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太极养生特点

太极养生特点

发布时间:2020-07-14 16:45:23

1、太极拳的养生机理和练功要领是什么?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的健身拳术之一。由于其动作舒展轻柔,动中有静,圆活连贯,精气相随,外可活动筋骨,内可流通气血,协调脏腑,故不但用于技击、防身,而且更广泛地用于健身防病,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传统养生法。

太极拳以“太极”为名,“太极”指万物的原始“浑元之气,其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阴阳二气互为其根,此消彼长,相互转化,不断运动则变化万千。因而太极图呈浑为一体、阴阳合抱之象。太极拳正是以此为基础,形体动作以圆为本,一招一式均由各种圆弧动作组成,故观其形,连绵起伏,动静相随,圆活自然,变化无常;在体内,则以意领气,运于周身,如环无端,周而复始。意领气,气动形,内外合一,形神兼备,浑然一体。这样看来,以“太极”哲学指导拳路,拳路的一招一式又构成了太极图形。拳形为“太极”,拳意亦在“太极”,以太极之动而生阳,静而生阴,激发人体自身的阴阳气血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使生命保持旺盛的状态,这就是太极拳命名的含义所在。

(1)养生机理

太极拳是一种意识、呼吸、动作密切结合的运动,“以意领气以气运身”,用意念指挥身体的活动,用呼吸协调动作,融武术、气功、导引于一体,是“内外合一”的内功拳。

重意念,使神气内敛,练太极拳要精神专注,排除杂念,将神气收敛于内,而不被他事分神。神内敛则“内无思想之患”而精神得养、身心欢快;精神宁静、乐观,则百脉通畅,机体自然健旺。”

调气机,以养周身。太极拳以呼吸协同动作,气沉丹田,以激发内气营运于身。肺主气,司呼吸;肾主纳气,为元气之根。张景岳云:肺、肾协同,则呼吸细、匀、长、缓。这种腹式呼吸不仅增强和改善肺的通气功能,而且可益肾而固护元气。丹田气充,则鼓荡内气周流全身,脏腑、皮肉皆得其养。

动形体,以行气血。太极拳以意领气,以气运身,内气发于丹田,通过旋腰转脊的动作带动全身,即所谓“以腰为轴”、“一动无有不动”。气经任、督、带、冲诸经脉上行于肩、臂、肘、腕,下行于胯、膝、踝以至于手足四末,周流全身之后,气复归于丹田,故周身肌肉、筋骨、关节、四肢百骸均得到锻炼。具有活动筋骨、疏通脉络、行气活血的功效。

由于太极拳将意、气、形结合成一体,使人身的精神、气血、脏腑、筋骨,均得到濡养和锻炼,达到“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所以能起到有病治病、无病健身的作用,保证人体健康长寿。恰如《累门.上古天真论》所说:“提挈大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神守。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太极拳之所以能够养生,道理但正在于此。

(2)练功要领

l)神静、意导

练习太极拳,要始终保持神静,排除思想杂念,使头脑静下来,全神贯注,用意识指导动作。神静才能以意导气,气血才能周流。

2)含胸拔背、气沉丹田

含胸,即胸略内含而不挺直;拔背,即指脊背的伸展。能含胸则自能拔背,使气沉于丹田。

3)沉肩坠肘、体松

身体宜放松,不得紧张,故上要沉肩坠肘,下要松胯松腰。肩松下垂即是沉肩;肘松而下坠即是阶肘,腰脖要松,不宜僵直板滞。体松则经脉畅达,气血周流。

4)全身协调、浑然一体

太极拳要求根在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只有手、足、腰协调一致,浑然一体方可上下相随,流畅自然。外动于形,内动于气,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内外相合,则能达到意到、形到、气到的效果。

5)以腰为轴”

太极拳中,腰是各种动作的中轴,宜始终保持中正直立,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故腰宜松、宜正直,腰松则两腿有力,正直则重心稳固。

6)连绵自如

太极拳动作要轻柔自然、连绵不断,不得用僵硬之拙劲,宜用意不用力。动作连绵,则气流通畅:轻柔自然,则意气相合,百脉周流。

7)呼吸均匀。

太极拳要求意、气、形的统一和谐调,呼吸深长均匀十分重要,呼吸深长则动作轻柔。一般说来,吸气时,动作为合;呼气时,动作为开。呼吸均匀,气沉丹田,则必无血脉偾胀之弊。

太极拳的流派很多,各有特点,架式也有新、老之分。目前,比较简便易学的,就是“简化太极拳”,俗称“太极拳二十四式”。其各式名称为:(1)起势;(2)左右野马分鬃;(3)白鹤亮翅;(4)左右搂膝拗步:(5)手挥琵琶;(6)左右倒卷肱:(7)左揽雀尾;(9)单鞭;(10)云手;(11)单鞭;(12)高探马;(13)右蹬脚;(14)双峰贯耳;(15)转身左蹬脚;(16)左下势独立;(17)右下势独立;(18)左右穿梭;(19)海底针;(20)闪通臂;(21)转身搬拦;(22)如封似闭;(23)十字手;(24)收势。

2、太极拳的特点是什么?

一.舒展大方,刚柔相济

太极拳都是从松静开始,架式比较平稳,动作舒展大方,不僵不拘,充分体现了一个“慢”字,慢生柔,柔中刚,刚柔相济。由于太极拳有这个特点,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人,都可以从事锻炼,尤其是对体弱和患有某些慢性病的人,更是一种较好的体疗手段。

二.连贯均匀,圆活自然

整套太极拳动作,从起势到收势,不论动作的虚实变化和姿势的过度转换,都是紧密衔接、连贯一气的,看不出明显停顿的地方。整套练习起来,速度均匀,前后连贯,好象行云流水,绵绵不断,并且要求上肢动作处处带有弧形,避免直来直去,保持各关节的自然弯曲状态。实践证明,通过圆形活动进行锻炼,有利于动作的圆活自然,同时也体现出柔的特点。

三.内外兼练,协调完整

在练太极拳的过程中,不论是整个套路,还是单个动作姿势,都要求上下相随,内(意念、呼吸)外(躯干、四肢动作)一体,以意识引导动作,即意动身随,手到劲发,身体各部分之间协调配合,同时毫不勉强地随着速度的快慢和动作幅度的大小,按照起吸落呼,开吸合呼的要求,使呼吸与动作自然配合,从而使全身既协调又完整,身体各部分得到均匀的发展。

3、为什么太极能养生

太极拳能使呼吸自然、细长、慢均。由于速度缓慢,动作柔和,从而使人体的微循环得以扩张。微循环的特点是剧烈运动会使血液运行走捷径,得不到充分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而太极拳缓柔的特点则使血液能够流向各处,从而得到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改善身体内部的循环。俗话说“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使一些不通之处畅通,这样慢性病症状就得到缓解或消除。同时太极拳运动能强身健体,能预防一些疾病,因此,太极拳运动有治病的效果。

太极拳是在传统养生法“导引术”和“吐纳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运动。主张“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又具有气功内行功调心的锻炼方法。从而也就形成了太极拳要意识、呼吸和动作密切结合,“练意、练气、练身”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始而意动,继而内动,再之外动”;并形成刚柔相济,快慢有节、蓄发互变,以内劲为统驭的独特拳法。

太极拳作为一项体育运动,之所以具有养生保健功能,其奥秘在于“一动无不动”的身体活动,能给各组织器官一定强度和量的刺激,激发和促进身体在生理、生化和形态结构上发生一系列适应性变化,使体质朝着增强的方向上转化和发展。对于中老年人及慢性病病人来说,能推迟身体各组织器官结构和功能上的退行性变化,能有效地起到健身、疗疾、延缓衰老的作用。

祖国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由经络贯通上下,沟通内外,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太极拳独特的习练方式可有利于通经活络。首先,我们知道,突然、强烈而持久的七情刺激,会使人体气机紊乱和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太极拳却强调全身心的放松,可削弱、转移和克服内伤病的七情刺激,而有利于经络的疏通。其次,太极拳全身性的轻慢松柔的适当运动,会使周身暖意融融,可加大经络传导速度和强度,有利于脉气在遍上全身上下、内外循环无端的经络系统中运行,有助于经络畅通透达,使气血充盈灌注全身,濡养各脏腑组织器官,营阴阳,维持和保护机体功能,加大抗御病邪和自我修复能力。第三,太极拳运动中,腰部的旋转,四肢的屈伸所构成的缠绕运动会对全身300多个穴位产生不同的牵拉、拧挤和压摩作用。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按摩,能起到类似针刺的作用,活跃经络,激发经气,疏通经络和调整虚实,加强维持并联系各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使其处于协调有序状态。

太极拳是非常讲究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养生术,太极拳的动静结合,动中求静,以静御动和虽动犹静,使太极拳更符合运动适度的健身原则;同时太极拳独特的心静用意,使心更易入静,可有效阻断过分亢进和炽烈地七情对气血的干扰和逆乱影响,护卫“元神”正常发挥其调控人体身心健康的功能。

太极拳是一门源远流长、内容深邃的科学,包含着丰富而独特的习练方法。太极拳不仅继承了中国古老的传统养生之道,而又以现代科学为依据,得到了发展,从而使其在健身、治病和抗衰老上获得了更大的养生保健功效,具有药物所不及的特殊功效。这种特殊功效并非伸手可取,必须要在习练中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做到动作规范,即指身体姿势要符合一定的运动标准,这也是各个式子,不管动作怎样千变万化,所共同遵循的动作要求。只有身体姿势和动作的规范,才有利于“意动身随”;有利于肢体放长,更灵活地表现出端正、疏松、圆润和轻灵等特点,有利于“以静御动”、“动中求静”和“精神内守”,从而使练拳出现只有意动而不觉形动的虚灵境界,使锻炼进入更高层次,做到由内发于外,且能由外敛于内,功妙地进行内外交修,达到心身合一。要做到动作规范,首先要做到身体的自然与放松,同时精神也应放松,“神疏”方能“体静”。

太极拳运动采用腹式呼吸方法,要求深、匀、细、缓、长,但初练者不要刻意追求这些,只要采用通顺的自然呼吸就可以了。腹式顺呼吸也是达到腹式逆呼吸的必由之路,腹式逆呼吸会加大躯体神经系统对呼吸的调控,从而对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内脏机能产生更加良好的影响。但初练者不能因此而盲目采用这种呼吸方法,否则不仅会顾此失彼影响运动习练甚至出现憋气等现象。实际上,只要随着动作的熟练,腹式顺呼吸越发越协调,达到腹式逆呼吸只是瓜熟蒂落的事情。太极拳哲理取法自然,不可违背。所以初练者务必遵循呼吸要畅利的原则,切忌急于求成。 太极拳良好的养生保健功效,只有经过长期的锻炼才能发挥出来,首先,太极拳同其他体育项目一样,锻炼效果的出现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具有身体不练则退的规律。另外,身体的康复和体质的改善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俗话说“得病如山倒,去病如抽丝”,就是这个道理。太极拳具有健身疗病作用,但不具“立竿见影”之效。

第二,太极拳养生保健功效是“练身、练气、练意”综合锻炼的结果,能掌握太极拳真谛,本身就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正是体现了练拳的不可间断性。 第三,实践证明,太极拳养生保健功效的获取,贵在坚持习练。每位立志习练太极拳进行养生保健者,都应从中悟出持之以恒的道理。

所谓“功到必成”,是一个战胜自我的过程,也是一个对打太极拳养成习惯的产生兴趣的过程。随着这种转变,一种身心健康的充实感、愉悦感、幸福感会油然而生,工作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会不期而至,人生乐趣会得到更大享受,对太极拳健身、疗疾和抗衰老三大功效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感受。反过来,又会强化练拳的信心和兴趣,最终会使太极拳成为习练者走向健康途中的良师益友。

4、太极养生具体是怎么养

打太极拳要求松静自然,这使大脑皮层一部分进入保护性抑制状态而得到休息。同时,打拳可以活跃情绪,对大脑起调节作用,而且打得越是熟练,越要“先在心,后在身”,专心于引导动作。这样长期坚持,会使大脑功能得到恢复和改善,消除由神经系统紊乱引起的各种慢性病。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有意地运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因而有利于改善呼吸机能和血液循环。通过轻松柔和的运动,可以使年老体弱的人经络舒畅,新陈代谢旺盛,体质、机能得到增强。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为此,太极拳特别讲究“听劲”,即要准确地感觉判断对方来势,以作出反应。当对方未发动前,自己不要冒进,可先以招法诱发对方,试其虚实,术语称为“引手”。一旦对方发动,自己要迅速抢在前面,“彼未动,己先动”,“后发先至”,将对手引进,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转移对方力量,乘虚而入,全力还击。太极拳的这种技击原则,体现在推手训练和套路动作要领中,不仅可以训练人的反应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在攻防格斗训练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打太极拳则可使身心俱健,强外固内,有助于疏通经络,消除心中的郁闷,实是外强筋骨,内调精气神之有效手段。

5、太极拳的运动特点

太极拳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贯串着“阴阳”和“虚实”,这在太极拳动作上表现为每个拳式都具有“开与合”、“圆与方”、“卷与放”、“虚与实”、“轻与沉”、“柔与刚”、“慢与快”,并在动作中有左右、上下、里外、大小和进退等对立统一的独特形式。这是构成太极拳的基本原则。太极拳不仅在外形上是独特的,而且在内功上也有其特殊的要求。练太极拳时,首先要用意不用拙力,所以太极拳在内是意气运动,在外则是神气鼓荡运动,也就是说既要练意,又要练气。这种意气运动的特点是太极拳的精华所在,并统领着太极拳的其他各种特点。此外,练太极拳时全身放长和顺逆缠丝相互变换之下,动作要求表现出能柔能刚,且富弹性。它的动态,要求一动全动,节节贯串,相连不断,一气呵成。它的速度,要求有慢有快,快慢相间。它的力量,要求有柔有刚,刚柔相济。它的立身与动作,要求中正不偏,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和开中寓合、合中寓开。具备了这些条件,太极拳才能充分发挥它的特殊作用。在体育保健上,不仅能增强运动器官与内脏器官,并能锻炼和增强意识的指挥能力,亦即“用意不用力”的能力,可以顺利地指挥着气活跃于全身。这样就既练了气,也练了意,意气相互增长与强旺,身体自然强壮。

6、太极拳运动的健身特点及作用

太极拳运动的健身特点:

1、柔和性

太极拳轻松柔和,不拘不僵,合乎生理自然。

柔和的活动有利于身体放松和呼吸自然,适合不同年龄、性别和体质的人进行锻炼,不会发生体育性意外。尤其是对体弱和患有慢性病的人,更是一种较好的体疗手段,所以柔和是太极拳运动的主要特点。

2、缓慢性

太极拳运动宜慢不宜快,从慢上练功夫,这是太极拳运动的重要特点之一,慢才便于掌握要领,慢而不停的动作,运动量才大,一套简化太极拳或健身小套路,可用4-6分钟,陈氏老架一路74式太极拳,可用15-25分钟,如功夫较深可练半小时或更长的时间。

3、圆活性

太极拳的动作(上肢),是以各种弧形曲线为基础构成的,练起来灵活自然衔接和顺,避免直来直去。动作圆活,不滞不僵,就要以腰为轴,太极拳论中强调腰的动作,谓之“主宰于腰”。所以圆活性在太极拳运动中非常重要。

4、连贯性

整套太极拳动作,从起势到收势,不论动作的虚实变化和姿势的过渡转换,都是紧密衔接,连贯一气的,看起来好像行云流水,绵绵不断,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锻炼效果。

5、完整性

太极拳运动要求“一动无不动”,而动时又要求上下相随,内(意念、呼吸)外(四肢、躯干)相合,故每打一势都要有完整性,而从始至终更需要有完整一气的特点。

太极拳运动的作用:

1、太极拳能够有效改善老人身体机能。乳腺癌、心衰、骨关节炎或慢阻肺病患者练习太极拳后,体力、平衡能力及体姿均能得到较大提升。

2、练习太极拳后,肌肉力量更强,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对骨关节患者来说,太极拳练习改善了该病导致的身体疼痛、肌肉僵硬,同时缩短了患者坐立时间。

3、在太极拳运动中,因为大脑神经都集中在动作中(意识引导动作),运动神经的兴奋性高并且压倒疾病的神经兴奋性。久而久之练习,机体内病神经的兴奋性被驱逐、被抑制,所以疾病的活动范围逐渐缩小, 太极拳运动除肢体活动外,最重要的是使神经系统得到锻炼。

7、太极拳的养生意义

8、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是什么?

一、全面性:

太极拳是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是一种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与人体本身有关的问题,包括古典文学﹑物理学﹑养生学﹑医学﹑武学﹑生理学﹑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体现东方文学的宇宙观﹑生命观﹑道德观﹑人生观﹑竞技观。

二、适应性:

太极拳动作柔和﹑速度较慢﹑拳式并不难学,而且架势的高或低﹑运动量的大小都可以根据个人的体质而有所不同,能适应不同年龄﹑体质的需要,并非年老弱者专利。

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亲身实践,无论是提高技艺功夫,还是益寿养生,无论是个人为了人生完善自我者,都能参与太极拳,并从中获取各自需要。

三、安全性:

太极拳松沉柔顺﹑圆活畅通﹑用意不用力的运动特点,既可消除练拳者原有的拙力僵劲,又可避免肌肉﹑关节﹑韧带等器官的损伤性。既可改变人的用力习惯和本能,又可避免因用力不当和呼吸不当引起的胸闷紧张﹑气血受阻的可能性。

(8)太极养生特点扩展资料:

太极拳含蓄内敛、连绵不断、以柔克刚、急缓相间、行云流水的拳术风格使习练者的意、气、形、神逐渐趋于圆融一体的至高境界,而其对于武德修养的要求也使得习练者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提高自身素养,提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融洽与和谐。

同时,太极拳也不排斥对身体素质的训练,讲究刚柔并济,而非只柔无刚的表演、健身操。 

太极拳基本内容包括太极阴阳养生理论、太极拳拳术套路、太极拳器械套路、太极推手以及太极拳辅助训练法。其拳术套路有大架一路、二路、小架一路、二路。器械套路有单刀、双刀、单剑、双剑、单锏、双锏、枪、大杆和青龙偃(yan一声)月刀等。

太极拳这中华武术瑰宝已受到了世界各地人们的普遍推崇。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级政府及广大民众对太极拳这一古老文化体系的保护意识日益强化,各级政府相继制定保护措施,以太极文化为主的各个地方先后举办了11届国际性太极拳交流大会。

传承人、民间传承组织也加大深入推广的力度。2006年5月,太极拳被中国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9、太极拳运动健身的特点

太极拳,又称哲拳,哲理化拳派,内家拳。是因为陈王廷在创造此拳时,吸收了中医的经络学说,吸收了传统哲学中的太极哲理(此即所谓“拳起于医,理成于易”),吸收了《黄庭经》中气功练法,同时采用了戚继光三十二式长拳中的二十九式。可见,太极拳融入了道教的练气方法、中医治病、养生理论和阴阳哲学。正因如此,太极拳首先具有所有武术都有的技击功能(即打人功夫),同时又有了更多的内涵。其他武术大多讲外练筋骨皮,而太极拳有注重“内练一口气”;其他武术大多强调速度、力量,“以力降十会”,而太极拳则反其道而行之,讲“以柔克刚”,“以弱胜强”,运用哲理,以智慧取胜;太极拳贯彻了中医经典理论《黄帝内经》中强调的“治未病,不治已病”的原则,也就是预防为主的养生思想。在没有得病之前,积极预防疾病,而不是等有了病才重视,想方设法去治疗,这样不但效果不好,还劳民伤财,使家庭受到牵累,最终不一定能治好,把性命搭上。

所以太极拳的功能不同于一般的武术,更不同于现代体育,注重“内壮”,而不是表面的“外壮”。内壮是追求人体五脏等器官系统的功能强盛,气血饱满,经络畅通,阴阳平衡,这样人体生命活力就强。外壮是单纯追求外在形体的强健,身材魁梧,肌肉发达,而忽视了内在修炼。正如“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并不一定是真正的健康。举个例子,泰拳的实战技击的确厉害,和中国武术不相上下。泰拳手把全身练得非常“壮”,打击力度很大,挨他一腿,不是腿断就是胳膊折。看起来好象很壮,但只是“外壮”。正是因为只有外壮,没有内壮,泰拳手寿命都很短,三、四十岁左右。这一点,泰拳和中国内家拳不可同日而语。内家拳如太极拳,不但打人厉害,而且能延年益寿。再说百岁以上寿星看起来,普普通通,没有粗壮的外形,但“内壮”。

太极拳还是修身养性,求道悟道的手段。体悟人生哲理,调节精神心理,缓解压力。所以太极拳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信仰。练太极拳在锻炼形体的同时,还调节精神,平衡心态。在心平气和,平淡从容,杂念全无,悠然自得的状态下,戒骄戒躁,松散空通,徐徐而动,实际上是全方位的修炼!

总上所述,太极拳具有防身、健身、修身、娱身,医身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太极拳具有的“调心”功能。在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快,竞争激烈,心理压力大,人们的心理疾病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再加上科技发达、交通方便,使人们活动减少,易患“富贵病”。实践证明,练习太极拳对防治各类神经衰弱、高血压、心脏病、关节炎等多种慢性疾病有显著的疗效作用。这样太极拳的这些独特功能显得非常适合当今社会的需要,即使外国朋友也越来越多的认识到这一点,中国太极拳师在国外大受欢迎,很多老外到中国来学太极拳,太极拳成了中国的代名词,这一古老的民族文化瑰宝重放异彩!

太极拳对人体的生理作用

太极拳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经过长期的实践,人们发现太极拳是一种重要的健身和防治疾病的手段。我国是最早应用体育防治疾病的国家。在我国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提出“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汉代名医华佗创编了“五禽戏”作为健身运动,他的理论是:“人身常动摇则谷气消,血脉通,病不生,人犹户枢不朽是也”。这些都说明,体育在防治疾病中有着积极的作用。练习太极拳,除全身各肌肉群、关节需要活动外,还要配合呼吸和意识活动。这样对中枢神经系统起了良好的影响,从而给其他系统与器官机能活动的改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将太极拳对人体各主要系统的影响分述如下:
一、神经系统的影响练习太极拳要求心静,注意力集中,并且讲究用意,这对大脑活动有良好的训练作用。另外,从动作上来说,也是如此。练习太极拳时,动作需要完整一气,由眼神到上肢、躯干、下肢,上下照顾毫不紊乱,前后连贯,绵绵不断,同时由于某些动作比较复杂,需要有良好的支配和平衡能力。因此,需要大脑在较紧张的活动下完成,这也间接地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训练的作用,从而提高了中枢神经系统紧张度,活跃其它系统与器官的机能活动,加强了大脑的调节作用。太极拳是一种很有趣味的运动,经常练习的人,有这样一种感觉:练拳的时候,周身感觉舒适,精神焕发。由于情绪的提高,可以使各种生理机制活跃起来,对患有某些慢性病的人来说,情绪的提高更为重要,它不仅可以活跃各种生理机能,同时能够使病人脱离病态心理。这对提高治疗效果来说,也是很重要的。以上说明,练习太极拳对中枢神经系统有着良好的作用。
二、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影响练习太极拳时,随着机体的运动,加强了血液及淋巴的循环,减少了体内的瘀血现象。练习时要求气沉丹田,由于呼吸的加深,从而提高了心脏营养血管的功能,促进了血液循环,加强了心肌的营养。此外,由于练拳后血中蛋白含量增加,对预防动脉硬化也有良好的作用。经常练习太极拳对保持肺组织的弹性、胸膈活动度、肺的通气功能、二氧化碳的代谢功能都有良好的影响。
三、肌肉、骨骼和关节的影响太极拳具有弧形动作,它能使全身各部分肌肉群和肌纤维都参加活动,通过反复地缠绕绞转,使肌肉拉长到一般运动所不及的长度,长年累月,一张一弛,使肌肉匀称丰满,柔韧而负有弹性,并增强收缩的能力。由于肌肉的收缩,对骨骼的牵引作用,以及新陈代谢的加强,骨的血液供应得到改善,使骨的形态结构功能都发生良好的变化,骨质也变坚固,这就提高了骨的抗折、抗弯、抗压缩和抗变形等方面的能力,使骨骼不易发生变形和畸形。由于练拳时要求不断地作弧形运动,使关节周围的肌肉,关节囊和关节韧带受到良好的锻炼,增强了关节的稳固性、柔韧性和灵活性。
四、对消化系统和体内物质的影响由于神经系统对内脏器官的调节过程,膈肌、腹肌的收缩和舒张,对肝脏、胃肠也起到自我按摩的作用,使肠、胃、肝、肾随之发生适当运动,促进了肝内血液循环,提高了胃肠的张力、蠕动、消化和吸收的能力,增强了肾上腺系统的分泌功能,改善了体内物质代谢。
因此,经常练太极拳,可以增进食欲,减少便秘现象,使血液中胆固醇含量下降。

10、太极的好处是什么?

与太极养生特点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