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十四节气之寒露节气习俗有哪些
操TAb7 :你好。
唐 张九龄《晨坐斋中偶而成咏》:寒露洁秋空,遥山纷在瞩,孤百顶乍修耸,微云复相续,人兹赏地偏,鸟亦爱林旭,结念凭幽远,抚躬曷羁束。 仰霄谢逸翰,临路嗟疲足。徂岁方暌携,归心亟踯躅。度 休闲倘有素,岂负南山曲。
寒露,九月节,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露气重而稠,稠而将凝,再过半月,凝为霜降。寒露后,白日幽晦,天寒夜长。风气萧索,雾结烟愁。萧萧秋意重问,依依寒色浓。归鸿将急于南飞,哀鸿遍野。秋残如血。
寒露养生:《黄帝内经 素问》有曰:秋三月,宜早起早卧答。寒露灸:艾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艾灸神阙穴,万病会自灭。
饮食:秋之燥,宜食麻(芝麻)以润燥。内饮食上减辛增酸,以养肝气。减辛:少食葱、姜、蒜,辛辣调味品,少吃烧烤,少饮白酒。
寒露前后宜吃水果:梨、葡萄、苹果、香蕉、柿子、橘子容。
蔬菜:白菜、山药、百合、莲藕、西红柿。
寒露三候:鸿雁来宾;雀入大水为蛤;菊有黄华。
2、寒露节气有哪些物候特征
寒露短暂的十五天又可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阶段,“一候鸿雁来宾”是说进入寒露的前五天,但见天空中的鸿雁成群结队南迁,它们时而排成一字型,时而排成人字形,成为天空这张大纸上一抹靓丽的工笔淡彩。
“二候雀入大水为蛤”是说五天之后,天气进入深秋,寒气开始逼人,雀鸟们都躲藏起来,而海边出现了很多蛤蜊,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相似,所以古人以为蛤蜊是雀鸟变成的。
“三候菊有黄华”说的是寒露将要谢幕时,漫山遍野的菊花彷佛约好似的,一夜之间凌寒怒 放,给肃杀凄凉的深秋涂抹上了一丝勃然生机。深秋的代表植物还有枫树,火红的枫叶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彷佛是生命之火的燃烧。
3、寒露节气有什么传统习俗
寒露:“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是气候明显转变的节气寒露时节,露水增多,气温降得快是一个显著的特点。冷空气带来的秋风、抄秋雨过后,温度下降8℃、10℃已经非常常见。
不过,风雨天气大多维持时间不长,受冷高压的控制,昼暖夜凉,白天往往秋高气爽。寒露习俗活动诸多,有袭赏菊、登高等等,寒露最盛行的风俗食物是饮菊花酒。菊花酒:寒露与重阳节接近,此时菊花盛开,为除秋燥,某些地区有饮“菊花酒”的习俗,这一习俗与登高一起,渐渐移至重阳节。
菊花酒是由菊花加糯米、酒曲酿制而成,古称“长寿酒”,其味清凉甜美,有养肝、明目、健脑、延缓衰老等功效。说起寒露时节的养生,大家可以多饮枸杞菊花茶,古时人们会用寒露后新上的枸杞泡澡,这样做可以使人光泽不老zd。如果你嫌麻烦,就泡上一壶酒或茶,每天坚持喝,也能起到“和颜悦色”的作用。
4、寒露的由来与习俗有哪些
【是日诗】
天高昼暖夜来凉,草木萧疏梧落黄。
日享菊香播小麦,夜尝梨贝养脾肠。
——寒露丨左河水
天高云闲,昼暖夜凉。清晨黄昏都要披上一件薄薄的外套了,然而中午却似乎还是盛夏的温度,让人感觉燥得慌。夜间凉风渐起时喝上一碗温润的梨贝汤,顿觉舒心舒肺,燥气消散,一颗尘土飞扬的心在此刻也终于熨帖了。
10月8日 10:22:05,太阳到达黄经195°,寒露降。
“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时节,温度比白露时更低了,缀在草从里的露珠将要凝结为霜。想想也是离霜降不远了。
一年中第一个带“寒”字的节气,难免引起心理上的警惕。然而看着梧桐消疏,摇落黄叶,却又觉得,真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了啊。
寒露三候丨风物流转,无情亦有情
一候鸿雁来宾。
客止未去,是为来宾。秋愈深,天愈寒了,鸿雁一如北方来客,在南方久久停驻而不去。
二候雀入大水为蛤。
深秋天寒,鸟雀飞而不见。此时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相似,古人便以为是雀鸟幻化所致。是为雀入大水为蛤。
三候菊有黄华。
草木皆华于阳,独菊华于阴。是故“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深秋之季,百花皆败,却独独菊正烂漫,香透长安。
寒露民俗丨风俗,是一个民族的抒情诗
斗蟋蟀
蟋蟀,秋初而生,遇寒而鸣。当听见蟋蟀声起的时候也就意味着秋到了。此时也是老北京人斗蟋蟀儿的高潮期。蟋蟀也叫促织,取催促妇人织布备寒之意。故有“促织鸣,懒妇惊”之说。
蒸螃蟹
老南京有寒露蒸螃蟹的习惯。俗话说“寒露发脚,霜降捉着,西风响,蟹脚痒”。寒露节时,也正是秋风送爽、菊黄蟹肥秋意浓之时。“九月团脐,十月尖”,此时雌蟹卵满、黄膏丰腴,正是吃母蟹的最佳季节。
制腌鱼习俗
湘西侗族人民有寒露制腌鱼的习俗。据说在这天用米酒、食盐、糯米饭、辣椒面、花椒粉、姜丝等佐料腌制的鱼味道特别好。
秋钓边
“春钓浅滩,秋钓近边。”寒露时节,气温下降迅速,深水处太阳已晒不透,鱼儿纷纷游向水温较高的岸边觅食,故有有“秋钓边”之说。
寒露养生丨与自然同步
冷热交替,防季节性疾病
寒露,昼热夜凉,正是冷热交替的时期,此时节若不及时添衣加被,调节冷暖,容易引起支气管炎或哮喘的发作,尤其是老年人与体弱者。此时也是季节性感冒发热的高峰期,更应注意适时增减衣服,但是换季穿衣别换得太快,最好厚薄搭配,以保暖为主。另外保持室内流通,适量运动也可降低季节性疾病的发生率。
足部保暖
俗话说,“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也即白露的时候不要赤膊露体,寒露的时候不要露出脚部。到了寒露,气温下降很快,足部的保暖就变得尤为重要。此时节宜应收起凉鞋,穿好鞋袜,建议可以每晚用艾叶水泡脚,通经活血,驱寒除湿,对身体有非常好的保健效果。
帖秋膘,不宜一味进补
秋季,正是人们大快朵颐贴秋膘的季节。然而,专家认为,“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与肃降,喜润不喜燥。”所以白露季节不能一味进补。在饮食调节上宜以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维生素的素食为主。建议多吃梨、银耳、蜂蜜、百合、枸杞、萝卜、豆制品等,多吃橙黄色蔬菜如南瓜、红萝卜以及一些富含维生素C的绿叶蔬菜,如芥兰、菠菜、绿菜花等。
朝盐晚蜜加芝麻
寒露,仍是以防秋燥为主。每天朝喝盐水,晚喝蜂蜜,就是对付秋燥有效又简单的良方。既润肺,解秋燥,又治便秘,抗衰老。芝麻也是这个季节的馈赠。古人云:“秋之燥,宜食麻以润燥。”芝麻不仅防秋燥,还有健脾胃、利小便、和五脏、助消化、化积滞、降血压、顺气和中、平喘止咳之效,可治神经衰弱,抗衰老,在多部医药专著里都有很高的评价。
节气灸丨养阴防燥、润肺益胃
寒露,正是夏秋暑热与秋凉干燥的交替的时期,自然界中的阴阳之气开始转变,阳气大幅减退,阴气渐盛,此时艾灸的重点以养阴防燥、润肺益胃为主。
节气灸(十七)丨寒露养生穴位小结:
大椎、肺俞、肾俞、八髎、神阙、关元、太渊、足三里。
温和灸,每天任选3-4穴,每穴灸15-20分钟。
大椎
取穴:正坐低头,于颈部下端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肺俞
取穴: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俞
取穴:俯卧时,腰背出第2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
八髎
取穴: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分别在第一、二、三、四骶后孔中左右共八穴。
神阙
取穴:脐中部,脐中央。
关元
取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
太渊
取穴: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足三里
取穴:在小腿前外侧,膝盖凹陷处下方约3寸(4横指),距胫骨外侧约1横指处。
* 节气灸是根据二十四节气,选择各节气对人体脏腑功能有影响的穴位进行艾灸,利用艾绒燃烧产生的药热之气,对穴位进行熏灼温熨,以激发人体经络之气,温通气血,调整阴阳,帮助机体顺应自然界的变化,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5、寒露节气期间养生需要注意什么
6、如何养生
7、秋季怎么养生
调和情志 远离悲秋
进入秋天之后,从“天人相应”来看,肺属金,与秋气相应,肺主气司呼吸,在志为忧。肺气虚者对秋天气候的变化敏感,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目睹秋风冷雨,花木凋零,万物萧条的深秋景况,常在心中引起悲秋、凄凉、垂暮之感,易产生抑郁情绪。
编辑推荐:老人秋季养生首先要培养乐观的情绪。不妨静想收获累累的愉悦,保持神态安宁,收神敛气。
宋代养生家陈直说过:“秋时凄风惨雨,老人多动伤感,若颜色不乐,便须多方诱说,使役其心神,则忘其秋思。”可见,秋季注重调摄精神为养生之要务。正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的:“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因此,对中老年人来说,应有“心无其心,百病不生”健心哲理,养成不以物喜,不为己悲,乐观开朗,宽容豁达,淡泊宁静的性格,收神敛气,保持内心宁静,可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精神的影响,方可适应秋季容平的特征。所以,中老年人要结伴去野外山乡,登高远眺,饱览大自然秋花烂漫、红叶胜火等胜景,一切忧郁、惆怅顿然若失,愉悦和谐的情绪焕发出青春般的活力。
秋冻有节 和用强身
我国自古以来流传的“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谚语,符合秋天“薄衣御寒”的养生之道。但对“秋冻”要有正确的理解,科学领悟其中真髓。
小编插语:晚秋气候变化较大,早晚温差增加,特别是秋冬交接之时,常有强冷空气侵袭,以致气温骤降,此时若再一味强求“秋冻”,就会适得其反。请看--[秋冻有讲究]
自“立秋”节气以后,气温日趋下降,昼夜温差逐渐增大,寒露过后,北方冷空气会不断入侵,出现“一场秋雨一场寒”。
防病保健的角度出发,循序渐进地练习“秋冻”,加强御寒锻炼,可增强心肺功能,提高机体适应自然气候变化的抗寒能力,有利于预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如果到了深秋时节,遇天气骤变,气温明显下降,阴雨霏霏,仍是薄衣单裤,极易受到寒冷的刺激,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引发感冒等病,特别是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阻肺、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病的中老年人,若不注意天气变化,防寒保暖,一旦受凉感冒,极易导致旧病复发。
寒冷刺激可致体表血管弹性降低,周围阻力增加,使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而引起小动脉收缩、血压升高,易发生脑血管破裂出血。寒冷刺激还能使血液纤维蛋白浓度上升,血液黏稠度增加,导致血栓形成,危及生命和健康。
因此,要顺应秋天的气候变化,适时地增减衣服,做到“秋冻”有节,与气候变化相和谐,方为明智之举。
编辑推荐:初秋暑未消 秋冻有讲究
饮食调和 润肺防燥
过了“秋分”之后,由于雨水逐渐少,空气中的湿度小,秋燥便成了中秋到晚秋的主要气候。秋季又是肺金当令之时,稍有疏忽保健,易被秋燥耗伤津液,引发口干舌燥、咽喉疼痛、肺热咳嗽等症。因此,秋日宜吃清热生津、养阴润肺的食物。
如泥鳅、鲥鱼、白鸭肉、芝麻、核桃、百合、糯米、蜂蜜、牛奶、花生、鲜山药、白木耳、广柑、白果、梨、红枣、莲子、甘蔗等清补柔润之品,可起到滋阴润肺养血的作用。
对中老年胃弱的人,早餐宜食粥,有利于和中益胃生津。《医学入门》中指出:“盖晨起食粥,推陈出新,利膈养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补不小。”如百合红枣糯米粥滋阴养胃,百合莲子粥润肺益肾,三色粥清热养肺,百合杏仁粥祛痰止咳,鲜生地汁粥凉血润燥,扁豆粥健脾和中,生姜粥御寒止呕,胡桃粥润肌防燥,松仁粥润肺益肠,菊花粥明目养神,茶粥化痰消食,燕窝粥养肺止嗽,山药粥健脾固肠,甘菊枸杞粥滋补肝肾……
各人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不同的粥食用,方可使脏腑阴阳气血和谐,达到滋补身体之目的。
编辑支招:金秋欲解燥 梨子百合最奇妙 秋季巧治燥咳食疗方 靓汤水去秋燥
健身锻炼 动静和谐
金秋时节,天高气爽,是全民开展各种健身运动的好时期。面对诸多的锻炼项目,应因人而异来选择,如老年人可散步、慢跑、练五禽戏、打太极拳、做健身操、八段锦、自我按摩等;
中青年人可跑步、打球、爬山、洗冷水浴、游泳等。在进行“动功”锻炼的同时,可配合“静功”,如六字诀默念呼气练功法、内气功、意守功等,动静结合和谐,动则强身,静则养神,可达到心身康泰之功效。需注意的是,喜爱耐寒锻炼的人,从秋天开始,与天气变化相应相和,循序渐进,持7a686964616f31333361313330之以恒,才能增强机体对多变气候的适应能力和抵抗力。
注重预防 和而安康
秋天是肠道传染病,疟疾、乙脑等病的多发季节,也常引起许多旧病,如胃病、老慢支、哮喘等病的复发。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中老年人,在晚秋季节若疏忽防范,则会加重病情,甚至发生高血压危象、急性心肌梗塞、脑卒中而祸及生命。
END
注意事项
一是注重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腐败变质和被细菌污染的食物。老胃病患者更要注重膳食调摄,和中养胃,做到饮食有节,温软淡素;禁食生冷,不暴饮暴食,戒除烟酒。
二是搞好环境卫生,清除蚊虫孳生地,并采取措施防止蚊虫叮咬;对儿童要按时接种乙脑疫苗,对接触乙脑的人员和易感人群,也要及时注射乙脑疫苗,以增强免疫力。
三是天气骤变时要防伤风感冒,对老慢支、哮喘患者可起到防复发的作用,
四是对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人进行干预治疗,将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控制在理想范围,保持和谐平衡,可有效地防止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安度金秋。
8、寒露节气的习俗 寒露传统习俗有哪些
【是日诗】
天高昼暖夜来凉,草木萧疏梧落黄。
日享菊香播小麦,夜尝梨贝养脾肠。
——寒露丨左河水
天高云闲,昼暖夜凉。清晨黄昏都要披上一件薄薄的外套了,然而中午却似乎还是盛夏的温度,让人感觉燥得慌。夜间凉风渐起时喝上一碗温润的梨贝汤,顿觉舒心舒肺,燥气消散,一颗尘土飞扬的心在此刻也终于熨帖了。
10月8日 10:22:05,太阳到达黄经195°,寒露降。
“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时节,温度比白露时更低了,缀在草从里的露珠将要凝结为霜。想想也是离霜降不远了。
一年中第一个带“寒”字的节气,难免引起心理上的警惕。然而看着梧桐消疏,摇落黄叶,却又觉得,真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了啊。
寒露三候丨风物流转,无情亦有情
一候鸿雁来宾。
客止未去,是为来宾。秋愈深,天愈寒了,鸿雁一如北方来客,在南方久久停驻而不去。
二候雀入大水为蛤。
深秋天寒,鸟雀飞而不见。此时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相似,古人便以为是雀鸟幻化所致。是为雀入大水为蛤。
三候菊有黄华。
草木皆华于阳,独菊华于阴。是故“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深秋之季,百花皆败,却独独菊正烂漫,香透长安。
寒露民俗丨风俗,是一个民族的抒情诗
斗蟋蟀
蟋蟀,秋初而生,遇寒而鸣。当听见蟋蟀声起的时候也就意味着秋到了。此时也是老北京人斗蟋蟀儿的高潮期。蟋蟀也叫促织,取催促妇人织布备寒之意。故有“促织鸣,懒妇惊”之说。
蒸螃蟹
老南京有寒露蒸螃蟹的习惯。俗话说“寒露发脚,霜降捉着,西风响,蟹脚痒”。寒露节时,也正是秋风送爽、菊黄蟹肥秋意浓之时。“九月团脐,十月尖”,此时雌蟹卵满、黄膏丰腴,正是吃母蟹的最佳季节。
制腌鱼习俗
湘西侗族人民有寒露制腌鱼的习俗。据说在这天用米酒、食盐、糯米饭、辣椒面、花椒粉、姜丝等佐料腌制的鱼味道特别好。
秋钓边
“春钓浅滩,秋钓近边。”寒露时节,气温下降迅速,深水处太阳已晒不透,鱼儿纷纷游向水温较高的岸边觅食,故有有“秋钓边”之说。
寒露养生丨与自然同步
冷热交替,防季节性疾病
寒露,昼热夜凉,正是冷热交替的时期,此时节若不及时添衣加被,调节冷暖,容易引起支气管炎或哮喘的发作,尤其是老年人与体弱者。此时也是季节性感冒发热的高峰期,更应注意适时增减衣服,但是换季穿衣别换得太快,最好厚薄搭配,以保暖为主。另外保持室内流通,适量运动也可降低季节性疾病的发生率。
足部保暖
俗话说,“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也即白露的时候不要赤膊露体,寒露的时候不要露出脚部。到了寒露,气温下降很快,足部的保暖就变得尤为重要。此时节宜应收起凉鞋,穿好鞋袜,建议可以每晚用艾叶水泡脚,通经活血,驱寒除湿,对身体有非常好的保健效果。
帖秋膘,不宜一味进补
秋季,正是人们大快朵颐贴秋膘的季节。然而,专家认为,“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与肃降,喜润不喜燥。”所以白露季节不能一味进补。在饮食调节上宜以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维生素的素食为主。建议多吃梨、银耳、蜂蜜、百合、枸杞、萝卜、豆制品等,多吃橙黄色蔬菜如南瓜、红萝卜以及一些富含维生素C的绿叶蔬菜,如芥兰、菠菜、绿菜花等。
朝盐晚蜜加芝麻
寒露,仍是以防秋燥为主。每天朝喝盐水,晚喝蜂蜜,就是对付秋燥有效又简单的良方。既润肺,解秋燥,又治便秘,抗衰老。芝麻也是这个季节的馈赠。古人云:“秋之燥,宜食麻以润燥。”芝麻不仅防秋燥,还有健脾胃、利小便、和五脏、助消化、化积滞、降血压、顺气和中、平喘止咳之效,可治神经衰弱,抗衰老,在多部医药专著里都有很高的评价。
节气灸丨养阴防燥、润肺益胃
寒露,正是夏秋暑热与秋凉干燥的交替的时期,自然界中的阴阳之气开始转变,阳气大幅减退,阴气渐盛,此时艾灸的重点以养阴防燥、润肺益胃为主。
节气灸(十七)丨寒露养生穴位小结:
大椎、肺俞、肾俞、八髎、神阙、关元、太渊、足三里。
温和灸,每天任选3-4穴,每穴灸15-20分钟。
大椎
取穴:正坐低头,于颈部下端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肺俞
取穴: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俞
取穴:俯卧时,腰背出第2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
八髎
取穴: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分别在第一、二、三、四骶后孔中左右共八穴。
神阙
取穴:脐中部,脐中央。
关元
取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
太渊
取穴: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足三里
取穴:在小腿前外侧,膝盖凹陷处下方约3寸(4横指),距胫骨外侧约1横指处。
* 节气灸是根据二十四节气,选择各节气对人体脏腑功能有影响的穴位进行艾灸,利用艾绒燃烧产生的药热之气,对穴位进行熏灼温熨,以激发人体经络之气,温通气血,调整阴阳,帮助机体顺应自然界的变化,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9、寒露怎么养生,寒露的养生方法,寒露养生保
贯众健康指导建议:过了寒露应起居调整。秋季凉热交替,气温逐渐下降,不要经常赤膊露身以防凉气侵入体内。“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这是一条很好养身之道,而“一场秋雨一场凉”,提醒我们要随着天气转凉逐渐增添衣服。但添衣不要太多、太快,俗话说“春捂秋冻”,秋天适度经受些寒冷有利于提高皮肤和鼻粘膜耐寒力,对安度冬季有益。秋天早晚凉意甚浓要多穿些衣服。另外,秋季腹泻多发季节应特别注意腹部保暖。
秋季宜早睡早起,保证睡眠充足,注意劳逸结合。初秋白天气温高电扇不宜久吹;深秋寒气袭人,既要防止受寒感冒,又要经常打开门窗,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条件许可情况下,居室及其周围可种植一些绿叶花卉让环境充满生机又可净化空气促进身体健康。
饮食调养。“寒露”时节起,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从中医角度上说,这节气在南方气候最大的特点是“燥”邪当令,而燥邪最容易伤肺伤胃。此时期人们的汗液蒸发较快,因而常出现皮肤干燥,皱纹增多,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甚至会毛发脱落和大便秘结等。所以养生的重点是养阴防燥、润肺益胃。
饮食上应少吃辛辣刺激、香燥、熏烤等类食品,宜多吃些芝麻、核桃、银耳、萝卜、番茄、莲藕、牛奶、百合、沙参等有滋阴润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品。水果有梨、柿、香蕉等;蔬菜有胡萝卜、冬瓜、藕、银耳等及豆类、菌类、海带、紫菜等。早餐应吃温食,最好喝热药粥,因为粳米、糯米均有极好的健脾胃、补中气的作用,像甘蔗粥、玉竹粥、沙参粥、生地粥、黄精粥等。中老年人和慢性患者应多吃些红枣、莲子、山药、鸭、鱼、肉等食品。同时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湿度,注意补充水分,多吃雪梨、香蕉、哈密瓜、苹果、水柿、提子等水果。此外还应重视涂擦护肤霜等以保护皮肤,防止干裂。
精神调养。精神调养也不容忽视,由于气候渐冷,日照减少,风起叶落,时常在一些人心中引起凄凉之感,出现情绪不稳,易于伤感的忧郁心情。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因势利导,宣泄积郁之情,培养乐观豁达之心是养生保健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寒露养生的注意事项
寒露时节的饮食应注意荤素搭配。寒露过后,适当进食一些高蛋白食物补充能量。寒露之后,天气干燥,很容易出现口渴、咽干、唇燥、皮肤干涩等“秋燥”现象,因此,还应多吃一些新鲜蔬菜,多喝白开水、绿豆汤、牛奶等;水果以应季水果为主,橘子、梨、葡萄等都是不错的选择。特别是年老体弱之人,可对症选择相应的西洋参、枸杞等适时进补。
寒露时节应及时添加衣物。要知道,寒露过后,早晚温差较大,空气干燥,这往往会使感冒病毒的致病能力增强。因此,对于喜欢外出锻炼的人来说,最好避免太早或太晚出门;为了及时预防感冒,要适时添衣,加强锻炼。这个时节,哮喘病会越来越重,有痔疮的人也可能病情加重,此类患者应格外当心。
那么,为什么“寒露不露脚”呢?
“寒露不露脚”的含义
进入寒露后,就不能再“秋冻”了,夜晚温度将会降得更低,因此老人、小孩要特别注意保暖,不要赤膊,以防凉气侵入体内。最重要的是注意脚部的保暖,以防“寒从足生”。“寒露不露脚”,正是这个道理。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较少,再加上脂肪层薄,保温性能差,非常容易受到冷刺激的影响。
因此,寒露过后足部保暖是重中之重,除了要穿保暖性能好的鞋袜外,还要养成睡前用热水泡脚的习惯,热水能使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改善脚部皮肤和组织营养,可减少下肢酸痛的发生,缓解或消除一天的疲劳,同时还能提高抵抗力。
10、什么是真正的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