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治未病
“治未病”是中医学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笔者认为“治未病”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未病先防 《内经》开卷首篇道:“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指出古人长寿与今人早夭的原因。又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一语道破调养身心于未病之时的养生观的指导意义。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也指出:“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遣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指出摄生养慎对未病前预防疾病有积极意义,提示若能内养正气,外慎风寒,顺应自然界的四时气候,就可以抵御外邪侵袭,从而避免疾病发生。唐代医家孙思邈指出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意也。”这种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的思想对后世一直有着深远的影响。宋代窦材的《扁鹊心书》曰:“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明医杨继洲《针灸大成》认为:“春交夏时,夏交秋时,俱宜灸,常令二足(即两侧足三里)有灸疮”,明代李梃《医学入门》言“凡一年四季各要熏一次,元气坚固,百病不生。”近代张锡纯制急救回生丹、卫生防疫宝丹,发放给穷苦百姓以用来防治霍乱及疫疠的传染。这与《内经》中的小金丹方“服十粒,无疫干也”及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民间佩兰芷以避秽防疫的习惯,后世民间用苍术、雄黄、艾叶等熏烟防疫;端午节熏之以兰,戴药佩石菖蒲、佩兰预防流感熏醋等等习俗是一脉相承的。古语云:“居安思危”,是对未病先防很好的诠释。治病于初 《内经》云:“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经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特别重视早期诊治。《金匮要略》云:“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示以人们若一时不慎而感受外邪,必须及时早期治疗,以防病邪深入于内。另外《伤寒论》阳明腑实证及少阴证之三承气汤,都为急下存阴之法,充分体现医圣在伤寒病初起见有邪热伤阴之端倪时即处处护阴保津的思想。清末蜀中名医郑寿全,诊病精于分辨阴阳,尤其强调固护阳气,列举数十条阳虚证表现,于疾病初期,若见其确有阳虚表现,即投以姜桂附等辛热之品,这是他在对伤寒论四逆汤证深刻理解基础上的创见性应用,临床实有效验。既病防变 《难经·七十七难》云:“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全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金匮要略》首篇首条也指出:“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均强调肝脏之病,多传变至脾,治疗当注意顾及未病之脏腑,以防疾病传变。《伤寒论》第8条:“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太阳篇条文约占全书的二分之一,多半都是讨论误治后的变证及其证治,足见误治对疾病传变的严重危害。仲景不厌其烦地告诫医者,某病“不可下”,某病“不可汗”,某种治法“为逆”,某种治法“不为逆”;这些均是从治法上示人必须谨慎从事,免生他变。太阴篇“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四逆辈。”理中汤本为治太阴病诸证的主方,然仲景不言理中汤却言“四逆辈”,因太阴之客邪未罢势必传于少阴,使病情发展,用“四逆辈”一则对病势较缓者可用理中汤治在太阴;二则对病势急者又可用四逆汤为少阴设防。另外,仲景在方药的服用方面也体现了保护正气,防病传变的思想。如十枣汤用枣汤调服以顾胃气,三物白散“强人服钱匕,羸者减之”;服大承气汤“得下,余勿服”,就连治太阳中风证所用的桂枝汤,在服药时也强调种种,均示人用药须当审慎,以免伤正助邪。后代各医家受其影响,对这一既病防变思想分别有所发挥和创新。如清代名医叶香岩的《温热论》中提出“或其人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先自彷徨矣,必验之于舌,如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对素体阳气不足者,治疗时注意顾护阳气”、“湿盛则阳微也,法应清凉,然到十分之六七,即不可过于寒凉,恐成功反弃。何以故也?湿热一去,阳亦衰微也。”对于素体阴虚者,则指出“须要顾其津液,清凉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热减身寒者,不可就云虚寒,而投补剂,恐炉烟虽息,灰中有火也”以防其变,同样体现了“既病防变”的思想。前贤云:“医有慧眼,眼在局外,医有慧心,心在兆前。”强调在疾病发作之先,把握时机,予以治疗。病愈防复发 《内经》提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然后“谷肉果蔬,食养尽之”,“热病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是说用药祛病后,还需要调养身体的正气,注意合理饮食,以防疾病的复发。张仲景也讲,大病初愈,正气未复,倘调养不慎,易致病复,应采取一定措施予以预防。如《伤寒论》157条服十枣汤,“得快下利”使水饮停聚胸胁之证得以解除后,采用“糜粥自养”的方法,以补养正气,促进康复,以免复生它病。又以“吐利发汗,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提示霍乱病后胃虚,应注意饮食调理以防复病。仲景还特别在六经病后,专设《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一篇;清代吴鞠通有言:“病后调理,不轻于治病。”民国沪上火神派名医祝味菊,其治疗温病,在邪去正虚的后期,常于方中加入适量附子,旨在恢复人体阳气,不忘温阳以补正防复。总之,治未病的思想体现了祖国医学预防为主的精神,至今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从中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借鉴。(张明雪 张策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2、中医中说的“治未病”,怎么理解?
现代的生活节奏非常快,人们常常在忙碌的工作之后,感到疲乏、劳累。再加上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人们也越
重视身体健康。我们一般都是有了病之后去治疗,
如果中医"治未病”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健康、更好的的生活,很值得我们去了解去学习。
那么什么才是中医的“治未病”呢?
“治未病”的简单理解,就是在没有患病之前先要做好预防,减少疾病的发生。也可以理解成化险为安的意思。
另外它还有一个意思,是指相对无病,病在早期阶段,患者没有察觉到,属于潜病未发阶段。这种也称为治未病,此时治疗就是化大为小,化难为易的。
《金匮要略》卷上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开头第一句,就是黄帝问他的老师歧伯:上工治未病?何也?
老师解释说:什么是治未病的最好的医生,比如医生看出病人肝脏有问题,懂得经络传导,知道病气会从肝脏传到脾上,所以先补脾。一般的医生呢,就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另外,人生病大致可以归纳为三条:
一、经络受风,传入内脏,没有及时治疗,后来内部器官会出问题。
二、血管壅堵。
三、作息无规律、性生活太多、被利器所伤、虫咬或野兽所伤。
中医是怎么治未病呢?
针对第一点,如果在外面受了风寒风热的,四肢刚刚觉得沉重、鼻塞、头疼,就用锻炼、导引、呼吸法、针灸、按摩等方法,把风赶出体外,恢复健康。
不要随意伤害身体,尽量避免虫咬兽伤,令身体受外伤。
作息有规律,吃健康的食物。
不要做犯法的事,性生活有节制,保持心态平和等等,令血液畅通。这样的话,就可以保持身体健康,达到真正的“治未病”。
这么看来,中医的“治未病”,防大于治,小恙用小治即可恢复健康,最重要的是调节心理。
爱生气的人身体都不太好,如果一个人情绪经常起伏不定,心态也不稳定,长时间会影响身体健康。所以用中医的“治未病”来养生,还是很不错的。
3、中医当中的治未病是怎么回事,怎么治未病?
楼上回答的都挺不错的,都是正解!不过关于这点,作为一名中医爱好者,我也想说下自己对于此的一些观点:
中医有“治未病”的理论与实践。但许多人并不清楚中医“治未病”的具体内容,有人望文生义,有滥用药物“治未病”乃至养生的倾向,因此有必要梳理中医“治未病”的概念并为其“正名”。
古人所说的“治未病”是特有所指的,并不是教人无病服药以强身防病。这源于他们对“疾”和“病”的认识。《说文解字》认为“疾”是指小病;而“病”特指那些危重的疾病。早期“治未病”的含义是治“疾”防“病”。即早治小病,预防大病,目的是及早治疗,防微杜渐。
《黄帝内经》也强调:“病已成而后药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意思是说病情加重再去治疗,就如同口渴了才想起打井,该上战场了才想起要铸造兵器一样,那是来不及的。大家耳熟能详的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清晰地描述了蔡桓公病情从“疾”向“病”的发展过程。扁鹊先言“君有疾在腠理”,后言“君之病在肌肤,君子病在肠胃”,亦即由“疾”转“病”,由浅入深,先期要“治已疾而未病”。最后,蔡桓公“病”重而入骨髓,扁鹊自知“病”已难治而遁逃。《抱朴子》:“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是对“治未病”的准确解读。
“是药三分毒”,“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服用任何药物,有病,病受之;无病,人受之。因为“虽甘草、人参之类,误用皆是毒药”。可见中医“治未病”,不是指投药于无疾之人而预防,深层次的意思是告诫人们:未染疾不可滥用药!
当然,中医有“人有所苦谓之病”的疾病观。但是,因劳累导致的身体疲惫,因心情不畅导致情绪不好,或因饱食终日,无所事事而百无聊赖等,现代医学检查可能未见异常,但都可称为“苦”。中医临床每天要面对各种以“苦”为主诉的患者,此时西医理化检查可能未发现异常,在中医看来是有“疾”或者有“病”,当然需要诊治甚至服药。
古人在瘟疫流行时也服药预防,这和“治未病”有相近之处,可以看作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方法,虽有提高人体正气之意,但重点还是针对特定的“传染源”。张仲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以及叶天士“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等发挥,是对《内经》“治未病”理论的丰富完善与发展,这还是定位在疾病层面。只有完整准确地把握中医精髓,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医药优势。
4、中医为什么可以治未病,是通过什么实现的?
1.中医“治未病”的内涵 《淮南子》中有句名言:“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这里的“治”,并不单纯指医疗,还含有管理、整理、治理、研究等内容。“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大致讲,可以理解为三个层面:一是“未病先防”,二是“防微杜渐”,三是“既病防变”。它要求人们在平时就要防病,有了小病就要注意阻止其酿成大患,在病变来临之际要防止其进一步恶化,这样才能掌握健康的主动权。 具体说来,中医“治未病”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平素养生,防病于先。毫无疑问,“治未病”首先应该着眼于平素养护和调摄,未雨绸缪,积极采取措施,防止疾病发生。也就是《黄帝内经》中所强调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在平时注意保养身体,从培养正气,提高机体抗邪能力和防止病邪侵袭两个方面预防疾病的发生。 防微杜渐,欲病救萌。《黄帝内经》中提出:“上工救其萌芽。”也就是说疾病虽然还没有发生,但已经出现了某些征兆,或者是疾病还处于萌芽状态时,就应该采取有效措施,防微杜渐,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 我们知道,健康与疾病之间并没有一个截然的界限,中间可能存在一个“第三状态”(即亚健康状态)。在“第三状态”,尽管事实上体内已开始发生某些异常变化,但病象尚未显露,或虽有少数临床表现,却不足以据此确诊病症。“第三状态”的前途有两种可能:或者向健康态转化,或者向疾病态转化。中医“治未病”的任务就在于促进其向健康态转化。《黄帝内经》中提到:“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显然,这里的“治未病”,不是未病先防,而是在病虽未发生、但将要发生之时,采取措施治其先兆。临床上像中风之类的病证,多数有先兆症状,如头眩、肢麻、手颤等,如能及时发现,采取果断措施,就可以避免发病。还有一些发作性疾患,如哮喘病,当出现先兆症状时,或在缓解期,预先采取措施,就可以阻止其发作。 2. 已病早治,防其传变。 疾病发生的初期,就应该及时采取措施,积极治疗,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这也属于“治未病”的内容。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讲到:“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又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都是在强调疾病的早期治疗。 在疾病初期,一般病位较浅,病情较轻,正气受损不重,因此早期治疗很容易解决问题。正像《医学源流论》所说:“病之始生浅,则易治;久而深入,则难治”,“故凡人少有不适,必当即时调治,断不可忽为小病,以致渐深;更不可勉强支持,使病更增,以贻无穷之害。”疾病在早期即被治愈,就不会进一步发展、恶化。否则,等到病邪强盛、病情深重时再去治疗,就比较困难了。 从根本意义上讲,人类医学应该是关于“健康”的学问,而不是关于“疾病”的学问。治疗“已病”只是在疾病发生后不得已的应对措施,是“消极医学”;而“治未病”,防患于未然才是积极主动的。预防为主,防重于治,应该说是中、西医的共识。但是现代预防医学主要是针对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规律,探索和分析环境中主要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并通过公共卫生措施达到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目的。而中医的“治未病”思想则主张通过饮食、运动、精神调摄等个人养生保健方法和手段来维系人体的阴阳平衡,提高机体内在的防病抗病能力,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从而维护“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健康状态。(摘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王琦主编《中医中医治未病解读》)
5、中医如何“治未病”?
6、上医者治未病医道首重养生的原文是什么
孙思邈《千金要方·论诊候第四》,在书中记载:“古人善为医者,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若不加心用意,於事混淆,即病者难以救矣。”
7、什么是中医治未病?
看了以上两位的回答,中医治未病,看来已经被大多数人误解,甚至一些所谓的中医。讲中医治未病,先要讲讲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此书中最重要的理论就是把人生病的过程归纳为六经传导。也就是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的顺序由表及里。太阳病,病在表,若不治,病走少阳,少阳分两路或走阳明或走太阴,阳明直接就通过人体排出了,走太阴的话就可能沿着太阴、少阴、厥阴的顺序入里。简单说,太阳病了,我们就先从少阳入手,病就停止在太阳。病走到太阴了我们就在少阴入手,病就停在太阴,然后一点一点从里往外把病推出来。这就是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原意。其实这是一种重视预防的观点,但是预防的目的是为了阻断当下的疾病并且把疾病的发展势头一下控制住。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8、养生和养身在中医治未病中的区别是什么
养身就是保养身体、调理身体,偏重在百具体的身体机能上,而且不会太具备长远性。比如说“孕妇刚生产完,要注重养身”;“某运动员受伤后做了手术,要请假养身”等等。
养生,就是指通度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问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养生具有一种长期性、长远性。比如说“王先生30岁就很懂得养生之道,远离烟酒,作息有规律,等等。他常说:‘年答轻时懂得点养生知识,爱护身体,到回年老了也不用担心会得什么大病。’”可见,养生是长期的。它只是中医领域才会出现的一个名词,就是说,在中医里才会有“养生”这概念,西医是没有的。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答个人见解,可能会有一些偏颇之处,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