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境界亦养生

境界亦养生

发布时间:2020-07-12 08:57:52

1、养生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又或者问什么是养生?

其实题主,自然的,适合的,快乐的就是养生最高境界了,因为我们每个人的体质都不同,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而且什么是养生?它是一个动词,也是一个名词。原来的它指的是古法当中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
现在的“养生”指的是根据人的生命过程规律主动进行物质与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
也就是说无论养生的是名词还是动词,其最终的目的都是健康,都是为了自己的健康,要非说一个健康的法子......个人观点啊,天天的早起晚睡可以保证身体的正常运转,这样可以减少因身体作息不正常的身体系统紊乱。
其次,做运动。既然要身体健康,那么强身健体就势在必行,每天跑跑步,打打球,早上运动让自己的身心开启一天的美好时光,夜晚运动让自己消除一天的脑补疲累。
最后食补,健康营养的蔬菜肉类就不说了,推荐吃一点红参黄芪什么的,每天1-2片温开水冲泡,就能弥补一天丢失的元气,还可以慢慢温和的养身,养好生活,对我来说才叫养生,一家人开开心心的生活,这才是需要“养”的。

2、养生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

据说养生的最高境界是每天都可以吃清淡的以蔬菜为主,几乎不吃主食,不吃有油的东西,我感觉这种境界很高了

3、你认为养生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

黄帝内经中对养生的最高境界的讲解是“天人合一”,所谓养生,是将我们的身心与天地所结合,超然物外的心性养成。由于人是大自然中被构造的最完美的灵体,我们通过养生来调节身体的灵动性。养生的最高境界在于心神统一,顺应自然,阴阳平衡。

一、何为养生

所谓养生,指的是休养生息。人的生命活动是与大自然息息相关的,养生就是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调整人的作息,以达到与之相契合。养生中很重要的一个点在于不生病,健康是养生的根本目的。古人说,唯有与自然相合的作息,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保证睡眠的充裕与心情的开朗才能将身体养好。中医认为健康的标准就是人体内的阴阳平衡,现代人由于饮食习惯、作息时间的不规律性,导致了身体内的阴阳失衡,或多或少会带有疾病。

二、养生的境界

养生的境界依据修行的段位不同产生的境界也不一样,高级的养生可达到不治已病治未病。做到这一点的人在自己的体质上进行顺应自然的调节,诸如在日常生活中的感冒,养生的人能够迅速判断出自己是哪种感冒体质,或是阴虚,或是阳盛。前者对症下药就喝姜茶以促进身体的暖意,后者则引用菊花茶来败火消炎。通过养生将自己身体上的小毛病扼杀在萌芽状态下,预防疾病的产生也有助于心理层面的健康。

养生是现代都市人常做的一件事情,各人各境界是不同的,我认为的养生最高境界还是与自然心神合一,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去调整自己的体内阴阳之气,不生大病即为最高,将平常的小病扼杀在萌芽之中,充盈自己的心理,让自己时刻保持在一个平和、舒缓的心气儿。

4、顺其自然才是养生,养生的至高境界是不是就是“随心而为”?

随心而为并不是养生的最高境界,随心而为喻意就是说,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但是养生还是在于一个人的身体素质,虽然心态和一个人的养生有着关系,但并不是养生的最高境界。一个人想要养生,是有多方面的,养生似乎没有什么最高的境界,只有保护身体,还要保持一个好的心态,两者结合为一,才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想要养生,一定要健身,锻炼身体才能让自己的身体更加的健康。一个人在任何年龄段都可以追求养生,只不过是养生的做法不一样。年轻人普遍对养生这个词没有多大的重视感,例如去健身房,跑步等,其实这样的生活方式也是养生。

然而老年人的养生方式就比较简单,他们会从饮食注意,吃的东西都比较清淡。老人年都会秉持病从口入这个词来围绕自己的生活。所以,在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当中,他们会将“饮食”作为养生之路,只要吃得健康,身体自然就会健康。很多老年人都有饮茶的习惯,饮茶可以通肠胃,让肠胃有一个健康的状态,那么就可以达到养生的效果。

一般养生的人都懂得注意生活质量,养生之前必须养心,这是最基本的养生之道。假如一个人想养生,但是在情绪上总是波动很高,那么最好的养生方式都没有效果。毕竟,一个人养生“心和身”合二为一,才能被称之为最高的养生境界。

5、永生境界划分

肉身境界:养生、练力、招式、刚柔、神力、气息、内壮、神勇、通灵、神变
神通秘境:法力境、真气境、元罡境、阴阳境、天人境、归一境、金丹种子、风火大劫、天地法相、逆天改命
长生秘境:万寿境、不死境、洞天境(空间法则)、宙光境(时间法则)、造物境(改变物质结构)、天位境(天心意识)、界王境(化洞天为世回界)、 混洞境(吞吐液态仙气)、虚仙(仙界雷罚)、真仙(生死无常)
仙人:天仙、神仙、玄仙、金仙 、祖仙、元仙、圣仙、至仙、天君、仙王
永生(当天地崩塌,天人五衰之时,命运就会出现,答命运出现之时,就是得成永生之时)

6、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如何达到养心境界?

养心贵在静心,心喜静,所以历代养生学家把清心寡欲、调养精神作为养心的主要内容。《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云:“神太用则劳,其藏在心,静以养之。”所谓“静则藏神”、“静以养之”,是指神静,而不妄思,也要防止用神太过。

《黄帝内经》云:“静则神藏,躁则神亡”,静则生阴,只有阴阳协调,才能保养心脏。情绪乃一身之主,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遇事即发,七情失调,心神则失去平和,要知道过喜则伤心,过怒则伤肝,过忧则伤肺,过思则伤脾,过恐则伤肾的道理。一个人如果终日思前想后、欲望不止,难免会百病丛生,说不良情绪是疾病的催化剂一点也不会过分。要消除不良情绪,重要办法之一,就是要学会静心。心静才能气顺,气顺才能健身。静心的最佳途径是炼心,静心的至高境界是乐心。静是要人在一派纷繁的世界里能够独自安静下来。

静是一种心态,如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是指不为名利所困扰的自然静,有助于神气内守。反之,神气的过用、躁动,为名利所诱惑,往往容易耗伤人的元气。因此,心静则神清,心定则神凝,心虚则神浮,心安则神全,有利于身体的健康。当外部环境和内心世界都能宁静自如时才能养心,心静神自安。静可以制怒,静可以除烦,静可以使意定神安。《内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淡就是思想上的安定;虚无是指没有患得患失的思想杂念,无恼怒、忧思与惊恐等。这句话告诉人们,思想上安定清静,没有贪念妄想,那么就会真气和顺,精神内守,体外没有邪气干扰,体内无情绪波动,人体和外界环境协调统一,体内的真气调和而没有损伤,精神充足而不外散,病邪就不可能侵犯人体,人就不会生病。  

 养心重在养神, 佛家有言,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在人之三宝中,精要化为气,气要化为神;神是精气之和,神乃人之灵魂。所以,养心、静心、乐心,最终要归结到养神上来。神凝才能气定,气定才能心静。养神,说到底就是要净化人的灵魂。如果你的灵魂始终是美丽的,那你就拥有了“不老之药”。

7、为什么说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

相由心生,境随心转。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心头挂,便是人间好时节。在课堂上,老师曾给我们放过由这首佛家偈子填词的歌曲。就像这首佛偈所说的那样,要是没有任何不好的事情挂碍在我们的心头,那么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都是人间好时节,每一天都会很宁静、很开心,从而拥有一个健康的身心。

但是,俗话说的好,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只要我们尚且活在这个多彩却纷杂的世间,我们每一天都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各种烦心的琐碎之事。这样苦恼的事情数不胜数,从小处说,考试不及格,恋爱失败,或者仅仅因为今天的天气不好,不能出去踢球;从大处来说,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这些都是人生的痛苦。对很大一部分人来说,这一些客观的烦恼仅仅还只是一小部分,更多的烦恼是他们自己带给自己的。有时候,我们对别人心生妒忌,心里总是闷闷不乐;或者心执迷于欲望,每天过着酒池肉林的奢靡生活,纵欲伤身;或者痴迷于某物,而求之不得,陷入无尽的烦恼;或者因为自己的一个小错误,就一味的责备自己。

如果我们每一天都不能很快的把这些客观或者主观带来的烦恼消除掉,必定会茶不思,饭不想。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身心不健康,更尤甚者导致一些严重的慢性疾病。反之,如果每一天我们都能很快的把这些主观抑或客观的烦恼从我们的心中去掉,每一天都过得喜乐安康,宁静祥和,那么久而久之,必定达到身心和谐的境界,获得圆满智慧的人生。

那我们该怎么降服自己主观情绪所带来的烦恼心呢?《金刚经》有很多名句都很好地阐释了这一点。“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色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或许这是至高的境界了,我等凡夫不能达到。但是,我们至少会得到一些启发,今天的世界是一个多彩的世界,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能不能少一点对无尽物质欲望的渴求,而是对精神世界富足的追求呢?我们能不能少花点时间玩那些充满暴力厮杀的网络游戏,而多花点时间陪陪家人朋友呢?对于那些昨天的错误和和对于明天的迷茫,我们能不能多放下一点呢?对于他人的荣誉和财富,我们能不能少一点妒忌呢?我想这些由自己内心的贪嗔痴所带来的烦恼是随心所现的,只要我们内心多放下一点贪欲、嗔恨、痴迷,我们就会少一点烦恼。

至于那些由于客观世界所带来的烦恼,只要好好修炼自己的心,也可以很好地解决。对于生活中的烦恼和困难而又必须去处理的事情,我们必须从容,首先要接受它,最重要的是面对它、不逃避,然后好好处理它,最后放下它。只要自己尽力去做了,即使结果不如意,也就无所谓了。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漫漫人生,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只有安住内心,才能获得快乐,也只有安住内心,才能获得身体健康。

愿你我都能远离颠倒,获得宁静安康的幸福人生!

8、为什么说顺其自然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顺其自然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即规律,规律又有大小之分。一定时空下的规律不是永恒不变的。例如:在常规下,水加温到100度沸腾,可是在喜马拉雅山上,水温到70度即可沸腾。又如:锡在常温下是凝固的,所以可以用作焊接金属,可它在零下五、六十度以下时呈粉末状。
道法自然中的“自然”二字,指宇宙的大规律。这种大规律无始无终,大到无穷,小至无形。谁也看不见,但又随时可以体验到它。
养生能懂得顺其自然,才真正开始接近天地。谁离天地越近,谁就能更多地获得天地的滋养。人生于天地之间,顺则生,逆则亡。
老子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没有私心,没有偏见。它不因牡丹花名贵而让其常开不落,也不因狗尾巴花卑俗而不准其生长;它不为盛夏的百花齐放而欢呼,也不为秋冬的叶落花凋而忧伤。花开必有落,落是开的继续。天地对事物就像对草编的小狗一样没有偏见,没有亲疏,一视同仁。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悟性极高者,也是和天地一样顺其自然,所以使生命经久不衰。而《红楼梦》里的林黛玉不懂自然法则,却为花落而忧伤,终因违背自然规律而早逝。
养生顺其自然见诸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又难以言表;只能用心灵体验的事,语言的表达往往是苍白的。“道法自然”是一种什么状态,难以言表,我们不妨通过一些哲学故事去理解它的含义。

与境界亦养生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