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药养生的有什么?
“人是有可能被累死的,许多疾病也是‘累’出来的。当人类基本上控制了烈性传染病之后,因为过度疲劳而导致的体质下降与疾病就成为现代人的首要敌人了“。医学专家曾这样说。
科学家曾做过如此试验:把一条筋疲力尽而酣然入睡的狗的血液输入另一条狗,居然使后者很快就“疲劳”而熟睡不醒;把一条活泼清醒的狗的血液输入另一条疲乏入睡的狗,使后者即刻清醒、疲乏顿消。
我国古代早有“积劳成疾”的事例。据统计表明,过度劳累的确可以摧残健康,使生命早夭。据有关调查发现,中国科学院的不少专家等多因长年疲劳而致英年早逝,其平均寿命只52岁,甚至更低。如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劳累”已日益成为普遍现象。人们因忽视其严重后果而至酿成大患时,已悔之晚矣。因此,要随时注意过度疲劳(亚健康状态)的表现症状,当您工作、生活中疲乏时要注意劳逸结合,不妨享用抗疲劳药膳方,或许给您精神放松、疲劳顿消的感觉。
天门冬萝卜汤
原料:天门冬15g,萝卜300g,火腿150g,葱花5g,精盐3g,味精、胡椒粉各1g,鸡汤500ml。
制作:将天门冬切成2-3mm厚的片,用水约2杯,以中火煎至l杯量时,用布过滤、留汁备用;火腿切成长条形薄片;萝卜切丝。锅内放鸡汤500ml,将火腿肉先下锅煮,煮沸后将萝卜丝放入,并将煎好的天门冬药汁加入,盖锅煮沸后,加精盐调味,再略煮片刻即可。食前加葱花、胡椒粉、味精调味,佐餐食。
功效:止咳祛痰,消食轻身,抗疲劳。常食能增强呼吸系统功能,增强精力,消除疲劳。
苁蓉鲜鱼汤
原料:鲜鱼肉400g,肉苁蓉15g,白菜、胡萝卜、粉丝、豆腐、酱油、料酒、味精、胡椒粉各适量。
制作:将鲜鱼肉切薄片;肉苁蓉、胡萝卜切成小薄片备用。铝锅内加水(或火锅),放人酱油、料酒、精盐、味精,将鱼片、肉苁蓉、白菜、豆腐、粉丝等一同放入煮熟,再加入胡椒粉调味即成,食鱼肉、饮汤。
功效:补肾强精,消除疲劳,调节人体功能。适用于肾精不足,性功能减退等症。
鲜莲银耳汤
原料:干银耳lOg,鲜莲子30g,鸡汤1500ml,料酒、精盐、白糖、味精各适量。
制作:把银耳发好,放一大碗内,加鸡汤 1500ml蒸1小时左右,待银耳完全蒸透取出,鸡汤留置待用。将鲜莲子剥去青皮和一层嫩白膜,切掉两头,捅去心,用水氽后仍用开水浸泡(鲜莲子略带脆性,不要泡得很烂);再烧开鸡汤,加入料酒、精盐、味精、白糖,将银耳、莲子装在碗内,注入鸡汤即可。吃莲子、银耳,喝汤,每日1次。
功效:滋阴润肺,补睥安神。适用于心烦失眠,干咳痰少,口干咽干,食少乏力等症。健康人食之能消除疲劳,促进食欲、增强体质。
双参肉
原料:鲜人参15g,海参150g,瘦猪肉250g,香菇30g,青豌豆、竹笋各60g,味精、香油各适量。
制作:将海参发好,切块;香菇洗净、切丝;瘦猪肉洗净,切小块;竹笋切片。将以上 4料与人参、青豌豆一齐放沙锅内,加清水适量炖煮,以瘦猪肉熟烂为度,加入味精、精盐、香油即可。每日吃1~2次,每次适量,每周2剂。
功效:大补气血,强壮身体,消除疲劳。适用于久病体虚不复,或年老体衰,精神萎靡,身体疲倦等症。
丁香火锅
原料:丁香6g,蛤蜊肉200g,鱼丸lOOg,墨鱼2条,虾仁lOOg,鸡汤4碗、粉丝、芹菜、冻豆腐、葱、精盐、味精、葡萄酒各适量。
制作:将蛤蜊肉、虾仁洗净,备用;鱼丸切片;墨鱼除去腹内杂物,洗净后在开水锅里速烫1遍,然后切成二片;粉丝用热水泡软,切成几段;芹菜切成十段,冻豆腐切成小块,葱切小段。将以上各料先各放一半人锅,汤也加入一半,并可加入适量葡萄酒及少量精盐,旺火烧5~6分钟后,即可趁热吃,边吃边加。佐餐食。
功效:丁香具有强烈的芳香气味,有兴奋强身作用。当身体疲劳时,食丁香火锅能使人精神振奋,增强全身活力,消除疲劳。
鸽蛋桂圆枸杞汤
原料:鸽蛋5只,桂圆肉lOg,枸杞lOg,远志3g,枣仁3g,当归6g,白糖适量。
制作:将原料洗净放人锅内,加入适量的清水,慢火煮至鸽蛋熟后,放人白糖即可食用。
功效:补肾,养心,安神。鸽蛋性味甘平,含优质蛋白与脂肪,并含少量糖分、多种维生素,易于消化吸收。主要用于肾虚所致的腰膝酸软,疲乏无力,心悸失眠等症。
杞汁滋补饮
原料:鲜枸杞叶lOOg,苹果200g,胡萝卜150g,蜂蜜15g,冷开水150ml。
制作:将鲜枸杞叶、苹果、胡萝卜洗净切片,同放人搅汁机内,加冷开水制成汁,加入蜂蜜调匀即可。每日l剂,可长期饮用。
功效:强身壮阳,美颜,抗疲劳。枸杞叶味甘性平,能补肾益精,清热明目止渴。在工作过于劳累及运动过量时饮用,能消除困倦疲劳,恢复元气,增强健康。
刺五加五味茶
原料:刺五加15g,五味子6g。
制作:将刺五加、五味子同置茶杯内,冲入沸水,加盖闷15分钟即可。当茶饮,随冲随饮,每日l剂。
功效:补肾强志,养心安神。适用于腰膝酸痛,神疲乏力,失眠健忘,注意力难以集中等症。现代研究发现,刺五加含有五加苷、左旋芝麻素、多糖等。有较好的抗衰老、抗疲劳及强壮作用。能增强体力或智力,提高工作效率,并具有调节神经系统功用。此茶配以具有养心益智的五味子,有较好的益智强心,养心安神功效。
2、中医养生的基础理论依据是什么?
中医养生中华民族养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几千年来医药、饮食、宗教、民俗、武术等文化方面的养生理论。其内容不百外以下四点:1.顺其自然: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强调在养生过程中要符合自然规律度,不可违背自然规律。同时也要重视人与社会的统一协调,人要与自然环境统一,也要与社会统一。正如《黄知帝内经》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2.形神兼养:在养生过程中既要注重形体养护,更要重视精神心理方面调摄,道所谓“形神兼养”、“守神全形”、“保形全神”。3.动静结合:现代版医学主张“生命在于运动”,中医也主张“动则生阳”,主张运动健身,但中医养生也主张“动中取静”、“不妄作劳”。正如《周易外传》所权说“动静互涵,以为万变之宗”,《类经
3、中医养生主要是做什么养生的?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来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源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中医养生来自古代精华医学,当代中医水平有所下降,而古代中医值得后人继续开发和研究。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百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度。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如《内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故养生重在养心,保养知精、气、神。即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道、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4、传统养生保健的原理和特点
(一)中国传统养生原理(1)
1.什么是养生
养生,指合理选用各种保健方法,通过长期的锻炼和修习,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目的的技术和方法。养生是为了自身生存和健康长寿,根据生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进行的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活动。
2.什么是中医养生学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人类生命规律,总结中国历代心理、生理保健经验,研究养生理论和养生技术,以实现人类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长寿命的目的。中医特别重视“治未病”,注意预防疾病。
3.养康一体的对象
除了正常人养生以外,以下的三种人是养生的主要对象:
(1)年老体弱者:人类在衰老的过程中,机体脏器与器官的功能逐渐衰退,这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因此需要延缓衰老,提高年老体弱者的生活质量。善养生者寿。
(2)各种慢性病患者:此类患者病程缓慢进展或反复发作,致使出现功能障碍,而功能障碍又加重了原发病的病情,形成恶性循环。养生不仅能帮助患者的功能恢复,同时有助于防止原发病的进一步发展。对慢性病患者的养生必须有针对性,有相应的有效措施与方法。
(3)各类残疾者:包括肢体、器官和脏器等损害所引起的各类残疾者,也包括精神疾病患者的养生。
4.精、气、血、神是养生的基本要素
精,是构成人体及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有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之分。先天之精来自父母;人出生之后,从饮食中获得的营养精华称为后天之精,先天、后天之精互相转化,互相补充,成为生命活动的动力基础。
气,是推动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也是推动各种生命物质在人体川流不息的动力,是生命活力的根本保证。人体生命力的强弱、生命的寿夭,完全在于气的盛衰。生命是气的产物。
血,是滋养人体脏腑、组织、器官,保证人体新陈代谢的基本物质,是人体内化生精、气、神、乳汁、经血、精液、体液等生命物质的物质源泉。血总是与气相伴而行,相辅相成,互养互化,共生共荣。
神,是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运动、知觉等。神以精血为物质基础,精、气充盈,神就健旺。所以,生命的健康与否,可以通过神的状况来判断。
“精、气、神为人身三宝”,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一盛俱盛,一衰俱衰。
由此可见,生命活动,是由精、气、血、神以及脏腑功能状态决定的。精、气、血、神充足,脏腑功能保持正常的动态平衡,人体才会健康无病,不易衰老,寿命才能得以延长。
5.影响人寿的因素
长寿是人们追求的目标,而衰老则是人类正常生命活动的自然规律。合理的养生和康复措施,可以延缓生理性衰老,阻断病理性衰老(早衰)的进程,从而延长人的寿命。影响寿命、导致早衰的主要原因介绍如下:
(1)中医的认识
①精气不足:肾精匮乏,生命就会早衰。造成精气不足的原因主要有:先天不足(在母体内发育不良)、性生活过度(纵欲)、疾病消耗等。
②营养不良:饮食是人体获取养料的来源,营养不良,包括摄入不足和吸收不良两方面。
③五脏受损:心藏神,肝藏血,肺主一身之气,五脏受损,全身功能都会受到影响,必然影响寿命。
④情志过激:长期持久的精神刺激或突然受到剧烈的精神创伤,就会引起体内阴阳气血失调,脏腑经络功能紊乱,从而加速衰老。
⑤劳逸失度:过劳或者过逸都对健康不利,不利于健康长寿。
⑥遗传禀赋:先天禀赋强则身体壮盛,精力充沛,不易衰老。反之,衰老就会提前或加速。
⑦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不良都会危及健康,促进早衰。
(2)西医的认识
西医认为自然环境污染是导致多种疾病发生的原因,也是导致早衰的重要原因;还有心理(或精神)刺激;不良生活方式、饮食、营养失节、遗传、疾病和意外伤害等原因,都会导致早衰。当代科学对衰老的原因提出多种学说。
6.顺应自然,天人相应——中国传统养生的基本理念
在传统医学的理论体系中,顺应自然是养生理念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养生保健,还是疾病的康复,所有的方法和机能,都体现着与自然相适应的特点,也充满辩证的观点。
(1)天人相应
中医认为,人生于天地之间,一切生命活动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必须随时随地与其保持和谐一致,这就是“天人相应”的思想。在养生实践中,必须遵循这一基本法则,才能取得良好的养生效果。而“改造自然”、“挑战自然”、“战天斗地”之类的思想和行为,在养生领域是不应提倡的。我们要适应季节、把握时间、顺从地理、适应社会,从而顺应自然,頣享天年。
(2)形神合一
形,是指人的整个形态结构,即肌肉、血脉、筋骨、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等组织器官,和气血津液等基本营养物质,是人的物质基础;神,指情志、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又指生命活动的全部外在表现,是人体功能的反映。这二者的辩证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神本于形而生,依附于形而存在,形为神之基,神为形之主。
形为基础:“形”是“神”的物质基础,中医的“五神”(神、魂、魄、志、意)、“五志”(怒、喜、思、忧、恐),分别由五脏(心、肝、脾、肺、肾)所生成。“神”需要大量的气血精微濡养。
神为统帅:人体起统帅和协调作用的是心神。生命活动表现出的整体特性、整体功能、整体行为、整体规律,都由神志管理、协调、统一。因此,养生时要以“养性”、“调神”为先。
形神共养:形神共养,即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和复健,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摄养和康复,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身体和精神都得到均衡统一的发展。
(3)动静互涵
阳动阴静:脏腑器官属阴,以静为特征,功能活动属阳,以动为特征。保持动静协调状态,才能使各器官充满活力,从而推迟各器官的衰老改变。
动静相济:大多数养生家提倡动静结合,以达到形神共养的效果。动静兼修,动静适宜,是中国传统养生的重要原则。
(4)协调平衡
协调人体自身的生理功能状态及其与外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平衡机体各系统和组织器官间的正常功能,以及机体与外界的物质交换,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
中和是养生康复的最高准则。中医所有理论的核心,是《内经》提出的“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即强调“中和”、协调平衡的观念也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人体的功能失调、对称失衡、状态失稳,是导致人体生理功能低下和早衰、疾病的重要原因。
祛邪是平衡协调的重要环节。中医非常重视“祛邪”,而养生更重视体内正气来祛除病邪,这实际上也是调节平衡思想的反映。
(5)正气为本
现代的养生观念,已经不再仅仅强调补充机体营养物质。真正的健康状态,应该是人体脏腑各项功能的正常运转。正气为本,从中医的观念分析,就是充分发挥和加强脏腑功能,使精微生生不息,废物排泄有序,这才是抓住了养生的根本。只有扶正祛邪,扶正固本才能延年益寿。
7.中国传统运动养生的瑰宝---太极拳
中国传统运动养生抓住了精、气、神“三宝”,调意养神,以意领气,以气推动血运,以气导形,通过形体筋骨的运动,使周身经脉畅通,营养整个机体。
而太极拳正是中国传统运动养生的瑰宝,上述中国传统养生原理在太极拳中有全面体现。太极拳与五脏、气血、形体、精神均关系密切,故养生作用明显,深受大众欢迎。太极拳可增强心脏、肺脏、脾胃、肝脏及肾脏的功能,使体内气血运行通畅。因此,使人形神兼备,百脉流畅,内外相扣,脏腑协调,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之状态,从而增强人体免疫力,促进健康,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5、传统养生保健的原理和特点 ?
(一)中国传统养生原理(1)
1.什么是养生
养生,指合理选用各种保健方法,通过长期的锻炼和修习,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目的的技术和方法。养生是为了自身生存和健康长寿,根据生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进行的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活动。
2.什么是中医养生学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人类生命规律,总结中国历代心理、生理保健经验,研究养生理论和养生技术,以实现人类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长寿命的目的。中医特别重视“治未病”,注意预防疾病。
3.养康一体的对象
除了正常人养生以外,以下的三种人是养生的主要对象:
(1)年老体弱者:人类在衰老的过程中,机体脏器与器官的功能逐渐衰退,这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因此需要延缓衰老,提高年老体弱者的生活质量。善养生者寿。
(2)各种慢性病患者:此类患者病程缓慢进展或反复发作,致使出现功能障碍,而功能障碍又加重了原发病的病情,形成恶性循环。养生不仅能帮助患者的功能恢复,同时有助于防止原发病的进一步发展。对慢性病患者的养生必须有针对性,有相应的有效措施与方法。
(3)各类残疾者:包括肢体、器官和脏器等损害所引起的各类残疾者,也包括精神疾病患者的养生。
4.精、气、血、神是养生的基本要素
精,是构成人体及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有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之分。先天之精来自父母;人出生之后,从饮食中获得的营养精华称为后天之精,先天、后天之精互相转化,互相补充,成为生命活动的动力基础。
气,是推动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也是推动各种生命物质在人体川流不息的动力,是生命活力的根本保证。人体生命力的强弱、生命的寿夭,完全在于气的盛衰。生命是气的产物。
血,是滋养人体脏腑、组织、器官,保证人体新陈代谢的基本物质,是人体内化生精、气、神、乳汁、经血、精液、体液等生命物质的物质源泉。血总是与气相伴而行,相辅相成,互养互化,共生共荣。
神,是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运动、知觉等。神以精血为物质基础,精、气充盈,神就健旺。所以,生命的健康与否,可以通过神的状况来判断。
“精、气、神为人身三宝”,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一盛俱盛,一衰俱衰。
由此可见,生命活动,是由精、气、血、神以及脏腑功能状态决定的。精、气、血、神充足,脏腑功能保持正常的动态平衡,人体才会健康无病,不易衰老,寿命才能得以延长。
5.影响人寿的因素
长寿是人们追求的目标,而衰老则是人类正常生命活动的自然规律。合理的养生和康复措施,可以延缓生理性衰老,阻断病理性衰老(早衰)的进程,从而延长人的寿命。影响寿命、导致早衰的主要原因介绍如下:
(1)中医的认识
①精气不足:肾精匮乏,生命就会早衰。造成精气不足的原因主要有:先天不足(在母体内发育不良)、性生活过度(纵欲)、疾病消耗等。
②营养不良:饮食是人体获取养料的来源,营养不良,包括摄入不足和吸收不良两方面。
③五脏受损:心藏神,肝藏血,肺主一身之气,五脏受损,全身功能都会受到影响,必然影响寿命。
④情志过激:长期持久的精神刺激或突然受到剧烈的精神创伤,就会引起体内阴阳气血失调,脏腑经络功能紊乱,从而加速衰老。
⑤劳逸失度:过劳或者过逸都对健康不利,不利于健康长寿。
⑥遗传禀赋:先天禀赋强则身体壮盛,精力充沛,不易衰老。反之,衰老就会提前或加速。
⑦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不良都会危及健康,促进早衰。
(2)西医的认识
西医认为自然环境污染是导致多种疾病发生的原因,也是导致早衰的重要原因;还有心理(或精神)刺激;不良生活方式、饮食、营养失节、遗传、疾病和意外伤害等原因,都会导致早衰。当代科学对衰老的原因提出多种学说。
6.顺应自然,天人相应——中国传统养生的基本理念
在传统医学的理论体系中,顺应自然是养生理念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养生保健,还是疾病的康复,所有的方法和机能,都体现着与自然相适应的特点,也充满辩证的观点。
(1)天人相应
中医认为,人生于天地之间,一切生命活动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必须随时随地与其保持和谐一致,这就是“天人相应”的思想。在养生实践中,必须遵循这一基本法则,才能取得良好的养生效果。而“改造自然”、“挑战自然”、“战天斗地”之类的思想和行为,在养生领域是不应提倡的。我们要适应季节、把握时间、顺从地理、适应社会,从而顺应自然,頣享天年。
(2)形神合一
形,是指人的整个形态结构,即肌肉、血脉、筋骨、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等组织器官,和气血津液等基本营养物质,是人的物质基础;神,指情志、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又指生命活动的全部外在表现,是人体功能的反映。这二者的辩证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神本于形而生,依附于形而存在,形为神之基,神为形之主。
形为基础:“形”是“神”的物质基础,中医的“五神”(神、魂、魄、志、意)、“五志”(怒、喜、思、忧、恐),分别由五脏(心、肝、脾、肺、肾)所生成。“神”需要大量的气血精微濡养。
神为统帅:人体起统帅和协调作用的是心神。生命活动表现出的整体特性、整体功能、整体行为、整体规律,都由神志管理、协调、统一。因此,养生时要以“养性”、“调神”为先。
形神共养:形神共养,即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和复健,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摄养和康复,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身体和精神都得到均衡统一的发展。
(3)动静互涵
阳动阴静:脏腑器官属阴,以静为特征,功能活动属阳,以动为特征。保持动静协调状态,才能使各器官充满活力,从而推迟各器官的衰老改变。
动静相济:大多数养生家提倡动静结合,以达到形神共养的效果。动静兼修,动静适宜,是中国传统养生的重要原则。
(4)协调平衡
协调人体自身的生理功能状态及其与外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平衡机体各系统和组织器官间的正常功能,以及机体与外界的物质交换,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
中和是养生康复的最高准则。中医所有理论的核心,是《内经》提出的“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即强调“中和”、协调平衡的观念也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人体的功能失调、对称失衡、状态失稳,是导致人体生理功能低下和早衰、疾病的重要原因。
祛邪是平衡协调的重要环节。中医非常重视“祛邪”,而养生更重视体内正气来祛除病邪,这实际上也是调节平衡思想的反映。
(5)正气为本
现代的养生观念,已经不再仅仅强调补充机体营养物质。真正的健康状态,应该是人体脏腑各项功能的正常运转。正气为本,从中医的观念分析,就是充分发挥和加强脏腑功能,使精微生生不息,废物排泄有序,这才是抓住了养生的根本。只有扶正祛邪,扶正固本才能延年益寿。
7.中国传统运动养生的瑰宝---太极拳
中国传统运动养生抓住了精、气、神“三宝”,调意养神,以意领气,以气推动血运,以气导形,通过形体筋骨的运动,使周身经脉畅通,营养整个机体。
而太极拳正是中国传统运动养生的瑰宝,上述中国传统养生原理在太极拳中有全面体现。太极拳与五脏、气血、形体、精神均关系密切,故养生作用明显,深受大众欢迎。太极拳可增强心脏、肺脏、脾胃、肝脏及肾脏的功能,使体内气血运行通畅。因此,使人形神兼备,百脉流畅,内外相扣,脏腑协调,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之状态,从而增强人体免疫力,促进健康,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6、中医的原理是什么?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开创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医理论,通常称为中医基础理论,简称“中基”。它是以天人合一的叁个哲学观的整体理念与辨证论治、相似观(分形观)的循证观点为最大特色的祖国传统医学体系的基础与核心。中医基础理论的学说主要包括分形阴阳五行学说,藏象五系统学说(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五运六气学说,气血精津液神学说(气:信息-能量-物质学三元-多元说),体质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及养生学说,分形经络说等,其中以藏象学说为核心,信息-能量-物质学说为基础,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并用于指导临床诊疗活动。
7、请教养生之道及其原理
在生活中,不少人都将养生之道等同于养生之术,其实不然。中医将养生的理论称为“养生之道”,而将养生的方法称为“养生之术”。
养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几千年来医药、饮食、宗教、民俗、武术等文化方面的养生理论。其内容不外以下四点:
顺其自然:
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在养生的过程中,既不可违背自然规律,同时也要重视人与社会的统一协调性。正如《内经》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形神兼养:
在养生过程中既要注重形体养护,更要重视精神心理方面的调摄,正所谓“形神兼养”、“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
动静结合:
现代医学主张“生命在于运动”,中医也主张“动则生阳”,但也主张“动中取静”、“不妄作劳”。
审因施养:
养生不拘一法、一式,应形、神、动、静、食、药……多种途径、多种方式进行养生活动。此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时之不同用不同的养生方法,正所谓“审因施养”和“辨证施养”。
而“养生之术”则是要求在养生之道的指导下,方能实施。其内容囊括了以下七方面:
神养:
包括精神心理调养、情趣爱好调养和道德品质调养等方面。多涉及了中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内容。
行为养:
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为调养。
气养:
主要为医用健身气功的“内养功”。多涉及了中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形养:
主要包括形体锻炼及体育健身活动。多融合了医学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食养:
为中医养生之术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应用范围较广,适应人群也较多。主要内容为养生食品的选配调制与应用,以及饮食方法与节制等。内容包括了医、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
药养:
主要内容为养生药剂的选配调制。其制剂多为纯天然食性植物药;其制法也多为粗加工调剂;其剂型也多与食品相融合。因此,中医常有“药膳”之说。
术养:
是以上养生之术以外的一种非食非药的养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拿、针灸、沐浴、熨烫、磁吸、器物刺激等疗法进行养生。主要涉及医药文化。
总之,养生的特点就是要强调在养生之道和养生之术基础上的“因人施养”,在群体中并不强求统一性。例如,甲需要重点形体养护;乙需要着重调理饮食;而丙则需要着重调摄精神等,如果我们对甲乙丙三人不分青红皂白,一律要求他们加强形体锻炼或一律改变某种饮食结构,或一律静坐练习气功就不一定符合每个人的养生需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