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古代南宋养生的老年人是

古代南宋养生的老年人是

发布时间:2020-07-11 22:17:20

1、中国古代老人家是怎么养老的?

实在,怎样养老并非古代才有的麻烦。在中国古代,除去“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理念,更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先秦期间的《礼记·王制》纪录:50岁以上的白叟可供应粗粮;汉代的《王杖诏令册》规则:70岁以上白叟即便冒犯刑律“虽有罪不加刑焉”;唐代《唐大诏令集》规则白叟可布置护工,“凡庶人年八十及笃疾给侍丁一人”;宋代已呈现“福田院”“居养院”“养济院”“孤老院”各类养老机构??

周朝规则家有90岁白叟百口都可不平徭役

早在上古三代,“白叟”的观点和规范已被明白。《礼记·曲礼上》纪录:“六十曰耆,教唆;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大约意义是,人到了60岁,就算老年人,能够指令人干活;70岁身材各项性能进一步健康,该当交接家事,把该布置的都布置好;80岁、90岁,已算髦耋白叟??

?1?

先秦期间怎样养老?首先是存眷老年人的饮食。《礼记·王制》曾具体纪录:从50岁起,就该当给粗粮吃;到了60岁,还要预备隔宿的肉食;到了70岁,则要添加副食;到了80岁,要常常供奉珍羞美食。至于90岁的白叟,因举动方便,饮食消耗已没纪律,大概随时要吃要喝,要在白叟的床前服侍,假如白叟出游,最好是带着食品随着他??在夏、商两代,朝廷还会在二月和孟冬两季给鳏、寡、孤、独者发放食粮等生存必需品。

为让子孙更好地奉养白叟,周朝实施给有白叟的家庭减免徭役的政策。假如家中有80岁以上的白叟,儿孙中能够有一人不平徭役;假如有90岁白叟,则百口都能够不平徭役,此即“八十者,一子不从政;九十者,其家不从政”一说。

上述次如果对“家庭养老”形式所做出的规则,先秦期间还提出了“国度养老”观点。能享用国度养老报酬的次如果四类白叟:一是相当于百姓品德榜样的“三老五更”;二是相当于义士家眷的“家中之老”;三是相当于离休老干部的“致仕之老”;四是相当于五保户的“庶人之老”。

先秦期间的“收费医疗”出格“实惠”,此即周朝起施行的“养疾之政”。事先,在官府体例中专设“掌病”一职,担任给白叟“问病”。据《管子·入国》所述,掌病要活期探望白叟,活期进行检查:有公职者,70岁以上3天一问;80岁以上2天一问;90岁以上每天问一次;对官方白叟,每5天问一次。

关于患沉?白叟,掌病要实时向国君报告请示,国君会布置出时光,亲身前往探望白叟。可是,这项轨制在厥后名不副实,成了白叟的一种希望。

汉代呈现中国最早的“老年人保护法”

汉代是中国古代养老轨制构成和开展的主要期间,推出了一套绝对齐备的轨制,出格是对“家庭养老”,有着极严的规则和请求,对怙恃、祖怙恃等晚辈不敬不养,在汉代算重罪。

为包管家庭养老的落实,汉律规则,不奉养白叟者或被“弃市”。汉代人的平均寿命仅30岁,能活到六七十岁很不容易,“人生七十古来稀”,用在汉代更贴切。因而,汉代将“白叟”的规范提早了4岁,即到了56岁就算白叟。《汉旧仪》中所说的“未二十三为弱,过五十六为老”,就是这个意义。

56岁以上的人,能够享有响应的白叟保证权益,如免去税赋。汉代规则,13岁?56岁的成年男女,每一年要缴120钱人头税,到了56岁,便可免缴这笔钱。关于90岁的白叟,以至连家眷都能够享用免去徭役的报酬。

除去减负免税,朝廷每一年还会间接给官方白叟(庶老)发放食品。如汉文帝刘恒即位昔时即下诏:80岁以上的白叟,每个月赐米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90岁以上的白叟,每人再加赐帛二匹,絮三斤。

汉代最让白叟有威严、以为幸运的处所,该当是发放“老年证”。固然,这类老年证不是今日这么的小簿本,而是一种叫“鸠杖”的适用物。

鸠杖,又叫“王杖”,望文生义是帝王赐赉白叟使用的拐棍,它是一种特别权利的意味。从史料和考古发明来看,给白叟“赐杖”的轨制在汉代被正式建立,建国天子、汉高祖刘邦曾做鸠杖赠予高龄白叟,开了汉代赐杖的先河。汉宣帝刘询则使之成为一种轨制,规则但凡80岁以上的白叟,皆由朝廷授以王杖。但从张家山汉简中的相干律令来看,汉代较早时曾是“七十赐杖”。

?1?

鸠杖首

为了包管鸠杖的权威性,汉代出台了响应的法例。1959年?1981年,从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中前后出土了8根王杖(鸠杖),还随之出土了《王杖十简》和《王杖诏令册》木简。

《王杖诏令册》全文近600字,规则了70岁以上白叟该当享用的生存和政治报酬,有学者称之为中国最早的“老年人保护法”。此中有一项规则:70岁以上白叟即便冒犯刑律,只要不是首犯就能够免予告状,承继了先秦期间白叟“虽有罪,不加刑焉”的轨制。

唐代已存眷老年人肉体健壮

魏晋南北朝期间,养老轨制又呈现了新的打破。如北魏,初创了“存留养亲”轨制,此轨制不断影响到晚清。

存留养亲,就是一种司法缓刑轨制:假如死囚、流刑犯的家中有直系血亲需求赐顾帮衬,答应死囚在家“侍亲缓刑”、流刑犯在家“权留养亲”,等家里白叟逝世后再服刑。

在唐代,养老轨制备受天子注重。据《册府元龟》上所列资料统计,唐代列位天子下发有关养老诏令的次数多达73次,此中以唐太宗为最,在位23年下“养老诏”28次。而《册府元龟》所记并不全,实践不止73次。

唐代承继了汉代给白叟“赐杖”、“免税”等诸多做法。据《唐大诏令集》,唐太宗在“即位赦”中出格提出,“八十以上各赐米二石,绵帛五段;百岁以上各赐米四石,绵帛十段;仍加版授,以旌尚齿。”所谓“尚齿”,就是尊老的意义。

唐代还曾有过一项“补给侍丁”轨制,官府收费给官方白叟布置护工(侍丁)。开元七年(公元719年)户令规则的配给规范是:“凡庶人年八十及笃疾,给侍丁一人,九十给二人,百岁三人。”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给百岁白叟的护工增至5名。

唐代以至另有“肉体养老”一说。事先,盛行一个名词叫“色养”。所谓“色养”,说得浅显复杂一点,就是奉养怙恃时要和蔼可亲,不克不及让白叟不高兴。一代名相、时任司空的房玄龄,不只为臣称职,奉养白叟方面也是“品德榜样”,昔时房玄龄“色养”白叟极其到位,《贞观政要·孝友》称,房玄龄“事继娘,能以色养,恭谨过人”。

?1?

在古代,后代给白叟神色看、不孝敬,都是离经叛道的工作。大概有鉴于此,唐律规则:“诸祖怙恃、怙恃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意义是,假如家中有白叟,子孙不克不及远走家乡,要呆在白叟的身旁,不然要被定罪,此项规则较好处理了“空巢”景象。

南北朝期间梁武帝萧衍曾建养老院“孤独园”

古代历朝在注重养老的同时,也全都依据本朝的实践情况,出台了一些具体的敬老养老办法。在免税赋方面,宋仁宗嘉?四年的诏令规则:80岁以上的白叟,免去其一子的税赋;明、清两朝的养老规则差不多,但年齿提早到了70岁。并且,从宋代开端,还呈现了养老院等慈悲机构。

建“养老院”起源于南北朝期间,遐龄天子梁武帝萧衍曾于一般二年(公元521年),在国都建康(今南京)兴办了“孤独园”。到唐代,这么的养老机构被推行,在武则天期间,唐代即开设主收贫、病、孤、疾者的“悲田养病院”。

但真正让“养老院”这类养老方法盛行起来的是宋代。北宋初年即开设名为“福田院”的养老机构,后有“居养院”,南宋则叫“养济院”等。固然名字差别,但都是慈悲性质的养老院;出院白叟的年齿,也放宽到了50岁以上。同时,官方养老院也遍及衰亡。如洪迈《夷坚甲志》“刘厢使妻”条,在与南宋僵持的金国兴中府,有位叫刘厢使的汉族人,解散家中奴仆,拿出全盘财富兴修“孤老院”。

?1?

元代异样注重养老,元世祖忽必烈曾采用汉臣刘秉忠的倡议,逐渐树立和完美了元代的收养救援轨制,事先各路均设立养济院1所,救援、收养“诸鳏寡孤独、老弱病残、穷而无告者”。

明、清两朝的养老院仍如南宋、元代一样,称为“养济院”,朝廷持续开展官办、民办等各类方法的社会养老机构。明朝朱元璋还规复了汉代轨制化的“赐杖”与“赐爵”轨制,在物资救援上,明太祖朱元璋曾前后两次颁布诏令,实施孤贫白叟毕生养老。

清代则注重古老的“赐食”轨制,屡次请天下白叟到紫禁城内去吃大餐,并取名曰“千叟宴”,此中以乾隆年间最盛。

2、中国古代的养生方法有哪些?

中国古代养生观念史上长寿、多子多孙,在中国人看来,是一种福气,不少人都渴望长命百岁,并且健康生活。今天向您推荐古代最流行的9大养生法,您可以借鉴一下。经络养生经络是遍布人体全身的“网络”系统,它控制着血和气的运行流动,以保证各组织系统的正常功能。《黄帝内经》说,经络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之作用。古代养生学家认为,疏通经络可作为摄生的重要措施,而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经常刺激、按摩、针灸三个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内关穴和足三里穴。合谷穴可以防治颜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内关穴有助于防治心脏疾患,足三里穴则对预防五脏六腑特别是消化系统的疾病最有效。饮食养生古人认为,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故饮食既要注意“博食”即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又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腑功能失调而致病。固精养生古人认为,精血是人体营养物质中的精华部分,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五脏六腑得精血的供养,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如性欲无节,精血亏损过多,就会造成身体虚弱、病变百出、减损寿命。而保养阴精则可延缓衰老。顺时养生古人认为,天有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地上万物有生、长、收、藏之规律,人体亦不例外。因此,古人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顺时养生法。人的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的运行必须与四时相适应,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因时制宜地调节自己的生活行为,有助于健体防病,否则,逆春气易伤肝,逆夏气易伤心,逆秋气易伤肺,逆冬气易伤肾。减毒养生古人认为,人若喜怒无常则会导致体内阴阳、气血失调。劳累过度会损伤脾气,伤于饮食则生湿、热、痰浊。冒犯六淫,伤之外邪则百病丛生。这种致病因素被人体视为“毒”,因此提出以“减毒”来保全真气的养生之道。而通过饮食调理、服用药物及其它措施,减少体内积聚之毒,可免生疾患,防止早衰,进而延年益寿。
静神养生静神在传统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稳,可保养元气,使五脏安和,并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 反之则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修身养生 古人认为,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要从修身养性做起。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 古医家孟说云:“若能保身养情者,常须善言莫离口”,“口有善言,又当身行善事”。孙思邈则说:“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养成良好品行,常做有利于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心情愉悦。 调气养生 古人认为,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抵抗病邪,增强脏腑功能之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导致元气的虚、陷、滞、逆等症候,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性变化。 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行导引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进补养生 传统医学十分推崇用滋补药物调理阴阳、补益脏腑、滋养精血。合理进补可以强身、防病、祛病。但进补既要辩证,又要适量,还应考虑顺应四时。服用补药时,如系入肺药,在秋季较合适;如系温补药,则在冬季比较适宜。

3、古代人怎么养生

导读:中国古代养生观念史上长寿、多子多孙,在中国人看来,是一种福气,不少人都渴望
长命百岁,并且健康生活。今天向您推荐古代最流行的9 大养生法,您可以借鉴一下
中国古代养生观念史上长寿、多子多孙,在中国人看来,是一种福气,不少人都渴望长
命百岁,并且健康生活。今天向您推荐古代最流行的9 大养生法,您可以借鉴一下。经络养生
经络是遍布人体全身的“网络”系统,它控制着血和气的运行流动,以保证各组织系统
的正常功能。《黄帝内经》说,经络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之作用。古代养生学家认为,
疏通经络可作为摄生的重要措施,而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经常刺激、按摩、针灸三个重要穴位
即合谷穴、内关穴和足三里穴。饮食养生
古人认为,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故饮食
既要注意“博食”即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又要重视五味调和,
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腑功能失调而致病。固精养生
古人认为,精血是人体营养物质中的精华部分,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五脏六腑得精血的
供养,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如性欲无节,精血亏损过多,就会造成身体虚弱、病变百出、
减损寿命。而保养阴精则可延缓衰老。顺时养生
古人认为,天有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地上万物有生、长、收、藏之规律,人体亦不例
外。因此,古人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顺时养生法。人的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的运行必须
与四时相适应,不可反其道而行之。 因时制宜地调节自己的生活行为,有助于健体防病,
否则,逆春气易伤肝,逆夏气易伤心,逆秋气易伤肺,逆冬气易伤肾。调气养生
古人认为,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抵抗病邪,增强脏腑功
能之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导致元气的虚、陷、
滞、逆等症候,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性变化。 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
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行导引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
气、祛病延年。

4、为何古代人懂得养生但寿命却短

寿命短是指平均寿命,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古代人都懂养生。而且古代的医疗不发达,生产能力不高导致食物并不充足,如果加上战乱瘟疫天灾人祸就更加不用说了,古代人追求长生不老大多以炼丹为主,导致了重金属,有害物质的摄入

5、古代老人为国出力的故事?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南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南宋末年,朝廷偏安江南,国势弱小,北方蒙古族于1271年结束了内部争夺皇位的自相残杀局面,建立了元朝,接着把侵略矛头直指南宋。

1273年,丞相伯颜统20万大军攻下襄、樊,以此为突破口,顺江而下,两年不到,便后临南宋首都临安的近郊。蒙古兵所过之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农田荒废,百业凋敝,这是一场空前残暴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南宋面临着亡国灭种的严重威胁,文天祥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出现的抗击侵略的伟大民族英雄。
南宋朝廷长期为投降派所把持。还在1259年,宰相贾似道便以称臣、割江北地区和岁纳银绢各20万两匹为条件,暗中屈膝求和。伯颜却意在灭宋,并不停止南侵。1275年,将贾似道十三万大军消灭,朝廷便再无可用之兵。此时宋恭帝在位,年仅四岁,太皇太后谢氏临朝听政,不得不发出“哀痛诏”,号召天下四方迅速举兵“勤王”。文天祥当时正担任赣州知府,他“捧诏涕泣”,并立即行动,在两三个月内便组织了第一支“勤王”队伍近万人,几经周折,赶到了临安。而在成千上万大小地方官中,带兵勤王的只不过他和张世杰三人而已,这个政权腐朽到什么程度,可见一斑。1276年正月十八日,伯颜兵临皋亭山,左相留梦炎早已投降叛变。其他大臣或已投降。伯颜虽愿受降,却要右相陈宜中去元营洽谈,陈哪有这个勇气?当天晚上便逃之夭夭。谢太后唯珂派人只剩下一个文天祥。他毅然临危受命,但不是去投降,他考虑是“战、守、迁皆不及施”,“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他甚至借此机会观察一下敌营的虚实以谋“救国之策”。但是他没有想到,正当他指斥伯颜扣押不能返回宋营,他的义兵则在同时被投降派命令解散。敌人的凶残不曾使文天祥受困,昏庸的朝廷和无耻的投降派却使他遭到了第一次严重的挫折。


1276年二月初九日,文天祥被押送去大都(今北京),行至京口(今江苏镇江),在义士的帮助下,逃脱了虎口,据他在《指南录后序》所记,至少有十六次幸免于死,经过千辛万苦,于四月初八日逃到了温州,此时他听说度宗的两个儿子(即恭帝的两个兄弟)已逃到福州,于是立即上表劝进。不久,被诏至福州,任右丞相兼枢密院事,后又命为同都督。七月,文天祥便在南剑州(今福建南平)打起帅旗,号召四方英雄豪杰,各各起兵,民复失地。1277年三月,文天祥统兵进军江西,收复南部。

6、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诗人是谁?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享年86岁,是我国古代诗坛寿命最长的诗人之一。他擅长养生,在其浩瀚的诗篇中,不乏养生之道,老年人可以从中寻觅健康长寿的奥秘。

7、我国古代老人是如何养老的?

其实,如何养老并不是现代才有的问题。在中国古代,除了“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理念,更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先秦时期的《礼记?9?王制》记载:50岁以上的老人可供给细粮;汉代的《王杖诏令册》规定:70岁以上老人即使触犯刑律“虽有罪不加刑焉”;唐代《唐大诏令集》规定老人可安排护工,“凡庶人年八十及笃疾给侍丁一人”;宋代已出现“福田院”“居养院”“养济院”“孤老院”各种养老机构??

周代规定家有90岁老人全家都可不服徭役

早在上古三代,“老人”的概念和标准已被明确。《礼记?9?曲礼上》记载:“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大概意思是,人到了60岁,就算老年人,可以指使人干活;70岁身体各项机能进一步衰弱,应该交代家事,把该安排的都安排好;80岁、90岁,已算髦耋老人??

先秦时期如何养老?首先是关注老年人的饮食。《礼记?9?王制》曾详细记载:从50岁起,就应该给细粮吃;到了60岁,还要准备隔宿的肉食;到了70岁,则要增加副食;到了80岁,要经常供奉珍馐美食。至于90岁的老人,因行动不便,饮食消费已没规律,可能随时要吃要喝,要在老人的床前伺候,如果老人出游,最好是带着食物跟着他??在夏、商两代,朝廷还会在仲春和孟冬两季给鳏、寡、孤、独者发放粮食等生活必需品。

为让子孙更好地赡养老人,周代实行给有老人的家庭减免徭役的政策。如果家中有80岁以上的老人,儿孙中可以有一人不服徭役;如果有90岁老人,则全家都可以不服徭役,此即“八十者,一子不从政;九十者,其家不从政”一说。

上述主要是对“家庭养老”模式所做出的规定,先秦时期还提出了“国家养老”概念。能享受国家养老待遇的主要是四类老人:一是相当于公民道德楷模的“三老五更”;二是相当于烈士家属的“家中之老”;三是相当于离休老干部的“致仕之老”;四是相当于五保户的“庶人之老”。

先秦时期的“免费医疗”尤其“实惠”,此即周代起实施的“养疾之政”。当时,在官府编制中专设“掌病”一职,负责给老人“问病”。据《管子?9?入国》所述,掌病要定期看望老人,定期进行检查:有公职者,70岁以上3天一问;80岁以上2天一问;90岁以上每天问一次;对民间老人,每5天问一次。

对于患重病老人,掌病要及时向国君汇报,国君会安排出时间,亲自前去看望老人。但是,这项制度在后来名存实亡,成了老人的一种愿望。

汉代出现中国最早的“老年人保护法”

汉代是中国古代养老制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推出了一套相对完备的制度,特别是对“家庭养老”,有着极严的规定和要求,对父母、祖父母等长辈不敬不养,在汉朝算重罪。

为保证家庭养老的落实,汉律规定,不赡养老人者或被“弃市”。汉朝人的平均寿命仅30岁,能活到六七十岁很不容易,“人生七十古来稀”,用在汉朝更贴切。因此,汉朝将“老人”的标准提前了4岁,即到了56岁就算老人。《汉旧仪》中所说的“未二十三为弱,过五十六为老”,就是这个意思。

56岁以上的人,可以享有相应的老人保障权益,如免除税赋。汉朝规定,13岁?56岁的成年男女,每年要缴120钱人头税,到了56岁,就可免缴这笔钱。对于90岁的老人,甚至连家属都可以享受免除徭役的待遇。

除了减负免税,朝廷每年还会直接给民间老人(庶老)发放食物。如汉文帝刘恒即位当年即下诏:8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赐米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9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再加赐帛二匹,絮三斤。

汉朝最让老人有尊严、觉得幸福的地方,应该是发放“老年证”。当然,这种老年证不是今天这样的小本子,而是一种叫“鸠杖”的实用物。

鸠杖,又叫“王杖”,顾名思义是帝王赐予老人使用的拐棍,它是一种特殊权力的象征。从史料和考古发现来看,给老人“赐杖”的制度在汉朝被正式确立,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曾做鸠杖赠送高龄老人,开了汉朝赐杖的先河。汉宣帝刘询则使之成为一种制度,规定凡是80岁以上的老人,皆由朝廷授以王杖。但从张家山汉简中的相关律令来看,汉代较早时曾是“七十赐杖”。

鸠杖首

为了保证鸠杖的权威性,汉朝出台了相应的法规。1959年?1981年,从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中先后出土了8根王杖(鸠杖),还随之出土了《王杖十简》和《王杖诏令册》木简。

《王杖诏令册》全文近600字,规定了70岁以上老人应该享受的生活和政治待遇,有学者称之为中国最早的“老年人保护法”。其中有一项规定:70岁以上老人即使触犯刑律,只要不是首犯就可以免予起诉,继承了先秦时期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的制度。

唐代已关注老年人精神健康

魏晋南北朝时期,养老制度又出现了新的突破。如北魏,首创了“存留养亲”制度,此制度一直影响到晚清。

存留养亲,就是一种司法缓刑制度:如果死囚、流刑犯的家中有直系血亲需要照顾,准许死囚在家“侍亲缓刑”、流刑犯在家“权留养亲”,等家里老人去世后再服刑。

在唐朝,养老制度备受皇帝重视。据《册府元龟》上所列资料统计,唐朝各位皇帝下发有关养老诏令的次数多达73次,其中以唐太宗为最,在位23年下“养老诏”28次。而《册府元龟》所记并不全,实际不止73次。

唐代继承了汉代给老人“赐杖”、“免税”等诸多做法。据《唐大诏令集》,唐太宗在“即位赦”中特别提出,“八十以上各赐米二石,绵帛五段;百岁以上各赐米四石,绵帛十段;仍加版授,以旌尚齿。”所谓“尚齿”,就是尊老的意思。

唐朝还曾有过一项“补给侍丁”制度,官府免费给民间老人安排护工(侍丁)。开元七年(公元719年)户令规定的配给标准是:“凡庶人年八十及笃疾,给侍丁一人,九十给二人,百岁三人。”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给百岁老人的护工增至5名。

唐代甚至还有“精神养老”一说。当时,流行一个名词叫“色养”。所谓“色养”,说得通俗简单一点,就是奉养父母时要和颜悦色,不能让老人不开心。一代名相、时任司空的房玄龄,不只为臣称职,赡养老人方面也是“道德楷模”,当年房玄龄“色养”老人极为到位,《贞观政要?9?孝友》称,房玄龄“事继娘,能以色养,恭谨过人”。

在古代,子女给老人脸色看、不孝顺,都是大逆不道的事情。或许有鉴于此,唐律规定:“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意思是,如果家中有老人,子孙不能远走他乡,要呆在老人的身边,否则要被治罪,此项规定较好解决了“空巢”现象。

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曾建养老院“孤独园”

古代历朝在重视养老的同时,也都会根据本朝的实际情况,出台了一些具体的敬老养老措施。在免税赋方面,宋仁宗嘉v四年的诏令规定:80岁以上的老人,免除其一子的税赋;明、清两朝的养老规定差不多,但年龄提前到了70岁。而且,从宋代开始,还出现了养老院等慈善机构。

建“养老院”起源于南北朝时期,高寿皇帝梁武帝萧衍曾于普通二年(公元521年),在都城建康(今南京)创办了“孤独园”。到唐朝,这样的养老机构被推广,在武则天时代,唐朝即开设主收贫、病、孤、疾者的“悲田养病院”。

但真正让“养老院”这种养老方式流行起来的是宋朝。北宋初年即开设名为“福田院”的养老机构,后有“居养院”,南宋则叫“养济院”等。虽然名字不同,但都是慈善性质的养老院;入院老人的年龄,也放宽到了50岁以上。同时,民间养老院也普遍兴起。如洪迈《夷坚甲志》“刘厢使妻”条,在与南宋对峙的金国兴中府,有位叫刘厢使的汉族人,遣散家中奴婢,拿出全部财产兴建“孤老院”。

元朝同样重视养老,元世祖忽必烈曾采纳汉臣刘秉忠的建议,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元朝的收养救助制度,当时各路均设立养济院1所,救助、收养“诸鳏寡孤独、老弱病残、穷而无告者”。

明、清两朝的养老院仍如南宋、元朝一样,称为“养济院”,朝廷继续发展官办、民办等各种形式的社会养老机构。明代朱元璋还恢复了汉朝制度化的“赐杖”与“赐爵”制度,在物质救济上,明太祖朱元璋曾先后两次颁发诏令,实行孤贫老人终身养老。

清朝则重视古老的“赐食”制度,多次请全国老人到紫禁城内去吃大餐,并取名曰“千叟宴”,其中以乾隆年间最盛。

8、古代诗词告诉你如何养生

自古就有长寿的案例,可见养生之说并不是从现代兴起的话题,而是自古就有的。那么我们的古人都是怎么养生的呢?看看这些古代养生……

自古就有长寿的案例,可见养生之说并不是从现代兴起的话题,而是自古就有的。那么我们的古人都是怎么养生的呢?看看这些古代养生名人你就会知道了。

现在锻炼身体的活动和器械都很多,医疗也很发达,人的寿命普遍提高,可是古代处处都很落后,那时候的人怎么养生呢?下面是古代几个著名的文人的一些养生方法,赶紧来学学吧!

南朝医学家陶弘景说过“饱食,不用坐与卧,欲得行步务作以散之。”散步时须徐步缓行,老弱者不妨执杖相助,强调散步的方法和妙处。

宋代文人沈存中说过:“衣服勤洗浣,以香沾之,身数沐浴……则神安道胜也。”《礼记·内则》也提出“五日则汤清浴,三日具沐”的要求,都是说沐浴对身体的好处。

北宋文学家苏东坡说过:“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利用节假日外出游览,投身大自然,探幽览胜,能令人心旷神怡,疲惫、郁闷尽置身外。他曾在儋县建一“息轩”,并题曰:“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

南宋诗人陆游,晚间读书,一般不过晚10点。他说“睡眠是消除精神疲劳的最佳方法,文人经常熬夜思维能力下降,于身体健康无益。”他的观点即使放在现在也十分科学。

元朝名画家倪瓒,在年高体弱无力外出的情况下,将自己喜爱的山水画贴于居室四壁,足不出户,卧而赏之。为此他还在《促顾贽见访》诗中说:“一畦杞菊为供具,满壁江山作卧游。”也可见他对游山玩水的推崇。

明代诗人高濂,布置好自己的庭院,在庭院里栽花种草、饲鸟养鱼,环境清雅,用来调节生活节奏,陶冶性情,他曾著《燕闭清赏笺》,把鉴赏清玩作为养生的一项重要内容。

古代的文人都喜欢作诗咏赋,我们不仅可以从一些古书中的描述来学习的他们的养生方式,而且还苦役通过他们的诗歌作品来学习其中养生妙招。看了上面几个文人的养生方式,你都明白了吗?

9、为什么古代人那么重视养生?

因为古代的人都很,寿命很短百,所以他们就会更多的想去,延长寿命,啊什么的,古代的话,有些朝代的平均寿命都只度有40岁,什么的,因为那个时候的条件不够,然后就是有了病也没法,怎么治啊,很问少有人活到高寿,所以有一些高收的人就会比较注重养生答,就是这样子的话,能够,就像那个,华佗什么的就是回什么,五禽戏,就是,渠道,一种养生啊什答么的,作用,来起到延长寿命,让自己活的更久。

10、古代对老年人的称呼或自称有哪些?

老人家 老丈 老朽 老夫 老叟 老翁
耄耋之年
50——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眼之年、大衍之年
60——花甲、平头之年、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致之年
80——杖朝之年
80——90耄耋之年
90——鲐背之年
100——期颐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黄发指长寿老人头发由白转黄

与古代南宋养生的老年人是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