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子午流注与12时辰养生

子午流注与12时辰养生

发布时间:2020-07-11 14:49:37

1、请问,中医所说的“子午流注”是什么?请举例详细解释和说明。

子午流注是一天中十二抄时辰与人体十二经络的走向:

手太阴肺经(3-5点)==手阳明大肠经(5-7点)==足阳明胃经(7-9点)==足太阴脾经(9-11点)==手少阴百心经(11-13点)==手太阳小肠经(13-15点)==足太阳膀胱经(15-17点)==足少阴肾经(17-19点)==手厥阴度心包经(19-21点)==手少阳三焦经(21-23点)==足少阳胆经(23-1点)==足厥阴肝经(1-3点)==手太阴肺经(重新轮回)

2、子午流注十二时辰养生图解的内容简介

《子午流注十二时辰养生图解》主要讲述了:子午流注是中医圣贤发现的一种规律,即抄每日的12个时辰对应人体的12条经脉。12个时辰与人体12条经脉的关系,反映了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应该符合自然规律的观百点。人的脏腑在12个时辰中的兴衰更替,环环相扣,互补互济、十分有序。
中医医理讲“因天之序”,就是要因循身体这个“天”本身的运动顺序.就是东南西北.就是春夏秋冬,就是生发、生长、收敛度、收藏。违背了这个顺序,就要生病;顺应这个顺序。就健康长寿。
一天中的24小时分布,从半夜子时(23时)算起,分别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经脉为知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手道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由于时辰在变.因而不同的经脉在不同的时辰也有兴有衰。掌握子午流注的规律,对养生和用药都有很大的益处。

3、准确的子午流注时间表

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应该符合自然规律。把人的脏腑在12个时辰中的兴衰联系起来看,则是环环相扣,十分有序:
子时(23点至1点)胆经最旺,胆汁推陈出新。
丑时(1点至3点)肝经最旺,肝血推陈出新。
寅时(3点至5点)肺经最旺,将肝贮藏的新鲜血液输送于百脉,迎接新一天的到来。

卯时(5点—7点)大肠经最旺,此时起床利于排泄。

辰时(7点至9点)胃经最旺,此时吃早饭,有利消化。
巳时(9点至11点)脾经最旺,有利于吸收早饭的营养,生血。
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最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环,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午饭。
未时(13点至15点)小肠经最旺,有利于吸收午饭营养。
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最旺,有利于泻掉小肠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气”。
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最旺,有利于贮藏一日的脏腑精华。
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最旺,清理心脏周围的病邪,以利人进入睡眠。
亥时(21点至23点)三焦经最旺,三焦通百脉,人应进入睡眠,修养百脉生息。
从亥时初(21点)开始到寅时末(5点)结束,是人体细胞休养生息、推陈出新的时间,也是人随地球旋转到背向太阳的一面,阴主静,是人睡眠的良辰,此时休息才能有良好的身体和精神状态。这与睡觉多的婴儿长得胖、长得快,而爱闹觉的婴儿发育不良是一个道理。
人在宇宙中只是一粒微尘,要顺应天时、顺应自然,若逆天,人就容易过早衰老,容易生病!由此可见子午流注对人的重要性。

4、谁知道中医的十二时辰与子午流柱的关系,越详细越好,谢谢!!

想看这个建议你去新华书店买本经脉穴位与子午流注时辰对照表。 不过现在来说这个东西在医学上不论中copy医西医都没有什么研究价值。跟风水学上还有点联系。现代中医的研究子午流注跟中医或是经脉针灸穴位基本没有联系。 如果是学中医的话 不建zd议去研究这个了。也比较难 而且没有临床价值

5、准确的子午流注时间表是什么?

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应该符合自然规律。把人的脏腑在12个时辰中的兴衰联系起来看,则是环环相扣,十分有序:
子时(23点至1点)胆经最旺,胆汁推陈出新。
丑时(1点至3点)肝经最旺,肝血推陈出新。
寅时(3点至5点)肺经最旺,将肝贮藏的新鲜血液输送于百脉,迎接新一天的到来。

卯时(5点—7点)大肠经最旺,此时起床利于排泄。

辰时(7点至9点)胃经最旺,此时吃早饭,有利消化。
巳时(9点至11点)脾经最旺,有利于吸收早饭的营养,生血。
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最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环,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午饭。
未时(13点至15点)小肠经最旺,有利于吸收午饭营养。
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最旺,有利于泻掉小肠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气”。
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最旺,有利于贮藏一日的脏腑精华。
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最旺,清理心脏周围的病邪,以利人进入睡眠。
亥时(21点至23点)三焦经最旺,三焦通百脉,人应进入睡眠,修养百脉生息。
从亥时初(21点)开始到寅时末(5点)结束,是人体细胞休养生息、推陈出新的时间,也是人随地球旋转到背向太阳的一面,阴主静,是人睡眠的良辰,此时休息才能有良好的身体和精神状态。这与睡觉多的婴儿长得胖、长得快,而爱闹觉的婴儿发育不良是一个道理。
人在宇宙中只是一粒微尘,要顺应天时、顺应自然,若逆天,人就容易过早衰老,容易生病!由此可见子午流注对人的重要性。

6、内经十二时辰与脏腑

十二时辰和人体经络 ­
中医将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并用十二地支代表,子午流注学说。子午流注学说是中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体气血运行的时刻表。中医认为,自然界与人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年、季、日、时周期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理、病理相应的周期变化,如人的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人的病情变化多半是早晨轻、中午重、夜晚更重,这些情况和人体气血运行有关,也就是在不同的时辰,气血运行到不同的经络,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起到了直接的影响,恰如现代科学提出的生物钟效应相似。子午流注学说认为,人体气血的运行是按照一定的时间循环无端,连成一个大的循环通道,即十二经络的连接顺序为: ­

其歌诀:寅时气血注于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已脾心未小肠,膀胱申注酝肾注,戊时包络亥三焦,子胆丑肝各定位。 ­

了解人体经络-日之中循行运转规律,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从呼吸做起,以经络为据,洞悉太极之理,尊阴阳之纲纪,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气者生之本也,时者生之用也! ­

­

献上十二时辰和人体经络时表,希望大家都能打开健康之门: ­

­

手太阴肺经 寅时(3点至5点)—肺经旺。寅时睡得熟,色红精气足; ­

“肺朝百脉。”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寅时,有肺病者反映最为强烈,如剧咳或哮喘而醒。

手阳明大肠经 卯时(5点到7点)—大肠经旺。卯时大肠蠕,排毒渣滓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清晨起床后最好排大便。 ­

­足阳明胃经 辰时(7点到9点)—胃经旺。辰时吃早餐,营养身体安; ­

人在此时段吃早餐最容易消化,吸收也最好。早餐可安排温和养胃的食品如稀粥、麦片、包点等。过于燥热的食品容易引起胃火盛,出现嘴唇干裂、唇疮等问题。不吃早餐更容易引起多种疾病。 ­

足太阴脾经 已时(9点至11点)—脾经旺。已时脾经旺,造血身体状;“脾主运化,脾统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液质量好,所以嘴唇是红润的。唇白标志血气不足,唇暗、唇紫标志寒入脾经。 ­

手少阴心经 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旺。午时一小憩,安神养精气;“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心气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筋。人在午时能睡片段,对于养心大有好处,中使下午至晚上精力充沛。 ­

手太阳小肠经未时(13点到15点)—小肠经旺。未时分清浊,饮水能降火;小肠分清浊,把水液归于膀胱,糟粕送入大肠,精华上输于脾。小肠经在未时对人一天的营养进行调整。如小肠有热,人会干咳、排屁。此时多喝水、喝茶有利小肠排素降火。

足太阳膀胱经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旺。申时津液足,养阴身体舒;膀胱贮藏水液和津液,水液排出体外,津液循环在体内。若膀胱有热可致膀胱咳,且咳而遗尿。申时人体温较热,阴虚的人最为突出。此时适当的活动有助于体内津液循环,喝滋阴泻火的茶水对阴虚的人最有效。 ­

­足少阴肾经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旺。酉时肾藏精,纳华元气清; ­

“肾藏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肾为先天之根。”人体经过申时泻火排毒,肾在酉时进入贮藏精华的阶段。此时不适宜太强的运动量,也不适宜大量喝水。 ­

手厥阴心包经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旺。戌时护心脏,减压心舒畅;“心包为心之外膜,附有脉络,气血通行之道。邪不能容,容之心伤。”心包是心的保护组织,又是气血通道。心包经戌时最兴旺,可清除心脏周围外邪,使心脏处于完好状态。此时一定要保持心情舒畅:看书听音乐、或做SPA、跳舞、耍太极……放松心情,释放压力。 ­

手少阳三焦经亥时(21点到23点)--三焦经旺。亥时百脉通,养身养娇容。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具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的作用。亥时三焦能通百脉。人如果在亥时睡眠,百脉可得到最好的休养生息,对身体对美容十分有益。百岁老人有个共同特点,即在亥时睡觉。现代人如不想此时睡觉,可听音乐、看书、看电视、练瑜伽,但最好不要超过亥时睡觉。 ­
足少阳胆经子时(23点至1点)—胆经旺。子时睡得足,黑眼圈不露;中医理论认为;“肝之余气,泄于明胆,聚而成精。”人在子时前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胆汁有多清,脑就有多清。”子时前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晰、气色红润,没有黑眼圈。反之,常于子时内不能入睡者,则气色青白,眼眶昏黑。同时因胆汁排毒代谢不良更容易生成结晶、结石。 ­

­足厥阴肝经丑时(1点至3点)—肝经旺。丑时不睡晚,脸上不长斑;中医理论认为:“肝藏血。”“人卧则血归于肝。”如果丑时不能入睡,肝脏还在输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维和行动,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所以丑时前未能入睡者,面色青灰,情志怠慢而躁,易生肝病,脸色晦暗长斑。 ­

7、每日时辰不同,根据易经原理怎样练功

心碎SGYCF:你好。
每日个时辰的养生,给您介绍【子午流注】与养生。
【子午流注】与养生。
子午流注是我国古代中医圣贤精透人体而揭示出来的一条规律:因太阳与地球位置的变化,其引力使人体的12条经脉在12个不同时辰有兴有衰。子午流注自古以来多用于针灸。但是对于食物和药物的使用,子午流注也有其独特的作用。
子时(23时-1时),胆经最旺。胆汁推陈出新,中医理论认为:“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胆为中正之官,五脏六腑取决于胆。气以壮胆,邪不能侵。胆气虚则怯,气短,谋虑而不能决断。”由此可见胆的重要性,有些人随便切掉胆是轻率的表现。胆汁需要新陈代谢。人在子时入眠,胆方完成代谢。“胆有多清,脑有多清”。凡在子时前1-2小时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晰,气色红润。经常子时前不入睡者则气色清白,特别是胆汁无法正常新陈代谢而变浓结晶,形成结石一类病症,其中一部分人还会因此而“胆怯”。所有的肝、胆诸病症在子时用药疗效可增加数倍。
丑时(1时-3时),肝经最旺。肝血推陈出新。肝藏血,人的思维和行动要靠肝血的支持,废旧的血液需要淘汰,新鲜的血液需要产生,这种代谢通常在肝经最旺的丑时完成。中医理论认为:“人卧则血归于肝。”如果丑时不入睡,肝还在输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维和行动,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所丑时前未入睡者,面色青灰,情志倦怠而躁,易生肝病。凡入肝的药食可在丑时食用。
寅时(3时-5时),肺经最旺。将储藏的新鲜血液输送于百脉,迎接新的一天到来。肺朝百脉。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于肺,通过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肺阴虚者在此时服药或是进补食疗最好。
卯时(5时-7时),大肠经最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经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水分与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如果大肠秘结,可在5时进药。有利于排泄。
辰时(7时-9时),胃经最旺。人在7时吃早餐最容易消化。如果胃火过盛,嘴唇干,重则唇裂或生疮,可在此时用药或是进行食疗,更利于吸收。
已时(9时-11时),脾经最旺。脾主运化,脾统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的质量好,所以嘴唇是红润的。唇白标志血气不足,唇暗、唇紫标志寒入脾经。脾阳虚者可在此时用药或食疗。有利于吸收营养、生血。
午时(11时-13时),心经最旺。“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面。”清气推动学院业运行,养神、养气、养精。人在午时能睡片刻,对于养心大有好处,可使下午乃至晚上精力充沛。心阳不足或心阴不足的可在此时用药或食疗,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环,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未时(13时-15时),小肠经最旺。小肠分清浊,把水液归于膀胱,糟粕送入大肠,精华上输于脾。小肠经在未时对人的一天的营养进行调整。如小肠有热,人会咳而排屁,未时用药效果最佳。有利于吸收营养。
申时(15时-17时),膀胱经最旺。膀胱储藏水液和津液,水液排除体外,津液循环在体内。若膀胱有热可致膀胱咳,且咳且遗尿。申时可用药。有利于泻掉小肠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气”。
酉时(17时-19时),肾经最旺。肾藏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肾为先天之根。人体经过申时泻火排毒,肾在酉时进入储藏精华的阶段。肾阳虚者酉时补肾最为有效。有利于储藏一日的脏腑之精华。
戍时(19时-21时),心包经最旺。心包为心之外膜,附有脉络,气血通行之道。邪不能容,容之心伤,心包是心的保护组织,又是气血通道。心包经戍时兴旺可清除心脏外邪,使心脏处于完好状态。心发冷时戍时可补心阳。清理心脏周围的病邪,以利于进入睡眠。
亥时(21时-23时),三焦经最旺。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具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的作用。亥时三焦通百脉。人如果在亥时睡眠,百脉可休养生息,对身体十分有益。百岁老人有个共同的特点,即亥时睡觉。亥时调养百脉皆通。气虚和脾虚者,可在亥时用药,儿童阴虚盗汗也可在此时用药。

12时辰与人体12条经脉的关系;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应该符合自然规律。
从亥时(21时)开始到寅时(5时)结束,是人体细胞休养生息、推陈出新的时间,也是人随地球旋转到背向太阳的一面,阴主静,是人睡眠的良辰,此时休息,才会有良好的身体和精神状态。这和睡觉多的婴儿长得胖、长得快,而爱闹觉的孩子发育不良是一样的道理。
植物白天吸取阳光的能量,夜里生长,所以夜晚在农村的庄稼地里可听到拔节的声音。人类和植物同属于生物,细胞分裂的时间段大致相同,错过夜里睡觉的良辰,细胞的新生远赶不上消亡,人就会过早地衰老或患病。人要顺其自然,就应跟着太阳走,即天醒我醒,天睡我睡。人在太阳面前小如微尘,与太阳对着干是愚蠢的选择,迟早会被太阳巨大的引力摧垮。这是客观真理。

【黄帝内经】说:“阴阳平衡,百病不生”。中医食疗养生强调的是阴阳平衡即脏腑的阴阳平衡,脏腑阴阳平衡了,就会自然地抵抗外邪的入侵。中医认为,人体疾病的产生,就是由于内在和外在的原因引起的脏腑失衡,那么调养的目标也是恢复人体脏腑的阴阳平衡,恢复人体特有的机能。子午流注的基本概况,可以让我们了解摸索适合于人体的自我保健方法。

8、“十二时辰养生”和“四季养生”的启示

希望您能把握养生的原则,百中医的四季养生虽然产生于有四季变化的地方,但对四季没有变化的地方依然适用度。中医讲求的即维护正气,天时相应,比如春养肝,即春天万物复苏,肝气抒发,问此时应顺应肝气的升的趋势,不要违反这种趋答势,这样就是顺应就是养生就是护正。一天之内,早晨阳回气初生,正午最强,下午渐衰,晚上阴气逐渐增重,子时阴气最盛,所以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以中医讲求的即是天答时相应。

9、中医讲的时辰对应经络有何根据?

中医学的宇宙观着重天、地、人合一。人体的健康,受气节变化、地理环境、以致时间运转的影响。每日的十二时辰(每两小时为一时辰)与人体的十二条经脉息息相关,而经脉又与人体的五脏六腑相配。叁者的关系如下: 时间时辰经络 / 脏腑23:00 - 1:00子时胆1:00 - 3:00丑时肝3:00 - 5:00寅时肺5:00 - 7:00卯时大肠7:00 - 9:00辰时胃9:00 - 11:00巳时脾11:00 - 13:00午时心13:00 - 15:00未时小肠15:00 - 17:00申时膀胱17:00 - 19:00酉时肾19:00 - 21:00戌时心包21:00 - 23:00亥时叁焦 根据「子午流注」的定律,如果经常在某时辰感到某脏腑不适,可能是该脏腑受病邪入侵,或较虚弱所致。不过,由於脏腑互相影响,问题可能出於其他脏腑。 一、什么是子午流注: 子午流注是中医圣贤发现的一种规律,即每日的12个时辰是对应人体12条经脉的。由于时辰在变,因而不同的经脉在不同的时辰也有兴有衰。掌握子午流注的规律,对养生和用药都有很大的益处。中医哲学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应该符合自然规律。把人的脏腑在12个时辰中的兴衰联系起来看,环环相扣,十分有序。 二、为什么叫子午流注: 从字面看,是因‘子午’、‘流注’而得名。‘子’和‘午’是十二地支中的第一数和第七数。它们分别表示两种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范畴或概念,是我国古代用来纪时、标位以及纪述事物生长化收藏等运动变化过程或状态的符号。“流”、“注”两字,乃表示运动变化的概念。顾名思义,子午流注就是时空和运动的统一,是中国古代人天合一理论在传统生命科学的体现。更简单说,子代表阳,流代表阳生的过程,午代表阴,注代表阴藏的过程。子午流注遵循太阳变化的规律。阴阳的变化展开为四象,就是太阴少阳太阳少阴,用四季做为代表符号,其功能分别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亥子丑为冬,依此类推。人体的活动符合此规律时,身体处于自然的状态,有消耗也有补充。如果破坏此规律,则只有消耗。生命处于能量加速损失状态。 三、了解子午流注的意义: 从亥时开始(21点)到寅时结束(5点),是人体细胞休养生息、推陈出新的时间,也是人处于地球旋转到背向太阳的一面,阴主静,要有充足的休息,才会有良好的身体状态。正如睡觉多的婴儿长得胖,长得快;爱闹觉的孩子发育不好。更简单说,子代表阳,流代表阳生的过程,午代表阴,注代表阴藏的过程。子午流注遵循太阳变化的规律。阴阳的变化展开为四象,就是太阴少阳太阳少阴,用四季做为代表符号,其功能分别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亥子丑为冬,依此类推。人体的活动符合此规律时,身体处于自然的状态,有消耗也有补充。如果破坏此规律,则只有消耗。生命处于能量加速损失状态。 四、子午流注的内容: 1. 卯时( 5点至7点 )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 2. 辰时( 7点至9点 )胃经旺,有利于消化。 3. 巳时(9点至11点 )脾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生血。 4. 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环,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5. 未时(13点至15点)小肠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 6. 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旺,有利于泻掉小肠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气。 7. 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旺,有利于贮藏一日的脏腑之精华。 8. 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旺,再一次增强心的力量,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9. 亥时(21点至23点)三焦通百脉,人进入睡眠,百脉休养生息。 10.子时(23点至1点 )胆经旺,胆汁推陈出新。 11.丑时( 1点至3点 )肝经旺,肝血推陈出新。 12.寅时( 3点至5点 )肺经旺,将肝贮藏的新鲜血液输送百脉,迎接新的一天到来。 不同的经对应人体的不同的功能系统,比如小肠对应人体的吸收功能,并不是简单只对应实体的脏器。 人类在大自然中生成并发展,与自然息息相关,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是天人和谐的一体。传统中华文化不讲征服自然,相反地非常重视“顺应天时”。 中医哲学主张人的生活习惯应该符合自然规律,因此将十二地支作为每日节律的指称。日节律是指人体一昼夜中阴阳消长、盛衰的情况,即每日的十二个时辰是对应人体十二条经脉,环环相扣,十分有序,称为子午流注。依于子午流注,将良好的生活方式与规律作息结合,制定了十二时辰养生法。 1、丑时:(01∶00~03∶00) 气血运行到肝。肝经旺,肝血推陈出新。 排毒时间:此时肝脏为排除毒素而活动旺盛,应让身体进入睡眠状态,让肝脏得以完成代谢废物。 丑时气血流注于肝经。肝主血,因此这时的睡眠就是在养肝胆,在养血。而血相较于气则属于阴,主敛藏,所以十二生肖中,“丑”为“牛”,就是说此时生发之气虽然更大了些,但不能只升不降,有约束收敛才可以有更大的作为,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妙处和深刻。因此“丑”字从“又”(手),而连缀其三指,表示想要做事而寒气冷冽无法作为。而中医“肝为将军之官,谋略出焉”也表达同样的意思,将军不只是英勇善战,而是要考虑再三才能出击。 2、寅时:(03∶00~05∶00) 气血运行到肺。肺经旺,将肝贮藏的新鲜血液输送百脉,迎接新的一天到来。 休眠时间:重症病人最易发病的时刻,常有患病者在此时死亡,熬夜最好勿超过这个时间。 寅时气血流注于肺经。中国古代正月建寅和十二经脉流注起于肺经都是代表开端的意思。是阳气的开端,也是人的开端。一日之中寅时也是人身体各部开始由静转动,各部分对血、气的需求量都开始增加,这时肺作为“相傅之官”就一定要担当起均衡天下(身体)的职责,一旦“宣发”、“肃降”失职,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比如身体各部对血、气的需求量的增加,会加重心脏的负担,这就是许多心脏病患者死于凌晨三、四点的原因(西医大概也不懂为什么死于这个时间)。健康的人这时应该是深睡状态,即通过深度睡眠来完成生命由静而动的转化。可是,身体虚弱的人或老人这时会出现失眠或醒来,这是因为身体各部位对血的需求量增加,相应的脑子得到的血减少了,用中医的话说,就是只有“宣发”没有“肃降”了,生命自然就危险了。 3、卯时(05∶00~07∶00) 气血运行到大肠。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 是起床的时候了,最好先空腹喝上一杯凉开水,以刺激大肠,有利于晨便,排除体内垃圾。 卯时气血流注于大肠经。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寅时肺气实了,卯时应有正常的大便,卯时在天地之象代表天门开,代表二月,万物因阳气的生发冒地而出。 4、辰时(07∶00~09∶00) 气血运行到胃。胃经旺,有利于消化。 早餐时间∶最好摄入一天营养的30%——50%。以保有一天的活力。 胃是人体后天之本,没有良好的早餐习惯,对身体伤害极大。 辰时气血流注于胃经。这时候人吃早餐就如同冒地而出的小草,被三月的斜风细雨润泽一样必须和重要,这就好像阳气的生发要靠阴气来养,大地需要雷电的鼓荡和春雨的润泽。 5、巳时(09∶00~11∶00) 气血运行到脾。脾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生血。 巳时气血流注于脾经。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这也是吃早餐不会令人发胖的原因,如果人体脾的运化功能好的话,就可以顺利地消化和吸收。“巳”在月份应四月,阳气已出,阴气已藏,山川万物一片葱茏。 6、午时(11∶00~13∶00) 气血运行到心。心经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环,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午休期,最好静坐或闭目休息一下再进餐! 午时气血流注于心经。中医认为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而午时正是阴生,阴气忤逆阳气之时,正所谓“阴阳相搏谓之神”,对练功者而言,正是练“子午”功的大好时机,而对我们无力主宰自己气血的人,只有睡眠最接近所谓的“心肾相交”了,所以子时一定要睡觉,午时一定要小憩,这是最能养精气神的时机。“午” 在月份应五月。 7、未时(13∶00~15∶00) 气血运行到小肠。小肠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 未时气血流注于小肠经。《说文》说“未,味也。六月,滋味也。”而事物的滋味就是精华,中医小肠的功能就在于吸收精华。 8、申时(15∶00~17∶00) 气血运行到膀胱。膀胱经旺,有利于泻掉小肠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气”。 申时气血流注于膀胱经。膀胱经为足太阳之脉,上额头而至巅顶,气虚、气实都容易引起头痛或两目外鼓等症,健康的人这时则是学习和读书的好时光,所以古人主张“朝而受业,夕而习复”。这时由于气血容易上输于脑部,学习效率就会很高。又,太阳主管气化,这时应该多喝水和吃些水果,对养生很好。“申”在月份应七月。 9、酉时(17∶00~19∶00) 气血运行到肾。肾经旺,有利于贮藏一日的脏腑之精华。 酉时气血流注于肾经。“酉”是成就的意思, 在月份应八月。如果说早晨5~7点的卯时代表一天或一年的开门,那么晚上17~19点的酉时则代表一天或一年的关门。自然天地与人体这个小天地,从这一时刻起开始进入秋冬的收敛收藏时机,此时身体所表现出来的病变都是肾的收藏功能出现了问题,而酉时发低热则是肾气大伤,尤其是青春期或新婚后的男子要注意这一点。 10、戌时(19∶00~21∶00) 气血运行到心包。心包经旺,再一次增强心的力量,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戌时气血流注于心包经。中医认为这时人体的阳气应该进入了阴的接口,这时阴气正盛,阳气将尽,而心包经之“膻中”又主喜乐,通常人们会在这时进行晚间的娱乐活动。 11、亥时(21∶00~23∶00) 气血运行到三焦。三焦通百脉,人进入睡眠,百脉休养生息。 亥时气血流注于三焦经。三焦在中医里是个不容易说清楚的概念,“焦”字的意思是用小火烤小鸟,因此,三焦无论是指人体上中下,还是里中外,都是指生命处于一团融融温暖气息中,中国人形容它为“氤氲”,中医把这氤氲交融的状态归属于少阳……故而“亥”这个字非常有意思,像一男子搂抱一怀孕女子,而《说文解字》的第一个字是“一”,最后一个字就是“亥”,如果说“一”在古代文化中代表先天的混沌,那么“亥”字则表示又回到初始的混沌状态,生命的轮回重又开始。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我们始终能看到其精神内核的统一,无论是医道,还是文字学,你始终能看到古人对宇宙自然生命的理解与态度,并不是只有太阳每日照常升起,,人类的生命与生活,也会沿着其本来的秩序运动和发展,都可以在结束的时刻一切又重新开始…… 这个时刻人们应该安眠,让整个身体(三焦)都得到休息和休整,并从这种彻底的休整中孕育新的生机。 12、子时(23∶00~01∶00),又称“人时”。 气血运行到胆,胆经旺,胆汁推陈出新。 夜眠时间:经过整日忙碌,此时应该放松心情进入梦乡,千万别让身体过度负荷,那可得不偿失哦!这时的睡眠属于浅眠期,多梦而敏感,身体不适者易在此时痛醒。 这一时刻本是阳气发动万物滋生之时,而人为万物之灵,故假借以为人之称。中医气机升降沉浮理论认为:人身之气机,日日俱从子时生发。“子后则气生,午后则气降”(张介宾)。子时气血流注于胆经。这也是《内经》“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一说的根本由来,也就是脏腑功能都取决于胆气能否生发。人在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体会,人们一般夜里九、十点钟会有困倦的感觉,但熬到23点时又精神了,这就是胆经生发的缘故,但子时阳气的生发之力尚小,因此,在十二生肖中,“子”为“鼠”,这时阳气虽小如老鼠,但异常活跃。因此,保证夜里23点前睡觉就是通过睡眠保养这点生机。“子”在月份中又代表十一月,强调的是用冬天的收藏来养生机。 从亥时开始(21点)到寅时结束(5点),是人体细胞休养生息、推陈出新的时间,现代医学提出维持人体生理时钟的褪黑激素,在正常情况下以夜晚11:00到凌晨2:00为分泌最旺盛的时段,它可以抑制人体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使新陈代谢减缓,血压下降、心跳速率减慢,五脏六腑得以休息及修复,加强免疫功能。 这个时段是人处于地球旋转到背向太阳的一面,从中医来说阴主静,要有充足的休息,才会有良好的身体状态。

与子午流注与12时辰养生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