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四气养生方式

四气养生方式

发布时间:2020-07-13 20:45:05

1、谈谈四季该如何养生

春养肝、夏养心、百秋养肺、冬养肾~·五脏对五色度~绿色养肝(常见的绿色菜)、红色补心(比如红豆、红枣、胡萝卜等)、白色知润肺(比如银耳、雪梨、百合等)、黑色强肾道(比如黑米、黑豆 、黑木耳等)~一个宗旨,还是食物内要花插着吃,摄取的营养才全面、丰富!容祝好!

2、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到的养生先养心是从哪六个方面入手?

数千年的中医药发展史,记录着无数先辈前贤对养生保健及延年益寿的丰富经验和学术成就。纵观历代中医文献及养生专著的有关论述,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养生理念有着自己的独特魅力。
天人相应
《老子》所谓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指出了人处于天地之间,其生命活动与宇宙自然密切相关。《黄帝内经》沿袭这一思想,视天人相应为养生的最高境界。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专篇讨论四季养生调神的具体内容,对起卧、穿戴、饮食、情志、运动等均有明确提示,如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其意为:春季推陈出新,万物欣欣向荣,应之人体,适当晚卧早起,晨练散步于庭院,披散头发,松缓形体,令情志得以畅达,其时多思生存而勿想消亡,多思给予而勿想掠夺,多思奖赏而勿想惩罚,惟有如此,才是符合春气生发的养生之道。
动静相宜
动者属阳,静者属阴,动静相宜,阴阳协调,是生命变化的内在依据,也是养生保健的基本理念。兴奋与抑制、清醒与睡眠、运动与静止、分化与合成等,均与阴阳动静协调有关。诚如明代医家张景岳《类经图翼·医翼》所说:“天下之万理,出于一动一静。”
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论述养生动静观之卓有见地者,当推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太极动而生阳,动之动也;静而生阴,动之静也。废然无动而静,阴恶从生哉?一动一静,阖辟之谓也。由阖而辟,由辟而阖,皆动也”(《思问录·内篇》)。笔者以为,形需常动,神须恒静,形动神静,分而若一。
形神共养
形与神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哲学观念,也可用其对人体生命运动进行高度概括。形,即为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及气血津液等基本物质。神,即指情志、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以及生命运动的外部表现。
形神共养,是指养生既要注重养形,亦须强调养神,且养神先于养形,即所谓“养生先养心”。中医学素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之说,强调“神”的健旺畅达是身体健康的必要保证,“神”的活动失调是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大体而言,养生应动静相济,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者为健,静者为康,形神合一,尽终天年。
中医传统养生保健的具体内涵
养生范围广阔,内容众多。就精神养生、起居养生、饮食养生、房事养生及娱乐养生等内容简述如下。
精神养生
其是指通过主动地修德、调志、节欲等多种途径,保全精神健康,达到形神合一的养生方法。
修德怡神
注重修德之人,行事光明磊落,性格豁达开朗,如此则情志怡然安宁,气血和调,脏腑功能平稳,形与神俱,可得天年。大德必得其寿,孔子有“知者乐,仁者寿”之论,民间有“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之语,均应成为养生箴言。
有学者经研究认为,有道德修养的人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相对稳定,体内的酶和一些胆碱等活性物质分泌正常,脑中激素的释放增多,强化神经活动,有助于延缓衰老,有利于健康长寿。修德怡神,是养生延年的重要方法,历来受到养生家的高度重视,凡养生有道之人,均将其列为摄生首务。诚如唐代医家孙思邈所言:“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
调志摄神
人的情志活动是对外界刺激的反映,喜怒哀乐在所难免。但若情志放纵偏激,极易影响人体气机,轻则引起功能失调,重则导致疾病发生,故而通过主动地控制和调节情志活动,避免产生反常或不良的情绪状态,可达到宁心摄神、健康长寿的目的。
现代研究也证实,长期的精神紧张、情绪焦虑、心理压力过重,可以直接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免疫功能处于抑制状态,而容易出现精神疲乏,失眠多梦,烘热冒汗,烦躁不宁,情志抑郁,食欲减退,性欲冷漠,心悸怔忡,若经久不已,甚至可诱发癌症。古今养生家所倡导的情志转移法、暗示法、开导法、节制法、疏泄法等,均为畅志舒情、愉悦心神的有效方法。但愿诸君从养生保健角度出发,天天保持好心情。
人生在世,孰能无欲。但人之欲望,永无满足,这是普通的心理状态。要养生保健,就必须节制欲望,诚能做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素问·上古天真论》)。若能如此,可谓养生修心之高人矣。
俗话说:“妄想一病,神仙难医。”因欲壑难填,终日忧心忡忡、胡思乱想,使心神处于无休止的混乱之中,便会严重影响人体脏腑组织以及气血阴阳的功能活动,而损害身心健康。《道德经》指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要想清心寡欲、静养心神,就应自觉地、尽力地做到薄名利、禁声色、廉货财、损滋味、除妄想、去妒忌

3、春夏秋冬怎么养生

春夏秋冬,不同季节对应的养生方式各有不同:

1、春季:春季锻炼应以恢复身体机能为主。这是因为,长期没有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在经过冬季之后,一旦身体没有完全放松就进行剧烈运动,容易造成损伤。其次,切忌盲目追求运动量。盲目加大运动量会造成大量汗液的流失,易引发感冒。初春时节,早晚温差大,14点到20点是健身的最佳时间段。如果条件允许,运动前可以饮用一杯温开水,以帮助身体及时补充水分。

2、夏季:夏季补水要适量,建议运动前半小时喝两杯水。如果是户外运动,一定要带上水瓶,还可在水中加入一些生理盐,及时补充身体流失的盐分。饮水时,一次不能饮用太多,应尽量通过增加喝水频次来补充水分。二是尽量选择室内运动,如游泳、瑜伽等。这些室内运动不仅可以避免中暑,还可以保护皮肤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3、秋季:面对昼夜温差越来越大的秋季,我们更需要保护自己。秋季晨练前,应先喝点糖水或吃些水果,以补充身体所需的能量。当然,还要注意保暖,运动前进行热身。

4、冬季:冬季应该更多地选择室内运动,这样不仅能防止疾病的侵扰,还能帮助保持良好的身材。每周增加的运动量及运动时间不要超过原有基础的10%。一旦运动量太大或运动速度太快,极易发生腱炎、肌肉拉伤等问题。

拓展资料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从中医讲叫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不同的季节对人,对生物也不一样,叫做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一年四季都可进补,本处所说的“补”,主要包涵有修补、补充、补益和滋补的意思。不论哪个季节的进补,都可根据季节的特点,并结合人的体质和食物、药物的性味等实行,以达到调整人体阴阳,使之恢复动态平衡的目的。

四季食补各有侧重:春要促其生,夏必助其长,秋须守其收,冬务保其藏。

1、春三月,此谓发陈,阳气生发,万物复苏。

2、夏三月,此谓蕃秀,阳气旺盛,万物繁茂。

3、秋三月,此谓容平,阳气开始收敛,万物开始静止收获。

4、冬三月,此谓闭藏,阴气极盛,万物生理功能低下,阳气、精气内藏等。

参考资料 人民网 春夏秋冬 四季锻炼小常识

4、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四气五味来进行饮食治疗和饮食养生?

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饮食的清淡,同时吃那些气味比较清淡的食物,这样有利于身体的养生。

5、养生法?

环境,主要包括气候和地理两大因素。人们要想健康长寿,就必须努力去适应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所说的“法于阴阳”,就是指主动适应四时气候来养护身体。后代养生家多因循《黄帝内经》的上述思路,逐渐创立了一系列非常实用的适应环境养生法,它们包括: 适应四时节令养生法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浮沉于长生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春季养生法。《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从脏象理论的角度来看,肝胆经气在春天条达舒畅,善养生者此时必须避免肝气郁结、思郁沉闷,而应该使思想开朗,肝气舒畅,这是在思想修养方面适应春季的养生要求。与此相关,春季往往会出现肝气过旺,导致肝气胜脾。按照五行调控理论,此时还应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千金要方》),以便从饮食方面满足春季养生要求。 夏季养生法。《素问·五运行大论》说:“南方生热,热生火。根据这一特点,古人提倡夏季养生应该做到精神愉快,情志平和,不得性躁、发怒,以免引起体内火旺。在起居方面,应晚睡早起,适当晒些阳光,以适应自然界隆盛的阳气,有助于体内过盛的阳气向外宣泄。在饮食方面,《养生论》认为:”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不可一于热也。“主张夏季应多吃杂粮以寒其体,不可过多食用热性食物,以免加重体内的火热。 秋季养生法。《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称:“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养收之道也。”秋季的饮食应减少辛味而增加酸味,以免肺气太旺而使肝气过于抑制。此外,由于秋天气燥,人们应多吃芝麻之类的食物以润燥养肺,少吃寒冷食物,多吃温性食物。在起居方面,应早睡早起,趁着秋季天高气爽,山川景色明净之际,多登高远眺,以舒肺气。 冬季养生法。《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圻,勿扰平阳,早卧晚起,必得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养己所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由于冬季是肾经旺盛之时,肾味属咸,此时的饮食应当减少咸味,增加辛味,以便起到宣达肺气,巩固肾气之效。

6、养生有哪些方法?

1.养气

所谓养气,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指调养健全人体各脏腑之功能。二是注重精神的保养调节。后者尤其重要。《素同.上古天真论》中说:“恬涑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但在实际生活中真正能做到志佣寡欲、情绪安定、不妄想贪求而形神兼养者,是很不容易的。这就必须长时间的性格修养,使正气和调顺达,这样病邪就无从所人。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孟子曾说过:“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只要顺从自然,内无杂念紛扰,安静乐观,怡然自得,这样形体就不易寰老,精神也不易耗散了。以上是指精神上的养气之道。在形体上,又要注重保养人体的正气。即保证五脏之气健旺,特别是保养脾胃之气及肾气。因为肾为人体先天之本,其精气主持人体生长发育及盛衰,肾中精气旺盛,不使安泄,这样才使人体健康强壮,才能益寿延年。再者,脾胃是后天之本,是维持先天之精气充足的根本来源。所以要饮食规律,切勿暴饮暴食;定时定量,以保持脾胃功能健全。

2.调饮食

饮食不分精、细、粗、劣,都有其一定的“营养精微'。《内经》中所言“美其食',并不是指食物的精美,而是讲无论食物的精粗,食之皆为甘美,所以不偏食、不妄补、不过量是饮食调节的重要一环。此外,饮食的调节要适应季节气候的变化,以求与自然界相适应。如夏季气候炎热而湿重,饮食上就要少食辛辣油膩厚味之品,宜甘寒清淡,如西瓜、黄瓜、鲜藕、青菜等。可用绿豆汤加冰糖代茶饮,既能清热解毒,又可利湿。

3.运动

人体的气血运行,饮食的消化,都是运动。运动,可增强人体的新陈代谢,改善气血的运行,提高人体抗病能力,延缓人体的衰老,即常言所说的,“生命在于运动'。

7、一年四季养生方法?女人养生的方法??

四季饮食养生的原则和方法:

一、春季饮食养生

1、春季饮食养生的原则 主食中选择高热量的食物,保证充足的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早春时期,为冬春交换之时,适宜进食偏于温热的食物,并注意补充足够的蛋白质,饮食中除米、面、杂粮之外,还可增加一些豆类、花生、乳制品等。

2、春季中期,天气骤冷骤热,变化较大,在气温较高时可增加青菜的食量,减少肉类的食用。春季晚期,为春夏交换之时,气温偏热,适宜进食清淡的食物,并注意补充足够的维生素。中医还认为春季为肝气旺盛之时,不宜多食酸味以使肝气过盛而损害脾胃,所以应少食酸味食品。

二、夏季饮食养生

1、夏季饮食养生的原则 饮食以清淡为主,保证充足的维生素和无机盐,适量补充蛋白质。夏季炎热而出汗较多,体内丢失的水分多,脾胃消化功能较差,多进稀食是重要的饮食养生方法,因此应当多食粥、喝汤。夏季阳气旺盛,活动较多,身体消耗大,应当注意补充营养物质,如优质的蛋白质,如鱼、瘦肉、蛋、奶和豆类等;充足的维生素,如西红柿、青椒、冬瓜、西瓜、杨梅、甜瓜、桃、李子、梨等新鲜蔬果。

2、夏季还要摄入足够的水分和无机盐,特别要注意多饮水及补充钾,豆类或豆制品、香菇、水果、蔬菜等都是钾的很好来源。要多吃些清热利湿的食物,如西瓜、苦瓜、桃、乌梅、葛根、西红柿、黄瓜、绿豆等。解暑的饮料中以茶水为最佳,特别是绿茶,具有消暑解渴、清热泻火的作用。

三、秋季饮食养生

1、秋季饮食养生的原则 饮食荤素搭配,多食清凉多汁的蔬菜、水果,适量地补充蛋白质和无机盐。秋季前期较温燥,饮食养生方法要以清热滋润为主,应坚持二粥一汤的饮食方法,即早晚食粥,午餐喝汤,但粥汤的配料有所不同。煮粥时可以加些切碎的梨块,具有生津止渴、滋阴润燥、止咳化痰的作用;或者加些百合,具有润肺止咳、养心安神的作用;加入用水发好的银耳,亦有滋阴润肺、养胃强身的作用。

2、羹汤类则以西红柿鸡蛋汤为佳,蛋白质及维生素丰富并且有利于消化吸收。秋季后期较凉燥,饮食养生方法要以祛寒滋润为主,并适当地增加蛋白质和热量较高的食物。除了梨粥、百合粥、银耳粥外,还可增加瘦肉粥以补充蛋白质的消耗,并可食用栗子粥、桂花莲子粥、龙眼肉粥、红枣粥等。应多食一些温性蔬果,如南瓜、葱、姜、香菜、桃、杏、大枣、荔枝、乌梅等。

四、冬季饮食养生

1、冬季饮食养生的原则 适量地进食高热量的饮食以补充热量的消耗;增加温热性食物以增强机体的御寒能力;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2、冬季养生的原则是要避寒就暖,敛阳护阴,以收藏为本,是一年四季当中进补的最佳时节。中医认为,冬季应多食用一些偏于温热的食物,特别是能够温补肾阳的饮食,以增强机体的御寒能力。

(7)四气养生方式扩展资料

女生如何正确的养生

1、要保证充足的睡眠

身体和器官都是需要一定休息的,所以每天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做到早睡早起,这样才能够及时的解除身体的疲劳,让身体变得更加的有活力,减少了生病的几率。

2、要培养自己的兴趣

现在的生活节奏快,很多女性受到生活和工作上的压力,让他们内心不能得到一定的平静,经常性的处于紧张状态就会提前进入衰老期。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应该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听听歌曲或者学习书法,让自己能够平静下来,同时也可以陶冶情操。

温馨提示

女性朋友平时应该养成正确的养生方法,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的搭配饮食,避免情绪的波动,坦然的面对一切,不能有太多的心理负担。

8、在冬季,通过中医方式如何养生?

一、精神调养

为了保证冬令阳气伏藏的正常生理不受干扰,首先要求精神安静。为此,《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冬三月,此为闭藏……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之说。意思是欲求精神安静,必须控制情志活动。做到如同对待他人隐私那样秘而不宣,如同获得了珍宝那样感到满足。如是,则“无扰乎阳”,养精蓿锐,有利于来春的阳气萌生。

二、起居调养

在寒冷的冬季里,不应当扰动阳气,破坏阴成形大于阳化气的生理比值。因此,要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以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利阳气潜藏,阴精积蓄。至于防寒保暖,也必须根据“无扰乎阳”的养藏原则,做到恰如其分。衣着过少过薄,室温过低,则既耗阳气,又易感冒。反之,衣着过多过厚,室温过高,则腠理开泄,阳气不得潜藏,寒邪亦易于入侵。《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说明冬季节制房事,养藏保精,对于预防春季温病,具有重要意义。

三、饮实调养

冬季饮食对正常人来说,应当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的原则,既不宜生冷,也不宜燥热,最宜食用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为避免维生素缺乏,应摄取新鲜蔬菜。从五味与五脏关系有之,则如《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肾主冬……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这是因为冬季阳气衰微,腠理闭塞,很少出汗。减少食盐摄入量,可以减轻肾脏的负担,增加苦味可以坚肾养心。

具体地说,在冬季为了保阴潜阳,宜食谷类、羊肉、鳖、龟、木耳等食品,宜食热饮食,以保护阳气。由于冬季重于养“藏”,放在此时进补是最好的时机。

四、运动调养

“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这句民谚,是以说明冬季锻炼的重要性。

五、防病保健

冬季是麻疹、白喉、流感、腮腺炎等疾病的好发季节,除了注意精神、饮食运动锻炼外,还可用中药预防,如大青叶、板蓝根对流感、麻疹、腮腺炎有预防作用;黄芩可以预防猩红热;兰花草、鱼腥草可预防百日咳;生牛膝能预防白喉。这些方法简便有效,可以酌情采用。

冬寒也常诱发痼疾,如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病、脑血管病,以及痹证等,也多因触冒寒凉而诱发加重。因此防寒护阳,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也要注意颜面、四肢的保健,防止冻伤。 

9、养生的方法有什么

与四气养生方式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