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悟度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无我”佛法的“无我观”是区别与其他宗教及哲学的。而其他宗教或者哲学基本上没有敢于承认无我观的。三藏教中修别相念主要是讲苦、空、无常、无我。别相念者即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对治依于五蕴所起四倒。 分析我是从五蕴来入手的,五蕴即色、受、想、行、识。第一是从色蕴上分析,我们的身体是不是我那?当一条毒蛇咬了我们的脚,医生说要截肢,为了保命我们不会在乎脚。然而别人踩了我们的脚,我们可能会很在乎这是我的脚。到底这只脚是不是我?为什么在不同时候有不同的认识。现代的医学发达到可以换脏器肢体,到底那个被换去的是我还是换来的是我?在色法上分析四大(地水火风)假合的我无自性,是因缘和合的我,这个我是因缘和合的一个假名而已。第二是从受、想、行、识上分析,这四蕴属于心所法。那么我们只分析识蕴做一个代表。我们的前一念和后一念到底哪个是我?如果后一念是我,那么前一念所做的因,为什么要后一念受果。到底哪一个念是我?是去年的念是我,还是今年的念是我? 分析后我们看佛法中的无我观是非常科学的,而这个分析的方法在佛法中被称为析空观。这个分析不论是凡夫还是圣人都适用。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当佛陀无我观提出后,很多人非常害怕。想既然都无我了,谁修谁证、谁在轮回、谁在念佛。正是因为无我所以才会有轮回,正是因为树立无我观才种修行的因念佛的因。如果真有一个不变的我,那么我们会自己作主,不去轮回、不去生病衰老、不去死亡。因为无我,才对于生老病死的无常是无奈的。那么这个无我观有人会误解为断见。认为既然无我了就及时行乐,也不受因果了,而佛法中的无我观不是唯物主义所说的断见。正因为无我(这个我无自性)才不能自主才有因果的相续。无我观也不同于唯心主义的常见。佛法中轮回的主体是什么?如果有一个不灭的灵魂在就落入常见,这种常见的人会认为人死了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就如某些宗教认为精神不灭论。对于这个问题没有深入悟入佛法的人很难理解,所以对于外道有十四难句佛陀不回答。佛陀为什么不回答那,譬喻佛陀是一个大学教授,一个小学生提问大学的问题,佛陀给他讲了他也不会明白反而会更糊涂。当这个小学生读到中学读到大学的时候佛陀在讲他就会明白了。《大智度论》云:“问曰:若佛为一切智人何不答此十四难?答曰:无此事实,故不答。诸法有常无此理,诸法断亦无此理,以是故佛不答。譬如人问构牛角得几汁之乳?是为非问。不可答也。” 小乘经的三法印(印证小乘经典)即一、诸行无常印。二、诸法无我印三、涅槃寂静印。大乘经,但有一法印,谓诸法实相。大乘经典中经常说到“如来藏”、妙明真心、常驻真心”这些名相是不是有我那?常常提到去伪存真,这个去掉的假我真是不是真我?如果有真我那么这个真我是不是和无我矛盾?这个矛盾是不是大乘和小乘见地上的矛盾呢? 其实这个本身并不矛盾。因为大乘和小乘的区别是发心,而菩萨正是因为建立了无我观行菩萨道的。正如《金刚经》云:“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上面谈到“如来藏、妙明真心、常驻真心”这些名相是佛陀方便众生说。《百法明门论》里面讲到如来藏等属于无为法中的真如无为。(无为法即离因缘造作之法)所以不能把这些名相理解为有我。
2、养生老师自我介绍怎么写,养生老师自我介绍怎么写感悟
个人简介恰如简历复,如实写最好:基本格式大同小异,几乎是一个样子,都是出生地日期大中小学何制年何月毕业受到的奖励以及发明创造特别记忆事件百,侧重于养生学习\收获\自我见解\培训\学术会议日期\时间\培训指导导师\学校名称或者培度训班的名称地点之类,当然不能忽略自己知对于养生意义内容的认识和特别见解以及人生信仰待人接物的态度世界观包括道修道信佛之类,如此等等,不过如此而已.
3、酒色财气有度即养生,贪嗔痴爱无相则菩提是什么意思
早在远古时代就有《皇帝内经》对这个很重视了
黄帝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专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节选于《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下面说“贪嗔痴爱无相则菩提”。
“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淫怒痴为解脱耳;若无增上慢者,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引于《维摩诘经》。
淫怒痴,即贪嗔痴,淫是贪的代表性.贪嗔痴的根本起处即是佛性,犹如水上的杂波,波即是水,波喻属淫怒痴,水喻佛性.则淫怒痴当体皆是佛性.见此性已,则全性起修,即解脱法门.
4、如何理解教有 “度”,学懂“悟”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学的真谛在于“悟”,教的秘诀在于“度”。“悟”是学习方法,是独立思考;“悟”是学习品质,是感受体验;“悟”是解惑疑难,是开拓创新。小学生拥有数学知识差异量不大,只是对知识领悟程度差异较大。因此,“学生要想牢固地掌握数学,就必须用内心的创造和体验来学习数学”。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是要讲究“度”的,“度”就是恰到好处,就是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任务的完成,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度”说起来容易,具体把握起来有一些困难。但一个素质较高的教师在这方面一定会有自己的追求,且愈来愈适度。所以,要想课堂提高效率,首先要注重一个“度”。尤其是数学这个抽象、严谨的课堂教学,更应如此。把握教学的“度”是提高教学质量,确保教学成功的关键。
在数学教学中总能发现这样一些学生,不论教师如何充分揭示数学概念和方法,对他们总是产生不了认同,即这些学生的数学悟性差。反之,数学悟性强的学生,数学在他们看来都是那么顺理成章,数学定义、定理、都能达到“印在脑海里,融化在血液中,落实在应用上”的境界。数学概念和方法在悟性的作用下以“浓缩、提炼”的形式贮存于人脑之中,并做到排列有序、结构完美,这不仅仅可以大大增加人脑的“库容”,而且十分有利于内化旧知识、发现新知识,提取运用也非常方便,甚至还可以做到面临什么样的问题,相应的知识块根本不需要检查就“自告奋勇”地挺身而出。即使遇到情境陌生的问题,也能产生顿悟,想出巧妙点子。解数学题时,在思路探索的过程中大量运用的是类比、联想、猜测、预见、领悟、顿悟等非逻辑或不完全逻辑的思维方式,常为人们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提出一条快捷、顺畅的通道。可见,“悟”是学习的重要环节,是深刻领会知识的主要途径。
5、迷时师度,悟时自度,只合自性自度。听法顿中渐,悟法渐中顿,修行顿中渐,证果渐中顿。 这段话是什么意
迷的时候要请师傅教导,这样才能觉悟;觉悟了,才知道原来是自己度自己;自性本觉,迷了不知道,觉悟了才晓得。听法有悟处,一听就晓得,但事后得慢慢参究,才能真正的利益;领悟到佛法是积小悟为大悟,积大悟为彻悟的一个过程;修行也是一样,先把大的烦恼放下,再放小的细枝末节,看起来是顿中渐;证果是有次第的,先证阿罗汉再证菩萨最后是佛,是渐中顿。
6、“养生”和“养身”有什么区别
养身就是保养身体、调理身体,偏重在具体的身体机能上,而且不会太具备长远性。比如说“孕妇刚生产完,要注重养身”;“某运动员受伤后做了手术,要请假养身”等等。
养生是保护生命、延年益寿。我国中医及佛学十分重视预防保健,称为养生,通过精神调养、食疗药膳、养生功法等等整体综合措施。达到体质增强、防治疾病、防止衰老,延长生命的目的。
(6)养生悟度扩展资料:
养生,动词也,亦可为名词。原指道家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养,即调养、保养、补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现代意义的“养生”指的是根据人的生命过程规律主动进行物质与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
保养,是指遵循生命法则,通过适度运动,加之外在护理等手段,让身体机能及外在皮肤得以休养生息,恢复应有机能,这是养生的第一层面;
涵养,是指开阔视野、通达心胸、广闻博见,通过对自身的道德和素质的修炼和提升,让身心得到一种静养与修为,从而达到修心修神的目的;
滋养,是指通过适时适地适人,遵循天地四时之规律,调配合宜食疗,以滋养调理周身,达到治未病而延年的目的。
实质上,养生就是保养五脏,使生命得以绵长的意思。
养生学是一门涉及诸多学科的综合科学,它包括中华中医学、康复学、营养学、美学、心理学、国学、物理学、化学、艺术、烹饪、运动学、佛学、道学、儒学等等。
参考资料:网络-养生
7、迷者师度,悟者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
自处迷途不能自拔,需要别人帮助才能明白,叫师度;自处迷途,自己就能揭开迷团,叫自度.二者虽然都叫度,但其中的处理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一样的.
8、当悟自时人自悟人不度人天度人是什么意思
当悟之时人自悟人不度人天度人的意思:当自己领悟到的时候自然就明白了;依靠别人达不到理想,自立自强、终会得到上苍的眷顾。
当悟之时人自悟人不度人天度人的出处是《走向共和》中李少荃和恭亲王唱和作的一首集句诗。
一、当悟之时人自悟人不度人天度人的出处(集合诗)全文及诗中部分诗句的出处:
对持真境应无取,愿得身闲便作僧。
世情已逐浮云散,到头难于运相争。
当悟之时人自悟,人不度人天度人。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对持真境应无取——杨巨源的《和杜中丞西禅院看花》
一林堆锦映千灯,照眼牵情欲不胜。
知倚晴明娇自足,解将颜色醉相仍。
好风轻引香烟入,甘露才和粉艳凝。
深处最怜莺蹂践,懒时先被蝶侵凌。
对持真境应无取,分付空门又未能。
迎日似翻红烧断,临流疑映绮霞层。
幽含晚态怜丹桂,盛续春光识紫藤。
每到花枝独惆怅,山东惟有杜中丞。
愿得身闲便作僧——李涉的《再谪夷陵题长乐寺》
当时谪宦向夷陵,愿得身闲便作僧。
谁知渐渐因缘重,羞见长燃一盏灯。
世情已逐浮云散——萧静的《三湘有怀》
柳絮飞来别洛阳,梅花落后到三湘。
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到头难于运相争——爱新觉罗·奕䜣(恭亲王)
千古是非输蝴蝶,到头难与运相争。
金紫满身皆外物,文章千古亦虚名。
身后有余忘缩手——曹雪芹《智通寺对联》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二、当悟之时人自悟人不度人天度人出处《走向共和》介绍:
1、《走向共和》,是一部由中央电视台、北京同道影视节目制作有限公司、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长沙电视台等联合出品的中国近代史题材电视剧,该剧由张黎执导,盛和煜、张建伟编剧,王冰、吕中、孙淳、马少骅、李光洁等主演。
2、剧情背景为自清朝末期慈禧太后归政光绪皇帝,至民初袁世凯称帝失败约30年间的中国近代历史,包括洋务运动、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拳乱、庚子后新政、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张勋复辟等史事。
3、签订《马关条约》的国耻激起全国义愤,康有为、梁启超等举子联名“”公车上书“”朝廷,要求维新变法,光绪虽然也想维新自强,慈禧开始也积极给予支持,但后来发觉激进派图谋起兵,便将维新血腥镇压乐趣。
4、屡败于洋人丢尽颜面的慈禧太后听说立宪共和可以强国,也派五大臣出国考察,袁世凯和权臣庆王爷通过交易结成联盟,借机推行"新官制",获得更大的权力,军机大臣瞿鸿玑为遏制其权力,发动丁未政潮。庆、袁反击成功,终使首辅被罢,从此独断朝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