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成拳的站桩
大 成 拳 站 桩 功 简 介
站桩是我国古代养生术的一种,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的记载。但千百年来,这种方法只是被人们当做习拳过程中的基本功。根据站桩中刚柔、虚实、动静、松紧错综为用的原理和阴阳相交、水火既济的功用,结合自己几十年的练功体验,创造了一种动静相兼,内外温养,用于防病治病、健身延年的功法——站桩功。
通过北京医学院附属医院、北京铁路医院、河北省中医研究院附属医院及本人多年与人治病的实践证明,这种功法适用于肠胃病、肝脏病、肺病、神经病、关节炎、高血压、半身不遂和妇科、眼科等多种疾病的治疗。而站桩功之所以能够治病的基本作用就在于它既能保养心神,又能锻炼形骸;既能健强脑力,又能增长体力。现代医学认为这种功法不仅可以使血液循环畅通,新陈代谢旺盛,加强各脏器、器官以至细胞的功能,同时使全身肌肉得到惰力性的体育锻炼,产生一种内向的冲动,从而给大脑以良性刺激,再则未入静前,体会轻松舒适之感,对大脑也是良性刺激,入静后,进而产生抑制性保护作用。我国医学认为这种功法既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使阴阳相交,水火既济,又能助长精神,锻炼形骸,增长力气。
但是站桩功又不同于一般的练功方法,它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练功时嘴微张,自然呼吸,不守窍,不讲周天循环,因此,绝不会产生任何副作用。
二、实践证明,初学练功的患者,只要坚持锻炼,虽然没有达到入静要求,也可收到较好的疗效。
三、不拘时间、地点、条件;不论行、站、坐、卧;随时随地都可以练功。因此这种简单易行、完全可以和生活打成一片的功法,就很容易被广大群众所接受与掌握。
四、根据不同的体质、病情、年龄、性格、禀赋、生活习惯等,给予调配不同的姿势和意念活动,因此这种辩证论治——因人制宜、因病设式的方法,既可加速疗效,又易于提高疗效。
五、由于这是一种形、意、气、力、互相关联、互相制约、调整阴阳平衡的整体活动。所以它又是一种动静相兼、内外温养的练功方法。既可休养心神,又能锻炼形骸(特别是站式),因此不仅适用于医疗方面,更重要的是坚持不懈的锻炼,可以使原来体质较弱的人逐渐强壮,使强者更强。防止衰老、却病延年,从而轻松愉快地担负起社会主义建设中复杂而艰巨的重大任务。
操作主法站桩功是形、意、气、力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调整阴阳平衡的整体活动。形(姿式)和意(意念活动)又是这一功法的根本,二者互相作用,不可偏废。“以形取意,以意象形,意自形生,形随意转。”只要练功时形和意得到了灵活适宜的配合,则力不练自生,气不运自行。可见站桩功的治疗作用,绝不单纯在于姿式的繁简和次序的先后,更不在于所摆的姿式是否美观,也不是某个意念活动机械地套在某个姿式上就能治某种病。而是要通过教功者较全面地了解了患者的情况后,把适应其本身姿式的动静、虚实、松紧和意念活动方法安排得当,使患者在较短的时间内,感到全身舒适得力,轻松愉快,藉以达到祛病健身的目的。因此,要求教功者本身必须亲自练功,切实体验,熟练地掌握调配方法。只有这样,治病时才会收到满意的效果。若不从这方面深钻精研,单纯计较某个姿式的作用,就容易形成呆板僵硬,只注意某个意念活动而忽略姿式的适当配合,就必然会气力不足,收效不大。
一、姿式:站桩功的姿式既繁又简,繁者,姿式种类繁多,调配灵活,辨证论治,因人而异;简者,姿式虽多,但有共性,即练功开始,先将姿式设好,使躯于四肢保持相对均衡,心胸开阔,筋肉舒展,全身放松,但松而不懈。调配虽活,但有原则,即强弱、动静、虚实、松紧的调配,应以患者感到舒适得力,不超本人身体负担为度。站桩功的姿式大体可分为站式、坐式、卧式、行走式、半伏式等几个大类。在一类中,又可分为几种甚至几十种姿式,现概要介绍如下:
(一)站式:站式练功的方法较多,治疗应用范围也比较广。初学练功的人,只要身体没有严重疾患或特殊情况(如肢体残缺等),都可做些站式。
1、提抱式:两脚八字形分开,广度与肩宽,两脚着地平均用力,全身力量放于脚掌稍后处。两膝微曲,最大限度不过脚尖(少曲或不曲应视病情而定)。上体保持正直,臂半圆,腋半虚,肩稍后张,使心胸开阔,呈虚灵挺拔之势。双手手反映相对,相隔三拳左右,位于臆下,掌心向上,有如抱一大气球,头正或稍后仰,目闭或自然睁开(多用于练功开始阶段),嘴微张。全身放松,但松而不懈,保持似笑非笑,似尿非尿的状态。
2、扶按式:两臂稍抬起,手指分开稍变曲向斜前方,双手位于脐际,手心向下偏外方。有如扶按在飘浮水中的大气球上,其他要求与提抱式同。
3、撑抱式:两臂抬至胸前,松肩,肘关节稍下垂,双手与胸相隔一心,手指他开,手心向内做抱物状或手心向外做撑物状。其他要求与提抱式同。
4、分水式:两臂稍变曲并向左右侧自然伸展,双手保持在脐横线以下,手指分开,手心朝前有如分水。其他要求与提抱式同。
5、休息式:
第一式:双手反背贴于腰部,或将双手插入上衣袋内,大拇指露出,其他要求与提抱式同。
第二式:两臂抬起,两肘变曲,搭伏在相当于胸高的栏杆上,两脚前后相距约四横指。前脚满掌着地,后脚脚尖自然着地,两脚可不定时的轮换。
第三式:臀部轻靠桌边作休息式中第一式或提抱式。或双足并立,脚跟提起。双手插入上衣袋内,大拇指露出。
第四式:左手扶桌或椅背,右手反背贴腰。左脚在前,全掌着地,左腿直立或微曲。右脚在后,右腿自然微曲,足跟微提,有似走未走之意,或以足尖为轴,缓慢、自然的转动。头微左歪(最多不超过一拳头)全身重量主要放于左侧使右侧处于松懈、舒展状态。如是,左右(手)前后(脚)作不定时轮换。
(二)坐式:一般适用于病情虽然较重,但身体又有一定负担能力(如暂时不适于作站式的重关节炎等),以及肢体残缺的患者。另外它也可作为以站式练功为主的一种辅助功法。
第一式:端座椅边,身躯直立,闭目、嘴微张。两脚平行或八字分开(相距约四拳头),脚掌与脚跟均着地,两膝变曲约九十度,双手放于大腿根部,手指向斜前方,臂半圆,腋半虚,全身放松。
第二式:两脚向后收,脚跟离地作裹八字状。两膝弯曲四十至五十度,双手放于大腿根部或两臂抬至胸前约一尺,手指分开,反映尖向斜前方,掌心向内作抱物状或掌心向外作撑物状。其他要求与一式同。
第三式:两腿前伸,膝微曲,足尖回勾,足跟着地或稍离地面,双手放于大腿根部,或两臂抬至胸前约一尺,作抱物状。其他要求与一式同。
(三)卧式:一般适用于重病,或不适宜起床的患者,另外,也可作为以站式或坐式练功为主的一种辅助功法。
第一式:身体仰卧、嘴微张、两腿平直分开(不超过肩宽),或两膝微曲,足跟着床,双手放于小腹部位,肘着床,腋微虚。全身放松。
第二式:双手放于身体两侧,手心向下或向上,肘着床,腋微虚。其他要求与一式同。
第三式:两臂抬至胸前作抱物状,肘着床,两膝微曲。其他要求与一式同。
第四式:双手放于身体两侧,或两臂抬至胸前作抱物状,两腿平直微分,足尖前伸(即脚面下压)或两膝微曲,足尖回勾。其他要求与一式同。
(四)行走式:对一般患者多作为一种辅助功法,但对肝脏患者,练功初期多与站式等并重使用。
第一式:两手插上衣袋内,拇指露出,两腿微曲,双肩向后舒张,腋半虚,上体呈懒洋后倚状,闭目凝神,待全身有了轻松舒适的感觉时,一只脚开始作欲动欲止,欲止欲动的懒状前移(一拳左右),迈出左腿时,头自然右歪,使上下呈一斜式的舒展。如是左右脚交替前进,有如趟泥。
第二式:双手反背贴腰或自然伸向身体两侧,其他要求与一式同。
(五)半伏式:一般对于消化系统有病的患者疗效较好,可作为单纯或辅助功法。
第一式:双手扶按在椅背上,或双肘搭扶在桌面上,闭目,左腿在前稍弯曲,右腿在后自然直立,臀部后倚,腹部放松,头部可轮换向左右偏侧,两腿可交替使用。
第二式:两脚平行分开,两膝微曲或直立,其他要求与一式同。
第三式:将棉被垛于床沿,两脚平行分开,或一脚微向前立于床沿,两臂半圆撑开扶于被上,手半握拳,下额自然着于拳上,其他要求与一式同。
二、意念活动:意念活动的目的,主要在于凝神定念,诱导入静。所以意念活动的过程,也就是克制杂念、万念归一的入静过程。意念活动的原则,设想的事物或情景,应是轻松舒适,心旷神怡悠然自得的,避免紧张的或不愉快的,一般应用有以下几种:
1、放松活动:一是以似笑非笑,似尿非尿的方法体会整体放松,一是从头部向下体会放松,继而颈项、两肩、两臂、两腕、两手、胸背、腰腹、胯、腿、脚、一直到脚趾。如是上下循环不已的反覆进行。但是这些整体的上下全体放松,初学者还不易做到,必须先从逐段放松开始,熟练后,再按上述方法,进行整体放松活动。逐段放松法:先后部,再前部,即先从头顶开始,从后头、颈项、双肩、双臂双手(开始时如果不能左右同时放松,就先松一边,后松一边,熟练后再同时放松)、背、腰、臀、胯、大腿后面、脚跟、脚掌、脚趾,反覆进行三、五次,再后头顶、眼皮、颜面、口、颈,再后天突左右向两肩的前面、两臂的前面、两腕、两手、胸、腹、大腿的前面、脚面、脚趾、反覆进行三、五次。熟练后,再上下左右一起进行。这种放松活动,可做为站桩功的基本意念活动,初学练功者,无论采取何种姿式,都必须先学会放松,然后再作其他意念活动。
2、远听活动:一般先后近处听起,越听越远,直到细听极远方微弱的声音。听远时切忌急燥。也不应死听某一个声音,而应漫无边际由近及远的细听微弱的声音。
3、逆水浴活动:设想自己笑卧于适应本身舒适温度,上下流通的浴池中,水自头部缓缓下流,永不间断。
4、淋浴活动:设想自己在浴室中进行适宜本身舒适温度的淋浴,水不间断从头部缓缓流到脚下,然后用耳注意听冲到脚下的水流声音。
5、半身浴活动:设想自己的下半身泡在适宜本身舒适温度的水中,体会其感觉。
6、直立水中活动:设想自己直立在适宜本身舒适温度,将要没胸的水中,水后四面八方缓缓向身体冲撞,任其自由摇摆。
7、生根活动:设想自己如千年松柏之挺立,两足稳如生根,不为飓风吹动。
8、趟泥活动:设想自己在深没脚腕,适宜本身舒适温度的泥水中行走,虽有阻力,仍可缓缓前进。
9、踩棉活动:设想自己脚踩在松软舒适的大棉花包上,并不时的使用身体左右微摆。
10、依靠活动:设想自己背、臀、小腿部位。都依靠在柔软舒适的东西上休息,全身轻松,没有任何负担。
11、悬发活动:设想自己有几根头发系悬于矮树枝上,既要保持头发的直立状态,又要使其不断,如是,则全神贯注于头顶之上。
12、搭扶活动:设想自己的两臂搭扶在栏杆上,或双手扶于飘浮在水中的气球上,使全身始终处于轻松舒适的状态。
13、反观内视活动:练功时,如万念纷至,不易排除,则可反观内视,体察身体各个部位是否轻松舒适的感觉,万念不排自除。
14、听之任之活动:练功时,如杂念很多,不易克制,则听之任之,顺其自然,来者不拒,去者不留,认为我身如海,杂念似波,风浪虽大,无损于我,风平浪静,水自无波。如是,杂念则不期克而克,不期制而制。
15、吸收活动:练功时,如杂念虽于克制,即可尽量吸收,认为我心如烘炉,杂念似枯叶,四面八方,来者即熔。如是,能使心胸开阔,胆气壮大,正气一胜,邪念自负。
16、集散活动:当练功有了一定基础,完全体会到全身轻松舒适的感觉后,即可在练功过程中,不时地将这种感觉,由全身集中于身体某部,然后再放散于全身,如是,将这种集中与放散反覆进行,不但可以收到整体锻炼的效果,而且对局部病变很有好处。
17、天人合一活动:设想自己站、坐、卧在优美舒适的地方,若即若离地静观沧海、明月或优美的景物。心旷神怡,逐渐达到迷离忘我的境地。
18、静观活动:设想自己站、坐或卧在优美舒适的地方,体会我身为大气所包裹,逐渐感到我身与大气融合为一体,极为舒适,悠然自得,逐渐达到忘我的境地。
三、举例为了举例说明姿势与意念活动的具体配合,这里只原则地介绍几种疾病的部分治疗方法。一般高血压和神经衰弱、关节炎患者,只要有负担自已身体的能力,没有特殊情况,开始都适于站式功。譬如,高血压患者,可做站式中休息式的第四式,并配合淋浴的意念活动,神经衰弱的患者,可做站式中的休息式第一式或提抱式,并配合踩棉式的意念活动,关节炎患者,可做站式中的提抱式或分水式,并配合悬发等意念活动。这里需要再次提醒的是,教功者必须认真体察患者的一切,熟练掌握姿式与意念活动的配合原则,辩证论治,因人而异,万不可生搬硬套或执著于一法一式。
注意事项:
一、练功前,应排除大、小便,并把衣扣腰带松开。练功开始,可将头微向后仰。两臂上举,两脚跟随着身体的左右微摆或微转轮换着地或离地。使身身呈挺拔状(与伸懒腰类似)然后使身体逐渐复原,沉静片刻,即按着准备锻炼的姿势,全身放松,正式练功。练功结束时,可双手扶膝顺向或逆向转动数次,然后两臂做数次斜前后的摆动,或按照医生所教的简单按摩方法按摩。
二、饭前、饭后一小时不宜练功。
三、练功时应注意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过犹不及。
四、练功时间的安排因人而异,一般身体较好的,可以十分钟开始,身体较差的,可从五分钟开始,然后逐渐延长。时间的延长,可以是渐进的(如从五分钟延长到六至七分钟),也可以是跳跃的(如从十分钟延长到二十分钟)。练功次数每天可进行二至三次,多不过五次。练功时间长短及次数多少,以有余力、有余兴、舒适得力,不超过身体的负担(不疲劳为原则)。如是,才能达到周身舒适,气血流通,心神得养,筋骨健壮的目的。
大成拳站桩与试力刍说 作者 / 站桩
【编者按】:此文乍看与文学无关,但对我等脑力劳动者来说确为一剂改善身体的良方。况本文行文流畅,其本身亦有文学作品之素质,故编发。
大成拳的站桩是在一定时间内保持肢体间架姿势基本不动,同时配以适当的意念活动,而达到改造生理锻炼神经目的的一种运动方式。初习站桩,要求定形定意。此阶段的训练目的,通俗地讲,就是解决由“不通”到“通”的问题,即通过站桩训练改造生理去掉人体后天形成的僵、拙、滞劲而求得拳术所需的体质,是大成拳的入门训练。此阶段的练习,学者需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站桩时一定要按照老师指导严格要求自己,切不可别出新裁,就像小学生初学写字一样,一定要横平竖直,只有先合乎规矩,日后才能脱离规矩做出自己的风格。其次,站桩不久就会感到肌肉酸痛四肢不适等不良反应,此时一定要坚持继续训练,切不可知难而退。再者就是站桩时的意念问题,许多人感到无所适从,其实这时站桩的最基本意念就是不忘桩功要求,如头顶脚踩、肩撑肘横、撑三抱七等,做到即可,暂时可不必做诸如淋浴、踩棉、矛盾等假设意念,待站桩有一定基础后再选择去做一些适合自己的假设意念活动,而不要一开始站桩就执着于意念活动的训练。进行站桩训练时,要整体参与使全身处处畅通不使有滞塞处,就象用水管浇水不能使水管有折叠处致使水流不通。王芗斋老先生所说的“臂半圆,腋半虚”正有此意。圆与瘪相对,虚与实(紧)相应,即要浑身大小关节都含似曲非直意,要松而不懈紧而不僵,凝神静意,守空洞保清虚。
大成拳的站桩训练,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个体认自身的过程,随着站桩运动的深入,习者会对自身功感效应的体认越来越明显。习者通过对自身“形(物)”的体认、意的调整,而逐渐以形导意以意领形,找出适合自身的训练途径,此时当知“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所言不虚。我们在站桩运动过程中,有时功感明显,有时功感不明显甚至没有,我们说前者说明功夫在进步,后者也同样说明功夫在进步。站桩运动是一个层递渐进的过程,与此相对应的是我们自身内部也在时刻随着站桩运动的持续而一直在发生变化,所以在站桩运动过程中所体认到的自身内部之感觉就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站桩时,不要因桩功功感和表面效果而影响自己的情绪,应保持平稳自信积极的心态,不急不躁坚持不懈,自会不求而得。正如一句禅语所说:“静静地等待吧,春天来了,小草自会发芽,花儿自会开放。”站桩会因人的生理状况、领悟能力而影响桩功训练进展的快慢,但没有人能一站就完全到位圆满,而只有通过一步步正确扎实的系统训练才能求得。比如初学写字的小学生,想努力把一横划直,刚开始时很难办到,如果认真地练了九十九次,而到第一百次时终于把一横划直了,我们能说他前面的九十九次练习都可以不要了吗?站桩也是一样,最重要的是站桩运动本身,是站桩训练的过程。
我们有时在刚开始站桩时,感觉不舒适不能到位,这时可以由初习站桩时的“定形”而转向适当放松对形的要求,而采取以意引形,由内而外慢慢使桩功趋向饱满均衡。这就好比给花浇水一样:一株因缺乏水分而蔫了的花枝,仅靠机械的撑架是不能使它挺拔的,只有供给其充足的水分才能使之枝挺叶润。还有一些大成拳修习者,站桩时感到精神饱满气力充沛,而一旦结束练功就没有了这种感觉,感觉体内空空甚至疲惫。这是站桩本身出了问题。站桩正确,应是结束练功后仍能保持站桩时的精神力量状态,甚或站桩时平静坦然,而结束后更能感到体内“物”之“蠢蠢欲动”。王芗斋老先生说“力由站桩而得”,站桩为得力之由,也有人形象地说站桩就是一个“蓄水”的过程。所以站桩时要注意“蓄水”而不是有“水”不蓄甚至“放水”,应静心敛神调整好
自己的练功状态,在做技击意念时更要把握好收与放,能使它山崩地裂海啸波涌,更能令自己岿然不动气定神闲。我们不要为站桩而站桩,做桩功的奴隶,而要将桩功为我所用,作为我们锻炼身心的一种手段。站桩不要站成空桩死桩,要时时刻刻都有进步,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收获。王老还说:“我心如洪炉大冶,何患顽金钝铁之不可陶熔。”习者果能深悟此语,站桩之功得矣。
王芗斋老先生曾说:“执著己身,永无是处;离开己身,无物可求。”又说:“自身已俱备,返向身外求。”笔者以为,从以上王老的教导中,我们暂且可以粗略地给大成拳站桩运动的训练目的概括为两个方面:自身求物训练与精神力量的求取。当然这被人为划分的两个方面绝不是孤立分别存在的,事实上在大成拳整个站桩运动过程中它们都是不同程度地相互错综存在的,只不过不同的练功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罢了。在此笔者认为可以这样理解王老的教诲:大成拳的站桩训练,站桩求物,应先从自身做起,但又不能拘泥于此,执着生障,在由自身求物训练过程中同时逐渐以自身求得之物应合大成拳另外一种重要的物--“精神力量”的求取。大成拳的训练首重精神,一切力量均从浑圆扩大、空洞无我、虚无飘缈中求得。仔细推敲一下,王老先生所说的身内与身外所求之“物”,也可以理解成是物质与意识,这是符合我们科学的认知方法的。现在有某些人对大成拳一知半解,便自出心裁地提出发展创新,主观地解释大成拳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窃以为不可取。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完美的,大成拳也一样,需要后来者继承发展,但这种发展必须是建立在对大成拳完整的认知基础之上。试想,一个并没有真正领悟理解大成拳真义的人如何去继承大成拳呢,更不用说在大成拳的基础上去发展创造更高明的拳法了。所以我们今天学习研究大成拳最重要的就是看王芗斋老先生他老人家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这才是根本,否则一切都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王芗斋老先生说:“站桩有一定基础后,紧接着便是试力。”试力不一定要等到桩功站到完满才开始试力,站桩有一定基础后就要进行试力。站桩和试力要均衡发展,不能脱节(大成拳其它功法也是如此,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打个不太准确的比方,通过站桩获得100斤的力量,紧接着就要通过试力把这100斤的力量能为我所用,待到站桩获得1000斤的力量,就要能将这1000斤的力量为我所用,如果非要等站桩获得1000斤的力量再去做试力,那时恐怕试出的将只会是300斤的力量,岂不冤哉?
所谓试力,就是使肢体在动中保持站桩得物之状态,也可以说是使肢体在动中求取得物之目的。“力由试而知”,初习试力往往没有感觉或感觉不明显,随着练功的深入就会渐渐感知。进一步就要认真体会“紧紧松松勿过正,虚虚实实得中平”,“欲动而又止,欲止而又行;行乎不得不止,止乎不得不行”。关于紧松虚实的例子,我们生活中经常看见并运用到:我们用火钳把燃烧过的煤球夹出更换新的煤球时,太用力(紧)则可能将其夹碎,不用力(松)则无从将其夹出,需在紧松之间。建筑师在建造较高的建筑物时,若测出建筑物顶端在做轻微有规律的摆动(虚实之间)时,则说明该建筑物矗立状况平衡良好,若测出它的顶端是静止不动时,恐怕该建筑物有将倾之危。当然以上例子只能仅做类比说明,大成拳试力中的紧松虚实并非仅仅如此,怎样做试力不一定能从表面上看出来。试力是欲松则紧为松之根,欲紧则松为紧之用,二者互为根用;欲虚则实为虚之补,欲实则虚为实之从,二者相补相从。所以我们也可说,紧紧松松即是正,虚虚实实是中平,行即止,止亦行。习者果能对此有所领悟体认,自不难理解试力诀要。试力要慢,慢胜于快,缓胜于疾。试力要的是过程,是
试力本身,要的不是结果(试力动作次数)。如果一分钟做十次来回的钩锉试力,就远不如用一分钟的时间认真去做一次来回的钩锉试力要好,试力是动愈微神愈全。笔者恩师马冬生先生时常教诲:“急什么?啥时候试力不急了,才算懂试力。”试力要如风中旗渊中鱼,我在空气中游泳不可使空气因我而动,我在水中展束不能令纹波因我而生。真正懂得试力,会对试力有相见恨晚的感觉。试力之于站桩,是桩功的延伸与层进,试力试到静处即是站桩,站桩站到动时便是试力,若能做到桩功与试力不分,试力中有桩功,站桩中含试力,则兼得二者之妙矣。
2、大成拳的理论功基础站桩?
大 成 拳 站 桩 功 简 介
站桩是我国古代养生术的一种,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的记载。但千百年来,这种方法只是被人们当做习拳过程中的基本功。根据站桩中刚柔、虚实、动静、松紧错综为用的原理和阴阳相交、水火既济的功用,结合自己几十年的练功体验,创造了一种动静相兼,内外温养,用于防病治病、健身延年的功法——站桩功。
通过北京医学院附属医院、北京铁路医院、河北省中医研究院附属医院及本人多年与人治病的实践证明,这种功法适用于肠胃病、肝脏病、肺病、神经病、关节炎、高血压、半身不遂和妇科、眼科等多种疾病的治疗。而站桩功之所以能够治病的基本作用就在于它既能保养心神,又能锻炼形骸;既能健强脑力,又能增长体力。现代医学认为这种功法不仅可以使血液循环畅通,新陈代谢旺盛,加强各脏器、器官以至细胞的功能,同时使全身肌肉得到惰力性的体育锻炼,产生一种内向的冲动,从而给大脑以良性刺激,再则未入静前,体会轻松舒适之感,对大脑也是良性刺激,入静后,进而产生抑制性保护作用。我国医学认为这种功法既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使阴阳相交,水火既济,又能助长精神,锻炼形骸,增长力气。
但是站桩功又不同于一般的练功方法,它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练功时嘴微张,自然呼吸,不守窍,不讲周天循环,因此,绝不会产生任何副作用。
二、实践证明,初学练功的患者,只要坚持锻炼,虽然没有达到入静要求,也可收到较好的疗效。
三、不拘时间、地点、条件;不论行、站、坐、卧;随时随地都可以练功。因此这种简单易行、完全可以和生活打成一片的功法,就很容易被广大群众所接受与掌握。
四、根据不同的体质、病情、年龄、性格、禀赋、生活习惯等,给予调配不同的姿势和意念活动,因此这种辩证论治——因人制宜、因病设式的方法,既可加速疗效,又易于提高疗效。
五、由于这是一种形、意、气、力、互相关联、互相制约、调整阴阳平衡的整体活动。所以它又是一种动静相兼、内外温养的练功方法。既可休养心神,又能锻炼形骸(特别是站式),因此不仅适用于医疗方面,更重要的是坚持不懈的锻炼,可以使原来体质较弱的人逐渐强壮,使强者更强。防止衰老、却病延年,从而轻松愉快地担负起社会主义建设中复杂而艰巨的重大任务。
操作主法站桩功是形、意、气、力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调整阴阳平衡的整体活动。形(姿式)和意(意念活动)又是这一功法的根本,二者互相作用,不可偏废。“以形取意,以意象形,意自形生,形随意转。”只要练功时形和意得到了灵活适宜的配合,则力不练自生,气不运自行。可见站桩功的治疗作用,绝不单纯在于姿式的繁简和次序的先后,更不在于所摆的姿式是否美观,也不是某个意念活动机械地套在某个姿式上就能治某种病。而是要通过教功者较全面地了解了患者的情况后,把适应其本身姿式的动静、虚实、松紧和意念活动方法安排得当,使患者在较短的时间内,感到全身舒适得力,轻松愉快,藉以达到祛病健身的目的。因此,要求教功者本身必须亲自练功,切实体验,熟练地掌握调配方法。只有这样,治病时才会收到满意的效果。若不从这方面深钻精研,单纯计较某个姿式的作用,就容易形成呆板僵硬,只注意某个意念活动而忽略姿式的适当配合,就必然会气力不足,收效不大。
一、姿式:站桩功的姿式既繁又简,繁者,姿式种类繁多,调配灵活,辨证论治,因人而异;简者,姿式虽多,但有共性,即练功开始,先将姿式设好,使躯于四肢保持相对均衡,心胸开阔,筋肉舒展,全身放松,但松而不懈。调配虽活,但有原则,即强弱、动静、虚实、松紧的调配,应以患者感到舒适得力,不超本人身体负担为度。站桩功的姿式大体可分为站式、坐式、卧式、行走式、半伏式等几个大类。在一类中,又可分为几种甚至几十种姿式,现概要介绍如下:
(一)站式:站式练功的方法较多,治疗应用范围也比较广。初学练功的人,只要身体没有严重疾患或特殊情况(如肢体残缺等),都可做些站式。
1、提抱式:两脚八字形分开,广度与肩宽,两脚着地平均用力,全身力量放于脚掌稍后处。两膝微曲,最大限度不过脚尖(少曲或不曲应视病情而定)。上体保持正直,臂半圆,腋半虚,肩稍后张,使心胸开阔,呈虚灵挺拔之势。双手手反映相对,相隔三拳左右,位于臆下,掌心向上,有如抱一大气球,头正或稍后仰,目闭或自然睁开(多用于练功开始阶段),嘴微张。全身放松,但松而不懈,保持似笑非笑,似尿非尿的状态。
2、扶按式:两臂稍抬起,手指分开稍变曲向斜前方,双手位于脐际,手心向下偏外方。有如扶按在飘浮水中的大气球上,其他要求与提抱式同。
3、撑抱式:两臂抬至胸前,松肩,肘关节稍下垂,双手与胸相隔一心,手指他开,手心向内做抱物状或手心向外做撑物状。其他要求与提抱式同。
4、分水式:两臂稍变曲并向左右侧自然伸展,双手保持在脐横线以下,手指分开,手心朝前有如分水。其他要求与提抱式同。
5、休息式:
第一式:双手反背贴于腰部,或将双手插入上衣袋内,大拇指露出,其他要求与提抱式同。
第二式:两臂抬起,两肘变曲,搭伏在相当于胸高的栏杆上,两脚前后相距约四横指。前脚满掌着地,后脚脚尖自然着地,两脚可不定时的轮换。
第三式:臀部轻靠桌边作休息式中第一式或提抱式。或双足并立,脚跟提起。双手插入上衣袋内,大拇指露出。
第四式:左手扶桌或椅背,右手反背贴腰。左脚在前,全掌着地,左腿直立或微曲。右脚在后,右腿自然微曲,足跟微提,有似走未走之意,或以足尖为轴,缓慢、自然的转动。头微左歪(最多不超过一拳头)全身重量主要放于左侧使右侧处于松懈、舒展状态。如是,左右(手)前后(脚)作不定时轮换。
(二)坐式:一般适用于病情虽然较重,但身体又有一定负担能力(如暂时不适于作站式的重关节炎等),以及肢体残缺的患者。另外它也可作为以站式练功为主的一种辅助功法。
第一式:端座椅边,身躯直立,闭目、嘴微张。两脚平行或八字分开(相距约四拳头),脚掌与脚跟均着地,两膝变曲约九十度,双手放于大腿根部,手指向斜前方,臂半圆,腋半虚,全身放松。
第二式:两脚向后收,脚跟离地作裹八字状。两膝弯曲四十至五十度,双手放于大腿根部或两臂抬至胸前约一尺,手指分开,反映尖向斜前方,掌心向内作抱物状或掌心向外作撑物状。其他要求与一式同。
第三式:两腿前伸,膝微曲,足尖回勾,足跟着地或稍离地面,双手放于大腿根部,或两臂抬至胸前约一尺,作抱物状。其他要求与一式同。
(三)卧式:一般适用于重病,或不适宜起床的患者,另外,也可作为以站式或坐式练功为主的一种辅助功法。
第一式:身体仰卧、嘴微张、两腿平直分开(不超过肩宽),或两膝微曲,足跟着床,双手放于小腹部位,肘着床,腋微虚。全身放松。
第二式:双手放于身体两侧,手心向下或向上,肘着床,腋微虚。其他要求与一式同。
第三式:两臂抬至胸前作抱物状,肘着床,两膝微曲。其他要求与一式同。
第四式:双手放于身体两侧,或两臂抬至胸前作抱物状,两腿平直微分,足尖前伸(即脚面下压)或两膝微曲,足尖回勾。其他要求与一式同。
(四)行走式:对一般患者多作为一种辅助功法,但对肝脏患者,练功初期多与站式等并重使用。
第一式:两手插上衣袋内,拇指露出,两腿微曲,双肩向后舒张,腋半虚,上体呈懒洋后倚状,闭目凝神,待全身有了轻松舒适的感觉时,一只脚开始作欲动欲止,欲止欲动的懒状前移(一拳左右),迈出左腿时,头自然右歪,使上下呈一斜式的舒展。如是左右脚交替前进,有如趟泥。
第二式:双手反背贴腰或自然伸向身体两侧,其他要求与一式同。
(五)半伏式:一般对于消化系统有病的患者疗效较好,可作为单纯或辅助功法。
第一式:双手扶按在椅背上,或双肘搭扶在桌面上,闭目,左腿在前稍弯曲,右腿在后自然直立,臀部后倚,腹部放松,头部可轮换向左右偏侧,两腿可交替使用。
第二式:两脚平行分开,两膝微曲或直立,其他要求与一式同。
第三式:将棉被垛于床沿,两脚平行分开,或一脚微向前立于床沿,两臂半圆撑开扶于被上,手半握拳,下额自然着于拳上,其他要求与一式同。
二、意念活动:意念活动的目的,主要在于凝神定念,诱导入静。所以意念活动的过程,也就是克制杂念、万念归一的入静过程。意念活动的原则,设想的事物或情景,应是轻松舒适,心旷神怡悠然自得的,避免紧张的或不愉快的,一般应用有以下几种:
1、放松活动:一是以似笑非笑,似尿非尿的方法体会整体放松,一是从头部向下体会放松,继而颈项、两肩、两臂、两腕、两手、胸背、腰腹、胯、腿、脚、一直到脚趾。如是上下循环不已的反覆进行。但是这些整体的上下全体放松,初学者还不易做到,必须先从逐段放松开始,熟练后,再按上述方法,进行整体放松活动。逐段放松法:先后部,再前部,即先从头顶开始,从后头、颈项、双肩、双臂双手(开始时如果不能左右同时放松,就先松一边,后松一边,熟练后再同时放松)、背、腰、臀、胯、大腿后面、脚跟、脚掌、脚趾,反覆进行三、五次,再后头顶、眼皮、颜面、口、颈,再后天突左右向两肩的前面、两臂的前面、两腕、两手、胸、腹、大腿的前面、脚面、脚趾、反覆进行三、五次。熟练后,再上下左右一起进行。这种放松活动,可做为站桩功的基本意念活动,初学练功者,无论采取何种姿式,都必须先学会放松,然后再作其他意念活动。
2、远听活动:一般先后近处听起,越听越远,直到细听极远方微弱的声音。听远时切忌急燥。也不应死听某一个声音,而应漫无边际由近及远的细听微弱的声音。
3、逆水浴活动:设想自己笑卧于适应本身舒适温度,上下流通的浴池中,水自头部缓缓下流,永不间断。
4、淋浴活动:设想自己在浴室中进行适宜本身舒适温度的淋浴,水不间断从头部缓缓流到脚下,然后用耳注意听冲到脚下的水流声音。
5、半身浴活动:设想自己的下半身泡在适宜本身舒适温度的水中,体会其感觉。
6、直立水中活动:设想自己直立在适宜本身舒适温度,将要没胸的水中,水后四面八方缓缓向身体冲撞,任其自由摇摆。
7、生根活动:设想自己如千年松柏之挺立,两足稳如生根,不为飓风吹动。
8、趟泥活动:设想自己在深没脚腕,适宜本身舒适温度的泥水中行走,虽有阻力,仍可缓缓前进。
9、踩棉活动:设想自己脚踩在松软舒适的大棉花包上,并不时的使用身体左右微摆。
10、依靠活动:设想自己背、臀、小腿部位。都依靠在柔软舒适的东西上休息,全身轻松,没有任何负担。
11、悬发活动:设想自己有几根头发系悬于矮树枝上,既要保持头发的直立状态,又要使其不断,如是,则全神贯注于头顶之上。
12、搭扶活动:设想自己的两臂搭扶在栏杆上,或双手扶于飘浮在水中的气球上,使全身始终处于轻松舒适的状态。
13、反观内视活动:练功时,如万念纷至,不易排除,则可反观内视,体察身体各个部位是否轻松舒适的感觉,万念不排自除。
14、听之任之活动:练功时,如杂念很多,不易克制,则听之任之,顺其自然,来者不拒,去者不留,认为我身如海,杂念似波,风浪虽大,无损于我,风平浪静,水自无波。如是,杂念则不期克而克,不期制而制。
15、吸收活动:练功时,如杂念虽于克制,即可尽量吸收,认为我心如烘炉,杂念似枯叶,四面八方,来者即熔。如是,能使心胸开阔,胆气壮大,正气一胜,邪念自负。
16、集散活动:当练功有了一定基础,完全体会到全身轻松舒适的感觉后,即可在练功过程中,不时地将这种感觉,由全身集中于身体某部,然后再放散于全身,如是,将这种集中与放散反覆进行,不但可以收到整体锻炼的效果,而且对局部病变很有好处。
17、天人合一活动:设想自己站、坐、卧在优美舒适的地方,若即若离地静观沧海、明月或优美的景物。心旷神怡,逐渐达到迷离忘我的境地。
18、静观活动:设想自己站、坐或卧在优美舒适的地方,体会我身为大气所包裹,逐渐感到我身与大气融合为一体,极为舒适,悠然自得,逐渐达到忘我的境地。
三、举例为了举例说明姿势与意念活动的具体配合,这里只原则地介绍几种疾病的部分治疗方法。一般高血压和神经衰弱、关节炎患者,只要有负担自已身体的能力,没有特殊情况,开始都适于站式功。譬如,高血压患者,可做站式中休息式的第四式,并配合淋浴的意念活动,神经衰弱的患者,可做站式中的休息式第一式或提抱式,并配合踩棉式的意念活动,关节炎患者,可做站式中的提抱式或分水式,并配合悬发等意念活动。这里需要再次提醒的是,教功者必须认真体察患者的一切,熟练掌握姿式与意念活动的配合原则,辩证论治,因人而异,万不可生搬硬套或执著于一法一式。
注意事项:
一、练功前,应排除大、小便,并把衣扣腰带松开。练功开始,可将头微向后仰。两臂上举,两脚跟随着身体的左右微摆或微转轮换着地或离地。使身身呈挺拔状(与伸懒腰类似)然后使身体逐渐复原,沉静片刻,即按着准备锻炼的姿势,全身放松,正式练功。练功结束时,可双手扶膝顺向或逆向转动数次,然后两臂做数次斜前后的摆动,或按照医生所教的简单按摩方法按摩。
二、饭前、饭后一小时不宜练功。
三、练功时应注意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过犹不及。
四、练功时间的安排因人而异,一般身体较好的,可以十分钟开始,身体较差的,可从五分钟开始,然后逐渐延长。时间的延长,可以是渐进的(如从五分钟延长到六至七分钟),也可以是跳跃的(如从十分钟延长到二十分钟)。练功次数每天可进行二至三次,多不过五次。练功时间长短及次数多少,以有余力、有余兴、舒适得力,不超过身体的负担(不疲劳为原则)。如是,才能达到周身舒适,气血流通,心神得养,筋骨健壮的目的。
大成拳站桩与试力刍说 作者 / 站桩
【编者按】:此文乍看与文学无关,但对我等脑力劳动者来说确为一剂改善身体的良方。况本文行文流畅,其本身亦有文学作品之素质,故编发。
大成拳的站桩是在一定时间内保持肢体间架姿势基本不动,同时配以适当的意念活动,而达到改造生理锻炼神经目的的一种运动方式。初习站桩,要求定形定意。此阶段的训练目的,通俗地讲,就是解决由“不通”到“通”的问题,即通过站桩训练改造生理去掉人体后天形成的僵、拙、滞劲而求得拳术所需的体质,是大成拳的入门训练。此阶段的练习,学者需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站桩时一定要按照老师指导严格要求自己,切不可别出新裁,就像小学生初学写字一样,一定要横平竖直,只有先合乎规矩,日后才能脱离规矩做出自己的风格。其次,站桩不久就会感到肌肉酸痛四肢不适等不良反应,此时一定要坚持继续训练,切不可知难而退。再者就是站桩时的意念问题,许多人感到无所适从,其实这时站桩的最基本意念就是不忘桩功要求,如头顶脚踩、肩撑肘横、撑三抱七等,做到即可,暂时可不必做诸如淋浴、踩棉、矛盾等假设意念,待站桩有一定基础后再选择去做一些适合自己的假设意念活动,而不要一开始站桩就执着于意念活动的训练。进行站桩训练时,要整体参与使全身处处畅通不使有滞塞处,就象用水管浇水不能使水管有折叠处致使水流不通。王芗斋老先生所说的“臂半圆,腋半虚”正有此意。圆与瘪相对,虚与实(紧)相应,即要浑身大小关节都含似曲非直意,要松而不懈紧而不僵,凝神静意,守空洞保清虚。
大成拳的站桩训练,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个体认自身的过程,随着站桩运动的深入,习者会对自身功感效应的体认越来越明显。习者通过对自身“形(物)”的体认、意的调整,而逐渐以形导意以意领形,找出适合自身的训练途径,此时当知“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所言不虚。我们在站桩运动过程中,有时功感明显,有时功感不明显甚至没有,我们说前者说明功夫在进步,后者也同样说明功夫在进步。站桩运动是一个层递渐进的过程,与此相对应的是我们自身内部也在时刻随着站桩运动的持续而一直在发生变化,所以在站桩运动过程中所体认到的自身内部之感觉就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站桩时,不要因桩功功感和表面效果而影响自己的情绪,应保持平稳自信积极的心态,不急不躁坚持不懈,自会不求而得。正如一句禅语所说:“静静地等待吧,春天来了,小草自会发芽,花儿自会开放。”站桩会因人的生理状况、领悟能力而影响桩功训练进展的快慢,但没有人能一站就完全到位圆满,而只有通过一步步正确扎实的系统训练才能求得。比如初学写字的小学生,想努力把一横划直,刚开始时很难办到,如果认真地练了九十九次,而到第一百次时终于把一横划直了,我们能说他前面的九十九次练习都可以不要了吗?站桩也是一样,最重要的是站桩运动本身,是站桩训练的过程。
我们有时在刚开始站桩时,感觉不舒适不能到位,这时可以由初习站桩时的“定形”而转向适当放松对形的要求,而采取以意引形,由内而外慢慢使桩功趋向饱满均衡。这就好比给花浇水一样:一株因缺乏水分而蔫了的花枝,仅靠机械的撑架是不能使它挺拔的,只有供给其充足的水分才能使之枝挺叶润。还有一些大成拳修习者,站桩时感到精神饱满气力充沛,而一旦结束练功就没有了这种感觉,感觉体内空空甚至疲惫。这是站桩本身出了问题。站桩正确,应是结束练功后仍能保持站桩时的精神力量状态,甚或站桩时平静坦然,而结束后更能感到体内“物”之“蠢蠢欲动”。王芗斋老先生说“力由站桩而得”,站桩为得力之由,也有人形象地说站桩就是一个“蓄水”的过程。所以站桩时要注意“蓄水”而不是有“水”不蓄甚至“放水”,应静心敛神调整好
自己的练功状态,在做技击意念时更要把握好收与放,能使它山崩地裂海啸波涌,更能令自己岿然不动气定神闲。我们不要为站桩而站桩,做桩功的奴隶,而要将桩功为我所用,作为我们锻炼身心的一种手段。站桩不要站成空桩死桩,要时时刻刻都有进步,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收获。王老还说:“我心如洪炉大冶,何患顽金钝铁之不可陶熔。”习者果能深悟此语,站桩之功得矣。
王芗斋老先生曾说:“执著己身,永无是处;离开己身,无物可求。”又说:“自身已俱备,返向身外求。”笔者以为,从以上王老的教导中,我们暂且可以粗略地给大成拳站桩运动的训练目的概括为两个方面:自身求物训练与精神力量的求取。当然这被人为划分的两个方面绝不是孤立分别存在的,事实上在大成拳整个站桩运动过程中它们都是不同程度地相互错综存在的,只不过不同的练功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罢了。在此笔者认为可以这样理解王老的教诲:大成拳的站桩训练,站桩求物,应先从自身做起,但又不能拘泥于此,执着生障,在由自身求物训练过程中同时逐渐以自身求得之物应合大成拳另外一种重要的物--“精神力量”的求取。大成拳的训练首重精神,一切力量均从浑圆扩大、空洞无我、虚无飘缈中求得。仔细推敲一下,王老先生所说的身内与身外所求之“物”,也可以理解成是物质与意识,这是符合我们科学的认知方法的。现在有某些人对大成拳一知半解,便自出心裁地提出发展创新,主观地解释大成拳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窃以为不可取。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完美的,大成拳也一样,需要后来者继承发展,但这种发展必须是建立在对大成拳完整的认知基础之上。试想,一个并没有真正领悟理解大成拳真义的人如何去继承大成拳呢,更不用说在大成拳的基础上去发展创造更高明的拳法了。所以我们今天学习研究大成拳最重要的就是看王芗斋老先生他老人家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这才是根本,否则一切都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王芗斋老先生说:“站桩有一定基础后,紧接着便是试力。”试力不一定要等到桩功站到完满才开始试力,站桩有一定基础后就要进行试力。站桩和试力要均衡发展,不能脱节(大成拳其它功法也是如此,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打个不太准确的比方,通过站桩获得100斤的力量,紧接着就要通过试力把这100斤的力量能为我所用,待到站桩获得1000斤的力量,就要能将这1000斤的力量为我所用,如果非要等站桩获得1000斤的力量再去做试力,那时恐怕试出的将只会是300斤的力量,岂不冤哉?
所谓试力,就是使肢体在动中保持站桩得物之状态,也可以说是使肢体在动中求取得物之目的。“力由试而知”,初习试力往往没有感觉或感觉不明显,随着练功的深入就会渐渐感知。进一步就要认真体会“紧紧松松勿过正,虚虚实实得中平”,“欲动而又止,欲止而又行;行乎不得不止,止乎不得不行”。关于紧松虚实的例子,我们生活中经常看见并运用到:我们用火钳把燃烧过的煤球夹出更换新的煤球时,太用力(紧)则可能将其夹碎,不用力(松)则无从将其夹出,需在紧松之间。建筑师在建造较高的建筑物时,若测出建筑物顶端在做轻微有规律的摆动(虚实之间)时,则说明该建筑物矗立状况平衡良好,若测出它的顶端是静止不动时,恐怕该建筑物有将倾之危。当然以上例子只能仅做类比说明,大成拳试力中的紧松虚实并非仅仅如此,怎样做试力不一定能从表面上看出来。试力是欲松则紧为松之根,欲紧则松为紧之用,二者互为根用;欲虚则实为虚之补,欲实则虚为实之从,二者相补相从。所以我们也可说,紧紧松松即是正,虚虚实实是中平,行即止,止亦行。习者果能对此有所领悟体认,自不难理解试力诀要。试力要慢,慢胜于快,缓胜于疾。试力要的是过程,是
试力本身,要的不是结果(试力动作次数)。如果一分钟做十次来回的钩锉试力,就远不如用一分钟的时间认真去做一次来回的钩锉试力要好,试力是动愈微神愈全。笔者恩师马冬生先生时常教诲:“急什么?啥时候试力不急了,才算懂试力。”试力要如风中旗渊中鱼,我在空气中游泳不可使空气因我而动,我在水中展束不能令纹波因我而生。真正懂得试力,会对试力有相见恨晚的感觉。试力之于站桩,是桩功的延伸与层进,试力试到静处即是站桩,站桩站到动时便是试力,若能做到桩功与试力不分,试力中有桩功,站桩中含试力,则兼得二者之妙矣。
3、大成拳养生桩和内劲一指禅能同时练习吗?
早饭前1个半小时练和晚饭后1一个小时,都行。当然有时间练两次更好。
4、我站大成拳养生桩难以持久怎么办
不一定越久越好,也可能是你没练对,找个人给你看看,桩子每天早晚一小时足以,练到小成,站完后应该不会感觉太累,身体也不会有僵硬感,应该是一种很舒展的状态。
5、大成拳养生桩有几种?
自学养生桩第一步阶段(入门)
刚开始,我第一次站桩,还是在开着电视的情况下,因为我是怕占不了多久就坚持不下来;但是,事实证明,有时候第一次未必就不是一个好的开端,我记得很清晰,第一次站桩,在不知不觉中,我竟然,能够听见自己的心跳声,而且,是那么清晰;
自第一次后,我就再也没能达到这种听心跳的感觉了,至于为什么,我到现在也没想明白。
自学养生桩第二步(坚持)
自从取得了开门红,我就开始坚持每天站桩,刚开始,我对时间上并没什么意识,每次都只是站15分钟左右,虽然没取得什么功法上的突破;,但是,在那时,我感觉到,每次站完15分钟后的桩,精神总是非常的好。
自学养生桩第三阶段(呼吸方法)
自从站桩出现精神非常好的情况后,我就开始注意 起自己的呼吸方式了,那时候,因为受了金庸小说的影响,以为气沉丹田这种呼吸方法不错(科学叫法逆腹式呼吸,呼肚撑,吸肚收),就一直照着这种方式呼吸;
后来,无意中,又去翻书,才发现,书上写的是顺腹式呼吸(就是正常呼吸,呼肚收,吸肚撑)才比较贴近自然,然后,我就又换成了顺腹式呼吸。
自学养生桩第四阶段(落下病根)
殊不知,在这样来回折腾当中,我已经犯了一个大忌,太注重呼吸,就违反了自然舒适的原则;在无知的情况下,我胸中的胃气,越积越多,终于,后来,练出毛病了。
这毛病,具体,就表现在胸口总是感觉有一个疙瘩一样,感觉有一团气,憋在哪儿出不来,后来,有时候,刚吃过饭,就会吐。
接下来,大家也该猜到,我放弃继续练下去的想法。
自学养生桩第五阶段(偶然顿悟)
在放下了养生桩大概有一年多的时间后,后来,一次在上网的时候,偶然,发现了一个桩的动作,具体就是两只胳膊向上,向两边张开,有种迎接人的那种桩;
具体到现在我也不知道那桩叫什么名字;
后来,我就想,我是不是可以用这种桩法,来把胸口的那团气,给吐出去,但是,在有着想法后,我也不敢贸然去试,因为,在出现病根后,只是越练胸口越疼。
终于,在一次胸口实在难受的情况下,我尝试着用这个动作,配合自然呼吸,对着太阳开始了练习,竟然成功了,在练习桩法过程中,嘴里一直在打虚咯,明显的感觉到,胸口那团积压很久的气,终于可以吐出来了。
自学养生桩第六阶段(重新来过)
后来,在练习这个桩法有几个月的时间后,胸口那团气终于,被我被调理过来了;这不得不说,是自己的一个造化。
在调理过来后,我又开始重新思考,我当初问题出在哪,归根到底,就是在呼吸上面;后来,出现病根,就是因为呼吸太在意,忘记了根本原则,自然舒适的原则。
透过现象看清了本质,也就意味着,有了新的进展,我的精神又重新焕发了起来。
自学养生桩第七阶段(目前阶段)
现在我又重新开始练习养生桩,基本每次都可以站到一个小时左右,但是,需要有前提的,那就是天气好坏,特别冬天的时候,站桩如果可以进入境界,那基本不会感觉到冷;但是,如果有风,那就另当别论了。
6、大成拳断手绝技是怎么回事?
《大成拳断手绝技》内容提要
李照山,1955年出生于河南息县,师从王安平先生学习养生桩和五行动功,后拜大成拳实战名家王选杰先生为师,系统学练大成拳。
遵从王选杰先生注重武德、科学养生、强身健体、宏扬中华武术的教诲,多年来致力于大成拳拳学理论、搏击技术、养生功法等方面的研究教学工作。《精武》杂志曾刊发了《大成拳之魂——记大成拳名家李照山》、《走近李照山》等武术报告文学。中国教育电视台等13家电视台曾在“搏击擂台——人物风云榜”栏目中,对李照山先生进行专题报道。
李照山先生先生发表大成拳论文90余篇,出版《大成拳初学入门》、《大成拳养生真传》、《大成拳断手绝技》、《大成拳精典探秘》等专著,以及《大成拳养生健舞》、《中国大成拳》《大成拳上乘推手法》等VCD,名字收入《中国当代武术家辞典》、《中国专家人才库》等辞书。
作者简介
李照山,1955年出生于河南息县,师从王安平先生学习养生桩和五行动功,后拜大成拳实战名家王选杰先生为师,系统学练大成拳。遵从王选杰先生注重武德、科学养生、强身健体、宏扬中华武术的教诲,多年来致力于大成拳拳学理论、搏击技术、养生功法等方面的研究教学工作。《精武》杂志曾刊发了《大成拳之魂——记大成拳名家李照山》、《走近李照山》等武术报告文学。中国教育电视台等13家电视台曾在“搏击擂台——人物风云榜”栏目中,对李照山先生进行专题报道。李照山先生先生发表大成拳论文90余篇,出版《大成拳初学入门》、《大成拳养生真传》、《大成拳断手绝技》、《大成拳精典探秘》等专著,以及《大成拳养生健舞》、《中国大成拳》《大成拳上乘推手法》等VCD,名字收入《中国当代武术家辞典》、《中国专家人才库》等辞书。
详细信息
ISBN:7811000512 系列:
页数:281
尺寸:大32开
字数: 用纸:胶版纸
目录
第一章 大成拳断手概述
一、大成拳断手的理论基础
二、大成拳断手要素
三、大成拳断手实作要点
四、如何学练大成拳断手
第二章 大成拳断手基本功
第一节 技击桩
一、抓球桩
二、虎抱头桩
三、大步桩
四、伏虎桩
五、降龙桩
六、高级矛盾桩
第二节 浑元力
一、训练浑元力地桩法
二、挂六面力的训练
第三节 大成拳的内劲场
第四节 随意状态下的作力
第五节 胆量素质训练
第三章 大成拳断手基本技术
第一节 单操手
第二节 金龟出水的练与用
第三节 打中与打不中
第四节 实战攻防训练
第五节 大成拳断手应敌要则
第四章 大成拳断手连环技法
第五章 大成拳抗暴自卫术
一、防拳击抗暴自卫术
二、防抓抱抗暴自卫术
三、防腿击抗暴自卫术
四、临危救急抗暴自卫术
五、绝地求生抗暴自卫术
六、无定态抗暴自卫术
第六章 大成拳断手绝杀技
一、裹胯之步
二、非法之步与距离感
三、组合技法强化训练
四、近体快攻技击术
五、如何形成自己的绝招
附:大成拳断手述要(王芗斋著)
7、大成拳养生桩松肩提抱式两手十个手指怎样摆
首先,两手虎口相对,掌心要凹,十个手指撑开,如夹小球。这样能拉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