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人对于睡眠有何重要性
中国古代,讲究的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对古人来说,睡觉是一种享受,也是一门学问。
明代陈继儒《珍珠船》说:“睡是眼之食,七日不眠,眼则枯。”古人的睡有时像行为艺术。唐宋的传奇人物陈抟(陈希夷)达到了睡的巅峰,有时一睡数年,正所谓“昏昏黑黑睡中天,无暑无寒也无年”。陈希夷后来因睡成仙。宋朝寇朝一曾经随陈希夷学睡,仅学一点皮毛,便已经出神人化。刘垂范访寇朝一,逢寇睡觉,鼾声回旋激荡,刘回来对人说:“寇先生睡中音乐,雄美可听,是用双门鼻孔吹奏的梦乡曲。”人问:“记谱没有?”刘以浓墨涂纸,说叫《混沌谱》。
古人的睡眠让现代人看起来十分的羡慕。许多古人经常睡意蒙咙,不舍昼夜,随时就睡,想怎么睡怎么睡。《列子》记黄帝昼寝,梦游华胥国;诸葛亮睡足醒来,伸著懒腰吟诵:“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陶渊明说:“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睡觉的问题,古人有一套
远在秦汉时期,人们就看出了睡觉对养生的重要性。1972年发掘的长沙马王堆汉墓曾出土了一批汉简,其中有医书《十问》,就披露了时人对睡觉的认识:“一昔不卧,百日不复。”
至于什么时间睡觉,如何睡觉这些问题,古人也是自有一套说法。
中国养生家们有过不少有益的睡眠养生方法,简便易行而且卓有成效。子午觉就是睡眠养生法之一,其方法为:每天于子时(夜23—1时),午时(中午11-13时)两次入睡。因为子午之时,阴阳交接,极盛及衰,体内气血阴阳极不平衡,此时静卧,可避免气血受损。古人将睡眠的时间规律总结为:“春夏宜早起,秋冬任宴眠,宴忌日出后,早忌鸡鸣前。”
也就是说,在古人看来,上床的时间最晚不宜过夜半子时,即23点至次日凌晨1点。明代谢肇淛的《五杂俎》“事部”中还曾说过:“夜读书不可过子时”,“盖人当是时,诸血归心,一不得睡,则血耗而生病矣”。意思就是,读书的时间不能超过子时,如果熬夜读书的话将严重透支健康。
另一方面,古人则崇尚“早起”。据宋代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记载,宋太宗保持着良好的睡眠习惯,“深夜就寝,五鼓而起”。但是这却苦了需要上早朝的臣僚们,他们起床时间必须比皇帝早,所以才有“朝臣待漏五更寒”的痛苦,这个时间段是现在的凌晨3点到5点。
睡如弓,古人论睡姿
至于睡姿,古人也是诸多讲究。清代李庆远《长生不老诀》提出“卧当如犬”,说:“犬之为物,其卧地也,恒侧其身,伸前足而蜷其后足,直起颈,如此则内脏舒伸,而百脉调匀,气血周行,可以无阻。气能周行则清,气清神安,神安则心定,如此入睡,魔不能扰,此其旨也。”
李氏这席话,可说是“睡如弓”古训的诠释,要求人们睡眠时身体侧卧、弯背、屈膝、拱手、似儿居母腹状,令四肢百骸、皮肉筋骨处于充分的松驰,使精气内守,安然入眠。
各种睡姿中,古人比较崇尚的就是侧卧。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道林养性》提到:“屈膝侧卧,益人气力,胜正偃卧。”中国道家也同样崇尚这个观点,《道藏·混元经》中就有:“仰面伸足睡,恐失精,故宜侧曲。”身体侧向哪个方向也有讲究。古人认为,侧卧以向右为佳,有人甚至称这是“吉祥睡”。清代曹廷栋在《老老恒言》“安寝”条即称:“如食后必欲卧,宜右侧以舒脾气。”
古人欲安眠,睡觉有忌讳
为了能更舒服地睡觉,古人甚至对睡觉这件事还有着十大忌讳。
(1)睡眠不可仰卧。古人说:“睡不厌蹴,觉不厌舒”,睡时宜侧身屈膝,则精力不散,醒时宜舒展活动,则气血流通。如果仰卧,则体直不舒,肌肉不能放松,且手易搭胸,多生噩梦,还会影响呼吸与心跳。
(2)睡眠不可忧虑。睡时一定要专心安稳思睡,不可胡思乱想,古人说:“先睡心,后睡眼”。这是睡好的重要秘诀。如果睡下以后思前想后,甚至忧愁焦虑,这样不但会失眠,而且对身体的损害会比白天更大。
(3)睡前不可动怒。《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凡情绪的重大变化都会引起气血的紊乱,以至于导致失眠,甚至疾病。所以睡前非但不可恼怒,还应防止任何情绪的过激。
(4)睡前不可进食。临睡进食容易增加胃肠负担,既影响入睡,又伤害身体。如睡前感觉饥饿,饮食后也必须稍休息一会再睡。若夜卧以后,在床上进食,则对身体更为不利。
(5)睡卧不可讲话。古人常说“食不言寝不语”,中医认为,肺为五脏华盖,主出声音。凡人卧下,肺即收敛,如果此时言语,则易耗肺气,这好像钟罄一样,不悬挂不能发声。另外,睡前说话也会让精神亢奋,思想活跃,从而影响入睡,导致失眠。
(6)睡卧不可对灯火。睡卧时面对灯光,会使心情不能安定,不仅使人难以入睡,而且也易醒。
(7)卧不可对火炉。如果睡觉时头对火炉,容易火气蒸犯,令人头重目赤或患痈肿疮疖,还会容易感冒。《琐碎录》说:“卧处不可以首近火,恐伤脑。”且由于温度过高,容易在人睡后将被撩开,反而着凉;或夜间起身,亦易受寒。
(8)睡时不可张口。孙思邈说:“液卧常习闭口”,是保持元气的最好方法。张口呼吸有好多缺点,不仅不卫生,而且易使肺脏受冷空气的刺激,胃内也易进入凉气。
(9)睡时不可掩面。脸被覆盖的话,会使人呼吸不畅,而且吸入自己呼出的大量二氧化碳,对于身体健康极为不利。因此“三叟歌”中有“下叟前致词,夜卧不覆首”之语。
(10)卧处不可当风。人体在睡眠后,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降低,风邪的侵袭比平常容易。
陈抟老祖,主张以睡眠养生,他可是能够一眠数日,是位有名的睡仙。(网络图片)
苏东坡睡眠八字,延年益寿诀
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对睡眠也有很深的研究,他宣导一套独特的睡眠八字延年益寿诀,即姿势、按摩、定心、准时。
(1)姿势,睡眠时用“右卧”、“屈左脚”,这种恰当姿势可避免压迫心脏或手臂按胸而引起恶梦。
(2)按摩,睡前按摩脚底涌泉穴,左右各200次能迅速人睡。
(3)定心入睡时放松身体,消除杂念,调息定心,自能安睡。
(4)准时每天准时睡眠,准时起床,起床后用十指头搓梳头发200遍以醒脑提神,然后再搓两手,轻摩面部以健康美容。
为了找到最舒服的方式促进睡眠,对于睡眠的朝向,古人也下了一番功夫。
古代养生家不建议北首而卧,因为北方属水,阴中之阴位主冬主寒,恐北首而卧阴寒之气直伤人体元阳,损害元神之府。《千金要方·道林养性》即“头勿北卧,及墙北亦勿安床”;《老老恒言》“安寝”条也说,“首勿北卧,谓避地气。”
《礼记·玉藻》提出“恒东首”即一年四季均面向东睡,据说是日出东方。但《呆隹心鉴》则提出:春、夏“首宜东”,秋、冬“首宜向西”。如果东西没有床,则“以南首为当”。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中称:“凡人卧,春夏向东,秋冬向西。”意思是,春夏两季,睡觉时宜头朝东,脚朝西;秋冬两季刚好相反,宜头朝西、脚向东。宋代蒲虔贯《保生要录》中也提到:“凡卧,自立春后至立秋前,欲东其首;自立秋之后至立春前,欲西其首。”总的来说,古人都比较推崇东西向的睡法。
不管古人怎么睡,我们现代人也确实回不到那种时代背景中去了,只是古代流传下来一些养生之法,我们倒是可以略有借鉴,毕竟睡眠大事,从古至今都是重中之重。
2、古代诗词告诉你如何养生
自古就有长寿的案例,可见养生之说并不是从现代兴起的话题,而是自古就有的。那么我们的古人都是怎么养生的呢?看看这些古代养生……
自古就有长寿的案例,可见养生之说并不是从现代兴起的话题,而是自古就有的。那么我们的古人都是怎么养生的呢?看看这些古代养生名人你就会知道了。
现在锻炼身体的活动和器械都很多,医疗也很发达,人的寿命普遍提高,可是古代处处都很落后,那时候的人怎么养生呢?下面是古代几个著名的文人的一些养生方法,赶紧来学学吧!
南朝医学家陶弘景说过“饱食,不用坐与卧,欲得行步务作以散之。”散步时须徐步缓行,老弱者不妨执杖相助,强调散步的方法和妙处。
宋代文人沈存中说过:“衣服勤洗浣,以香沾之,身数沐浴……则神安道胜也。”《礼记·内则》也提出“五日则汤清浴,三日具沐”的要求,都是说沐浴对身体的好处。
北宋文学家苏东坡说过:“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利用节假日外出游览,投身大自然,探幽览胜,能令人心旷神怡,疲惫、郁闷尽置身外。他曾在儋县建一“息轩”,并题曰:“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
南宋诗人陆游,晚间读书,一般不过晚10点。他说“睡眠是消除精神疲劳的最佳方法,文人经常熬夜思维能力下降,于身体健康无益。”他的观点即使放在现在也十分科学。
元朝名画家倪瓒,在年高体弱无力外出的情况下,将自己喜爱的山水画贴于居室四壁,足不出户,卧而赏之。为此他还在《促顾贽见访》诗中说:“一畦杞菊为供具,满壁江山作卧游。”也可见他对游山玩水的推崇。
明代诗人高濂,布置好自己的庭院,在庭院里栽花种草、饲鸟养鱼,环境清雅,用来调节生活节奏,陶冶性情,他曾著《燕闭清赏笺》,把鉴赏清玩作为养生的一项重要内容。
古代的文人都喜欢作诗咏赋,我们不仅可以从一些古书中的描述来学习的他们的养生方式,而且还苦役通过他们的诗歌作品来学习其中养生妙招。看了上面几个文人的养生方式,你都明白了吗?
3、如何睡眠养生警惕10种不良睡眠习惯
睡眠不宜仰俯:睡觉别脸向下,也不能直挺挺面朝上。趴着睡(俯卧)影响呼吸、心跳,也易做噩梦;仰着睡则四肢肌肉不能放松易疲劳,且手易搭胸,也易做噩梦。应该向右侧身屈膝,所谓“睡不厌蹴,觉不厌舒。”向右侧身不压心脏。当然左右变换睡姿也可以。总之使身体血上下流通,醒时筋肉舒展自如即可。
睡前不宜过度用脑:晚上如有工作和学习的习惯,要把较伤脑筋的事先做完,临睡前则做些较轻松的事,使脑子放松,这样便容易入睡。否则,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即使躺在床上也难以入睡,时间长了,还容易失眠,而且对身体的损害会比白天更大。
睡前不宜恼怒:睡眠只有达到“神静志和,心境安宁”的境地,才能进入熟睡。《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凡情志的变化都会引起气血的紊乱,从而导致失眠,甚至疾病。所以睡前非但不可恼,亦应防止任何情绪的过激。
睡前不宜语言:中医认为:肺为五脏华盖,主出声音,凡人卧下,肺即收敛,如果此时言语,则易耗肺气,既伤气又损津液。这好像钟磬一样,不悬挂不能发声。另外,睡前说话也会使精神兴趣,思想活跃,从而影响入睡,导致失眠。尤其是久别重逢,势必话多,躺在床上还回忆往事或诉说离别之情,使情绪不得安静,又怎么得以入睡呢?
睡前不宜进食:睡前不宜饱食、饥饿又或大量饮水及浓茶、咖啡等饮料。《彭祖摄生养性论》说:“饱食偃卧则气伤。”《抱朴子-极言》曰:“饱食即卧,伤也。”《陶真人卫生歌》说:“晚食常宜申酉前,何夜徒劳滞胸膈。”都说明了饱食即卧,则脾胃不运,食滞胸脘,化湿成疾,大伤阳气。如果饥饿状态入睡则饥肠辘辘,也难以入眠。因此,不妨睡前吃少许食物后稍休息一会再睡;若夜卧以后,在床上进食,则对身体更为不利。当然由于特别情况所造成的因饥饿而进食,则又当别论。只是不应该形成一种习惯。
睡前亦不宜大量饮水:饮水损脾,水湿内停,夜尿增多,甚则伤肾。睡前更不宜饮兴奋饮料,烟酒亦忌,以免难以入睡。
睡眠不宜对灯睡卧:《老老恒言》说:“就寝即灭灯,目不外眩,则神守其舍。”《云笈七签》说:“夜寝燃灯,令人心神不安。”在灯光中入睡,心神不宁,既不能入睡,即使入睡也不安稳,浅睡期增多,容易醒来,因此睡前必须关灯。窗帘以冷色为佳。住房面积有限,没有专用卧室者,应将床铺设在室中幽暗角落,并以屏风或隔带与活动范围隔开。
睡眠不宜张口:孙思邈说:“液卧常习闭口”,是保持元气的最好方法。张口呼吸有好多缺点,不仅不卫生也不雅观,而且还容易使灰尘与冷气进入肺胃,致使肺脏受冷气的刺激,对健康极为不利。有的人不仅睡卧张口,还鼾声如雷,搅得周围人都无法入睡,因此当习练闭口睡眠。
睡眠不宜掩面:有的人喜欢蒙头而睡。蒙头睡觉既容易导致呼吸不畅,又会吸入自己呼出的大量二氧化碳,对身体健康极为有害。唐代孙思邈的“冬夜勿覆头,得长寿。”以及古代的“三叟歌”中有“下叟前致词,夜卧不覆首”之语,均说明蒙头睡觉对身体无益。
睡眠不宜当风:人体在睡眠后,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降低,最易受风邪侵袭。《琐碎录》说,卧不可当风,“恐患头风,背受风则嗽,肩受风则臂疼,善调摄者,虽盛夏不当风及坐卧露下。”炎热的季节,贪图凉意,卧处当风,或移床户外,遭受风袭,结果是腹痛便稀,或者是浑身骨节、肌肉酸楚,故要避风而睡。
睡眠不宜对火炉:卧时头对火炉,易受火气蒸犯,令人头重目赤,或患痈肿疮疖,并易发生感冒。《琐碎录》说:“卧处不可以首近火,恐伤脑”。且由于温度过高,容易在入睡后将被撩开,反而着凉,或夜间起身,亦易受寒。
4、求一个养生枕头的广告词
你枕着的是安心!喜欢你就给个采纳吧
5、睡眠失调
你好!建议您保持乐观心态,建立有规律的一日生活制度,保持人的正常睡—醒节律。 自我调节、自我暗示,可玩一些放松的活动,
连续睡不好、睡眠时间短要及时调理,一定不要随意服用西药催眠药,中医药治疗失眠有其独到的见解,且疗效显著,无副作用。 虽然服用不少中药,但是一般的中药限于各方面条件达不到理论上的疗效,要用高纯质的精制型中药制剂效果才会好的。
6、道家睡眠经文、为什么没有
《易经》 《道德经》
《管子》 《老子》 《列子》 《清戒》
《庄子》 《百字碑》 《翠虚篇》 《翠虚吟》 《大道论》 《道窍谈》 《地理说》 《福寿论》 《关尹子》 《管窥编》 《淮南子》 《还源篇》 《黄庭经》 《慧命经》 《金丹歌》 《楞严经》 《七破论》 《敲爻歌》 《日用经》 《入药镜》 《十二叹》 《十二笑》 《说戒喻》 《胎息经》 《太玄经》 《天口篇》 《通关文》 《悟道录》 《悟真篇》 《西升经》 《下苦歌》 《泄天机》 《修道辩》 《玄肤论》 《玄要篇》 《玄珠录》 《训世文》 《阴骘文》 《玉皇经》 《指玄篇》
《坐忘论》 《韬光歌》 《百回详注》 《百字碑注》 《碧苑坛经》 《常清静经》 《唱道真言》 《初真十戒》 《大成捷要》 《大丹直指》 《大道真传》 《道门语要》 《恨六贼歌》 《黄帝四经》 《既济真经》 《金丹妙诀》 《金丹问答》 《金丹要诀》 《金丹真传》 《金华宗旨》 《金仙证论》 《敬日月文》 《孔易阐真》 《炼阴精歌》 《灵宝毕法》 《吕祖心经》 《七言律诗》 《青华秘文》 《三车秘旨》 《神室八法》 《水石闲谈》 《谭子化书》 《天仙心传》 《通玄真经》 《铜符铁卷》 《五篇灵文》 《五言律诗》 《悟真直指》 《西游原旨》 《西游箴言》 《象言破疑》 《修真辩难》 《修真后辨》 《修真后辩》 《修真九要》 《玄机直讲》 《玄科戒律》 《玄谭全集》 《延生心经》 《玉井奥诀》 《云笈七签》 《蛰龙睡功》 《正易心法》 《周易阐真》 《?i冠子》 《赤文洞古经》
《道德经真义》 《得道了身经》 《洞天福地记》 《还丹复命篇》 《还源篇阐微》 《黄帝阴符经》 《金丹就正篇》 《金丹四百字》 《金丹直指歌》 《金关玉锁诀》 《老君说十戒》 《老君说五戒》 《乐育堂语录》 《礼经祝三首》 《灵宝度人经》 《灵源大道歌》 《吕祖鼎器歌》 《吕祖黄鹤赋》 《吕祖修养经》 《吕祖真经歌》 《梅华问答编》 《破迷正道歌》 《奇经八脉考》 《敲爻歌直解》 《四百字真义》 《太平经合校》 《太上感应篇》 《养性延命录》 《指玄访道篇》 《钟吕传道集》 《周易参同契》 《紫清指玄集》
《参同契三相类》 《赤松子中诫经》 《丹阳修真语录》 《丹阳真人语录》 《道情诗词杂著》 《二懒开关心话》 《涵三语录节选》 《化胡经十二戒》 《金丹四百字解》 《九鼎神丹经诀》 《酒色财气四调》 《老君二十七戒》 《内炼金丹心法》 《栖云真人语录》 《三宝大有金书》 《上品丹法节次》 《受持八戒斋文》 《太乙金华宗旨》 《天仙道程宝则》 《天隐子养生书》 《无根树词注解》 《悟元仙师二说》 《仙佛合宗语录》 《消灾护命妙经》 《性命法诀明指》 《修真辩难参证》 《又戒道者四词》 《中极三百大戒》 《抱朴子(内篇)》 《参同契经文直指》
7、求几首关于 养生 的诗词
1、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步出夏门行·龟虽寿》曹操
诗中以长寿动物神龟为例,说明生老病死的规律。同时也是一曲养生之道的千古绝唱,是曹操给后世养生长寿的渡人金针!今人常用诗中“烈士暮年,壮志不已”来抒发老当益壮的胸襟。
2、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饮酒》 陶渊明
这首典型的养生诗,境与意会,物与心融,真是妙不可言。
3、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
负暄闭目坐,和气生肌肤。
初似饮醇醪,又如蛰者苏。
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
旷然志所在,心与虚空俱。——《负冬日》 白居易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诗作中有不少是抒写养生方法的。他的“养生方法”之一就是勤炼气功。从诗中可以看出,白居易不但爱好气功,而且已修炼到很高的层次。他练功时“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
4、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程颢
健身需健心,“心乐才有身乐”,乐观旷达,内心欢乐,才能健身强体。怎样才能“心乐”呢?北宋名家程颢他认为人的一生,即便老了,生活也应当和少年人一样丰富多彩,以愉悦身心,欢度晚年。
5、羽虫见月争翻翻,我亦散发虚明轩。
千梳冷快肌骨醒,见露气人霜逢根。——《苏沈良方》苏轼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但他却处世达观,淡泊名利,晚年除寄情山水外,还潜心研究医药,收集民间验方,这首诗说的就是他在皎洁的月光下,站立在空旷的轩阁之中,梳发健身的情景。
他还经常练习气功,“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便是他练习气功时清朗精神境界的写照。
6、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
食惟半饱无兼味,酒止三分莫过频。
每把戏言多取笑,常含乐意莫生嗔。
炎凉变诈都休问,任我逍遥过百春。——龚廷《摄养诗》
明代名医龚廷贤活到92岁,他写的《摄养诗》,是根据多年从医治病,保健养生的实践,归纳出的一套有关“吃喝玩乐”的科学规律。
这首诗告诉人们,别轻视“吃喝玩乐”。这四个字是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做的“大文章”,只不过岁月给每个人判的分数不同罢了。“吃喝玩乐”不是人生目的,而是保证身心健康的生活工作手段。
7、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常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得神仙。——陆游
南宋大诗人陆游,一生共走过了85个春秋。他诗中蕴含的独特养生之道,可以使我们参悟到这位诗人的长寿秘诀,对现代人提高健康素养无疑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陆游钟情食养,清淡为主。在诸多食疗方法中,陆游似乎对食粥有所偏好。
他认为丰盛的饮食会加重肠胃的负担,粗茶淡饭为宜。粥系流质食物,老幼皆宜,味美香糯,营养丰富,易为人体消化吸收。如果在粥中加入相应的食品或食物,如莲心、薏苡仁、花生米、羊肉、西洋参、胡萝卜等,还有防治疾病、祛病延年的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