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养生心得太极

养生心得太极

发布时间:2020-07-10 13:55:51

1、简述体育养生的概念,并结合自身体会论述太极拳的养生功能

体育养生学是指利用中国传统zd的健身思想与方法,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健身活动,从而达到增进健康、预防疾病、保养身体的目的。中华传统体育养生学已有五千年历史内,是先民们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总结出的一门学科。其内容丰富,寓意深邃。养生学讲的是练养理论与方法,它又包括养生境界、人生哲学、人生艺术等丰容富内容。与人于己都有很多好处,建议选修。

2、太极与养生的理念心得

亿万年来, 自然界中, 日经月行, 星环辰绕, 莫不循圆以为轨道;水滴而形珠, 石磨而状卵, 石滚水注, 莫不符合圆的规律;禽兽的扬降与走跃, 也莫不留下圆弧之轨迹。人类展了科学技术, 而察今日飞机之螺桨, 车辆之转轮;电动之机械, 乃至物质之微观结构, 同样无一脱离圆的运动。直线是无限大的圆之一段, 点即是无限小的圆, 螺旋则是圆与其它因素的合成。圆运动乃是万物运动的本质, 乃是乾坤大道
太极有五行,五行和则圆,养生亦可圆也。
体亦分五行,五行相生则身亦圆矣,肝属木、心属火,肺属金,脾属土,肾属水。心生喜,肝生怒,脾生忧,肺生悲,肾生恐,依五行循环相生相克,制化变化规律与脏腑循环,亦之圆也,养而生,养五行,无养怎得生,养可养其性、养其心、养其神、进而则养其身,性不合心不净则神不清,神不清则身不平。其根源为五行不通,无循环,而无圆也,谓之养之圆乃合乾坤大道。

3、学习太极拳的心得怎么写

下面我就说说自己学练太极拳的一些心得体会:
打太极拳可以修身,所谓修身就是保持身体健康。有人说修身可以去健身房,一样可以有很好的效果。那么修心就不是其他的练习可以代替的了。
首先要放下的不仅是肌肉,更重要的是这颗心,要甘做小学生,让自己变成一个空的容器。记得练起势时,老师教我们要先全身放松,不仅要放松身体,还要放松心。当时我对此体会不深,现在我明白了心松身才能松。练太极拳可以治失眠,当晚上睡不着的时候,醒来又心烦,
看到什么都不舒服,这时候到一块清静的地方慢慢摆动心中的太极,不苛求姿势的完美,可以随心所欲,不强迫自己用多大的力气,适可而止。其实夜晚和清晨是练太极拳的最佳时刻,在修练中那种体会只有等真正练过之后就会明白。练太极拳可以去除杂念,在修练中要不逆心而练,有杂念浮出便会被松弛的神经消退,所以太极者无心是有根据的。练太极拳可以保持心灵宁静。练太极拳最好的环境就是一个人,四周没有任何东西打扰,没有其他人,再好一些就是连声音都没有,那是修练太极拳的最好环境。太极拳是我国宝贵的民族体育遗产之一。
我国人民长期锻炼中的实践证明:它即是一种合乎生理和体育原理的健身运动,又是一种治疗疾病的有效手段。太极拳之所以能够在中国流传几千年,只有它存在的道理:一是练习;二是练气,或者说是练功;三是练心。
很感谢我入学的老师提供这样锻炼身体的机会,也很感谢老师能传授这么好的功法给我,让我受益无穷。今天的功效是我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我觉得我很幸运,所以我会珍惜太极拳所结的缘分,坚持不懈的学练下去。在此我想真诚地说一声: 谢谢老师!

4、求学习太极的心得.

学习太极的心得 自去年开始学习太极拳,我改变的过去对它的看法。过去的我学习它只为了好奇和好玩,而现在的我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才真正发现了它的内涵。虽然它很难学,但,仍然要想学它。 每个人开始学太极拳,老师一定教诲要放松,但是因自己思维方式不同,不能很好接受,甚至怀疑太极理论的真实性,往往产生不用力、劲等怎么能把人轻松的扔出去,所以在练拳时手臂用着僵硬的力,结果造成全身紧张,各关节转动不圆,每个动作为了好看而故意摆姿势,从练拳劲路上分析产生了断劲,和外家拳没有什么两样,与健身和技击不利。 首先,学拳开始,动作要规范,每一势要做到位,通过摆好姿势检查脚手是否和身体正中线方向(鼻尖)一致,看能不能产生的合力为原则,通过把脚手骨骼调节顺,便于保持攻防最佳间架。在此基础上注重以外形带动身体转动划圈,注意外三合的协调配合。 其次,当手与脚、肘与膝、肩与胯外三合基本能协调配合后,意念开始以身体带动外形练拳,手臂等上肢意念上要慢于身体,身体通过节节贯穿保持气血传递,从外形上看人的身体有蠕动感,使身体的每一个局部都能够转动,手落下时自然松垂,如衣服架上挂了一件服装,袖子下摆自然,如无垠树上挂着三尺罗衣,随风荡漾。手臂上摆时,手指向上,手臂尽量和身体中垂线保持平行,身体以脊柱为轴保持左右对称,上下协调,能通过身体把圆圈转出来,一切动作都是为了转圈,并且通过身体传递,下至脚底甚至穿过地下循环再反传至头顶而完成身体大循环即大周天,有利于气血流畅,能很好的增强人的身体健康,对防身技击更有实效性。 最后人才能在一种自然态中练拳练功,一切功夫都体现在日常练拳当中,如拳论中云:“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如书法行书到草书的过渡,要的是一种气势,也体现了拳道的一种艺术,从拳道之小道而得大道。在实战中,一切随对方的变化而变化,不和对方有一丝的抵抗,一有对抗就转动变化,而意识始终在先,始终在松空中控制对方,才能做到发放人随心所欲。 老师的悉心点拨下我对太极拳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有了更大的兴趣。太极拳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的招法既体现了武打的技击性,又体现了其本身的艺术性。它要求顺随舒适,以柔见长,自然轻灵,松沉圆满为宜,而又强调用意不用提力,动则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伸屈刚柔,于似松非松之间,当达到一定程度,须求意与气结合,即在有意无意之间。 因此,我觉得我们应该更用心的学太极拳,应该更全面的了解它,做到以武强体、以武养神。让“提高全民综合素质”的口号从我做起。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

5、太极养生具体是怎么养

打太极拳要求松静自然,这使大脑皮层一部分进入保护性抑制状态而得到休息。同时,打拳可以活跃情绪,对大脑起调节作用,而且打得越是熟练,越要“先在心,后在身”,专心于引导动作。这样长期坚持,会使大脑功能得到恢复和改善,消除由神经系统紊乱引起的各种慢性病。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有意地运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因而有利于改善呼吸机能和血液循环。通过轻松柔和的运动,可以使年老体弱的人经络舒畅,新陈代谢旺盛,体质、机能得到增强。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为此,太极拳特别讲究“听劲”,即要准确地感觉判断对方来势,以作出反应。当对方未发动前,自己不要冒进,可先以招法诱发对方,试其虚实,术语称为“引手”。一旦对方发动,自己要迅速抢在前面,“彼未动,己先动”,“后发先至”,将对手引进,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转移对方力量,乘虚而入,全力还击。太极拳的这种技击原则,体现在推手训练和套路动作要领中,不仅可以训练人的反应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在攻防格斗训练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打太极拳则可使身心俱健,强外固内,有助于疏通经络,消除心中的郁闷,实是外强筋骨,内调精气神之有效手段。

6、求一篇学习太极拳后的心得体会

我个人认为 一: 太极拳首先有氧运动 可以减肥而且不反弹 女生减肥很合适。二:太极拳很练下盘功夫对肾脏有好处,我个人每次打完一套 浑身都会很舒服 手脚会暖洋洋。是个不错的运动,其中还蕴藏我中华文化 ,比起跆拳道那更是养生的修行,支持国产呵呵

7、太极拳的养生意义

8、太极养生具体是怎么养生的

们不断与侵害肌体的疾患斗争着,经常在抗病中生活着,从而积累了大量的养生知识和祛病方法,我国的太极拳就是其中的一种。
在我国较早的一部医书《黄帝内经》中就记载有:“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具,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犷醉以入房,以欲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讲的全是预防疾病,保持健康,正威则邓不侵,体壮则疾病不生的道理。太极拳运动便是这些道理的切实体现。
太极拳虽属于中华武术的范畴,也可说成是中国医孕的组成部分之一。通过练习太极拳可以达到祛病、健导、养生、延年的目的。
武术分为内家拳及外家拳两大类。外家拳以练筋、水支为主,而以太极拳为代表的内家拳则以养气、通络叮三,也可以说以放松、调整周身气血为主,属于气功中之行功。所以为了养病,调整气血的运行,恢复体内的正常循环,以练太极拳最为适宜。
人,由于自然规律,由少而壮而中,逐渐衰老,这是客观规律。在衰老之年通过武术锻炼,延缓人体生理老化过程,使衰老的各类细胞,逐渐强健起来。当然,这不是件容易的事,必须适当、合理地锻炼,同时还要注意饮食、劳逸结合、心情愉快等各个方面。单纯的一个方面的努力是不容易奏效的。
练太极拳,不是一般的学习拳式,必须懂得很多基本功,必须要做到“放松”, “气道通畅”。肺主一身之气,肺气调则周身气行,故练功必须令其气顺,不可叫气道结滞,所以说:练拳不可以闭气、使力,总以放松、沉气为主。在练拳时要求配合呼吸、配合开合等,全是这些理论。
有人一练就想成为武术权威,这是不可能的。一般的练功,必须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意思是说,练武功必须持久,逐步提高,与读书写字的道理一样。
气功养生的机理
气功之所以有养生益寿的作用,首先是因为通过练气功,可以疏通人体经络,流通气血,特别是使人体的元气旺盛,所以无病可以强身,有病可以治病;其次,是因为运用气功各种功法的锻炼,可以使“精、气、神”三者融为一体,增强机体的生命活力,生命自然会延长,推迟衰老,健康长寿。
中国著名气功师刘贵珍,在其所著的《气功疗法实践》一书中,较详细地阐明了气功养生的道理,现引用几点如下:
1. 培补元气,扶正法邪
在气功学理论中,贯穿着“以气为本”的论点,在方法锻炼上,也强调培补元气以固本的指导观点。那么,气功是通过何种机理而实现培补元气这一作用的呢?《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就是气功培补元气机理的精辟阐述与概括。祖国医学把精、气、神视为人体的内因,它概括地反映了人体的机能状态,气功就是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的动静结合的自我锻炼养生法。“精”包括先天肾精和后天水谷之精两部分,二者通过肺心脾诸脏,敷布周身,以保证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等生理活动的实现。气功对精有着明显的影响和作用,只要练功得法,并持之以恒,对先天精与后天精都有加强充实作用。男性患者的遗精、早泄、精冷、精稀及女性患者的带下、崩漏、经少、病理性闭经等现象,都属于精的病理范围,这些病理现象,通过练功都可得到程度不同的效果,此即是气功对阴精发挥作用的佐证。消化功能紊乱、营养障碍的患者,通过气功心肾相交之法,肾阳因秘,脾阳得肾而健运,胃阴也得肾水上济而滋润,从而,胃腑和降善于纳腐,脾运有度、精微充脉,临床表现为食欲大振、食量增加。消化腺分泌旺盛、合成代谢加强、营养状态得到改善等等,这都是气功对水谷之精发挥作用的佐证。以上是气功对后天精的作用表现。气功对先天之精也同样具有充益作用。先天之精藏于肾,气功意守丹田命门之法,就是充实精水之术。先天精依赖于后天精的索养,通过吸抵撮闭锻炼,兼备寡欲持满陶冶,则阴精自然充实而固涩,肾中之精得阴精濡养,则愈加壮益,元精益固、元气自充,这就是“练精化气”的必然趋势。显然,气功益精固水的作用,就是气功培补元气 的机转。练功元气充益后,即可更好地激发与推动脏腑进行正常有效的生理活动,这对维持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又能进一步发挥练气化神的作用。神,包括了先天之神和后天识神两种。元神生化于先天之元气,识神生化于后天之精气。元神、识神都来源于物质,又皆反作用于物质。《素问·移精变气论》谈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指出了神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这是气功培补元气的又一重要意义。
2. 调节阴阳
通过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也证实气功对阴阳平衡的调节性影响是广泛存在的。祖国医学认为,形、精可以转为功能,此乃阳源于阴的正常生理现象,但当机体功能亢进时,则可使形、精耗伤。气功锻炼入静后,则交感神经兴奋强度减弱,气体代谢降低,高反应状态得以纠正,亢强的功能得以调整,这些都是气功抑阳扶阴作用的具体表现。气功的补阳作用也是极其广泛的根据“肾虚”的理论分型,观察到肾阳虚者,练功后出现的四肢由厥冷变暖,尿酮类固醇恢复到正常水平,血浆三磷酸腺苷。环腺苷酸含量增加,以及白细胞吞噬能力增强等变化,都是气功补阳作用的体现。气功调整阴阳动态平衡的作用,是通过“抑亢扶弱”的双调制效应而实现的,此作用并在不同层次水平上表现出来,这就是气功治病、保健的机转所在。
3. 通经活络,调和气血
气功治病、保健的作用,是通过“通经活络”来实现,临床上观察到,经络不通、气血不调的患者,其肢体两侧经络测定值不等或差数悬殊;练功后,凡气血弱者,通过练功,都可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强。练功过程中,还观察到经络传感明显和内气循环任、督和其他络脉运行等现象,这都是气功通经活络作用的具体表现。
以上是中国著名气功师刘贵珍对于气功益寿保健机理的详细阐述。说明了气功是一种极好的强身健体方法,每一个欲想身体健康、“尽终其天年”的人都应该努力学习,刻苦练功,真正继承和发扬祖国医药学的这一宝贵遗产。

9、学习太极的心得

太极拳以“用意不用力”为主的旧功拳,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健身拳术。但不等于不具有攻防含义,它和其它拳术一样,具有健身防身的双重作用,因此攻与防仍是太极拳运动的核心;是太极拳运动的最高阶段表现形式。所谓攻,就是指太极拳运动员和对方搏斗时,打击对方的活动;防,是指太极拳运动员和对方搏斗时,防御对方的攻击活动。所以太极拳运动,特别是太极推手;就是围绕着各种攻防动作,组成没有固定程序和范畴的搏斗动作。一旦进行实战,除了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法外,还有打、踢、拿、摔等攻击方法;架、格、闪、挂、扣等防守方法。在攻防过程中,还讲究攻防的战备战术。如“指上打下,声东击西”,“彼实则避之,彼虚则击之”。随机应变,攻防转化自然,运用自如。由此可见攻与防是对立又统一的。进攻、防守、再进攻、再防守,攻中有防、防中寓攻的辩证关系,对提高运动员攻防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每个人开始学太极拳,老师一定教诲要放松,但是因自己思维方式不同,不能很好接受,甚至怀疑太极理论的真实性,往往产生不用力、劲等怎么能把人轻松的扔出去,所以在练拳时手臂用着僵硬的力,结果造成全身紧张,各关节转动不圆,每个动作为了好看而故意摆姿势,从练拳劲路上分析产生了断劲,和外家拳没有什么两样,与健身和技击不利。

首先,学拳开始,动作要规范,每一势要做到位,通过摆好姿势检查脚手是否和身体正中线方向(鼻尖)一致,看能不能产生的合力为原则,通过把脚手骨骼调节顺,便于保持攻防最佳间架。在此基础上注重以外形带动身体转动划圈,注意外三合的协调配合。
其次,当手与脚、肘与膝、肩与胯外三合基本能协调配合后,意念开始以身体带动外形练拳,手臂等上肢意念上要慢于身体,身体通过节节贯穿保持气血传递,从外形上看人的身体有蠕动感,使身体的每一个局部都能够转动,手落下时自然松垂,如衣服架上挂了一件服装,袖子下摆自然,如无垠树上挂着三尺罗衣,随风荡漾。手臂上摆时,手指向上,手臂尽量和身体中垂线保持平行,身体以脊柱为轴保持左右对称,上下协调,能通过身体把圆圈转出来,一切动作都是为了转圈,并且通过身体传递,下至脚底甚至穿过地下循环再反传至头顶而完成身体大循环即大周天,有利于气血流畅,能很好的增强人的身体健康,对防身技击更有实效性。
最后人才能在一种自然态中练拳练功,一切功夫都体现在日常练拳当中,如拳论中云:“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如书法行书到草书的过渡,要的是一种气势,也体现了拳道的一种艺术,从拳道之小道而得大道。在实战中,一切随对方的变化而变化,不和对方有一丝的抵抗,一有对抗就转动变化,而意识始终在先,始终在松空中控制对方,才能做到发放人随心所欲。
练武术练的是对自已身体的敏感程度。有二层意思:1,对自己身体内部的敏感,可以灵活支配自己的肢体,2,对外界刺激的敏感,当受到外界打击时,身体会自发的作出动作规避伤害。这就需要大量的练习。
人是一个重心支撑体。
前不久看了一个叫功夫天下的论坛和徐世煕网站。其中有很多关于功夫和太极拳和论述,看后感觉受益很多。
关于太极拳:很有争论,自己也知道练的是太极操。徐老师的这就是太极拳的视频一下子让人明白了。棚捋挤按,以前看都不看的东西,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也说明徐老师是有很多体会的。
基本功很重要,招式是下架子,必须要靠基本功才能发出来。这些基本功包括:力量,速度,稳定性。最起码的练习:站桩,俯撑之类。不管练什么,基本的东西都要有。
有了点进步,别显摆。不招不架,就是一下。没功夫,别人会忽略你。别给自己找麻烦。
老师的悉心点拨下我对太极拳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有了更大的兴趣。太极拳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的招法既体现了武打的技击性,又体现了其本身的艺术性。它要求顺随舒适,以柔见长,自然轻灵,松沉圆满为宜,而又强调用意不用提力,动则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伸屈刚柔,于似松非松之间,当达到一定程度,须求意与气结合,即在有意无意之间。
因此,我觉得我们应该更用心的学太极拳,应该更全面的了解它,做到以武强体、以武养神。让“提高全民综合素质”的口号从我做起。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

与养生心得太极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