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学小常识有哪些 科学养生的法则
1、剩菜时间不宜过长,以不隔餐为宜。最好能五六个小时内吃掉。存放时间过长,食物中细菌就会释放出化学性毒素,通过加热也无法去除。
2、豆浆中打鸡蛋做法不科学。鸡蛋中黏液性蛋白易和豆浆中胰蛋白酶结合,产生一种不能被人体吸收的物质,大大降低人体对营养的吸收。
3、忌用保温瓶装豆浆:豆浆中有能除掉保温瓶水垢的物质,温度适宜条件以豆浆为养料,瓶内细菌大量繁殖,3~4个小时就能使豆浆酸败变质。
4、打包食物必须回锅:冰箱温度只能抑制细菌繁殖,不能彻底杀灭它们。故冰箱中食物取出后必须回锅。否则会造成不适,例如痢疾或腹泻。
5、【夏季养生黄金点】1.作息时间:最佳睡觉时间不应超过12点;2.吃饭时间:早餐的最佳时间是起床后一个小时内,另一个吃饭的最佳时间是运动后的半个小时至45分钟内;3.喝茶时间:最佳时间是饭后一小时;4、运动时间:最佳运动时间是晚饭后的两个小时。
6、夏季养生顾问提醒您:晨练不要过早,以免影响睡眠;运动不要过强,以免影响消耗;喝水不要太冰,以免影响肠胃;饮食不要太腻,以免影响消化;压力不要太大,以免影响情绪。
7、夏天热,养生需注意:日喝酸奶200毫升,可以预防夏季腹泻;煮玉米时保留胡须,能够预防糖尿病;给自己制造一个出汗的机会,可促进新陈代谢;夏季锻炼暑气重,可以贴墙站或快走半小时;空调风扇少用点,多练练自身的耐热性
8、少食肉,晒太阳,雨中行,常唱歌,饭后息,挺起胸,静坐思,天伦乐,步当车,行善事。科学养生,身心健康!
2、养生要科学,坑人的养生常识有哪些,小心越养越病?
养生也要科学,乱养生,反而养出病。
1,一次不能吃太多鸡蛋
鸡蛋的胆固醇没有那么可怕,需要限制每天摄入的鸡蛋数量,是那些消化系统和和肝肾功能不太好的人,正常健康的年轻人,多吃几个鸡蛋没有关系。
2,骨头汤能补钙
长时间熬骨头汤,并不能把钙“熬”到汤里,大部分营养成分仍然在汤渣中, 香浓的骨头汤,反而含有很多脂肪,喝的太多,容易引起肥胖。
3,O型血要少吃谷物
这种说法来源于所谓的“血型减肥法”,但是这种方法没有经过实验的验证,也没有数据的支持,基本上是经不起推敲的。
4,喝清肠茶能够排毒
如今市面上销售的各种清肠排毒产品,多数含有化学物质蒽醌类化合物,可产生化学刺激,促进提倡蠕动,从而引起排便。但是这种化学物质长期刺激肠道,会损伤肠道黏膜,还会在肠壁上被吸收和沉积,久而久之可能会引起结肠黑病变。
5,蛋清敷脸可以美白
蛋清里没有能让皮肤变白的任何有效成分,不熟的蛋清,可能有细菌敷在脸上容易引起皮肤过敏。
6,空腹喝淡盐水能够排毒
所谓排毒是个伪概念,我们身体能够自行排出废物,不需要再吃什么来帮助排毒。
7,吃黑芝麻能让头发变黑
头发里的黑色素和黑芝麻里的黑色素,不属于同一种,不能混为一谈,多吃芝麻,根本不可能让头发变黑。
8,多吃味精致癌
味精在高温加热后会生成焦谷氨酸钠,这种物质会致癌?其实这种物质只是没有鲜味了,并不可以致癌。
9,减肥药能帮助人快速减肥
网络上销售的各种减肥药,不减肥很伤身。这些减肥药,会通过让人拉肚子脱水,食欲不振,达到减肥的效果,掉的是没有一克是脂肪,一旦停药,立即反弹。目前国内批准的OTC减肥药只有一种一一奥利斯它,适应范围,仅限于体重指数BMI≧24,患有肥胖症的患者,轻微肥胖的普通人,最好还是通过控制饮食加强锻炼来减肥。
自制酵素能够保健
大部分的家庭自制酵素,其实就是一种酒和醋之间的发酵产品,因为酒精含量不够,其实这种细菌不能被完全杀死,还可能在无氧环境中大量繁殖,危害人的健康。
3、有哪些养生科普实用的书可以推荐给爸妈看?
《中医养生全书》、《调理健身瑜伽》这两本书还不错。里面很多养生健康方面的知识,浅显易懂,完全可以让父母去看。不过我觉得最好的方法就是你自己看一些相关的书籍或者视频,然后交给父母怎么去做。
毕竟父母年纪大了,看书的话恐怕也会力所不逮。
4、科学养生方法。
1、早餐的营养搭配
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顿饭,每天吃一顿好的早餐,可使人长寿。早餐要吃好,是指早餐应吃一些营养价值高、少而精的食物。因为人经过一夜的睡眠,头一天晚上进食的营养已基本耗完,早上只有及时地补充营养,才能满足上午工作、劳动和学习的需要。
早餐在设计上选择易消化、吸收,纤维质高的食物为主,最好能在生食的比例上占最高,如此将成为一天精力的主要来源。
2、午餐的营养搭配
午餐是一日中主要的一餐。由于上午体内热能消耗较大,午后还要继续工作和学习,因此,不同年龄、不同体力的人午餐热量应占他们每天所需总热量的40%。主食根据三餐食量配比,应在150-200克左右,可在米饭、面制品(馒头、面条、大饼、玉米面发糕等)中间任意选择。
副食在240-360克左右,以满足人体对无机盐和维生素的需要。副食种类的选择很广泛,如:肉、蛋、奶、禽类、豆制品类、海产品、蔬菜类等,按照科学配餐的原则挑选几种,相互搭配食用。
3、晚餐的营养搭配
晚餐比较接近睡眠时间,不宜吃得太饱,尤其不可吃消夜。晚餐应选择含纤维和碳水化合物多的食物。但是一般家庭,晚餐是全家三餐中唯一的大家相聚共享天伦的一餐,所以对多数家庭来说,这一餐大家都煮得非常丰富,这种做法和健康理念有些违背。
因此在调整上仍与午餐相同的是餐前半小时应有蔬菜汁或是水果的供应。一般而言,晚上多数人血液循环较差,所以可以选些天然的热性食物来补足此现象,例如辣椒、咖哩、肉桂等皆可。寒性蔬菜如小黄瓜、菜瓜、冬瓜等晚上用量少些。
4、睡眠方面:夏季早上六七点起床比较好。午睡有利于气血平衡,能有效补充体力、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健康的午睡以30~60分钟为宜,若超过1小时,可能会对晚上的睡眠造成干扰,往往适得其反。
夏季天气炎热,人体消耗较大,如果经常熬夜,更会增加对身体的损害,一般晚上11时以前应当入睡。
5、运动方面,夏季是身体排泄的过程,血气往外走,新陈代谢旺盛,可以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工作一段时间后最好站起来走一走,做一些腿部运动操。
但进入高温天气,心脏排血量明显下降,各个脏腑器官的供氧能力明显减弱。外出活动最好选择散步等温和的方式,并避开烈日炽热之时,以防中暑。
5、如何科学养生,科学养生的方法,揭秘科学养生的意义
“养生之道,莫先于食。”饮食养生首先指的是应用食物的营养来防治疾病,促进健康长寿的。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所谓食补,就是通过调整饮食来补养脏腑功能,促进身体健康和疾病的康复。同时食补能起到药物所无法起到的作用。在我国,利用调整饮食作为一种养生健身手段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的祖先早在2000多年前处于奴隶社会时期的周代就已经认识到了饮食养生的重要性。在周代的宫廷里已配有专门从事皇家饮食的“食医”,即专门进行饮食调养的医生。魏晋南北朝时期,已有了《食经》,是一部系统论述食物养生功能的经典。唐代名医孙思邈对饮食养生作了重大贡献,他尤其擅长治疗老年病,著有《惫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其中有很大篇幅是论述饮食养生的。他认为,老年人疾病的治疗,首先要注重饮食。因为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而药性烈,犹若御兵,药势有所偏助,令人脏气不平,易受外患,所以若能用食平疴,适性遣疾,最易收养生之效益。由于孙思邈大力提倡饮食养生,所以,唐朝时期的饮食养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至宋代王怀隐《太平圣惠方》的问世,饮食养生已初步形成一门专一的学科。饮食是人类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而要使人活得健康愉快、充满活力和智慧,则不仅仅满足于吃饱肚子,还必须考虑饮食的合理调配,保证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的摄入平衡且充足,并且能被人体充分吸收利用。营养平衡,首先必须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可忍饥挨饿,也不宜暴饮暴食,不可偏嗜某种食物,也不可偏废某种食物。还要注意饮食的卫生,不吃不洁、有毒食物。并应根据自身的身体况禁忌某些食物,这样才有利于防止疾病的发生,达到饮食养生长寿的目的。饮食养生是通过吃来进行的。应用日常食品,根据不同的经济条件、不同的生理病理需要进行调理养生,不但能充饥,更能补充营养,有益健康,祛病延年,是一种乐于被人们接受的重要养生手段。清代著名医家王孟英说:“颐气无玄妙,节其饮食而已。”就是说养生长寿奥妙在于调整饮食,充分强调了饮食养生的重要性。
饮食养生的原则
古人云:“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节,不足以生存也。”合理的饮食,可以使人身体强壮,益寿延年。而饮食不当,则是导致疾病和早衰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我国古代养生家都十分重视饮食的适度,并通过长期的生活实践,积累了极为丰富的饮食养生方法和经验。以下可供养生者借鉴:
1. 饮食有节,利身益寿。
“饮食有节”是上古之人的经验之一。2000多年前,管子就曾指出:“饮食节,则身利而寿命益;饮食不节,则形累而寿损。”对于老年人来说,节制饮食更是健康长寿的重要措施。因为当进入老年期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功能逐渐减退,机体的新陈代谢水平逐渐减弱,加之活动量减少,体内所需热能物质也逐渐减少。因此,每日三餐所摄入的热能食物也应减少,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持体内能量的代谢平衡。如果到了老年阶段饭量仍不减当年,摄入能量食物过多,势必造成体内能量过剩,多余的能量就会转化为脂肪,使身体发胖,并影响心脏功能。这也是诱发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所以,老年人应适当地节制饮食,以保持机体能量代谢的平衡。我国古代养生学家认为,谷气胜元气,其人肥而不寿;元气胜谷气,其人瘦而寿。养生之术,常使谷气少,则病不生矣。《黄帝内经·素问》指出:“饮食自倍,肠累乃伤。”《管子·形势篇》也说:“饮食节,则身利而寿命益;饮食不节,则形累寿损。”现代医学也认为,过食是老年人的大敌。因此,老年人的饮食应当少而精,富于营养又易于消化,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限制高脂肪、高热能食物的摄入量。每餐的食量应适可而止。一般以七八分饱为宜。
2. 进食有时,三餐有别。
俗话说得好:“早饭要饱,午饭要好,晚饭要少。”《寿亲养老新书》中非常重视晚餐的食量:“夜晚减一口,活到九十九。”大量实验表明,注意一日三餐合理安排对养生长寿是大有益处的。在食物选择方面,早餐应选择体积小而富有热量的食物,午餐应选择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晚餐则应吃低热量、易消化的食物。大量实验表明,每天早上一次摄入2000卡热量的食物,对体重影响不大,而晚上摄入同样的食物体重就明显增加,这是因为人体的各种生理机能和代谢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基础代谢白天比晚上旺盛,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各种消化腺对消化酶和消化液的分泌增高,同时,对食物的需要量和消化吸收功能也比较强。晚上活动少,能量消耗也小,如体内热量过多,就会在胰岛素的作用下合成脂肪,使人发胖。因此,一日三餐的合理安排非常重要,分配的比例应该是3:4:3。有人习惯于早餐吃得很少或不吃早餐,晚餐吃得很多,这对健康是有害的。特别是老年人更应养成晚餐食少、清淡的习惯。
3. 合理搭配,不可偏嗜。
人体对营养的要求是多方面的,饮食合理搭配能够保证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因此,要避免偏食和饮食的单调,否则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后果。如果偏嗜甜食,特别是老年人可引起高胆固醇血症,甚至诱发糖尿病;如偏嗜肥肉等荤腥食物,则可使人发胖并可导致高血脂症和动脉硬化;如食物过精细,缺乏膳食纤维,易发生便秘、肥胖、胆石症等;膳食纤维过低,大肠癌的发病率就会增高。所以要做到膳食的合理搭配,主要要粗细粮混食,做到粗粮细做,干稀搭配;副食最好荤素搭配。《黄帝内经》中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对现代饮食养生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祖国医学主张:“谨调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古典医书中说的“多食咸,则脉凝泣而色变;多食苦,则皮稿而毛拨;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吃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饮甘,则牙痛而发落。”这些都是告诉人们偏食偏嗜对人体是有害的。
4. 食宜清淡,避免过咸。
古代医学家和养生学家都强调,饮食宜清淡,不宜过咸。如《灵枢·五味篇》中说:“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内经》中说:“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医论》中也说老人饮食应“去肥浓,节酸咸”。如饮食过咸,摄入盐量过多,可产生高血压病,进而影响心肾功能。据报道,每日食盐量超过15克以上者,高血压的发病率约为10%。正常人一般每天摄入盐要控制在10克以下。如患有高血压、冠心病或动脉硬化者,必须控制在5克以下。但在盛夏季节,人体因大量出汗,可使体内盐分丢失过多,应注意及时充。
5.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习惯。
①食当细嚼,不可狼吞虎咽。细嚼是消化的第一步,咀嚼越细,越有利于消化吸收。
②食勿分心。吃饭需要专心,不要一边吃饭,一边想其他的事情,或看书、看电视,既影响食欲,也影响消化液的分泌,久之可引起胃病。所以,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倡“食不语,寝不言”。
③大渴不大饮。若一次饮水过多,水分迅速进入血液,会增加心脏和肾脏的负担。若饭前大量喝水,还会冲淡胃液,影响食物的消化。
④大怒不食。吃饭时要有愉快的情绪,才能促进胃液分泌,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如果盛怒之下勉强进食,会引起胃部的胀满甚至疼痛。孙思邈说:“人之当食,须去烦恼。”古人还有“食后不可便怒,怒后不可便食”之说。也是告诉人们,进食应保持心平气和、专心致志,才有利于脾胃的消化吸收。
⑤饭后不要躺卧和剧烈运动。祖国医学指出:食毕当行步踌躇……饮食即卧乃生百病。食饱不得速步,登高涉险,恐气满而激,致伤脏腑。俗话说:“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也是说饭后散步有助于促进消化,对身体有利。老年人或体弱者饭后散步应慎重。
⑥餐后要漱口刷牙。食后刷牙漱口对保持口腔清洁和牙齿健康有益。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云:“食毕当漱口污,令牙齿不败,口香。”饭后漱口是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后口腔、齿隙间粘附着的食物残渣,在口腔内的细菌、生物酶的作用下,产生蛋白质麦素及亚硝酸盐等物质危害健康。因此,古人有“君欲口齿健,饭后茶水漱”之说。古人的这些饮食养生原则,不仅给我们以启示,而且也被现代科学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保健益寿良方。
6、养生是什么意思
7、世界养生保健协会
成立背景
当人类社会进入以高科技、信息化、回归自然、崇尚生命为特征的21世纪的时候,当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疾病普遍发生很大的变化的时候,当医学模式已经从生物医学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时候,养生科学将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 为了弘扬传统养生文化、传播科学养生理念,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养生观念,自觉抵制封建迷信的歪理邪说,激发社会各界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关注科学的养生健康事业,以医务工作者为主体的我国养生科学工作者围绕学科建设与发展开展了大量的学术交流活动。在国内外相关学术团体、机构的支持下,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第二届世界养生大会,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好的反响。为了将科学养生事业向纵深发展,提高我国在国际科学养生学界的地位,在国内普及科学的养生知识,以便提高全民健康素质,经国家民政部批准,决定利用中国医师协会自身的优势,整合各专业学科的专家资源,组成权威的专家队伍,成立“中国医师协会养生专业委员会” 。
委员会宗旨
养生专业委员会将以“促进我国养生科学和养生产业的发展”为目的,致力于研究继承中国优秀的传统养生文化、普及宣传科学养生健身理念、祛除邪教、净化社会环境、改善生存质量,使中华民族以优秀的品质、健康的体魄、高尚的心灵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养生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委员会的任务
1、 团结国内外养生防衰领域知名的医疗养生科学工作者,成为中国养生科学研究的专业组织。 2、 组织养生学科的学术活动,举办世界养生大会等系列活动,推动国内外养生学科的学术交流,从理论和实践上逐步完善养生体系,促进养生科学的发展。 3、 以学术为基础,成立相关专业(专家)组,并通过养生基地建设试点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养生产业模式与体系,推动健康产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4、 开展养生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创办养生研究学术刊物。 5、 申报并承担养生防衰医学研究课题。
来历与发展
由卫生部批准, 中国医师协会主办, 由中国医师协会养生专业委员会联合政府、企业、文化团体已经成功地举办了四届世界养生大会。 作为一个倡导科学养生的国际性盛会,大会将起到弘扬科学养生文化,传播科学养生理念,发展良性养生经济,营造良好养生环境,推动全人类身心素质全面提高的巨大作用。 世界养生大会全面展示新世纪世界养生保健研究的最新成果和世界养生保健事业发展壮大的喜人局面,凸显奋发有为、锐意创新的时代精神。 世界养生大会是一次发展养生保健服务产业、交流养生科技成果,探索人类健康、长寿的国际性盛会。随着世界养生大会的胜利召开,中国的养生保健事业也获得了空前的国际影响和世界各国的普遍好评!
历届养生大会
1999年11月,为响应世界卫生组织发起的主题为“积极而健康的老龄化”的全球性宣传运动,由中国卫生部国际交流中心与老年医学研究所传统医学研究生中心联合主办的首届世界养生大会在北京成功举行。大会以“积极而健康的老龄化”为主题,并提出了“提高生命质量,倡导科学养生”的口号,以其深刻的理念与科学的内涵,激发了社会各界乃至全世界对老龄化问题的广泛思考与研究,对中国养生保健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好评,在国内外都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2002年10月,第二届世界养生大会在中国北京国际会议中心盛大召开。这次大会以“2002中国 •养生产业走向世界”为主题,以“热爱生命科学养生”为口号,汇聚了世界上最权威的养生行业专家学者,共同探求世界养生文化的真谛。其规模之大,影响之远,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良好赞誉,促进了养生事业的蓬勃发展,成为了世界科学养生事业发展的里程碑!大会推出的健康住宅概念成为行业内的热点,提出的国家健康住宅建设试行标准获科技部、建设部等重点奖励。 2005年10月,以“倡导养生理念,共创健康家园”为主题,中国医师协会、北京市怀柔区人民政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主承办的第三届世界养生大会在北京怀柔国际会议中心成功召开。与大会同期举办的第三届世界养生大会鸡鸣山登山节、第三届世界养生大会国际养生音乐节、中国茶道养生论坛、温泉养生论坛、运动营养与养生论坛等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大会举办以后的数年间,怀柔借助京郊优势开展的农家乐、京郊周末自驾游等休闲养生类项目蔚然成风,在促进休闲养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综合健康素质。 2007年10月,以生态发展为重点的北京市平谷区人民政府与中国医师协会、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等在北京平谷区举办的第四届世界养生大会。大会以“绿色 和谐 健康 养生”为主题,在开展养生学术交流的同时,举办了平谷养生旅游文化节、健康产业博览会等活动。同时,组委会又应地方政府之邀举办了广西桂林永福国际福寿养生节、吉林长白山人参节(人参养生论坛)、山东平邑蒙山长寿旅游节等系列活动,都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绩。 2009年9月24-26日 第五届养生大会分论坛“两岸四地养生文化科学保健研讨会”在澳门威尼斯人酒店会展中心开幕,十多位专家学者将发表多篇专题报告和论文,与超过一千名与会者分享经验。同时第五届世界养生大会于2010年5月14日-16日在河北三河燕郊开发区燕达国际健康城举办主题为“养生与养老-倡导健康养生理念 关注老人心身健康”,届时将汇聚全世界的养生专家汇聚在燕达国际健康城探讨老年人养生问题
历届大会名誉主席
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 吴 仪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 田纪云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 吴阶平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 彭佩云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曹 志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韩启德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 布 赫
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 张思卿
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 罗豪才
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 万国权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 陈冯富珍
德国前总理 施罗德
大会养生顾问
张树政 生物化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 毅 病毒肿瘤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士雯 老年医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可冀 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永炎 中医内科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石学敏 中医针灸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德培 医学分子生物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姚新生 天然药物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甄永苏 微生物药物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澍寰 骨外科学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历届大会主席
卫生部副部长 朱庆生
国家外专局局长 万学远
卫生部副部长 黄洁夫
卫生部副部长 蒋筑君
卫生部原副部长、 中国医师协会会长 殷大奎
中央保健局原局长、中央保健委员会原副主任 耿德章
世界卫生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