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红拳是什么?
。红拳十六字决意解 第一,“撑补(斩)为母”。 “撑”和“补”的关系就是防和攻的意识,撑为防,补为攻,作为根本,“补”乃是技击变化之源。要求习练者要明白“撑中有补,补中有撑”,“以撑换补,以补换撑;以补换补,以撑换撑”。“撑来换斩”总之是“撑”与“补”变化随情,紧密关联。何况在“撑补”中还带藏着巧妙的“劈斩”。仅就“撑”而言就有“单撑”、“双撑”、“紧撑”、“翻撑”以及“却地撑”、“转身撑”等之区别。红拳中的“撑”不是一般的硬碰直撑,而是滚化的圆变的“撑”,确实“撑”法之特令人钦佩,“撑”法之妙、意深无穷。 第二,“化身为奇”。 武林界均知,“拳家的身,贵如金”。红拳,特别重视“化身”的练习。讲究自身不能化,既不能进膛制敌,更不能避敌取胜。在化身方面强调这两条:“身是一条线,不是一个面;侧变肩要活,肩活步为先”。拳法讲:“侧身换膀练得精,就是神仙也不中”讲究:“左非左,右非右,退又进,进有退,”突现了变化的一个“奇”字。 化身不仅使拳脚变化,进退相联,尤为可贵的是削弱对方之力,借力趁势取胜。故练红拳的主导思想不是以力拼力,以猛对猛,而讲究:“拳技功夫真,一巧破千斤”,要巧破千斤没有化身的本事就根本不行。要“化身”必须注重身法锻炼,以盘功练架的“弓步冲捶”而论要求是“侧身一条线,胸腹不全显”。红拳”中的套路“通臂拳”、“六合手”、“闪绽腾挪”等都是练身法而体现“化身为奇”的重要体现。 第三,“勾挂为能”。 “勾挂”也就是红拳里的“云手”,在红拳诸多套路中连接招式拳谱讲,“练好云手和抹手,打的天下无敌手”红拳突现出的特点是“轻”字,因而“勾挂”的手法才能表现出“轻”功的优势。在红拳的初级阶段,师传教导是要掌握:“高棚低压,里勾外挂”的技能。但到了高级训练中特别要求是:“高不棚,低不压;里不勾,外不挂,制敌取胜只一下。”这个秘诀是:“有影无影,见形变形,一势三翻,连环妙用。”什么是“勾”?什么是“挂”?“勾”中变招,“挂”必带卸,“勾挂”有高势低势之分,亦有单势、双势之分,但都在变化中应用。其能无穷。“红拳”中《子拳》套路“勾挂”之招最多,是体现“勾挂为能”的典型代表。 第四,“刁打为法”。 “刁打”红拳,中最突出的技击特征。“刁”是“审”对方之情而发,与“打”相联。不进即“刁”而退之,如进“刁打”并用。以“刁”消对方之力,用“打”又以“刁”而退避。“刁打”可贵之地,均在对方要害之处,尤以击打点破穴道为秘,所以“刁打“是贯穿在红拳“的始终之法。名拳《四究拳》,是运用刁打的典范。手法共二十盘,用时每盘都是前后左右,四面八方进击化变;刁必变,打必胜,神奇惊人。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扩展阅读: 1 红拳养生: http://www.chinaxianghu.com/ListInfo.asp?sID=4062517
2、红拳的养生技巧
红拳是内外兼修,体用兼备,神形合一,养生与技击并重的一个拳种。它经过历代传人们的传承,总结和整理,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技法全面的体系。
历代习武者大都注重内外兼修,特别是对内功的修炼尤为重视。红拳前辈传人们在对我国传统医学、吐纳导引术中的练气、机理和功法。进行总结与拳技相结合,形成了一系列功力功法。习之以运气为主,意识,呼吸与动作密切配合,以修内气、蓄积内劲、增加功力,可使内气充盈畅通经脉,周身四肢内劲增长,丹田内气充足,平阴阳、养脏腑、气贯周身、能迅速提高武技,达到肢体健康,养生延年益寿之功效。 今就师传功法,简要说明其对人体健康及提高武技之效果。
1、龙摆尾功法:自然站立,成立正姿势片刻,拧身左转身子、左脚向前迈步,左手随之划弧前伸带回左肩旁,右手随转身先前伸出,上身以腰为轴左拧180,双腿成交叉步姿,站立片刻,向前上右步,身右拧180,右手带回至右肩旁,左手先前伸出,动作相反往下练,可来回练习,以求功效。
此功法简效宏,开始时要松、要慢、意领全身,要为中心,腰催胯,胯领大腿,大腿提动小腿,小腿送脚向前迈出。腰领背脊到肩,肩领臂之手,送于前方,上身与下肢成反方向。龙摆尾主要练腰,腰为带脉之所,左右拧动,动作配合呼吸,可使真元之气经返其中,两肾与命门相济到气腰间,活腰脊壮肾气,连通气海,气贯髓内中脉四肢皆壮,以达健体强身,养身延年之目的。
2、红拳炮锤里有鸡步龙抓一势,经红拳传承者提炼总结为一个功法,结合人体阴阳,经脉之说,习之能使双腿强壮有力,能很好地保持身体的平衡、协调,使步法稳健。
拳谚有“力从地起”之说,鸡步龙抓一势,开始左腿提起至右胸前,脚尖勾起,右腿直立,左手爪放于右肩前,右拳放在腰间,此为合。片刻后左腿带动脚向前上方踩踏、脚尖前送,落于前方成左弓步,左手的随左脚弧形劈于左腿上方,右拳不动。左手、左腿与鼻尖成一线,此为开,站一会,提右腿于右胸前,脚尖勾起,左手爪收于右肩前,右拳不动,此为合,片刻后,右腿带动脚向前上方踩踏。左手爪弧形下劈于右腿上方,右拳不动,此为开,站一会后,一合一开结不练,可反身来回练习。
武术中有根节催中节,中节催稍节之说,其中根节为脚至胯这一节,是发力的起点,只有根节强壮有力,才能产生强大的力量。
此功法可充分锻炼腿部肌肉,开始时要送、慢练,以加强腰、胯、腿的锻炼强度,尤其是以股二头肌、股四头肌及小腿肌肉得到锻炼。可使周身血液通畅,温养肌血。舒和筋骨,使腿部坚固,柔韧、耐力性及扎实性得以加强。 通过此功的练习,从医学理论而说,可以促进足少阴肾经的经气使先天之本肾脏发达,肾脏在人体主藏精,生殖与发育、主生骨、主纳气、生髓的作用。按照中医学经络有“同气相求,相互联系”的作用,足阳明胃经之脉,足少阴胆经之脉,足厥阴肝经之脉都有腿足部,时常习练此功,可加强人体先后天之本,肾脏与脾脏的功能。必然带动全身各部器官的协调统一锻炼。
久久习之,将使人肾气旺盛,经脉俱通,阴阳调和,神清目明,身轻似燕。以达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延年益寿之功效,也可能对膝关节炎、腰腿疼、贫血、头晕、高血压等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通过对基本功的习练,特别是内功修行,人体的潜能被调动起来,日久功深,以意引气,意到气到、气到力到、周身一体,步履轻灵捷利,出手轻柔迅急,用于技击上方可得心应手,威力无穷。 红拳的技法简单明快,出手快捷,变化灵活、方法清晰、攻防明显、劲力饱满。红拳先辈杨天成有一口头禅,在与人谈论实战时常说,功夫行不行,你往跟前走嘛,人一走到跟前,杨老先辈抬手一晃,盖面掌直奔对方面门而去,手法快捷,有力。
红拳先辈们最爱拉扯朋友,研究打法,打手跑拳的训练,是红拳训练攻防技术和防御能力的方法,是近身搏击的技术,出手以撑斩勾挂,缠拦沾挎八法和变化不同的手法,腿法组成红拳的排子打手体系。
今以鸡步龙爪一势来简要说明红拳的一些打法变化,不当之处,望同仁指正。
鸡步龙爪势,练则为功,用则为拳,招法简单明了,此势有一歌诀“踩踏之法最为雄,开合还为霸气宗。高低挂截斩靠,体用含神显师风。”
此势在用法上灵活多变,与人交手,应侧身换膀,拧腰摆胯,以腰带动四肢,盘肩活腰,脚步灵活,左右闪打,对方无论左右拳何方向击来,我可用手挂撑,下用脚或蹬、或踩,上步内外跤,上用拳击对方臂、肩、耳门等,或肩靠、肘打,例如,对方用右拳击我面部而来,我右手挂撑回带,左手贴住对方左肘部与左手合力回牵,脚下绊扫对方腿部,对方即可前爬出去。若对方往后退拉。我可贴身上去,脚下绊扫对方之脚,左手拍击对方肘部,右手之掌击打对方面部,或用掌掏击对方腮下,将对方击倒。切记要胆大心细,敢于贴住对方身体,拳谚说“打人须进身,手脚齐到方为真。”
技击之道,千变万化,没有编好的套路。任何招式,都在动中寻机,闪绽腾挪、巧击刁打,随时趁虚而入,要在精神上压住对方,在胆识上镇住对方。 武术是一门文化、一种艺术,具有多元的价值功能,它不是单纯的拳脚运动。它是一种以拳练人的运动艺术。是一门魂魄并练,身心并重,道技兼修的运动学。其运动特点是由力至劲,由肢体到精神的运动学。
红拳、中国古老的一个源远流长的拳种,一个把中国传统文化与武技相结合的拳派,正在红拳传人们的不懈努力下,焕发生机。
3、红拳有哪些基本功
红拳是一个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自成体系、普及面广,深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武术流派。它主要流行于晋、陕、甘、宁、青、新、川、鄂、苏、鲁、豫、皖等省,现已遍及全国,传向国外。其内容包括打手对抗和套路运动两类形式及理、势、法、盘四个方面。理即拳法理论;势即动作套路;法即技击方法;盘为基础训练,红拳传统的基础训练主要有十大盘功,又称十大盘筋,简称盘功。它是红拳依据套路演练和实战打手实际需要编排而成的,是属于以地面为依托物、以自身体重为负荷的静力、以柔韧为主的训练方法之一。盘即一组动作姿势,十大盘即十大组动作姿势。十大盘功即首盘力推泰山;二盘为千把攥势;三盘为雀地龙势;四盘为孤雁盘翅势;五盘为燕子噙泥势;六盘为靖王托塔势;七盘为魁星点斗势;八盘为朝天蹬势;九盘为撑补势;十盘为霸王举鼎势。 十大盘功势法虽系常势,缘传教有异,其效亦悬。十大盘功,历来授受至严,向有腿不盘软、势不盘柔不予教拳之说。其特点有六: 一、盘为势基,势为拳本 十大盘功中的姿势,多为从套路中选取的姿势。这就使十大盘功的训练有了针对性,同时也提高了训练的实效性。其道理在于这种动作姿势的一次完成,大都是肢体多种肌群和部位同时参与下进行的,练习中则"一动无有不动",有多向性神经过综合效果。这些多向性、多肌群的综合训练效果,正是武术专项柔韧训练所追求的,更是十大盘功所练习理想目的。 二、动作全面,安排有制 十大盘功动作选取全面,编排科学合理,整套功里不仅能使肩、腰、髋三大关节得到锻炼,而且可使脚手腕指得到发展;不仅有搂穿撩插,推冲架抄各种手法,而且有弓马仆独立等步法及平衡等,姿势重心由立而平而低而高,安排有制,可谓独具匠心。 三、左右演练,均衡发展 十大盘功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每盘均可左右练习,动作对称,这样可使人体得到均衡的发展,而不致因运动偏一而畸形发育。尚有调剂单一枯燥之功。
4、什么是红拳??
一二楼的不清楚请不要乱说。红拳是存在的。一般在陕西省类流传的传统拳术。
以下是红拳的介绍:
陕西是中华武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自古长安“文武盛地”,历史上曾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在世界文明史中曾经诞生和发生着人类最辉煌的历史。“东有长安、西有罗马”,这里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索渊地。这里孕育着中国华夏文化的精髓。有着周人的文雅,秦人的粗犷,汉人的豪迈,唐人的包容。这片地灵人杰之地,曾经诞生过周易、周礼等先秦诸子文化的精髓;在这里曾经是儒、释、道先贤设坛演经之地;这里曾经诞生过有“虎狼之师”称谓的世界上最强大的横扫六国大秦军团;这里曾经有过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大汉军团;这里也有西出阳关,马革裹尸还,壮烈雄浑的大唐军团;这里曾经诞生过,万朝来仪、百域纳贡的盛景,三秦大地孕育出“汉唐盛世”,造就了秦人充满阳刚之气,朴实豪放的性格。在这片厚重的黄土地上,有一朵深藏闺中的文化奇葩——红拳。“红拳”就诞生在这片具有浓郁中华文化传统的地域。“红拳”就是中国文化文治武力的缩影。就是中国天人合一文化的表现形式,就是这片土地土生土长的精髓。
编辑本段红拳的起源
红拳最早起源可追溯到周、秦 。西周沣镐盛行“武舞”“角力”。秦时三辅(今陕西关中一带)盛行,“手搏”“击剑”长安附近尤甚,并以对练套路娱乐提高技艺(见《中国武术史》)。又据《史记.张仪传》记载:“秦人秦声,舞秦舞击缶弹筝,击膊拊髀(bi)”,说是秦王嬴政打完胜仗后的庆功宴上,武士“击膊拊髀”(跳拍打舞)以示庆贺,这与现红拳演练套路中 “放炮”、“十大响”的有着同样的表现形式,与民间流传的红拳谚语“击皮为鼓”也同出一辙。“击膊拊髀”体现秦人粗犷豪放,既练了“拍打之功”,又练了“撑斩之法”红拳以“撑斩为母” 撑斩是红拳拳法的精髓。唐代红拳拳法称谓“唐手”“角抵”,唐代著名诗人李白都自称“十五好剑术”。唐代郭子仪、薛仁贵、都是陕西出的名将。
红拳是陕西地拳的主流派,这是众所公认的。在陕西境内又以潼关、大散关为标志分为“关东红拳”、“关中红拳”和“关西红拳”三支。据说陕西境内不少拳术派列,大都是在“关中红拳”的基础上演变的。“关中红拳”以“小红拳”、“大红拳”、“二路红拳”“太祖红拳”、“粉红拳”“六趟”、“六架势”“炮锤”、“四八锤”、为中心习练者最为广泛。
红拳套路的形成应在唐末宋初。据陕西红拳师承世代相传得名于陕西西岳华山。据传,陈传(陈抟历史上确有其人,生于唐末。原籍亳州真源今安徽亳县境内,入长安考进士落榜,“五代”时隐居华山修道。后周世宗曾请他做官而固辞不授。北宋太宗时赐号“希夷先生”,他所著的《无极图》现还刻于华山石壁。陈传为道家崇敬,专称为“陈抟老祖”)应举失意,心灰意冷便入华山隐居修道起来。一日他碰到了一位入山砍柴的老樵夫,见年纪有七十多岁了,但身体强健,走路快捷。陈传上前行礼,询问此地风俗情况,老樵夫简略告知。以后又经常碰面,两人也就熟悉了。有一天碰面后老樵夫对陈抟说:“深山中常有狼豹出入,看你很善良,但文弱体单,我愿将当地先辈祖传下的一套拳术招法传授于你;一则防身,二则对修心养性强身健体也很有益处,你我有缘,不知你意如何?” 陈传听后甚喜,将老樵夫请到他隐居之处,以师礼相拜,请予传授。老樵夫也很高兴,从这天开始规定每晨向陈传传授拳法与练功于华山东峰上。
时间过的很快,陈传学武习拳已数月有余,他已基本掌握和熟练了。一天他向老樵夫说:“师父,你传授我的拳术叫什么名称?”老樵夫听后哈哈大笑的说:“先辈祖传未说拳名。今先生问及,我看你要立志修道成仙,说明已看破了红尘,但老夫乃是一凡夫俗子,红尘中一介百姓,也不想修道成仙,我给你教的拳路招法,实际上在我们当地就流行着。你问的好,此拳应叫何名?我看,既是人间红尘中的拳法就叫‘红拳’吧!”民间还传为宋代把套路称为“使拳”,把棍术套路称为“使棒”,陕西方言称“耍拳,耍棍”,由于关中拳在当时耍的红火,后被称为红拳。红拳也有艳美、吉祥之意。
编辑本段红拳的历史发展
红拳在陕西这块特定的地域文化,和人文文化熏陶下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在宋代以前,陕西是中国文化政治中心,也是武术高手云集之地,陕西红拳在交流中不断丰富其内容和完善。
(1):在汉代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为消除各地豪侠的势力下诏“徙(bi)郡国豪杰及訾(zi) 三百万以上于茂陵”对各地豪侠首富强迫性迁徙陕西茂陵。大量的豪侠集中在茂陵,又使茂陵成了滋生豪侠的新的策源地,这些豪侠子弟“少好侠,尚气力”击剑习马,爱好武艺,这些豪侠和与当地武侠融和丰富了红拳内容。现今兴平茂陵、一带还是红拳盛行之地。陕西人称为“拳窝子”
(2):在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0)“诏天下诸州宣教武艺”,并确定在兵部主持下,每年为天下武士举行一次考试,考试合格者授予武职。这就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武举”或“武科”的正式出台。自此以后,武举考试为大多数封建王朝所承袭,成为封建王朝网罗武备人才的重要制度。武举的设立进一步刺激了长安城官宦子弟游侠习武欲望,习拳、舞剑、扎枪、跑马射箭成为长安少年的主要内容,各地的武士汇集长安,又一次使红拳得到广泛交流和提高。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所写的七绝组诗《少年行》:“新丰美酒斗千斤,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充分体现了当时长安习武之风。
在京城长安民间武侠常常仗义行侠,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土番兵陷京师,百姓涂炭,唐军四溃,代宗逃往陕州。勤王郭子仪(697——781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仅仅收得散兵数千,形势危急。长安城内民间武侠与潜入城内的唐将王甫取得联系,于同一天夜晚突然在城中心的朱雀街一起击鼓,鼓声大作,群侠齐呼,英勇拼杀,土番兵仓惶出逃,溃不成军,京师收复,可见长安城习武人数之多,习武风之盛行。在西安至今还保留着地名“习武园”和“教场门”。
明代,戚继光把红拳的技法作为训练士兵的必修科目:《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注解三十二势长又称
红拳,拳谱中可见到“裙拦”撑、补、揭、抹、捅、劈、斩等,红拳拳谱至今还在沿用,如: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载“我前撑”“滚船劈靠抹”“鬼蹴脚抢人先着,补前扫转上红拳,背弓颠补劈揭起,穿心肘靠妙难传”“回步颠短红拳”“雀地龙下盘腿法,前揭起後进红拳”。现存红拳拳谱也是以“撑补为母”《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多处提到红拳,可见红拳在当时的影响之深。拳经中“披红”“推红”都是红拳至今还在沿用的招法。
明代王圻《续文献通考》所载“西家拳”其惯用拳势“雀地龙”“裙拦”等。清代在《清稗类钞.技勇类》中出现过“大小红拳、关西拳的称谓。民间流传着“东枪西棍关中拳,东查,西红”的美誉。乾隆十六年夏季,乾隆帝见池中荷花初放,乾隆得句云:“池中莲藕攥红拳”打谁?纪晓岚看到池子左边的蓖麻,便以问对句,答道:“岸上麻叶伸绿掌”要啥?同样以问句相对,天衣无缝,令乾隆称奇,可见红拳在当时声誉。红拳传域甚广,有豫红、陇红、川红、滇红等,尤以关中最盛。
从宋代以后由于文化中心南移和东迁,陕西人以皇家思想自居,八百里秦川土地肥沃,人民安居乐业,很少与外界交流,因此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古老红拳,外地拳种进入陕西很快就会被红拳化,失去本来的面目,如陕西红拳套路中的梅花拳、通背拳、翻拳等,只是套路的名而已。红拳发展离不开民间人民的热爱,在陕西六七十年代以前陕西城乡习拳者几乎全练得是红拳,可以说当时村村都有习练红拳者,练红拳的拳师,把红拳和农村过会、玩社火、秦腔融为一体,已成为陕西城乡主要的健身娱乐形式。
5、谁知道红拳十大盘的习练方法
红拳十大盘功
红拳是一个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自成体系、普及面广,深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武术流派。它主要流行于晋、陕、甘、宁、青、新、川、鄂、苏、鲁、豫、皖等省,现已遍及全国,传向国外。其内容包括打手对抗和套路运动两类形式及理、势、法、盘四个方面。理即拳法理论;势即动作套路;法即技击方法;盘为基础训练,红拳传统的基础训练主要有十大盘功,又称十大盘筋,简称盘功。它是红拳依据套路演练和实战打手实际需要编排而成的,是属于以地面为依托物、以自身体重为负荷的静力、以柔韧为主的训练方法之一。盘即一组动作姿势,十大盘即十大组动作姿势。十大盘功即首盘力推泰山;二盘为千把攥势;三盘为雀地龙势;四盘为孤雁盘翅势;五盘为燕子噙泥势;六盘为靖王托塔势;七盘为魁星点斗势;八盘为朝天蹬势;九盘为撑补势;十盘为霸王举鼎势。
十大盘功势法虽系常势,缘传教有异,其效亦悬。十大盘功,历来授受至严,向有腿不盘软、势不盘柔不予教拳之说。其特点有六:
一、盘为势基,势为拳本
十大盘功中的姿势,多为从套路中选取的姿势。这就使十大盘功的训练有了针对性,同时也提高了训练的实效性。其道理在于这种动作姿势的一次完成,大都是肢体多种肌群和部位同时参与下进行的,练习中则"一动无有不动",有多向性神经过综合效果。这些多向性、多肌群的综合训练效果,正是武术专项柔韧训练所追求的,更是十大盘功所练习理想目的。
二、动作全面,安排有制
十大盘功动作选取全面,编排科学合理,整套功里不仅能使肩、腰、髋三大关节得到锻炼,而且可使脚手腕指得到发展;不仅有搂穿撩插,推冲架抄各种手法,而且有弓马仆独立等步法及平衡等,姿势重心由立而平而低而高,安排有制,可谓独具匠心。
三、左右演练,均衡发展
十大盘功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每盘均可左右练习,动作对称,这样可使人体得到均衡的发展,而不致因运动偏一而畸形发育。尚有调剂单一枯燥之功。
四、慢练动缓,意领体随
练习十大盘功时,一盘要求缓慢练习。在肢体的慢速运动中,通过神经的反馈作用,为皮层进一步肌肉活动、使动作更加精确创造了有利条件。而这充分的可能,惟有在速度缓慢的条件下才能获得。其生理机制即加深大脑皮层相应运动中枢的运动痕迹,痕迹愈深刻,就愈能显示机体机能的支配效果。反之效果就差。影响方面,内及五脏六腑,外四到肢百骸;大而肌肉韧带坚固异常之腰髋肩腿,小而灵活技巧之腕指踝趾。
五、佐之呼吸,内外交修
十大盘功即依据动作要求进行意识调息,内能安舒神经,内以养腑脏促气血运行固人之本;外能固定体躯,使动作摒多余而收实效。
六、十盘贯通,功效显著
十大盘功由十而一,盘盘连续,势势贯通。均为静力性慢动训练,其运动量之大可想而知。如能常年坚持不懈,不仅能健身强体,而可技艺大增,功力超人,用于实战可防身自卫。实为我国武术功法之精粹。
现将红拳十大盘功以图解形式介绍如下:
第一盘:力推泰山
力推泰山的练习能提高上、下肢的协调性能,培养独立步、仆步和弓步正确定型,增长掌的撑、推之功力和实战中的攻防能力。
一、预备姿势
两脚并步,身体自然直立;两臂自然下垂于体两侧,掌尖均向下,掌心均向里;目视正前方(图1)。
二、并步抱拳
两手握拳,屈肘抱于两腰间,拳心均向上,拳面均向前;头向左转,目视左前方(图2)。
三、前俯按地
上体向前俯腰;两前成掌,两掌十字交叉相叠,左掌叠按于右掌背上,向前下按于两脚前地面上,稍停顿片刻;目视前下方(图3)。
四、身体直立
上体向上起起立;两臂随之向前,向上平举,两掌相叠不变,掌心均向前,指尖斜向上;目视正前方(图4)。
五、侧平撑举
两掌向外分臂撑掌,成侧平举,掌尖向外,掌心均向后;目视右掌方向(图5)。
六、两掌挽拳
两手掌以腕为轴,抓握挽拳,拳面均向外,拳眼均向上;目视右拳方(图6)。
七、提膝抄拳
右腿支撑身体,左腿屈膝上提成为独立步;右拳屈肘收抱于右腰侧,拳心向上,拳面向前;左拳向下、向里经胸前向上抄于左胸前,小臂于地面垂直,拳面向上,拳心向里;目视左前方(图7)。
八、仆步搂手
右腿屈膝全蹲,左腿向左侧伸直铺出,成为左仆步;左拳成掌向右、向下、向左做搂手动作;目视左侧方(图8)。
九、弓步推掌
左腿屈膝半蹲,右腿挺膝蹬直,成为左弓步;同时,左手沿左腿,经左脚上方向左搂手成拳收抱于左腰侧,拳心向上,拳面向前;右拳成掌,直臂平肩向前立掌推出,掌尖向上,小指侧向前;目视右掌方向(图9)。
十、提膝抄拳
左腿支撑身体,右腿屈膝上提成为独立步;右掌向左、向下、向里上划弧成拳上抄于右胸前,小臂与地面垂直,拳面向上,拳心向里;目视右侧方(图10)。
十一、仆步搂手
左腿屈膝全蹲,右腿向右侧伸直铺出,成为右仆步;右拳成掌向左、向下、向右做搂手动作;目视左侧方(图11)。
十二、弓步推掌
右腿屈膝半蹲,左腿挺膝蹬直,成为右弓步;同时,右手沿右腿,经右脚上方向右搂手成拳收抱于右腰侧,拳心向上,拳面向前;左拳成掌,直臂平肩向前立掌推出,掌尖向上,小指侧向前;目视左掌方向(图12)。
十三、并步还原
上体左转;左脚向右脚并拢成为并步直立,左掌成拳屈肘收抱于左腰侧;不停,两拳成掌,两臂自然下垂于体两侧,掌尖均向下,掌心均向里;目视正前方(图13)。
要点:动作要连贯,动作幅度要大,姿势要舒展,撑掌挽拳要缠绵力柔,卷指抓握,暗用内劲,力达十指,搂手推掌要有力,力法脆、快、长,力在小指侧。
说明:照上所述方法,可反复练习多遍。
第二盘:千把攥势
千把攥势的练习,可增强弓步、马步的稳定性,能锻炼手掌的抓握能力和手腕的旋拧能力,能增强在应用中的擒拿技能。
一、预备姿势
两脚并步,身体自然直立;两臂自然下垂于体两侧,掌尖均向下,掌心均向里;目视正前方(图14)。
二、并步抱拳
两手握拳,屈肘抱于两腰间,拳心均向上,拳面均向前;头向左转,目视左前方(图15)。
三、弓步插掌
左脚向左上一步,屈膝半蹲,右腿挺膝蹬直,上体左转成为左弓步;同时,右拳成掌直臂向前插掌,掌心向上,掌尖向前;目视右掌方(图16)。
四、马步单撑
身体右转,两腿屈膝半蹲成马步;同时右掌经胸前向右横摆于右胸前,并向前撑将臂撑圆,掌心向前,掌尖向右;目视右掌方(图17)。
五、马步挽拳
右手以腕为轴,向外、向下、向里上旋腕,并用力屈指卷抓握拳,拳面斜向上,拳心斜向里;目视右拳方(图18)。
六、马步抱拳
右拳屈肘收抱于右腰侧,拳心向上,拳面向前;目视正前方(图19)。
七、弓步插掌
上体右转,右腿屈膝半蹲,右腿挺膝蹬直,成为左弓步;同时,右拳成掌直臂向前插掌,掌心向上,掌尖向前;目视右掌方(图20)。
八、马步单撑
身体左转,两腿屈膝半蹲成马步;同时左掌经胸前向左横摆于左胸前,并向前撑将臂撑圆,掌心向前,掌尖向左;目视左掌方(图21)。
九、马步挽拳
左手以腕为轴,向外、向下、向里上旋腕,并用力屈指卷抓握拳,拳面斜向上,拳心斜向里;目视右拳方(图22)。
十、马步抱拳
左拳屈肘收抱于左腰侧,拳心向上,拳面向前;目视正前方(图23)。
十一、并步还原
左脚向右脚并拢,成并步直立;两拳成掌,两臂自然下垂于两腿外侧,掌尖均向下,掌心均向里;目视正前方(图24)。
支持
部分支持
反对
xinwushu
等级 圣骑士
积分 337
经验 7946
文章 291
注册 08-01-17 12:19
发表 2008-06-27 16:03:49 第2楼
要点:弓步插掌要协调,插掌要快速有力,力达指尖;马步挽拳要以腕为轴,边旋腕边卷指抓握成拳,卷指抓握要有力,力达指端。整体动作要连贯,形、神、意、力合为一体。
说明:照上所述方法,可反复练习多遍。
第三盘:雀地龙势
雀地龙势的练习,可增强臂的抡插穿撑的能力,能提高髋关节的灵活性,以及步子的稳定性。可增强上下肢协调能力及在应用中的靠打能力。
一、预备姿势
两脚并步,身体自然直立;两臂自然下垂于体两侧,掌尖均向下,掌心均向里;目视正前方(图25)。
二、弓步撩掌
左腿向左跨一步,上体右转,右腿屈膝半蹲,左腿挺膝蹬直,成为右弓步;同时,右掌屈于胸前俯于左大臂内侧,掌尖向上,掌心向左;左掌向前、向上撩掌,掌尖向前下,掌心向右;目视前下方(图26)。
三、转身抡臂
上体左转,左腿屈膝半蹲,右腿挺膝蹬直面为左弓步;同时,左臂向上、向左、向下抡臂成拳收抱于右腰侧,拳心向上,拳面向前;右臂随之向上、向左下抡臂与胸同高,掌指向前,掌心向下;目视右掌方(图27)。
四、弓步穿掌
右掌外旋成掌心向上;左拳成掌沿臂向前,经右掌心上方向前穿掌,掌尖斜向前,掌心斜向上;右掌屈收于左腋下,掌心向上,虎口向前;目视左掌方向(图28)。
五、仆步穿掌
左腿屈膝全蹲,右腿铺平,成为右仆步;左掌成勾,内旋成勾尖向上;上体右侧俯;右掌沿右腿前方向右穿掌于右脚前上方;目视右掌方(图29)。
六、弓步撑掌
右腿屈膝半蹲,左腿挺膝蹬直,成为右弓步;同时,右掌向前上撑推,高与肩平,掌尖向上,小指侧向前;目视右掌方(图30)。
七、弓步撩掌
身体左转,左腿屈膝半蹲,右腿挺膝蹬直,成为左弓步;同时,左掌屈于胸前俯于右大臂内侧,掌尖向上,掌心向右;右掌向前、向上撩掌,掌尖向前下,掌心向左;目视前下方(图31)。
八、转身抡臂
上体右转,右腿屈膝半蹲,左腿挺膝蹬直面为右弓步;同时,右臂向上、向右、向下抡臂成拳收抱于左腰侧,拳心向上,拳面向前;左臂随之向上、向右下抡臂与胸同高,掌指向前,掌心向下;目视左掌方(图32)。
九、弓步穿掌
左掌外旋成掌心向上;右拳成掌沿臂向前,经左掌心上方向前穿掌,掌尖斜向前,掌心斜向上;左掌屈收于右腋下,掌心向上,虎口向前;目视右掌方向(图33)。
十、仆步穿掌
右腿屈膝全蹲,左腿铺平,成为左仆步;右掌成勾,内旋成勾尖向上;上体左侧俯;左掌沿左腿前方向左穿掌于左脚前上方;目视左掌方(图34)。
十一、弓步撑掌
左腿屈膝半蹲,右腿挺膝蹬直,成为左弓步;同时,左掌向前上撑推,高与肩平,掌尖向上,小指侧向前;目视左掌方(图35)。
十二、并步还原
左脚向右脚并拢,成为并步直立;两臂自然下垂于两腿外侧,掌尖均向下,掌心均向里,目视正前方(图36)。
要点:动作要连贯,快速。抡臂要成立圆,抡臂要快、穿掌有力,抡臂穿插掌与弓步、仆步的形成要协调一致。
说明:照上所述方法,可反复练习多遍。
第四盘:孤雁盘翅势
孤雁盘翅势的练习,能增强髋、腰和腿的柔韧和灵活性,以提高动作幅度和质量。
一、预备姿势
两脚并步,身体自然直立;两臂自然下垂于体两侧,掌尖均向下,掌心均向里;目视正前方(图37)。
二、仆步压腿
右腿屈膝全蹲,左腿向左滑出铺平成为左仆步;上体左前下俯身;右手从右腿内侧反手抓住右脚面,虎口向前;左手向左抓住左脚面,向下沉胯振压;目视左侧方(图38)。
三、仆步搬腿
左腿屈膝全蹲,右腿挺膝蹬铺成右仆步;上体右侧俯;左用向左伸搬住右脚回拉;目视右侧方(图39)。
四、仆步压腿
右仆步不变,上体右前下俯身;左手从左腿内侧反手抓住左脚面,虎口向前;右手向右抓住右脚面,向下沉胯振压;目视右侧方(图40)。
五、仆步搬腿
右腿屈膝全蹲,左腿挺膝蹬铺成左仆步;上体左侧俯;右用向右伸搬住左脚回拉;目视左侧方(图41)。
六、并步还原
左脚向右脚并拢,成为并步直立;两臂自然下垂于两腿外侧,掌尖均向下,掌心均向里;目视正前方(图42)。
要点:仆步之铺腿要伸直,脚掌全脚掌着地,不可向上掀起,尽量向下沉胯,使铺腿接近地面。
说明:照上所述方法,可反复练习多遍。
第五盘:燕子噙泥势
燕子噙泥势的练习,能提高弓步与仆步的相互转换和两臂反举的能力。能提高髋和肩两人大关节的活动范围及其灵活性能。
一、预备姿势
两脚并步,身体自然直立;两臂自然下垂于体两侧,掌尖均向下,掌心均向里;目视正前方(图43)。
二、并步抱拳
两手握拳,屈肘抱于两腰间,拳心均向上,拳面均向前;头向左转,目视左前方(图44)
三、双勾前撩
左脚向左上步,身体左转,左腿屈半蹲,右腿挺膝蹬直,成为左弓步;同时,两拳成勾直臂经膝两侧向前上撩击,高与腹平,勾尖均向下;目视前方(图45)。
四、仆步反勾
身体重心右移,右腿屈膝全蹲,左腿伸直铺平,成为左仆步;同时,两勾向后上反臂上举,高与头平,勾尖均向上;目视左前方(图46)。
五、弓步反勾
身体重心左移,左腿屈膝半蹲,右腿挺膝蹬直,成为左弓步;两勾稍向下落,勾尖均向上;目视前方(图47)。
六、转身双撩
身体右转,右腿屈膝半蹲,左腿挺膝蹬直成为右弓步;同时两后手随之经右膝两侧向前上撩击,高与腹平,勾尖均向下;目视前方(图48)。
七、仆步反勾
身体重心左移,左腿屈膝全蹲,右腿伸直铺平,成为右仆步;同时,两勾向后上反臂上举,高与头平,勾尖均向上;目视右前方(图49)。
八、弓步反勾
身体重心右移,右腿屈膝半蹲,左腿挺膝蹬直,成为右弓步;两勾稍向下落,勾尖均向上;目视前方(图50)。
九、并步还原
左脚向右脚并拢,成为并步直立;两勾成掌,两臂自然下垂于两腿外侧,掌尖均向下,掌心均向里;目视前方(图51)。
要点:动作要连贯,弓步、仆步幅要大,两勾后反举,要习量上举。
说明:照上所述方法,可反复练习多遍。
第六盘:靖王托塔势
靖王托塔势的练习能提高上、下肢的协调性能,提高腿的站立平稳性能和腿的弹踢力量,能提高实战能力。
一、预备姿势
两脚并步,身体自然直立;两臂自然下垂于体两侧,掌尖均向下,掌心均向里;目视正前方(图52)。
二、右上穿掌
左脚向开跨一步,成为开步直立;同时左掌成拳屈肘肘收抱于左腰侧,拳心向上,右掌向右上穿掌,高与头平,掌尖斜向上,掌心斜向里;目视右掌方(图53)。
三、左上穿掌
右掌成拳屈肘收抱于右腰侧,拳心向上,左掌向左上穿掌,高与头平,掌尖斜向上,掌心斜向里;目视左掌方(图54)。
四、提膝亮掌
左腿支撑身体,右腿屈膝提起,成为独立步;右拳成掌屈肘按俯于右膝上方,掌心向下,小指侧向前;左掌向头上举,并抖腕亮掌,掌尖向右,掌心向上;目视前方(图55)。
五、亮掌弹腿
左掌向前下按掌于右膝内上侧,掌心向下,掌尖向右;右掌向右后上摆举,并抖腕亮掌,掌尖向上,掌心向后;右脚面绷直,右腿向前弹踢,高与腹平;目视前方(图56)。
六、左上穿掌
右脚下落,成为开立步;同时,右掌成拳屈肘收抱于右腰侧,拳心向上,左掌向左上穿掌,高与头平,掌尖斜向上,掌心斜向里;目视左掌方(图57)。
七、右上穿掌
左掌成拳屈肘肘收抱于左腰侧,拳心向上;右掌向右上穿掌,高与头平,掌尖斜向上,掌心斜向里;目视右掌方(图58)。
支持
部分支持
反对
xinwushu
等级 圣骑士
积分 337
经验 7946
文章 291
注册 08-01-17 12:19
发表 2008-06-27 16:04:32 第3楼
八、提膝亮掌
右腿支撑身体,左腿屈膝提起,成为独立步;左拳成掌屈肘按俯于左膝上方,掌心向下,小指侧向前;右掌向头上举,并抖腕亮掌,掌尖向左,掌心向上;目视前方(图59)。
九、亮掌弹腿
右掌向前下按掌于左膝内上侧,掌心向下,掌尖向左;左掌向左后上摆举,并抖腕亮掌,掌尖向上,掌心向后;左脚面绷直,左腿向前弹踢,高与腹平;目视前方(图60)。
十、并步还原
左脚下落于右脚内侧,成为并步直立;两臂自然下垂于两腿外侧,两掌掌尖均向下,掌心均向里;目视前方(图61)。
要点:动作要连贯,亮掌抖腕,上下肢动作要协调,弹腿要快速、有力,力达脚尖。
说明:照上所述方法,可反复练习多遍。
第七盘:魁星点斗势
魁星点斗势的练习,能提高平衡能力,增强身体的稳定性。
一、预备姿势
两脚并步,身体自然直立;两臂自然下垂于体两侧,掌尖均向下,掌心均向里;目视正前方(图62)。
二、弓步叉拳
左脚向左上一步,身体左转,左腿屈膝半蹲,右腿挺膝蹬直,成为左弓步;同时,两掌成拳向前十字交叉于左膝前方,右拳在上,左拳在下,拳心均向下,拳面均斜向前;目视前方(图63)。
三、望月平衡
左腿支撑身体,右腿向后上举,高与头平,脚底斜向上;同时,右拳成掌向右前上举,掌尖向左,小指侧向上;左拳成掌,直臂向左后侧平举,掌尖向前,掌心向左;目视左手方(图64)。
四、弓步叉拳
右脚落地,身体右后转,右腿屈膝半蹲,左腿挺膝蹬直,成为右弓步;同时,两掌成拳向前十字交叉于右膝前方,左拳在上,右拳在下,拳心均向下,拳面均斜向前;目视前方(图65)。
五、望月平衡
右腿支撑身体,左腿向后上举,高与头平,脚底斜向上;同时,左拳成掌向左前上举,掌尖向右,小指侧向上;右拳成掌,直臂向右后侧平举,掌尖向前,掌心向右;目视右手方(图66)。
六、并步还原
左脚下落于右脚内侧,成为并步直立;两臂自然下垂于两腿外侧,两掌掌尖均向下,掌心均向里;目视前方(图67)。
要点:弓步叉拳要协调一致,平衡动作支撑腿要稳,动作要连贯。
说明:照上所述方法,可反复练习多遍。
第八盘:朝天蹬势
朝天蹬势的练习,能提高平衡能力,提高腿的柔韧性,是武术的重要基本功之一。
一、预备姿势
两脚并步,身体自然直立;两臂自然下垂于体两侧,掌尖均向下,掌心均向里;目视正前方(图68)。
二、提膝亮掌
右腿支撑身体,左腿屈膝上提,成为独立步;左掌经左腿内侧向下反手托抓住左脚脚底,掌心向上,小指侧向前;右掌直臂上举于头上方,抖腕亮掌,掌心向上,拇指侧向前;目视前方(图69)。
三、搬脚举腿
左手揣着左脚,向左、向上举于头上方;右手顺式抓住左脚尖向右搬拉,使左脚脚底向上,脚尖向右;目视前方(图70)。
四、并步还原
左脚下落于右脚内侧成为并步直立;两臂自然下垂于两腿外侧,掌尖均向下,掌心均向里;目视前方(图71)。
五、提膝亮掌
左腿支撑身体,右腿屈膝上提,成为独立步;右掌经右腿内侧向下反手托抓住右脚脚底,掌心向上,小指侧向前;左掌直臂上举于头上方,抖腕亮掌,掌心向上,拇指侧向前;目视前方(图72)。
六、搬脚举腿
右手揣着右脚,向右、向上举于头上方;左手顺式抓住右脚尖向左搬拉,使右脚脚底向上,脚尖向左;目视前方(图73)。
七、并步还原
右脚下落于左脚内侧成为并步直立;两臂自然下垂于两腿外侧,掌尖均向下,掌心均向里;目视前方(图74)。
要点:支撑腿要稳,上举腿要伸直。上伸腿要经过同侧肩后,尽量里搬,身体正直。
说明:照上所述方法,可反复练习多遍。
第九盘:撑补势
撑补势是仆步搂手弓步架冲拳和转身马步架打两个动作的组合。练习些盘功能提高手眼身法步的协调性能,能提高攻防能力。
一、预备姿势
两脚并步,身体自然直立;两臂自然下垂于体两侧,掌尖均向下,掌心均向里;目视正前方(图75)。
二、提膝摆掌
右腿支撑身体,左腿屈膝上提成为右独立步;同时左掌里、向上摆于复前,掌心向下,掌尖向右;目视左侧方(图76)。
三、仆步搂手
右腿屈膝全蹲,左腿伸直向左侧滑出铺平,成为左仆步;同时右拳屈抱于右腰侧,拳心向上;左掌沿左腿向左搂手于左脚上方;目视左手方(图77)。
四、弓步架打
左腿屈膝半蹲,右腿挺膝蹬直,成为左弓步;同时,左手成拳向左上方架拳于头左上方,拳眼向下,拳面向右;目视前方(图78)。
接着,右拳直臂平肩,向前冲出,拳心向下,拳面向前;目视右拳方(图79)。
五、马步架打
身体右转,两腿屈膝半蹲,成为马步;左拳屈肘收抱于左腰侧,拳心向上,右拳向上,向右架拳于头右上方,拳眼向下,拳面向左;目视左侧方(图80)。
接着,左拳直臂平肩向左侧冲出,拳心向下,拳面向左;目视左拳方(图81)。
六、提膝摆掌
左腿支撑身体,右腿屈膝上提成为左独立步;同时右掌里、向上摆于复前,掌心向下,掌尖向左;目视右侧方(图82)。
七、仆步搂手
左腿屈膝全蹲,右腿伸直向右侧滑出铺平,成为右仆步;同时左拳屈抱于左腰侧,拳心向上;右掌沿右腿向右搂手于右脚上方;目视右手方(图83)。
八、弓步架打
右腿屈膝半蹲,左腿挺膝蹬直,成为右弓步;同时,右手成拳向右上方架拳于头右上方,拳眼向下,拳面向左;目视前方(图84)。
接着,左拳直臂平肩,向前冲出,拳心向下,拳面向前;目视左拳方(图85)。
九、马步架打
身体左转,两腿屈膝半蹲,成为马步;右拳屈肘收抱于右腰侧,拳心向上,左拳向上,向左架拳于头左上方,拳眼向下,拳面向右;目视右侧方(图86)。
接着,右拳直臂平肩向右侧冲出,拳心向下,拳面向右;目视右拳方(图87)。
十、并步还原
左脚向右脚内侧并拢,成为并步直立;两拳掌向然下垂于两腿外侧,掌尖均向下,掌心均向里;目视正前方(图88)。
要点:动作要连贯,上、下肢要协调一致,步子要稳,冲拳有力,力达拳面。
说明:照上所述方法,可反复练习多遍。
第十盘:霸王举鼎势
霸王举鼎势是腰部练习的一种基本功。练习此盘功它能提高腰部和腿部的柔韧性及腰部腿部的灵活性,能提高动用质量。
一、预备姿势
两脚并步,身体自然直立;两臂自然下垂于体两侧,掌尖均向下,掌心均向里;目视正前方(图89)。
二、并步抱拳
两手握拳,屈肘抱于两腰间,拳心均向上,拳面均向前,头向左转;目视左前方(图90)。
三、单臂直举
右拳成掌,直臂上举于头上方,掌尖向上, 掌心向右;目视左掌(图91)。
四、侧下前俯
上体前下俯腰;左手向前(图92)向下按于右脚尖前地面上;目视左掌方(图93)。
五、单臂直举
上体起立;左掌成拳收抱于左腰侧,拳心向上;右拳成掌,直臂上举于头上方,掌尖向上, 掌心向左;目视右掌(图94)。
六、侧下前俯
上体前下俯腰;右手向前(图95)向下按于左脚尖前地面上;目视右掌方(图96)。
七、叉掌上举
上体起立;两手成掌,在腹前十指交叉,上提经胸前外翻直臂上举于头上方,掌心均向上,小指侧均向前;目视两掌方(图97)。
八、前下俯腰
上体前弓(图98)下俯;两手前下按于两脚尖前方地面上,掌心均着地;目视两掌方(图99)。
九、抱腿前靠
两手分开,向外向后绕于两腿外后侧,抱住小腿后侧;面向两小前腿贴靠,略停片刻(图100)。
十、并步还原
上体起立,成为并步直立;两手臂自然下垂于两腿外侧,掌尖均向下,掌心均向里;目视正前方(图101)。
要点:动作要连贯,上举臂时,要尽量向上引体,使身体舒展开;向下俯腰时,两腿要伸直,不可弯曲,下按地时,两手要尽量按着地面,面靠腿时,面部要尽力贴在腿上。
说明:照上所述方法,可反复练习多遍。
http://www.wushuweb.com/forum/a/a.asp?B=69&ID=513023 这里有
6、大师解迷:红拳与洪拳的区别及特点!
楼主您好
红、洪之异
拳法流派繁多,虽有百川一源,直传、再传之议,亦具同化旁出新生崛起之别。明清籍载有“红”无“洪”,“红”在“洪”前自不待言,洪拳乃后生拳种。是以红、洪实为不相统属的两个拳种。《国技略论》“以红拳亦洪拳”传误尔。至戚氏三十二势拳法,又似一脉相承。冀式拳法之洪拳,鲁兼有六合、燕青、密宗之势;豫省许昌洪拳,据查是冀、鲁之传,因查制有查拳之风;至闽、粤、川、鄂省的洪拳、洪门拳,虽同属南拳范畴,亦各自有别。
少林寺红拳
少林寺虽名尊佛教禅宗祖庭,亦海内百家荟萃圣地,以地邻关中而冀、鲁远,豫西宛洛又是红拳直传之域,历代交流不息查之有籍。关中红拳之入少林,为少林寺拳法所兼习,白衣殿行拳壁画,风神韵势势犹在,然迭经损益,渐失其原貌。至瞻仰今之少林僧红拳势法演练,架势紧凑、打法朴实、身稳步健、套路简干,力法刚中寓柔,兼有六合、心意、罗汉、通臂诸般少林势法,多拳同化,早已“庙是神非”、“貌合神离”,失却红拳本像,名虽曰红、俨然另家(少林)红拳(注○27○28)。戚氏三十二势拳法之红拳
元代有“觉远上人访白玉峰于陕西、兰州,入寺(少林)授技传大小红拳、棍术、擒拿”之说(注○34),明承宋制、戚氏三十二势拳法中之红拳,则当本自陕西或经少林再传之红拳。然而尚阙同代断言戚氏三十二势拳法中之红拳,即源自关中红拳或经少林寺再传之红拳史料。而《小知录》载之“西家拳”与《清稗类钞》之大小红拳、关西拳中的关西拳(潼关与函谷关以西),显然为红拳拳法无疑。而戚氏撰著之《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内又记有“少林寺之棍”之说,以少林红拳元有陕传之说,以少林、宛、洛乃为红拳直传之域,戚氏罗织教师多有河南、山东教师,亦可推知戚氏军中或有善少林棍法而兼擅红拳之教师(注○29)。是以戚氏三十二势拳法所撷之红拳势,为少林再传之红拳。加之戚氏三十二势拳法中之红拳雀地龙势与清关中为发源地、域及十省之红拳雀地龙势,同名、同势、同法,雀地龙势又为清红拳套路和盘功之主法要势,确为具有该势之他拳所不及。以现代状当为历史遗存的发展,借助现状又可以推知历史的梗概之说,要造就拳域广阔、三十六路(套)红拳套套皆有雀地龙势的局面,绝非少数人朝夕所为,必然是累代长期研练所致。所以戚氏三十二势拳法中的红拳,可能直接源自陕西或经少林寺再传之红拳,与明之红拳一脉相承。鄂西之洪门拳
鄂西宜昌地区之洪门拳,经考查,乃渝州(四川重庆)传授(注○30)。或船夫相殴,或争一港津,地远偏僻,以拳武为恃。渝、宜有大江相通,六十年产渝州拳法,以红拳为宗,乃关中高氏所授,红拳由渝而宜,流传至今,及目睹宜昌洪门拳传人演红二路洪拳套势,褛二路红拳拳势拳法风貌。所以鄂西之洪门拳,实为关中红拳再传(注○31)。“洪”乃“红”字误传。究其原因与帮会袍哥有关。豫之许昌洪拳
洪拳是受冀、鲁、豫三省地方拳流熏陶、具有地方色彩的新生拳派。《国技略论》误称“红拳同洪拳”,实红、洪乃不相统属的两种拳派。《国技概论》一文中载有“洪拳法七套:黄莺落架二十四式、六十四式、统拳、串拳、老架拳等。虽洪拳有十趟为初学入门之基础,练法以飚疾为主,拳法招数繁多,又以短拳为甚,一百余手。故虽仅七套,已足资应用矣”。然经实地考察:冀鲁传许昌之洪拳,套路有十,无外帮拳,以小洪拳为基础,以四趟洪拳为最。其步型拳套有弓、马、铺、虚,实战散打则有三才、弧形、三角、跟步;招数擅长风摆荷叶捶、掌、转花拳、连环腿;至进身则有贴身靠打;战术上讲究闪展腾挪、虚实应变。其械长短兼有,皆东路传系(注○32)。洪拳传习者回、汉族均有,缘民族杂居之地,纠纷械斗时起,互相窥研对方之秘,学习对方打法,所以回族在传习共传统之弹腿、七势、查拳、心意的同时,亦兼习洪拳,少林他拳。然以查、洪均为十路(套),均以四路为崇,显然洪拳直接受查拳影响,因查制入洪拳。闽、粤之洪拳唐豪在《伪托的十八罗手》一文中称闽粤之洪拳,乃“洪门假托少林传习的一种拳术”。纯系南拳之属,与北方洪拳迥然有异。渊源与清末反清秘密结社有关。武汉地区之洪门拳
武汉地区之洪门拳,因地处大江南北拳派交汇之地,拳法亦兼南北,名虽属南,又多长拳之手。综上所述,首先由于红拳特点和主要内容的概括介绍,红拳历史和发展的追述,使我们认识到红拳确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独具特点、自成体系、普及面广、深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一个拳系,是我国武术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曾与兄弟拳系一起通过各自的本体研练,兼取他长的长期实践和杰出人物的努力,为繁荣发展我国武术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这对于全面研究明清我国武术的发展,提代了颇有价值的参考。其次,红拳传统的基础训练法——十五盘功的发展前景,无论是套路的继承与新编新创,或者是基础与专业的训练,都须在综合性、技术性和实效性方面进行“挖潜”工作,推陈出新,不断改进和发展。至于红拳打手的母子——九拳,如能坚持长期九拳训练,并逐渐掌握红拳打手规律,则不仅奠定实战打手的基础,而且把握了武术训练、套路创编和武术教学及突出武术特点的依据。而红拳的棍法,与俞大猷棍法有密切棍缘关系的二十四母子双头棍与十六母子单头棍法,则又是探索荆楚长剑、俞氏棍法与少林棍法关系及“西棍”的形成,开展长兵棍法对抗不可多得的珍品遗作
7、洪拳怎么练 洪拳的历史以及分类是什么
洪拳属于中国传统拳术中的南拳之一。关于其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洪拳是清代南方民间秘密结社三合会(洪门)假托少林所传习的一种拳术;另一种说法由元、明间陕西地方拳术红拳加上其他拳术演变而来,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其中第一种说法广为接受。洪拳流传区域甚广,如两广、两湖及四川陕西等地,在香港、澳门、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也颇有影响。在台湾洪门由郑成功在台湾创立的“金台山”开始流传,在南中国发展组织,练习武术,宣传反清复明思想。
洪拳分类
编辑
老洪拳
又有南北地域之分。
洪拳 鹤拳
洪拳,由元、明间陕西地方拳术红拳加上其他拳术演变而来,已有30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清代南方民间秘密结社三合会(洪门)假托少林所传习的一种拳术。洪门由郑成功在台湾创立的“金台山”开始。在南中国发展组织,练习武术,宣传反清复明思想。
南方洪拳先在广东流行,是广东“洪、刘、蔡、李、莫”五大拳之首。南洪拳以龙、蛇、虎、豹、鹤五形编成。可以单形练习,如龙拳、虎拳、蛇拳等;亦可混合练习,如虎鹤双形拳、五形拳等。其特点:腿法比较少,步稳势烈,硬桥硬马,刚劲有力,以声助威。北派加上熊,猿(猴),鹞,鸡,鹰,燕,马等拳势,以四平大马,跳跃腾娜,闪展灵活,拳势威猛,大开大合。
洪家拳
洪家拳南拳拳种之一。俗称洪拳,相传已有30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广东流传甚广,是广东“洪、刘、蔡、李、莫”五大拳之首,被南派武术届公认为南拳中之精华,其流传区域亦广,如四川、湖北、湖南、广西、陕西等地,在香港、澳门、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也颇有影响。据说系清代民间秘密结社洪门假托少林所传习的一种拳术。洪门相传创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另传起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明将郑成功在台湾创立的“金台山”,该组织以明太祖朱元漳年号“洪武”的“洪”字立门,故称洪门。推行与从事洪拳练习,以练习武艺为名,发展组织,宣传反清复明思想。此说尚未得到可靠证实。出现了九官手、老君堂
洪拳学士打躬(正侧起步式)
等套路。洪拳气势刚猛、劲道十足而又十分实用,因此作为南拳代表,国标武术南套路”很大一部分之架势拳路,就来自洪拳拳套。
洪拳是以龙、虎、狮、豹、蛇、鹤、象、马、猴、彪的象形与特性结合武术技法创编而成。
套路
洪拳的拳械套路多而杂,其主要徒手套路有:龙拳、虎拳、豹拳、狮拳、象拳、马拳、猴拳、鹤拳、蛇拳、彪拳、虎鹤双形拳、五形拳、十形拳、五行拳(分别是伏虎金星拳、夹木拳、水浪拳、火箭拳和土地拳)、铁线拳、闯少林拳、铁功三线拳、叠掌、洪门拳、青龙手、武松手、白虎捶、子午捶、大洪捶等。主要器械套路有:单头棍、双头根、铁包金棍、七点半棍、十点半棍、八封棍、二十四枪头棍、海底藏针棍、十七连枪棍、十八连棍、平西棍、飞龙棍、桥梁棍、中栏棍、洪家伏虎凳、青龙刀、洪家二龙刀、大斩四门刀、关刀、大刀、双龙拐、洪家双刀、雪花盖项双刀等。主要对练套路有:十二连拳、六合棍对练、棒对练、棒对凳等。
练习要诀
该拳要求身正步稳,下盘沉实。手型有拳、掌、指、爪、勾、鹤顶手等。手法中
洪拳盘功 风摆杨柳
有沉桥、圈桥、封桥、冲拳、插掌等。步型以四平马为主.还有三角马、子午马,吊马和熙城步等。身型要求含胸、立腰、收腹、敛臀、沉肩、垂肘、沉桥坐步。发力时要求蹬腿、扣膝、合胯、转腰,先蓄后发,猛力出击。有时还因势发声,以声助威。
区域影响
洪拳在广东省各市、县、区均有流传尤以湛江、花县、广州、佛山、南海、顺德较为广泛。
花洪拳
另一枝由梁二娣传入佛山而至顺德,顺德一支,可以追溯至黎三兴,当时称为花洪拳。二战后,黎三兴的外孙陈家廉后正式定名为永春拳。
花红拳极有可能是从东莞之莫家拳衍演出来。并拳套有串花拳,箭拳,黑虎拳,豹拳,人字桩,钓鱼及盘龙棍。
8、何谓红拳?其特点、精髓、要点是什么?传播为何不广?
红拳文化与武礼
红拳具有的文化特性,和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在于红拳具有的独特魅力和地域环境、人文文化,不仅因为它内容丰富,体用兼备,还在于它蕴含着深刻的东方哲学思想。学习红拳不仅要研习技艺,更要追求和理解红拳丰富的哲学文化内涵。红拳老师注重武德教育,传徒授艺时,先要考察其品德,再观其行方可教之。红拳文化武礼,独具特色,按照自己的社会地位尊称,一切行动,一切过程依礼而动,依礼而始终。上场必礼,是红拳人的传统美德,亦是必行的程式。武礼可分为:站礼、拱手礼、口礼三种。一是站礼,即平日自己习练套势,由场右边上场启示起势,前辈早已形成定规---右上右下,并步成立正姿势,目视正前方。仅此一礼势,实为一种心理,是练,定心静气自省如何练好这一套路的思想提示:二是公开表演演练套路以前,出场表演者,立身并步站立做出特定动作;两臂高抬,胸前屈肘一掌一掌屈腕相握,向前上下两下即可,或左手抱右手,转身动步一圈频座拱手圈礼,以此表示对观看者的尊重,或遇之“以武会友”表演或武术竞赛演完收势下场。红拳极为讲究的徒手或器械对抗竞赛中,打手跑拳,提枪抱棍时,都是按照点到为止的原则以求胜负。为此,大都有较为明确的制度,那就是一让二过三胜负。让远让进不让寸。双方较量开始前,必须道一个礼貌口语:“请”才能正式比赛。双方较量中,必须按照不能严重伤害对方和点到为止的原则,亦可以说,这是属于“礼”的延续范畴之类的事,红拳的礼仪,涉及范围极广,表现在师徒关系上是那种带有血缘关系的师徒如父子式的“礼”相当普遍,十分严肃,尊师重道一直延续到今天,这是红拳与其他体育项目最为不同的特点。
红拳套路
陕西红拳包括打手对抗和套路运动两类形式及盘、法、势、理四个方面。突出表现“八字八法”的主要内容,红拳有拳有序,拳序结合,流传拳域起落势相约为一。
盘,红拳传统的基础训练——十大盘功。又称十大盘筋,简称盘功。它是红拳依据套路演练和实战打手实际需要,是属于以地面为依托物、以自身体重为负荷的静力、以柔韧为主的训练方法之一。盘即一组动作姿势,十大盘即十大组动作姿势;各种功法习练;千字锤、千把攒、千斤坠、踢桩、打桩、梅花桩、盘刀举凳、打沙袋、插沙袋、磕臂膀、磕树、举锁子、挑担子,及有练手之法、肘法、肩法、眼法、身法、胯法、膝法、步法、及药物配合练习、各不同器械都有各自不同的练习方法等(各拳系有不同的训练内容)。现择高氏十大盘功为例简述:首盘霸王举鼎势;二盘为撑补势;三盘为力推泰山势;四盘为千把攒势;五盘为孤雁盘翅势;六盘为雀地龙势;七盘为燕子噙泥势;八盘为单足独立势;九盘为靖王托塔势;十盘为魁星点斗势。
法,即打手手法,零手有百,汇编成串,组排成排子手。与组手排子(如五虎群羊、六把扇子、蜜蜂采花、八排手、九手排子、十二镫捶手),打手母子九拳及打手跑拳程式—门子,相辅并习,组成红拳完整的打手体系。
势,即套路,陕西红拳以七大拳系组成:红拳、花拳、炮拳、九拳、地趟、通臂、跑拳(门子),套路百余套。
理,即拳法理论。遗有专篇(如红拳打手歌五篇),谱本记有套路与动作名称及打手要言、口诀扎字、用武要言、图等,有拳有谱(基本上用关中方言)。在我国武术流派中,红拳堪称内容丰富、自成体系的一个拳系。
八字八法,即手法(撑、斩、勾、挂、缠、拦、沾、挂)、步法(弓、马、偷、夺、即、窜、踪、退)、棍法(封、摩、揭、挑、搬、提、裙、拦)、刀法(提、扎、砍、撩滚、摩、擒、拿)、枪法(封、闭、捉、拿、撸、提、缠、环)、鞭法(遮、拦、踪、横、领、辟、刁、打)。以“八字八法”形成了陕西红拳的主要内容。
陕西红拳常用的器械:长器械有枪、矛、叉、戟、戈、双头枪等;短器械有匕首、刀、剑、斧、钺、铲、其它器械有棍、鞭杆、拐、盾、锤、流星锤、鞭、槊、锏、双钩、耙、抓、弓、矢、弹弓等。拳械内容共有40余套之多。
陕西红拳各类拳谱,套路共百余套。
红拳内容:包括打手对抗和套路运动两类形式及盘、法、势、理四个方面,而切保留了古老的单式技法(手法、腿法、摔法。既:出手一点红一招制人),和组合技法(排子手、组合拳法、既:犯了招架十下八下)。红拳的劲力讲究:拧腰摆胯,力发于根行于梢。
盘:
即运动基本功,又称十大盘筋,是习练红拳的入门基本功。俗称“筋不盘软,不学艺”。
十大盘又有软盘与硬盘之分。
十大盘软盘是:首盘霸王举鼎势;二盘撑补势;三盘力推泰山势;四盘千把攒势;五盘孤雁盘翅势;六盘雀地龙势;七盘燕子噙泥势;八盘单足独立势;九盘靖王托塔势;十盘魁星点斗势。
十大盘硬盘:千字锤、千把攒、千斤坠、踢桩、打桩、梅花桩、盘刀举凳、打沙袋、插沙袋、磕臂膀、磕树、举锁子、挑担子、缠线拔蒜、及不同器械的功法练习。
法:
即打法,主要有:“踩腿审进,钻靠刁打,交口明、行一实二,声东击西、后发制人,闪绽腾挪飞步刁打。零手有百余;组手排子如:五虎群羊、六把扇子、蜜蜂采花、八排手、九手排子、十二镫捶手等亦有几十之多。打手母子九拳及打手跑拳程式——门子,相辅并习,组成红拳完整的打手体系。
(1)手法:
手法是指近身实战攻防变化的技法法则。实战训练时叫“打手”。红拳的手法是以“撑斩为母,组排为形,零招散打,汇集成串”的打手体系,亦即红拳之精华所在。八种打法(撑、斩、勾、挂、缠、拦、沾、挎)在拳械中亦得以发挥。
排子手。排字意味着可单练,也可对练。单习排手各招时,左右互换,亦进亦退。两人盘排手时,其中一人按排字手格式出招,另一人处于守势,做相应的防御动作。对练是双方切磋,即“走门子”,亦称“打手跑拳”,以各种手法为主,身法、腿法为辅,相辅相成,故名排子手。其类型邢家有:六把扇子、五虎群羊、江南九手排子、三十六排手等。高家有:四排手、十排手、十二排手。习练者要经常进行“跑拳搭手”的技法的实际运用,师徒之间,师兄弟之间相互切磋点到为止的一种文打方法。
红拳打手绝招有:撑手带云手,打得天下无敌手。偎身靠子拧心肘,打人凭的六合手。
三十六排手之内容:
(1)贴墙挂画 (2)猛虎爬壁 (3)罗汉负宝 (4)判官脱靴
(5)小鬼脱衣 (6)玉带围腰 (7)浪里拾柴 (8)霸王安闲
(9)美女照镜 (10)叶底藏花 (11)锁里拔簧 (12)秦王背剑
(13)搬倒泰山 (14)老君捧盘 (15)缠捶袖手 (16)单段双段
(17)罗汉倒扫 (18)单手擒方腊 (19)金纽银扣 (20)金雀捧圣
(21)大鹏展翅 (22)花马分鬃 (23)云里显圣 (24)隔墙撇竹
(25)白猿献果 (26)犀牛望月 (27)泥里拔葱 (28)鹞子入林
(29)野践满地 (30)脚踏鸳鸯 (31)撑棚斩架 (32)仙人摘桃
(33)小鬼攧枪 (34)老君抱葫芦 (35)李逵标鱼 (36)迎门铁扇子
(2)腿法
红拳拳谚中有“手是两扇门,全凭腿打人。手打三分,腿打七分,远脚、近膝、贴身胯打”等
红拳腿法主要包括:
在功能上,上腿主要是进行上三路(头、面、耳根、颌颏)的攻击。腿法有:迎风腿(正踢腿)、五花十字腿、背剑腿(外侧腿)、飞燕腿(外摆腿)、挂面腿(里合腿)5种。十字披红腿、
中腿主要是进行中三路(胸、腹、腰)的攻击,腿法有:撩阴腿、开门腿、挎剑腿、肋里塞车腿、挖腿、罗汉腿、磨盘腿。
下腿主要进行下三路(膝、胫、足)的攻击。腿法有:“拦马槛子腿、拨腿、蒲蓝腿(扫腿)、拨腿、顶门腿。抄腿后腿主要是用腿后击对方头面、胸部、腹部,腿法有:跟子腿、后撩腿、美女照镜腿、兔儿蹬鹰腿、驴儿后蹶腿。
腾空五腿主要是腾空踢击对方要害部位的一种方法,腿法有:二起腿、旋风腿、饿马奔槽、腾空双飞燕、腾空侧踹。
跌法五腿主要是避实击虚,采用倒地滚打的跌法技法,腿法有:金锁银扣腿、金绞剪腿、死人腾床、黑驴滚毡、乌龙绞柱。
(3)拿法
踢打跌拿中的拿技,红拳传统称之为“串子”,红拳拿技为三十六把拿。即猛虎爬壁、黑鹰锁嗉、金丝锁喉、金钩钓鱼、古琴独调、搬头换顶、仙人指路、暗渡陈仓、窝里炮捶、搬倒泰山、鸽子旋堂、金丝缠臂、顺手牵羊、赤风摇头、铺地锦绣、定海神针、架海金梁、举手降服、白虎摇头、叶底藏花、凤凰展翅、金丝缠腕、双开金锁、猛虎出柙、金刚折臂、湘子挎篮、强虏附首、侧耳听风、伏首阶下、将军敬酒、震地惊雷、横刀刮鸭、双龙入洞、鸿雁穿喉、二虎争食、声东击西。
(4)滚跌《万福堂红拳拳谱》中“九滚十八跌”之打法,弥补了红拳倒地反败为胜之缺。
“九滚十八跌”:
一黄龙滚江,二鲤鱼返江,三太子滚殿,四黑驴子滚毡,五美女晒鞋,六坤鱼翻刺,七缠倒探腿,八金铰剪,九金纽银扣。 一死人腾床,二老兔蹬鹰,三下马坐泥,四阴锁阳锁,五美女滚毡,六小鬼攧枪,七力推泰山,八浪里撑舟,九鲤鱼扣腮,十叶底藏花,十一千斤闸,十二夫子拱手,十三倒身拔龙,十四单凤朝阳,十五拌跤,十六黄狗当道,十七二郎担山,十八仙人指路
(5)摔法
樵夫捆柴、老树搬根、勾连腿、却地龙、顺手牵羊、倒卷红。
器械打法
以棍枪为例,手法在器械上的应用与变化,数邢三的十六母子单头棍和二十四母子双头棍法,及赵武陆合枪法皆堪称绝技妙法。其内容于后:
a)、十六母子单头棍(白眉棍)。
黄鶧照坡,白虎洗脸,二龙争珠,樵夫砍柴,蜜蜂采花,庄稼扬场,海底捞月,老君倒关门,鸭子三拌嘴,黄?探爪,仙人捧盘,金鳌劈舟,李逵标鱼,金龙缠柱,勾阴为阳,判官脱靴
b)、二十四母子双头棍。
怀中抱月,母猪探泥,水花落挑,扁身中拦,夜叉探海,直棍拦取,锁里拔簧,倒取摩天岭,月斜月圆,珍珠倒卷帘,青龙三摆头,凤凰三点头,鸿门锣儿,脑门穴里一点红,水里挑莲,火里抓纸,姨娘倒穿鞋,上抡下扫,花子闯街过,莺莺倒上桥,公主攮王彪,陈俊背鞭取濮阳,击击击,刮刮刮。
c)、陆合枪诗
此枪立势甚刚强, 梨花圈枪世无双。
圈枪为母玄中妙, 左腾右挪把人伤。
封闭捉拿使得妙, 梨花摆头法更良。
里外把门人不晓, 双封纵步使花枪。
要知圈枪先学母, 秦王摩旗第一枪。
缠枪拈棍黄龙枪, 黑龙入洞最见长。
把门救护法程好, 凤点头分第二枪。
穿指滚袖并鹞子, 败走大略直入强。
扭手救护身法秘, 扫帚分为第三枪。
背拿拦腿并摆拦, 如猫扑鼠甚威严。
迎风救护枪法祖, 白蛇弄风第四枪。
双封双闭死求活, 无中生有发神枪。
兼有对接来救护, 拔草寻蛇第五枪。
一捷为先接二进, 夺窝复夺称凤凰。
裙拦刁扎还手救, 梨花落总第六枪。
势:
势,即套路,含拳械对练,红拳套路有三十六路:小红拳、大红拳、太祖红拳、中红拳、太宗红拳、二路红拳、粉红拳、老红拳、长小红拳、月明红拳、关东红拳、关西红拳等。至于所用器,长兵以枪棍刀械为主,如六合大枪、单头双头母子棍、阴手琵琶棍等,断门刀、步战刀等;据《大清拳礼序秘籍本》《红拳拳谱》统计,套路总有百十之多。套路作为入门基本功训练,使初学者身法灵活,步法协调,即可下场表演,又可强身健体,是陕西农村主要的娱乐方式。
理:即红拳理论,红拳以《纪效新书.拳经捷要》做为拳法理论基础,注重技击性。现存红拳打手歌五篇,即:《红拳拳谱》、《红拳跑拳打手》、《红拳八大步法》、《红拳用武要言》、《红拳练功方法(药物等)》,及拳谱口诀扎字、用武要言、图谱等。
红拳主要特点:总括为十六字诀 “撑补为母,勾挂为能,化身为奇,刁打为法”。
红拳拳法(师宝龙著1765--1845)
一要功夫二要拳,三要足手紧相连,手起脚不挪,止注打不着,脚起手不动,必定是大病。侧身换膀学的精,就是神仙也不中。打人如闪电,拔步如放箭。手去不显身形,显身形何为能。势势要亮,脚脚见将。身势如闪电,脚底如鱼窜。拔步如风,站步如钉。轻如鸿毛,重如泰山。拳打势样招架。打手不见手,见手不算手。进步如鸡窜,出捶如放箭。高棚低压,里勾外挂,撑斩勾挎,高低上下。双手不离腔,你忙我不慌。扁身身法最为奇,脚眼手尖不可离。打拳不离三尖,脚尖、手尖、鼻尖。出捶先看肩膀动,眼尖手快耳听风。手是两扇门,全凭腿打人。得步忙进脚,打人如捏火。撑来换撑,斩来换斩。撑不动不撑,斩不动不斩。高如泰山,低如鸟雀。有膀却无膀,无膀却有膀。丁膀不见膀,手去复探膀。你斩我绽,你绽(注:绽陕西方言读can解开的意思)我闪。阴阳要转,两手要直。前腿要屈,后腿要直,步步着力,天下无敌。撑手带云手,打得天下无敌手,打如玄黄,小如猫。五法合一家,打人焉不发。眼与心合,项与肩合,肘与膝合,腰与腿合,脚与手和,气与力合。肩探捶攒,吸喉贯顶,翻臀折腰。一呼一吸,气如细丝,习气养身,穿肠过肚。五脏六腑,气串经络。行于丹田,左传右转。拧腰捩胯,通关利窍。挖心出捶,搓磨括打。下针为本,惜气养身。吸气之法,缩骨欠肩,搜肩探膀。顺人之劲,借人之力。撑捶不利离腔口,前手如推泰山,后手如拔虎尾。手法容易劲口难,离人一寸,打上有劲,离人远必定闪。前顶后挺,上不离胸膈,下不离带口,高不过眉,低不过肩。捶到临身躲,迅雷不及掩耳。转劲最为高,身法要逍遥。眼硬打的眼软,手快打的手慢。拳不离脚棍不离搠,拳打手指,枪扎步眼,眼观手脚定存亡。一要准,二要稳,三要欺心,四要狠。拳有千变万化,闪身脱化滑如鱼。一搬二扣三丁拐。
红拳十六字决意解
第一,“撑补(斩)为母”。
“撑”和“补”的关系就是防和攻的意识,撑为防,补为攻,作为根本,“补”乃是技击变化之源。要求习练者要明白“撑中有补,补中有撑”,“以撑换补,以补换撑;以补换补,以撑换撑”。“撑来换斩”总之是“撑”与“补”变化随情,紧密关联。何况在“撑补”中还带藏着巧妙的“劈斩”。仅就“撑”而言就有“单撑”、“双撑”、“紧撑”、“翻撑”以及“却地撑”、“转身撑”等之区别。红拳中的“撑”不是一般的硬碰直撑,而是滚化的圆变的“撑”,确实“撑”法之特令人钦佩,“撑”法之妙、意深无穷。
第二,“化身为奇”。
武林界均知,“拳家的身,贵如金”。红拳,特别重视“化身”的练习。讲究自身不能化,既不能进膛制敌,更不能避敌取胜。在化身方面强调这两条:“身是一条线,不是一个面;侧变肩要活,肩活步为先”。拳法讲:“侧身换膀练得精,就是神仙也不中”讲究:“左非左,右非右,退又进,进有退,”突现了变化的一个“奇”字。
化身不仅使拳脚变化,进退相联,尤为可贵的是削弱对方之力,借力趁势取胜。故练红拳的主导思想不是以力拼力,以猛对猛,而讲究:“拳技功夫真,一巧破千斤”,要巧破千斤没有化身的本事就根本不行。要“化身”必须注重身法锻炼,以盘功练架的“弓步冲捶”而论要求是“侧身一条线,胸腹不全显”。红拳”中的套路“通臂拳”、“六合手”、“闪绽腾挪”等都是练身法而体现“化身为奇”的重要体现。
第三,“勾挂为能”。
“勾挂”也就是红拳里的“云手”,在红拳诸多套路中连接招式拳谱讲,“练好云手和抹手,打的天下无敌手”红拳突现出的特点是“轻”字,因而“勾挂”的手法才能表现出“轻”功的优势。在红拳的初级阶段,师传教导是要掌握:“高棚低压,里勾外挂”的技能。但到了高级训练中特别要求是:“高不棚,低不压;里不勾,外不挂,制敌取胜只一下。”这个秘诀是:“有影无影,见形变形,一势三翻,连环妙用。”什么是“勾”?什么是“挂”?“勾”中变招,“挂”必带卸,“勾挂”有高势低势之分,亦有单势、双势之分,但都在变化中应用。其能无穷。“红拳”中《子拳》套路“勾挂”之招最多,是体现“勾挂为能”的典型代表。
第四,“刁打为法”。
“刁打”红拳,中最突出的技击特征。“刁”是“审”对方之情而发,与“打”相联。不进即“刁”而退之,如进“刁打”并用。以“刁”消对方之力,用“打”又以“刁”而退避。“刁打”可贵之地,均在对方要害之处,尤以击打点破穴道为秘,所以“刁打“是贯穿在红拳“的始终之法。名拳《四究拳》,是运用刁打的典范。手法共二十盘,用时每盘都是前后左右,四面八方进击化变;刁必变,打必胜,神奇惊人。
9、洪拳的洪拳分类
又有南北地域之分。洪拳,由元、明间陕西地方拳术红拳加上其他拳术演变而来,已有30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清代南方民间秘密结社三合会(洪门)假托少林所传习的一种拳术。洪门由郑成功在台湾创立的“金台山”开始。在南中国发展组织,练习武术,宣传反清复明思想。
南方洪拳先在广东流行,是广东“洪、刘、蔡、李、莫”五大拳之首。南洪拳以龙、蛇、虎、豹、鹤五形编成。可以单形练习,如龙拳、虎拳、蛇拳等;亦可混合练习,如虎鹤双形拳、五形拳等。其特点:腿法比较少,步稳势烈,硬桥硬马,刚劲有力,以声助威。北派加上熊,猿(猴),鹞,鸡,鹰,燕,马等拳势,以四平大马,跳跃腾娜,闪展灵活,拳势威猛,大开大合。 洪家拳南拳拳种之一。俗称洪拳,相传已有30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广东流传甚广,是广东“洪、刘、蔡、李、莫”五大拳之首,被南派武术届公认为南拳中之精华,其流传区域亦广,如四川、湖北、湖南、广西、陕西等地,在香港、澳门、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也颇有影响。据说系清代民间秘密结社洪门假托少林所传习的一种拳术。洪门相传创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另传起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明将郑成功在台湾创立的“金台山”,该组织以明太祖朱元漳年号“洪武”的“洪”字立门,故称洪门。推行与从事洪拳练习,以练习武艺为名,发展组织,宣传反清复明思想。此说尚未得到可靠证实。出现了九官手、老君堂等套路。洪拳气势刚猛、劲道十足而又十分实用,因此作为南拳代表,国标武术南套路”很大一部分之架势拳路,就来自洪拳拳套。
洪拳是以龙、虎、狮、豹、蛇、鹤、象、马、猴、彪的象形与特性结合武术技法创编而成。 另一枝由梁二娣传入佛山而至顺德,顺德一支,可以追溯至黎三兴,当时称为花洪拳。二战后,黎三兴的外孙陈家廉后正式定名为永春拳。
花红拳极有可能是从东莞之莫家拳衍演出来。并拳套有串花拳,箭拳,黑虎拳,豹拳,人字桩,钓鱼及盘龙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