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谁平定了“三藩之乱”?
康熙帝玄烨决定用武力平叛,命在清廷供职的比利时国在华传教的南怀仁(FerdinandVerbiest,公元1623~1688年),组织工匠制造各型红衣炮,运往前线,至康熙十七年三月,“三藩之乱”被平定。
康熙朝廷于平定“三藩”之后,又为收复雅克萨预作准备。
2、平定“三藩”叛乱是怎么回事?
清王朝入主中原,降清汉官起了很大的作用,功不可没。其中功劳最为显赫的有吴三桂、耿仲明、尚可喜三人,都晋封为王,分别镇守东南和西南地区。至康熙年间,平西王吴三桂镇守云南,靖南王耿精忠(耿仲明之孙)镇守福建,平南王尚可喜镇守广东,史称“三藩”。他们各拥重兵,掌握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大权,犹似三个封建割据的独立政权。
三藩之中,以吴三桂的势力最大。吴三桂原为明朝辽东总兵,驻守宁远。当李自成大顺军逼近北京时,崇祯皇帝命他带兵入卫首都。吴三桂率兵入山海关,到达丰润的时候,李自成军已攻破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他立即回到山海关,骑墙观望局势的变化。这时在北京的李自成把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和他的爱妾陈园园扣为人质,招降吴三桂。吴三桂得悉陈园园被李自成手下将领刘宗敏掠走,大怒,派副将杨坤、游击郭云龙送信到清军驻地,向多尔衮乞师援助。正在挥师东进的多尔衮,见到吴三桂乞师助战的信正中心怀,立即回信,以“必封以故土,晋为藩王”为诱饵,引他率众来归。双方一拍即合,多尔衮日夜兼程向山海关进发。李自成得吴三桂拒降后,亲自率二十万大军与吴三桂战于山海关附近的一片石。经过四天的急行军,清兵至山海关外,吴三桂出关迎接。多尔衮命吴三桂再次入关与李自成接仗。酣战时刮起一阵大风,沙土弥漫,咫尺间不能辨见。多尔衮命阿济格、多铎率二万轻骑从吴三桂阵营的右侧突然杀出,大顺军措手不及,死伤甚众。李自成发现阵形突变,知道清兵出击,立即下令退兵,撤回北京。多尔衮当即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命他追击李自成军。李自成弃北京退走山西,吴三桂也返回北京。清军入北京城以后,取代了明王朝的统治政权。
清朝定都北京不久,命阿济格为大将军,西征李自成农民军,吴三桂也随清军出征。李自成在清军追击之下,且战且败,于顺治二年死于湖北九宫山。顺治三年至顺治十六年的十余年间,吴三桂与南下清军一同镇压农民起义军余部,为清朝统一了西南地区。顺治十六年正月,南明永历政权的桂王朱由榔逃奔云南。二月,吴三桂与清军攻克云南城(今昆明),桂王流亡缅甸。康熙元年,吴三桂将朱由榔从缅甸捉回,在云南绞死。清廷认为,吴三桂以开关迎师,后来追击李自成置他于死地,又扫平西南农民军余部;置桂王朱由榔于死地,明朝残余势力被完全扑灭,为清朝所建立的功劳冠于其他明朝降将,故封平西王,留镇云南。
吴三桂拥有七万军队,进驻云南以后,占据五华山桂王故宫为藩府,又大兴土木,增华崇丽,与王宫无异。吴三桂控制云贵、湖广地区,招揽人才,树立党羽,凡知县以上的各级官员和军队将领,都由他的旧部担任,清朝的吏、兵二部,不得掣肘,他的财政情况,户部也不得查核。吴三桂甚至还可以向全国选派官吏,称为“西选”。西选之官几满天下。吴三桂藉没明朝黔国公沐氏的庄田占作藩庄,又广立关卡,征收榷税;垄断盐井、铜矿,造兵器、铸钱币。他用这些财富招兵买马,扩充军队。在吴三桂控制下的云南地区,俨然像一个脱离清王朝的独立王国。
康熙帝对三藩势力的膨胀,予以密切的关注。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向朝廷上奏疏,要求归老辽东,并请求所属部下也移驻辽东,儿子尚之信袭他的王爵。康熙帝把尚可喜的奏疏视为契机,批准了他的请求。吴三桂知道后,也假惺惺地上疏,请求“移藩”锦州,以试探朝旨。康熙帝立即把他的“移藩”奏疏命群臣集议。多数大臣认为,吴三桂的奏疏非出由衷,如果同意“移藩”,必然导致动乱,因而不赞成“移藩”。而尚书米思翰和大臣明珠认为,吴三桂不宜久镇,以“移藩”为宜。康熙帝经过慎重思考之后,向诸大臣宣布说:“吴三桂蓄异志已久,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发,尤可制也”,断然发出撤藩令。九月,康熙帝移藩令到达云南,吴三桂狗急跳墙,十一月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周王,天下招讨兵马大元帅”,蓄发易衣冠,以白旗为帜,公开起兵反清。同时,致书尚可喜、耿精忠以及各地党羽,要他们也举反清旗号,参加武装叛乱的行列。
吴三桂突然反叛,清军措手不及,各路战场均处劣势。叛军迅速占领广西、福建、广东、云贵、湖南、四川、陕西诸多地区,战火烧遍半个中国。叛军所到之处,抢掠金库、粮库,屠杀人民,广大民众又一次遭受战争的苦难。吴三桂企图以“反清复明”为号召。但是,吴三桂的这个号召,并不得人心。因为他引清兵入关,清朝才得以定鼎中原;又是他把明朝宗室桂王朱由榔追杀于云南,所以明朝的一些遗老逸臣都不愿跟着他反清。
康熙帝亲自指挥平叛战争,调度全局,谨慎部署,采取剿抚并用,分化瓦解三藩营垒的方针,把打击的重点放在吴三桂方面,宣布“凡归顺兵将,既往不咎,并给恩养安插。同时,康熙帝破格提拔了一批忠于清朝的汉族绿营将领,安置在前线的指挥岗位,加强了清军的战斗力。
吴三桂叛乱的次年,陕西提督王辅臣响应吴三桂叛乱,并煽动宁夏兵变。甘肃提督张勇推荐赵良栋为宁夏提督。赵良栋应召入京,向康熙帝奏说“首恶严征,协从宽宥”的策略,康熙帝点头称善。赵良栋奉旨选精兵赴宁夏,一面宣布康熙帝安抚谕旨,一面打击叛乱首领。他分兵出击,散其党羽,逮捕为首叛乱的参将熊虎,请旨斩首。宁夏平定以后,赵良栋受大将军图海节制,进讨陕西王辅臣,分别平定秦州、西和、礼县等地,王辅臣势穷投降,在被召入京途中自杀。陕西平定以后,又向四川进兵。康熙帝命大将军图海破栈道,取益门镇,向四川进兵。赵良栋率步骑五千,进师破密树关,与叛军大战于黄渚关,进而攻取阳平关。平凉提督王进宝出凤县,定汉中,凉州提督孙思克出略阳,下阶州,三路清军会师宁羌。接着,赵良栋与王进宝分道白水坝。清军与叛军隔江布阵,江水涨,又无渡江船只,叛军乱箭飞矢如雨。赵良栋大呼“看我的指挥鞭所指的方向前进,后退者斩”。全军在他的鼓动下呼声震天,跃马冒矢强渡,勇往直前,无一回顾者,叛军惊恐而退。清军渡江后,连克龙安府、绵竹县,十天之内,收复成都。康熙帝嘉奖赵良栋的战功,破格提升为云贵总督,加兵部尚书。
经过二年多的平叛战争,战场形势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东西两个战场捷报频传,参与叛乱的干将耿精忠、尚之信等,纷纷倒戈降清,收复了大片土地。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今衡阳)称帝,国号大周,年号昭武,大封文武百官以稳定阵营。当年秋天,吴三桂做了几个月的皇帝就一命呜呼,孙子吴世瑶从昆明赶来,奔丧即位,改元洪化。吴三桂死后,湖南、四川相继为清军收复。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清军从湖南、广西、四川三路发兵云南,进攻昆明。大将军贝子彰泰率广东、广西的满汉旗兵四十万大军入云南,指挥部设在云南城(昆明)东归化寺,城西的碧鸡关也驻扎大批清军,但彰泰却按兵不动,不敢向云南城发起攻击。吴世瑶集精兵死守,两军相持没有正面交锋。九月,赵良栋率军至云南,请求彰泰配合进攻云南城。彰泰为保存兵力,不愿攻城。赵良栋是一员猛将,他不顾彰泰的保守用兵,带领兵勇夜攻南坝,破垒夺桥,逐步逼进城边,士兵伤亡甚众。彰泰在赵良栋的催促下,只好下令向云南城发起攻势。由于清军的攻势强大,云南城已不能久守,叛军头目吴世瑶遣兵出城与清军决一死战。清军在桂花寺大败叛军,吴世瑶自杀,部下弃城乞降,云南城攻克。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已被平定,吴三桂尸骨传至各省示众。康熙帝平定三藩叛乱,顺应历史潮流,符合人民的愿望,为维护国家统一作出了贡献。
3、男士养生平定三藩,威震八方!等等究竟什么服务啊
G
4、康熙是怎样平定“三藩”之乱?
“三藩”是指明亡后投靠清朝的三个汉族军阀,即平西王吴三桂(镇守云南)、靖南王耿精忠(耿仲明之孙,镇守福建)、平南王尚之信(尚可喜之子,镇守广东)。这三个军阀在追随清军镇压农民起义和消灭南明抗清势力的过程中,逐渐扩大了私人势力,各自拥兵在手,独霸一方。
三藩之中,以吴三桂势力最大。吴三桂自康熙元年(1662年)在云南绞死了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后,便割据云南。吴在当地圈占民地,抢掠人口,苛捐杂税,鱼肉百姓。他占据南明桂王五华山的帝宫作为藩府,大肆扩建,搞得“千门万户,极土木之盛”。吴三桂为了扩大势力,还招降纳叛,广收党羽。他选官、练兵,清朝中央政府不能过问,用度开支不受户部限制。所以当时有“天下之财赋,半耗于三藩”的说法。盘踞在广东、福建的尚之信、耿精忠也都极力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三藩的割据,不仅是清朝实行中央集权的巨大障碍,而且还严重地威胁着清朝的统治。
对于三藩应持什么政策呢?是养痈贻患还是动手术切除?对此,清朝政府内部意见不一,曾经进行过多次辩论。有人主张削去三藩兵权,即实行撤藩,但许多人害怕吴三桂等人,认为撤藩会引出天下大乱。可巧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平南王尚可喜因受不了其子尚之信的挟制,向朝廷提出告老还乡,并请求让尚之信接替他的封爵,继续镇守广东。十九岁的康熙帝认为这是撤藩的大好机会,便立即批准尚可喜告老还乡,但不准其子袭爵。
当时,吴三桂的儿子在北京,消息很快就传到云南、福建。吴三桂、耿精忠心中忐忑不安,便于七月间先后上疏,假意请求撤藩,以此试探朝廷的态度。康熙帝接到吴三桂、耿精忠的上疏,下令廷臣会议讨论。当时大部分廷臣反对撤藩,有的说吴三桂镇守云南地方尚属平静,有的说撤藩后朝廷另派兵去镇守财政费用太大,因此断不可撤,实际上是怕引起乱子。只有户部尚书米思翰、兵部尚书明珠、刑部尚书莫洛等少数大臣主张撤藩,认为绝不能再让吴三桂盘踞云南了。经过几次会议讨论,意见始终不能统一,而且辩论十分激烈。这时,康熙帝挺身而出,作了果断的裁决:坚决撤藩。他指出:三藩久握重兵,已经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吴三桂蓄谋已久,撤亦反,不撤亦反,与其养痈成患,不如及早除掉。所以,他毅然下令批准吴三桂、耿精忠自请撤藩的上疏,并派特使分别赴云南、广东、福建宣读朝廷撤藩命令和督促实行。
吴三桂接到撒藩旨意后,便于当年(1673年)十一月悍然举行叛乱,发布讨清檄文,宣称要恢复明朝,并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从此,一场长达八年的大叛乱正式揭开了战幕。
叛乱开始后,吴三桂的军队很快就打入湖南,广西、四川将军、提督、巡抚也闻讯响应。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月,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反清,到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尚之信又在广州揭起叛乱的旗帜。南中国燃起了熊熊战火!
三藩之乱来势汹汹。清朝内部有一些读史不能消化的腐朽大臣,主张效仿西汉初年景帝杀晁错的历史事件。他们对康熙帝说:“应该先杀掉那些主张撤藩的大臣,只有这样才能使吴三桂息兵。”康熙坚决反对重复历史的错误。他熟读史书,深知这是腐儒之见,汉景帝虽然杀了主张削藩的晁错,吴楚七国之乱依然不止,因为吴王濞等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康熙表示:“如果有错误,朕一人承担”,绝不把责任推给别人。因此,他非但不杀主张撤藩的户部尚书米思翰和兵部尚书明珠等人,相反却把吴三桂留在京师的儿子吴应熊等人投入监狱。与吴三桂有往来的达赖五世,也向康熙提出:“若吴三桂力穷求降,请免其一死;万一嚣张,不如裂土罢兵”,意思是以长江为界,承认一个南北朝的局面。康熙断然拒绝了达赖喇嘛,并命令他履行前言,协助清军平叛。为了横扫清廷内部的妥协论调和表示自己平叛的决心,康熙又下令处死了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孙子吴世霖。这样,朝廷内部的思想得到了某种程度的统一,并使吴三桂在精神上受到一定打击。
三藩之乱爆发时,康熙年仅二十岁。但他历史知识丰富,又熟读兵法,善于谋略,指挥得当。他知道,三藩之乱虽然气势吓人,但是只要打败吴三桂,其他人均不在话下。所以,他制定了重点打击吴三桂的战略,争取其他叛乱者中立、归降。如他反复争取陕西提督王辅臣,稳定了西北战场,粉碎了吴三桂企图打通西北的阴谋;他在军事进攻之余,又利用耿精忠与台湾郑经集团之间的矛盾,招降了耿精忠;并乘势进军,迫使郑经势力退出福建;到康熙十六年(1677年),尚可喜忧愤而死,尚之信也因与吴三桂矛盾重重,在清军的进逼下投降。
康熙帝在激烈的战争中,能够保持刚毅、果断、沉着、机智。他深得用兵之道与指挥之法。他指示领兵诸将:战争中要紧的是得民心,所以一定要“严禁军士侵扰百姓”。为了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他执行了罚先行于亲贵的做法,即对那些敢于玩忽职守、贻误军机、畏惧不前的败军之将,即使是皇亲国戚,也决不宽贷。如他下诏公布了顺承郡王勒尔锦、简亲王喇布、贝勒尚善、察尼、鄂鼐、洞鄂等人错失战机、收受贿赂的罪行,分别给予了处罚。他说:“若非朕运筹决策,命令水师取岳州,命令岳乐的江西军队进攻长沙,命令图海的陕西军速复平凉,后果几乎不堪设想。在一般人尚不可原谅,何况是亲王、贝勒这些皇亲国戚呢!”
吴三桂等人虽然一度掀起大波,但这些朝秦暮楚、气节丧尽的家伙是得不到人民拥护的。当时有人作诗讽刺吴三桂说:“复楚未能先覆楚,帝秦何必又亡秦?丹心已为红颜改,青史难宽白发人!”这意思是说:你不但没有恢复明朝,反倒把明朝灭亡了;你为了一个美人(指陈圆圆)而改变了丹心,历史是难以宽恕你这老头子的!到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在清军步步进逼下,吴三桂日暮途穷,在湖南衡阳称帝,同号“大周”,改元“昭武”,但几个月后就在内外交困、忧愤交加中死去。他的孙子吴世璠继位后更是一天不如一天。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军攻陷昆明,吴世璠自杀。一场席卷十省、长达八年的大叛乱终于平息。二十七岁的康熙帝得到胜利的捷报,他心情激动,夜不能寐寐,挥笔写了一首《滇平》诗:洱海昆池道路难,捷书夜半到长安。
未矜干羽三苗格,乍喜征输六诏宽。天末远收金马隘,军中新解铁衣寒。
回思几载焦劳意,此日方同万国欢。
三藩之乱平定后,康照采取一系列措施消除昔日的弊病。他下令在原来三藩控制地区设立八旗兵驻防,将藩王的财产全部充官作为军饷,革除昔日的苛捐杂税,归还被三藩霸占的部分民田。这些措施不但加强了国家的统一,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5、康熙是如何平定三藩的?
这次斗争关系到大清江山的安危,康熙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智慧,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冒险撤藩
所谓“三藩”:是指顺治年间清廷派驻云南、广东和福建三地的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后由其子耿精忠袭爵)。三藩之中,吴三桂势力最大,他十分骄横,不但掌握地方兵权,还控制财政,自派官吏,不把清朝廷放在眼里,直接威协到清朝的统治。为此,康熙不得不考虑撒藩的问题。
康熙皇帝在正式撤藩之前,康熙已开始逐步削减“三藩”权势,限制其不法行为。而三藩对此也有察觉,吴三桂和耿精忠(耿继茂之子,已经袭爵位)于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七月假意奏请上交藩王印信,以试探朝廷的意向。康熙立刻召集会议研究撤藩。大臣们有两种意见:一种主张不撤藩;另一种认为应该撤藩,反对撒藩的意见占了上风。康熙却认为,三藩手握重兵,财政自成体系,特别是吴三桂拥兵自重,若不早除,必酿成后患无穷。所以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康熙决定撤藩,并将三藩全部撤往山海关外。
吴三桂发动叛乱
吴三桂接到撤藩谕令,大大出乎他的预料。他自认为劳苦功高,而且又有军队,上这个折子本来就是试探康熙的口气,心里认为康熙必然不会同意。不料康熙这个年轻的皇帝却决意撤藩,连一点回旋的余地都没有。他几十年苦心经营的一切将付诸流水,无论如何也不甘心,于是决意造反。
康熙十二年,吴三桂命令麾下官兵蓄发易服,发动叛乱。
吴三桂举兵叛乱后,闽、粤两藩也蠢蠢欲动,各地的吴氏党羽纷纷响应,各地告急文书频频传至北京。
康熙分析局势后认为:吴三桂是三藩的首领,消灭了吴三桂,其余乱党不攻自破。因此他采取了分化诱降、各个击破的方针。他先召回闽粤撤藩使;对耿、尚两藩暂行安抚,拆散他们与吴三挂的联盟;而对吴三桂采取重点打击的战略。康熙先派都统巴尔布等率三千精骑由荆州驰驻常德;都统珠满率兵三千由武昌进驻岳州,扼住湖广的咽喉要道;西安将军瓦尔喀率骑兵赴四川,形成了对吴三桂的包围。都督尼雅翰、赫叶、席布根特等率兵分往西安、汉中、安庆、兖州、郧阳、汝宁、南昌等要地,以保关中和中原后方的安全,诸路兵马均听从宁南靖寇大将军勒尔锦节制。第二年又特派刑部尚书莫洛进驻西安,会同将军、总督商议,便宜行事,巡抚、提督以下地方文武悉听节制。
长期的拉锯战
战争初期,吴军气势汹汹,一些清军将领贪生怕死,长沙、岳州、衡州等要地先后失陷,吴军直抵湖北、四川。迫使瓦尔喀退守广元,勒尔锦和珠满困守荆州、武昌,都无力反击。吴三桂一面猛攻川楚,一面通过西藏的达赖喇嘛致书康熙,要求划江而治,被康熙断然拒绝。吴三桂和议不成,兵分两路:一路由他亲自挂帅,从长沙进江西,连续攻克30多座城池;另一路由悍将王屏藩督率,由四川进陕西,接应吴三桂养子王辅臣的叛军,攻克平凉、兰州、延安、绥德等地。一时间京师人心震动,吴三桂气焰嚣张,扬言进攻北京。
王辅臣本来是忠于康熙的,他的叛变使得形势骤然紧张起来。为了应对恶化的局面,康熙传谕总督哈占,要他保护好王辅臣的妻儿家产,又派王辅臣儿子王继贞携诏前往劝说,表示“往事一概不究”,只要及时回头,便可官复原职。六月,王辅臣兵败投降,王屏藩部也节节败退,逃回四川,陕甘全境告平。
两线战场传来捷报的同时,清军与吴军在湘、鄂、赣一带进行长期的拉锯战。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清军平定闽粤,耿精忠、尚之信先后投降,湘鄂一带吴军已成孤军。吴三桂怕部下解体,赶忙在衡阳草草修建了庐舍当宫殿。三月二十八日,吴三桂即位称帝,国号为“大周”。此举使他的政治处境更加不利,前线清军攻势日益猛烈。这年八月,吴三桂急病交加,死在衡州。
八年的内战
吴三桂死后,“皇太孙”吴世瑶即位,这时的吴军已兵无斗志,一路溃退云贵。为了加快平叛进程,康熙下令:协从叛乱,缴械投降者,宽大处理,反正立功者,将功折罪,论功行赏。这项决定从政治上瓦解了叛军士气,除少数顽固分子坚持与清军决战以外,大多数叛军接战即降。短短一年多的时间,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很快落入清军之手。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吴氏叛军彻底被平灭。
康熙从开始削藩直到吴三桂败亡,历时八年。在这场平叛战争中,康熙显示出超凡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指挥才华。他坚持擒贼先擒王的战略,始终把矛头指向吴三桂,对耿、尚二藩实行剿抚兼施的政策,分化瓦解三藩联盟,各个击破。这次关系大清江山安危的斗争,康熙赢得了战争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