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道教的食俗并且从科学养生的角度进行评价
食物养生,就是按照中医理论,调整饮食,注意饮食宜忌,合理地摄取食物,以增进健康,益寿延年的养生方法。饮食是供给机体营养物质的源泉,是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完成各种生理功能,保证生命生存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汉书·郦食其传》所说:“民以食为天”,就是这个意思。古人早就认识到了饮食与生命的重要关系。他们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宝贵经验,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饮食养生理论,在保障人民健康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饮食养生的目的在于通过合理而适度地补充营养,以补益精气,并通过饮食调配,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颇,从而增进机体健康、抗衰延寿。由于饮食为人所必需,而饮食不当,又最易影响健康,故食养是中医养生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内经养生(掌握十二时辰养生秘诀,四季养生精髓。);
易经养生(群经之首,从阴阳五行变化中学习养生);
风水养生(风水是一门择地而居的学问,是一种人性最真实的祈求);
道教养生(从收心求静入手,以达到返朴归真、延年益寿的养生良法);
禅门养生(明心见性,智慧超脱,东方禅洞彻心灵的深度智慧);
太极养生(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内外双修,身心并练);
藏医养生(系统了解藏医对生命的独特观点和极具民族特色的养生理念);
食物养生(“民以食为天”向专家学习饮食科学,延缓衰老、防治疾病);
导引养生(动行与调气相结合,培育真气,舒筋健骨,平秘阴阳);
养生与修身养德(养生先养神,从古人的哲学思想中学习哲学养生)。
2、求道家秘典或武功秘籍
道家流派众多,但万变不离其中,你若想实修,就必须先了解“道”,建议先看看《道德经》《南华经》《周易》等。等你对道有了一定理解之后,然后以丹道实修为主,就是以修内丹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功效,这都是古人为求长生成仙而积累的先天智慧,(真正的实修入门之后,心中犹如打开了更加广阔的天空,智慧与身心健康与日俱增)。
这里推荐几本丹道实修的书 《性命圭旨》《五柳天仙法脉》,如若嫌字句过于生涩难懂,就读现代文编写的《丹道法诀十二讲》《丹道周天功》
修道之路大致分为,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聚虚合道,当今之世,物欲横流,人心不古,一般有修身养性意识的人,若有机缘和悟性,完成炼精化炁,打通小周天应该不难,也就是现今的养生之法,后面皆为求长生成仙之密也,若有机缘,自会知得! 若心情繁杂,丹书难进,则可退一步,先读读有些营养价值的玄幻武侠小说作为实修之前的引子,推荐《灵山》《神游》,没留邮件,不然可以发给你,不过这些书在网上都可以找到。
最后希望楼主能步入探寻真理的大门!
3、道家养生百科
丹者,单也,一者,单也。惟道无对,故名曰丹。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谷得一以盈,人得一以长生。内丹是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以人体为鼎炉,精气神为药物,而在体内凝练结丹的修行方式。从中华道教宗祖轩辕黄帝求道于广成子记载算起,内丹已经经历了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丹道祖经丹道的发源,是非常早的事。《道德经》、《文子》、《列子》、《庄子》、《内业》、《心术》、《楚辞·远游》和《阴符经》以及黄老学派作品可是说是所有丹经必本的祖经,后世一切丹经均从其中发挥而来,一直是内丹法诀的纲要。
众所周知:当今世界、进入西方现代实验科学加东方古代经验科学、进行综合研究促进现代科学新发展的新时代,作为中国传统养生科学精华的中国道家养生学核心的道家内丹养生之道,日益受到当今世界中、西方有缘的大科学家的学习与推荐,诸如举世闻名的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博士,在其科学巨著《中国科技史》一书中精辟地指出:“中国的内丹成为人类早期生物化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同时指出:“道家思想一开始就有长生不死概念,而世界上其它国家没有这方面例子,这种不死思想对科学具有难以估计的重要性。”
中国当代著名大科学家钱学森,站在历史的高度、站在高文化素养的基础之上:深知中国道家养生学核心的道家内丹养生之道、为中国传统生命科学和中国传统人天科学精华,因此,对中国道家养生学核心的道家内丹养生之道十分推崇,他在《论人体科学》讲话中精辟地指出:“结合科学的观点,炼功、炼内丹”。钱学森同时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当代道学名家胡孚琛确立完善:“中国道家内丹养生学科。”经过胡孚琛博士长年千辛万苦、千方百计地努力,中国道家养生学核心的道家内丹养生之道得以完成。走进了本应早走进的现代科学殿堂。成为一门古老而崭新的生命科学学科。此举,对弘扬中国传统生命科学,对于全人类身心健康、事业成功,无疑是千古一大幸事。
世界著名生物遗传科学家牛满江博士,因科学研究工作日繁导致身心状况日衰,又因求中、西医而苦无良策,效果不佳。故于1979年,他来中国北京,向中国道家华山道功名家边智中道长,(俗名边治中)修学了属于中国道家养生学核心的道家内丹养生之道动功的中国道家秘传养生长寿术后、身心短时间回春。故他以大科学家的严谨态度,经过现代科学研究后,确认本功是:“细胞长寿术,返老还童术,系生命科学”。四年之后的1982年牛满江博士并深有感触地向全人类推荐道:“我学炼这种功法已经四年受益匪浅,真诚地希望此术能在世界开花,使全人类受益”。(本文修订之际,适逢世界著名生物遗传科学家牛满江博士于2007年11月8日以95岁高龄辞世,此足见道家内丹养生之道养生长寿效果真实不虚。)
中国道家养生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其核心是中国道家内丹养生之道,其理论基础主要为中国传统的生命科学理论:其主旨是让人们的生活方式“道法自然”规律生活,进而因而制之自然规律达到“乐天知命,掌握人类自身生命密码,同时掌握宇宙天地人大自然万物生命变化的规律”,最终让全人类达到健康长寿、平生事业获得成功。用黄帝《阴符经》中讲:“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中国道家养生学及其核心中国道家内丹养生之道主要经典有:《黄帝内经》、《黄帝外经》、《黄帝阴符经》、《黄帝归藏易》、《老子道德经》、《太上老君内丹经》、《老子常清静经》等。现在有很多的网站也都在传播《道德经》等著作,如中国网《道德经》全文[1] 、龙腾辟谷论坛道德经 第十五章 。中国道家养生学核心中国道家内丹养生之道的科学机制为“天人合一”,通过修练中国道家内丹养生之道达到 “返朴归婴”,其主要经典有:老子亲传弟子,尹喜真人《尹真人东华正脉皇极阖辟证道仙经》、鬼谷子《黄帝阴符经注》、魏伯阳《周易参同契》、葛洪《抱朴子》、孙思邈《养生铭》《四言内丹诗》《千金要方》、汉钟离、吕洞宾《钟、吕传道集》《吕祖百字碑》、张伯端《悟真篇》、张三丰《太极拳》和《丹经秘诀》等道家养生著作。中国道家养生学核心是中国道家内丹养生之道,修炼方法为“内炼生命本源精、气、神,返还精、气、神于人体之内”。从而确保修学者能常保自身生命本源精、气、神圆满。经现代生命科学家用现代高科技仪器实验表明:中国道家养生学核心是中国道家内丹养生之道所讲的“精”,即现代生命科学中所讲的脱氧核糖核酸;“气”,即臆肽;“神”,即丘脑。此三者是人类生命赖以生存的本源,同时是人类健康长寿,开智回春、天人合一的根本保障和法宝。
静观记载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二十四史》一目了然:大凡在中国历史上大有作为的各界泰斗人物,大多首选了中国道家养生学的核心中国道家内丹养生之道,做为平生养生与改善命运规律的法宝。并因平生修学中国道家内丹养生之道,而获得身心康寿、开启大智,建成造福人类的万世事业,成为各界泰斗。诸如:中华民族神圣祖先、中华文明始祖黄帝,“东方圣经”《道德经》的作者、中国道家祖师老子,中国儒家圣人、中国教育界祖师孔子,中国兵家祖师《孙子兵法》的作者孙子,中国商业祖师范蠡,中国智慧圣人鬼谷子,中国道学高师黄石公(即黄大仙)中国帝王之师张良,中国道教创始人张道陵,中国“万古丹经王” 《周易参同契》的作者魏伯阳。中国大科学家张衡、中国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中国晋代道家养生名家葛洪、中国药王孙思邈、中国诗仙李白、中国唐,宋时代、道家养生名家汉钟离、吕洞宾、张果老、陈抟、张伯端。中国明、清之际,主要有中国太极拳与中国武当派武术创始人张三丰、中国清代道学名家黄元吉、中国近代道学名家陈撄宁、当代世界著名老寿星吴云青中国了人华山道功名家边智中道长、中国中南山百岁道医李理祥、中国安阳三教寺李岚峰高师、中国武当山百岁高道唐道成、中国四川青城山百岁高道赵百川……
道家养生术源于《黄帝四经》,大约是在战国中期、战国末期、西汉初年或秦汉之际,之后流传至今,期间经历各种演变,但始终不离长生之术。
根据当代世界各地有缘修学、习炼中国道家养生学核心的道家内丹养生之道课程的学员,自己填写的大量效果登记表;根据中国山东省中国医药研究所,所作的大量医学临床报告表明:学习中国道家养生学核心中的道家内丹养生之道课程,短时间内可有效地、大幅度地提高人类的智商和思想水平与思维观念,并能确立一个乐天知命的科学目标而精进。同时,短时间内可有效地增加生命本源精、气、神,提高人体内分泌水平和改善人体各系统功能,从而可使人们显著地达到身心健康、躯体健美、智慧提高、身心整体水平回春。同时,还可以让人类克服亚健康,康复人类所患的各类疑难杂症,诸如:神经系统失眠、忧郁、焦虑等症;肾脏与泌尿系统各类肾病,精力不足、性功能减退等症;内分泌功能失调造成的肥胖与过瘦等症;循环系统糖尿病、心脑血管病,高、低血压等症;呼吸系统各类肺病、哮喘病、鼻炎、过敏等症;消化系统各类胃病、肝病、便秘与腹泄等症;免疫系统、衰老过快和容易疲劳的亚健康等症。
综上所述:修学与忠行中国道家养生学核心中的道家内丹养生之道,短时间内确保您身心能整体水平改善和提升与回春。为您一生取得身心健康、事业成功奠定一个坚实可靠的基础,同时为您修学中国道家养生学核心道家内丹上乘大道,达到天人合一奠定基础。这是古今中外大量修学中国道家养生学核心的道家内丹养生之道者的成功经验,供您借鉴,您不妨一试。
培养元气
元气为生命之本。人要有所追求,但不可奢求。奢求不得,会气阻伤身。人应求其所能求,舍其所不能求,心安自得而培养元气。
安静通气
每天白昼如能保持大脑安静半小时或一小时,可充分发挥脑细胞的潜力,协调生理与情绪,减少热能的消耗。大脑安静使全身肌肉容易放松,气血畅通,达到“心静神安、老而不衰”的境界。
心平气和
认为,情欲与内脏有直接关系,怒气过盛伤肺充血,暴喜过度气血涣散,思虑太甚弱脾胃。心平气和可平衡阴阳,调和六脉,祛病延年。
宽胃养气
人类依靠肠胃以消化和吸收营养,宽胃养气十分重要。饮食无节,烟酒无度,会使胃气不足,气血虚衰。
长啸舒气
长啸时对鼻喉胸腹起按摩和刺激作用。饭后茶余,闲庭信步,或低吟自己喜欢的诗词,或哼唱小调,可舒畅心情,排除杂念,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4、道教气功,法术?
我大道崇尚道经师三宝,没有师父,自己根本不会有多大的进展。但是,师父的遇见有时要一定机缘的,我们道家不是说你想学就学的,也不是说你学就能成的。如果你有那个使命,你就会有机缘。
你现在,只是感兴趣,而不是把道家思想深入到骨髓。你现在可以看看道家经典,老子庄子之类,然后自己学习了解一下道家道教的基本常识。日后机缘到了,自然有所分晓。
5、道家养生的睡功如何练?
睡功是为了增加修炼时间,提高功法。在睡觉时修炼功夫,道家有《蛰龙秘诀》专讲睡功,据说此法为陈抟老祖所传。
道家养生睡功的姿势是:头靠东方而卧,侧着身体而眠。好像犬之屈身而睡,又似龙之盘曲环绕。一手屈臂而枕头,一手直抚于脐眼(丹田)。一只脚伸展(左手屈则右脚伸,右手屈则左脚伸),一只脚绻回(左手伸则右脚绻,右手伸则左脚绻)。神意不可驰逐于外物,气机自然安定和平。收敛心神含藏于下丹田之中,神与气自然和合凝聚,结成内丹。
诀曰:“道在守本命,真火暖外肾。回光内视,神住丹田。”
其法先向左边侧身而卧,左手托腮,右手握住外肾。左腿全屈,右手半屈半伸。心神凝定于下丹田之中,默数呼吸出入数,共数360息。心息相依,神勿外驰,绵绵密密,不即不离。数过360息,够一周天之数。之后正身仰卧,两手握住外肾,着力往前,挣12下,两腿往前用力伸。然后闭气腾身,玉枕、脚跟和手掌着床,其他部位悬空,闭一口气腾一次,连续腾身三次,而后还虚养静。
再向右边侧身,照前行功360息,够一周天之数。仍旧正身仰卧,两手握住外肾,照前行功,着力12下,向上闭息腾空三次,还虚养静。
最后,侧身用手抱住肾囊,神注下丹田,若存若亡。
一念不生,主静立极,先存后忘,入于混沌。
此种道家养生睡功法,比较适合老年人炼习。运用得宜,则外肾温暖,而阳气再生。以后睡眠醒来之时,便有一阳初动的景象发生,此时应当用采取外药的功夫和炼精化气的口诀,再用“睡功秘诀”继续温养。临近天明之时,再照以上方法行功数息,最后还虚养静。至此,则一宿之功完毕。
上面是我网上找到方法
事实只是把盘坐变成睡的姿态,方法是一样
只是看起是睡着,事实上你在打坐
6、关于道教的修炼方式与秘籍2
仙侠小说的不真实。
道教修炼看派系。全真派主修丹道即内丹术,次修科仪斋醮画符。正一派主修符箓法术,以练气来辅助。但绝对不会像小说那样飞天遁地。也不会华丽花哨,摆什么什么阵。修行就是要修心,广积德。广阅经典,通达大道。了悟道理,与道合真。《太上感应篇》:”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得道缘多难?成道多难?《北斗经》:”人生难得。中土难生。假使得生。正法难遇。多迷真道。多入邪宗。多种罪根。多肆巧诈。多恣淫杀。多好羣情。多纵贪嗔。多沉地狱。多失人身。如此等缘。众生不悟。不知正道。迷惑者多。“《度人经》大度人。在鹤鸣山祖天师张道陵,老君三降升坐玉局座讲经传正一盟威,从此创天师道开得道教。遇仙桥王重阳得钟离权、吕洞宾传道,山东收七真创全真派。
《道教三字经》内容广泛,从道教的历史、宗派、经书、教义,乃至宗教制度、戒律以及宗教活动中的各种斋、醮、拜忏仪式,都有涉及。它是一部微型的道教百科全书。
道教三字经
一 大道一炁化三清
至虚灵,至微妙。强称名,为大道。道之体,本自然。兆于一,象帝先。浑无物,杳冥精。玄化流,光音生。辟混朦,渐微明。太无变,三分气。始青气,号清微。龙汉劫,天景晖。元白气,号禹馀。显真文,焕太虚。玄黄气,号大赤。开上皇,万化孳。
二:三洞经箓冠古今
元始尊,说洞真。启大教,演三乘。灵宝尊,说洞玄。金科立,宝箓传。道德尊,说洞神。十二部,度天人。建法筵,宝珠中。传经蕴,义无穷。我皇人,集云书。正天音,在劫初。译三洞,次四辅。七十二,冠古今。
三:诸神弘道传飞升
自玉清,至西那。玄风及,同顺化。玉皇尊,大有情。舍王位,苦修行,历多劫,志不灰。证金仙,号如来。位玉京,镇萧台。斡天帝,总三才。本行经,断障碍。告菩萨,无内外。静妙尊,林辩才。广说法,九和台。开始老,学修真。化国王,度臣民。宏教法,三千人。受此决,白日升。
四:古仙宗崇大洞经
溯源流,追上古。证道者,书唯普。考真系,别宗祖。大小宗,从头数。古仙宗,遗上世。极昌明,在黄帝。欲治国,慕广成。访崆峒,论长生。来具茨,窥靖庐。礼诸真,奉芝图。探九室,青城峰。获龙蹻,有遗踪。守一经,仙王授。讲生理,除病垢。无摇精,无劳神。隳肢体,黜聪明。神气和,结仙胎。千二百,身不衰。净乐国,有王子。出尘埃,了生死。入太和,自勤苦。提慧剑,降二竖。跃南崖,现真武。大功成,报父母。吴夫差,仰止切。求度人,之齐国。空洞篇,不轻泄。传斯文,四万劫。此一家,宗大洞。研真理,苍胡重。
五:金液聚玄两相宜
金液宗,始娲皇。明造化,法阴阳。逮轩辕,费专研。政教余,且学仙。合神药,炼金丹。龙车举,鼎湖间。得度者,多近臣。荆山下,旧迹存。此一家,宗九鼎。炼汞铅,穷根本。聚玄宗,左真传。授黄氏,在周宣。明内功,法最简。但澄心,物欲遣。空无寂,观三要。惟湛然,期至道。此一家,宗清静。持定观,圆珠映。
六:胎息黄芽返童婴
长淮宗,开神。居上,得其真。归根法,复命关。一字诀,静中参。观云起,调无弦。穷妙有,括人天。此一家,宗胎息。弦际通,复无极。葆和宗,老容成。服五芽,食云英。严固守,元神充。身不挠,夺天工。此一家,宗服气。守玄牝,还妙谛。
七:房室养生调神宗
调神宗,传素女。保身法,人妙理。治众病,功奇巧。补伤损,颜不老。摄精气,填血脑。防邪伪,慎检讨。此一家,宗内房。明气道,养阳方。
八:南宫苍益健利灵
南宫宗,师一真。秘密咒,役鬼神。挥灵剑,妖邪遁。隐形景,须体证。此一家,宗符箓。运精神,合云物。苍益宗,系彭桐。僦大隗,并神农。炼丹砂,法乾纲。采灵药,九加方。茹石散,饵琼芝。易骨髓,返仙姿。此一家,宗服食。延寿命,保质原。键利宗,盛羲农。赤松后,数宁封。治虚邪,可延年。漱灵液,灾不干。畅关节,通泥丸。壮体魄,筋骨坚。伏虫蛇,除患害。驱恶疾,百里外。此一家,宗导引。致精微,入妙境。
九:设坛镇邪从头叙
科醮宗,降高辛。牧德台,宝符膺。资二仪,奠岳灵。保国祚,免灾迍。得解脱,证玄宫。藏金简,钟山封。夏禹王,躬勤俭。疏九河,除时患。凿峡门,多险阻。祈神人,阴相辅。示玉印,并经符。斩世阨,遣童律。栖山咒,力伏魔。禁岳渎,鏁淮涡。竟此身,水土平。功绩就,入阳明。吴会间,张隐者。锄河滨,获元始。筑灵宫,勤供养。感天尊,授大洞。经箓法,传心印。一句偈,元伯敬。祛瘟灾,除疫疠。本愿力,归上帝。阖闾王,登包墟。窥林屋,得禹书。合一卷,赤玉字。百有七,又十四。太真科,法维谨。通典格,有七等。箓与科,戒和律。箓百二,科四六。戒千二,律与齐。大小章,并醮仪。此一家,宗灵宝。赞神明,至幽渺。上十宗,是正传。分宗派,别先后。
十:柱史玄妙传三丰
尊柱史,号犹龙。越唐宋,至三丰。关令尹,第一传。著九篇,述渊源。希夷君,隐太华。木岩集,史文嘉。六祖张,号隐仙。会南北,玄要篇。希夷下,道学兴。第三传,尧夫承。观物篇,经世书。大圆理,合虚无。第六传,濂溪继。太极图,宗老易。儒学派,孔仲尼。法圣哲,志所期。去适周,景王间。问诸礼,师老聃。子弓后,是荀卿。评诸子,甚分明。人心危,道心微。十六字,道书辞。第五传,乃韩非。解喻老,名法归。至贾谊,踵前贤。明道术,修故篇。 [1]
十一:治道茅山多传人
治道派,本丈人。至安期,教乃分。黄老术,善治民。传盖公,终汉臣。安期下,付马鸣。宗内学,阴真君。得太清,入赤城。炼白金,惠时贫。第三传,魏伯阳。参同契,丹经王。神仙传,且直言。谓假易,论作丹。唐彭晓,据元枢。释真义,明镜图。茅山派,师鬼谷。授初成,隐华岳。叔申君,西城传。得二景,归金坛。第五传,清虚真。八隐书,高仙经。六传周,号紫阳。灵晖箓,金玄章。清虚下,魏夫人。退静室,谙黄庭。第九世,杨羲君。授正法,曲素文。紫阳下,推许映。服玉液,朝脑精。第二世,许侍朗。愈腹疾,服术方。简寂公,为第六。修道藏,纂经箓。八世陶,号贞白。诠真诰,正隐诀。十一世,称司马。坐忘理,极正大。论吾人,在贵生。生道足,返天真。
十二:方仙要数葛仙翁
方仙派,西王母。降闷宫,授汉武。上清经,十二事。稽内传,详为志。十三传,皆方技。五利徒,鲜真谛。汉淮南,重丹器。鸿宝书,惜久佚。葛仙翁,左氏传。流珠歌,记生前。修真一,入大定。经醮法,遗鲍郑。晋抱朴,得郑书。述丹道,千有余。论仙方,识元意。十二篇,称绝艺。
十三:太平正一豫章派
太平宗,师于吉。青领书,百七十。修此法,嗣息增。论兴国,较铢分。重经意,惟襄楷。累上疏,君不解。正一派,汉天师。盟威箓,拜章仪。斩故气,消三业。得大丹,辨正邪。奉斗经,度玉局。六十三,沿世袭。玄学派,宗何王。崇虚论,述老庄。至七贤,学无学。窥堂奥,推向郭。豫章派,祖兰期。孝悌王,是本师。亲点化,掘三墓。见尸体,身忽合。遥轻举,显神通。铜符券,蕴神功。传谌母,守真鹰。嘱度者,旌阳令。三祖许,号仙都。石函记,法鼎炉。
十四:全真修道南北宗
南宗兴,祖伯端。天回镇,师海蟾。临行时,亲嘱咐。脱汝法,当授度。逢马氏,司真行。至荆湖,饵丹升。三祖薛,本僧衲。参杏林,师环下。通宗说,复命篇。得外护,道乃全。四祖陈,号泥丸。习贱业,隐市廛。大雷书,黎母授。诛邪魔,除灾咎。壶中药,随布济。翠虚篇,遗散吏。五祖白,居武夷。海琼集,显秘密。北宗师,号重阳。宗钟吕,祖少阳。五篇文,获甘镇。活死人,入墓寝。焚草庵,见真假。赴东溟,度烈马。未生前,亲抉剖。九转丹,几人悟。十五论,教化集。揆诸经,括玄义。邱刘谭,郝王孙。元中主,尊龙门。丹阳下,祖披云。乌兔经,萃玄文。四祖赵,居南岳。同源论,悔后学。致虚翁,是嫡传。抒大要,阐先天。长春下,祖志平。承遗教,在燕京。葆光集,及语录。建道场,宏规模。四祖李,名浩然。西游记,称遗篇。五祖王,著信心。赠光教,主白云。又八传,至冲虚。撰正理,明玄机。继此者,僧华阳。著仙论,道法昌。[1]
十五:元始演法留戒律
律宗法,传最古。虚皇尊,留青土。汉仙人,素行直。奉新笠,百八十。晋阮基,齐张岜,持大戒,礼宝偈。唐潘公,品戒目。重八一,轻州六。三真戒,师道一。勤修纂,法始卒。曰玄都,并研习。初遵十,中三百。智慧戒,属妙德。女真戒,爱此行。勉过咎,律均衡。至明季,嗣昆阳。说心法,律益彰。已上说,十三宗。斋忏法,箓相从。
十六:三箓七斋天人通
曰金玉,曰黄箓。此三斋,资冥福。修金箓,喜宗皇。躬祈祷,时雨将。建鸿斋,道武君。克寰宇,扫烟氛。曰明真,曰自然。曰三元,曰八节。曰洞神,曰指教。曰涂炭,为七品。入圣法,升虚仪。遇修崇,福寿益。救苦忏,启青玄。宝幡动,礼妙严。恩光力,瓶中柳。肉白骨,起枯朽。万灵忏,何人集。柳真君,弟子俱。灭灾祸,法琼篇。通玄妙,了根源。所南公,继诸家。哀茕独,祭炼夸。敕何乔,诣冥途。拯滞魄,出幽都。
十七:知法动静妙无穷
宗箓明,当知法。动与静,须了达。曰水火,土木金。此五行,互为因。曰精神,魂魄意。此五神,随所御。曰命功,时物事。此五贼,不可执。内五神,外五贼。忽相感,生十业。业识起,有六欲。十七乘,从此立。眼鼻耳,舌身心。缘善恶,结习深。迷为凡,悟为圣。明顺逆,修善行。曰灵仙,曰人仙。曰地仙,曰神仙。并天仙,为五等。用九六,絜纲领。自仙真,至上圣。各三迁,九品应。西与北,南与东。行攒簇,入中宫。曰龙虎,曰丹土。此三性,归一处。运周天,勤烹炼。火焰飞,真人现。五气聚,体用全。三一化,妙无边。曰道身,曰真身。曰报身,乃三身。应身起,又生身。示妙相,顺世困。任聚散,无限量。云分身,化万象。前为本,后为迹。随机显,常不一。有白元,有无英。有桃康,有司命。有太一,为五灵。彗圆备,神自明。天视通,梵音通。神触通,神会通。夙神通,预兆通。周法界,无不穷。
十八:至德六度早修行
曰天地,曰水途。积世孽,当受辜。曰色累,曰爱累。曰贪累,曰华竟。曰身累,此五苦。并三途,为人难。闻思修,归觉路。善体行,得会悟。正信度,定善度。金华度,普德度。元命度,全真度。斯渐证,称六度。慈与爱,善与忍。四行足,丹书允。曰真常,曰净应。此四德,清都证。圣凡路,净秽门。凡五道,不须论。
十九:天地阴阳须自明
曰黄曾,有六天。百善功,得升迁。曰越衡,十八天。六根净,粗尘捐。次六天,细且轻。再致六,轻染更。曰霄度,乃四天。忘心识,转气观。渐为妙,入重玄。无沦坏,四梵天。曰常融,曰玉隆。曰梵度,贾夷终。此四民,并三界。蹑诸乘,无滞碍。既明天,须论地。地依天,气包举。十方界,及洞渊。六无聚,拥京山。混无分,沌朴大。云莪莪,无高下。溟寂然,梓无涯。罗天布,三境奢。蒙细雨,鸿益华。洪钧运,无障遮。径四维,八圆界。浮虚空,风所待。风虚摩,气抡然。金刚力,乘乎天。日月星,倍循环。重重涉,似转丸。阴与阳,过不及。若扞格,生灾翳。曰九阳,曰百六。运天关,转地轴。计轮回,三千六。阴否蚀,阳激勃。天穷阴,地穷阳。两大轮,共颉颃。观上下,人在中。距四方,入穹窿。数此地,至浩劫。非道力,谁不灭。润泽地,金粟地。刚铁地,水泽地。大风泽,称五地。空色润,至微细。曰戊土,曰已土。曰浮黎,为三土。
二十:历代神仙把路引
度人经,且说明。六十一,次第分。太上道,上真道。中真道,种种道。知其几,观其窍。空无碍,入众妙。凡学人,当自体。志向坚,万善举。信能行,功无比。除秽垢,勤磨洗。参众术,撮枢要。循阶梯,爰深造。窥琅环,探玄奥。致虚寂,无朕兆。昔穆王,厌国情。轻富贵,徂昆仑。李八百,古蜀君。去归隐,禅鳖灵。王子晋,好神仙。随浮邱,驾鹤还。善济物,马师皇。愈龙疾,甘草汤。介元则,有道术。钓鲻鱼,献吴王。董仲君,善服气。曾被狱,隐形去。幼学道,钱妙真。居句曲,诵仙经。七岁童,丁令威。学仙道,千年归。暨彗琰,修蝉蜕。天目山,棺版飞。冯薛氏,修苦行。得尸解,玄鹤迎。太玄女,少丧夫。治仙术,坐行厨。张珍奴,悔青楼。感吕仙,得真修。古高真,诰谛多。嗟同人,易蹉跎。作三字,勉初学。细醋精,得至乐。莫泥象,莫执文。悟此理,乃为真
7、道教养生文化?
养生术被认为是能沟通人仙关系的桥梁。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道家与道教”一卷中论述这一问题时说:“道家只求长生,并不是认为精神不死,而是实体的长生,也并非认为长生是人生问题的解决途径之一,而是惟一的解决途径。”正是这样,养生术与先秦神仙家直至后来的道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并随着这一宗教体系的发展演化而形成一门博大精深的、蕴含着高度健身疗疾价值的古代人体科学和养生方法体系。
早期道教的信徒们信奉秦汉流传的神仙说及不死观念。他们深信凡人通过服食、导引、行气、房中术等修炼方法能成为神仙,达到长生不死,羽化飞升。西晋著名道士葛洪在其《抱朴子内篇》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长生成仙之说:“登虚蹑景,云舆霓盖,餐朝霞之沆瀣,吸玄黄之醇精。饮则玉醴金浆,食则翠芝朱英,居则瑶堂瑰窒,行则逍遥天清。”他认为,这种神仙境界是人人都可达到的,但须通过艰苦的努力和辛勤的修炼,“仙之可学致,如黍稷之可播种得,甚炳然耳。然未有不耕而获嘉禾,未有不勤而获长生度世也。”他强调:“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过乎长生之方也”,“长生之道,道之至也,故古人重之也。”他充分肯定人在养护生命、长寿长生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坚信人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延年益寿乃至长生不死。他指出:“夫陶冶造化,莫灵于人。故达其浅者,则能役用万物;得其深者,则能长生久视。知上药之延年,故服其药以求仙,知龟鹤之遐寿,故效其道(导)引以增年。”传说活了800岁以上的彭祖和老子都是人而不是天生神人,“非异类而寿独长者,由于得道,非自然也”。至于如何得道成仙?葛洪认为除了要勤修和拜师以外,还要首先作到“不伤不损”,亦即避免各种可能伤身害生之事,其次要注意养生治身:“养生之尽理者,既将服神药,又行气不懈,朝夕导引,以宣动荣卫,使无辍阂;加之以房中之术,节量饮食,不犯风湿,不患所不能,如此可以无病。”最后是在以上基础之上习炼成仙之道:“欲求神仙,惟当得其至要。至要者在于宝精、行气、服一大药便足。”
葛洪认为神仙是由凡人经过修炼而变成的,而神仙的最大特点是长生不死、羽化飞升。
在葛洪看来,神仙并不是虚无缥缈的,长生久驻的人就是活神仙。若要长生,首先要长寿,而要长寿则需采用一定的养生保健方法来祛病健身,使身体和精神保持健康强盛。而这些手段即是道家养生修炼学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