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道家养生与中医

道家养生与中医

发布时间:2020-07-11 08:22:59

1、道家损有余,补不足 与中医养生的关系

道家损有余,补不足
我个人的思考:
一般为“天之道,就是多了就减损,不足就增补”。
另外如果从思想悟道来说还可以有另外的说法是“损,(才)有余;补,(现?)不足”这个也说法也符合老子的思想“虚,空之用”。损就是少,漏,减。所以损了才有空间多余出来。就是碗是空的才能装饭杯子是空的才能盛水房屋空的才能住人。这个对思想见解有用,对治病养生同样有用。运动才能更新发展,气也是动的运行的才是活的。俗话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通则为运行,这也是“天行健”。不少又怎么能增加?补就是增加补充。主动的增加补充是发现了问题和不足。有没有被增加补充后发现不足(被动)。老子和庄子都认为悟得越多越发现自己越不明白。能量守衡说明,这里得到了补充别的地方也会有失去。损,有余(就补);补,不足(就是损)。如此循环构成无限或者成圆。损和补对应“空”和“色”就是“无”和“有”。
道养生还是中医养生?中医养生又怎么分?精,气,神。、
精,可从食物(食材,药材)中得。对应的是“地”是“色”是“有”是物质。
气,目前暂无科学解释。中医学上有各种气,气功上也有所谓的气。对应的是“天”是“空”是“无”是非物质。
神,是什么?我也很难说清。是精神?是神识(不要笑我小说看多)?是意识?是思想?对应的是“人”。是联系有无,天地的意识。

损是舍,补是取。
食材,药材。配比中要有取舍,吃喝中也要有取舍。怎么取舍不能统一而论要因人而宜。这即是中医的特点也是中医的缺点。过于博大精深。

损是用,补是积
气不用就是死气,反而引起病痛。整天坐着不锻炼的人容易生病。所以要用要动才气运循环,循环的耗损就要补积。补积的是新的,才会生生不息。其实最平常最频繁也是最重要却最忽略的就是呼吸,呼为损,吸为补。道家养生也注重呼吸。

损是容,补是大
神,不管怎么解释。有容乃大。损有余就是要能容。去掉条框成见才能容不同的见解看法,才不会被自己狭隘思想束缚。神不死,意志坚强,又怎么会容易老,病,死呢?

****
中医养生包括什么?单单食?药?如果只是这两样,无论怎么配阴阳五行气节材性,恐怕效果不会太好(我个人认为,不一定对)。
一个人想养生。怎么吃怎么补,再正确,不锻炼不运动也不行。不正确的锻炼运功(我个人称之为无气运动,就是不注重气息呼吸节奏的锻炼或只强调力量速度等的锻炼)也不行。而正确的锻炼运动没有容,宽,善,德的修养,精神,思想也无法做到正确的锻炼。
所以一整套下来,很多也很难一下子理清。希望借这个提问,大家多提见解为中华古老的养生思想完整再现出来。

2、道教养生和中医养生有什么不同??

一个是动静结合用武术内功修身体 就是锻炼身体并且道家一般是道半个医也会去用中医方法养生
一个是用中草药 按摩 针灸 对人体经脉内理进行调节平衡达到养生

3、道家养生和我们平时所说的养生有什么区别吗?

平常我们说的养生一般都是指的中医养生。道家自然有道家的一套理念。道家到了最后的养生不都是要吃风练气,最后辟谷。和中医养生理念不同的。

4、道家养生与中医养生有什么区别?

他们是一家的。
中医的典籍《黄帝内经》本来就是道家的东西。

不过,今天的中医,很多东西已经失传了。

5、中医和道教,道家有何关系

中医和佛百教基本没有关系,但是中医和道教关系就大了。中医又叫岐黄之术,黄指的是度轩辕黄帝,岐是他的臣子岐伯。《黄帝内经》则是源自问黄帝与广成子对话,广成子则也是道家元老,所以说中医也是源自《易经答》。可以这样说,道教与中医同根同源,都是回《易经》所载规律的应用。只是道教方向是养生,中医方向是治病,而他们都依托于同样的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基答础。

6、传统中医与道教有关系吗

中医养生是以传统经络学说、阴阳五行等为理论。 基本上包含了三家养生1、儒家讲的是敬,修身,道家讲的是静,练气。佛家讲的是净,养心。 儒家更重视的是修身,道家注重的是练气,佛门主要是养心.养形,养气,养心合而为一.这是养生的最高境界.佛家讲:出世儒家讲:入世道家讲:避世。

7、道家思想和中医的联系

道家思想是以老庄为代表,以“道”为其学说宗旨的学派,道家思想与中医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建国以来学者主要研究了道家思想对中医学基础理论、临床学科、思维方式及医家的影响。中医学继承并发展了道家精气学说和养生理论。从道家无神论思想、精气化生万物的巨大能量性以及“和”的观点研究道家思想对中医学的影响还很缺乏,有待于继续深入研究。

8、道家学说与中医学

道教与中医渊源相通
中华文化从源而论,与道家关系最钜。道家流派的名称,形成虽较晚,要到汉初随九流而定名。但其渊源就有道籍文献可考者,可上溯至商初伊尹,至周时老子《道德经》已是集其大成,这还不包括道家思想的初始阶段,要上推到黄帝之时。

《汉书·艺文志》载道家古籍,列第一的就是《伊尹》五十一篇。此书早佚,连《隋书·经籍志》亦不见著录,但近年来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伊尹·九主》佚文,不仅使我们对《伊尹》这一部早期道家典籍能有一个粗略的了解,而且证实了道学的产生与天道实密不可分。例如,无名、有名是《老子》之学的一个中心,而《伊尹·九主》认为"名"就是从天道中产生的。其文说:"天乏(范)无(名),复生万物,生物不物,莫不以名。"
所谓"天范",就是"天道",就是天的本体和天的运行规律,放曰"无名"。"名"既是天道的产物,那么万事万物,由此而生,莫不有名。《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于此可以找到注脚。

中医学与道教渊源相通,特别强调"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把中医学摆在天地人这样一个大系统中来加以研究、究其源,即出于道家。所以《内经》认为,一个优秀的医生,要掌握医道,就必须懂得:"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主。"把对医家的要求与道家的标准等同起来,这是医之通于道,或者说医道同源的根本之所在。因此,我们要想深入研究中医学则对道学的研究绝不容忽视,尤其对道门医学的价值绝不容忽视。
道教素有“重生”之信仰,主张长生不老,得道成仙;并看重个体生命的价值,相信经过一定的修炼,世间的个人可以脱胎换骨、直接超凡入仙。于是道教吸收原始巫祝、神仙方术及先民的养生之道,创立和构造了一个完整的道教养生学体系。这一体系又与祖国传统医学的主体—中医,有着甚为密切的关系,中国自古有“医、道同源”的说法。
在理论方面,中医的天人合一观、阴阳五行说,及其对人体经络、气血、脏腑的见解,基本上都为道教所承袭、发挥,作为炼养中关于人体生命的基本理论,渗透于导引、 存思、服气及以后更趋成熟的内丹学中。
此外,道教养生学与中医有一些共同关注的基本问题。比如,道教养生学最重视的是人的精、气、神的保养和修炼;而中医的基本理论如天人合一观、阴阳五行说、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的学说以及临床实践,也十分重视人的精、气、神的平衡与协调。道教养生学和中医还有诸如心理——社会疗法、康复疗法、音乐疗法、环境疗法等许多方法上的共同点。
神仙信仰是促使道教医学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按照神仙信仰的说法,仙首先是个体生命的无限延长。假如有这种可能,从逻辑上讲,既然是无限延长,那么在无限延长之前,个体生命理应是健康的、长寿的。在早期道教偏重于修命时期,信徒们更会这样认为。比如见到年轻道士步履轻盈,目光炯炯,或年老道士耳聪目明,鹤发童颜,信徒们则会视为仙风道骨,由衷膜拜。相反,一个面黄肌瘦、疾病缠身、体弱乏力、恹恹无神的道士,谁会相信他一朝冲举升仙?所以《养性延命录》阐述说:“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意思是神仙信仰要求贵生,医药养生与修仙不可分离。《内观经》则说:生明道,道守生,“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即以医药养生而求仙,以求仙而永生。《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说:“先明脏腑,次说修行。”《丹亭真人庐祖师玄谈》说:“病魔不除,仙基难立。”内丹修炼首先要“筑基”。这些都是把医药养生作为成仙的准备阶段、必要条件或基础。求仙必贵生,贵生必求医,道教医学必然产生。济世度人是促使道教医学产生的第二个重要原因。道教倡导齐同慈爱的精神,要求道士以济世度人为己任。《度人经》说:“仙道贵生,无量度人。”“以医济世”是济世度人的方式之一,较容易见效。根据道教的说法,济世度人不仅是施恩于人,也是积德于己,积德方能成仙。故道经说:“救治百病,愈人疾苦,亦可行仙。”全真教将修炼自己的心性与身体叫作“真功”,将济世度人叫作“真行”,说“功行双全”才能成道。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说“学道之人不可不通”医药的。丘处机甚至对成吉思汗说:“有卫生之道,而无长生之药。”是以道教的济度思想也要求道士掌握医药养生知识。以医济世往往造成以医传教的客观效果。一些道士掌握医药知识,就是为了以医传教。如早期道教黄巾的太平道和二张的五斗米道,传教之初皆以符水为人治病,迅速赢得了大批信众。

道教重视医药养生学,也与道士本身生活的实际需要有关。这是促使道教医学产生的第二个重要原因。古代不少道士生活在穷乡僻壤,有些道士选择岩居穴处。还有一些道士为了采药或访道,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他们如果缺乏医药养生知识,无力抗拒艰苦恶劣的环境,疾病来临时不能自医自救,将难以生存。所以东晋道教理论家葛洪告诫道士必须“兼修医术”。另外,有的道经根据天人感应说,把治病作为感应天地不降灾祸的手段,试图以医格天。还有的道经以医理阐述教理,以医弘道。这些也是促使道教医学产生的原因。

我国的神仙说起源很早。《山海经》、《楚辞》、《韩非子》《庄子》《左传》等文献中都记载了有关长生不死、不死药、真人、神人或仙人等的神话或方术。战国时期,致力于成仙活动的方仙道流行,行气、药饵、宝精3派鼎足而立。汉代部分黄老学者转向神仙方术,形成了黄老道。《汉书·艺文志》著录方仙道和黄老道的著作,有房中8家和神仙10家,包括房中、导引、按摩、服饵、黄白术等方术。王充《论衡·道虚》批判黄老道,列举了养精爱气、辟谷、食气、导引、服食药物5种方术。有学者将方仙道和黄老道的方术称为方士医学。方士医学以成仙为最高目标,以中医药学和巫医为主要内容,并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作为理论依托。东汉末年太平道和五斗米道以符水为人治病,并教人以悔罪、服药、存思、取符、诵咒等方式自医,标志着道教医学的正式形成。方士医学是道教医学的前身。道教医学的核心内容是中医药学。可以说,道教医学吸收和融会了中医药学的全部内容。历代道医以宗教虔诚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进行医学实践和理论探索,为中医药学作出了巨大贡献。比如,东晋葛洪最早记载了天花病。肖梁陶弘景集《养性延命录》,其内容包括医论、医药以及啬神、服气、养形、导引、言语、饮食、房中、反俗、禁忌、祈祷、诵咒、存思诸术,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养生集。其著《本草经集注》在药物的采集、加工、分类、配伍等方面都有创新。唐代孙思邈,奠定了妇科、儿科发展的初步基础,发展了养生长寿学。南宋崔嘉彦创立的西原脉学在中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外丹术研制的一些外用药,至今仍在使用。内丹术促进了我国古代养生术的发展和对人体的研究。我国许多重要的中医药学著作,都收录了大量道教医方。

9、中医与道教有什么关系

古语有“十道九医”!

意思是是个道士就有九个会医术!
足可见道教与中意的关系!

历史上著名的药王孙思邈医圣张仲景,李时珍,华佗,扁鹊等都与道教有千丝万搂的关系!

无量寿福

与道家养生与中医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