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活中有什么养生技巧
第一、饮食养生。大家都知道其实很多食物对于养生是非常有帮助的。首先是我们较为熟悉的蔬果。在日常的生活当中蔬果是每天都必须要吃的东西,而且你吃的蔬果的量如果太少其实也会导致你的身体对于某些营养物质会严重的缺乏,继而产生疾病。而且每天多吃蔬果其实对于个人的健康是非常有帮助的,比如说你想养护你的肠胃,那么部分的蔬果能够更好的保护你的肠胃。如果你是想要让自己在减肥的期间不至于缺失大量的营养物质,蔬果也是相当不错的选择,既能够助你减肥,而且也能够给你的身体补充大量的营养物质。
第二、运动养生。运动是一种最好的保证身体健康状态的方式。很多人不喜欢运动其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觉得运动非常的累人,而且很难坚持下来。但是当你真的坚持之后你会发现运动真的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改善你的健康状态,让你的身体素质更好,也减少疾病的出现。在提高个人的免疫力、抵抗力上都会有很大的帮助,是一个非常有助于养生的事情。
第三、有好的作息习惯也是养生的关键。现在在都市生活当中很多年轻人都有熬夜的习惯,典型的晚上睡不着,白天睡不醒的状态。但是这样的状态其实对于健康是非常有害的,也会导致疾病的出现。所以,在生活当中要想养生首先你就需要关注自己的生活作息习惯。当你有了一个好的作息习惯的时候你会发现个人的精气神状态完全不一样了,很多身体上原本出现的健康问题也都在慢慢的减少。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你的身体在正常的作息当中得到了调整和改善。
2、中医养生有哪些?
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养生是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
中医养生主要包括:经络养生、体质养生、气功养生、运动养生、房事养生、情志养生、睡眠养生、环境养生、起居养生、食疗养生、顺时养生、四季养生、乐娱养生、部位养生、药物养生、沐浴养生、减毒养生、静神养生、瑜伽养生等内容。
中医养生中特色疗法分为:
针灸: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如今人们生活中也经常用到。
拔罐法:古称“角法”。这是一种以杯罐作工具,借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使吸着于皮肤,造成郁血现象的一种疗法。古代医家在治疗疮疡脓肿时用它来吸血排脓,后来又扩大应用于肺痨、风湿等内科疾病。
按摩:是以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从性质上来说,它是一种物理的治疗方法。从按摩的治疗上,可分为保健按摩、运动按摩和医疗按摩。
刮痧:它是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用牛角、玉石等工具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之目的。刮痧可以扩张毛细血管,增加汗腺分泌,促进血液循环,对于高血压、中暑、肌肉酸疼等所致的风寒痹症都有立竿见影之效。经常刮痧,可起到调整经气,解除疲劳,增加免疫功能的作用。
气功:是一种以呼吸的调整、身体活动的调整和意识的调整(调息,调形,调心)为手段,以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健身延年、开发潜能为目的的一种身心锻炼方法。
药膳食疗:发源于我国传统的饮食和中医食疗文化,药膳是在中医学、烹饪学和营养学理论指导下,严格按药膳配方,将中药与某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相配伍,采用我国独特的饮食烹调技术和现代科学方法制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
3、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养生?
按摩增强记忆力,在后颈的颈窝外侧的发际处,有一个叫“天柱”的穴位。再稍微向上一点,又有一个叫“风池”的穴位,按摩这两个穴位可改善大脑的血液供应,使脑功能增强,以利记忆。按摩的方法:将双手指交合起来,连同掌部一起放在脑后处,用拇指的第一关节均匀地上下轻揉这两个穴位。按摩时要抬起下巴,脑袋后仰,效果才会明显。每按摩五秒钟,稍间歇一下,如此反复510次,头脑就会感到舒畅。另外,在两耳尖向上的头顶交叉处,有一个叫“百会”的穴位,用两手的中指按摩此处,可以消除头晕眼花。强身健体热沙浴,用海沙、河沙和田野沙做热沙浴,对人体来说,无病能健身,有病可治疗,是民间物理疗法之一由于沙粒疏松、热容量和传热性较大,易被日光加热,沙温升到4045c,就可用于热沙浴。热沙浴可分为全身与局部两种。全身热沙浴:沙的厚度为1020c腹部可簿些68c生殖器官用白布遮盖,头部应有遮光设备。热沙浴时间从每日30分钟开始,再逐渐延长,最长不宜超过90分钟。局部热沙浴:把手和足部埋在热沙中,人仰卧,在身体周围用热沙堆积与胸腹部等同高度,再加盖床单保温,持续3070分钟。缺乏沙源的地方,也可用大锅炒沙冷却到5560c,装在厚布袋中,扎好袋口,放在身体患部,对扭伤、撕裂伤、骨折、盆腔炎等亦有较好的疗效。心力衰竭、肺结核、出血倾向和病后虚弱者禁用热沙浴。牙龈按摩四法牙龈按摩是口腔保健方法之一,能增强局部血液循环,提高牙龈的防护能力,减少牙周疾病的发生。咀嚼过程中的机械按摩:平时多吃粗糙和含纤维素的食品,可对牙龈组织以适当刺激。二牙刷按摩:刷牙时,将牙刷毛扭转45度压在牙龈上,牙龈受压暂时缺血,当放松刷毛时局部血管扩张充血,如此反复作前后短距离颤动,使刷毛伸进牙龈**及龈泡内进行有效按摩。三口外手指按摩:将右手食指放在牙龈相应的面部皮肤上,作局部旋转移动按摩。四口内手指按摩:把洗净后的手指放入口内牙龈上来回移动,由牙根部施力向牙冠部揉动按摩。健齿七法:每天早晨醒来和临睡前坚持作上下牙之间相互叩击。开始时轻叩十几下,以后逐日增加叩击次数和力量,达到每次叩击50次左右。在每次排尿时,满口牙齿用力咬合,每溺必做而不间断。饭后用茶水漱口,让茶水在口腔内冲刷牙齿及舌两侧。每天做一两次闭口鼓腮漱口动作,同时舌左右转动。用洗净的拇指和食指顺着一定的顺序按摩牙龈,每次十分钟,可促进牙龈、牙槽和牙髓的血液循环,防止牙床过早萎缩。口唇轻合,以鼻呼吸,用舌头一次次顶撞上腭。此法可使唾液大量分泌,而唾液里的免疫球蛋白和溶菌酶可增加免疫机能,杀灭病菌,久则健齿。多食富含纤维素食物,并细嚼慢咽。此法可清洁牙面,减少龋病。
摩耳健身法,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耳朵的各部位与人体内脏器官存在着生理性的内在联系,被视为“缩小了的人体身形”。经常按摩耳朵,可以增强听觉,清脑醒神。摩耳的方法是:两手掌按压耳孔,再骤然放开,连续做十几次;然后用双手拇指、食指循耳廓自上而下按摩20次拇指在耳廓后,食指在前;再用同样方法按摩耳垂30次,以耳部感觉发热为度。摩耳的同时还可配合做“鸣天鼓”运动,即经常使耳道鼓气,震动耳膜。做法是:用两手掌心紧紧按住两耳孔,五指置于脑后,然后用两手中间三指轻轻叩击后脑部数十次;或将两手食指各压在中指上,再用食指向下滑弹后脑部数十次,然后两手掌按住耳孔,再骤然放开,连续开闭几次。做“鸣天鼓”运动时,要自始至终闭目养神,手法由轻至重。只要坚持做,可收到强壮元气、醒脑强志、防治耳病等效果。勤动手指能健脑生理学家研究发现,人体内的各个器官,乃至每一块肌肉,在大脑皮层中都有它的代表区域,即管辖它的神经中枢。其中,手指运动中枢在大脑皮层中所占的区域最为广泛。大脑皮层中仅大拇指的运动区就相当于整个大腿运动区的10倍,通过手指的活动来刺激脑,则可以有效地延缓脑细胞的衰老过程。怎样使手指得到更多的活动呢第一,多使用两只手,习惯用右手的应多使用左手,如用左手开水龙头、开门窗,提东西或翻书页等;反之,日常生活中惯用左手的人,则应多活动右手。第二,要使指尖能从事一些比较精细的动作,锻炼手指的灵巧性。如常用小刀削铅笔,摆弄小玩具,扣衣扣,弹拨乐器等。第三,增强手指关节的柔韧性,如常做伸屈手指的运动,用毛笔写字,打毛线衣等。第四,尽量使手指活动多样化,如经常练健身球,托排球,打台球,康乐球等。保护腰部的几种方法站:站立时胸部应尽量少前屈。如站立时间较长,最好有个踏脚板,或小凳,高约20厘米,双脚交替踩在上面,减少腰椎前弯和腰部劳损。坐:坐的时候要使膝部高于臀部的水平位置,这样可减轻脊柱的压力。长时间坐办公室,可在椅下放一块高低适当的踏脚板,久坐起立时,避免猛的起身,这样腰部陡然受牵动,会产生腰痛。久坐的椅子应有扶手,靠在椅背上腰部能得到支持的椅子最理想。卧:高枕厚褥,或席梦思床垫会引起轻微腰痛,原有腰病者症状会加重。。最好睡硬板,或绷紧的棕绷。卧姿不宜固定一种睡姿,最好仰卧、侧卧交替,不要俯卧睡觉拎重物;拎提放在低处的重物,应屈膝而不是弯腰,并使被提物靠近身体。即使在做日常的生活小事,如系鞋带,在低矮的地方拿东西等等,也应屈膝,避免胸前屈。足部保健法:依足形着鞋法:扁平、弓形、畸形足皆选用宽松、轻软、合脚为宜;鞋底用海绵或毡料,冬暖夏亦暖如足温降至17c易于感冒、拉肚;汗脚勤换鞋袜并于趾间隔用滑石粉棉球;干脚易皲涂甘油或鱼肝油丸。浴足法:用热水水温以不烫伤皮肤为宜浸足20分钟,如采用冷热水交替浴足,应热浸一分钟、凉浸半分钟。三捏转趾法:用手拇食指捏足大趾腹扭转20下各趾下同,能醒脑益智不忘。捏转23趾及脚丫明目;45趾固齿。四按摩足心即涌泉穴法:手拇指捏足心余4指放于足背用力200下,能消炎止痛、安眠、增食欲、调整血压等。五被窝运足法:脚微悬空。
4、中医养生有哪些方法?
“少房事多运动重食疗选环境”这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王孙思邈的养生法。孙思邈长期居住民间研究医学,为人疗疾,采种中药,著书立说,被人们尊称为“药王”。同时,孙思邈又是一位著名的养生学家,他提倡养生、食治和怡老,内容丰富,涉及到预防医学、心身医学、老年医学诸方面。由于他身体力行,活到了101岁,从而成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能将养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长寿老人。具体地说:他的养生理论归纳有如下四点。
1.提倡抑情节欲
孙思邈认为情欲过度是罹疾早衰的重要因素之一,提倡要做到“十二少”,即“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并强调性医学保健的重要性,认为房事太过,不仅可以影响本人的身体健康,而且还会影响优生优育、波及下一代的身心发育。为此,他引用彭祖的观点:“上士别床,中士异被,服药百裹,不如独卧。”以说明节制房事的重要性。
2.主张“常欲小劳”
孙思邈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他认为运动比营养、休息更为重要,从而把按摩、摇动肢节等全身运动作为养生的重要内容。
3.强调食养重视药饵孙思邈指出:“安身之本必须于食,救疾之道惟在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全生;不明药性者,不能以除病。”可见其对食养与药饵的重视。在饮食调养方面,他主张饮食清淡,少吃荤、腥,忌吃生、杂。他还力倡“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认为少食多餐有益身心健康。同时,他把服食具有滋补和防治老年病功效的中药作为养生的措施之一。
4.环境居处很重要
在住地方面,孙思邈强调要“背山临水,气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及“山林深处,固是佳境”。现在世界各地几乎都把山清水秀、鸟e68a847a6431333431336661语花香、空气清新、环境幽静处作为疗养胜地,可见药王对居住环境的要求是有道理的。在住室方面他又指出:“但令雅素洁净,无风雨暑湿地为佳。”
总之,药王孙思邈的养生思想和方法是非常丰富的,他说到了,也做到了,名副其实。
5、一天之中如何养生?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大自然一年中运动变化的规律。中医认为“人与天地相应”,人体必须顺应自然四季变化的规律,保持机体与自然的平衡,才能有利于身体的各种生理需要,进而减少疾病的发生,顺利安康地度过一年四季。在一天之中也是这样,什么时间做什么时间的事,“因天之序”。
子时:胆经当令
我们现在用的是小时的概念,在古代用的是时辰,相当于现在当的两个小时。子时是指夜里11点到次日凌晨1点,这个时候是“胆经当令”。“当令”就是值班的意思。
生活当中有一个特别奇怪的现象,我们晚上吃完饭以后,8、9点钟就昏昏欲睡,但一到11点就清醒了,所以现在很多人习惯11点以后开始工作。还有的人到了夜里11点总想吃点东西,在屋子里找点食,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这个时候恰恰是阳气开始生发了,所以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最好在11点前睡觉,这样才能慢慢的把这点生机给养起来,人的睡眠与人的寿命有很大关系,所以睡觉就是在养阳气。
子时是一天中最黑暗的时候,阳气开始生发。《黄帝内经》里有一句话叫做“凡十一藏皆取于胆”。取决于胆的生发,胆气生发起来,全身气血才能随之而起。子时把睡眠养住了,对一天至关重要。 丑时:肝经当令
丑时是指凌晨1点到3点,这个时候是肝经当令。这个时候一定要有好的睡眠,否则你的肝就养不起来。
在这个时候阳气生发起来,而这个时候叫丑时,丑时是什么样子呢?丑字就像是手被勒住了,就好比这个时候阳气虽然生发起来,但你一定要有所收敛,有所控制,就是说升中要有降。所以要想养好肝血,1点到3点要睡好。 寅时:肺经当令
寅时是指凌晨3点到5点,肺经当令。这个时间是人从静变为动的开始,是转化的过程,这就需要有一个深度的睡眠。人睡得最死的时候应该是3点到5点,这个时候恰恰是人体气血由静转动的过程,它是通过深度睡眠来完成的。
心脏功能不太好的老人不提倡早锻炼,有心脏病的人一定要晚点起床,而且要慢慢地起,也不主张早上锻炼。晚上是一片阴霾之气,你可以活跃一下。而早晨是阳气生发的时候,你就顺其生发好了。 卯时:大肠经当令
卯时是指早晨5点到7点,这个时候是大肠经当令。这个时候,天也基本上亮了,天门开了,五点醒是正常的。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正常地排便,把垃圾毒素排出来。这个时候代表地户开,也就是肛门要开,所以要养成早上排便的习惯。排便不畅,应该憋一口气,而不是攥拳。
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足了才有大便。 辰时:胃经当令
辰时是指早晨7点到9点,这个时候是胃经当令。胃经是人体正面很长的一条经脉,胃疼是胃经的问题,其实膝盖疼也是胃病,脚面疼也是属于胃经病,这些地方都是胃经循行路线。
这时候吃早饭,就是要补充营养。这个时候是天地阳气最旺的时候,所以说吃早饭是最容易消化的时候。早饭吃多了是不会发胖的。因为有脾经和胃经在运化,所以早饭一定要吃多、吃好。吃早饭就如同“春雨贵如油”一样金贵。 巳时:脾经当令
巳时是指上午9点到11点,这个时候是脾经当令。脾是主运化的,早上吃的饭在这个时候开始运化。我们的胃就像一口锅,吃了饭怎么消化?那就靠火,把脾胃里的东西一点点消化掉。
脾是什么呢?脾字的右边是一个卑,就像古代的一个烧火的丫头,在旁边加点柴,扇点风什么的。在五脏六腑里,脾就像个忙忙碌碌的小丫鬟,但如果她病了,我们五脏六腑这个大宅门就都不舒服了,就会得所谓的富贵病,比如说糖尿病什么的。如果人体出现消瘦、流口水、湿肿等问题,都属于脾病。 午时:心经当令
午时是指中午11点到13点,这个时候是心经当令。子时和午时是天地气机的转换点,人体也要注重这种天地之气的转换点。
对于普通人来说,睡子午觉最为重要,夜里11点睡觉和中午吃完饭以后睡觉,睡不着闭一会儿眼睛都有好处。因为天地之气在这个时间段转换,转换的时候我们别搅动它,你没那么大的能量去干扰天地之气,那么怎么办呢?歇着,以不变应万变。这个时候一定要睡一会儿,对身体有好处。 未时:小肠经当令
未时是指下午13点到15点,这个时候是小肠经当令。小肠是主吸收的,它的功能是吸收被脾胃腐熟后的食物精华,然后把它分配给各个脏器。午饭要吃好,营养价值要丰富一些。
心和小肠相表里。表就是阳,里就是阴。阳出了问题,阴也会出问题,反之同样。心脏病在最初很可能会表现在小肠经上。有的病人每天下午两点多钟就会胸闷心慌,可到医院又查不出心脏有什么问题。因为小肠属于阳,是外边。外边敏感的地方出了问题,里边的心脏肯定也会出现问题。 申时:膀胱经当令
申时是指下午15点到17点,这个时候是膀胱经当令。膀胱经从足后跟沿着后小腿、后脊柱正中间的两旁,一直上到脑部,是一条大的经脉。
比如说小腿疼那就是膀胱经的问题,而且是阳虚,是太阳经虚的相。后脑疼也是膀胱经的问题,而且记忆力衰退也是和膀胱经有关的,主要是阳气上不来,上面的气血不够,所以会出现记忆力衰退的现象。如果这个时候特别犯困,就是阳虚的毛病。 酉时:肾经当令
酉时是指17点到19点,这个时候是肾经当令。肾主藏精。什么是精?人的精,就像家里的“钱”,什么都可以买,什么都可以变现。人体细胞组织哪里出现问题,“精”就会变成它或帮助它。精是人体中最具有创造力的一个原始力量。当你需要什么的时候,把精调出来就可以得到这个东西。比如你缺红细胞,精就会变现出红细胞。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元气藏于肾,元气是我们天生带来的,也就是所谓“人活一口气”。这个元气藏在哪里?它藏于肾。所以大家到一定年龄阶段都讲究补肾,而身体自有一套系统,经脉要是不通畅的话,吃多少补品都没用,补不进去,一定要看自己的消化吸收能力。
肾精足的一个表现就是志向。比如:老人精不足就会志向不高远,小孩子精足志向就高远。所以人要做大事,首先就是要保住自己的肾精。 戌时:心包经当令
戌时是指晚上19点到21点,这个时候是心包经当令。心包是心脏外膜组织,主要是保护心肌正常工作的,人应在这时准备入睡或进入浅睡眠状态。
心是不受邪的,那么谁来受邪呢?心包来受邪。很多人出现心脏的毛病都可以归纳为心包经的病。如果你心脏跳得特别厉害,那就是心包受邪了,先是心怦怦地跳,然后毛病就沿着心包经一直走下去。中医治病的原则就是从脏走到腑,所以当你懂得经脉就可以治疗这类病。
心包经又主喜乐。所以人体在这个时候应该去有些娱乐。 亥时:三焦经当令
亥时是指晚上21点到23点,这个时候是三焦经当令。三焦指连缀五脏六腑的那个网膜状的区域。三焦一定要通畅,不通则生病。
亥时的属相是猪,猪吃饱了哼哼唧唧就睡。所以在亥时我们就要休息了,让身体和灵魂都沉浸在温暖的黑暗中,让生命和身体在休息中得以轮回。
6、有人说“中医只能用于养生,治病不行”,你怎么看?
西医的治疗特点,是融入了大量的先进科技含量,及医疗器械,治疗的特点是,针对性强,主要以抑制控制及替代手段医治,具有见效快的优势。其不足是,头疼治头,脚疼医脚,药物毒副作用大,且有依赖性,功效是扬汤止沸之能。是从病的表面现象医治。
中医的治疗特点是,根据疾病的表象,从经络气血,五脏六腑相生相克的原理,从病因的源头调理医治,以达去除病根之功效,且毒副作用要远远小于西医。相信我国的中草药,经高科技,低温萃取等手段,将会改变中医药治病,绕圈子大,见效慢之敝端。以达釜底抽薪,从病灶的源头铲草除根之功效。
7、中医怎么养生?
8、中医养生真的有用吗?
在人们印象中,提到“七窍”最易想到的词就是“七窍流血”。那么,七窍到底有多重要?
所谓“七窍”,主要是指面部的七个孔窍,即眼二、耳二、鼻、口、舌。五脏的精气分别通达于七窍,所以五脏有病,往往能从七窍的变化中反映出来.
《内经》提出,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也就是说,通过观察五官的异常情况,就能了解心、肝、脾、肺、肾可能存在的病变.
心 开 窍 于 舌
“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实际上,心气足,不仅能保证舌辨五味,舌头转动灵活、说话流利顺畅也有赖于心神的健旺。通常来说,舌色红润即表示心之气血充足.
心主血脉,舌上血管最为丰富而浅表,因而舌也能灵敏地反映出心的功能状态。心阳不足,则舌胖嫩或紫暗;心阴不足,则舌红绛;心血虚,则舌暗淡;心火上炎,则舌红烂、生疮、疼痛;心血淤阻,则舌紫暗或有淤斑;心主神志功能异常,则会出现语言障碍,说不清话.
肾 开 窍 于 耳
“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能闻五音矣。”也就是说,肾气足者,就会听力好。在病理方面,若肾精亏虚,则脑髓不足,容易出现头晕、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肾阴虚的病人还经常会有耳如蝉鸣的现象.
另外,老年人出现的听力减退、耳聋失聪等衰老表现,也与老人肾气较弱关系密切。所以,听力较差的人,可以考虑是不是要补补肾气.
肝 开 窍 于 目
肝开窍于目,视力的好坏有赖于肝气的疏泄和营养。中医讲,肝藏血,而血又是眼睛活动最直接的物质基础,所以,肝血的盛衰会直接影响到视觉功能。若肝血不足,目失所养,则两眼昏花、视物不明,出现如夜盲等问题;若肝经火盛,可见眼红肿痛;肝阴虚,可致眼糊干涩,或也可见眼珠不灵活、斜视等;肝气郁结过久,则能导致口苦目眩.
肺 开 窍 于 鼻
“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肺主呼吸,鼻为呼吸出入的门户,所以说,鼻子要想发挥正常的通气和嗅觉功能,就必须依赖肺气调和,呼吸畅利。其实,“肺主气”的功能除了会影响呼吸,还有供给鼻子营养、保证鼻子通畅、预防鼻病的作用.
临床上,肺的某些疾病表现也常反映在鼻子上。如外感风寒影响到肺,就会鼻塞流涕、影响嗅觉;肺有燥热,则鼻孔干涩。反之,如果鼻出现以上异常变化,即可推断肺脏病变.
脾 开 窍 于 口
“口唇者,脾之官也。”唇是口的组成部分,被认为是脾的外在表现之处,当脾气健运,气血充足时,口唇得养,则唇红润泽;若脾失健运,气血亏虚,唇失所养,则唇色淡白,或萎黄无光。
此外,饮食口味及食欲也与脾的运化功能有密切关系。如口淡无味、唇淡无泽,多为脾气亏虚,气血不足;口中黏腻,吃东西不香,或嘴里发甜,多为脾胃湿热;若口中泛酸,则为肝脾不和;若唇肿、口疮、糜烂而痛,多为脾热或脾火。
不过要提醒的是,尽管五脏与七窍密切相关,但临床诊断还需要结合其他方法综合判断。
饭 后 躺 十 分 钟 养 肝
吃完饭后静卧休息10至30分钟,再去散步,这对肝脏的养护来说很关键,尤其是肝功能不好的人,更要注意。
《黄帝内经》中说:“人卧,血归于肝。”中医认为肝主藏血,饭后运动会使肝脏处在供血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之中,导致肝脏不同程度的损害。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睡眠时进入肝脏的血流量是站立时的七倍,可见平卧是有利肝脏健康的。
因此建议,饭后静卧10至30分钟,可以增加肝脏血流量,有利于增强肝细胞的功能,并加快蛋白质。氨基酸。糖。脂肪。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代谢。从而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在西医中如果我们五官有问题,会想到挂哪个科呢?一般都是五官科啊,不会想到实际上我们的五脏在出现问题。而现在要提倡中医现代化了,西药的副作用实在太大,长久用药会严重损伤我们的五脏六腑,所以现在中医重新让世人认可。
9、日常生活中如何养生?
一、清晨保健三件事
第一件事:深唿吸
清晨睡醒后,不忙起床,静卧5分钟后抄,先左侧卧,再右侧卧,最后仰卧,其间共伸3次懒腰,使关节充分舒展。然后起床,伸臂踮足连续进行10次深唿吸。随后放松全身肌肉,调理气息。最后走到户外,大口唿气,将身体内浊气唿出,吸入新鲜空气。
第二件事:四方眺
立定,两眼平视,先向东远眺;然后,半闭目低头、转身再向南远眺;再进行半闭目低头,转过身向西远眺;最后,半闭目低头向北远眺。运动迷煳中的双眼,保证眼睛的清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