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吐气养生

吐气养生

发布时间:2020-07-11 09:20:11

1、如何养生

2、如何运用“意念”达到养生调病?

现代社会中最值得我们关注的话题是什么?是健康。没有人会怀疑,惟拥有健康,一个人才能真正拥有幸福的生活。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而首要前提便是拥有健康。确实,人生一旦失去了健康还能拥有什么呢?即便坐拥亿万资产,如果丧失健康,英年早逝,结果也是“钱在银行,人去天堂”。

古人说,体壮曰健,心怡曰康。也就是说,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这与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不谋而合的。关注身体健康的生理保健类书籍在市面上十分常见。然而,用通俗的语言文字表述的关注心理保健的书籍却不多见。我们致力于大众的心理保健,希望本书能够助益于您的心理健康,提高您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排解您在自我保健征途中遇到的部分难题。

健康是想出来的。此处的“想”,当然不是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时的逻辑推理,也不是无所事事时的胡思乱想,更不是祝英台想与梁山伯双宿双飞的“想”。我们所说的“想”,特指调适心理状态的技巧和实践。通过对心理状态的调适,使我们拥有良好的心境,能够从容不迫地应对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种种压力和困境,从而达致心理保健的目的。

心境,顾名思义,就是心理环境。心理状态是变化多端的,要对它进行调适。我们如果想最大限度地拥有健康的心态,就要正确认识心理状态的本质和核心,而这个本质和核心就在于心境。所以说,调适心理状态,关键和重点就在于调适心境。

心境是情绪的核心,是心理活动的背景、基础和依托。

在心理学上,心境是指让人的整个心理活动都染上某种色彩的、微弱而又较为持久的情绪状态。这个定义颇为费解。通俗地说,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心境其实就是一种情绪状态。说到情绪,每个人应该都不陌生。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情绪,通常带有负面的含义。比如,我们说,某某闹情绪,那肯定不是正面的意思。

古代的养生之道,几乎涵盖了医药、饮食、宗教、民俗以及武术等各方面的养生理论,内容极其庞杂,但具体不外乎以下四点:

一.顺应自然。讲求天人合一,重视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统一。正如《内经》上主张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老子.道德经》称“道法自然”,就是指的要顺应自然规律。

二.形神兼养。一方面要注重形体养护,另一方面更要重视精神心理方面的调摄。正所谓“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

三.动静结合。主张“动则生阳”,也主张“动中取静”、“不妄作劳”。

四.审因施养。主张“审因施养”和“辨证施养”,即不拘泥于一法一式,而要因时、因地、因人施用不同的养生方法。

古代养生之术则要求在养生之道的指导下施行,内容包含以下7个方面:

1.神养。包括精神心理调养、情趣爱好调养和道德品质调养等方面。其中涉及的内容以中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居多。

2.行为养。包括衣、食、住、行以及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为的调养。

3.气养。主要是医用健身气功的“内养功”,内容涉及中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武术文化等方面。

4.形养。主要包括形体锻炼和体育健身等活动。主要是融合了医学文化和武术文化的内容。

5.食养。为中医养生之术的主要内容之一,应用范围比较广泛,适应人群也比较多。主要内容为养生食品的选配、调制与应用,以及饮食方法与节制等。涉及到医、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方面。

6.药养。以养生药剂的选配调制为主要内容。其制剂多为纯天然食性植物药;其制法一般是粗加工调剂;其剂型也多为与食品相融合。所以,中医学界常有“药膳”的说法。

7.术养。利用按摩、推拿、针灸、沐浴、熨烫、磁吸、器物刺激等疗法进行养生。主要涉及医药文化,是上述养生之术以外的一种非食非药养生方法。

养生先养气——“气”是生命的本源和《易经》很有密切关系的一个概念就是“气”。《易经》认为“气”对生命有着重要意义。中医认为人的生命赖气以生,气存则生,气失则亡。所以有“善养生者,必知养气。”明代张景岳说:“人之有生,全赖此气。”汉代王充在《论衡》中说:“夫禀气渥则其体强,体强则命长。气薄则其体弱,体弱则命短,命短则多病寿短。”可见,“气”与养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下面,我想讲讲运用意念治病养生的方法。

运用意念治病养生包含两个方面,即:意守与行气。其原理和方法如下:

意念治病养生原理

(一)意守病处——把心专注在身体上有病痛的部位,定会产生治病的效果。心怡曰康,意念是身体运行的主帅,所以,意念像王,疾病象贼,好比帝王所到之处,盗贼和宵小之徒,自然逃散。再者,门开的时候,风就地跑进来,门关起来时就平静无风,心攀缘外境,就好像开门,把心专注在病痛的部位就像关门,所以能平息机能的不顺。

(二)意止丹田——把心专注在丹田,可以治愈许多疾病。丹田在肚脐下面一寸到二寸半的地方(《肾首五教仪》说一寸,《摩诃止观》说二寸半)因为丹田是“气海”,把心专注在丹田,气息就会调和,所以能把病治好。意守注在丹田,对于两胁痛、烦不能食、上热下冷、气喘等病特别有效。

(三)意住足下——把心专注在脚底,也可以治病。如果心火上升,人的身体机能就不调和。当你把心专注在脚底,上身就会觉得轻松舒适,所以说意住足下就可以治病。

(四)意系脐中——把心专注在肚脐,可以治肠胃病,也可以引发禅定。因为我们把心放在肚脐为界限,可以体悟“诸法无常”的道理。而且肚脐靠近肠胃,把心专注在肚脐,容易看见身体的不净,因此能消除贪欲。

(五)意息法界——放宽心胸,使心遍布整个宇宙,而没有任何执著,可以治疗身体所有的疾病。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缘和合才产生的,没有实体。当我们明白一切事物,体性本空的道理,不执取一切病相时,病就自然好转。这是什么原因呢?由于内心的杂念和忆想,必将影响人体机能的运转,这时就可能有疾病产生。当我们心地平静,不起妄念时,全身就会感到特别舒畅,一切疾病都会不药而愈。所以《维摩诘经》上说:“一切的疾病的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内心攀缘

外境,产生杂念。如果我们的内心没有执著和杂念,就不会病了。”(参见《五教仪》注第三十七及第三十二卷)

意念治病养生的方法

这里讲的意念治病养生方法是指意守与行气的结合运用。以意、气同用,或意气并称,极重气字。其法至简至易,调息、调神、调身,本乎自然。即以鼻呼吸,要诀是要细匀无声,匀静自然。入静,指意念活动专一,或无杂念。大脑皮层非处于於兴奋,或抑制状态。养生之道,是在凝神养性,意守与行气灵成一体。

(一)运用音气治病的六气的治病法

《云笈七签》卷三十二《服气疗病》曰:“凡行气以鼻内(纳)气,以口吐气。微而引之,名曰长息。内气有一,吐气有六。内气一者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稲,皆出气也。凡人之息,一呼一吸,无有此数,欲为长息。吐气之法,时寒可吹,温可呼,委曲治病。吹以去热,呼以去风,唏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气,稲以解极。”即认为吸取生气,吐出死气,即可长生不死。具体行气技法是六字气诀:通过鼻吸口呼,呼气时结合嘴里默念轻柔而且缓慢地念“吹、呼、唏、呵、嘘、呬”这六个字音,念时只动嘴出气而不出声,耳朵当然就听不到嘴里所念的声音了。因为这六个音念得很轻,感觉上好像有很柔和的气缓缓地流过舌头和牙齿。所念得气虽然轻柔,但心中却全神贯注,字字分明。而且心里要放轻松,不可紧张。用以影响肝、心、肺、脾、肾、三焦,祛除各脏腑病邪的一种气功锻炼方法。

念“吹”可以治肾脏的疾病;

念“呼”可以治脾脏的疾病;

念“唏”可以治三焦的疾病;

念“呵”可以治心脏的疾病;

念“嘘”可以治肝脏的疾病;

念“呬”可以治肺部的疾病。

行气技法包括外呼吸和内呼吸。外呼吸是指在肺内进行的外界空气与血液的气体交换,也称肺呼息。所谓内呼吸,是血液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也称组织呼吸。行气的呼吸,主要调整肺呼吸,使之达到古人形容的“吐惟细细,纳惟绵绵”的均匀、细缓、深长的程度。进而对内呼吸产生良好的影响。据说吐纳练习均为入门者修炼,当吐纳练息达到高层次时,则无息可调。那时呼吸微微,忽然遽断,进入胎息境界。>说:“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嘘吸,如入在胞胎之中”。意指练功至深者,就像胎儿在母腹之中,鼻无出入之气。胎息是吐纳练息的最高境界,道教中许多道士都偏爱此功。

到底“三焦”是什么呢?三焦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消人系统或消化的路线,“焦”就是焦腑的意思,三焦包括上焦、中焦、下焦。上焦在嘴巴以下,胃部以上,主要的功能在于便利食物的输送。中焦在胃里,主要的功能在使食物便于消化。下焦在膀胱上面,主要的功能在于排泄。

用死背的方式,较不容易把这六个字和所对治的脏腑记牢。如果我们能把下面这一首偈背诵起来,就轻松多了:

心配属呵肾属吹

脾呼肺呬圣皆知

肝脏热来嘘字至

三焦壅处旦言嘻

这六个字奥妙无穷,不但可治好五脏的疾病,而且也可以治疗身体机能的不调顺。例如:身体感觉到冷时,可以用“吹”来治。身体感觉热时,用“呼”来治。百节疼痛和风邪用“嘻”来治。烦胀上气,用“呵”来治。有痰阴,用“嘘”来治。疲劳厌倦,则用“呬”来对治,简而言之,“吹”可去寒,“呼”可去热,“嘻”可去痛,“呵”可去烦,“嘘”可散痰,“呬”可补劳。

春天用“嘘”来治肝脏的疾病,夏天用“呵”来治心脏的疾病,秋天用“呬”来治肺部的疾病,冬天用“吹”来治肾脏的疾病。这样,效果会特别好。“呼”治脾脏的疾病和“嘻”治三焦的疾病则四季通用。

还有,六气也可以治同一脏的疾病。五脏之中任何一个内脏,有冷就用“吹”来治,有热用“呼”来治,有痛就用“嘻”来治,有痰就用“嘘”来治,虚劳无力用“呬”来治。

(二)观想呼吸疗病的十二息治病法

一般人的身体依赖着呼吸才能活命,高明的人从一个人的呼吸就可以看出他的健康状态和生了什么病。

人的心理状态会影响到呼吸,譬如当我们愤怒时,呼吸的气息就会变得又急又粗。同样的原理,我们可以透过观想和心灵的力量来改变呼吸,达到治病的效果。在还没有介绍运用呼吸治病的方法以前,我们需要明白呼吸的四种现象:

1、风相——心里感觉到鼻子呼吸有声音

2、喘相——虽然没有听到呼吸的声音,可是呼吸不顺畅

3、气相——呼吸虽然没有声音也很通畅,但是呼吸所出入的气息不细微

4、息相——呼吸不但没有声出入通畅,而且气很微细绵长,若有若无,不容易被察觉。

前面三种呼吸的现象都是不谐调的。因为呼吸粗糙急促的人容易生病,而且情绪不稳定,心神难宁静。如果要治好这种呼吸的现象,需要学打坐,首先放宽身体,把心情放轻松,然后一心专注丹田,再先放宽身体,把心情放轻松,然后一心专注丹田。再想像呼吸的气息遍布全身,随着八万四千个毛细孔或出或入,没有任何的障碍。

当我们把心定下来以后,呼吸自然就会微细绵长。呼吸微细绵绵长的人,不但不会生病,而且心情愉快,神识安稳,心容易入定。所以智者大师在《释禅波罗蜜》的第二卷说:“呼吸像风的人,心中一定散乱,呼吸像喘的人,心情结滞而不通畅。呼吸像气流的人,身心容易疲倦。只有守住微细的呼吸,心情才能宁静,而进入禅定的境界。”

当你呼吸微细绵长,心情宁静以后,运用呼吸来治病就轻易多了。下面,我们来谈谈“十二息治病法”十二息治病法就是我们运用观想呼吸的二十种状态,来产生治病的功效。

1、上息治沉重

2、下息治虚悬

3、满息治枯瘠

4、焦息治肿满

5、增长息治赢损

6、灭坏息治阴膜

7、暖息治冷病

8、冷息治热病

9、冲息治壅塞不通(症结肿毒)

10、持息治掉动不安

11、和息可通治身体机能的不调

12、补息可滋补身体机能的衰退和虚劳

善于运用这个原理,可以治愈所有的疾病,其他疾病的治疗方法,请依此类推。

(三)专用观想的治病方法

前面“十二息治病法”是在呼吸的气息上加以观想。观想的用途很广。譬如我们运动前可以观想自己身体站在大莲花上,面部带着微笑,心情喜悦和乐,观想天上地下,四面八主都有清净的色光明;然后运用深长而且均匀的呼吸,观想白光从鼻孔吸入,一直降到腹腔部,腥部圆满清净,如中秋月轮,再随着呼吸观想腹腔部的白色光明,逐渐上升,散布在全身三百六十个骨节,然后缓慢地从八万四千个毛细孔中散发出来,这种观想方式,对于身心的裨益很大。

下面我们就来谈纯粹用观想治病的方法和原理。

1、观想治病的原理

为什么运用观想可以治病呢?因为心境是交互影响的。凡夫过于执著物质的表相,以致心力脆弱,无法运用心灵的力量来改变外境,所以产生“心随境转”的现象,圣人可就不同了,他们心中没有杂念,心力强而且专一,所以能“境随心转”用心力来改变外境,产生“神通”和“奇迹”的现像。

观想是锻炼心力的一种方法。治疗越严重的病,就需要越精纯的观想。古人“望梅止渴”和“悬沙充饥”都是运用观想到成效的最好例证。《小止观》上面也记载:有一个人患了冷病,他就观想身上生起了热气,对果当真把冷病治好了。善于运用观想来治病的例子,大藏经中多得不胜枚举。例如:在《正法念处经》中,佛陀教导弟子观想六道的实况。在《禅秘要法经》中,佛陀教导弟怎样运用观想六道的实况。在《禅秘要法经》中,佛陀教导弟子怎样运用观想来灭除贪爱、憎恨和愚痴等心理的毛病。在治贪淫法、治利养疮法、治犯戒法、治沉迷音乐法、治失心法,以及鬼魅所著种种不安,不能得定的方法。仅就智者大师当时所读的本《杂阿含经》中,佛陀就说了七十二种治病的方法(注:《治禅病秘要法》的“治阿炼若乱心病七十一法”,即摘译自古本的《杂阿含经》中,然而,这些方法当中有许多是我们末法时期的众生很难学会的。现在我们只介绍其中几则较简单的实例:

2、观想治病的实例:

(1)用观想治治疗腹部有疾病

从前有一个腹部结了硬块的疾病,他就观想一只金针进入腹部刺散那一小块硬块。这个人天天这样观想,终于有一天腹中的硬块果然没有了。可是腹部却忽然发生疼痛。于是他就去请问善知识,说:”为什么我腹部的硬块好了,却又是会痛呢?那个人就回答他:“你观想金针破除腹部的硬块,可是金针却留在腹部里面。所以你应再运用观想来把那只金针除去。”他回家后,依照那位善知识的话去做,肚子痛的毛病也就痊愈了。

(2)用观想治疗身体虚弱

从前有一个人身体虚弱,后来他观想自己的头顶上有温暖的醍醐,一滴地滴入脑中,然后灌注五脏,流遍全身,滋润肢体。果然治愈了虚劳损伤的疾病。

(3)用观想治疗颈部的毒瘤

从前有一位法师,颈部长了毒瘤。这位师父就天天观想这毒瘤像蜜蜂的巢一样,本来有许多蜜蜂都很快地飞出蜂巢,脓血都从毛细孔流出,像蜜蜂走了以后,只剩下一个空巢。观想纯熟以后,颈部的瘤也就痊愈了。

(4)治吞食蛇影的两种方法

过去有一个吃东西的时候,吞了一种很像小蛇的食物(其实,可有是蛇的投影),分就自以为是真的吞进了一条小蛇,因为他每天都时常这么想,所以生病了。

后来一位聪明的人知道了这件事情以后,就趁那位病人下痢的时候,拿了一条死的蛇放在便盆里,然后对那位病人说:“蛇已经出来了!”说也奇怪,从此以后那人的病居然就好了。

在我们中国的历史上也有一个很相似的故事,那就是“杯弓蛇影”。“杯弓蛇影”这典故记载在《晋书》的“东广传达室”。故事虽然相似,可是治疗的方法却回异其趣:乐广有一们很好的的朋友,自从上次离别以后,就很少到乐广东省的家里拜访。乐广就写信去问那位朋,那位朋友说:上回乐广请他喝酒,看到酒杯里有一条蛇,当时很恶心不敢喝下去,因为碍于情面。于是硬着头皮喝下了,没想到从那时候起就生了一场大病,直到现在没有痊愈。

乐广看见壁上挂了一把弓,开头很像蛇,他推想,杯中的蛇大概就弓的影子吧。于是他又在原来的地方摆了酒席,派车子请那一位朋友来吃饭。那位朋友在杯中见到了蛇,他说:“这跟我上一次所见到的情形完全一样。”乐广就把原因告诉他。那位生病的朋友,豁然意解,病马上就好。

其实,就佛法的观点来说,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的假相,可是心夫都执著这个假相以为真实,产生了许多苦恼和痛苦。这不也是和“杯弓蛇影”的情形很相似吗?所以佛陀才大慈大悲地告诫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金刚经》第五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只有当我们的心中没有偏见和执著时,才能解脱苦恼而得到大自在。

(5)转移注意力的治病奇迹

从前有一个人生了一个会致命的恶疮,手臂上也长了一个无关紧要的小疔。他请了一个高明的医师来治疗。那医生对他说:“你这个大疮没有什么要紧,倒是你手臂上的寻疔很严重,有生命的危险,你要好好注意!”病人听了医生这一段话,他就把注意力转移了专门注意手上的小疔,而不去理会大恶疮,久而久之,身上的疮却全部都好了。这也是观想治病的一个好例子。

(6)笑病可不药而愈

从前有一个人每天用功读书想考取功名:后来果然考上状元。没想到从考中状元的那一天起,他就因为太得意笑个不停,他得了很严重的“笑病”。

京城里很多医生开处方治疗,都没有什么效果。后来有一位高明的医生把了他的脉以后就很认真而且严肃地说:“你得了必死的绝症!这种病我没有办法治,据我所知,只有一位老先生才能治好你这种绝证,幸好我认识他,稍慢可就不及了!”接着,这位医师很详细地描述病因和将来的严重性。

那状元听说他得了凶险的绝症,而且天下只有一位老先生能治,吓得脸都发青了,再也笑不出来了,急忙放下万缘,专程赶去。他到了那里,没想到老先生说:“你的病全好了,可以回去啦!因为你得了笑病,药石难治,那位医生不得不用致死的绝症来吓唬你,才能把你的病治好,请你不要见怪。”

运用心力治病的十个条件

运用心灵的力量来治病,需要遵守下面十个条件:

1、信——相信这个方法能治病

2、用——随时常用,以免生疏遗忘

3、勤——用时专精不懈,直到病愈为止

4、常住缘中——常把心放在对治疾病的方法上,而不胡思乱想。

5、别病起因——辨别生病的起因

6、方便——灵活巧妙地运用对治的原是和正确的方法

7、久行——实行还没得到利益时,不计较时间的长短,继续不断地练习而不生怠惰心。

8、知取舍——知道练习得了益处,就应勤加实行,有了害处,就应马上舍弃

9、护持——明白禁忌的意义,而且不去触犯

10、遮禁——得到利益,不向人夸耀;受到损失,不生怀疑和毁谤。

假如能够彻底做到这十点,心灵的力量一定能够发挥出来,可产生治病的效果。

这里必须说明的两点是:以精神的力量来治病,需要平常不断练习,有了相当的定力后,才容易奏效。还有,遇到像发烧和胃出血等紧急情况,最好还是赶紧去医院吃药打针,以免误事。

3、寻找呼吸吐气的最好方法

试试这两招气能行血,气能摄血,气能生血,血能载气,气行血则行,气滞血则凝。调节呼吸,气血通畅,经络通畅了,一切就好了。冬季养生早卧晚起,以待日光。中午少睡一会足够。子时(晚上11~1点)和午时(中午11~1点)都是阴阳交接的时辰,晚上子时阴盛至极,开始阳升阴降,中午午时阳盛至极,开始阳降阴升。中医养生注重睡好子午觉,可以健康长寿。教你一招,调节呼吸法——也叫呼吸吐纳法。呼吸的方法有自然呼吸和正呼吸两种:第一自然呼吸,也叫做腹式呼吸,因为在呼吸时,一呼一吸,必须都能达到下腹部。在吸气时,空气入肺,充满周身,肺底舒张,抑压横膈膜,使空气下降,这时胸部空松,腹部外凸,在呼气时,腹部收缩,横膈膜被推而上,上抵肺部,使肺底浊气,外散无余。可见呼吸作用,虽与肺叶有密切关系,但它的伸缩,常须依靠下腹和横膈膜的运动,方能合乎自然大法,使血液循环流畅。我们不但在静坐时,须用此法,实际上,不论行、住、坐、卧,应该随时使用。关于自然呼吸法的调和方法如下:(a)、呼息时,脐下腹部收缩,横膈膜向上,胸部紧窄,肺底浊气可以挤出。(b)、吸息时 , 从鼻中徐徐吸入新鲜空气,充满肺部,横膈膜向下,腹部外凸。(c)、呼息吸息,均使自然,渐渐细长,达于下腹。(d)、呼吸渐渐静细,出入很微,反复练习,久之自己不知不觉,好像无呼吸的状态。(e)、能做到无呼吸的状态,那末没有呼息,也没有吸息,虽有呼吸器管,好像不必用它;而气息彷佛从全身毛孔出入,到这一步,可以说达到了调息的极功。不过初学的人,切不可有意去求,必须听其自然。第二、正呼吸,这一方法,主张呼吸宜细长,宜达于腹部,以及使横隔膜上下运动等,都与自然法,没有两样。不过呼吸时腹部的张缩,完全相反。因为反乎自然呼吸,所以也叫做逆呼吸。关于正呼吸的调和方法如下:(a)、呼息宜缓而长,脐下气满,腹部膨胀,胸部空松,横膈膜驰缓。(b)、吸息宜深而长,空气满胸,胸部膨胀这时脐下腹部收缩。(c)、肺部气满下压,腹部收缩上抵,这时横隔膜上下受压迫,运动更为灵敏。(d)、在静坐时,呼息及吸息,宜极静细,以自己也不闻其声合宜。全身放松,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不一会就会睡着。 睡眠质量好了,一切就都OK坚持,你会受益!物我两忘,无欲无求,天人合一,顺其自然。心静就是真功夫!还有一招,腹部按摩法。睡前用手心按摩腹部。方法是单手手心贴在腹部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按摩和逆时针各按摩相同的圈数,直至手掌心感到热,累了可以换另外一只。做的同时并配合深长的呼吸,一定要静心!注意力集中在呼吸和按摩上。这样的按摩可以促进肠蠕动,加快消化和提高肠道的吸收功能,并同时起到女性保健的作用还可以促进睡眠,提高睡眠质量。坚持吧,你会受益一生!用过的都受益了!!!

4、道家有一种发声养生的方法,就六个字的发声方法,这六个字,我只记得前两个是:嘘,呵,后面是什么谁知道

练习六字诀掌握了要领有利于提高质量,消除练功中不良反应,使练功能沿着正确的轨道顺利发展,以期取得良好的效果,六字诀的基本要领为:

第一,松静自然:在练功中要做到关节肌肉尽可能地放松,身体各个部位放松了,气就自然顺畅,肌肉筋骨全部松开,就自然达到了“气遍周身不少滞”的要求,松是舒展,而不是软和缩,形体舒松气自顺通,从而达到体松、意静、气运自然。

静是由定中产生,神不外驰,精神内守,静了以后才能安心,心安以后才能达到充分发挥调整肌体自然平衡的本能。静,并不是思想静止。练功中的要求神不外驰,集中注意力,以一念代万念,排除外来的一切干扰。不要过分紧张强求入静,不必向其它方面追求。六字诀是动中求静,是以动促进静而收养气之效,以静养之气促进体内血液循环畅旺。

法归自然。自然就是有规律的运动,运动的协调均衡是自然发展规律的体现,任何物体的运动必须符合于协调均衡的自然规律才能够存在和发展。违背自然就要发生混乱偏差以至停止运动而消亡。由于宇宙运动永远保持整体协调平衡,所以宇宙无始无终,永恒长存。养气功效法自然。自然必须在静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养生的目的是为了益寿延年,在日常生活应付事物中,也应注意到“自然”,所以中庸上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所以中和之气就是自然。自然就是均衡。经常保持着生命活动的协调均衡,也就会自然而然的得到益寿延年。松静自然的要领即是练功的过程,又是练功的目的。

第二,呼吸锻炼:六字诀是通过调整呼吸来达到吐出脏腑之毒,吸进天地之清的目的,是练功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六字诀属于吐纳法。人们的呼吸活动,是由植物神经系统支配的,可以控制和调整。呼吸活动又是对人体生理各方面有着广泛的影响,通过对呼吸的锻炼来达到调整整个肌体的功能,极为重要。

六字诀是采用顺腹式呼吸,吐字呼气时略提会阴(小腹内收,提肛缩肾),横膈上升,使浊气排除,吸气时轻合嘴唇,舌抵上腭,会阴放松,腹部自然隆起。呼吸深、细匀长,加强了呼吸功能,促进了肺循环,同时,加强 腹内的自我按摩,改善腹腔的血液循环,增强了胃肠的蠕动,加强了食物消化及营养吸收功能,在意识上是主动呼气,吸气时自然放松,使神经系统做到最大的放松。

第三,注意吐字时的口型锻炼:脏腑的内部运动和经络的运行受人体内外不同作用力的影响,而呼气时用不同的口型可以使唇、舌、齿、喉产生不同型状和位置,从而造成胸腔、腹腔不同的内在压力,影响不同的脏腑。古代养生家从长期实践中总结出六个宇,分别以口型影响着不同脏器的气血运行,从而取得治病健身的效果。

多年临床经验证明,开始初学时,一定要出声,这样可以使气通顺,通过发音才能正确掌握口型。因为念字的口型不一样,唇、舌、齿、喉,开口、合口、半合口、半开口部有很大的区别。正因为这种不同的念字口型,才能区别我国五声音阶上的角、徵、宫、商、羽,配合肝、心、脾、肺、肾五脏的关系。不发声则没有五音,就没有口型,那就失掉了六字诀养生法的治病效能。

我在临床应用时,曾分别试验,发声的比不发声的收效快,所以就决定初练时要发声,发声时口型容易掌握。我给它起名叫风呼吸。等到口型正确,腹式呼吸练熟了,自然呼吸深长,由胸腔深入小腹丹田之内,真气调动起来,水到渠成,就不期然而然地不出声了。一般说来,半个月或一个月就不出声了。这时会感觉到有一种气流通行上下,有的感到热,有的感到凉,有的感到麻胀,有的感到轻松。

第四,导引动作要柔和,并要做到气尽式成。使动作的快慢与吐气的速度一致并受气的支配,做到“气为元帅,手足为兵丁”之格言。

第五,在练功的初级阶段,不要强调以意领气或意气相随,随着动作的熟练,松静程度的提高,在明确了经络的起始运行路线以后,气感就会在练功中自然产生,就会在精神内守的前提下,随着吐字,气就会相依地在经络轨道中运行,这样就会水到渠成。

这就是太极拳经所谓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之理论,所谓“着熟”就是练气功之呼吸自然,所谓渐悟就是“勿助长”,不要急于求成。这一条戒律要特别注意,求急者反以得缓,所以孔子再三说,率性之谓道。孟子谓拔苗助长之比喻。

第六,六字诀中六个字的次序是根据祖国医学五行生克之理论排列的。它影响着病情好转还是加重,不宜变更颠倒。要按次序练习。肝属木,木旺于春,四季以春为首,所以先练嘘字功,是因应天时,收效较快。木能生火,心属火,练呵字可以补心气。再炼呼字补脾,脾属土,为火所生。呼字练完,可以练呬字功,呬能补肺气。肺属金,为脾土所生。练完呬字功,再练吹字,吹能补肾气,肾属水,为肺金所生。吹字练完,五脏之气都得到补养。三焦主气,再加嘻字功,导引行气则全身之气血通调而疾病不生。

六字诀还可根据个人身体条件和病情疾患的虚实需要进行补泻。先按顺序练,然后有针对性地单独练某个字;我们在临床上,应用几十年都收到了可喜的效果。

5、上乘的呼吸吐纳方法

呼吸静功法是一种以调息为主的内丹修炼方法,原载明代龚延贤的《寿世保元》卷四。其基本方法是“以意随呼吸,一往一来,上下于心肾之间”。龚延肾认为:“人生以气为本,以息为元,以心为根,以肾为蒂……,人呼吸常将心肾之间,则血气自顺,元气自固,七情不炽,百骸之病自消矣。”

功法;
(一)每日于子(23时-1时)、午(11-13时)、卯(5-7时)、酉(17-19时)四个时辰,独处静室,床铺厚褥,盘坐于上,以干棉球塞耳。
(二)闭目绝念,意随呼吸上下于心肾之间,呼吸不急不慢,任其自然。坐约一炷香时间,可觉口鼻之气似无出入。
(三)下坐前,先缓缓伸腿、开目、去耳塞。下床行数步后,仰卧床上稍睡片刻。起床后喝稀粥半碗。

历史文献认为,六字诀的吐纳法为鼻吸口呼,匀细柔长。但在吐气时是否出声的问题上,认识各不相同。陶弘景《养性延命录》中“气声逐字”是出声的,孙思邈也基本沿用其法,而唐代胡愔以后的大多数文献改为呼吸皆应令“耳不得闻其声”。“养气功六字诀”主要应用的是发声法。认为,临床应用时发声比不发声收效快;只有发声才能区分宫、商、角、徵、羽,才能配合五脏,更好地治病,并称其为“风呼吸”。但同时也要求:“初学者,一定要出声,便于气机通畅和掌握口型;等口型正确、腹式呼吸练熟了,自然呼吸深长……真气调动起来,水到渠成,就不期然而然地不出声了。”

课题组认为,陶弘景与孙思邈的吐气出声法主要应用于治疗疾病,而后世“吐气无声”则是治病与养生相结合并向养生应用转变。古人常称六字诀为“六字气”“六气诀”或“六字气诀”。这说明,气息为六字吐气时的关键,而不是声音。发声是气息由慢变急、由清变浊的表现,中医认为它偏重于泻法的作用。

另外,是否出声还与是否配合动作及导引动作的特性有关。动作有力、转折停顿明显的,自然应以出声为好,像武术家对六字诀等声法的运用;而静功或动作舒缓、圆转自然者,则应以不出声为好。具体运用上应区别对待,辩证施功。

对于“健身气功·六字诀”,根据习练对象的不同,要求并不一样。总的要求是,“吐气不出声”。具体来说,对于初学者,可以吐气出声,主要是为便于口型校正,防止憋气;功法熟练后,则应逐渐转为吐气轻声,乃至匀细柔长的无声状态。

试验中,课题组专门观察了“呼”字不同状态对练功人群平均肌力的影响,以探索对以上问题的科学验证方法。结果显示:单纯读字出声与不出声比较虽然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握力平均值出声组高于不出声组。这可能与测试对象大都是六字诀初学者和评价方法(肌力)与发声的用力状态更接近有关(因为发声用力可调动肌肉的工作能力)。对此,尚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二、关于六字诀中导引动作的配合

明代以前六字诀没有动作配合的记载,基本是单纯的吐纳方法。明代以后,才开始有关于动作配合的资料。其中“嘘字诀”是眼睛的动作,“呼字诀”是口型,其他几种也是单纯的定式动作描述。另外,在宋、元、明、清等不同时期各种健身术中,也有配用六字诀作为其辅助练习的记载,如八段锦、易筋经、峨眉庄、形意拳、八卦掌、大雁功等,但都未形成独立的六字诀导引功法,而是各种特色的六字诀应用,与原始的静功六字诀已不完全一样,在武术动功中大多已变成了助力练气的声法练习。

经过对文献及各种实践经验的研究分析,课题组确定了“健身气功·六字诀”动作设计原则:(一)应符合六字诀吐纳法对人体气机的调整规律和节律,简捷明了,切实做好吐纳的辅助,而不应是导引与吐纳的简单相加。(二)新功法以健身为主,动作配合上也应与临床治疗相区别,做到舒缓圆活,连绵不断,养练结合。(三)每个字诀的动作特点都要符合它所对应脏腑的气化特点,如肝之升发、肾之闭藏等。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课题组博采众长,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编创了“健身气功·六字诀”的辅助导引动作(详见第四章“健身气功·六字诀”动作说明)。

同时,通过“呼”字不同状态对练功人群的平均肌力影响的实验,探讨导引动作与吐纳之间的关系。从实验结果来看,虽然目前有动作组与无动作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但有动作组的肌力平均值大于无动作组。这些表明,呼吸与动作相结合,效果较为理想,二者有相辅相成的作用。

三、关于六字诀中的呼吸法

传统六字诀文献中对呼吸法的介绍主要集中在“鼻吸口吐”、吐气有声或无声上,对呼吸方法则没有具体论述。而根据气功养生的基本原则和六字诀要求深长细柔的呼吸要领来分析,应为“腹式呼吸”。

在“健身气功·六字诀”中,主要运用逆膜式呼吸方法,配合圆缓的以肚脐为中心的升降开合动作。动作开合与内气的呼吸开合相应,能进一步调动人体内气的平衡,使“健身气功·六字诀”更具有养生健身的特色。

6、如何呼气,吸气,吐纳,养生方法

吐纳吐纳即吐故纳新,古代道家的养生之术,即把胸中的来浊气从口中呼出,再由鼻中慢慢吸入清鲜之气。《庄子·刻意》云:“吹呴(x )呼吸,吐故纳新 为寿而已矣。”意即吐出浊气,纳入人体所需清气,以达到修身养性、延年益寿之目的。具体说来,吐纳属气功中的炼气技法,吐纳即呼吸,吐纳练息的要诀是吸气自时气贯注于腹部,呼气时气上引至头巅,这样可以吸取生气,排出死气和病气,从而提高人体潜能。吐纳的方法很多,分动静两类,其中流行的吐纳练息法有:六字zd气诀、抱朴子胎息法、何仙姑胎息诀。而胎息是吐纳练息的最高境界,《抱朴子·释滞》载:“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嘘吸,如在胞胎之中”,练功至深者,就像胎儿在母腹之中,鼻无出入之气。

7、气功养生是什么

气功就是运用气息来补足自身元气的功法。人已过青年时期,元气的消耗就大过补充,一般人以补药等zd能补元气的食物来版补充。佛家,道家,武术家则以气功,导引术,武术来补足元气。
现在普遍的亚健康状态,就是元气长期不足的表现。
气功养生就是练习这些权功法,达到元气充足,精力充沛,延年益寿的效果。

8、如何吐纳啊,高手指点

吐纳的关键在于心神与气息的结合,你要去知放松的去想象,去呼吸,道先深呼吸几口气,然后再进行,其次你要找个空气流通但没有过堂风的地方,最后,你不需要很用心地去数版36周天权或72的,要尽量放松,不要刻意的与数字而破坏了感觉

9、最适合懒人的养生法,呼吸法“六字诀”是什么?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注视到养生这个问题,确实是这样,现代人的体质也是越来越差,所谓的懒人养生法,那就是传统流传下来的呼吸法,六字诀即“嘘呵呼呬吹嘻”,是我国流传下来的一种古老的吐纳法。

运用这种方法,能够将我们专身体里面多余的湿气排出来,当然这种方式在前期学习的时候并没有那么简单。这几种呼吸法大部分所运用的并不是嘴,而是用我们腹部,将气流运行在全身,然后再排出体外。

其实我觉得,大部分人的肺部不太好的原因,还是因为肺活量不够还有一点,那就是长期吸烟对肺部造成的伤害,这一点应该得到大家的重视。

而抽烟这种行为,我认为对于属身体百害而无一利,只是因为烟中有尼古丁会让大家产生亢奋。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肺部的疾病肯定会越来越严重,可以这么说,80%以上肺癌患者都是因为吸烟所造成的后果。趁着年轻抽烟的时间还不算太长,烟瘾在自己身体里面还没有太久远,所以在这个阶段把烟戒掉最好,平时我们也要提高肺活量,进行户外的有氧运动、

比如说跑步游泳都是非常好的方法。不要每天下班回到家里就是玩手机看电视。进行有氧运动也能提高我们的强健体魄,提高免疫力,所以在秋冬季节来临之后,流感季节容易爆发的时间,自己身体好也不会得上流感。

与吐气养生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