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灵山老母的传说在哪里
灵山老母(青霄元君)是中国道教高级别女神之一,全称为福慧圆满大慈大悲灵山老母,俗称灵山老母,灵山娘娘,灵山老母菩萨。民间传说老母为佛道双修,一般称为灵山老母菩萨。有传说白娘子白素贞是其门徒,其信仰远至东北、美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方。
关于老母说法主要有“青海说”和“山东即墨”两种身世:
(一)青海说: 中国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四周的山麓就像一朵盛开的八瓣莲花,因此,被称为“莲花山”。据传宋朝有位女仙于农历六月十九在此修仙成道名为一枝花,虽为道家神仙也示现为佛教的菩萨相。于千百年间常显圣护持一方民众,降妖捉怪,寻声救苦为众生治病救难,渡化有缘人。十分慈悲灵验。青海人俗称灵山老母菩萨,供奉于当地城隍庙等很多寺院。至今香火鼎盛,有求必应。 灵山老母菩萨
有诗赞:
青海圣地莲花山 灵山老母乘道船 清净庄严无以比 普渡众生誓愿先
行医救苦渡劫难 化尽因果宿世缘
莲花手印降妖魔 一杆拂尘三界安
佛道双修弘正法 惩恶扬善天地间
咒语:灵山老母来帮忙 求药问诊
莲花山
(二)山东说:
圣母殿主神青霄元君,亦称灵山老母,据明万历年间祭酒周如砥所记,万历年重修灵山祠时,掘得元君遗壳,并一石碑。《元君碑记》载,周元王五年,招远女子王氏,童养于即墨金门姑母为媳,貌甚丑陋,朝打暮骂,不得安宁,元君初无怨色,一日汲水于山之东,遇仙人点还其真容,于四月十五日这天登山顶,坐化于大石之上,得仙为“青霄元君”。后人遂立祠祀之,并以四月十五日为灵山庙会日。
灵山,原名零山,又名灵芝山,均因其形而得名,后因香火之盛,称之为“灵山”,素以“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仙山圣母”而闻名遐迩。整个山由三个山包自东而西排列而成。灵山座落在即墨城北10公里处灵山镇之南。海拔154.6米,东经127°27',北纬36°32'。204国道沿山脚下穿过,是青烟、青石两条公路干线之间的制高点,又是城北屏障。 灵山山上山下,树木葱茏,风景秀丽,实为旅游胜地。晴日,登望海石,东南而望可观大海;阴霾天气,山顶云缭雾绕,聚而不散,称作“灵山戴帽”。春秋时节,百鸟翔集,盘旋欢叫,时有全身赤红的“火狐狸”穿跃林间。 灵山不惟自然风光秀丽,且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庙宇建筑别具一格,且规模宏大壮观。更有许多灵山圣母的传说穿插其间。 寺庙外围墙壁上的灵山老母图
灵山庙宇相传创建于周元王5年,即公元前471年,唐朝及明朝万历年间,经过了两次大的修复。自清朝道光、咸丰年之后已毁败,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复重修复扩大至今日规模。修复后的灵山庙宇计有圣母殿、眼光殿、疹痘殿、送生殿、催生殿、百子殿、泰山老母殿、无生殿、龙王殿、耳光殿、三神总殿、十八只手殿,以圣母殿最大也最富丽堂皇。 灵山有十大景观: 青霄遗壳:在西山之巅。 酆都城:在西山半坡之阴,远视周石如墙,近视散乱无纪,西南门一石最高,俗称鬼王。 聚宝盆:在山前。 望海石:圣母殿之左,有石高不盈丈,晴日,登石可观大海。 黑虎泉:位于西山西北麓,据传当年有虎引道而掘得此泉。 仙人洞:在东山之西腰,高可坐,阔容三四人,当地人相传风雨不入其中。 玉女盆:在西山西半峰,有石高及背,石面有水一泓,盈盈无源,旱涝不减不溢,长年不竭,相传可洗目疾。 扁担眼:东山东麓,石崮上一窟仅容伸进一手,其水不减不溢,以毛巾拭之,须臾水满如初。传为二郎 担山时,扁担一插所致。 孙膑牛迹:西山之西,有牛迹宛然于石面上,相传为孙膑独角青牛所踏之处。 铁耙齿:东山峰石面之上,有一石长出,形似耙齿。 新开辟聚仙洞一处,内有送子观音、八仙过海、哪吒闹海等景观。
2、唐师徒四人来到灵山脚下唐僧是如何脱胎换骨登上灵山的?
唐僧师徒四人来到灵山脚下,唐僧是如何脱胎换骨登上灵山的,唐僧是脱掉了身上的袈裟和衣服,在水里洗个澡,然后脱胎换骨登上灵山。
3、唐僧取经的灵山是那里
灵山,指的是印度的灵鹫山,坐落在印度恒河平原、比哈尔邦那兰陀和菩提伽耶之间,是印度佛教的圣地。灵鹫山山势奇特非凡,峰峦众多,周围都是一马平川,惟有此山以及跟前的几座小山挺拔而立。正峰峰顶矗立着一块岩石,形似鹫头,故名灵鹫山。
山顶上有一座古平台,是当年佛祖与诸弟子结集和讲经说法之地。相传,如来曾在这里讲过着名的《法华经》,如今这里只剩下了一块光秃秃的基石。通往平台的崎岖山路上还建有一座石桥,桥头立有“灵山桥”石碑。山坡旁石窟很多,都是当年众僧居处修行所在。
山顶还有一座白塔,塔前石香炉上刻有中文“灵山”二字。中国晋朝高僧法显和唐朝高僧玄奘都曾云游到此。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描写灵鹫山的景色时写道:“接北山之阳,孤标特起,既栖鹫鸟,又类高台,空翠相映,浓淡分色”。
此山是佛祖释迦牟尼曾经居住近五十年,修行、讲法和集结弟子的地方。灵鹫山与中国还有一段渊源。中国杭州灵隐寺后面有一座飞来峰,关于此山的名称由来,相传东晋时,印度高僧慧理来杭州,看到这山千洞百孔,怪石嶙峋,和故乡的灵鹫山形貌相似,就说这是从印度飞来的,始而得名。
4、《灵山》最后出现的梅溪是穿越前的梅溪吗?
两个梅溪是徐公子在灵山中玩的最大的一个局,是挺有意思的。
梅溪在天庭上被青帝用句芒之心打掉一缕元神,直接打到了千年之后,诞生于某户人家。
随即遭遇洪灾,被梅家原的人救起,因此第一个梅溪的亲身父母不可考。
(论证过程:可别说一缕元神直接转为一个活生生的小孩,没那回事。纵观四部曲所有设定,都没那种说法,神游中那个望天吼的完整元神都得是借了身体而重生的。另,为什么说是一缕元神呢?因为风君子看他不是当世之人,而且貌似神魂有缺陷,具体哪儿说的忘记了)。
第一个梅溪在失去句芒之心后,完全消散,元神回归到熟睡中的梅振衣。梅振衣醒来。
(杯具说梅振衣从来没穿越过,就是一个梦,这是错误的,因为梦终归是虚幻,就似是妄境,不可能对真实世界产生互动和影响,但是第一个梅溪是的的确确在现代社会中生活了二十多年,梅振衣千年之后亲眼所见)。
梅振衣过了千年之后,真真切切看到了当时穿越的情景,也明了了前因后果。终于明了来处去处,解答了心中最深处的一个疑问,就是自己的穿越到底是怎么回事。
(自己的穿越经历到底是怎么回事,其实一直是梅振衣内心最深刻的疑问。孙思邈教导他见怪不怪,而且原文中,孙思邈也是说:那你就当做是一个梦。也就是说,一直以来这个问题就没有真正解决,但是梅振衣能够放下了,不纠缠于此,继续前进。为什么用见怪不怪这个心法暂时解决了穿越问题?关于见怪不怪的论述,我也在一个回帖中有过,呵呵)。
梅振衣终于确证了来处去处之后(即使凭梅的本事猜到或者想到是这回事,也得亲眼看到才算是确证,否则终归是虚妄想象),境界进一步圆满,微微一笑,斩出一个历世化身,继续梅溪的生活……
(另,斩出历世化身总有其目的,或者说愿心。其实,这既算梅振衣的愿心,也算满足一下我们广大读者的愿心——到底是什么呢?就是让梅溪继续在现代过完这一世。梅振衣毕竟有现代生活二十多年的经历,混的还不错,当然继续看看现代生活这一世有什么精彩经历,将来会怎么样,这是梅振衣和读者们都想知道的。不是有读者很惋惜的说过吗,就算是梅溪穿越前的经历,也都很精彩,继续下去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也会很有趣呢。)(可是第二个梅溪的经历怎么样呢?作者没写。可是别忘了,观众人如一人,观众生如一生……经常一想要知道第二个梅溪继续的经历,我就对自己将来的生活有了深深的兴趣呢……)
其实一些细节还可以继续展开讨论,这里就不多啰嗦了^_^
5、西游记灵山取经那段,释迦牟尼说弟子向唐僧一行索要财物是奉了自己的令.这个在实际的佛教传说中是真的吗?
小说家言,因为小说与宗教是两脉,所以这个情节在宗教传说中是没有的。小说这样写主要是为凸显磨难不可避免这一主题。
6、灵山老母的山东说
圣母殿主神青霄元君,亦称灵山老母,据明万历年间祭酒周如砥所记,万历年重修灵山祠时,掘得元君遗壳,并一石碑。《元君碑记》载,周元王五年,招远女子王氏,童养于即墨金门姑母为媳,貌甚丑陋,朝打暮骂,不得安宁,元君初无怨色,一日汲水于山之东,遇仙人点还其真容,于四月十五日这天登山顶,坐化于大石之上,得仙为“青霄元君”。后人遂立祠祀之,并以四月十五日为灵山庙会日。
灵山,原名零山,又名灵芝山,均因其形而得名,后因香火之盛,称之为“灵山”,素以“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仙山圣母”而闻名遐迩。整个山由三个山包自东而西排列而成。灵山坐落在即墨城北10公里处灵山镇之南。海拔154.6米,东经127°27',北纬36°32'。204国道沿山脚下穿过,是青烟、青石两条公路干线之间的制高点,又是城北屏障。 灵山山上山下,树木葱茏,风景秀丽,实为旅游胜地。晴日,登望海石,东南而望可观大海;阴霾天气,山顶云缭雾绕,聚而不散,称作“灵山戴帽”。春秋时节,百鸟翔集,盘旋欢叫,时有全身赤红的“火狐狸”穿跃林间。 灵山不惟自然风光秀丽,且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庙宇建筑别具一格,且规模宏大壮观。更有许多灵山圣母的传说穿插其间。
灵山庙宇相传创建于周元王5年,即公元前471年,唐朝及明朝万历年间,经过了两次大的修复。自清朝道光、咸丰年之后已毁败,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复重修复扩大至今日规模。修复后的灵山庙宇计有圣母殿、眼光殿、疹痘殿、送生殿、催生殿、百子殿、泰山老母殿、无生殿、龙王殿、耳光殿、三神总殿、十八只手殿,以圣母殿最大也最富丽堂皇。 灵山有十大景观: 青霄遗壳:在西山之巅。 酆都城:在西山半坡之阴,远视周石如墙,近视散乱无纪,西南门一石最高,俗称鬼王。 聚宝盆:在山前。 望海石:圣母殿之左,有石高不盈丈,晴日,登石可观大海。 黑虎泉:位于西山西北麓,据传当年有虎引道而掘得此泉。 仙人洞:在东山之西腰,高可坐,阔容三四人,当地人相传风雨不入其中。 玉女盆:在西山西半峰,有石高及背,石面有水一泓,盈盈无源,旱涝不减不溢,长年不竭,相传可洗目疾。 扁担眼:东山东麓,石崮上一窟仅容伸进一手,其水不减不溢,以毛巾拭之,须臾水满如初。传为二郎 担山时,扁担一插所致。 孙膑牛迹:西山之西,有牛迹宛然于石面上,相传为孙膑独角青牛所踏之处。 铁耙齿:东山峰石面之上,有一石长出,形似耙齿。 新开辟聚仙洞一处,内有送子观音、八仙过海、哪吒闹海等景观。
7、道教在唐朝被奉行为国教,这背后有什么原因?
道教是中国真正的地方宗教,始建于东汉末年在道教创立之前,有很多关于老子修炼的传说。基于人们对老子的崇拜,在道教创立之初,老子被尊为创始人,被称为“至高无上的主”。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官场阶层的人生哲学与道教自然无为、崇拜黄老等道教理论相对一致,道教思想受到广泛关注,进一步推动了道教的发展。
1.道教的全盛时期。
李氏家族在获得唐朝政权后,为了巩固政权,宣布自己是圣人老子李丹的后代,于是奉行拜道政策。唐高祖、唐太宗称老子为“先祖之神”,唐高宗追称老子为“太上玄元帝”。在这一点上,道教在唐代被视为民族宗教,并享有很高的尊重。
2.在国家的支持下。
唐代成为中国道教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王朝,特别是唐玄宗时期的开远,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为道教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文化基础。作为道教的皇帝,许多学者将他定义为道教帝王,并总结出几项主要成就,即大力支持道教,尊崇道教经典,善待道教女冠,封印灵山神迹,普及道观等。玄宗一生信奉道教,尤其是登基以后。
就连杨贵妃的绰号“太宗”也是唐玄宗给的。这显示了唐玄宗的狂热。唐玄宗除了尊崇老子外,还尊崇其他早期道教流派的代表人物。例如,五斗米道教的创始人张道岭被称为“大师”,茅山道教的创始人陶宏景被称为“大保护者”。
唐玄宗有一个梦想,一群神仙从天而降,聚集在一个美丽的地方,那就是他们的家。当他醒来的时候,道士玄宗按照他的梦想派使者到全国各地访问。巧合的是,不久我们发现一个叫洛川的地方与唐玄宗的梦想不谋而合。更奇怪的是这里发现了27尊玉雕。
8、《灵山》孙思邈送给梅振衣的三个告诫是什么
第一知卷:养生主 043回、道心应住如神在,分别歧路问灵台
第一句话道是评价吕纯阳时说的“你莫管他是仙是凡,就看他如何行事而已。”
第二句话是在梅振衣路遇钟离权之后说地“你已在悟道中途,那就守好心中回所悟之道,见怪莫怪便是。”
第三句话就是临别时传灵山心法之前说的“莫说是师父答我,就算漫天神佛,在传人心中也要做到在与不在,并无分别。”
9、灵山老母的来历
圣母殿主神青霄元君,亦称灵山老母,据明万历年间祭酒周如砥所记,万历年重修灵山祠时,掘得元君遗壳,并一石碑。《元君碑记》载,周元王五年,招远女子王氏,童养于即墨金门姑母为媳,貌甚丑陋,朝打暮骂,不得安宁,元君初无怨色,一日汲水于山之东,遇仙人点还其真容,于四月十五日这天登山顶,坐化于大石之上,得仙为“青霄元君”。后人遂立祠祀之,并以四月十五日为灵山庙会日。
P.S.
灵山,原名零山,又名灵芝山,均因其形而得名,后因香火之盛,称之为“灵山”,素以“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仙山圣母”而闻名遐迩。整个山由三个山包自东而西排列而成。灵山座落在即墨城北10公里处灵山镇之南。海拔154.6米,东经127°27',北纬36°32'。204国道沿山脚下穿过,是青烟、青石两条公路干线之间的制高点,又是城北屏障。
灵山山上山下,树木葱茏,风景秀丽,实为旅游胜地。晴日,登望海石,东南而望可观大海;阴霾天气,山顶云缭雾绕,聚而不散,称作“灵山戴帽”。春秋时节,百鸟翔集,盘旋欢叫,时有全身赤红的“火狐狸”穿跃林间。
灵山不惟自然风光秀丽,且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庙宇建筑别具一格,且规模宏大壮观。更有许多灵山圣母的传说穿插其间。
灵山庙宇相传创建于周元王5年,即公元前471年,唐朝及明朝万历年间,经过了两次大的修复。自清朝道光、咸丰年之后已毁败,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复重修复扩大至今日规模。修复后的灵山庙宇计有圣母殿、眼光殿、疹痘殿、送生殿、催生殿、百子殿、泰山老母殿、无生殿、龙王殿、耳光殿、三神总殿、十八只手殿,以圣母殿最大也最富丽堂皇。
灵山有十大景观:
青霄遗壳:在西山之巅。
酆都城:在西山半坡之阴,远视周石如墙,近视散乱无纪,西南门一石最高,俗称鬼王。
聚宝盆:在山前。
望海石:圣母殿之左,有石高不盈丈,晴日,登石可观大海。
黑虎泉:位于西山西北麓,据传当年有虎引道而掘得此泉。
仙人洞:在东山之西腰,高可坐,阔容三四人,当地人相传风雨不入其中。
玉女盆:在西山西半峰,有石高及背,石面有水一泓,盈盈无源,旱涝不减不溢,长年不竭,相传可洗目疾。
扁担眼:东山东麓,石崮上一窟仅容伸进一手,其水不减不溢,以毛巾拭之,须臾水满如初。传为二郎 担山时,扁担一插所致。
孙膑牛迹:西山之西,有牛迹宛然于石面上,相传为孙膑独角青牛所踏之处。
铁耙齿:东山峰石面之上,有一石长出,形似耙齿。
新开辟聚仙洞一处,内有送子观音、八仙过海、哪吒闹海等景观。
10、灵山寺的历史
灵山古刹旁边的读易洞地势险峻,苍松蓬毕,相传唐朝李世民的军事刘文静曾隐居灵山,在此苦心钻研《易经》,因受灵山佛祖点播,矛塞顿开,随后辅佐李世民一路拼打、夺取天下。后人为了纪念此地,命名该洞为读易洞,也成为千百年来历代文人墨客来此游览、求学上进的祈祷殿堂。读易洞的前面是八卦井。黝黑的方石井口,一股甘泉,清澈见底,时而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话说释迦如来诞生之日,太上老君委派大弟子广成子前往灵山代他为佛祖祝寿,并派阿难尊者一路陪同游玩灵山,广成子来到灵山后,见到此地盛世绝景,只贪婪享受灵山风光,一不小心失落了阴阳八卦镜,后来此镜经日月造化成为此井,世人取名为“八卦井”。山顶南侧有一十几平方米的两块巨石重叠置放。这就是所谓的解愠台,依稀能见到“解愠台”的古代碑刻痕迹。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台名也来自于此。此地三面靠山,一面深临峡谷,谷深百米。登上此台可远观太山之顶,白云漂浮,若隐若现,清风徐来,栩栩如生;谷底潺潺流水,琴声悦耳。站立此地,眺望远方,虚若怀古,清新怡人。“解愠台”也曾经记述过动听的故事。西汉时期号称“禹后一人”、“江南大禹”、“治水英雄”的张渤工作勤恳、廉洁奉公。他为了解决一方百姓的治水困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经费紧张,再加上朝廷的高压政策要求,一日,张渤便来到此地寻心解闷。恰在此时,一仙女下凡来到灵山,看到张渤在此踌躇万分,询问其原因后被张渤为民解患的思想所感动,仙女随即借天神之灵,帮助张渤解决家乡治水患难之难题。张渤见此情景,万分感激,二人心有灵犀,情投意合,之后便接成夫妻。后人每逢游玩此地当得知此典故时,便会尤然而生“千古凝成风雨台,登高生趣顿开怀;循眸四野风光美,此处舒心喜自来”的美好心情。从解愠台西南侧俯首望去,映入眼帘的便是著名的仙龟托经石,走进细看,形象逼真。传说唐玄奘去西天灵山取经,长途跋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历经了八十苦难到达西天灵山,他们师徒四人取得真经后欢乐开怀,正满载经书返回东土大唐,此时佛祖掐指一算,玄奘法师应有九九八十一难方能修成正果,于是就命仙龟回通天河等候玄奘法师师徒四人并送其过河,并告知还得让玄奘接受沉入河中一难,当玄奘法师师徒四人重新回到通天河时只见河水奔腾汹涌、浩瀚无边,无法过河,此时突然见仙龟重现相助,感激不尽。谁知仙龟已早领佛旨,在此等候。此势正为仙龟拖着三藏十二部经书回望灵山等候佛祖下令,世人因此命名此石为“仙龟拖经石”。此地又称“书云笔”,从下方仰望,形似圆形石柱,拔地而起十多米高,一米多直径,顶端有一草丛,恰似一支毛笔。据传闻,万年前,女娲娘娘炼石补天,曾用此笔粉刷石缝,画上云彩,是同天地共存的一支神笔。 与解愠台两两相望的是一群错落有致的巨石群,这就是闻名已久的棋盘山。如果说,灵山是郎才,那棋盘山就是女貌,天造地设的一对俊男靓女。可谓“千年亘古不分离,爱情之深永相厮”。该山上的棋盘石背倚大山,前临悬崖峭壁,一根根巍然耸立的石柱如刀切斧辟,干净利落,巧夺天工,尽善尽美。相传文殊、普贤二位菩萨来灵山听佛祖说法时,在此间休息对棋。当时有一樵夫上山打柴,来此地观看二位年轻人下棋,正当樵夫看的入神时,二位年轻人便问那樵夫:“你上山来干什么” ?樵夫说:“打柴啊”,文殊就说:“你知道现在什么时候了吗?你家已经有几个月没柴烧了”。此时,樵夫恍然大悟,原来这二位年轻人却是传说中天上的神仙啊。从此后便有了“天上一天,人间一年”的传说。棋盘山顶正中央有一巨石,高约5米,重约数百吨,四方而无棱角,形似钟鼓。相传鲁班公孙输曾来灵山朝拜佛祖因走错了路而来到此地,发现对面就是灵山,面对数百米悬崖怎能到达对面的灵山呢?此时他灵机一动,如果能架起一条通往灵山的石桥就好了,于是找来了这块巨石,将其般到山顶作为桥墩,随后四处寻找但却未找到长达200多米的石条作为桥面,故当时此桥未架成,至今还留下“仙桥墩”。 两座山峰之间便是数百米深的灵溪大峡谷。溪水急驰飞奔而下,自然形成三大瀑布、三大叠水、三大连泉等八大景观,山清水秀,景色迷人。还有活佛洞、仙掌石、天鹅宝蛋、海狮沐日、百步九道桥及丁公潭等七十二景,无不处处绝妙,梦幻迷人。神奇的灵山以蓝天为纸,海水为墨,尽绘一幅胜似仙境的人间美景。唐贞观4年,相传地藏菩萨化身新罗国王子金乔觉渡海来到中国求法,曾来灵山修行,后人于贞观年(公元627~650)年间,在此建寺,命名为“广瑞禅院”。自此,这里成为释迦胜地,佛祖道场,历逾千载,高僧辈出。唐代的高僧慧琳法师曾来灵山学习三藏,为了弘扬佛法,并在此扩建寺院;随着时光的延续,宋代佛教领袖宗杲大师也因佛缘来到灵山修行并任住持,使灵山名声大振;到了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46年),住持慧广法师因衷爱灵山的优美风光和灵气而在此大兴寺院,自此,灵山的香火也更加旺盛。据说,当年古刹门口有一龙潭,每逢干旱时节,远近的农民都来此向龙王求雨,有求必应;这里的潭水甘甜可口,能治百病,为民消疾解忧,造福一方百姓。千百年来,数代墨客来此观光游览、留念往返,并留下了优美的诗篇。古人云:“万山回合白云深,古刹潇潇竹树荫。绝壁悬流高万丈,参天怪石拥千寻。登台长啸惊林麓,把酒高歌慨古今。一片花开春欲尽,东风啼鸟自知音”。广德的故土、曾经的灵山古刹寺深庙大,气象非凡,昔日的繁华依然萦绕在世人的耳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