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秋季养生小常识儿童

秋季养生小常识儿童

发布时间:2020-07-11 22:06:08

1、求 秋季养生小常识

起居养生:秋季应做到早睡早起,注意添加衣物,防止因受凉而伤及肺部。
精神养生:保持内心百宁静,情绪乐观,舒畅胸怀,抛开一切烦恼,避免悲伤情绪,是秋季养肺的一个好方法。
房事养生:秋季应注意顺应自然界收藏的规律,节制房度事,蓄养阴精。
饮食养生:宜多吃酸性食物,如苹果、橘子、猕猴桃、白萝卜、白梨等,以收敛肺气;少问吃辛辣食物,如葱、姜等,可避免发散泻肺。银耳、豆腐、百合、蜂蜜、糯米、粳米、豆芽等有润肺作用,宜常吃。此外,秋季主养肺,可适当喝些鸡汤、骨汤等。
运动养生:答秋季是运动锻炼内的大好时机,可根据个人情况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进行锻炼,如爬山、打太极拳、游泳等,长期坚持可增强心肺功能。
药物养生:秋季药补的基本原则应以滋润为主,忌耗散。常用的药物有西洋参、沙参、芡容实、玉竹、天冬、麦冬、百合、女贞子、胡麻仁、干地黄等。

2、怎么调理养生小学生秋季养生知识

进入秋季,气温变得凉爽宜人。温度降低,人的食欲逐渐增强,消化力也提高,正是来弥补由于夏天气温炎热造成营养不足的好季节。同时这个时候又是收获的季节,自各种动物肉肥味美,蔬菜瓜果种类齐全,数百量又多,是安排饮食的最好季节。不过,如果安排不当,也容易造成营养过剩或是食性不当而伤身。
要注意度防止热能过剩。一般人到了秋季,由于气候宜人,食物丰富,往往进食过多。摄入热量过剩,会转化知成脂肪堆积起来,使人发胖,这样不好。在秋季道饮食中,要注意适量,而不能放纵食欲,大吃大喝。

3、秋季养生十大常识

除了阳虚体质者外,不要过多食用温热的食物或药物,如羊肉、狗肉、人参、鹿茸、肉桂等,否则极易加重秋燥。

4、秋冬季节养生有什么小常识

秋冬养生最全最实用秘籍

养生即养身与养心——转载自公众号暴走树先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奇,此冬季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注解:冬天的三个月,是万物生机闭藏的季节。在这一季节里,水面结冰,大地冻裂,所以人不要扰动阳气,要早睡晚起,一定需等到日光出现再起床;使情志就像军队埋伏、就像鱼鸟深藏、就像人有隐私、就像心有所获等等一样;还要远离严寒之地,靠近温暖之所,不要让肤腠开启出汗而使阳气大量丧失。这乃是顺应冬气、养护人体闭藏机能的法则。违背这一法则,就会伤害肾气,到了春天还会导致四肢痿弱逆冷的病症。究其原因,是由于身体的闭藏机能在冬天未能得到应有的养护、以致供给春天时焕发生机的能量少而不足的缘故。)

秋冬护肾

1、避寒防病

以室内活动为主,适当减少外出活动。宜早睡晚起,避寒就温,清晨少在寒风中锻炼。

2、御寒锻炼

每天户外活动一小时左右,再加以适当的冷浴。

冷浴可以选择:

冷水浴面,先用湿毛巾擦再用干毛巾,擦干后用手摩擦面部至红。

冷水擦身,擦完上身穿上衣服再擦下身,注意保暖。

冷水浴足,洗后要以手按摩足底涌泉穴。

室温不宜过高,保持在16~18℃为宜,常开门窗通风换气。

3、保持心情舒畅

进行适当的运动来保持心情舒畅,如慢跑、跳舞、打球、滑冰等。

听舒缓的歌曲。

4、科学进补

补气:食用人参、山药、陈皮、大枣等。

补血:食用当归、熟地、首乌等。

补阳:食用附子、鹿茸、肉桂等。

补阴:食用银耳、百合、枸杞等。

5、重视食疗

秋冬饮食宜温热,忌生冷。养胃护气应晨起服热粥,晚餐宜少食。

秋冬四保

1、保津:气候干燥,应重视人体津液的保护,宜适当多吃蜂蜜、香蕉、核桃等滋阴、润肺、防燥食品;涂抹护肤霜。

2、保肺:及时添加衣服;调理饮食,多食滋阴润肺的食物;加强耐寒锻炼;经常饮水,补水养肺;适当进补,补脾益肺;预防便秘;保持心情舒畅。

3、保心:常饮水,注意防寒保暖,晨起时不空腹上班,锻炼。

4、保胃: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不贪食生冷瓜果;少吃油炸、刺激性食品;不空腹饮酒、喝浓茶;晚间睡卧不要贪凉。

减轻困乏

1.节食欲

2.忌怒气

3.常梳发

4.多擦面

5.呼浊气

6.咽唾液

7.齿数磕:牙齿多活动,相互磕一磕,有助于消除疲劳,保持牙齿健康。

8.舌舔腭:用舌头舔牙齿上腭,有补气、提神、养心的作用。

9.目运转:经常眺望远方,结合眼保健操可以醒脑解乏。

10.耳常弹:多用手揉搓耳朵,多听音乐激活听觉神经。

11.脊背暖:及时增减衣物,防止感冒。

12.胸宜护:保持体温,增加免疫力。

13.腹自揉:用手掌按摩腹部,助消化、益气强身。

14.谷道拖:收缩、上提肛门,可以提神补气。

15.肢节摇:甩手、踢腿,增强活力,消除疲劳。

16.足心搓:按摩脚心,可消浊通络,解除疲劳。

17.便禁言:大小便时闭口握双手,可益智补气。

18.净体肤:用手揉搓身体,可使人精神焕发、延年益寿。

秋冬养生粥

1、麦门冬粥

耶麦门冬15~30克,粳米100~200克,冰糖适量。先将麦门冬用水煎,去渣留汁,再将粳米放入汁中。煮成粥,加适量冰糖即可。

功效:益胃生津,清心除烦。适用于干咳燥咳、口干、口渴及失眠、身热夜甚等。

2、枸杞粥

枸杞30克,粳米100克,加水适量,同煮成粥。

功效:滋补肝肾、明目补虚。适用于中老年人视物模糊、腰酸腿软等症状。

3、黑芝麻粥

黑芝麻6克,粳米50克,蜂蜜适量,水煮成粥。

功效:润肠通便、益五脏、壮筋骨。适用于瘫痪、大便燥结、病后虚羸、记忆力衰退等症。

4、核桃粥

核桃肉15克,粳米100克,适量白糖,加水适量,同煮成粥。

功效:润肺止咳、补肾固精、润肠通便。适用于腰膝酸软、小便频数、大便燥结等。

5、胡萝卜粥

取新鲜胡萝卜切碎素油煸炒,加100克米和水煮粥。

功效:健胃、补脾、助消化。适用于皮肤干燥、口唇干裂者食用。

6、苹果粥

苹果500克,西米、白糖各100克,加水适量,共煮成粥。

功效:生津、润肺、健胃、解暑。适用于气力不足、反胃、消化不良、大便干结、高血压等病症。

7、红枣糯米粥

山药、苡仁、荸荠、大枣、糯米同煮,加适量白糖。

功效:健脾胃、生津止渴。适用于病后体弱及贫血、营养不良、食欲不振等。

8、菊花粥

菊花30克,粳米100克,先将菊花煎汤,取汁再同米煮成粥。

功效:散风热、清肝火、明眼目。适用于预防秋季风热型感冒。

9、鲜藕粥

粳米250克,鲜藕100克,加水适量,共煮成粥。

功效:清热生津、开胃进食、凉血止血。适用于口渴口臭、咳痰咯血等。

10、赤小豆

赤小豆50克、米100克、白糖少许。赤小豆同米煮成粥,食用时放入白糖即可。

功效:清热利尿、止渴。适用于糖尿病及血虚患者。

11、银耳粥

干银耳10克、粳米250克。将银耳水发洗净,撕碎与米同煮为粥。

功效:润肺止咳、益气补肾。适用于中老年人身体虚弱及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及慢性支气管炎患者。

12、百合杏仁粥

鲜百合、杏仁与粳米共煮,加白糖适量,温服。

功效:润肺止咳、清心安神。适用于病后虚热、干咳劳咳。

13、莲子粥

将莲子发胀后在水中将表皮擦去,抽出莲心放入清水中煮烂,再与粳米共煮食用。

功效:健脾止泻、益肾固涩、养心安神。适用于脾虚食少、腹虚带下、遗精尿频、心烦失眠、健忘多梦。

14、羊肉粥

鲜羊肉250克,大米100克,加葱、姜、食盐,加水适量,煮至羊肉熟烂即可。

功效:益气血、暖脾。适用于脾胃虚寒、秋冬手脚不温者。

15、八宝粥

大豆100克、玉米100克、银耳50克、大枣9枚、香菇9个、莲子50克、枸杞子30克及蜂蜜适量。

银耳、香菇用开水浸泡,水冷却后去其蒂,滤干。将大米、玉米、大枣、莲子、枸杞子洗净,与银耳、香菇一同放入锅中,共煮成粥。

功效:促消化、增强食欲、补充体力。老少皆宜。

16、小米牛奶冰糖粥

小米50克,牛奶100毫升,冰糖适量。清水适量烧开,放入小米煮至米粒胀开,倒入牛奶继续煮,加冰糖适量,煮到小米烂熟即可。

功效:健脾胃、养肾气、补虚损、清虚热。适用于缺钙、消化不良、体质虚寒等。

养生八大穴

1、风池穴

在项后枕骨下,与乳突后凹陷处。

按摩方法:右手拇指、食指岔开,分按两侧风池,两指同时用力一捏一松25下,再换左手捏风池25下;用两拇指分按两风池,余四指抱头,两拇指同时用力揉捻旋转各50下。

功效:治头痛、头晕、失眠、高血压等。

2、曲池穴

屈肘成直角在肘纹外端,凹陷中,掌心向内取穴,是手阳明大肠经上一个重要穴位。

按摩方法:右手食指按压在左手曲池上,拇指托住少海穴(在肘窝底、曲池穴相对),拇指、食指同时用力捏捻50下,换左手捏拿右肘曲池50下;用右手拇指按压捻揉左肘曲池50下;换左手拇指捏拿揉捻右肘曲池50下。

功效:治发热、高血压、肩肘臂痛、关节炎、月经不调等。

3、合谷穴

在拇指、食指掌骨之间。

按摩方法:右手拇指、食指岔开,捏拿左手合谷50下,再换左手。

功效:主治头痛、感冒、鼻炎、齿痛、咽喉肿痛、中风、便秘、经闭等。

4、内关穴

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按摩方法:右手拇指按压左手内关,食指托住外关穴(在腕关节背侧、内关相对),两指同时按压,一捏一松50下,换左手捏拿右手内关50下;用右拇指按压捻揉左手内关50下,换左手拇指捻揉右手内关50下。

功效:主治心悸、心慌、心律不齐、呕吐、失眠、癫痫、癔病等,且能直接影响心脏的血液供应。

5、殷门穴

在大腿后侧正中央位置。

按摩方法:正坐床上或凳椅上,两手拇指、食指岔开,同时捏拿两殷门各50下;两手掌分按两腿殷门,同时上下摩擦50下。

功效:主治腿痛、腰背臀痛、坐骨神经痛、腰间盘突出等。

6、后溪穴

在第五掌骨小头后方凹陷中。

按摩方法:右手拇指、食指岔开,拇指在左手掌上,食指在左手背,两指同时用力掐捏揉左手后溪50下,再换左手掐捏揉右手后溪50下;两手握拳,拳心朝上,两后溪对敲50下。

功效:主治头项强痛、耳聋、咽喉疼痛、上肢抽搐等。

7、环跳穴

在臀部、大腿外侧、大转子后凹陷中。

按摩方法:两手握拳,手心向内,两拳同时捶打两侧环跳各50下;两手抱膝搂怀后再伸直,以此反复,一伸一屈共做50下。

功效:主治腰胯腿痛、半身不遂、下肢疼痛、坐骨神经痛、小儿麻痹症等。

8、阳陵泉穴

在小腿外侧,膝下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按摩方法:用两手拇指按压在两腿阳陵泉上,其余四指并拢托住小腿肚,同时用力揉捻50下;

两手掌分按两膝外侧,同时用力拍打各50下。

功效:主治腰腿痛、老寒腿、高血压、半身不遂、坐骨神经痛等。

养生“状元”食品

1、第一菜:莲藕

功效: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能促使有害物质的排除。

最佳吃法:七孔藕糯而不脆,适宜做汤;九孔藕脆嫩、汁多,适合凉拌或清炒。

最佳搭配:搭配银耳可以滋补肺阴,搭配黑木耳则可以滋补肾阴。

2、第一坚果:花生

功效:润肺化痰、滋养调气、清咽止咳,主治营养不良、产妇乳少、大便燥结等。

最佳吃法:连皮煮着吃,易消化,且可充分利用花生壳和内层红衣的保健作用,有降低血压、调整胆固醇的作用。

最佳搭配:搭配红枣,能补脾益血,对女性尤其有益。

3、第一补:山药

功效:利于脾胃消化吸收、预防心血管疾病、延年益寿。

最佳吃法:蒸着吃、做汤喝、炒菜均可。蒸着吃营养损失最小。

最佳搭配:搭配枸杞熬制枸杞山药粥能更好的发挥滋补效果。

4、第一饮:黄酒

功效:通经络、行血脉、温脾胃、润皮肤、散湿气,能提高免疫力和抗病力。

最佳饮用方法:黄酒温饮,暖胃驱寒,以35℃~45℃为佳。

最佳搭配:搭配乌梅有养阴生津、润肺护肝的作用。

5、第一肉:墨鱼

功效:高蛋白低脂肪的滋补食品。

最佳吃法:红烧、爆炒、炖、凉拌,做汤均可。墨鱼做汤可防燥。

最佳搭配:搭配豆腐能起到蛋白互补的作用。

6、第一水果:梨

功效:缓解秋燥,生津润肺。

最佳吃法:生吃梨能缓解咽喉干、痒、痛以及便秘、尿赤等症状;煮熟吃或蒸熟吃有滋阴润肺、止咳祛痰的作用,可防治风湿病及关节炎等。

最佳搭配:梨加蜂蜜熬制梨膏糖对患肺热久咳的病人有明显疗效。

7、第一粥:百合粥

功效:润肺止咳、清心安神的作用。

最佳吃法:可当菜肴吃,如西芹炒百合、百合炒牛肉;也可煮粥,如百合与糯米制成百合粥,

有安神的作用。

最佳搭配:杏仁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的功效。搭配杏仁熬粥适用于病后虚弱、干咳患者。

史上最实用秋冬养生指南,快快分享、转发给您的爸爸妈妈,叔叔阿姨,亲朋好友们,一起养生吧!(源网络,若侵删)

5、秋冬养生小常识有哪些

1、养阴注意多喝水
干燥的秋冬季每天通过皮肤蒸发的水分在600毫升以上,因此补水必不可少。一个成年人每天喝水的最低限度为1500毫升,而在秋天喝2000毫升才能保证肺和呼吸道的润滑。
虽然为了健康、减肥、美容等推荐每天多多饮水,但是在不口渴的情况下,一次性饮用大量的水,违反生理需求,就会造成反效果,水分超越身体必要量,细胞中水分含量上升膨胀,最坏的结果会引起“水中毒”,危害生命。正确的饮水量要根据个人每天的日常活动量进行调节,正常情况下,每天至少饮用1.5~2L水。每次的饮水量控制在1~2杯。
2、穿衣注意保暖
有些人比较粗心,天冷了没有及时添加衣服;有的人为了漂亮,本来穿得就少,还不扣外套。一早一晚天冷风大的时候,腹部很容易受寒。尤其是脾胃虚寒的女性,一旦遇到天冷,就会肚子疼、拉肚子,这是胃肠道的一种自然反应,最好最省事的办法就是多穿点,尤其是把腰腹部包得严实点。
选择冬装的首要标准就是保暖。在众多的衣料中,羊毛、氯纶、腈纶、蚕丝、醋脂粘胶棉保暖性最高,而锦纶、丙纶、涤纶的导热性较高,不太适合用于御寒。衣料中所含的空气越多,保暖性就越好。厚的羊毛织物和蚕丝含空气量大,保暖性就好。尤其是羊毛织物的气孔不是直通的,因此,保暖性更佳。

3、朝喝盐水晚喝蜜
入秋后会经常觉得口渴,光喝白开水,不能抵御秋燥。人体水分,很快会被蒸发或排泄出体外,所以,应该“朝朝盐水,晚晚蜜汤”。就是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则喝点蜜水,这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一举三得。
盐有清热、凉血、解毒的作用,清晨起床后空腹喝一杯淡盐水,有利于降火益肾,保持大便通畅,改善肠胃的消化吸收等。蜂蜜有补中、润燥、止痛、解毒的作用。每天睡觉之前取蜂蜜10~20毫升,用温开水调服,不仅可以健脾和胃、补益气血,还有镇静、安神、除烦的作用。此外,盐水和蜂蜜水还有防止血压升高的效果。盐中含有大量的钠,可能会引起血压升高,而蜂蜜中钾含量较高,有助于排出体内多余的钠。
4、饮食注意预防秋燥
多吃一些清润、温润为主的食物,比如:芝麻、核桃、糯米等。还可适当多吃些辛味、酸味、甘润或具有降肺气功效的果蔬,特别是白萝卜、胡萝卜。秋分养生虽然以多吃“辛酸”果蔬为主,但也不可吃得太饱太撑,以免造成肠胃积滞。值得提醒的是,秋分后寒凉气氛日渐浓郁,如果本身脾胃不好、经常腹泻的人,水果吃多了容易诱发或加重疾病。

6、秋季生活小常识

7、秋季养生小常识 秋季怎么养肺

谚语云:“一夏无病三分虚”, 一个夏天,身体消耗了不少,整个人都处于气阴两虚的状态——疲乏,燥热,口渴。夏天阳气都跑外面来了,身体里面是虚的,不容易感冒,容易内伤拉肚子,肢体困重。中医认为至虚之处必是致病之所,处暑后秋风一起,人的气血开始从外面向里面走。所以到了秋冬天,人的气血都藏到里面了,而外面不足,老人秋冬就容易感冒生病了,中医叫卫外不固,好比我们身体外面本来抵御外敌的藩篱没等敌人来犯就自己先倒了。有慢性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比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天气转凉更容易复发。若是及时在秋天打好营养基础,增强抗病能力,对于冬季减少病毒感染和防止旧病复发具有重要作用。


中医认为秋为“金”当令,而“金秋之时,燥气当令”。燥邪伤人,易伤人体津液,津液既耗,就会出现燥象,表现为口干、唇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大便干结、皮肤干甚至皲裂。肺喜润而恶燥,老人经过一个夏天的消耗,一派气阴两虚之象。秋燥来袭,更容易出现鼻咽干燥、声音嘶哑、干咳少痰、口渴便秘等情况,肺的功能必然受到影响。古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及时顺应秋冬收藏规律而养阴,可使体内保证气血运行的阳气有所收敛而不致外散,积累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精气和营养。所以秋季进补,养阴为上。

从西医角度解释,入秋后气候逐渐干燥,肺脏变得脆弱,老人本来身体水分就偏少,皮肤黏膜水分蒸发加速,于是出现皮肤干涩、鼻燥、咽痛等现象,尤其是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不断下降,呼吸肌、膈肌及韧带逐渐萎缩,肺及气管弹性慢慢减弱,呼吸功能随之降低、肺活量也会下降。与此同时,呼吸道黏膜萎缩,纤毛活动功能降低,气道分泌物易滞留,更容易得呼吸道感染之类的疾病,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哮喘、肺炎等。

怎么来养阴防燥呢?

元代医家《饮膳正要》: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少辛多酸,禁寒饮。

麻润其燥:

燥是秋季的主气,肺易被伤,进补时应注意润补,即养阴、生津、润肺。补肺润燥,要多用芝麻、水果、百合、芝麻、核桃、糯米、燕窝、蜂蜜、甘蔗等柔软、含水分较多的甘润食物。能够有效防止秋燥,还能使秋季皮肤润滑。

少辛多酸:

“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泄之。”意思是秋对应肺脏,肺气宜收敛不宜发散,而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蒜、韭菜、辣椒等辛味之品以及辛辣、油炸、酒和干燥的膨化食品等辛味之物,适当多食酸味果蔬以助养肺。

《金匮要略》有“秋不食肺”之说。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所以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如番茄、柠檬、草莓、乌梅、葡萄、山楂、菠萝、芒果、猕猴桃等酸味水果,能止泻祛湿,且可以生津解渴,健胃消食,增进食欲。限制粗糙纤维的食物与刺激性强的食物的摄入,以保护肠黏膜和肠道功能;患有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人,可以服用具有健脾补胃功效的莲子、山药、扁豆等食物。

处暑后,人体出汗明显减少,水盐代谢功能逐渐恢复平衡,进入生理休整阶段,机体于是出现疲惫感,产生“秋乏”。化解“秋乏”,要保证充足睡眠,早睡早起,避免熬夜。穿衣要“春捂秋冻” 起居宜“早卧早起”。

自古以来就流传着“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养生保健谚语。因此,秋季穿衣也要顺应“阴津内蓄,阳气内收”的需要,适当地冻一冻。

“秋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遇冷不穿衣”。初秋,暑热未尽,凉风时至,当天气骤然变冷时,适当地增衣是必要的,否则不但不能预防疾病,反而会招灾惹病。“适当增衣”以让自己略感凉而不感寒为宜,而不是穿得暖暖和和、裹得严严实实。“秋冻”的另外一层意思是,晚秋可适当拖延增加衣服的时间,但要以自己能接受为限度。

“早卧”可调养人体中的阳气,“早起”则可使肺气得以舒展,防止收敛太多。秋季适当早起,还可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对于预防脑血栓等缺血性疾病发病有一定意义。一般来说,秋季以晚9点至10点入睡,早晨6点至7点起床比较合适。

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登高望远的好时节。秋季运动可选择快走、登山、打球等,对于老年人来说,运动要以“不累”为标准。运动时间最好选在早晚,中午由于室外天气仍然炎热,要避免户外活动

与秋季养生小常识儿童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