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生活的年代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时为春秋后期。
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是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期周王的势力减弱,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春秋时期之后是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
春秋初年,大小诸侯国见诸经传的有一百七十馀个,然其会盟、征伐事迹彰彰可考者,不外齐、晋、楚、秦、鲁、宋、卫、燕、陈、曹、蔡、郑、吴、越等十数国。
平王东迁以后,一些诸侯国经过长期休养生息发展了起来,而王室的力量却逐步衰微,渐渐丧失控制诸侯的能力。强大了的诸侯,不再对周王室唯命是从了,他们有的蚕食周的土地,有的攻伐别的诸侯国。这说明,这时周王的地位已经严重下降,只是还保存著天下共主的虚名罢了。
比较大的诸侯国凭藉其实力,用战争来扩充领土,迫使弱小国家听从他的号令,并互相争夺,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孔子是想恢复周朝当年的秩序的。
2、孔子代表中国文化的哪些方面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最主要代表.而儒学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你在学习高中历史第三册--文化史时就能发现儒学的地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任何学派,任何思想都无法替代的.从秦朝的焚书坑儒到汉朝的休养生息,从宋代理学的诞生到明朝新儒学的发展,就算是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复孔还是反孔,也还是时代的重要命题.儒学如何发展,甚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方向,所以,我们才把孔子,儒学的创立者看得那么重要.
时至今日,中国人很多的为人处世之道,其实都能从儒学或是说孔子的一些言论里找到依据.
3、孔子终年多少岁?有多少弟子?
活了73岁 现在诞辰2561年,孔子 传说有三千弟子,孔子认为“受业身頚者七十有七人”。又一说:贤人七十
4、孔子与老子谁的境界更高
老子是黄老之术,思想精神承接上古黄帝的皇帝思想皇帝之术。那么什么是皇帝呢,我们古代推崇三皇五帝,这三皇分别是天皇,地皇,人皇,五帝分别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他们都是上古的人物,他们的学术特色是推崇阴阳五行太极八卦以及先天一炁的道家。比如天皇伏羲氏人首蛇身。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而尧舜时期的大禹时,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流传下来收入《尚书》中,名《洪范》。《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而孔子的思想是直承周王朝的礼仪文化治国的是儒家礼教文化治国的集大成者。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先说《周易》,这是一部渊源邃古、博大精深的哲学著作。《易》源于河图洛书,夏代称《连山》,商代称《归藏》,到周代才叫《周易》。"易"有三种含义,一是变化,即世间万事万物的无穷变化;二是"简易",即以简单诠释复杂、"以六爻穷变化";三是"不变",即永恒不变。"易"为夏、商、周三代王室卜官所掌管。
《书》,又称《尚书》,这是周王室外史所藏的政治文件。《尚书》从内容上可分为两类,祭祀类和战争类,即所谓"古之大事,惟祀与戎"。从文体形式上也可以分两大类,即上行的奏议和下行的诏令。《尚书》的文章结构完整,层次分明,在命题谋篇上非常讲究,不少篇章文采飞扬。但由于时代久远,语言佶屈聱牙,古奥难懂。
《诗》即《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又因为其中的作品都可以用乐器伴奏演唱,所以《诗经》也称为我国古代第一部乐歌总集。
《乐》是隶属周王室司乐的音乐作品,有人说《诗》和《乐》实际上是一体的。《诗》为乐歌,"诗"记词,"乐"记谱。《乐》集夏、商两代音乐精华之大成,由周公在洛邑整理而成,周王室历代乐官修订。
《礼》,又称《周礼》、《周官》,是周王室的宗伯管理的典章制度。周公在洛邑制礼作乐,奠定周礼的基础。所谓礼,是天子、诸侯、大夫必须遵循的严格的等级制度,其主要内容有建侯卫、宗法制、封诸侯、五服制;爵位、谥法、官制和吉、凶等礼。
《春秋》之名,是先秦人们对史书的通称,除周王室外,各国也都设有史官。秦焚书后,各国国史皆亡。西汉时,学者们借口耳相传,整理成《左传》、《公羊传》等,汉儒以为以上各书是解释孔子所作的《春秋》的。
其中《尚书》又称《书》该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最早不过虞舜时期的资料。
一个是上古称皇帝皇帝之术,夫三皇无言而化流四海,故天下无所归功。帝者,体天则地,有言有令,而天下太平。君臣让功,四海化行,百姓不知其所以然。故使臣不待礼赏有功,美而无害。
一个是王道之术。王者,制人以道,降心服志,设矩备衰,四海会同,王职不废。虽有甲兵之备,而无斗战之患。君无疑于臣,臣无疑于主,国定主安,臣以义退,亦能美而无害。
皇帝思想手段都比王道思想手段更高,所以上古盛世首领天子都称皇帝,而周朝首领天子只称王。就两人推崇的思想境界来讲老子当然比孔子高。不过思想归思想。要在国家里推行起来其实现在都是帝道,王道,霸道并行的。现实更霸道些。
5、孔子代表了什么样的中国文化思想
这里的中国文化更多地是指中国传统文化.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最主要代表.而儒学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你在学习高中历史第三册--文化史时就能发现儒学的地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任何学派,任何思想都无法替代的.从秦朝的焚书坑儒到汉朝的休养生息,从宋代理学的诞生到明朝新儒学的发展,就算是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复孔还是反孔,也还是时代的重要命题.儒学如何发展,甚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方向,所以,我们才把孔子,儒学的创立者看得那么重要.
时至今日,中国人很多的为人处世之道,其实都能从儒学或是说孔子的一些言论里找到依据.
6、孔子为什么被称为圣人?
孔子成为圣人,是历史的选择,是统治阶级的需要。
在春秋时代,那是个造反的时代(造周天子的反),诸侯称霸,孔子的学说主张得不到各诸侯国的认可,所以他一生抱负得不到施展。然而却广收门徒,当起了老师。
到了汉朝初年,实行的是休养生息的黄老之说,到汉武帝时,其雄才大略与黄老之说产生矛盾,这时出来一个适合统治者口味的学者——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后来一发不可收拾。儒家学说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统治者都需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三纲五常的统治秩序。直到清末,五四运动,以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化启蒙者,对儒家文化进行了批判。
7、孔子那么牛,想恢复周礼实行仁政,为何春秋时却没人重用他?
主要是因为,孔子想要奉行古周礼制仁政,对当时春秋时各国君王想称王称霸的想法没有实际作用。孔子是很厉害的,待人或者治理国家社会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但是,他的仕途可以说是很不顺的。颠沛流离各国宣扬自己的理念,但要么,人家国君根本理都不理你,要么,做了个官没几天就被人举报拉下来了。
孔子想要宣扬他的仁政恢复周礼的思想,但他忘了,周礼的破坏者正是春秋各国君王啊。他们之所以要破坏周礼,是因为什么?不正是想要在这乱世称王称霸吗?所以说,虽然孔子的确很有思想,也很有才能,但其实在那些君王眼中孔子的才能,宣扬的恢复周礼,行仁政对于他们称王称霸的野心根本没有实际作用,这也是孔子周游列国处处碰壁,甚至受到生命威胁的原因。
其实在春秋时期,一个人只要有才能,不论身世如何,都有机会博得一手很好的官职。有的人有自己的军事才能,被君王赏识,官至大将军;有的人有自己的治国方针,由社会底层人民一跃身在万人之上;又如有的人善于修订法律,依法治国,国家被治理得很好。然而孔子的理论却在这些方面没有很明显的直接作用,所以不被各国君主重用就很正常了。
其实在孔子50多岁的时候,他回到鲁国,终于被任用,一度官至鲁国大司寇,这个官位已经很高了,可以排进前五。但是,没做多久,就因为触犯了大臣的利益,有名无权,最终孔子再次走出国外,周游列国了。
8、孔子不成为了智者,却成了闲人,智者代表什么特点?
智者的话,在当时那个年代应该是法家的代表思想。
9、孔子说:“五十知天命”,孔子也信“命”吗?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每个中国人张嘴就来的一句话。然而,真正用的正确的却不多。这句话出处大家都很清楚,出自《论语.为政》,是《论语》这部书的第二章,孔子的讲自己的一段话。
意思是说,人到三十岁的时候,即使没有建功立业,也要找到人生立的方向;从三十岁到四十岁,经过十年的努力奋斗,到四十岁的时候,在你所从事的领域中基本做到游刃有余不存在困惑了;五十岁的时候了解顺应自然规律,六十岁的时候,别人说的好话坏话都不会放在心上了,听什么都顺耳;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却无处不中规中矩,也就是说主观意识和做人达到了融合为一的阶段。”
“知天命”这句常常被大家挂在嘴边的话是什么意思呢?大家一般都理解为“天命不可违”,命中注定的意思。其实,这是对孔子这句话最表面的理解和误解。
“知天命”是孔子“天命观”的范畴,“天命观”是孔子思想体系重要的内容。“天命”是一个很大的范畴,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在它的管控范围内;“命”往往是指人的寿命和气运。即孔子所说的,人的寿命的长短是由其自然规律决定的,也就是“死生有命”。
知命,知己之命运;知命,知己之使命;知命,知己之责任,知有所必为,《易》所谓“君子不舍其命”。
孔子这句话,关键在“天命”一词如何理解。朱熹对此解释为:“天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赋予物者,乃事物所以当然之故也。”
朱熹整理的《论语集注》被公认是比较中正客观的,朱熹的解释也更接近古文原意。从朱熹的解释我们不难看出,孔子所说的“天命”没有迷信色彩,不是命中注定,人力无用的意思。
此处的“天命”指的是世间万物的自然规律,即“事物所以当然之故也”。比如,春天来了,万物就是要复苏,开始新的一年的生长,冬天到了,万物就是要藏纳为主,休养生息,积攒力量,为来年做准备。这是万物本身自然的规律,这种规律是不可改变、不可逆转的。
孔子讲“五十而知天命”,就是讲一个人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到了一定年龄阶段,就对万物自然发展的规律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做事情自然而然的就知道顺应这样的自然规律,这就是“知天命”。而不是说,一个人到了五十岁,知道了命运的安排,这是对孔子的误解。
10、孔子到底伟大在哪?
孔子的历史贡献主要有三点:
1、孔子的政治理想,如果再现实一点,在大国是完全可以实施的。但是孔子可以失败,却决不妥协,这种人无论自身有没有作为,都应该得到我们的尊重。孔子生活的年代,有秦、楚、齐、晋四大强国,其中,秦、楚在传统意义上是蛮夷,齐是孔子祖国鲁的死敌,而晋国有一段小晋灭大晋的故事,所以晋公属于篡位。所以,孔子一生,根本不可能考虑在四大强国实行自己的政治理念。在小国,一旦孔子被重用,大国就会出来干涉。所以,孔子虽然写了很多书,但是在政治上并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也符合中国人对失败者的同情。历史上,被美化的项籍、武侯等等,都属于这个类型。
2、孔子之所以成名,是因为他是儒家的创始人。儒家思想,并非历史书上所说,从汉武帝以后,就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实际上,汉武帝前期黄老在中国还是主流,中期个人认为偏法家比较多,只有公孙弘执政时期,还算儒家。但是黄老思想的代表人物还是比较受重视,比如汲黯。后期,汉武帝认识到了自己穷兵黩武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基本恢复到了道家的思想,休养生息。而汉武帝死后,宣帝就施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应该属于道家思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乱,儒道都不受重视,这使得释教盛行,佛教在中国开始蓬勃发展。两个比较典型的实例就是萧衍重佛,还有达摩和菩提达摩等等印度法师来中国传教。唐朝时基本是三教并行。宋朝时期,儒家思想,或者说是朱程理学才成为社会的主流。元明清基本没什么变化。即使如此,将近1千年的儒家思想,也确实深入民心。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得到尊重也就不足为奇了。
3、孔子还是一名优秀的史学家。孔子修改的鲁春秋,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历史书。尚书也是一本历史书,诗经里也记述了不少历史事件。孔子的历史书,不仅记载了历史,还记载了历史学的思想,告诉人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才应该是中国史官的样子。到了晋,陈寿就开始为长者讳,这种态度是不足取得。
综上所述,孔子的伟大,在于他自身的人格魅力,和他创造出的不朽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