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中西医谈养生

中西医谈养生

发布时间:2020-07-13 09:01:48

1、刘太医谈养生 到底可信吗?

不可不信,也不可完全信。
刘太医谈养生这本书的原版《太医养生宝典》在2004年7月出版之后,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中国封建社会的太医,尤其是明朝以后的太医,是医学界的特殊阶层。他们采取生饥、食疗、慎用药的方法,去保障贵族的健康;同时也避免了因为防治不力,而被革职、责打、流放、杀头、灭三族的处罚。虽然许多中国的皇帝不听从太医的劝告而夭折了;但是许多贵族能够健康生存,尤其是许多嫔妃能够长命百岁,甚至许多太监、宫女、侍卫也能够无疾而终,这就引起了许多现代人的极大兴趣。
现在,我们人类才开始关注生存质量和自然寿命的问题;但是许多现代研究资料可能只是理论推测,甚至是想当然。因此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太医的历史经验,因为历史经验值得注意。

刘氏家族是中国金朝医学家刘完素的后裔,也是明朝永乐太医刘纯的后裔;更是中国少见的历史悠久的中医家族。刘纯创立的养生之道与三分治七分养学说,至今是全世界华人的口头语;也是中医预防疾病和治疗慢性病的理论。
刘氏家族从1457年,就使用三分治七分养的方法,去治疗各种疾病,并且以治疗癌症驰名中外,是中国唯一的瘤科世家。
作者,刘弘章教授,中国金朝医学家刘完素的第33代后裔,也是明朝永乐太医刘纯的第24代承袭人。他生于1946年,是北京医学院医疗系毕业生,科学与医学双博士,肿瘤生物学研究员,世界名医奖获得者。

2、养生节目大多数都是中医在讲,为什么西医不出来讲?

1、中医是文化;西医是科学。

2、中医是整体观念与辨证施治;西医是靶向定位与切割化验。

3、中医诊断是望闻问切;西医诊断是视触叩听。

4、中医治疗疾病是釜底抽薪;西医治疗疾病是沸鼎添水。

5、中医治疗疾病是追根求源;西医治疗疾病是局部表现。

6、中医治病注重精气神;西医治病注重肿疡创回。

7、中医看病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西医看病分红肿热痛,血尿粪便。

8、中医用药分温热寒凉,升降浮沉;西医用药分成人量儿童量,加减同药。

9、中医中药博大精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西医西药断章取义,旧除新添后患无穷。

 10、中医让人稀里糊涂的活;西医让人明答明白白的死。



 

3、吴圣贤说中药养生

今天刚刚拿到书,这本:..吴圣贤1.吴圣贤写的很不错,杜仲强筋壮骨,肉苁蓉补而不峻,熟地滋阴养血,刺五加强身之宝,白芍养血柔肝,川芎血中气药,白术健脾燥湿,百合云裳仙子,五味子五脏皆治,麦冬滋清兼备,决明子眼科要药,金银花解毒圣药,女贞子滋补肝肾,淫羊藿壮阳良药,酸枣仁东方睡果。千余年本草之精华二十载临证之心得享健康生活这良方养百岁天年之宝典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因以草木入药为最多,故取名本草。中草药分布广泛,其生长顺天之时序,应地之高下,含藏四气五味。中药防病治病、保健养生的道理在于取其气,或取其味,以药之阴阳偏性,调和身体的阴阳偏盛偏衰,达到调养脏腑、通畅血脉、平衡阴阳、延年益寿的目的。谈到中药,国人大多会想到神农氏,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这是何等的舍己为民、大医精诚的无畏情怀!中药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方法,来自于几千年的经验积累,其中所蕴涵的瑰宝还远远没有被挖掘出来和有效利用。宇宙之大,浩渺无穷,芸芸众生,不过沧海一粟,人类不可能脱离宇宙、脱离大自然而独善其身。古圣先贤认为,人体与自然,风寒暑湿、春夏秋冬、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息息相通。自然万物之间存在着广泛而永恒的相生、相克、相制、相化的关系,所以人体的不适与病痛,自然界中总有一物可以克化之。这正是中药之所以能够保健养生、防病治病的最根本的道理。让我们敞开更广阔的心胸,把自己的身体融入这广袤的大自然之中,体悟万物之间的和谐统一、生克制化,这积累几千年的本草精华,其中就有你在茫茫黑暗中找寻的明灯。小篆的药字,写作桨,上面是草,中医主要拿草药来看病下面是音乐的乐,音乐的本质是和谐和平衡。中药防病治病的本质也是如此,关键在于调节人体的各种平衡,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就是这个意思。将人体失衡的功能调节过来,发挥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正是中医治病必求于本的根本体现,也是我们用中药保健养生的最可宝贵之处。医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治疗疾病,更重要的是让你不生病!这一理念早在两千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已经明确提出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中医治未病理念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未病先防,保健养生,预防疾病二是既病防变,在生病早期要积极治疗,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复发或传变。人之禀赋各异,体质殊同,药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如若通达药性,审而详之,宣通补泻,轻重缓急,用之得当,必能燮理阴阳,条达气血,于养生保健、防病治病之功大矣。中国古代有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说法,还有秀才学医,笼中捉鸡的民谚。古代文人、知识分子,很多人都学习中医,一方面可以增加古文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养生防病,奉亲养老。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4、西医养生重锻炼,中方养生重食养,为何中西医养生方法差别如此之大?

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水平的提高,伴随着的就是工作压力的加大和身体素质的下降。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仗着年轻,熬着最晚的夜,敷着最贵的面膜;保温杯里泡枸杞。在这种种啼笑皆非的现象后面,反映的是当代人养生意识的觉醒。在身体一次次发出头晕乏力、记忆力衰退的警告之后,人们不得不重视养生的作用。

但是养生也分很多种。西方强调的是运动的作用,它认为只有你的身体素质提高上去了,各种病症也就随之消除了。而中医认为病从口出,要想调养好身体首先得控制饮食,如果体内湿气重就少吃寒性食物,如果肝火旺就少吃易上火的食物。听起来也很有道理。因为食物为身体提供营养,每一种食物都有自己的作用,需要合理利用起来。

中西方养生差异大的原因离不开历史因素。中方历史源远流长,在历史的沉淀中早已形成了一套关于食物营养的体系。而且流传下来了很多记录中草药功效的书籍,这些都是由实践证明了的有一定道理的理论,比如《本草纲目》。既然能流传下来肯定是有用的、有益的。而且中国人工作非常繁忙,往往没有时间去做固定的训练。

而西方向来崇尚“科学”,他们喜欢用被“科学”验证了的理论来指导生活。他们毕竟不太注重食物的功效,反而对健身锻炼更感兴趣。而且他们的历史较短,气候环境也比较单一,没有研究食物的习惯。他们也非常注重身材的管理,锻炼既能保持身材又能强身健体,何乐而不为呢?

5、结合养生论和所学医学知识谈如何养生

养生
个人感觉排毒占第一位
子时(11:00-01:00)入睡卯时(5:00-7:00)起床 排毒最好在卯时
还是给你看点资料吧 写着太麻烦了
子 时
子时(晚上23点~凌晨1点)胆经最旺盛。此时是一天中最黑暗的时辰,阳气开始生发。《黄帝内经》曰:“凡十一脏皆取于胆。”胆气生发起来,全身气血才能随之而起。子时睡眠了,胆经才能完成代谢。“胆有多清,脑有多清。” 凡在子时前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新,气色红润;反之,子时不入睡者,日久面色青白,易生肝胆疾病。因此,人在此时入睡,对一天至关重要,也就是在养阳气,养好阳气对人的寿命至关重要。
丑 时
丑时(1~3点)肝经最旺盛。《素问·五脏生成篇》曰:“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内血液充足,可维护肝的疏泄功能,使之冲和条达,充分发挥解毒滤过的作用。此时一定要睡好,就能养好肝血。否则易出现急躁易怒、焦虑、神经衰弱,老年人易患痴呆等精神性疾病。
寅 时
寅时(3~5点)肺经最旺盛。将肝贮藏解毒的新鲜血液输送到全身。《素问·经脉别论》说:“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血的运行要依赖气的推动,肺主呼吸,调节全身的气机。此时肺经旺盛,有助于肺气调节和输布血液,运行百脉。这个阶段是从静变为动的开始,它是通过深度睡眠来完成的。肺脏有病、心功能不太好的老年人不要急于起床,也不提倡早起晨练。等太阳出来之后,空气新鲜时,可以活动一下,而早晨是阳气生发的时候,要顺其生发,迎接新一天的到来。
卯 时
卯时(5~7点)
大肠经旺盛。中医有“肺与大肠相表里”之说,卯时肺经气血入大肠经,此时天已亮了,早晨起床喝适量水,促进排便,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排便后多做提肛运动,可防止便秘、痔疮、脱肛等病。
辰 时
辰时(7~9点)胃经旺盛。此时是人们吃早点的时候,一定要吃好,这也是胃部消化吸收能力最旺盛的时辰。
巳 时
巳时(9~11点)脾经旺盛。脾主运化,吸收食物中的营养。中医有“脾与胃相表里”之说。脾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经旺盛可运化水谷,升清化浊,五脏六腑之精气来源于脾胃运化之水谷精气。
午 时
午时(11~13点)心经旺盛。子时和午时是天地气机的转换点,人体也要注重这种天地之气的转换点。中午吃完饭以后,应小憩片刻,不要超过40分钟。适宜养心,可使下午至晚上精力充沛。
未 时
未时(13~15点)小肠经旺盛。《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就是说小肠吸收被脾胃腐熟后的食物精华。
申 时
申时(15~17点)膀胱经旺盛。膀胱有“化气行水”的功能,负责排泄人体水液。如气化功能失常,就会导致小便不利,甚至尿闭或者小便频数,失禁等。
酉 时
酉时(17~19点)肾经旺盛。肾是生命之根,为“先天之本”。

6、关于养生,你觉得中医养生好还是西医养生好?

首先,我个人觉得是中医更适合我们亚洲人的体质去养生,其实,中西医的养生区别,实际上还是很大的,毕竟是起源于不同的文化发展与不同的时代,他们两个之间的差别还是非常鲜明的。

就养生和调理而言,我认为绝对是中医最适合我们的,而西医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它调理的速度更快,用药的效果可以在短时间内就见效,但是也比中医对身体的副作用相对来说会较大,但是随着西医的发展,实际上副作用相对来说没有那么大了,只是相比于中医来说它的副作用依然是很明显的,毕竟是药三分毒。

因为中医用药讲究的是养护我们的身体,缓慢地来改变我们的身体基本情况,提高我们的身体基本素质,中医比较注重的是身体内部的改善,速度较慢,成效却不一定小,长期坚持中医养生的朋友,其实效果也未必会比简单粗暴的西医来的小,所以我认为西医和中医最根本也是最浅显的的差别就在于成效的时间,一个简单粗暴,一个慢条斯理。

而且我认为吧,毕竟中医在我们中国已经发展了上千年,对我们中国人的体质已经是最为了解的了,是最符合我们中国人的体质的治疗方法,最了解我们中国人的健康体质。毕竟不同国家的人,每一个人的身体素质难免都会不一样,而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中医,我认为是再好不过了。

我们身体若是出现了什么毛病,可能是因为环境外部的原因,也有可能是自己饮食的原因导致的很多病症的症状,我们的身体状况和欧洲人和非洲人的是有很大的不同的,而最了解我们中国人身体调理方式的,那就是中医了,可以把服药的副作用降到最小,十分适合我们中国人乃至亚洲人服用。

7、谈对《中医药与养生保健》的认识

养生百保健的内容非常宽泛,中国从古至今对养生保健也在不断的探索发展。养生保健大致包括四季中的生活起居、饮食调养、身体锻炼、精神度养护、克服不良习惯、注意生活节制等方方面面。按照中医养生理论和方法,重要的是顺时养生。顺时就是顺四时而适寒暑内。这是中医养生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人体适应四时阴阳变化规律,才容能发育成长,健康长寿。

8、饮食养生,即如何进行和区分中西医的食疗

饮食养生,一般说的就是中医,以五行为主。

9、中医怎么养生?

10、刘太医养生到底是真是假?

我来说说我的亲身体验吧知:07年的有一段时间,我每天的大便次数很多,左下腹部有一处总有灼痛的感觉。到正规医院看过好多次,做过B超、肠镜、吃过好多药,都没什么效果。最后医院又要我去做CT,被我拒绝了。我想一个小小的结肠炎都治不好吗?与其让他们折腾还不如自己来找治疗的方法。后来在书店无意间发现了《刘太医谈养生》这本书,我就按书上治疗结肠炎的方法去熬道中药、煲牛肉烫。一两个月后我的身体不适就没有了。
《刘太医谈养生》里的好多观点我自己觉得还是很有道理的, 但我也不是全盘照做。而回是经过自己的判断之后,在保正不会伤到自己的身体的前提下才去尝试,在尝试的过程中密切留意自己的感觉。另外,就算要到正规医院看西医,也要对自己的病情从发生原因答、治疗方法及其利弊、注意事项等做一个全面的了解。从医德和技术上我们也不能完全相信西医。

与中西医谈养生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