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内功养生心法

内功养生心法

发布时间:2020-07-10 17:06:28

1、内功心法有哪些 练内功需注意什么 内功怎么练

我练习的道家龙门派性命双修养生功,百每晚打坐入静百分钟,毫不夸张,进入状态的感觉是一种享受。练功需要注意的东西度很多,不是一句话就问说明白的,意守下丹田的意念似守非守只能意会不能答言传,自己慢慢领悟。总之,掌握正确的练功方法,慢慢领悟,每天同一时间坚持练功,疏内通大小周天,奇经八脉,十二正经。不同体质,意通和气通的时间不一样。坚持就是胜利!容

2、谁有正宗内功心法(要看的懂的)

《内功真传》又名《内功四经》,作者不详成书年代也不详。清代郎琊人王南溪整理注释并传于世。
此书自南溪之徒宗景房公开后,数百年间影响甚微,鲜为人知。后此书流入形意门中,而促成宋氏形意之名震武林,至此才书因拳显、名因人重,《内功四经》才真正成了"内功圣经"。
近年来《内功四经》频频见诸书刊,武人大都奉若神明,但是迄今为止,《内功四经》的文字一起没有人用白话译读,其内功的练法也一直没有见人用白话详加说明。与此情况相伴的是二十几年来中国武林似未闻有哪门拳学用此《内功真传》来指导自己的学术实践,似乎也未闻哪个人用此《内功真传》练成了绝顶内功的。
这是怎么一回事?一方面是顶礼膜拜推崇备至,一方面是不知所云不见其功,不管怎么说,这种现象都不为正常。
在发现了这种奇怪现象之后,我不禁产生了一种好奇之心,于是本着对文化遗产负责对学科学术负责对生活现实负责的态度,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尽自己所能,试着对《内功四经》进行了研读、判读、整理和解读。
同样一本书,一段文字,由于读者底蕴不同学识不同观念不同,见仁见智便各有特色,也可以说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读法,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见解。同样的道理,我对《内功四经》的解释,只是也只能代表我个人的意见,也不一定正确,仅仅是公开一家之言,与朋友共享一点读书的心得体会而已。倘若薄言或中,不致误人,则本从幸甚!倘若此举纯属以其昏使人昭昭,但得名家批评赐教,则本人幸甚、读者幸甚矣!
一、《内功四经》原文
1、内功经
内功之传,脉络甚真;前任后督,行气滚滚;井池双穴,了劲循循。千变万化,不离乎本,得其奥妙,方叹无垠。龟尾升气,丹田练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
既明脉络,次观格式;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胸出而闭,背平而正,足坚而稳,膝屈而伸,裆深而藏,肋平而张。
既明格式,下言气窍:气调而匀,劲松而紧,缓缓行之,久久功成。先吸后呼,一出一入;先提后下,一升一伏;内收丹田,气之归宿,吸入呼出,勿使有声。下收谷道,上提玉楼,或坐或立,吸气于喉,发意送下,渐至底收。升的升路,肋骨齐举;降的降所,气吞俞口。
既明气窍,再详劲诀:通、透、穿、贴、松、悍、合、坚。曰通,劲之顺也;曰透,劲之速也;曰穿,劲之连也;曰贴,劲之络也;曰松,劲之涣也;曰悍,劲之萃也;曰合,劲之一也;曰坚,劲之转也。
按肩以练步,逼臀以坚膝,圆裆以坚胯,提胸以下腰,提颏以正项,贴背以转手,松肩以出劲。曰横劲,曰坚劲,变之分明,横以坚济,坚以横用
五气朝元,周而复始,四肢元首,收纳甚妙。练神练气,返本还原,天地交泰,水升火降,头足上下,交接如神。静生光芒,动则飞腾,气胜形随,意劲神同。以神帅气,以气帅形,形随气腾。
劲诀既详,下言调气:每日清晨,或坐或立,闭目钳口,细调呼吸,一出一入,皆从鼻孔,而少时气定,遂吸气一口,默想真气自涌泉发出,升于两肋,自两肋升于前胸,自前胸升于耳后,渐升于泥丸百会穴;降气时,默想真气由泥丸降至印堂,至鼻,至喉,至脊背,透至前心,沉于丹田。丹田气足,自能复于尾闾,达于脊背,上升泥丸。周而复始,从乎天地循环之理也。
2、纳卦经
头颈效法乎乾,取其刚坚纯粹。
足膝效法乎坤,取其镇静厚载。
肩背宜于松活,是以巽顺之意。
裆胯又宜措紧,须现兑泽之情。
胸欲练起,艮山相似。
肋有呼吸,震动莫测。
坎离为水火之象,水济火,为济水。
心肾为水火之脏,水宜升,火宜降。
3、神运经
练形而能坚,练精而能实,练气而能壮,练神而能飞。固形气以为纵横之本,萃精神以为飞腾之基,故形气成为盛而能纵横,精神足而飞腾。
内功十二大力
诀云:底练稳步如山,坚膝屈腿如柱,裆胯内外凌集,胸背刚柔相济,
头颅正直撞敌,三门坚肩贴背,二门横肘竖肘,穿骨破彼之劲,
坚骨挂彼之下,内掠敌彼之里,外格敌彼之外,撩攻全局若一。
4、地龙经
地龙真经,利在底攻,全身练地,固强精神,伸可成曲,住也能行,曲成伏虎,伸成腾龙,行住无迹,曲伸潜踪。身坚似铁,法密如笼,翻猛虎豹,转疾隼鹰。倒分前后,左右分明,前攻用掌,二三门同;后攻用足,踵膝通用;远则追击,近则接迎;大胯着地,侧身局成;仰则若坐,*骨单凭;高低任意,
二、《内功四经》判读
《内功四经》由《内功经》、《纳卦经》、《神运经》、《地龙经》四篇文章组成。
反复研读并相互比较各篇之后,我们不难发现,所谓的《纳卦经》只不过是对《内功经》的格式亦即功架的注释和补充说明。如果删去《纳卦经》的卦名卦象,并不影响其意思的实际表达;用卦爻解释《内功经》是把简单的说复杂了,把明白的说糊涂了,把平易的说玄虚了,从现代拳学的角度上讲,毫无必要,实属多余。所以窃以为《纳卦经》一篇应从《内功真传》中淘汰出局。
细研《地龙经》,我们也不难发现,古今注家都一直认为《地龙经》是仆技专著,并且把篇中的前后左右屈伸翻转统统都释为仆技的内容,这是大失原篇本意的。如果把《神运经》的"以神帅气,以气帅形……"与《地龙经》的前四句对换,我们就可以看出,它们是"珠联璧合"立马成为一篇对全方位搏击有着普遍指导意义的拳经。
《神运经》的"以神帅气"一节,在不同的抄本中位置不同,一种位置是在《内功经》中一种是列作《神运经》的上半阕。据此我们可以猜测"以神帅气"这一段文字,在原始文件中是一散页,整理者是根据个人的见解来安排它的位置的。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把它安置到一个我们认为更合适的地方呢?
《神运经》中的"练形而能坚,练精而能实,练气而能壮,练神而能飞"没有实际的操作意义,仅是对内功修为的功效说明--既不具操作意义,故可以排除在《内功真传》之外,"不以为经"。《神运经》的后四句是对前四句的补充说明,"皮不存也,毛将附焉?"不提也罢
以此观之,则《地龙经》"无名",而《神运经》"无实",至此我们不妨来个"割头换相"张冠李戴,合《神运》《地龙》二经为一,冠之以《神运经》,倒也名符其实,不碍观瞻。
在做完这些工作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内功真传》的内容只有两项,一项是《内功经》即"内功"的修炼;一项是《神运经》,即"内功"的运用。以此观之则把《内功真传》名字正名为《内功神运经》更为适合。所以后面整理的经文即以《内功神运经》命名。
各抄本《神运经》之后,均附有《内功十二大力》,通过分析类比可以发现,十二大力的前四力内容早已包括于《内功经》的"格式"之内,后八力其实不是造力行为而是打法内容。所以前四句可以删去,后八句应归为"神运"部分。
《内功经》的的劲诀,原文用"通、透、穿、贴、松、悍(汗)、合、坚"八字概括,原抄本对这八个字的解释,用现代语言来"听"就象是听江湖黑话、异域方言,真有点不知所云。例如说"透"的意思是"速",说"穿"是"连",说"贴"是"络",说"悍"是"萃"说"坚"是"专"是"能",又说"穿贴"是"横竖连络","合坚"是"横竖斜缠",如此这般,我想即使是专业的语言学家,不看前人"注释"也万难想到这些字有如此有解释法!
我一直想用通俗明白的话解释这八个字,在长期的皓首穷经依然无法格物致知之后,我开始尝试用新的方法破译这组字谜,终于发现如果把这个八个字分为四个词组,便可以用现代拳学的语言来解释其中的三个:"通透"就是通顺透彻;"松悍"就是柔弱刚强;"合坚"就是一体坚固,这样就与现代的伸拔、刚柔、齐整一一对应了。
剩下来的"穿贴",在百思不得其解之后,我只好大胆地假设这个词组中有一个错别字,在比较字形与草书笔法之后,我认为穿字是紧字之误,"穿贴"当为"紧贴"。把"穿贴"变为"紧贴"之后,"通透"的筋骨伸拔和"紧贴"的肌肉平附便体现在桩功的劲诀之中。现在既然有更科学的说法,原话当然可以不用了。
我承认我对《内功四经》的判读是离经叛道的--既"篡改"了经文,又否定了传统说法,所以在下把《内功真传》整理为《内功神运经的行为,将揭开《内功真传》流传史上破天荒的最异世骇俗的一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简直等于拆了古建筑的砖又砌了一堵仿古形式的墙,这在虔诚的文物保管员眼里无疑是"势可忍孰不可忍"的破坏行为。我已料到此举必将受到传统卫道士的严厉抨击,对此我将不意外也不后悔。
在不少人眼里,古人的遗文神圣不可侵犯,古人的墨卷只能烧高香供起来仰视,一个字都 改动不得,更不应该持半点异议,对此,我实在无法赞同。
我认为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有益于现实和能够服务于现实。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变革,科学在发展,经典也必须与时俱进,或者说,必须根据时代需要对经典做出新的解释,只有这样,过去的经典在现在依然经典。那种一味尊古读经把古代经典原封不动地套在现代学科学术头上的想法与做法显然是不明智的,因为历史的车轮不会停止也不会倒转退回到过去的年代,神奇的木牛流马不可能在今天的高速公路上与汽车并驾齐驱。学术也一样,如果它依旧可以指导人们的行动,那么它依然可以是人们手中的工具书;如果它已经成了纯粹的文物,就让它长眠在博物馆里,而从行动的视野中消失吧。
三、重订《内功经》
内功真传。脉络甚真;前任后督,行气滚滚;井池双穴,发劲循循。龟尾升气,丹田炼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千变万化,不离根本,得其奥妙,方叹无垠。
内功之基,始于工桩,握其大要,纲举目张: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胸出而闭,足坚而稳。脊竖而拔,肋开而张,膝曲而伸,裆深而藏。
内功呼吸,平和从容,吸入呼出,勿使有声。下收谷道,上提玉楼,吐故纳新,下气于腹。
内功之劲,如弓张弦,如水充满,如风鼓帆,气调而匀,劲松而紧,缓缓行之,久久功成。
内功之理,不玄不虚。内功行之,非易非难。神化大谬,轻慢不贤,心领神会,自知底端。

四、重订《神运经》
以神帅气,以气帅形,气随意转,形随气腾,意动神驰,神往气升。静则饱满,动则奔涌。
伸可成曲,住也能行,曲如伏虎,伸比腾龙。行住无迹,曲伸潜踪,翻猛虎豹,转疾隼鹰。身坚似铁,法密如笼,门有变化,法无定形。前后有序,左右分明,远则追击,近则接迎。高低任意,长短纵横,如火如电,如水如风。
仆技之作,刚柔皆能,高山落石,弩箭离弓。如球如轮,滚滚不停,有感皆应,见机出锋。不及先进,过位不停,因形就势,拆毁无情。
莫知而达,不思而作,应变自如,源于直觉。超乎行为,出自本能,内功神运,理亦平平。

五、《内功经》解读
传统武术内功的修炼,与人体经络密不可分。撮要而言之,内劲是内气通过贯穿相互对立的一阴一阳两条经脉循环流注而产生,并循经过穴由近及远层层传导的。例如小周天功,内劲是内气通过贯穿任督二脉循环流注而产生,然后经曲池过肩井双关凝于手部而表现出巨大的能量的。
内气循经络运行,并可以在各个不同的部位凝聚。内气凝聚的部位不同,作用效果也就不同。体态的变化可以影响内气的变化,内气的变化可以影响心态的变化。所以脊椎上拔则内气上升,腹膈下沉则内气下降,内气凝聚于头脑则应变莫测,内气凝聚于丹田则心平气和。
内功运动的原理和法则,不外乎阴阳转换相辅相成的运动。不论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形动还是可以感知而不可捉摸的意动,概莫能外这个原则。传统武术及传统养生功的真气周天运行如此,轨迹拳学的轨迹运动同样也如此--周天运行是意动,轨迹运行上形动,一隐一显,一明一暗,可谓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一旦明白了内功的原理和原则,你就不能不感慨传统内功的功法是人体科学的奇迹。
内功的修炼最好由站桩开始。桩架千变万化,形或不类,但是桩架的大形却的一定的规范。头要端正,背要竖直,肩要平顺,领要挺拔,胸要涵虚,肋要开张,腰宜平直,腹宜微收,臀胯要开张,裆部要收敛,腿膝要有弹性,足底要稳健。这些都是站桩必须遵循的原则。
内功修炼时的呼吸,要心平气和,从容不迫,要轻柔得自己都听不到自己的呼吸的声音。下要提肛,上要拔颈,呼吸要采用腹式呼吸的形式,深长匀细地缓缓进行。
站桩是要讲究劲意的,间架要轴向对争,节节拔伸;劲力要通贯,大形要饱满,气势要庄严。呼吸经过调整训练达到特殊的要求,桩态由松桩到紧桩再到动桩,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修炼,久而久之,不知不觉中就能大功告成。
武术内功的原理既不神秘也不复杂,内功的具体修正,要说难也不是太难,但是若不痛下一翻功夫也真是不容易达到目的。所以有意无意的神化内功是错误的,但是否认内功实修之作用的观念也是不对的,内功的存在和通过实修证得的是怎样的情形,只有通过身心的实证来认知和获得,除此之外,别无二途。
六、《神运经》解读
神、形、气、力随因(不仅仅是"感")而生,自然而然,毫不勉强。形、势、气、力不谋而合是内功达到神运阶段的征兆。
一个人的内功达到了神运阶段,则他于行走坐卧之中皆可因敌而动,因敌制胜,犯者立仆,挡者立摧。
比思想还快的反应出自本能。比判断更准确的行动出自直觉。当人的原始生存体系被激活之后,一旦神识直觉到危险迫近则生存体系自动启动度神速运转,直截了当地将危机解除。内功神运的看起来不可思议的神奇现象,说到明白处,不过是人体的生存体系照地事,按照原始的法则解决现实的问题而已。
七、内功的形动功法
让身体逐节逐层凹凸次序传导,循园运动,即内功的形动练法。实践证明通过形动练习,即使是对经络和内气一无所知的人,也完全可以通过涡园切换出自身的功力。这似乎说明,切实的形到势到力到要比一味的意到气到更具学术价值。

3、内功心法怎么练

劝你不要相信那些武侠小说里的什么什么内功,如何厉害,那是假的。说白了内功还是气功的一种,你找点气功练下。先找点气的感觉。以后气感好点了。就学习采气,养气,也可以学习炼内丹。

4、易筋经内功心法全文?

少林易筋经内功心法全文

少林易筋经是一种健身目的十分明确的武术指导。“易“的含义即变易、活动、改变,引伸为增强之义;“筋“指筋脉、肌肉、筋骨;“经“为方法。

因此,“易筋经“从字面上理解即活动筋骨,以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方法。实际上,它更是一种十分经典的气功功法。

易筋经共计十二势,其预备式为:两腿开立,头端平,目前视,口微闭,调呼吸。含胸,直腰,蓄腹,松肩,全身自然放松。

第一势:韦驮献杵第一势

两臂曲肘,徐徐平举至胸前成抱球势,屈腕立掌,指头向上,掌心相对(10厘米左右距离)。此动作要求肩、肘、腕在同一平面上,合呼吸酌情做8-20 次。

诀曰: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剑,心澄貌亦恭。

第二势:韦驮献杵第二势

两足分开,与肩同宽,足掌踏实,两膝微松;两手自胸前徐徐外展,至两侧平举;立掌,掌心向外;两目前视;吸气时胸部扩张,臂向后挺;呼气时,指尖内翘,掌向外撑。反复进行8-20 次。

诀曰:足指挂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第三势:韦驮献杵第三势

两脚开立,足尖着地,足跟提起;双手上举高过头顶,掌心向上,两中指相距3厘米;沉肩曲肘,仰头,目观掌背。舌舐上腭,鼻息调匀。

吸气时,两手用暗劲尽力上托,两腿同时用力下蹬;呼气时,全身放松,两掌向前下翻。收势时,两掌变拳,拳背向前,上肢用力将两拳缓缓收至腰部,拳心向上,脚跟着地。反复8-20 次。

诀曰: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着地立身端。力周腿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舌可生津将腭舐,鼻能调息觉心安。

第四势:摘星换斗势

右脚稍向右前方移步,与左脚形成斜八字,随势向左微侧;屈膝,提右脚跟,身向下沉,右虚步。右手高举伸直,掌心向下,头微右斜,双目仰视右手心;左臂曲肘,自然置于背后。

吸气时,头往上顶,双肩后挺;呼气时,全身放松,再左右两侧交换姿势锻炼。连续5-10 次。

诀曰:只手擎天掌覆头,更从掌内注双眸。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回收左右侔。

第五势:倒拽九牛尾势

右脚前跨一步,屈膝成右弓步。右手握拳,举至前上方,双目观拳;左手握拳;左臂屈肘,斜垂于背后。

吸气时,两拳紧握内收,右拳收至右肩,左拳垂至背后;呼气时,两拳两臂放松还原为本势预备动作。再身体后转,成左弓步,左右手交替进行。随呼吸反复5-10 次。

诀曰:两腿后伸前屈,小腹运气放松;用力在于两膀,观原须注双瞳。

第六势:出爪亮翅势

两脚开立,两臂前平举,立掌,掌心向前,十指用力分开,虎口相对,两眼怒目平视前方,随势脚跟提起,以两脚尖支持体重。

再两掌缓缓分开,上肢成一字样平举,立掌,掌心向外,随势脚跟着地。吸气时,两掌用暗劲伸探,手指向后翘;呼气时,臂掌放松。连续8-12 次。

诀曰:挺身兼怒目,推手向当前;用力收回处,功须七次全。

第七势:九鬼拔马刀势

脚尖相衔,足跟分离成八字形;两臂向前成叉掌立于胸前。左手屈肘经下往后,成勾手置于身后,指尖向上;右手由肩上屈肘后伸,拉住左手指,使右手成抱颈状。

足趾抓地,身体前倾,如拔刀一样。吸气时,双手用力拉紧,呼气时放松。左右交换。反复5-10 次。

诀曰:侧首弯肱,抱顶及颈;自头收回,弗嫌力猛:左右相轮,身直气静。

第八势:三盘落地势

左脚向左横跨一步,屈膝下蹲成马步。上体挺直,两手叉腰,再屈肘翻掌向上,小臂平举如托重物状;稍停片刻,两手翻掌向下,小臂伸直放松,如放下重物状。

动作随呼吸进行,吸气时,如托物状:呼气时,如放物状,反复5-10 次。收功时,两脚徐徐伸直,左脚收回,两足并拢,成直立状。

诀曰:上腭坚撑舌,张眸意注牙;足开蹲似踞,手按猛如拿;两掌翻齐起,千斤重有加;瞪目兼闭口,起立足无斜。

第九势:青龙探爪势

两脚开立,两手成仰拳护腰。右手向左前方伸探,五指捏成勾手,上体左转。

腰部自左至右转动,右手亦随之自左至右水平划圈,手划至前上方时,上体前倾,同时呼气,划至身体左侧时,上体伸直,同时吸气。左右交换,动作相反。连续5-10 次。

诀曰:青龙探爪,左从右出;修士效之,掌气平实;力周肩背,围收过膝;两目平注,息调心谧。

第十势:卧虎扑食势

右脚向右跨一大步,屈右膝下蹲,成右弓左仆腿势;上体前倾,双手撑地,头微抬起,目注前下方。

吸气时,同时两臂伸直,上体抬高并尽量前探,重心前移;呼气时,同时屈肘,胸部下落,上体后收,重心后移,蓄势待发。

如此反复,随呼吸而两臂屈伸,上体起伏,前探后收,如猛虎扑食。动作连续5-10 次后,换左弓右仆脚势进行,动作如前。

诀曰:两足分蹲身似倾,屈伸左右腿相更;昂头胸作探前势,偃背腰还似砥平;鼻息调元均出入,指尖著地赖支撑;降龙伏虎神仙事,学得真形也卫生。

第十一势:打躬势

两脚开立,脚尖内扣。双手仰掌缓缓向左右而上,用力合抱头后部,手指弹敲小脑后片刻。配合呼吸做屈体动作;

吸气时,身体挺直,目向前视,头如顶物;呼气时,直膝俯身弯腰,两手用力使头探于膝间作打躬状,勿使脚跟离地。根据体力反复8-20 次。

诀曰:两手齐持脑,垂腰至膝间;头惟探胯下,口更齿牙关;掩耳聪教塞,调元气自闲;舌尖还抵腭,力在肘双弯。

第十二势:工尾势

两腿开立,双手仰掌由胸前徐徐上举至头顶,目视掌而移,身立正直,勿挺胸凸腹;

十指交叉,旋腕反掌上托,掌以向上,仰身,腰向后弯,目上视;然后上体前屈,双臂下垂,推掌至地,昂首瞪目。

呼气时,屈体下弯,脚跟稍微离地;吸气时,上身立起,脚跟着地;如此反复21次。收功:直立,两臂左右侧举,屈伸7次。

诀曰:膝直膀伸,推手自地;瞪目昂头,凝神一志;起而顿足,二十一次;左右伸肱,以七为志;更作坐功,盘膝垂眦;口注于心,息调于鼻;定静乃起,厥功维备。

总考诀曰:总考其法,图成十二。谁实贻诸,五代之季。达摩西来,传少林寺。有宋岳候,更为鉴识。却病延年,功无与类。

健康指导:

易筋经气感强,收效快,尤其是内外兼修,身心同养,性命双修,具有御邪疗疾,延年益寿,开发潜能的功效。

从中医研究的角度看,易筋经以中医经络走向和气血运行来指导气息的升降,在身体曲折旋转和手足推挽开合过程中,人体气血流通,关窍通利,从而达到祛病强身的目的。

而按现代医学观点来看,修习易筋经,会使人体血液循环加强,从而改善人体的内脏功能,推迟衰老。

易筋经运动量较大,动作难度较高,因此,全套运动只适宜于体质较好的青壮年慢性病患者。

体质较弱者,可量力而行,有选择地操练其中几势或减少每势操练次数。心脑血管和哮喘病发作期间忌用。

(4)内功养生心法扩展资料:

《易筋经》内容及对后世影响

《易筋经》的内容包括了练习所能达到的理想效果和具体的练习方法两方面的主要内容。对武侠小说影响最大的是其中的内壮神勇、外壮神力的说法。

其“内壮神勇”提到练习该功法之后,“从骨中生出神力,久久加功,其臂、腕、指、掌,迥异寻常,以意努之,硬如铁石,并其指可贯牛腹,侧其掌可断牛头”,这些都还只是“小用之末技”;

“外壮神力”练成之后,“手托城闸,力能举鼎”都算不上奇异了。从道光年间开始的武侠小说提到《易筋经》,渲染的都是《易筋经》中所说的练成后的这种神奇功用。

易筋经包括内功和外功两种锻练方法,各有12势。易筋经内功采用站式,以一定的姿势,借呼吸诱导,逐步加强筋脉和脏腑的功能。大多数采取静止性用力。呼吸以舒适自然为宜,不可迸气。

古代相传的易筋经姿式及锻炼法有12势,即韦驮献杵(有3势)、摘星换斗、三盘落地、出爪亮翅、倒拽九牛尾、九鬼拔马刀、青龙探爪、卧虎扑食、打躬势、工尾势等。

易筋经外功注重外壮,《易筋经外经图说》指出:

“凡行外壮功夫,须于静处面向东立,静虑凝神,通身不必用力,只须使其气贯两手,若一用力则不能贯两手矣。

每行一式,默数四十九字,接行下式,毋相间断。行第一式自觉心思法则俱熟,方行第二式。速者半月,迟者一月,各式俱熟,其力自能贯上头顶。此炼力炼气,运行易筋脉之法也。”

5、求一本基本内功心法,不要太复杂 不要太深奥

筑基炼己入门要诀
内丹入门功有二:
第一步为炼己,其功成标志为丹田气暖,肾如汤煎,气行带脉。
第二步为筑基,其功成标志为气通任督。此后,便进入后天返先天状态,一切有为之法皆不存在。社会上流传的文武火炼精、采大小药等有为之法,均属似是而非。
修炼内丹功,须先从有为之法入手,明了先后天及阴阳妙理。后天乃有为,先天乃无为。后天属阳、属动,阳中有阴、有静。先天属阴、属静,阴中有阳、有动。后天转化为先天,即阳转换成阴。后天阳中之阴转化为先天阴中之阳,即所谓“道至虚无生一气”、“无中生有”、“静极而动”。内丹功修炼达到返先天状态时,所有后天的有为之法、思维方式都不复存在,到此时练功者方真正进入内丹功之门。
现今,社会上流传内丹功之文武火炼精、采大小药、过三关之法,乃有为之法。当练功者返入先天状态,先天元气出现之时,如果用有为之法炼气,那岂不又落后天。众人不知先天真意(元神)在此的作用何等重要。
筑基阶段气通任督,此时之气称为营卫之气、混元之气。任督二脉皆通之后,进而修炼静定功境,即老子所谓“致虚极,守 静笃”。当静极而动,阳生之时,即元始先天祖气到来之候。此时,玄关窍开,采取之法要求忘却一切思维,以无待有,恍惚之中以真意返光内照,真气绵绵。待先天气足之时,以真意引先天之气行走于由混元气所打通的任督二脉之中。一旦达到先天之气能在脉中行走,便开始了后天返先天的过程,从而正式进入内丹功修炼阶段。
一、炼己口诀
盘坐宁心,松静自然。唇齿轻合,呼吸缓锦。
手须握固,眼须平视,收聚神光,达于天心。
进入泥丸,降至气穴。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丹田气暖,肾如汤煎。气行带脉,炼己功全。
炼己之法:当调身、调心达到要求后,接着慢慢将两眼神光从远处收至天心(两眉之中间),同时轻合上双眼。光聚天心又称回光,把神光回收至天心。然后引此神光进入脑中泥丸宫,再慢慢降光从中脉下至气穴。此处气穴位于两肾之间,脐后七分,命门前三分。行腹式停闭顺呼吸法:吸气时气入鼻孔缓慢吸入,沉至气穴,同时整个小腹部及两肾向外稍扩张。气吸至七分满时,闭住气,意守气穴。闭气时间总以不勉强力度。呼气时,气从鼻慢 慢呼出。放松腹,两肾火热如汤煎,此为肾中精气发动,将要外出。精气若有自行走动之兆,此乃关键之时,立即引此精气行走带脉。带脉打通且顺畅之后,丹田气足矣。行功至此,效验自知。炼己功成,按行筑基。
二、筑基口诀
丹田气足,督任并行。防危虑险,依脉运行。
周天循环,畅通身融。气归丹田,功成法明。
当丹田之气充足之时,意运此气过督脉三关(尾间、夹脊、玉枕)入泥丸,顺任脉降中丹田,再降至下丹田。如此周天循环不已,脉路畅通。此时,全身精力充沛,目光炯炯,面色红润,气足神清,至此筑基功成。
筑基阶段,气通任督之时,须防危虑险。逐步打通督脉三关,不可心急烦燥,否则导致气血乱窜,走火出偏。这一阶段专炼混元丹田气,此气炼成不仅身强体健,可为人治病疗伤,而且可应用于武技之中。运气于胸腹可抗拳脚棍棒击打;运气至手掌测可开碑裂石。

6、内功心法

[基本内容]
一、练功姿势:以平坐式为主,凳椅面上可加软垫,要求凳椅坐面与小腿等高;臀部的1/2-1/3坐于凳面,两足平行,足底着地,并与小腿垂直,小腿与大腿垂直,大腿与上身垂直;两膝间距两拳宽,两手掌自然覆置大腿上,两肩松垂,含胸拔背,头顶如悬,下颌微收,舌抵上腭,口目轻闭,两眼内视,耳听呼吸。若惯于盘坐者,盘坐亦可。当修习纯熟后,则站、卧、坐、行皆可。
二、呼吸与意念:本疗法呼吸法是鼻吸鼻呼。练功初期,意念只须注意呼气,尽量做到深、长、细、匀,而吸气时则任其自然,勿须任何意念。随着练功的深入,呼吸和意念须作适当调整。
三、收功:每次练功结束前,先放松意念,手掌相对摩擦至热,如洗面状摩面部数周,使精神恢复常态后,慢慢起身活动即可。
(五步功法)
第一步,呼气注意心窝部。
1.方法。做好练功准备,放松身心,集中思想,精神内守,在呼气的同时,意念随呼气趋向心窝部。
2.时间。如果要如期完成第一步的练习,在时间上就要有一定的安排。假若条件许可的话,每天固定时间练功,养成习惯,对稳定思想更有帮助。没有固定的时间也不要紧,只要抽空抓紧练功就行。要求每日早、中、晚练习三次,每次二十分钟。如认真操作,一个星期左右就可完成第一步的功候。
3.效果。开始几天由于不习惯,姿势也不够准确,有的同志会感到头晕,腰背酸痛,呼吸也不自然,舌尖抵不住上腭等,这都是自然的现象。不要有顾虑,只要按要求坚持锻炼慢慢就会好了。
第二步,意息相随丹田趋。
1.方法。每次呼气都从心窝部开始,呼气注意下丹田。
2.时间。每天依法练三次,每次二十五分钟或者半个小时,一星期左右就可以气沉丹田。
3.效果。由于真气已通过胃区,脾胃功能已有改善。真气沉入丹田后,丹田周围的脏器,如大小肠、肾、膀胱等都逐步发生生理上的改变,一般都会感到食欲增进;大小便异常现象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第三步,凝神调息守丹田。
1.方法。呼气注意丹田,但要避免过分用力呼气往下送,以造成丹田发热太过,耗伤阴液。
2.时间。每天三次或者再多一些。每次半小时以上。这一段是培养丹田实力阶段,需要时间较长,一个月左右可以感到小腹充实有力。
3.效果。由于任脉通畅,心肾相交,中气旺盛,因此心神安泰,睡眠安静。凡患有心火上炎,失眠多梦,以及心脏不健康的人,都有好转。通过练功不断的给肠胃增加热能,脾胃消化吸收能力增强,体重增加,精神充沛,元气充足,肾功能增强。患有阳痿病症的大有好转,女子月经不调均有程度不同的改善。肾水旺盛,肝得滋荣。因此,在这一阶段,患有慢性肝炎和初期肝硬化的都有明显好转。坚持锻炼,自然痊愈。
第四步,通督勿忘复勿肋。
1.方法。原则上还是按照第三步操作,真气沿督脉上行的时候,意识应该跟随上行的力量。这就是勿忘。若行到某处停下来,不要用意念去导引。这就是勿肋。
2.时间。每天练功次数可适当增加,每次的时间也应延长到四十分钟或一小时左右。每个人的情况不同,通督的时间和力量不可能一样。有的人一刹那就通过了,而且力量很猛,震动很大。有的人通督时间稍长,并且力量也不大。大多数在十天左右通督。
3.效果。通督之后,一呼真气入丹田,一吸真气入脑海,但不可有意追求,一呼一刻形成任督循环,养生界称此为“小周天”。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感觉到“呼吸精气,独立守神”的实际情况。真气不断地补益脑髓,大脑皮层的本能力量增强。凡是由于肾精亏损和内分泌紊乱所引起的头晕耳鸣、失眠健忘、腰酸腿软、月经不调、精神恍惚、易喜易怒、心慌气短、性欲减退等神经官能症状,都可得到改善。长期坚持,可以康复。因练功经络通畅,有些多年不愈的顽症也可霍然而愈,效果明显。一般情况表现为精力充沛,身体轻捷。
第五步,元神蓄力育生机。
所谓元神,就是大脑调节管制的本能力量。与识神对立。识神是有意识的精神状态。元神和识神是体和用的关系,元神为体,识神为用。第四步功已通督脉,肾气不断灌溉脑髓,元神的力量不断得到补充。心主神明,心气上照于脑,才能发挥其全面的调节管制作用。
1.方法。原则上还是守下丹田。丹田是长期意守的部位。通督后各个经脉相继开通。如果头顶百会穴(上丹田)处有活动力量,也可以意守头顶。可以灵活掌握,这叫“有欲观窍,无欲观妙”。
2.时间。每天三次,或更多些,每次一小时或更长一些。总的说时间越长越好。大约一个月左右,身体内的各种触动现象才能逐渐消失,只剩下下丹田和上丹田的力量更加集中旺盛的现象。
3.效果。根据身体的表现,尤其是丹田与头顶百会穴互相吸引的磁性力量说明,大脑皮层的本能力量增强,内分泌协调而旺盛。这种力量有形有色,功夫越深,表现的越明显活泼,对全身的生理生活机能调节就更好,真气也就更加充实,不断地补偿和增强身体的代谢机能,可充分发挥机体的潜在力量。因活力旺盛,抗病免疫力就增强了,一般致病因素就可减少甚至避免,原有的沉疴痼疾也可以得到改善或痊愈。坚持锻炼,就可以达到身心健康、益寿延年的效用。
以上五步,是真气运行法静功锻炼过程中的基本概况。在实践中,由于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具体条件又不一样,所以效果与表现也是因人而大同小异。鉴此,练功时既要顺乎自然,灵活运用,不能刻意拘执;又要本着一定的要求,耐心求进,持之以恒,不可自由放任,实为成功之要诀。
[注意事项]
1、练本法须在静室内,明暗强度适宜,空气流通清新,又不可直接当风。
2、凡大饥、大饱、大怒、大惊等情志不宁时,不宜勉强练功,须待心情平静后再练。
3、练功时间内应尽量避开一切干扰。凡天气剧变、狂风暴雨、雷电交加之时,暂勿练功。若练功中有意外干扰(如突然声响、有人急叫或闯进练功室内等),则不必惊慌,须慢慢放松意念。临时收功后再慢慢起坐应付,待恢复平静后再补练。
4、用本法者平时须注意清心寡欲,心平气和,劳逸适度,饮食清淡,忌食辛燥、腥、粘腻之物。
5、用本法者,尚未通关之前,须戒绝房事,以免影响进程。通关后亦须有所节制,保持精力充沛。
[按语]
本法操练不难,只要按要求练习,不会出偏差。操练步骤井然,各有反应或效果可证,其不足之处是必须要有安静的练功环境和较多的练功时间

7、古人的内功心法

内功 锻炼身体内部器官的功夫。
内功是通过气的练习而成的,练气讲究呼吸吐纳,多用腹式呼吸法,精神集中,循序渐进,从而达到锻炼身体内部器官的目的。武术中可以提高耐力、战斗力和极强的自我保护作用等。
说起内功,大家可能会想到《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里那些玄妙的东西。又有不少人说内功根本是胡说八道。那么到底有没有内功这种东西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了.先来澄清一个事实,轻功和硬气功不算内功。这两种功夫虽然用气,但用得不系统。较之内在的力道来说,更倾向于外在的力道。硬功重在皮肉,轻功重在腰腿。它们的气是在长期的锻炼中自然形成的,而不是专门练出来的。我来逐一说明:
一,轻功。
轻功的练法很多,大多是渐进着练的。比如说,用一个大竹笸箩(直径约2米),内装满沙子。在笸箩边上走,熟练了就跑。要求是不能把笸箩踩翻。当然,在一开始,这个要求是很容易达到的。然后用一个碗从笸箩里把沙子掏出去一碗,再跑。熟练了以后再掏一碗沙子……如此练习,当笸箩里的沙子全部掏空的时候,你就达到身轻如燕了。在这个过程中,你也会很自然地形成一股气。正所谓“提气轻身”。不过大家不要尝试,因为你怎么练也不太可能达到标准,因为这里面还有用气的诀窍是不能说出来的。如果有谁知道这些用气的诀窍的话,运用这些诀窍,并勤加苦练的话,最多1年,可以达到身轻如燕的境地。
二,硬功。硬功大多是用木棒等物敲打身体的各个部位,用这种刺激来减轻身体被打到时的痛苦,也就是所谓的抗击打练习。外在的皮肉练到一定地步,再加上硬功用气的诀窍。身体也会产生一股自然而然的内力。
也许这些东西你们已经觉得很神奇了,但是,这不能算是内功。因为他们的气都是自然而然的,并不是本身的控制用出来的。那么,内功难道还要神奇吗?从外观上来看,是的。从科学上来看,不是的。正如乱影说的,任何人都不能打破自然科学规律的束缚。也许有些东西自然科学也解释不了,不过,再怎么样也不能把大米白面变成核武器。内功也有他的极限。一个人通过修炼,可以达到种种近乎“不可思议”的地步,但是,人的肉体永远都打不过飞机大炮。 [编辑本段]鹤拳道内功 调运内功 鹤拳道用气,气沉丹田,注气不注力,注意更注气。而这“气”,按中医理论是指人体内能够运行变化的精微物质,有一定的运行路线。武术家认为,这种气的运行是可以锻炼的。练气这种功,就是气功,或叫内功。鹤拳道就是要练这种气。鹤拳道所练的内功是一种丹田功。丹田可分为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鹤拳道着重练下丹田,即正中小腹的气海穴,在脐下一寸五分的地方。练时应气沉丹田,有节奏地呼吸,呼吸应当做到绵、细、深、匀、细、柔、有力;且意守丹田。就这样使丹田这个位置时松时紧,有节奏地进行腹式呼吸。 不断地进行这样的锻炼,日久会使你每当训练开始不久,就会感到腹内有一股暖气血在流动,全身会慢慢感到发热。这就是气血在人体内舒畅地循环流动,它循着经络,由丹日下行至足心(涌泉穴),然后上行经过背、颈,直到头顶(百会穴再下行经颜乔至丹田,成为椭圆形的周流形式。这种气血运行的速度很快,周而复始,不断循环。 在练丹田功时,腹部应当感到充实,并富有弹性,这样日久会使体肤变得极其坚韧,经得住相当分量的拳脚冲击。所谓“内练一口气 外练筋骨皮” “练拳不练功 到老一场空”
人自出生长到成年,多则阴盛而阳衰。此“阴盛”指人体外形健美,此“阳衰”指人体内气不足。内气不足,气血不能通达四梢,则人多有病,故应以削弱柔顺形体之法以助内气之增长,终达外形与内气平衡,此练习鹤拳道之目的也。学者不可不知。
故看师者松活弹抖,窜蹦跳跃,快慢相间,刚柔相济,未达阴阳平衡就尽力模仿,非但能健身,反伤身矣!所以学练鹤拳道必循矩,不可操之过急。
说内功之前,先说一些自然科学不能解释的东西:
第一,人体的穴位和经络。西方人大多不相信这些,中国人基本相信这个。从解剖学上解释不出来,不过穴位和经络的存在是确切无疑的。印度的瑜珈中也有类似穴位的理论。瑜珈认为人的脊柱上有14个生命能源点,瑜珈的修炼正是刺激这14个能源点,从而达到强身的功效。中国的穴位理论更加详细,穴位不仅存在于脊柱,更存在于身体的其他部位。而经络起到一种类似于纲领的作用。奇经八脉把人身的穴位贯穿起来。
第二,气。气这种东西,连很多中国人也不相信,主要是因为没见过。当然,气是看不见的东西,我也没见过,不过亲身体验过。它的存在也是确切无疑的。连中医里也有很多关于气血的理论。
下面说说内功的理论。各家的内功理论不尽相同,也就是说各家的内功心法不同。中国武术门派众多。内家有太极、八极、形意、八卦等等。不论哪一门,都有一种所谓的“气拳”,每一个招势都要静止很长时间,这就是内功的修炼。用行话来说叫“桩功”。初级的桩功只是为了体验气,比如某一个姿势,你要感觉到有热气从脚下向上蔓延,直到腰间。有这种感觉说明练对了,没有就说明练得不对。当你对于内力的行走很熟悉了,就练习更加高深的桩功,这时,就涉及到各家各派的心法了。如何引导、控制你的内力,并使之在身体里如何运行。
内功的最高境界叫做“身知”,就是“身体本身知道气的运行”的意思。再说得“武侠”一点,叫做“打通任督二脉”。这个说法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学中医的人都学过穴位,同时有一首口诀,讲的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顺序和时间。子时运行到哪一个脏腑,午时运行到哪一个脏腑……一天12个时辰正好周身运行一遍。这就是一个周天(先天大周天)。这个周天是人生来就不停运行的。练内功的人,控制他的内力在身体内快速运行,把本来应该一天完成的运行用一个小时完成,他还可能和正常人一样吗?而这个周天(后天周天)又分两种,一种是大周天,一种是小周天。小周天是指控制气血只绕行于任督二脉(上起头顶百汇穴,下止裆部会阴穴。身体前面中央线为任脉,身体后面中央线为督脉),速度快但是长功慢。大周天是指控制气血绕行身体所有经络,长功快但是速度慢。这种程度的内功修炼则是只有“身知”的人才能作到的。
达到“身知”的人真的给人一种深不可测的感觉。有一位太极名家(已故),身高1米6多,生前(当时已八十多岁高龄)坐于一把藤椅上,一个身高1米9的壮汉双手压住他的胳膊,全身用力压住他。老人家只是大喝一声,就用内力把壮汉弹出2米多远,这就是“身知”的威力。
另外,还有一种不为打人的内功。武当派的老道有一种功夫叫“寒暑铁布衣”,是张三丰创立的,练这种功夫,可使人不畏寒暑,四时只穿单衣蔽体而能云游四海。这种内功不仅涉及到上面所说的理论,还要提到道家独特的宇宙观和养生理论。在此不赘述。不过还是那句话,内功也是有极限的。像我现在在长春,经常下雪,天气较冷,但是我仍然只穿一件衬衣一件外套,不穿毛衣和羽绒服。寒暑铁布衣比我还要狠,但是也绝不可能只穿一个小裤衩到南极科考去。
以上是关于内功讲解来源于书籍及民间的传说,尚无考证及科学依据
内功来源于中华武术,尚有许多的深奥之处值得我们去进一步研究与考证
和气功相似
中国内功应该诞生于1932年,它的“发明”人叫做李寿民。李寿民还有一个笔名叫“还珠楼主”,他与张恨水等人都是民国初年鸳鸯蝴蝶派小说的领军人物。
李寿民的代表作是《蜀山剑侠传》,但他最为著名的成就是开创了“武侠小说”这一文学体裁,将古代传说中的神话、志怪、剑仙、武侠融合于一体,创作出繁盛的武侠小说,开一代先河。
李寿民是在《青城十九侠》中首先提到“内功”的,而后,他在《武当七女》、《长眉真人传》等书中将“内功”“学说”进一步完善。并在书中提出武当派是“内家功夫”、少林派是“外家功夫”的“学说”。解放后,李寿民改名李红,并于1956年开始,奉上级指示在报纸上对自己创作的“封资修大毒草”,做出深刻的自我批判。五年后,他被革命小将“批判”致死。
在李寿民接受批斗的同时,港台作家金庸等人开始接过李寿民的旗帜,深化他的内功“学说”,并开始创立各种武林门派,由此,李寿民创立的这种小说流派发展壮大,并从鸳鸯蝴蝶派中独立出来,成为后来为大陆津津乐道的“武侠小说”。
李寿民死时,武侠小说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有好事者根据那些著名武侠作家所创立的武林门派,或者他们书中设定的主角所偏好的门派,把他们封为各大门派掌门人。比如梁羽生,他在书中创立了一个天山派,并喜欢把主角或者正面人物设定为天山派弟子,故而被人称作是“天山派掌门人”。这就是后来所谓的武侠作家八大门派掌门人,十大门派,十八大门派掌门人的滥斛。
据说,有一位柳姓武侠作家,老是偏好在书中给主角喂一些古代蔬菜——比如古代西红柿(书中常被写为赤霞珠,或者朱果),或者古代茄子(昆仑紫瓜)等等,所以他在被定为某派掌门人后,又被人戏称为“野果派掌门人”,也称“古代蔬菜派掌门人”。而后,那些也偏好给书中“猪脚”猛喂古代蔬菜的作家,也都被统称为“野果派弟子”。
李寿民出生前,或者说《青城十九侠》诞生前,中国决不会有“内功”存在。在此之前的中国古代小说中从未提起过“内功”之说,所以在诞生于明初的《三国演义》里,关羽张飞没有内功。甚至连《封神演义》、《西游记》里的神仙也不会内功,那可是武当张三丰活着的时代啊!
一直到了清代,《新儿女英雄传》里的侠客也不会内功

8、跪求真正的基本内功心法

你好 就我个人而言 我感觉单单为了强身健体的话浑圆桩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简单易学 具体练法:站桩需遵守四容五要的原则,四容即: 头直、目正、神庄、气(声)静; 五要即: 恭、慎、意、切、和 。恭者神不散,慎如深渊临,假借无穷意,精满浑元身,虚无求实切,忽失中和均。 初习浑圆桩,首先应将整体间架安排正确,在虚灵挺拔的原则下进行由局部到整体的放松训练,尤其是双肩和胸部的放松更需时时注意。其要求是:头直目正,气静息平,身端体正,松肩横肘,腋下全虚,屈肘环抱,,胸腹放松,腰背正直,膈肌放松,胸虚背圆,双膝顶出,臀部如坐高椅,足趾抓地,足心涵空。整体要求是:松静自然,虚灵挺拔,曲折玲珑,浑圆一体。 仅站好姿势不动,一不调息,二不意守,三不周天循环。即不调整呼吸,不留意丹田,不搞大小周天。为保健养生治疗某些慢性疾病,增长体质,使工作肌产生被动性的站桩练功,简单易行,人人都可学会,效果良好,无副作用。站桩时间不做硬性规定,可随身体状况灵活的安排。站桩疲乏难奈时,功感大失,说明体内消耗大于补充,应改为坐、卧式,疲劳消失后再站。总之,要灵活、渐进地延长练功时间,不要超出身体的负担。 练功意念 刚开始练功不必要求意念,功到一定程度自然会有体会。初学桩功全身酸痛、疲劳,容易造成肌肉紧张,姿势变形,所以在练功中时刻注意姿势,要常留意放松全身肌肉。刚开始练功时可以考虑听听音乐,看看电视,以缓解练功带来的枯燥和烦躁。随着以后练功的深入,应该慢慢放弃听音乐看电视,专心练功。 注意事项 1、不可以在电风扇下和空调房里练功,易感风寒。 2、功后最少半小时内不可以接触水(比如喝水、洗澡等等),也不可以大小便。所以最好是在功前喝水,大小便! 3、可以酒后站桩,不可以房事后站桩。炼功的人最好减少或者避免房事,功后想要有房事,间隔的时间越长越好,最好是4小时以后,否则容易短寿。 4、初习者应避免刮风、下雨、雷鸣时站桩。 5、有心脏病的人不可过度练习站桩,可尝试减少每次站桩的时间而增加站桩的次数来过渡,积少成多。 6、感觉到胸闷、头晕、身体疼痛者,应适度减少站桩时间或停止站桩,并寻找原因。

9、有没有内功心法啥的

武当纯阳无极功是道家功法之精华,由张三丰所传授,此功法是武当派最高内功心法,
也是护体防身必须修炼的功法。此功内外双修,动静结合,内练五脏六腑,外练筋骨皮,
通过长期吸运、闭、喷气,并配合身体外部、躯干、四肢的一系列特定动作的锻炼和排打
,达到却邪扶正,治伤除病,外可抗击承打之功效。
练功注意事项
(1)修练者面朝东方或南方,勿乱改方向;练功时间,早上(5-7时)和夜间(12-1时
)为最佳,三四月份至秋分为练功最佳季节。农历九月九以后为收功期。
(2)选择空气新鲜或树林、湖泊边为宜,静功练习可以在室内或空气新鲜环境。
(3)修练者以年满17~25岁未婚男子为主要对象。习练者必须尊师重道,团结功友,
不能大声喧哗。
(4)修练者在习练前宽衣带,使气血舒畅,不要使身体受到约束和阻碍。
(5)已婚人在修练期间应禁止房事,同时忌辛辣刺激食物。
(6)修练此功法须持之以恒,循序渐进,不能贪多求快。
纯阳无极功总诀:吸气鹤飞起,呼气深海底,气形合为一,丹田是吾依。
纯阳无极功动作分式
1、五指推腹
预备式:面朝东方,两脚并立,身体中正,舌顶上腭,呼吸自然,气神定正,气沉丹
田,目视前方。
1左脚向左横移一步与肩同宽,十趾抓地,脚尖内扣,肩肘松沉。两手从身体两侧向前
抬臂伸起手掌,同时两掌向外翻掌,由前往两侧主两腰划弧,将两掌抱至两腰胯,同时两
脚跟离地,力达脚尖,用鼻吸气,沉入丹田,双腿微曲,提肛,含胸拔背。
2接上式,右掌由肋处紧贴腹部往左肚角处斜推,同时下沉用鼻喷气,然后顺着原线路
收至右肋处,用同样的方法左右推腹六次,全身放松。
注:划手为呼气,推腹为喷气,日久丹田内气充实,可用拳或棍排打,增强抵抗能力

2、力劈华山
1以右脚跟和左脚前掌为轴,身体往右旋转180度,同时吸气,目视右方,转身时右手
向外平摆至右后下方往右肋处挽掌,握拳屈肘夹肘,拳心朝上贴在右肋处,悬按在右拳上
,肘部外*%,掌尖朝后,上身尽量后拧。
2接上式,上身略往左摆,右肩下沉,右手同时从肋处往下摆至左侧,至左上方往右前方
抡臂劈掌。同时吸气,上身随抡臂时往右转,左掌不动,眼睛随右手看,然后再抡臂掌,
吸气一次后身体原地转体还原,调息后用同样方法做一遍。
注:此功法左右各练36次,使两肋坚实无比,可承受击打。
3、霸王脱袍
1左腿屈膝半蹲,右脚虚步,足尖点地于左脚旁,右手在屈膝半蹲的同时向外平摆至右
后下方往右肋处挽掌,屈肘夹肋,拳心向上,屈膝半蹲的同时吸气。
2接上式,右脚往右前方上一步,足尖外摆,左脚随后往右脚前上一步腿伸直,身体随
步法向右转体,右臂也随之下摆至左,经上方往上方往右前方抡臂摆掌呼气,腿右弓。
3接上式,右臂由右前方往下同右肩一起左摆,同时腿右弓步,当右臂摆至左侧时下沉
,使右背肋部绷紧,右掌用劲左下悬按,肘部微曲外绷,右掌悬按在右肋处不动,上身稍
往前扑。
4接上式不停,右臂同身体一起由左往右抡臂砍掌呼气,抡臂时肘部不要伸屈,腿部由
左弓步变右弓步,双足不动,足尖向前。
4、霸王举鼎
1左脚往左横移一步成弓步,左弓上身面向左弯腰,右手同时从上经左足前抓握拳,左
臂后摆上翘成反钩手同时吸气,右手握拳屈肘回收,拳心朝上,贴在右肋处,左手同时由后
往前平摆按在右拳上,掌尖朝后,肘臂向外悬*%,双手收回肋处,同时向前铲腿,足尖上勾
离地一尺。
2接上式,右脚收回往左脚旁迅速跺地,重心随即移至右腿,左脚随后前跨一步成弓步
,右肋部前挺,同时左臂向上翻掌上顶,肘微曲,掌尖朝右,右手后翘勾手。
3接上式数秒种后,步法不变,上身和左臂同时往右摆,左肋部尽量扩张。然后右手不
变,左臂由上往前抡臂砍掌,同时呼气一次。然后再随上身右摆往左抡臂砍掌呼气一次。

注:此功法左右各做36次。
5、苏秦背剑
1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上体向左旋拧转体,面朝左方,同时右手从下经左向右上方摆臂
勾拳,悬肘小臂和拳往外旋拧,右手同时握拳后摆至右肘部微曲,拳背对腰悬离身体,在
身体向左旋拧的同时吸气,重心下坠。两腿微曲略往左弓步,全身上下有一股拧拗劲,眼
看右手。
2身体迅速由左往右旋拧转体,双足不变动,两腿由左弓步变右弓步,同时右手由前上
方往右后摆臂,仰掌上翘悬离身体,左拳同时由前上方变掌托起悬臂,肘略曲,掌心朝面
部,后摆臂和上托掌同时喷气看左掌。
6、金龟亮背
1以两脚为轴心,蹲身向右旋转90度,同时两掌由前向两侧往下分掌,两掌置于左右两
侧,屈肘与肩同高,目视前方。
2右脚跟着地踏实,左脚向前进步半蹲身,两掌由两侧向下至两肋处成仰掌,两脚形成
虚步目视左脚。
3两仰掌向内转腕,向前向下螺旋伸出,同时左脚踏实,右脚向前上步,两掌交*成俯
掌,同时喷气。
7、滴水穿石
1两脚分开与肩同宽,直立迅速往左转体,两腿屈膝左弓,左脚尖内扣,转体时呼气,
收丹下沉,含胸拔背,双手同时后摆变勾手。
2接上式,身体迅速向右转成右弓步,转身的同时左手从后向右前上方摆掌、立掌,掌
心朝右,右手从右后往左后下方摆掌,掌心向后,摆掌的同时呼气一次。
注:摆掌时不能贴心,转体时借助腰部和两肩的摆力,使身体加速旋拧转体吸气。

8、蜗牛挖地
1双手十指分开,掌心悬空,支撑地面与肩同宽,右腿屈膝前弓,脚前掌着地。左腿屈
膝后翘,脚掌朝上,抬头目视前方,身体前扑。
2接上式,身体由前往后缩,同时吸气,低头内勾,双手伸直,两腿屈膝。
3接上式,身体慢慢往前伸展,头由下向前慢慢用劲顶,意念头顶前顶过程中,间隔呼
气三次,同时双手将身体上撑,头往上仰,右脚用劲蹬伸。同时左脚往上蹬,然后缩身吸
气慢慢前伸,喷气时身体两头尽量往上翘,双手十指和前掌用力撑地,调息后换腿练习。

注:做此动作可增强指力,以及喉部抗击性。
9、蛤蟆乘凉
1身体爬卧地面,双手用力将身体撑起,与肩同宽,双腿并拢伸直,身体悬于空中停数
秒钟,同时吸气,目视前方。
2接上式,身体瞬间腾空,四肢脱离地面,两手向前伸直,两脚向上翘起,使腹部落地
,同时吸气,目视前方。
10、鲤鱼板籽
1身体仰卧地面,双腿屈膝弓起,脚掌撑地,双臂握拳于两侧,肘尖顶地。
2接上式,两脚和头同时用力往上挺起,同时吸气,腹部挺起数秒钟后,猛然下沉使身
体腾空落地,落地时双掌往上推,使背部落地,同时喷气。反复做36次。
11、蟒蛇出洞
1身体俯卧地面,双手从两侧往外分开向前围合,掌心向上,随后继续收至两肩处再向
前平推,小臂用力贴地,屈肘将身体向前牵引,当屈肘至90度时,双手同时向前伸展,掌
心朝下,伸臂的同时喷气一次。
2接上式,双臂同时再次屈肘,身体擦地向前牵引,双掌向前伸,同时呼气一次,然后
又屈肘,身体向前,同时呼气。呼气时双臂尽量前伸,使胸腹部尽量伸展。
12、猿猴进洞
1身体右侧卧于地面,双臂屈肘并拢缩收在胸部,两拳握紧贴在面部,低头,左腿屈膝
上缩,大腿贴在两肘处,右腿微曲侧贴在地面。
2全身同时用劲往内缩卷吸气,使腰肾部鼓气紧绷,主要是右边。
3接上式,上身动作不变,就地翻身滚向左边,使左侧贴地。翻滚的同时右腿屈膝上缩
,膝关节压在双拳上,左腿往下伸直,翻滚到左侧时呼气一次。
4接上式呼气后,再向右翻滚缩卷喷气数秒后左翻滚呼气,练习数遍后,换成左边喷气
右边呼气。
注:此动作左右各做36次,可增强腰部抗击打。
13、纯阳躺觉
1坐在地上两腿并拢伸直,足前上勾。两手从两侧向前围合,握拳交*合抱在胸前,上
身随两手围合时前扑,将胸内含拔背贴时肘贴膝,两手围合吸气。
2接上式数秒后,上身往后仰卧,双手同时向两边分掌扩胸,喷气。
注:做此动作使心脏和腹部得到松紧,锻炼了心肌的弹性和腹肌的韧性,以及背部和
腰肾。
14、铜墙铁壁(辅助功)
1背对墙,双足提跟蹲起,两掌置两肋处,提跟时吸气。如对墙壁练时,后头前伸,双
手用力前撑。
2接上式,双脚跟同时迅速落地,背部略弓撞靠墙,双掌同时向前撑。在撞墙壁喷气时
丹田的惊榨劲和人体的下沉后靠力聚集一起呼气撞墙。撞墙的力量由轻到重,离墙由近到
远逐步练习。
15、风吹杨柳(治伤)
1两腿张开直立,两臂伸肘微曲。以腰为轴,由上往左经后向右下大幅度翻转旋摆上身
一周时,间歇、呼气数次后长喷气一次。吸气由自己选择方位。双掌随身翻转时变换,当
身体和双臂朝上翻顶,摆至左右两侧时掌心朝外。双腿上下方时直立,摆至左方时右腿弓
,左腿伸直,眼看双掌。翻转一周后再向相反方向翻转。
注:此动作可治疗在排打中造成的伤痛。

10、内功心法?

一楼的发那么长的东西,先问一句你自己看懂了没?练了没?如果自己都不明白就别拿出来误人子弟。

心法这个东西是有的,而且在传统武术中很重要。但这并不一定是很玄妙的东西。转贴一篇本人以前关于武术心法有何用的答复:

武术的心法,就是练武时候的意识活动。中华武术,无论什么门派,都有拳的练法,用法和心法。三者兼全才算得上市中华武术。这也是传统武学区别于现代散打的地方。

举个例子,你提一桶水,在你知道里面有多少水的时候,你就会用相应的力量去提。但如果你去提一个空桶,但你一直都认为那个桶是装满水的,那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你至少会一下子把桶举得老高,甚至可能让自己失去重心。这就是心的作用。武术心法也就是这个原理。

形意拳和心意六合拳门入门的时候都是用这种心法。在练每一个拳式的时候尽量把意念放长放远。练的时候要感觉面前有一个对手中了你的招就飞出好远。长此以往,就可使身体松活,发力顺畅。

当然,以上只是举例说明。讲的也只是一种比较普通的心法。当你深入学习的时候又会用别的心法练拳。甚至和上面所说的背道而驰。这并不奇怪,每一种心法都会有不同的作用,练出来的是不一样的东西。

如果你是练武的,那要找心法很容易,就是拳谱里面那些关于行拳时候的意识活动的话,这就是练拳的心法。
易筋经洗髓经是比较高级的东西,你没到那个份上,看了也白看。

与内功养生心法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