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什么古书记载着关于养生?
《老子》《庄子》《子华子》《黄帝内经》《养生论》《养生延命录》《颜氏家训》《景岳全书》等等都有关于养生方法的记载。
2、论语中关于钓鱼, 可持续发展的一则,在线等。
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孟子 梁惠王上》
原文也不短,但《论语》里真没有类似的话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
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河内地方遭了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遭了饥荒,也这样办。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战鼓冬冬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鱼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鸡狗和猪等家畜,百姓能够适时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现在的梁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3、垂钓对养生有什么作用
1、垂钓是一项运动。运动是能量消耗的主要决定百因素,对能量平衡和体重控制至关重要。另外,对提高综合体质、保持心理健康都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2、垂钓的过程就是一个守静的过程。关于度守静对养生的重要性,传统中医有许多论述。“养静为摄生首务”(清·曹庭栋)。由此可见,清静养神,有利于防病祛疾问,促进心身健康。
3、垂钓对人体的运动、神经、内分泌、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生殖等八答大系统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对各类慢性病,如癌症、心脑专血管疾病、神经衰弱、术后康复、忧郁症、肥胖症、骨质疏松等均有意想不到的防治效果属;甚至对人的性格、脾气、心理都有良好的矫正及熏陶作用。所以,垂钓对人的生命具有极佳的保养作用。
4、如何通过钓鱼来养生的
甩漂后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其间心无杂念,心绪平静知,注意力高度集中在鱼竿上,其专注道的程度有时甚至能达到神经细胞不再接受和回答外界环境对感觉器官刺激的境界。因此,对内于经常处于精神紧张、思虑过度的脑力劳动者来说,容钓鱼无疑是一次放松和休息的好机会。
5、钓鱼养生中医怎么解释?
为什么垂钓能养生
三木垂钓
医学家们认为,乐观、开朗、愉快、喜悦的情绪,能增强大脑皮层的功能和整个神经系统的张力,促使皮质激素与脑啡肽类物质的分泌,使机体抗病能力大大增强,并能极大地活跃体内的免疫系统,从而有利于防病治病。这就是说,用乐观的精神取代不良情绪,对人体健康十分重要;同时也说明,除了快乐的情绪可以悦心而外,没有一种药剂是可以通心的道理。 而垂钓就是这样一项能给您带来快乐、带来健康的运动。
垂钓是一项运动。运动是能量消耗的主要决定因素,对能量平衡和体重控制至关重要。另外,对提高综合体质、保持心理健康都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所谓的生命在于运动正说明了这一点。
由于垂钓运动的特质,垂钓者必须将自己融入到天地之中,必须将自己与大自然浑然一体,这样,天地之灵气,万物之精华必将为垂钓者所汲起。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天人合一”,使生命处于一种自然状态,只有使人体与自然保持和谐才能得到健康。
垂钓的过程就是一个守静的过程。关于守静对养生的重要性,传统中医有许多论述。如“静则明,动则眩。”(明·方孝孺);“养静为摄生首务”(清·曹庭栋);“静”可戒:躁心、浮气、浅衷、狭量。(明·吕坤)。由此可见,清静养神,有利于防病祛疾,促进心身健康。
不言而喻,垂钓者必然多吃鱼。鱼营养丰富,且有很高的药用价值。鱼肉蛋白质含量高达18%左右,成份好,氨基酸含量也十分丰富和全面,它含有人体必需的二十多种氨基酸。鱼肉的消化速度很快,在人胃中只需2-3小时,而牛肉等畜禽肉却长达5小时以上;此外,人体对鱼肉的吸收率高达85%,而对其它肉类的吸收率不足80%。吃鱼的好处具体体现在:益智、健脑;减少患心脏病的危险;增强视力;降低血压、减肥;控制类风湿性关节炎;缓减精神病症状;延缓衰老等。总之,吃鱼的好处大大的,为了身体的健康,多吃鱼吧。
事实证明,垂钓对人体的运动、神经、内分泌、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生殖等八大系统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对各类慢性病,如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神经衰弱、术后康复、忧郁症、肥胖症、骨质疏松等均有意想不到的防治效果;甚至对人的性格、脾气、心理都有良好的矫正及熏陶作用。所以,垂钓对人的生命具有极佳的保养作用。
6、钓鱼最早起源于什么时候?
我国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钓鱼也同其他各种物质生产一样有著悠久的历史,在我国大约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从我国的历史看,无论是猿人阶段的原始人群,还是新人阶段的母系氏族社会,绝大多数的穴居或村落都选址在近山靠水的地方,这对于利用自然条件从事渔猎生产十分有利。在距今四五十万年的猿人遗存物中发现有各种鱼类遗骨。新石器时期的遗址 中,鱼骨的发现就更多了。它表明人类在几十万年之前就同鱼类结下了不解之缘。 古代捕鱼方法很多。最早是徒手捉鱼、用石块砸鱼以及用树枝条抽打鱼。後来人们学会了制造工具,于是又出现了射鱼、叉鱼和钓鱼。钓鱼属于古代渔业生产项目之一。在捕捉鱼类的活动中,人们通过观察逐渐发现鱼类对落入水中的昆虫、草叶、草籽、谷物颗粒以及一些小动物的尸体等都很贪食。从而受到了启发,于是就利用鱼类的这种生活习性发明了钓鱼。起初,人们使用锋利的石片将动物的皮、筋等割制成皮条或筋条,也有的直接利用动物的肠子。有了这些东西就可以进行钓鱼了。开始人们将兽皮条的一端放入水中招引鱼来吞食,待鱼吞食一段之後,猛拉皮条将鱼拉出水面。在采集活动中,人们逐渐对植物的纤维,如野麻、葛藤等有了一定的认识,于是便利用这些纤维来搓制索。绳索的出现很快被用来钓鱼。这些可算是最初的钓线了。当人们使用野麻绳等纤维钓线时,就不得不使用钓饵了。这样便出现了钓线和钓饵的分离。这种古老的钓鱼方法是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一致的,其成功率是可以想见的。 为了提高垂钓的成功率和钓到更多种类的鱼,人们发明了鱼卡。古代钓鱼卡是利用兽骨磨制而成的,钓鱼卡的两端尖锐锋利,中间稍宽,并有系钓绳的凹槽。钓鱼卡使用时,将钓线系在鱼卡中部凹槽内,然後将鱼卡穿上钓饵(蚯蚓)放入水中,待鱼吞食钓饵後鱼骨卡横卡于鱼嘴之中,或待鱼排水时顺腮而出横于腮外,适时提绳便可钓获。後人传说姜太公直钩钓鱼,似乎不可思议,其实使用的“直钩”正是鱼骨卡之类的钓具。这种古老的钓法一直沿用至今,即可为证。 後来人们受到荆棘和鸟爪的启示,发明了绑制鱼钩。这种绑制鱼钩是鱼钩的前身,使用起来比较粗笨和不牢靠,但其开鱼钩之初始也可称为人类智慧的结晶。 新石器时期磨制技术在生产和生活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骨鱼钩的出现提供了技术条件。进而人们发明了骨鱼钩。 第一类鱼钩是属于初期的组合鱼钩,有的是鸟爪钩和人工制作的骨质钩尖。这种钩绑扎在另外的钩柄上才能使用。 第二类鱼钩的钩形已经基本完整,钩身全部是由一块骨头磨制而成。钩尖锋利,制作也比较精细。有的钩尖向内侧弯曲使钓到的鱼不易脱钩而去。但这类鱼钩上还没有倒刺。 第三类鱼钩已基本定型,除具备第二类鱼钩的全部特点之外,钩尖处均制出倒刺,多数倒刺在内侧,亦有在外侧的。 第四类鱼钩是从第三类鱼钩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这类鱼钩不仅有内倒刺,而且有外倒刺。外倒刺一般在骨鱼钩前钩弯处的外侧。这种鱼钩一般被鱼吞入後很难吐出来。在鱼钩制作技术上是一创新。这种内外均有倒刺的鱼钩,现代仍然使用,足见其源远流长。 钓鱼的性质由生产演变为娱乐的基本原因是渔业生产展的结果。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网具捕鱼已经广为采用,这就使得钓鱼在整个渔业生产领域中的地位愈来愈无足轻重,逐渐成为一种辅助性的渔业项目,甚至几乎被淘汰。 但是,由于钓鱼所用的钓具成本微小,容易制作,使用也非常方便;特别是作为一种娱乐、休息,钓鱼依然鼓舞著人们的情趣,并且一直延续下来至今不衰。钓鱼性质的演变使钓鱼从生产领域跨入文化生活之中,这个转变至晚 完成在商周之际。《尚书·大传》记载︰“周文王至溪,见吕望钓。”吕望又称姜子牙,人称姜太公。“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句典故流传千古。姜太公钓鱼不在于得鱼,而是以钓鱼为休息娱乐。以此来消磨时间等候文王 的到来。姜太公钓鱼完全脱离了生产的性质。从此,钓鱼活动以它崭新的面貌和独特的内容丰富著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开始了钓鱼史上的新纪元。
7、中国最早的关于钓鱼的记载是什么时候?
姜太公钓鱼-愿着上钩
8、古书中关于泡脚养生的记载
我是看了马悦凌的不生病的智慧后开始坚持天天泡脚的,刚开始我有时候会腰疼,泡脚一段时间后就自然消失了,当然本来也就只是因为zd久坐导致腰疼,但是我自己感觉泡脚后睡内觉很舒服,所以就一直坚持并且推荐身边亲人朋友都泡脚,我觉得只要自己感觉舒服的习惯又不用昂贵的费用,何乐不为呢?有些事情就是很简单的事情,何必非要找到什么权威的记载证明呢,容尽信书不如无书,生活应该顺应自己的身体嘛,呵呵。。祝健康开心!
9、钓鱼在我国的历史有哪些记载?
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文物中就有骨质的鱼钩,在郑州出现药商朝早期遗址的出土器物中,有青铜制的鱼钩,由此看出,钓鱼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历史。
《史记·齐太公世家》就有记述姜太公垂钓于渭滨,与周文王相遇,后助武王伐纣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典故。东汉高士严子陵,清贫一生,宁愿垂钓于富春江畔,也不愿入朝为官,去吞食那“富贵荣华之钩”,已成为流传千古的佳话。
《诗经》、《左传》等都有对钓鱼活动的描述。《红楼梦》里也有写小姐们在大观园内钓鱼取乐的情景。我国自古以来都把钓鱼视为一种高雅的活动。
10、为什么钓鱼益养生?
钓鱼是一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户外活动,钓鱼作为一项娱乐性修养身心的养生活动在我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钓鱼对老年人尤为适宜,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开展这项活动,号称“钓鱼王国”的日本还经常进行钓鱼比赛。
钓鱼对于养生保健可起到如下作用:
1.钓鱼可逸情养性垂钓通常在湖畔、河边进行,那里的风景优美、空气清新,环境幽雅安静,手持鱼竿置身于幽静、光明、芳香的大自然之中,既可领略大自然之美,又陶冶了性情,尤其是鱼儿吞钩之际,往往会激起无比的欢快之情,增加了生活的乐趣。
2.钓鱼练气功钓鱼是一种动静结合的运动,垂钓时手、眼、腿的有机配合,静、意、动的协调都犹如在无形之中练气功。这时调节大脑皮质功能,使人排除杂念,活备通络都可起到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垂钓时的精神专注、平心静气、从容雅逸等待鱼上钩的心态更像在练静坐气功。故钓鱼对高血压、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神经衰弱、神经性头痛、精神忧郁症,都市综合症及某些慢性病均有辅助治疗作用。
3.钓鱼可增加生活的乐趣人到了老年,闲逸在家,时间一长往往会感到寂寞无聊、情绪消沉。如能培养步行去钓鱼的兴趣,这样每次去垂钓都要经过一番跋涉,而每次锻炼又能将身体寓于有趣的娱乐活动之中。这样,便会使身体逸而不闲、劳而不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寂寞无聊的时间也会一晃而过,情绪也会欢快振作起来,便会对生活充满了乐趣。
利用垂钓健身养性的例子古今皆有。《封神演义》中的传奇人物姜子牙辅佐周文王安邦治国,日理万机,活到97岁还身心健康,这与他有几十年的钓鱼生活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