手擎天掌覆头,更从掌内注双眸。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回收左右侔。
第五势:倒拽九牛尾势
右脚前跨一步,屈膝成右弓步。右手握拳,举至前上方,双目观拳;左手握拳;左臂屈肘,斜垂于背后。吸气时,两拳紧握内收,右拳收至右肩,左拳垂至背后;呼气时,两拳两臂放松还原为本势预备动作。再身体后转,成左弓步,左右手交替进行。随呼吸反复5-10 次。
诀曰:两腿后伸前屈,小腹运气放松;用力在于两膀,观原须注双瞳。
第六势:出爪亮翅势
两脚开立,两臂前平举,立掌,掌心向前,十指用力分开,虎口相对,两眼怒目平视前方,随势脚跟提起,以两脚尖支持体重。再两掌缓缓分开,上肢成一字样平举,立掌,掌心向外,随势脚跟着地。吸气时,两掌用暗劲伸探,手指向后翘;呼气时,臂掌放松。连续8-12 次。
诀曰:挺身兼怒目,推手向当前;用力收回处,功须七次全。
第七势:九鬼拔马刀势
脚尖相衔,足跟分离成八字形;两臂向前成叉掌立于胸前。左手屈肘经下往后,成勾手置于身后,指尖向上;右手由肩上屈肘后伸,拉住左手指,使右手成抱颈状。足趾抓地,身体前倾,如拔刀一样。吸气时,双手用力拉紧,呼气时放松。左右交换。反复5-10 次。
诀曰:侧首弯肱,抱顶及颈;自头收回,弗嫌力猛:左右相轮,身直气静。
第八势:三盘落地势
左脚向左横跨一步,屈膝下蹲成马步。上体挺直,两手叉腰,再屈肘翻掌向上,小臂平举如托重物状;稍停片刻,两手翻掌向下,小臂伸直放松,如放下重物状。动作随呼吸进行,吸气时,如托物状:呼气时,如放物状,反复5-10 次。收功时,两脚徐徐伸直,左脚收回,两足并拢,成直立状。
诀曰:上腭坚撑舌,张眸意注牙;足开蹲似踞,手按猛如拿;两掌翻齐起,千斤重有加;瞪目兼闭口,起立足无斜。
第九势:青龙探爪势
两脚开立,两手成仰拳护腰。右手向左前方伸探,五指捏成勾手,上体左转。腰部自左至右转动,右手亦随之自左至右水平划圈,手划至前上方时,上体前倾,同时呼气:划至身体左侧时,上体伸直,同时吸气。左右交换,动作相反。连续5-10 次。
诀曰:青龙探爪,左从右出;修士效之,掌气平实;力周肩背,围收过膝;两目平注,息调心谧。
第十势:卧虎扑食势
右脚向右跨一大步,屈右膝下蹲,成右弓左仆腿势;上体前倾,双手撑地,头微抬起,目注前下方。吸气时,同时两臂伸直,上体抬高并尽量前探,重心前移;呼气时,同时屈肘,胸部下落,上体后收,重心后移,蓄势待发。如此反复,随呼吸而两臂屈伸,上体起伏,前探后收,如猛虎扑食。动作连续5-10 次后,换左弓右仆脚势进行,动作如前。
诀曰:两足分蹲身似倾,屈伸左右腿相更;昂头胸作探前势,偃背腰还似砥平;鼻息调元均出入,指尖著地赖支撑;降龙伏虎神仙事,学得真形也卫生。
第十一势:打躬势
两脚开立,脚尖内扣。双手仰掌缓缓向左右而上,用力合抱头后部,手指弹敲小脑后片刻。配合呼吸做屈体动作;吸气时,身体挺直,目向前视,头如顶物;呼气时,直膝俯身弯腰,两手用力使头探于膝间作打躬状,勿使脚跟离地。根据体力反复8-20 次。
诀曰:两手齐持脑,垂腰至膝间;头惟探胯下,口更齿牙关;掩耳聪教塞,调元气自闲;舌尖还抵腭,力在肘双弯。
第十二势:工尾势
两腿开立,双手仰掌由胸前徐徐上举至头顶,目视掌而移,身立正直,勿挺胸凸腹;十指交叉,旋腕反掌上托,掌以向上,仰身,腰向后弯,目上视;然后上体前屈,双臂下垂,推掌至地,昂首瞪目。呼气时,屈体下弯,脚跟稍微离地;吸气时,上身立起,脚跟着地;如此反复21次。收功:直立,两臂左右侧举,屈伸7次。
诀曰:膝直膀伸,推手自地;瞪目昂头,凝神一志;起而顿足,二十一次;左右伸肱,以七为志;更作坐功,盘膝垂眦;口注于心,息调于鼻;定静乃起,厥功维备。
总考诀曰:总考其法,图成十二。谁实贻诸,五代之季。达摩西来,传少林寺。有宋岳候,更为鉴识。却病延年,功无与类。
健康指导
易筋经气感强,收效快,尤其是内外兼修,身心同养,性命双修,具有御邪疗疾,延年益寿,开发潜能的功效。从中医研究的角度看,易筋经以中医经络走向和气血运行来指导气息的升降,在身体曲折旋转和手足推挽开合过程中,人体气血流通,关窍通利,从而达到祛病强身的目的。而按现代医学观点来看,修习易筋经,会使人体血液循环加强,从而改善人体的内脏功能,推迟衰老。
易筋经运动量较大,动作难度较高,因此,全套运动只适宜于体质较好的青壮年慢性病患者。体质较弱者,可量力而行,有选择地操练其中几势或减少每势操练次数。心脑血管和哮喘病发作期间忌用。
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本人愚见,略作解读。所谓“真人”,道家称修行有成的道士称为“真人”,是得道的高人,这种人一般都是仙风道骨,超凡脱俗,寿命可以比做南山,如果出现在金庸先生的小说里肯定武功高强,特别能打。这种人着实令人羡慕,能跟这样的高人学习,那不用问了。
那么“真人”们是怎样来生活的?是怎样来修行的?是不是每天搓麻将到凌晨两三点钟,狂饮豪赌,通宵达旦呢?不是,肯定不是,他之所以能够“寿敝天地,无有终时”,能够达到这样的目的肯定有他的秘密。这个秘密就是他们日常练功修行的方法——“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提挈天地”就是说显摆好姿势开始练功了,人立于天地间,要有一种顶天立地的气概,“天地人”三才合一,天地乃一大宇宙,人身乃一小宇宙,“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是也!接下来要“把握阴阳”,“万物负阴而抱阳”,天下万物都离不开阴阳,讲究阴阳合度,不偏不倚。说白了就是要讲究自然放松,身心都要放松,不执着于物,进入混沌状态,“道本自然一气游”吗。
然后是“呼吸精气”,这是在讲呼吸,后世的几乎所有气功或者是内家拳桩功的练习方法里面都要求呼吸要“轻细均长”,而且还是要“精气”,这大概是要求练功要在空气新鲜的环境里进行。
“独立守神,肌肉若一”,这八个字所透露的练功方法在王芗斋先生的著述里诠释的近乎完美,“独立守神”是说练功的时候要做到“精神内敛,收视返听”,也就是王芗斋先生说的“神不外溢”,这样才有利于开发身体的潜能达到养生健体的目的,“自在自观观自在,如来如见见如来”看来佛家的高僧也懂得类似的养生功法,“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二心”。“肌肉若一”是说在身心放松的前提下达到整体如一的境界,这可不是说了就能做到的,王芗斋先生说要经过三年五载的桩功的练习才能达到“整体如铸,筋肉如一,毛发如戟,体如灌铅”的境界,也就是“肌肉若一”。“肌肉若一”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我认为就是“形松意紧,肌松力绷”的状态,“返婴儿寻天籁”是一种状如婴儿般的状态,是一种返朴归真自然的状态,老子说的更好“专气至柔,能婴儿乎”。
真正的内功心法是不会外传的,因人而易,一般的内功心法都难找到合适的人练习,他们的心法多是一种真气或阴或阳,所以想要练习内功要看机遇了
7、道家修身养生的功法有哪些?目前比较有效的都有哪些?
张至顺道长的八部金刚长寿功;
山背功;固肾功;
还可以看看彭鑫博士书上提到的很多功法
8、道家的养生功法?
道家经典说:上药三品,神与气精
神经衰弱症,目前尚无良药可医,含磷质的药品虽号称补脑。亦嫌名实不符;其他一切兴奋剂,或镇静剂,只能收暂时的效用。药性过了,仍旧是衰弱,或更加严重。
使脑筋绝对安静,排除一切思想.这是下手工夫最要紧的原则,也是神经衰弱最有效的良方,但因人们思想习惯,由来已久,要它一旦停止不动,很难办到;为求达到这个目的,古人就立出许多法门,比较起来,以庄子“听息”法为最好。
所谓“听息”,就是听自己呼吸之气,初下手只用耳根,不用意识,并非以这个念头代替那个念头,更不是专心死守鼻窍或肺窍,也不是听鼻中有什么声音,只要自己觉得一呼一吸的下落,勿让它瞒过,这就算是对了;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细、浅深,皆任其自然变化,不用意思去支配它,听到后来,神气合一,杂念全无,连呼吸也忘记了,渐渐地入于睡乡,这才是神经由衰弱恢复健康的过程中最有效力的时候,就要乘这个机会熟睡一番,切不可勉强提起精神和睡意相抵抗;睡醒之后,可以从头再做听呼吸法,又能够安然入睡。若是在白昼间睡了几次不欲再睡时,不妨起来到外面稍为活动,或拣树木多、空气洁的地方,站在那里做几分钟吐纳工夫也好,或做柔软体操、练太极拳也好,但要适可而止,勿使身体感觉疲劳;回到房内,或坐或卧,仍旧做听呼吸的工夫,还可能入于熟睡的境界。
凡患神经衰弱的人,大半兼有失眠症,安眠药片不宜常服,只有听呼吸一法,可以根本解决问题,毫无流弊,而且与《黄帝内经》上所说阳入于阴的理论相合。(《灵枢·大惑论》;“卫气常留于阳,则阳气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
前人书中常有“心息相依”这一个专门术语,但未说明如何依法。苏东坡的工夫,是先用数息法,后用随息法;朱子《调息箴》的工夫,则用《楞严经》“观鼻端白”法。但数息要用意去数,不能纯然无念;观鼻要开眼去观,时候久了,眼神难免疲劳;只有《庄子》听呼吸法,心中不需要起念,久听也不觉疲劳,才真能合于“心息相依”这个轨辙。今将这三种方法列举如下,并加以浅释;好让学者自己去实验:
(1)苏东坡养生说(见东坡《志林》卷一):
原文“已饥方食,未饱先止;散步逍遥,务令腹空;当腹空时,即便入室;不拘昼夜,坐卧自便;惟在摄身,使如木偶。……又用佛语,及老聃语,视鼻端白,数出入息,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数至数百,此心寂然,此身兀然(兀音屋),与虚空等,不烦禁制,自然不动;数至数千,或不能数,则有一法,其名曰随,与息俱出,复与俱入;或觉此息,从毛窍中,八万四千,云蒸雾散。无始以来,诸病自除,诸障渐灭,自然明僻:譬如盲人,忽然有眼,此时何用求人指路。是故考人言尽于此。”
浅释 注意养生的人,食物要有节制,必须等到腹中觉得饥饿时,才可以进食,尚未吃得十分饱满,就应当停止;每餐后宜到室外空旷地方自由自在的散步些时,使腹中的食物大部分都消化了,此时就回到房里去准备做静功;不论是白天或是夜晚,也不论用坐式或用卧式,听各人自便;只要管住自己身体不让它动摇,像木头人一样,就算合法。身体已经安置好了,即照佛家所说的法门和老子所讲的工夫合起来做,用两眼观看自己的鼻尖,并同时用意数鼻中呼吸出入的次数,要诀贵在勿忘与勿助,“勿忘”就是“绵绵若存”,“勿助”就是“用之不勤”。普通数息法,若数出息即不数入息,若数入息即不数出息,一呼一吸,只算一次,不能算两次。数到几百次以后,心中寂然如虚空。身体兀然如山石,不需要勉强去禁止和制伏它,身心二者自然都安静而不动了。数到几千次以后,或无力再数下去,此时另有一个法子应付,叫作“随”字诀,当息出时,心也随它同出,当息入时,心也随它同入;有时或感觉这个息似云雾蒸发散布于周身无数的毛孔中(原文“八万四千”是形容身上毛窍之多,不是实在的数字),不由鼻孔出入。工夫做到这样地步,久远以来的各种病苦和障碍,都能够逐渐灭除,心里也就自然明白而开悟了;譬如瞎子,此时忽然眼睛透亮.自己能够看见道路,用不着再要求他人指引了。
(2)朱子调息箴(《朱子全集》第八十五卷):
原文“鼻端有白,我其观之;随时随处,容与猗移(容与,闲暇舒适之义。猗音依,猗移,随顺之义)。静极而嘘,如春沼鱼;动极而翕(翕音习),如百虫蛰。氤氲阖辟,其妙无穷。谁其尸之(“尸”字作“主”字解),不宰之功。”(后四句节略)
浅释 观鼻端白,原是佛教《楞严经》上二十五个圆通法门中,第十四个法门,苏东坡、朱晦庵两人都采用了这句话,但他们的说:法并不完全和《楞严经》相同。朱子的意思是说:做这个工夫,不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身体总要安闲而舒畅,不要弄得周身难过;又要心平气和,顺其自然,不要勉强执着。气机静到极处,它自然要动,就像春天的鱼类,浮在水面嘘气;气机动到极处,它自然要静,就像冬天的虫类,伏在土里翕气(“翕”是聚敛收摄之义)。此时身中之气,交互团结,有天地氤氲之象;一动一静,有乾坤阖辟之机,妙处是说不尽的。若问是谁在那里做主?其实并无所谓主宰,而是自然的功能。
(3)庄子心斋法(《庄子·人间世》):
原文“颜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浅释 颜回是孔夫子的学生,仲尼是孔夫子的外号。颜回问“心斋”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孔夫子说,你应该把心里的念头集中在一处,不要胡思乱想;等到念头归一之后,就用“听”字诀,但不是用耳听,是用心听;这还是粗浅的说法,就深一层工夫讲,也不是用心听,而是用气听;到了这样境界,耳听的作用早巳停止了,神和气两者合而为一,心也不起作用了。气的本质是虚的,它要等待一件东西来和它相集合,只有“道”这个东西常和太虚之气集合在一起,工夫如果做到心同太虚一样,就算是心斋。
以上是孔夫子告颜回所问心斋工夫的做法。这种工夫是一连串做下去的,中间本无所谓阶段,但为学者容易入门起见,不妨在整个工夫中划分几个步骤,再详细的加以说明:
第一步 “若一志”“若”字作“你”字解。“志”就是思想,也可以说是念头。当起首做工夫的时候,心中思想要专一,不要有许多杂念在里面打搅,杂念如果不扫除干净,工夫很难做得好。
第二步 “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等于“毋”,也可以作“勿”字解;“之”字是代名词,指所听的对象而言;“以”字作“用”字解。念头归一了,就开始做工夫,用“听”字诀。普通所谓听,本是用两个耳朵听各种声音;此处所谓听,决不是听声音。人们就要发生疑问了:既说是听,必有所听的对象,不听声音,又听什么?这个问题,在各家注解上都找不到明确的回答。今日特为指出,初下手就是听鼻中呼吸之气。凡呼吸系统正常而不发生障碍的人,鼻中气息都没有声音,所以说“勿用耳听”:虽是没有声音,但自己却能够知道鼻中气息一出一入,或快或慢,或粗或细,纵然是聋子,也会有这个感觉,所以说“听之以心”。
第三步 “无听之以心 而听之以气”此处又引起问题了:心是有知觉的,还可以说得上一个“听”字;气是没有知觉的,如何也能够用它来听?心所听的对象是气,气所听的对象又是什么?若说用气来听气,这句话在理论上讲不通,究竟怎样解释才好?答曰:听息的工夫做得时间长久,心和气已经打成一片,分不开了,气不能作为心的对象了,不能再说用这个心,听那个气,所以说“无听之以心”。此时身中的神和气虽然团结在一起,尚未达到混沌境界,还稍为有点知觉,继续做下去,并不需要很多时间,自然就完全无知觉了。从有知觉到无知觉这一段暂时的过程中,与其说以心听气,使心和气相对立,不如说以气听气,使心和气二者之间泯去裂痕,所以说“听之以气”。此处虽仍旧说“听”,实际上就是不要再着意于“听”,成语所谓“听其自然”。“听之而已”,“听他去罢”,这几个“听”字是此处最好的解释。
第四步 “听止于耳 心止于符”初下手做工夫,注重在“一”字诀;等到念头归一之后,就注重“听”字诀;假使长久的抱住一个“听”字不肯放松,也嫌过于执着,再后就要用“止”字诀了,所谓“听止于耳”,就是教人不要再着意于听。此时工夫已渐渐的入于混沌境界,身中是神气合一,心的知觉已不起作用,所以说“心止于符”(符即是符合之义)。这种神气合一的状态是无知无觉的,外表上看来和睡着了一样,但内部的情况是不相同的。
第五步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以前由浅而深的境界,一步一步的都经过了,最后到了“虚”的境界。这个“虚”是从无知无觉以后自然得到的,不是用意识制造出来的,如果做工夫时候,心里常常想着要虚,反而不能虚了。全部工夫原是由后天返还到先天,所以第五步工夫,应该就先天境界去体会。若问如何叫作先天,这件事已越出疗养法范围之外,此处不必深谈。普通用静功疗病;只要做到身中神气合一的境界(即心止于符),已足够了。
今将以上所列三种法门作一个总结:苏东坡是先数息,后不数;他所谓“随息出入”,就是随其自然,不要再去数它。朱晦庵是先观息,后不观;他所谓“不宰之功”,就是顺其自然,不要再去观它。庄子是先听息,后不听:他所谓“听止于耳”,就是任其自然,不要再去听它。三人下手的工夫虽然不同,后来都归到一条路上,学者可以参合而用之。
青年神经衰弱者,用此法三个月,可以愈十分之七八;中年神经衰弱者,用此法三个月,可以愈十分之五六。但病有轻重之别,此指病重者而言,病轻者差不多可以全愈。出疗养梡后,回到工作岗位时,每日早晚仍宜抽空做两次,勿使间断,才能继续维持巳得之效果,逐渐完成未了之余功。
和谐拯救危机系列片 (请从第二个视频看起)
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1398899.html
正信的佛教
http://www.dizang.org/rm/zxdf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