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解释“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原文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 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这句出自《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
吾生也有涯①,而知②也无涯
①吾生也有涯——吾生,指人的生命。 ②知——知识。
全句话的意思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知识,就会搞得精疲力竭,既然如此,还去追求知识的人,就只能弄得疲困了。养生的人不做好事去追求名声,也不做坏事而触犯刑律,把顺着自然规律去做,做为处事的法则,就可以保护生命,保全天性,可以养护精神,享尽天的。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庄子的思想是有些消极的,他认为人的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因此没有必要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但是现在的人往往只看到前半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就认为庄子的意思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我们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知识中去,这是一种正确的思想,活到老学到老嘛,但是确错误的理解了庄子的本意.
2、谈谈你对《庄子》中“养生主”一文的理解
<养生主>一文,其篇名中就已表达了要论述的重点,就是我们这个现实的生命应该
有怎样的生活哲学。<养生主>这篇文章写得比较简单,可以说是庄子内七篇中义理最单
纯的,但是从文章中所主张的观点来看,确实仍是和庄子其它文章是一致的,因此有学者
认为<养生主>是庄子较早期的作品。
<养生主>主要就是在谈「养生」,「养生」是庄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的内涵,我们
从「养生」的观念出发可以关联到庄子哲学的整个体系。这是和先秦其它学派不同的,例
如「法家」就要从「富国强兵」的观念谈起来,「儒家」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谈起
来,「墨家」从「节葬节用兼爱非攻」发表观念,这些观念发表的起点也就是各学派基源
的问题意识,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的思考方向,都是直接对准社会国家大事而来,然
而重视「养生」的庄子,却把对「生命的惜爱」与对「生活的安排」当作理论的目标,而
不是社会国家的大势云云。庄子主张,生命与生活是人生的大事,要以深刻的思考来面对
它,不要把它当成社会目标的附属物,不要以社会的价值来决定生活的行止,而要以「生
活的照顾」、「生命的观念」来作为人生活动的目的。
「养生」的观念在<养生主>文中化为许多的具体操作的智慧,如「全生保身」的生
活哲学、庖丁解牛的「养生」哲学、「委於自然」的生命观、「安时处顺」的生活哲学等
。而这些观念的建立是直接把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放在非道德性的自然义的整体天地之间
来看的,就是在一个「齐物的胸怀」中看待自己,在一个「真人的知能」中处理自己,在
一个「逍遥的意境」中走出自己。
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安时处顺,不为哀乐所困 --《庄子o内篇o养生主》解读
若有轮回,我想,今世的庄子一定是棵瘦小的树,就活在我们周围,叶片是他眼睛,花瓣是他的嘴唇。冬天,他闭上眼睛,沉沉睡下,做了一个又一个让人心疼的梦;到了春天,他从白马飞行的梦里醒来,看着世人,看着世界。他想说话,但没有风,发不出声音。
世人对《养生主》存在太多的误解,庄子被当成了一个非常消极的唯心主义者,其实他对尘世已有了种决绝。
庄子的决绝早在《逍遥游》中就有体现:生命长短,两事物之间没有可比性。使命不同,生命价值不同,它们之间的称谓也不同。朝生暮死的菌类与不知春秋的寒蝉的一生被称为"小年",五百岁的灵龟与八千岁的椿树的一生被称为"大年"。"小年"不会明白"大年"所面对的苦恼,所以它们之间的比较毫无意义,庄子思想中所体现的正是对这种比较的拒绝,而不是对它们存在价值的忽视。
无论"大年"还是"小年",它们都息息相关,构成世界。于是庄子提出了"养生"一说。所谓养生,简单点说,就是让生命良好地延续下去,精神饱满地行使世间职责。为了"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庄子提出了"决绝"之道。
首先是对无尽欲望的决绝。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在很多版本的译文里,此句的翻译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怎么能不窘困呢?如果已经窘困了,还要不停地追求知识,那可是十分危险的! 初读此文,对庄子的话很疑惑,看了好几个版本的翻译之后,更疑惑了。我一直坚信庄子不会消极地劝说别人不去求知,历来对他如此理解是有误的。于是,我试着对这段原文重新理解。"知"在古文里是知识、才智的意思,这么来看,原版本的翻译仿佛无可厚非,但这真的是庄子本意吗? 如果"知"指的是才智,有才智的人理应受人尊敬,那么,"知"是否可以理解成功名或者知名度?这样一来,这句话就应理解成: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名度(功名)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功名,怎么能不窘困呢?乍一看,这般翻译还行,至少不消极了,但仔细推敲,还是欠妥。
我一直斟酌开篇首句的意思,想过无数个解释方法,一个个都被自己推翻了。我应该更谨慎点,因为一个好的解释不仅是为了给庄子平反,更重要的是,要让现代人获得真正有价值的教诲。《养生主》的内核是"顺应自然",那么这个"知"是否指的是人的盲点呢?也就是先天缺乏却又为人苦苦追求的那部分才能?这么一来,这句话就可理解成:人用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个人本身欠缺的才华。细细分析后发现还是不对。
时隔两年,在我不知第几次重读《养生主》开篇后,我终于得到了更为恰当的解释。"知"在此处依然指的是知识,才智,但在翻译时这个"知"被引申了,它不是指知识本身,而是指人对知识的欲望。
所以,《养生主》首句最精确的理解应该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逐无限的欲望,怎么会不窘困呢?如果已经感觉窘困了,还要继续沉迷,那是相当危险的。也正因为"欲望"的驱使,人的行为越来越不受控制,欲念是产生怨恨的根源。庄子赶紧敲了警钟:"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如果不注意控制欲望,做了善事就贪图赞赏,那么,做了恶事就必定要面对刑戮了。人应该跟欲望保持距离,要谨慎小心,从个人原则上不犯错误,保卫自身,保全天性,赡养父母(原译:不给父母留下忧患),终享天年。
拒绝了自身的欲望后,有长远目光的庄子又提出了对人间险恶的决绝。有时候你本人不犯错,但难免碰到天灾人祸,防犯之心不可无。寓言家庄子讲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
"庖丁解牛"这个典故已被后人广为流传,但由于人们对庄子思想的误解与对其哲学价值的忽视,其意义至今还停留在很大众的解释中,更多人看到的是其中"熟能生巧"的含义,但如果你只知此含义,那就大错特错了! 真正的"庖丁解牛"是这样的:优秀的厨师为了把肉从牛身上割下来,一年换一把刀;普通的厨师为了把牛的骨肉分离,死命地砍骨头,他们一月换一把刀;而一个姓丁的厨师,他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杀的牛牲上千头,但他的刀依然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过一样。刀保护得好,只因他会钻空子,他的刀在骨节间的空隙处落手,尽可能少地与牛骨硬碰硬。
由此可见,同样的刀在不同厨师手中的寿命是不同。庖丁解牛不是为了告诉我们如何熟练去操作某件事,而是为了指明一个道理:人在社会中就跟刀一样,而那些社会上的是非、那些故意伤害你的阴谋诡计就是牛骨,你冷静沉着的心智就是掌刀的厨师。
庄子对人间险恶的估算是精确的,所谓决绝不是叫你做鸵鸟自欺欺人,而是告诉你要灵活地跟身边的人玩游戏。敌暗我明,不要正面冲突,要学会适当的躲避,并能恰如其分地攻击敌人。
庄子最后的决绝是对生命所获、所失的决绝,是对生与死的决绝。
相信生活会有最好的给予,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从小就只有一只脚的右师大,并不自卑难过,他很坦然地对公文轩说:"这就是老天爷给我的,我不怨别人。"接受上天的给予,无论好坏美丑,都应该感谢。庄子在这里写到了接受的快感。
接受上天的赠予是快乐的。面对上天给予你的本能、秉性,你要好好享受。珍惜现在,努力生活,远比什么都不做、怨天尤人、做一个个白日梦要好。对于已经失去的也不要太怜惜了,这对继续生活的人没有任何价值。右师大不会盼望上天重新送他一只新脚,也不会牵挂还没出现就已失去的空脚。这个例子庄子用得很精准,若是换成曾经双脚健全的人现在只剩一只脚,那么关于得失的决绝庄子怎么说都是理亏的。庄子要把"失"写成彻头彻尾的"失",从一开始就没有过的"失"。
失去身上某样东西不算什么,为了把决绝推向另一个极致,庄子说到了对死者的决绝。死去的人跟逝去的爱情一般,曾经甜蜜的恋人如今已没感觉,不会为对方开心而喜,也不会为对方难过而悲。所以对于死去的人也别哭了。
从这一点看,我们不难发现庄子的养生思想与老子不同。老子求长生,庄子求忘死。老子以谷神(元气)迟迟挥之不去为生,而庄子则以自然而生。在庄子的眼中,死应包含在生的过程里,是生命的最后一段旅途;生、老、病、死,这是上天的公平给予,正是这四个环节构成了伟大的生命。
因此,在我们暮年之际看看周围的世界,总有依恋不舍,总有很多想做的事没做,很多心愿没完成。我们是如此悲凉,如此可怜。然而,想想我们身边的那些树吧,因为不曾拥有,所以欲望空空、毫无不舍。那一棵棵绿得发亮的树从没有过爱情,从没感受过人间欢喜,所以面对死亡时它们如此安分,无声无息。
在心灵进化的来世,我愿做一棵冷暖自知的树。
4、养生解释
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这三个词有递进之意,即先有生zd命才讲生存,求得生存后才说活的好些;所谓养,即保养、调回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答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的正确解释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
出自 《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原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人生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没有边界的),用有限的人生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必然失败的。庄子主张的是“至知/无知”,既知识不能简单地说“越多越好”或“越少越好”,而是要区别清楚。顺道知识越多越好,悖道知识越少越好。
所以,求知既是知识增加的过程,也是鉴别所得知识是否合道,并剔除悖道知识的过程。这里的“道”,可以理解成真理。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知识,就会搞得精疲力竭,既然如此,还去追求知识的人,就只能弄得疲困了。
养生的人不做好事去追求名声,也不做坏事而触犯刑律,把顺着自然规律去做,做为处事的法则,就可以保护生命,保全天性,可以养护精神,享尽天伦。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出自《庄子·养生主》
(5)养生主解读扩展资料:
已而为知者。为知:自以为有知。
为知不能理解成学习知识,这与庄子上下文不连贯,庄子中从没提过有某某人追求无限的知识的事情。
逍遥游齐物论一直在讨论小知、大知的问题。为知理解为“自以为有知”就可以前后呼应,互相印证。
生命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掌握无限的知识,是不可能成功的,
人不可能掌握无限的知识却自以为是大知者,自以为无所不知,就真的危险了。
自以为是大知者的危害:
危害 1
自己不懂却以为自己懂得,掌握了错误的知识误却以为掌握了正确的知识,并用来指导生活,就会产生危害。
从前都是母乳喂养的,人健康长大了。
后来有了奶粉,奶粉喂养和母乳喂养效果一样吗?未研究之前这是个未知问题,但是人们并没有想过,想当然的认为是一样的,于是很多人都用奶粉喂养了。但是研究表明母乳喂养更健康。这就是以不知为知,以小知为大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承逍遥游)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危害2
由于人的知识有限,推理能力有限,验证知识的能力有限,立场各有不同。
人常常用不全面或错误的知识、错误推理过程、不同的立场,推导出和他人不同的结论(物论不齐,承齐物论)。
人常常有过高的自信心或者虚荣心,认为自己推理的结论是对的,别人的是错的。
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叫做智。
人常常为了争论对错而争斗,仅仅是为争论谁更聪明而争斗,是为虚荣心而争斗。(知也者争之器也。启人间世)。
碰到每个与自己观点不同的,都要去争论一下谁更聪明,人的一生都会在争斗中度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圣人追求知识不追求虚荣。圣人会反思自己并且请教他人。
6、释的解释。
释
shì
释1(释)
①解释:~义│注~。
②消除:~疑│涣然冰~。
③放开;放下:~手│手不~卷│爱不忍~。
④释放:开~│保~。
释2(释)
[Shì]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的简称,泛指佛教:~门│~家│~子。
7、砉然的释义
1.象声词。常用以形容破裂声、折断声、开启声、高呼声等。《庄子·养生主》:“砉然响然,奏刀騞然。”《北史·魏收传》:“斯盖厚栋不桡,游刃砉然。” 五代 范资 《玉堂闲话·齐州民》:“﹝ 刘十郎 ﹞与妻佣舂以自给,忽一宵舂未竟,其杵砉然有声,视之,已中折矣。”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皇上友爱天深,痛毒兼至。砉然一叫,声泪俱咽。” 孙中山 《伦敦被难记》:“正趦趄间,忽闻邻近之屋门砉然已辟,左右二人挟予而入。”
2.超脱流俗貌。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二:“﹝ 辛敬之 ﹞平生不为科举计,且未尝至京师,砉然中州一逸士也。”
3.恍然大悟的样子。 清 龚自珍 《夜坐》诗:“万一禅关砉然破,美人如玉剑如虹。” 清 龚自珍 《最录<三千有门颂>》:“壬辰岁,得此书于 龙泉寺 ,思之七昼夜,乃砉然破。”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为时既久,精神沦亡,逮蒙新力一击,即砉然冰泮。”
4.分明貌。 章炳麟 《訄书·徵七略》:“略者,封畛之正名。《传》曰:天子经略,所以标别群书之际,其名实砉然。” 章炳麟 《答铁铮》:“然所以维持道德者,纯在依自,不在依他,则已砉然可见。”
8、庖丁解牛这个典故及释义怎样
庖丁解牛,成语。 庖丁:丁厨师;解:肢解分割。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出处】:先秦·庄周《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庖丁解牛
先秦:庄周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译文
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真是危险啊!已经有了危险,还要执著地去追求知识,那么除了危险以外就什么都已经没有了。做好事不要求名,做坏事不要受刑罚,以遵循虚无的自然之道为宗旨,便可以保护生命,可以保全天性,可以养护新生之机,可以享尽天年。
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追求的,是道(本为虚词,无特定之意,可解成自然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三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意思是:只看见一个虚线的牛,就是只看见怎么样去解)。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就像我们用刀割绳子一样);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因为不知道怎么砍,所以砍到骨头的时候就容易坏)。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