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夏季养生之心理篇

夏季养生之心理篇

发布时间:2020-07-11 02:58:33

1、夏季养生特点有哪些揭秘

夏季是“天地气交,万物华实”的季节,黄帝内经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观点百,夏季与五赃的心相应,气候炎热,汗液外泄,度易耗伤心气,所以夏季要重视养心,养阳为夏季养生的关键。 夏季养生小常识之按摩知保健:夏季在人体主心、脾,故心、脾气自然旺于冬季,而热、湿邪最宜伤及心脾两赃,使心、小肠、脾、胃的功能失职,故夏道季的按摩养生应以心、小肠、脾、胃经上的穴位为主。可选用阴郄、丰隆、三阴回交、梁丘、足三里、后溪,肾俞,命门,关元,百会,劳宫,合谷,天枢,上巨虚,膈俞、脾俞答等穴进行按摩。

2、试述夏季养生-心理保健、起居保健、饮食保健、运动保健

夏季养生: 一年四季中,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此时是人体新陈代谢的时期,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活跃于机体表面。要补充足够的蛋白质,以鱼、肉、蛋、奶和豆类中的蛋白质为好。另外,还要补充维生素,夏天人体维生素需要量比普通标准要高一倍或一倍以上。
夏季饮食调养,除了要注意补充一些营养外,还必须多吃一些能够清热、利湿的食物。一般来说,夏季多吃些下面食物有助于养生:

1. 苋菜、莼菜、空心菜、马兰头、番茄、茄子、鲜藕、绿豆芽、丝瓜、黄瓜、冬瓜、菜瓜、苦瓜、香菇、紫菜、海带等。

2. 西瓜、梨、甜瓜、桃、杨梅、乌梅、草莓、李、红枣等。

3. 绿豆、赤豆、小米等各种主食均可,适当食用粗粮和豆制品。

4. 猪瘦肉、牛肉、鱼肉、鸡肉、鸭肉、动物肝脏等,奶及奶制品,咸鸭蛋、咸鸡蛋、松花蛋、蛋黄等蛋类。

心理保健http://.baidu.com/question/59370437.html?an=0&si=3&wtp=wk
起居饮食保健http://.baidu.com/question/8108504.html?an=3&si=2
运动保健http://.baidu.com/question/18096801.html?an=1&si=2&wtp=wk

3、夏季养生应该以养心为主,具体怎么做?

  无论在哪个季节,养生都是很重要的,在这个炎热的夏天,人们常常会感到身心不宁和心心烦气躁,这多半是因气候因素所致,炎热的天气使得人们陷入一种“病态”的亚健康状态中,因此在夏季里养生,讲究的是养心,养生重点也应放在养心这一点上。那么,夏季养心应该怎么做呢?下面我们就来为大家详细介绍。

  1.饮食养心:夏季养心可以从饮食上做起。因为夏季容易心气旺,出汗多,伤气阴,所以夏季养心在饮食上不宜过于油腻,反而可以食用清淡少油的食物。如是食用谷物、豆类、蔬菜等。另外,中医认为苦味入心,夏季多吃苦菜也是不失为养心方法,如苦瓜、苦苣、莴苣等。

  2.运动养心:在夏天,很多人由于气候因素而疏于运动,其实在中医看来心主汗液,汗为心之液,所以夏季大量出汗容易加重心气不足现象。但是完全的不运动反而会伤心气。所以,夏季晚上的运动要适可而止,不宜进行剧烈运动,如可以选择瑜伽、散步、打太极等运动方式3.静养心:自古以来,我国就有静心打坐以修身养性的说法,而在《医钞类编》中也有提到“养心在凝神,神凝则气聚,气聚则形全。”避免情绪过于激动,情绪起伏,也是夏季养心的一种方法。而且,情绪稳定,还有助于内分泌平衡,血压稳定,避免诱发心脏疾病。另外,夏季晚上过于激动也不利于入睡和拥有高质量的睡眠。

以上就是有关“夏季如何养心”的详细介绍了,相信大家在看过后都知道应该如何养心了吧!由于夏季是最湿热的季节,因此在养生方面的禁忌也比其他季节要更多一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尤其要注意避免过度饱食,以免加重肠胃笑话的负担,此外,还应避免愤怒,以免急火攻心,不利于自身健康。

4、夏季怎样养生

5、1.为什么夏季养生要养心?夏季养生有哪些原则?

五行有金木水火土,五来脏有心肝脾肺肾,他们是相互对应的关系,中医养生讲究顺应四时,所以有,春养肝,夏养心,长夏自养脾,秋养肺,冬养肾。心属火,所以在夏天养心脏。夏季养生重在“清”饮食养生:食物宜清淡;情志养生:头脑宜清静 ;起居养生:环境宜清凉;运动养生:运动要清心 。

6、夏季养生有什么原则?

夏季气候由温转热,是万物茂盛秀丽的季节,艳阳普照,地气蒸腾,天地之气交合,此气候环境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十分有利,如能适应夏季气候,正确调养,就可使机体积蓄充足的阳气,从而提高人的抵抗能力,以适应秋冬之季气候的变化。

《养生论》上说:夏季称作蕃秀,天地之气相交,万物开花结果,人们应夜卧早起,沐浴朝阳,使心情平静,不要恼怒,使花成果,使气得泄,这就顺应夏季之气候,符合养生的规律。不然就伤心,到秋季就发生疾病,因为夏季养生之气储备不足,冬天到了病就会加重。书中还说:夏季天气炎热,应当吃豆类消暑,不可一味地饮用热食。不要饮温汤,不要吃得太饱,不要在湿处睡觉,不要穿湿衣服。

农历四月是夏季的第一个月,又称孟夏。这个月是天地交泰、万物开花的季节,应当晚卧早起,来接受天地之精气。不要大怒大泄,愤怒与发泄都会伤元气。衣服应当穿暖和。这个月肝脏功能渐渐减衰,心脏功能渐渐增生,应当增加酸味,减少苦味,来补肾助肝,调养胃气。要节制房事来壮肾水,应当静养来平息心火。

夏天喝水多,胃液易被冲淡,从而降低了胃液的杀菌能力,易使细菌进入肠道。湿热的气候环境适合细菌的生长繁殖,食物极易腐烂变质。因此,夏季更要把好病从口入关。夏季炎热,不能只图一时之快,过于避热趋凉。《颐身集》指出:“夏季心旺肾衰,虽大热,但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凉粉、冷粥。”不然,饮冷无度会使腹中受寒,导致腹痛、呕吐、下痢等胃肠道疾病,这对中老年体弱者尤为重要。此外,还应注意不在室外露宿,睡眠时不要用电扇直吹,避免在树阴下、水亭中及过堂风很大的过道久停,因老年人气血虚弱,加之夏天人体腠理开疏,如不留心防寒,很容易受风而患瘫,手足麻木,甚则半身不遂等。

从小暑至立秋,人们俗称“伏夏”,是全年气温最高,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根据“春夏养阳”的原则,中医养生家发现,一些冬季常发生的慢性疾病及一些阳虚阴盛的疾病,往往能够通过伏夏的调养,使病情好转甚至痊愈。

7、为什么夏季养生要养心,如何养心

 饮食养生:食物宜清淡

炎炎夏日里的饮食应以清淡质软、易于消化为主,少吃煎炸油腻、辛辣食品。清淡的饮食能清热、防暑、敛汗、补液,还能增进食欲。多吃新鲜的蔬菜瓜果,如冬瓜、苦瓜、西瓜、黄瓜等,既可满足人体所需营养,又可预防中暑。吃冷饮要适度,不可过多吃寒凉之品,否则会伤阳而损身。另外,吃些醋,醋既能生津开胃,又能杀灭病菌,预防胃肠道病。

 情志养生:头脑宜清静
盛夏酷暑蒸灼,人容易烦躁不安,生气易怒。所以首先要使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切忌烦躁不能自制,因躁生热,从而心火内生。要使心情像清彻平静的湖水一样,正如古人所说要“静养勿躁”,这样才能避免因情志诱发疾病。

起居养生:环境宜清凉
夏天不能整天倚赖空调,要趁着早晚气温稍低时,将门窗打开通风换气,避免室内空气的浑浊。尤其是下雨时及雨后,空气清新,含有丰富的负离子,这时应关掉空调,打开窗户尽情享受大自然赐予的精华。

运动养生:运动要清心
运动的目的就是要使心情平静,心静自然凉。高温炎热及伏天不宜远途跋涉,以免伤津耗气。可以选择在比较凉快的早晚练习中医的养生功,或漫步于江边湖畔,或在草木繁茂的园林散步,总之要多亲近大自然,不能因为怕热而只在有空调的健身房活动,在大自然中运动的收获是室内运动所无法比的。

夏季宜养心健脾,解暑化湿
中医学认为:“夏属火,其性热,通于心,主长养,暑邪当令。”是说心在五行中属火,火热之邪最容易损伤心,常导致心病,如有心神不安、心悸失眠、头昏目眩等心神不宁的症状。而且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夏天汗液大量排泄,不仅会损伤心气,还会导致心阴虚,这样更容易受到暑热邪气的侵犯,所以夏季宜注重养心。多吃一些清热解暑的食品,既能清解夏季高温天气带来的暑热,又能清泄身体产生的内热,也可服用辛凉散发或甘寒清暑的中药,如菊花、薄荷、荷叶、金银花、连翘,以利心火、散暑热。

夏季的最后一个月即长夏,与脾相应。这个时候天气闷热,阴雨不断,空气中湿度较重,人比较容易感受湿邪,而脾性喜燥而恶湿,一旦脾阳为湿邪所遏,超出了脾胃的适应能力,就会产生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脘腹胀满、四肢不温等寒中洞泄一类的脾病了。所以长夏饮食宜清淡,少油腻,少生冷,脾虚的人可以少食多餐,根据自己的饮食习惯适当吃些辣椒,增加食欲,帮助消化,抵抗湿邪对脾脏的侵扰。也可以服用健脾化湿的中药,如白术、莲子、茯苓、藿香、白豆蔻之类,既健脾胃,又祛暑湿。

与夏季养生之心理篇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