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跟博导养养生

跟博导养养生

发布时间:2020-07-13 21:20:19

1、教授和博导哪个更加重要

教授是老师的一种职称,多指在大学或社区学院中执教的资深教师与研究员,教授为大学教师职称的最高级别。
博导,即博士研究生导师,是一个中国特有的职称,在高教系统(大学、研究院所)中承担对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作用。
一般博导均已取得教授(研究员)头衔,随着改革,部分重点院校部分领域优秀的副教授也已经被授予博导的资格。
二者的区别是教授不一定是博导,博导一定是教授。

2、大家回答,一个博导回复一个考生,说他学养颇佳,十分欢迎他报考。这只是客套的话吗?

不能完全算客套!因为学养颇佳这个词有一定的评价的意味在里面!这说明这个博士对这个考生是有一定的了解的。但是也算是客套话的一种,一般都是比较有修养的文人会这么说话!所以尺度你还需要自己把握!为人交际有时候就是这样!不能搞得太清楚!难得糊涂嘛!哈哈哈!

3、李银河之流博导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吗——为纪念钱学森而疑问

部分专家,只是学的人家皮毛。就大言不惭。
儒者有君子和小人之分,李银河之流乃小人之儒。虽皓首穷经,日赋万言,又有什么可取之处呢。

4、本人想考博,如何与博导进行交流沟通呢?向博导怎介绍自己?

1、发邮件比较靠谱,一般博导都比较忙,可能没时间听你打电话很长时间或者面谈很长时间,写封邮件,把自己的情况写清楚,突出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这两点最重要。
2、要特别注意写明自己的能力所长,对于不清楚的,一定不要夸张,我们科就有考生说自己硕士养细胞等很多实验都做过,结果老师一问就立马露馅了,就over了,如果不吹就没事了。
3、有些人不回邮件的,可以多写几封。
4、实在不行,就先考,也有非常多联系过导师就直接上的。

5、挂靠高校的博导招收的博士生与正事的博士生有什么区别

具有中国特色的矛盾:博士研究生与导师的双重困惑
前一段时间我无意中阅读徐坚研究员博客的一篇文章,题名为“博士毕业,不应该是按年头来的”。读后,我不禁感慨万千,我也是在一名在读博士研究生,读博的艰辛与痛苦我也深有体会,但是我对徐坚研究员以“博士毕业,不应该是按年头来的”的观点却不以为然,甚至此论只是徐坚研究员不切实际的幻想。本人撰写此文章并非是故意针对徐坚研究员,而是对目前中国的博士教育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
导师的压力
众所周知,博导一般都面临经费和项目的压力。因而在招收博士研究生的目的是为自己课题组的项目及未来发展服务的,其招生目的大多是为了自己课题组的发展和壮大,并非纯粹是为了培养某方面的人才。其中也不乏一些科研机构是纯粹为培养博士而存在的,但是这种单位少之又少。基于此目的,大多数的博导衡量一个博士是否能够毕业的标准是:导师制定的目标博士生是否完成了。这包括目标完成度、工作量和论文。
现在中国从事博士教育的科研单位分为两种,一种是研究院派。诸如科学院、工程院以及其他的研究院,科学院派的博导的压力相对较小些。本人导师的一些好友许多都在大学任教,他们与我们课题组有很多合作。有一次,导师告诉我说他的朋友们太幸福了。假如他们有项目,便可成立自己的课题组,然后根据自己的经费情况招博士生进行科研。相反,如果他们如果没有项目,他们便以教师和硕导的身份进行招生,利用有限的经费和学校的资源培养硕士,让硕士多出成果以便在博导资格没有取消前再拿经费。即使他们没能拿到经费,他们仍以职工的身份在学校工作,因为他们的基本收入是由学校发放的,他们可以寻找有机会再争取项目并恢复博导资格。而科学院的体制则是不相同的,课题组是其基本的组成形式。在科学院中,有两种形式的课题组。一种是:课题组具有相应的博导,副研以及相关的中级员工。这种课题组往往规模较大,人员荣杂,日常开销较大,但是其经费充足、设备先进,这种课题组往往对应于那些具有一定实力的博导如海归、长江学者、单位领导或院士,这也是大多数学士报考的热点。另一种是课题组只有一名副研或研究员为组长,结构比较简单,设备较少、经费少。这种课题组往往是那些刚起步的一些研究人员,但是他们往往会挂靠某一位知名博导,代其培养博士,而博导负责给该课题组争取一定的资金。由于科学院只负责具有研究员支撑以上的高级员工一半的收入,另一半的收入则由课题组支付,其他低职位员工的收入则全部由课题组支付。无论哪种形式的课题组其项目资金的压力都是非常大的。假如课题组的经费不足以维持其正常的运转,那么这个课题组便面临解散的命运。一旦课题组被解散,课题组的所有成员将不得不自己谋出路。由于课题组支付研究员及博导的费用太高,假如课题组解散的话,他们不太容易被其他的课题组所接受,那意味着失业。相反,低职称的员工容易被其他课题组接受。由于博导面临主要的压力,因此他们会千方百计的去争取项目并严格控制经费的使用。

6、研究生联系导师找博导还是硕导比较好

选导师不能绝对的说选博导好还是选硕导好,要根据自身以及专业的实际情况。
建议在选导师的时候考虑以下几点:
1,是否仍活跃在学术研究的最前沿;
2,已经功成名就的大牛(一般年纪比较大),或者正在事业上升期、充满干劲和潜力的年轻助理教授副教授,都是不错的选择;
3,注意一下找的那个导师,最近几年他带的工作情况;相信你应该更想去一个将来能找到好工作的group;
4,自己的个人研究兴趣了。;
5,另外,导师的personality也是需要考虑的。如果碰到性格特别极品特别奇葩的导师,估计日子会过的很不爽,虽然这种情况不是很普遍。

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导师制由来已久,早在十九世纪,牛津大学就实行了导师制,其最大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导师不仅要指导他们的学习,还要指导他们的生活。近年来,国内各高校都在探索研究生教育以外的高等教育也能建立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制度——导师制,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这种制度要求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

7、博士生导师 是不是比博士生厉害

的确如此。
博士生导师本身应具有博士生学位,而且要担负指导博士生的责任,必须在本学科学术造诣较深,学术水平在国内本学科领域内处于前列,在某些方面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有培养研究生经验,至少培养过两届硕士研究生。

8、博士生的点子大部分是来自导师吗

博士生导师不是级别,只是个资格说明,就是有资格带博士的大学老师,理论上讲师都可以带博士,只要批准的话。

博士生导师应是本学科学术造诣较深的教学科研人员,其学术水平在国内本学科领域内处于前列,在某些方面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般为教授职称,也有特别优秀的副教授、讲师担任博士生导师。有培养研究生经验,至少培养过两届硕士研究生。能坚持正常工作,担负实际指导博士生的责任。有协助本人指导博士生的学术队伍,培养的研究生质量较好。有课程教学经历,承担过或正在承担一定工作量的本科生或硕士生课程。对年轻的教授(1972年以后大学毕业)申请担任博士生导师,除具备上述条件外,一般应具博士学位。至少培养过一届硕士研究生或在国内外协助指导过博士生的学位论文。

9、硕士生导师与博士哪个资历更深一些?也就是哪个厉害?

没有哪个厉害不厉害的,你这个问题问得有问题,二者不是一个概念的问题。
博士不一定能当硕导。硕导也不一定要博士,甚至博导都不一定要博士。
当什么样的导师是看你的科研成果,科研成果高了自然就能当硕导甚至于博导,而光有学位没有科研成果当然就没办法当导师了。

与跟博导养养生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