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楼宇烈 三理养生

楼宇烈 三理养生

发布时间:2020-07-12 15:53:50

1、儒道佛三教关系为世界宗教发展提供什么新启迪?

中国多位知名宗教研究学者6月15日在北京表示,儒道佛三教关系为世界各宗教指明一条和而不同的道路,为世界宗教的发展提供新启迪。

中央民族大学于当天举行中华文化研究院成立仪式,同时召开该校知名学者牟钟鉴新作《儒道佛三教关系简明通史》出版座谈会。

牟钟鉴认为,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的国家,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文明灿烂。中华民族体现着文化生态上多元通和的模式,以儒家人和文化为主导,以孔孟阳刚之道和老庄阴柔之道互补为基脉,以儒道佛三教为核心,以各民族独特文化、地域性文化和外来文化为翼羽,相互会通,呈现出既有中心又多姿多彩的风貌。

他说,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等外来宗教在中国历史上都是通过和平方式传进来的。当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了中华文化的精华和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并将为世界文明交流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作出富有成效的贡献。

年近八旬的牟钟鉴是中国知名的哲学史家及宗教学家,其新作《儒道佛三教关系简明通史》从历史及现实意义上对三教关系进行了系统阐释。

国际儒学联合会秘书长牛喜平指出,当前,建立在各种学术基础之上的文明、文化融合会通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该书的出版适应了这一趋势并引领学术研究方向。牟钟鉴先生的研究超越三教关系的范畴,加快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会贯通。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说,要将每一个文化都放在整体中国文化的层面去思考。中国儒道佛三教的理念特色是人文文化,这种文化将对今天的世界产生重大影响。

他认为,所谓人文精神就是保持人的主体性、独立性、尊严性,不要让人成为神、造物主的奴隶。今天,当西方他觉他律文化使人们逐渐失去主体性、独立性时,更要高扬中国文化的精神。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张立文说,各宗教最终的价值理想是相通的,道教重自然、为养生,佛教重众生、讲慈悲,它们共通的思想就是和平、幸福及和爱。中国儒道佛三教的融通是一条康庄大道,世界宗教关系的发展可以从中获得启迪。任何的冲突和矛盾只要能管控在一定范围内,就可以通过会通和合达到统一,矛盾冲突的结果应该是走向包容、融合。中国文化为今后的世界文化提供了中国方案,值得世界各宗教借鉴、学习。

据介绍,中央民族大学于2017年9月批准成立校级非独立科研平台中华文化研究院,牟钟鉴任该研究院名誉院长。全国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知名学者,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等部门相关负责人及中国宗教界多位领袖等共80余人应邀出席成立仪式。

来源:中国新闻网

2、君子具体的品德实在太多了 君子品德怎么养成 古代人注重择邻 楼宇烈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现在首先要解释“自然”的问题.目前新兴的“比较宗教学”或称“宗教哲学”,把世界上各地的宗教,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等,每一宗教的哲学理论与实况综合起来研究,相互比较,寻求其中异同和彼此间的关系,已经发现了不少有趣的问题,值得更进一步去深入探讨.我们若以比较宗教的态度,抛开那些粗浅的宗教情绪心理,把眼光放在一般宗教教人如何行善做好事的普通伦理层面上,那也个个满好,满合于同一的水平.至于再进一步,要透彻各个宗教实际内涵程度的深浅,则问题重重,就不能颟顸笼统,值得仔细研究、体会.
长期以来,有不少佛家的著作,批评道家是“自然外道”.因为他们看到老子讲“道法自然”,便自然而然地将二者联想在一起.其实,印度释迦牟尼佛在世时,与佛教对立的几十种哲学思想,尤其当时同释迦牟尼佛影响一样大的几个大学派之一,专讲“唯物思想”的“自然外道”,和中国老子所说“道法自然”的自然,并不相关.二者并未结为姊妹道,或者兄弟道什么的,并无彼此互通声气之嫌.
印度当时的自然外道,属自然学派,其所谓的“自然”,完全从物理观点而说.但是老子的思想绝非如此.近代中国翻译西方典籍,把物理、化学等学科,统称为自然科学,这是借用老子的名词,我们不能因此便认为老子说的“自然”,就等同物理范畴的自然.将老子的思想硬往上套,这是指鹿为马,栽赃前人,非常没有道理的.
虽然老子并未给予直接的定义,但老子的“自然”究竟是什么意思?我们却也不可以如法庭上的法官们,审判一个案件,可以采用了“自由心证”,随便判决学术思想的归化,乱下断语,硬是认定老子所说的“自然”也就是印度的“自然外道”;不分青红皂白地将老子一竿打入“唯物哲学”的案日,这是千错万错,大错特错的误解.这种情况,如借用佛学名称来说,就是“众生颠倒”,“颠倒众生”,这所谓“颠倒”,是指我们在见地观念上和思想上的错误,因此而形成见惑、思惑.由于我们一直被这见惑、思惑两种认识上的不清所障碍,因此不能成道,无法彻见宇宙天地间的真谛.
那么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个“自然”的确实含义又是如何呢?答案很简单,“自然”二字,从中国文字学的组合来解释,便要分开来讲,“自”便是自在的本身,“然”是当然如此.老子所说的“自然”,是指道的本身就是绝对性的,道是“自然”如此,“自然”便是道,它根本不需要效法谁,道是本来如是,原来如此,所以谓之“自然”.
我们如果将大乘佛学彻底贯通了,必然不会对于宇宙本体和现象的哲学问题,感到左右为难.佛家有一个名词“法尔如是”,它是说明诸法本身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人生来怎么会成那个样子?人就是那个样子.你怎么会是这个样子?我就是这个样子.一切本来就是如此,一切法便是一切法的理由,更没有什么其他原因不原因的,这样就叫“法尔如是”.从“法尔如是”来看“道法自然”,最清楚不过了.“道法自然”,而“自然”自己本身原来就是如此这般,没有别的规范可寻,再也找不到一个东西可以另为之主,“道”就是“自然”,“自然而然”,就是“法尔如是”,古人翻译佛经,怕与老子的“自然”混合了名词,只好另创一词,便叫“法尔如是”.
讲到这里,我曾经一再强调,我们后世之人读古人的著作,常常拿着自己当代的思想观念,或者现代语言文字的习惯,一知半解地对古人下了偏差的注解,诬蔑了古人,这是何等的罪过.读什么时代的书,首先自己要能退回到原来那个时代的实际状况里去,体会当时社会的文物风俗,了解当时朝野各阶层的生活心态,以及当时的语言习惯,如此掌握了一个时代文化思想创造的动源,看清这个历史文化的背景所在,这才能避免曲解当时的哲学思想和文艺创作,并给予正确合理的评价.
比如,我们研究释迦牟尼佛的经典,也要退回到二千多年前的古印度的农业社会,设身处地替当时的人民想一想.那时的印度是一个贫富差距极大,极不平等,到处充满愚昧和痛苦的世界.假若你读历史,真能“人溺己溺,人饥己饥”地将自己整个投入,身历其境,于那种痛苦如同亲尝,那么方能真切地了解到释迦牟尼佛何以会提倡“众生平等”,何以会呼吁人人要有济度一切众生的行愿,才能体会到当时的佛陀真正伟大之处.如果天下太平,世界本来就好好的,大家生活无忧无虑,什么都不虞缺乏,汽车、洋房、冷暖气,样样俱足,日子过得满舒服的;即使比这种情况差一点,那也还甘之如饴,又何必期待你去救度个什么?帮助个什么呢?
念天地之悠悠
话说回来,老子说“人法地”.人如何效法地呢?人要跟大地学习很难.且看大地驮载万物,替我们承担了一切,我们生命的成长,全赖大地来维持,吃的是大地长的,穿的是大地生的,所有一切日用所需,无一不得之于大地.可是,我们回报它的是什么?只不过是死后一把又脏又臭的腐烂掉的脓血和败坏了的朽骨头罢了.
人活着时,不管三七二十一,将所有不要的东西,大便、小便、口水等等乱七八糟地丢给大地,而大地竟无怨言,不但生生不息滋长了万物,而且还承载了一切万物的罪过.我们人生在世,岂不应当效法大地这种大公无私、无所不包的伟大精神吗?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一直非常强调此一精神.《易经》的“坤卦”,形容大地的伟大为“直”、为“方”、为“大”,指出大地永远顺道而行、直道而行.包容一切,不改其德.佛家对此的看法也是一样,后来翻译《华严经》,冠以“大方广佛”为经题,也可以说是受“坤卦”卦辞影响的关系.
再者,我们效法大地,除了上述的道理之外,同时还要了解大地自久远以来运动不止的意义.地球永远在转动.地球一天不转动,甚至只消一分一秒停止,我们人类和其他万有的生命,都要完结.
地球的转动,人们以为是近代科学知识,其实中国上古早已知之,只是我们自己不加详察而已.又有人根据中国若干书籍上说的“天圆地方”,便一口咬定古人的观念认为地球是方的.这种不明究里人云亦云的说法,非常错误,孔子的弟子曾子,就曾讲过地是圆的,不是方的,而且一直在旋转,所谓:“天道左转,地道有旋”的观念,早已由来悠久.我们人欲效法大地,就应该如《易经》卦辞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行健”,是天地的运行转动,永远是健在地前进,所以人要效法它的勇往直前的精神,一分一秒绝不偷懒,时时刻刻向前开创,永远生机蓬勃,永远灵明活泼,这才是合乎大地所具有的“德行”.
但是,宇宙间日月星辰与地球,究竟是谁使它在转动呢?由哪个作主呢?是上帝吗?是神吗?是佛吗?老子却不采用这些具有人神造作化的名词,他只是根据上古传统文化中固有的名称,无以名之,仍然称之为“道”,称为“自然”,最恰当不过了.所以便说“天法道,道法自然”.抽象而言,道是自然地具备无究尽的功能,拥有不可思议的“生灭”力量.这股力量,在佛学而言,便叫它做“业力”,业力并不一定不好,有好有坏,坏的叫“恶业”,好的叫“善业”.其实,天地本身这股力量在运转,本无善恶,所谓善恶,都是人类自己附加上去的价值判断而已.

3、【历史】楼宇烈的贡献有哪些

1.郭象哲学思想剖析(21千字)
(《中国哲学》第一辑1979.8三联书店)
2.五四时期批判封建旧道德的历史意义(与张岱年先生合署)(12千字)
(《纪念五四运动六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选》
1980.4人民出版社)
3.试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哲学思想(13千字)
(《历史论丛》第一辑1980.8齐鲁书社)
4.叶适(20千字)
(《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续编三1982.9齐鲁书社)
5.“莫若以明”释(5千字)
(《中国哲学》第七辑1982.4三联书店)
6.开展对中国文化总体上的综合研究(2.5千字)
(《中国文化》研究集刊一1984.3复旦大学出版社)
7.汤显祖哲学思想初探(12千字)
(《汤显祖研究论文集》1984.5中国戏剧出版社)
▲(日本《中国古典研究》第三十三、四号1988、89.12)
8.龚自珍(13千字)
(《中华民族杰出人物传》三1984.9中国青年出版社)
9.文化之研究乃真理之讨论——读汤老两篇旧文(4千字)
(《燕园论学集》1984.4北京大学出版社)
10.原始道教——五斗米道和太平道(2千字)
(《文史知识》1984年第四期中华书局)
11.不无遗憾(6千字)
(《读书》1985年第六期三联书店)
12.易卦爻象原始(15千字)
(《北京大学学报》1986年第一期)
▲(日本《中国——社会与文化》第二号1987.6)
13.佛学与中国近代哲学(15千字)
(《文史哲》1986年第一期选载部分内容(10千字),题名为《近代中国佛学的特点及其评价》)
(《世界宗教研究》1986年第一期)
(《中国近现代哲学史论文集》1989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
14.中国近代佛学的振兴者——杨文会(20千字)
▲(日本《东洋学术研究》第25卷第一号1986年)
15.东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观世音灵验故事杂谈(20千字)
(《中原文物》特刊1986年)
16.漫谈儒释道“三教”的融合(8千字)
(《文史知识》1986年第八期)
(日本《东洋学术研究》第27卷1988年,题目改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三教融合的问题》)
17.中国近代佛学的振兴者——杨文会(5千字)
(《世界宗教研究》1986年第二期)
▲(日本《中外日报》1985.11.18)
(《中日佛教研究》1989.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8.〈万木草堂口说〉整理杂谈(13千字)
(《古籍整理与研究》第一期1986.10)
19.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以及在中国流行的情况
(2.5千字)
(《古代礼制风俗漫谈》二集1986.4中华书局)
20.胡适禅宗史研究评议(12千字)
(《北京大学学报》1987年第三期)
▲(日本《曹洞宗宗学研究所纪要》创刊号1988.3)
▲(韩国《六祖坛经的世界》大韩传统佛教研究院金知见编
韩国民族社1989.12文末增一“补记”)
21.“何晏”、“王弼”、“郭象”、“向秀”、“谭嗣同”等辞条(25千字)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20条)1987年)
22.玄学与中国传统哲学(10千字)
(《北京大学学报》1988年第一期)
▲(日本《中外日报》1987.8.28)
23.黄宗羲心性说评述(8千字)
(《黄宗羲论》——国际黄宗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87.12浙江古籍出版社)
▲(日本《东洋の思想と宗教》第五号1988.6)
24.敦煌本〈坛经〉、〈曹溪大师传〉与初期禅宗思想(10千字)
▲(日本《松ケ冈文库研究年报》第二号1988年)
(《隋唐佛教讨论会论文集》1990.2三秦出版社)
25.杨度的“新佛教论”(5千字)
(《世界宗教研究》1988年第一期)
▲(日本《中外日报》1987.10.23)
(《中日佛教研究》1989.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6.借古为今乎?恋古非今乎?——《康有为学术著作选》编后(5千字)
(《书品》1989年第二期)
27.为研究佛教文化提供一部简要的原始资料
——《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编后(3.5千字)
(《书品》1989年第三期)
28.论传统文化(8千字)
(《北京大学学报》1989年第三期摘要刊登)
(《北京大学纪念五四运动七十周年论文集》1990.3
北京大学出版社)
29.佛教的和平精神(3千字)
(《国际政治研究》1989年第四期)
30.择儒学之善者,为现时代服务(1.5千字)
(《书林》1990年第三期)
31.熊十力“量论”杂谈(三则)(8千字)
(《玄圃论学集——熊十力生平与学术》1990.2三联书店)
32.向西方学习与弘扬民族文化(5.7千字)
(《知与行》1990年第一期)
(《探索与交流》1990年第四期)
33.太虚与中国近代佛教(10千字)
(《太虚诞生一百周年国际会议论文集》1990.12
香港法住出版社)
34.禅悟的认识论意义(6千字)
(《法音》1991年第一期)
35.儒家“节欲”观的现代意义(7千字)
(《北京大学学报》1991年第一期)
▲(韩国《退溪学报》第六十八辑1990.12)
36.“用中和时中——儒家实践的辩证原则(7.5)
(《北京大学校刊》1991.10.20第三版)
(《唯物辩证法问题的再探讨》1993.3人民出版社)
37.胡适的朱熹研究(9千字)
(《朱子学刊》1991年第二期)
38.佛教与现代人的精神修养(6.5千字)
(《一九九○佛光山国际佛教学术会议论文集》1992.2)
39.中国传统哲学中主体修养学说的认识论意义(15千字)
(《中华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华书局成立八十周年纪念论文集》1992.4中华书局)
40.中国文化的艺术精神(4千字)
(《民主与科学》1992年第二期)
41.胡适的中古思想史研究评述(12千字)
(《中国哲学》第十五辑1992.5岳麓书社)
(《现代学术史上的胡适》1993.5三联书店)
42.禅的生命,禅的正受——读耕云先生《安祥集》(4千字)
(《佛教文化》1992年第一、二期)
(台湾《中华禅学》第十八期1992.6)
43.中国近现代佛教的融和精神及其特点(15千字)
(台湾《1991年佛学研究论文集》1992.9台湾佛光出版社)
44.康有为与儒学的现代转化(8千字)
(《孔子诞辰2540周年纪念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2.5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45.东亚现代化与东方文化的历史反思(6千字)
(《东方文化与现代化》1992.10时事出版社)
46.东方智慧的魅力(13千字)
(《学者论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智能》1992.11
北京大学出版社)
47.理学大师马一浮(8千字)
(《中国当代理学大师马一浮》1992.12上海人民出版社)
48.袁宏与东晋玄学(25千字)
(《国学研究》第一卷1993.3北京大学出版社)
49.一种协调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论——玄学的名教自然论
(6千字)
(《北京社会科学》1993年第二期)
50.老庄的顺自然与反异化思想(4千字)
(《学术论丛》1993年第四期山西省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
51.儒家修养论今说(13千字)
(《国故新知: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诠释——汤用彤先生诞辰百周年纪念论文集》1993.8北京大学出版社)
52.读帛书〈系辞〉杂记(7千字)
(《道家文化研究》第三期1993.8上海古籍出版社)
53.圆瑛大师的佛学思想(8.5千字)
(《圆瑛大师圆寂四十周年纪念文集》1993.9吴轩出版社)
54.神会的顿悟说(10千字)
▲(韩国《白莲佛教论集》第三辑1993.12韩国白莲佛教文化财团)
(《禅学研究》第二辑)
55.中国儒学的历史演变与未来展望(14千字)
(台湾《哲学与文化》第21卷2期1994.2台湾辅仁大学)
56.荀子礼乐论发微(8千字)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4年第三期中华书局)
(《东亚文化的探索——传统文化的发展》1996.11台湾正中书局,内容有增补)
57.儒家思想与官僚文化(15千字)
(《国学研究》第二卷1994.7北京大学出版社)
58.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15千字)
(《中华文化论坛》1994年第三期四川中华论坛杂志社)
59.东方文化与现代生活(7千字)
(《东方文化研究》1994.8北京大学出版社)
60.胡适读禅籍题记、眉批选(30千字)
(《胡适研究》第一辑1995.北京大学出版社)
61.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20千字)
(《国学研究》第三卷1995.12北京大学出版社)
62.对于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建构的思考(13千字)
(《21世纪中国与日本》1996.10北京大学出版社)
63.东方文化的历史反思与展望(16千字)
(《东方文化大观》[代序]1996.12安徽人民出版社)
64.东方理学宗主淑世儒林楷模——郑梦周与韩国性理学
附:圃隐诗拾遗(50千字)
(《风流与和魂——东方哲学与文化丛书之二》1997.7
沈阳出版社)
65.深刻的见地,平实的评论(2千字)——读匡老评述儒家孔孟思想的两篇旧文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7年第期中华书局)
66.中国国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20千字)
▲(《21世纪韩国国学的方向与课题》1997.7韩国安东大学出版)
67.栗谷经学思想研究(11千字)
(《亚文》第二辑1997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68.杨仁山先生小传、欧阳竟无先生小传、吕秋逸先生小传
太虚大师小传(8千字)
(《近代学术史丛书》《杨仁山卷》《太虚卷》河北人民出版社)
69.欧阳建《言尽意论》正读(6千字)
(《人民政协报》1998年2月16日第3版)
70.儒学在现代韩国(12千字)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8年第一期中华书局)
71.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15千字)
(《燕京学报》新四期1998.5北京大学出版社)
72.《法华经》与观世音信仰(6千字)
(《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二期1998年6月)
73.中国的佛教与儒教(20千)
(《中国哲学的诠释与发展——张岱年先生九十寿庆纪念论文集》1999年5月北京大学出版社)
74.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和智慧解脱(3千字)
(《上海佛教》1999年第三期1999年6月)
75.读慧海《顿悟入道要门论》随记(15千)
(《中华佛学学报》第十二期1999年7月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
76.中国现代社会与儒家伦理(8千字)
(《文史哲》1999年第期,发表其中第一部分)
77.发扬人文精神,重视自我修养(7千字)
——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
(《孔子研究》1999年第四期,发表一部分)
(《群言》1999年第11期,发表一部分)
78.“无我”与“自我”(5千字)
——佛教“无我”论的现代意义
(《世界宗教研究》2000年第二期,2000年6月)
79.略论印光大师的念佛法门(8千字)
(《闽南佛学院学报》2000年第一期,2000年6月)
80.中日近代佛教交流概述(10千字)
(《中日近现代佛教的交流与比较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6月)
81.“不由经教”与“由教悟宗”(8千字)
(《中国禅学》第一卷中华书局2002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2002年第5期)
82.禅学的文本阐释与诗意接受——读吴言生博士“禅学三书”(3千字)
(《哲学研究》2002年第5期)

4、和治友德创建“饮食养生、行为养生、心理养生”三大养生学说到底有没有科学根据?

是关于养生的,只可以参考而不可以照做,毕竟很多养生都不符合我们普通人。所以说只要快乐是第一位的,只有心态好才能活的有价值,延年益寿少生病。

5、三十岁的男人如何养生?

充足的睡眠
合理的饮食
适量的运动
愉悦的心情

与楼宇烈 三理养生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