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养生4知识

养生4知识

发布时间:2020-07-12 03:55:33

1、四季养生常识有哪些?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书《黄帝内经》中,已经认识到人与自然界的密切关系。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人类为了适应自然变化,必须“顺四时而适寒暑”,因此,人们既要掌握自然变化的规律,又要主动地适应自然变化的规律。《素问·移精变气论篇》指出“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顺养原则。

春天,万物生发向上,处于复苏过程之中,于五脏属肝,适宜升补,以调肝柔肝、顺应肝脏升发元气。

夏天,天气炎热,人体喜凉,这时于五脏属心,适宜清补,以养心清火扶脏祛邪。

长夏,于五脏属脾,宜淡补,可选用药膳苡仁猪蹄等。

秋天,气候渐爽但时有燥邪,这时于五脏属肺,适宜平补,以益肺润燥。

冬天,气候寒冷,人体收敛潜藏,这时于五脏属肾,适宜温补,以原味滋肾填精、温而不燥。

春天,天气慢慢暖和,万物开始复苏,人体内的变化也与自然气候变化相一致,由冬季的固密收敛慢慢变为阳气初升,所以人的活动也多起来。中医认为,“由静转动、阳气渐升”是人体在春季的重要生理变化,是“人与天应”的结果。此变化能够正常进行则人体就健康无病,若进行得不正常则机体内的平衡就被破坏,人体就易患病。中医还认为,春天阳气升发,树木萌芽,与五脏中“肝”的性质相呼应,有“在脏为肝”之说,而“肝克脾”,春季肝气升发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脾的运化,所以有很多人在春季胃口不佳、饭量减少,倘若出现这样的情况,就需要进行饮食调理。无论是比较健康的人士,还是有宿疾的患者,在春季进行饮食调养都必须顺应自然与人体的变化,不能再像冬季寒冷天气那样进食太多厚味温补的食物,这样不仅会增加肠胃的负担,而且会扰乱人体阴阳平衡,哪怕服食了厚味温补的药膳,也不一定能起到补益的作用,而且很多人吃完后还有胃肠不适的反应。

夏天,天气炎热,万物都处于旺盛的生长阶段,人体在此时的代谢也是一年之中最旺盛的时期。中医认为,夏天大自然的热气火气最大,人体的“阳气”最旺盛,容易伤害心脏,出现心烦、失眠,所以夏天要留心养心安神。

长夏(农历6月,阳历7、8月)因为天气炎热或暑湿过重,容易脾为湿困,出现头痛、头昏,不欲饮食。夏季暑热过盛,容易耗气伤阴,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和阴阳平衡。养生调补方面,原则上以清补为主,所选药膳性质偏凉或平和,以清火养阴,使阴阳平衡。甘凉、利湿清暑、少油腻为夏季常用药膳的主要特点。人体自然喜凉爽,饮食上也多愿意吃一些清淡少油腻的食物。对于部分在夏季贪凉或过食生冷寒凉之物导致脾胃受伤、腹泻发热、感冒的人来说,在患病期间这些药膳饮食就不宜过多服用,因为此时人体的阳气已经因寒凉而受伤、不再旺盛了,清养的时候不宜太过。

秋天,天气慢慢由热转凉、转燥,人体的代谢也渐趋平缓,养生进补也要依据这些规律进行。天气转燥转凉固然再无夏日炎热潮湿之弊,令人感到舒适,但倘若转化太快太剧烈的话,人体也会适应不了,体内的阴阳平衡就会被破坏,表现出凉燥之邪伤人为患,所以《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食”。另一方面,秋季虽然由热转凉,但夏季余热时有反复,部分人群由于夏季调理不当或受暑热太过,到秋天后体内仍有夏季余火未消,当气候转燥后,变成燥火为患,出现口干、咽燥、咳嗽、皮肤干燥等症状。对这样的情况,就需以清平滋润为主进行调理,不宜过食煎炸动火之品。中医还认为,秋季天气肃杀,“在脏属肺”,而肺为娇脏,喜润恶燥,无论是初秋温燥,还是深秋凉燥,都容易伤肺致病,调理进补当以滋润为主,并根据天气寒温及个人身体状况选择相应凉性、温性或平性药膳,以收到滋润益肺,祛邪强身之效。虽然如此,但因为肺脏属金,恶热喜凉,故秋季养生调理药膳还是以平性和凉性为多,温补之品相对较少用。

冬天,天气寒冷,“寒主收引”,人与自然相应,机体也处于收敛潜藏阶段,代谢水平降低,消耗减少,吸收能力增强,所以冬季是传统的最佳调补季节。

冬季调补的历史在中国由来已久,其基本原则能够归纳为四个字:厚味温补。厚味不单是指冬季所服食的膳食味道浓郁,更是指膳食营养丰富,味道甘美。中医认为,“厚味填精”,意指滋味浓郁甘美的饮食补充人体所需的精华营养。温补的意思很好理解,因为冬季寒冷,阴气盛,人体需要服食一些温热性膳食来驱寒温阳。这两个特点结合在一起,就是厚味温补的冬季养生调补原则。从另一方面看,中医认为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由元气推动的,而元气主要由肾化生,冬季“在脏属肾”,“肾主藏精”,通过冬季补益肾精能够促进元气的生成,所以冬季调补的另一原则特点能够归纳为“补肾填精益元气。”“厚味温补”与“补肾填精益元气”是冬季养生调补的原则,其中“厚味温补”是从人们服药膳的性、味方面归纳的,而“补肾填精益元气”则是从所服药膳的功能作用上归纳的,两者是统一的。

2、养生知识都有哪些?

养生首先zd要清静养神,中医认为杂念多,动而不静,会损害的脏腑,轻则生病,重者减寿。清静养生的首要方法就是减少杂念,降低名利和物质的欲望,要心志平和。七情六欲过度内会直接损伤脏腑,怒伤肝、恐伤肾。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所谓神补就是心志平和,以养五脏。其次是饮食养生,所谓饮食养生就是饮食有规律,少吃油腻食物,以养脾胃,少吃辛辣食物,免生内热,以清淡食物为主。生命在于运动,合理的饮食加上合容理的运动可以避免肥胖,可以预防动脉硬化、糖尿病等。

3、养生知识有哪些 四季养生吃什么好

一年四季都是非常适合食用蜂蜜的,蜂蜜中含有大量的果糖,口味清甜,且相较zd于蔗糖而言热量更低,更加健康。每日下午茶,晚饭后都可以冲泡蜂蜜水饮用,缓解一时的小专饿小困,帮助消化吸收,避免积食问题。

此外,蜂蜜还含有丰富属的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酶类脂类等上百种营养物质,是很好的日常滋补食品。

4、四季养生小知识有哪些

春季:多吃苗、芽类食物。
夏季解渴饮料--酸梅汤:乌来梅10g陈皮5g炒山楂10g炙甘草6g。加适量冰糖。生脉饮口服液。
秋季润肺饮食----梨、苹果、莲藕、银耳、源冰糖适量熬汤,吃果肉喝汤,酸甜可口,润肺祛痰。
梨性凉,生吃有人会腹泻,可煮熟吃,健脾化湿,解暑止渴。
冬季进补食品:牛肉炖萝卜汤。
炒、百炖肉时加山楂、陈皮、度桂皮、生姜、葱、蒜,助消化。五畜虽益精血,儿童少食否则易促早熟。

5、养生的四大基本原则,你了解过这些吗?

了解养生知识,浅谈关于养生的四大基本原则

养生的基本原则:顺应自然、形神兼具、动静结合、调养脾肾

一、顺应自然

人与自然息息相通,人类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大自然是人类生命的源泉,而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无论四时气候,昼夜晨昏的交替,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的演变等,都是会直接或者间接第影响人体,产生相应的生理或者病理反映。人类必须掌握和了解自然环境的特点,顺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来进行护养调摄,与天地阴阳保持协调平衡,是人体内外环境处于和谐的状态,这样才有益于身心健康。

1、春夏季节,顺应阳气升发的趋势,夜卧早起,多进行户外运动,漫步于空气清新质地,舒展身形,使阳气更加充盛。

2、秋冬季节,气候转凉至寒,风气劲疾,阴气收敛,必须注意防寒保暖,适当调整作息时间,早卧玩起,以避肃杀寒凉之气,使阴精潜藏于内,阳气不致妄泄。

二、形神兼养

养神:主要是指摄养人体内脏,肢体,五环九窍及经气血津液等。

调神:主要指调摄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

三、动静结合

动:包括劳动和运动,运动可以增强人的体质,促进气机通常,气血调合,经络通达,九窍和利,提高防御病邪的能力。

静:主要指保持精神上的清净,还包括形体活动的相对安静状态。只有心静方能神凝,神凝方能心定,如此神藏而不妄耗。

四、调养脾肾

肾:肾为先天之本,水火之宅,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是元气,阴精的生发之源,生命活动的调节中心。肾中精气阴阳盛衰,与人的生长发育以及衰老过程有着直接的关系。肾气充足,则精神健旺,身体健康,寿命延长;肾气衰少,则精神疲惫,体弱多病。

脾: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饮食中的精微物质必须依靠脾的吸收和传输,才能化生为气血,营养与周身,维持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

6、养生小知识

与养生4知识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