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子创立的道家在以静养生方面有哪些丰富经验?
老子创立的道家在以静养生方面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他让人在休息的时候,或晚上睡觉前,可以静坐或者静立、静卧,此时保持全身自然放松,两眼微闭,舌顶上腭,心无杂念,然后调整呼吸,逐渐缓慢深长起来。
养生以静养为主,运动为辅,特别是老人和病人。因为运动只能疏通zd经脉,促进气血的运行,不能增加气血,反而要消耗能量;静养则可养气血,补亏损。
道家守柔、不争,以至天下莫能与争,目的就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只有守柔、不争,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
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养生十分重要。古人常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这是非常深刻而版又浅显的道理。人在爱着和被爱时,体内的免疫功能最强,以至于病毒无法入侵,爱的心理能促成生理的健康,促使精神更充实,心情更愉快,身体更健康。
宇宙的能量场就是爱,所以一个充满爱的善人就容易天人合一,与道合一。老子的《德道经》言德言道,只有有德之人,才能闻道悟道。
所以老子说“修之身,其德乃真。”所以养生必须要先学会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其他事情也是这样,做权什么,都要先学会做人,所以修德养神非常重要。
2、道家学说与中医学
道教与中医渊源相通
中华文化从源而论,与道家关系最钜。道家流派的名称,形成虽较晚,要到汉初随九流而定名。但其渊源就有道籍文献可考者,可上溯至商初伊尹,至周时老子《道德经》已是集其大成,这还不包括道家思想的初始阶段,要上推到黄帝之时。
《汉书·艺文志》载道家古籍,列第一的就是《伊尹》五十一篇。此书早佚,连《隋书·经籍志》亦不见著录,但近年来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伊尹·九主》佚文,不仅使我们对《伊尹》这一部早期道家典籍能有一个粗略的了解,而且证实了道学的产生与天道实密不可分。例如,无名、有名是《老子》之学的一个中心,而《伊尹·九主》认为"名"就是从天道中产生的。其文说:"天乏(范)无(名),复生万物,生物不物,莫不以名。"
所谓"天范",就是"天道",就是天的本体和天的运行规律,放曰"无名"。"名"既是天道的产物,那么万事万物,由此而生,莫不有名。《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于此可以找到注脚。
中医学与道教渊源相通,特别强调"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把中医学摆在天地人这样一个大系统中来加以研究、究其源,即出于道家。所以《内经》认为,一个优秀的医生,要掌握医道,就必须懂得:"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主。"把对医家的要求与道家的标准等同起来,这是医之通于道,或者说医道同源的根本之所在。因此,我们要想深入研究中医学则对道学的研究绝不容忽视,尤其对道门医学的价值绝不容忽视。
道教素有“重生”之信仰,主张长生不老,得道成仙;并看重个体生命的价值,相信经过一定的修炼,世间的个人可以脱胎换骨、直接超凡入仙。于是道教吸收原始巫祝、神仙方术及先民的养生之道,创立和构造了一个完整的道教养生学体系。这一体系又与祖国传统医学的主体—中医,有着甚为密切的关系,中国自古有“医、道同源”的说法。
在理论方面,中医的天人合一观、阴阳五行说,及其对人体经络、气血、脏腑的见解,基本上都为道教所承袭、发挥,作为炼养中关于人体生命的基本理论,渗透于导引、 存思、服气及以后更趋成熟的内丹学中。
此外,道教养生学与中医有一些共同关注的基本问题。比如,道教养生学最重视的是人的精、气、神的保养和修炼;而中医的基本理论如天人合一观、阴阳五行说、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的学说以及临床实践,也十分重视人的精、气、神的平衡与协调。道教养生学和中医还有诸如心理——社会疗法、康复疗法、音乐疗法、环境疗法等许多方法上的共同点。
神仙信仰是促使道教医学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按照神仙信仰的说法,仙首先是个体生命的无限延长。假如有这种可能,从逻辑上讲,既然是无限延长,那么在无限延长之前,个体生命理应是健康的、长寿的。在早期道教偏重于修命时期,信徒们更会这样认为。比如见到年轻道士步履轻盈,目光炯炯,或年老道士耳聪目明,鹤发童颜,信徒们则会视为仙风道骨,由衷膜拜。相反,一个面黄肌瘦、疾病缠身、体弱乏力、恹恹无神的道士,谁会相信他一朝冲举升仙?所以《养性延命录》阐述说:“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意思是神仙信仰要求贵生,医药养生与修仙不可分离。《内观经》则说:生明道,道守生,“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即以医药养生而求仙,以求仙而永生。《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说:“先明脏腑,次说修行。”《丹亭真人庐祖师玄谈》说:“病魔不除,仙基难立。”内丹修炼首先要“筑基”。这些都是把医药养生作为成仙的准备阶段、必要条件或基础。求仙必贵生,贵生必求医,道教医学必然产生。济世度人是促使道教医学产生的第二个重要原因。道教倡导齐同慈爱的精神,要求道士以济世度人为己任。《度人经》说:“仙道贵生,无量度人。”“以医济世”是济世度人的方式之一,较容易见效。根据道教的说法,济世度人不仅是施恩于人,也是积德于己,积德方能成仙。故道经说:“救治百病,愈人疾苦,亦可行仙。”全真教将修炼自己的心性与身体叫作“真功”,将济世度人叫作“真行”,说“功行双全”才能成道。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说“学道之人不可不通”医药的。丘处机甚至对成吉思汗说:“有卫生之道,而无长生之药。”是以道教的济度思想也要求道士掌握医药养生知识。以医济世往往造成以医传教的客观效果。一些道士掌握医药知识,就是为了以医传教。如早期道教黄巾的太平道和二张的五斗米道,传教之初皆以符水为人治病,迅速赢得了大批信众。
道教重视医药养生学,也与道士本身生活的实际需要有关。这是促使道教医学产生的第二个重要原因。古代不少道士生活在穷乡僻壤,有些道士选择岩居穴处。还有一些道士为了采药或访道,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他们如果缺乏医药养生知识,无力抗拒艰苦恶劣的环境,疾病来临时不能自医自救,将难以生存。所以东晋道教理论家葛洪告诫道士必须“兼修医术”。另外,有的道经根据天人感应说,把治病作为感应天地不降灾祸的手段,试图以医格天。还有的道经以医理阐述教理,以医弘道。这些也是促使道教医学产生的原因。
我国的神仙说起源很早。《山海经》、《楚辞》、《韩非子》《庄子》《左传》等文献中都记载了有关长生不死、不死药、真人、神人或仙人等的神话或方术。战国时期,致力于成仙活动的方仙道流行,行气、药饵、宝精3派鼎足而立。汉代部分黄老学者转向神仙方术,形成了黄老道。《汉书·艺文志》著录方仙道和黄老道的著作,有房中8家和神仙10家,包括房中、导引、按摩、服饵、黄白术等方术。王充《论衡·道虚》批判黄老道,列举了养精爱气、辟谷、食气、导引、服食药物5种方术。有学者将方仙道和黄老道的方术称为方士医学。方士医学以成仙为最高目标,以中医药学和巫医为主要内容,并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作为理论依托。东汉末年太平道和五斗米道以符水为人治病,并教人以悔罪、服药、存思、取符、诵咒等方式自医,标志着道教医学的正式形成。方士医学是道教医学的前身。道教医学的核心内容是中医药学。可以说,道教医学吸收和融会了中医药学的全部内容。历代道医以宗教虔诚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进行医学实践和理论探索,为中医药学作出了巨大贡献。比如,东晋葛洪最早记载了天花病。肖梁陶弘景集《养性延命录》,其内容包括医论、医药以及啬神、服气、养形、导引、言语、饮食、房中、反俗、禁忌、祈祷、诵咒、存思诸术,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养生集。其著《本草经集注》在药物的采集、加工、分类、配伍等方面都有创新。唐代孙思邈,奠定了妇科、儿科发展的初步基础,发展了养生长寿学。南宋崔嘉彦创立的西原脉学在中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外丹术研制的一些外用药,至今仍在使用。内丹术促进了我国古代养生术的发展和对人体的研究。我国许多重要的中医药学著作,都收录了大量道教医方。
3、道家最讲求的是什么?修道为的是什么?
无为、守雌、柔弱为最上三行。修道的目的是为了和大道合而为一,通俗来说就是成仙。
4、怎样打开任督二脉,打开有什么用?
打开任督二脉,也叫小周天功。小周天功的修炼。取站、坐、卧姿均可,等丹田中五气左、右绕转自如后,用意念导引气头入长强穴,(督脉起始穴,在尾椎末节与肛门之中间),沿督脉流注方向向上顺行。在打通督脉的修炼过程中,有三处难关:
一是尾闾穴(体后正中线上,尾椎骶骨尽头处) ;
二是夹脊穴(体后正中线上,与膻中穴相对处);
三是玉枕穴(后脑颅骨与颈椎相接着枕处,又称铁壁)。
此三处穴位最难打通。称“后三关”初练之时,气头往往冲不过,须勿急勿躁,可将气头循经返回下丹田再行采气,绕转加速后,复出冲关,如此往复循环。
时日一长,功到自然过关,待气头冲过三关后,可止于龈交穴(督脉终止穴,在口内上齿内中缝)循督脉逆行返回下丹田。
待气头在督脉顺、逆通行无阻后,可着手打通任脉,其方法如下:将五气绕转后将气头导引会阴穴(任脉起始穴)沿任脉向上顺行,任脉中也有三关难通。
一是关元穴(脐下正中三寸处);
二是膻中穴(体前正中线上平支凹肋间隙处,也称中丹田);
三是印堂穴(两眉边线的中点上,又叫玄关,天目)。
此三关称“前三关,初练时往往不容易冲过,可如通督脉之法,将气头循经返回下丹田,采气绕转加速后,复出冲关。三关过后将气头止于承浆穴(任脉终止穴)。
待气头在任脉之中顺逆运行畅通后,可过桥入督脉或由督脉过桥入任脉均可。所谓“过桥”是指气头从龈交穴经金津、玉液穴(在舌下舌根处)至舌尖,从舌尖过渡入承浆穴。或从承浆穴过渡到舌尖,经金津、玉液穴入龈交穴。待气头过桥顺利后,可顺任脉逆督脉循环三周,再顺督脉逆任脉循环三周为一遍,如此做三遍为小周天。曾经有人说:“前三关,后三关,三关过后似神仙”。可见小周天功的作用不可小视。小周天歌决如下:意引丹气闯三关,前三后三阴阳转。气行三周二脉通,延年益寿似神仙。
5、道家五脉,山,医,命,相,卜,怎么解
提到“五术”,我们时常在报刊杂志或访问书籍上看到这个名称,然什么是五术呢?所谓五术,就是“山、医、命、相、卜”这五学问,它是以《易经》为版本,是人类为了追求幸福人生所成立的一种趋吉避凶的方术,大体言了解五术的意义与运用,就可了解人生活的目的及人生命的意义。然什么是“山、医、命、相、卜”呢?
一、山
所谓“山”就是通过食饵、筑基、玄典、拳法、符咒等方法来修炼“肉体”与“精神”,以达充满身心 的一种学问。
食饵——是利用补药、酒及日常饮食以加强体力,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筑基——是利用禅、静坐法以控制精、气、神,进而增进体力的一种方法。
玄典——是以老子、庄子思想为基础,进而达到修心养性的一种方式。
拳法——是以习练各种武术以增强体魄的方法。
符咒——是一种通灵、修炼的法术,其主要作用是避邪镇煞、趋吉避凶等的一种方术。
总而言之,“山”就是利用禅、静坐、武学、食疗等各种方法以培养完满人格的一种学问。
二、医
所谓“医”,是利用方剂、针灸、灵治等方法,以达保持健康、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即现在的中医。
方剂——是利用各种药物制成散剂、丸剂来治疗疾病和修炼的一种方术。
针灸——针法和灸法和合称,是利用人的脉胳、气血循环的原理,刺激患部,来治疗疾病的方术。
灵治——利用掌握人的心灵(心理状态),进而以治疗人疾病的一种方术。也就是现所称谓的“心理治疗”。
总之,“医”就是利用方剂、针灸、灵治等方式,以治疗人的疾病的一种方法。
三、命
所谓“命”,就是透过推理命运的方式来了解人生,以穹达自然法则,进而改善人命的一种学问。推命所用的主要著作有“紫微斗数”、“子平推命”、“星平会海”等。其方式就是以人出生的时间和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总之,“命”是以推定人的命运,进而达到趋吉避凶的学问,从而改善人类发展的需要。
四、相
所谓“相”,一般包括“印相、名相、人相、家相、墓相(风水)”等五种,以观察存在于现象界形相 的一种方术。
印相——就是观看人的印章,以取定命运的方法。印在中国,以前是权力的凭证。
名相——是以人的姓名或店铺的名称,通过五格剖相,同时运用命理等结合来推断吉凶发展的一种方法。
人相——又分为面相与手相两大类,通过观察面、手部的纹线与气色而了知人吉凶、病理的一种方法。
家相——也就是阳宅的风水,以观察其格局,进行分析来推断对人类所居住的吉凶的一种方术。
墓相(风水)——也就是阴宅,以通过选地安葬祖先,而达到对后代子孙阴庇的一种方术。总之,“相”是对眼睛所看到的物体作观察,以达趋吉避凶的一种方法。
五、卜
所谓“卜”,它包括占卜、选吉、测局三种,其目的在于预测及处理事情,其中占卜的种类又可分 为“易断”及“六壬神课”。
占卜——所谓占卜,是以《易经》为理论依据,结合天、人、地三界所相互制约而推断吉凶的方法。
选吉——主要著作以《奇门遁甲》为代表,通过布局、布斗、符咒等结合,处理事物发展不吉的因素,其主要运用于古代***事。
测局——主要著作以《太乙神数》为代表,通过十二运卦象之术,是推算国家政治命运、气数、历史变化规律的术数学。
“医易同源”一词,即是中医与五术关系的演变。
今古大医,皆通周易,全晓风水,俱会祝由。五术之内容,一通百通也。
=====================
中国的五术——山,医,命,相,卜,是由唐代流传下来的,它们都由易经所衍生出来的。
1、山
在深山幽谷中修养和锻炼身心之术,如仙,佛,禅学之道和瑜伽术,修炼内容则有玄典,养生极修密三部分。
玄典:读老子和庄子之类的书籍以修心。
养生:以静坐与控制呼吸等运气方法谋求身体健康与长寿养生之道。
修密:以拳法练功,用符咒法避邪。
2、医
指治疗身体疾病的中医术,分为方剂,针灸及灵治三种治疗方法。
方剂:使用中药方治病。
针灸:用长针刺经络,用艾烧灸的中医针灸治病法。
灵治:以灵感和意志的精神治疗法医病。
3、命
由出生年,月,日,时生辰资料来推算每个人的命运,分为斗数,子平,星宗等三种推命术。
斗数:紫微斗数是唐末五代陈希夷先生所创的一种占星学,它根据每个人的年月日时的天命,将以紫微星为主的中天斗,北斗,南斗诸星,排列成个人的斗数命盘来推断个人的命运吉凶及六亲关系
子平:系唐末宋初子平先生所创的四柱推命术。
星宗:子平在判断大局的吉凶上比较灵验,而紫微在判断事象的细微末节上较灵验。星宗就是兼顾子平和紫微的算命方法。
4、相
指观察人,事,地,物的方法,有人相,宅相(阴宅,阳宅)就是风水,印相,名相等。
人相:就是手相,面相,骨相。
风水:以人的办公室与居家及其空间摆设来判断公司或家人的吉凶。
印相:判断公司或个人所使用印鉴图章的吉凶。
名相:根据公司名称或个人的姓名的笔画来判断吉凶。
5、卜
来自八卦,八卦又是易经的主体,故常称为卜卦或占卜。卜着重于推断一事的吉凶。分为易。六壬,奇门遁甲及太乙数四类。卜卦又分为只需要时间就可判断事情吉凶的杂占,和同时需要时间和配合方位以作为判断事情吉凶的占方位二种占卜方法。
==================================
易经和五术
五术的(山、医、命、相、卜 )基本构成,都是源自易经,易经涵盖时空,宇宙的万事万物,都阴阳相互对立又能相互转化,如冬去春来,夏去秋来,月升日落,老死少生等等。
《山》
所包含的是修心养性、锻炼身体的秘术,是最深奥、最神秘的,也是最容易被人误解为"迷信"的一种。"山"包含《玄典》、《养生》、《修密》三部分的修习。
玄典--一切可以修身养性的好书都可以用来修习,如《老子》、《庄子》、《列子》、《孙子》、《太公阴符经》、《黄帝内经》、《道藏》甚至《西游记》等一切书籍都被拿来充实思想、参悟宇宙道理。
养生--追求健康长寿的吐纳法--气功。道家的炼丹法,称之为天丹、人丹、地丹。
修密--符咒法、压镇法、祈星法、武术等,利用运动以及精神、意念的统一来提高身心境界的方法。 也有秘术门派将"山"分为仙、道、幻、灵、兵五种方法。而其范围不离上述三部分。山是秘术中最不容易达到的境界,严格地说,它是凡人修仙道的工夫,是求超脱的形而上之追求,只有"命、卜、相、医"流在江湖凡尘济世了。
《医》
医包括三部分。
方剂--使用药物,根据表里、虚实、寒热,再应用古老的周易八卦来治疗各种疾病一种方法。如易经的阴极生阳,阳极生阴。
针灸--以《黄帝内经》、《难经》辩奇经八脉、穴道,用铜针刺穴道治疗疾病的方法。
灵疗--以催眠术、暗示法及集中精神意念,利用《祝由十三科》做药引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命》
"命"是以时间、空间的磁场来判断人的命运的一种方法。其重要的方法有:
占星术--在占星术所包含的有《七政四余》、《紫薇斗数》、《五星术》。
干支术--以人出生时间,年月日时以天干地支排列成命,四柱中命的部分典籍最多,重要的古籍有:《果老星宗》、《星平会海》、《渊海子平》、《鬼谷遗文》、《孙膑遗书》、《三命通会》、《穷通宝鉴》(又名栏江纲)、《滴天髓》、《神峰通考》、《铁板神数》、《河洛理数》、《子平真诠》、《子平粹言》……等等。现代人的命学著作更是汗牛充栋,不胜枚举。
《卜》
所有数术玄学以卜术最为渊源流长,历史朝代中的军事家大多精通此术,汉朝的诸葛亮、唐朝的李淳风、宋朝的邵康节、明朝的刘伯温、清朝的曾国藩……诸术以卜派最为渊源流长,从古老的周易演化而来,如《梅花易数》、《纳甲断易》、《六壬神课》、《太乙神数》、《奇门遁甲》等数术学。有的门派在卜的这一部分还包括预言、克应占梦、测字解字、签贴、姓名学等方术。
《相》
相的部分包括两种:
人相--手相、面相、体相、摸骨、痣相等,代表著作有《观人于微》、《相理衡真》、《神相铁关刀》、《水镜神相》、《麻衣神相》、《金铰剪》等。
地相--地相就是古时的《堪舆术》,分为看门井灶的阳宅相法与看龙穴砂水向的阴宅相法,一般称为风水术。其主要的流派有《三元法》、《三合法》、《九星法》等。
============================
维基百科 ---- 五术
五术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对庞大复杂的道术(秦汉前称方术、如以西方说法也就是所谓巫术)系统的最主要的分类,一般认为包括山(仙)、医、命、卜、相五类。五术的(山、医、命、相、卜)基本构成,都是源自易经,易经涵盖时空,宇宙的万事万物,都阴阳相互对立又能相互转化,如冬去春来,夏去秋来,月升日落,老死少生等等。
概述
【山】:
就是利用其含概灵修、养生、静坐、武学、食疗,筑基、玄典、符咒等方术来修练肉体与精神,以培养完满人生的精神为主的占术,研究人的身心双方面的发展。因为多半在山中修业,所以称为【山】道亦称‘仙道’。第一阶段为玄典,接是养生,最后是修密。物心两面的修养、锻炼心身的术法。由修炼肉体和精神,加强心身为主的术法。
养生:是利用“天丹、人丹、地丹”的方法,以造成强身体的阶段。天丹法又叫“筑基法”;人丹法又叫“房中术”;地丹法又叫“食饵法”。简言之,以静坐呼吸实行的方法为“筑基法”;与异性交接而实行的方法为“房中术”;以膳食或汉方药物的方法为“食饵法”。
食饵:饵是利用补药酒及日常饮食以增进体能,治疗疾病的一种食疗方法。
筑基:筑基是利用禅、静坐法以控制精、气、神,进而增进体力的一方法。
玄典:玄典就是研读《老子》、《庄子》、《西游记》之思想,进以清净自己的心段的精神而达修身养性的一种方法。
拳法:拳法就是习练各种武术以增强体魄。
符咒:符咒就是掌握人心,避邪镇煞,以达保安心思给予人类心灵上的寄托与治疗。
丹鼎:利用静座与呼吸法及食饵法的天地人三法,谋求身心双方面之化的方术。
修密:借着意念(是统一精神的行法)或符咒法术,以增强身心的能力阶段。
【医】:
‘医’可分为三大类,《针灸》《方剂》《灵治》等三种方法,以达保持健康、治疗疾病的一种学问,是以治疗疾病为主体的术法。【医】就是治病、保护的方术。这里所谓的“医”是指“中医、汉医”,“医疗”是保护人类的健康、治病的术语。
方剂:是使用药剂治病的术法,又叫做汤药,以汉方独特之诊断法四诊,是据“实虚、热寒”等证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术。以求治疗人的疾病的治疗方剂,又应用易卦去整理药剂的处方。
针灸:针灸就是利用人的脉络、气血循环的原理以针和灸来治病。以诊断法四诊,而决定证应六十四卦及十二支以针灸治病的医术。
灵治:灵治就是利用掌握人的灵体气脤,因气行灵体不顺导至生病,用大自然来灵治的医术。如:【收惊】。另一种现代方术称为【催眠】。
【命】:
‘命’的占术是占卜“人”的事体,因此须以人的“以生年月日时”为基本探求人之命运。其论命方式以紫微斗数、子平八字推命术、星平会海等方式来了解人生,以穷达自然法则,进而改善人命运的一种学问 “断易推命”、“六壬推命”、“奇门推命”、“太乙推命”这些只能说是占术的运用,并不是【命】的主流。【命】是以推定人的命运,进而达到趋吉避凶的一种学问。
◇紫微斗数:是运用“虚星与天干、地支”的占术,由宋朝陈希夷仙人根据“河图”“洛书”所创的占术。斗数派别可分为两大主流:一是以《星系为主》;另一则以《四化为主》。《星系为主》以十四主星所组成六十星系,彼此互相干涉所产吉凶互应,经整理成《紫微星诀》为论理依据。《四化为主》以紫微星辰为经,飞星四化为纬,相互对待,互生体用,其论理依据《斗数秘仪》。
◇子平八字推命术:八字推命是运用“天干与地支”八字五行生克刑冲推衍吉凶的占术。相传于战国鬼谷子用《前定命数》取其年干、时干为人论命,由唐朝李虚中整理《李虚中命书》以年为主为人推命,再经宋朝徐子平《渊海子平评注》改以日为人推命依据,后经明朝刘明温《滴天髓》加以阐微。以生年、月、日、时为基础,推出十干配合季节论其五行生克,占卜人之吉凶成败祸寿夭。
◇星平会海:星平会海就是利用人之八字,以月亮、太阳为中心,来推人之命运的一种占术。
◇星宗:是运用“实星、虚星与天干、地支”的占术,不但需要天文学的知识使用实星,同时也用到虚星,算法极为复杂,其论断先观主曜,次察身星,当以二十八宿为本,十一曜为用,尊莫尊乎日月,美莫美于官福,贵贱定格,贫富论财,贤愚识其高卑,寿夭究其元气,此先天之大要。
【卜】:
所谓‘卜’包括占卜、选吉、测局三种,其目的在于预测及处理事情,其中占卜的种类又可分为‘周易占卜(文王卦)’及‘六壬神课’。【卜】是以一种藉‘事情发生的时间’、‘占卜的时间’以及事情发生地点的‘方位’,来推算事物的演变及判断处置方式的一种学问。【卜】以事件为主的占术,是以某一时间与方位为基本,以研究事件发展的趋势,以物体之状态为主之占术。
占卜:包括断易及六壬神课。断易是以占得之六十四卦配合变爻加上日辰及月建来断占卜事物吉凶的一种方术;‘六壬神课’是以占卜时间的十二支、占卜月的季节、占卜日的干支时辰及其衍生之‘虚星’来断某种事物成败吉凶的一种方术。
选吉:一般可用奇门遁甲:是以十天干及十二地支构成占术,以方位为生,来预测事物成败吉凶之一种方式。
测局:一般可以太乙神数为之,来预测团体所为之事物吉凶成败。
【相】:
所谓‘相’一般言包括:印相、名相、人相、宅相、墓相等五种,是观察存在于现象界形象的一种法术。
印相:就是依使用目的来推算印章上,文字吉凶的一种学问。
名相:就是一般所谓的‘姓名学’是依姓名的字、音、形、五行,来推算姓名的吉凶方术。
人相:包括面相及手相二种,面相是以面为中心,以十二地支及星球所构成之理论来推算吉凶。手相是以掌为中心,以十天干和星球间之关系理论来推算吉凶。
宅相:宅相就是阳宅,是以十天干及十二地支之理论来推算房屋之吉凶。
墓相:墓相就是阴宅,是以十天干,十二地支及易学之理论来推算墓向及位置之吉凶。
阳宅和阴宅两项合起来就是“风水学”。
6、武侠小说中的打通任督二脉是怎么回事
任督二脉,即任脉和督脉,属于中医理论中的奇经八脉。
任脉是以人体正下方双腿间的会阴穴为起点,从身体正面沿着正中央往上到唇下承浆穴。
督脉是由会阴穴向后沿着脊椎往上走,到达头顶再往前穿过两眼之间,到达口腔上颚的龈交穴。
任脉掌血,督脉主气。
一般来讲这两脉打通后可以促进循环,增强体质。在武侠小说里这两脉打通后武功则可以突飞猛进。
武侠小说中的武功分内外,内就是内力,外就是筋骨皮。
任督二脉不通,则内力的积蓄是在丹田,如果不坚持练习,会慢慢发散,所以在武侠小说中高手们总是要打坐吐纳,来积蓄内力。
而如果任督二脉打通,则内力游走全身,循环往复,不会发散,还能自然而然对自身给予保护。
但小说就是小说,这种东西不太现实,如果脉络中有气,那离sShi也不远了。
7、经脉如何导引
任督二脉
以人体正下方双腿间的会阴穴为起点,从身体正面沿着正中央往上到唇下承浆穴,这条经脉就是任脉;督脉则是由会阴穴(也有人说是长强穴)向后沿着脊椎往上走,到达头顶再往前穿过两眼之间,到达口腔上颚的龈交穴。任脉主血,督脉主气,为人体经络主脉。任督二脉若通,则八脉通;八脉通,则百脉通,进而能改善体质,强筋健骨,促进循环。任督二脉在中医诊脉与道家导引养生上相当重要,同时也因武侠小说里渲染与夸张的描述,如可藉由武功高强之人打通自身的任督二脉等,任督二脉一旦被打通,武功即突飞猛进,故也成为一般人最为熟知的气脉名称。
任督两脉原属于奇经八脉,因具有明确穴位,医家将其与十二正经脉合称十四正经脉。任脉主血,为阴脉之海;督脉主气,为阳脉之海。也就是说,任督两脉分别对十二正经脉中的手足六阴经与六阳经脉起着主导作用,当十二正经脉气血充盈,就会流溢于任督两脉;相反的,若任督两脉气机旺盛,同样也会循环作用于十二正经脉,故曰:「任督通则百脉皆通」。
至于「打通任督二脉」,可从中医与道家导引养生的角度分别探讨。中医的观点可从《灵枢.营气篇》的叙述,了解十二经脉与任督两脉的循环次第。经脉的流注从肺经开始,依次循环到肝经;再由肝经入胸,上行经前额到头顶,再沿督脉下行至尾闾,经阴器而通任脉上行,然后再回流注入肺经。《营气篇》说:「此营气之所行,逆顺之常也。」这是医经所述,任督之气在人体运行的自然规律。由此可以理解,就正常人而言,任督两脉本来就是通的,何须打通任督二脉? 以道家导引养生的观点,所谓「通任督」也就是通三关(尾闾、夹脊、玉枕)、行「周天」运转之意。道书《太平经》认为,人的寿命极限为上寿一百二十岁,只要以导引内丹的训练,从「逆」的方向上夺天地之造化,凝练精、气、神,提高生命品质,就可挑战年寿极限。所谓「逆」,是指督脉由会阴起经背脊三关而达头顶百会,再由身前任脉而下丹田,此称为周天,正好与上述医家所提的经脉循行途径相反。道家藉由小周天的行气锻赞,将先天之精与后天之气(水榖精微)结合凝练成「」,而称为「药」,此即练精化,又为「初关」;尔后再进入大周天练气化神阶段,谓之「中关」;最后再进入大定阶段,达「上关」之练神还虚,而入道体。其中周天的运行以任督两脉为主,这种后升前降的机制,称为升阳火而降阴符,即为打通任督二脉。初关为九月关、中关为十月关、上关为九年关,可见修练之不易。不过,这个修练脉络,却清楚标示从身体到心灵、从有形到无形、从物质到灵性的质变过程,是具体可循的。至于藉外力「打通任督二脉」的可能性,经典中虽确实可见内功深厚的道士「布气」之说,即发放外气为人治病,但除了武侠小说,正典中未曾见到以外气打通任督二脉之说。布气治病,是在当时医学环境条件下,面对疾病的无奈对策;当今医疗科技已百倍于布气之功效,若说藉由外力就能轻易打通任督二脉,应属夸张之词。 医家与道家对任督两脉行径的说法,就我个人练功的心得,其差异可从顺腹式呼吸与逆腹式呼吸的锻赞区隔。经书说「顺成人,逆成仙」,即督脉上行而任脉下行。只要练法得要,行功者斡旋人体原气,女子以练任脉为主,盈其血,男子以练督脉为主,盈其气;并从「调心」、「入静」着手,河车倒转,而使身形固养,任督两脉气机通畅,所谓性命双修,即此是也。
任 脉:经 络 循 行
01、
起于中极之下
02、
以上毛际,循腹里
03、
上关元,至咽喉
04、
上颐循面入目
05、
属阴脉之海也
以上为难经?第二十八难中的经络循行描述
01、
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
02、
以上毛际
03、
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
04、
上颐循面入目
督 脉
经 络 循 行
01、
起于下极之腧,并于脊里
02、
上至风府,入脑上巅循额至鼻柱
03、
属阳脉海也
以上为难经?第二十八难中的经络循行描述
01、
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
02、
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
03、
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
04、
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
05、
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
06、
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
07、
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
08、
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
09、
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
在武侠小说中,打通任督二脉就意味着脱胎换骨,武功突飞猛进,实际上并没有那么神秘,正常健康的人体的任督二脉本来就是通的,只是可以通过一系列修行来加强和升华而已
8、真的有人在修炼吗?
长生不老不可能```````没有人可以违反大自然的规律``至于练气倒是有``而且很有效果`````你最好的就是先通小周天再通大周天```我详细说下```
要通小周天```你要先明白什么叫小周天`这个定义是不可以乱说的````
定义:小周天是古代气功主要流派之一内丹术功法中的第一阶段,即练精化气的过程,也称百日筑基。内丹术认为:人到成年,由于物欲耗损,精气已不足,必须用先天元气温煦它,使后天精气充实起来,并使之重返先天精气,这就是小周天练精化气的目的。完成这步功法,就可防病去病
明白了什么叫小周天后```你要明白的第2件事就是内功有佛家和道家2种流派.
1,佛家``佛家讲究入定,可以说门槛是比较低的``只要你肯耐心```基本都会有成就,推荐功法是:养神功
2,道家,道家的内功可以说入门的门槛是比较高的`因为道家的丹法很是注重穴道和经络的理解``第一次一定要有人带你``不然后果很严重````道家的内功论及刚猛肃杀不如佛家的``但是道家的内功注重的是气脉悠长```我推荐的道家内功的方法是八脉法``既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带脉、冲脉、督脉、任脉``一条一条的打通经脉``每通一条你都会感觉到不同的变化``像我感觉自己已经通了冲脉`效果就是经脉畅通、气血调和、精力充盈``其他的脉络也是各有各的效果``推荐功法是《道家养生功》
总结:无论你是哪种内功,每天清晨和正午一定不能荒废``此外,马步什么的也要练。最后``我推荐的书都是很好买的```新华书店就有`````
至于大周天``我不敢乱说```没有经验``
9、什么是真正的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