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代的房中术是怎样的?
房中术又名“房术”、“房中”、“房内”、“房室养生”、“黄赤之术”、“男女合气之术”,是中国古代医家和道教有关于如何在男女性生活中获得乐趣、保健、胎教、优生、延年益寿的学问。基于道家的阴阳思想,把性作为一种修身养生的方法。“房中”一词,最早见于《前汉书·艺文志》,列举《容成阴道》,《天一阴道》,《黄帝三王养阴方》等房中八家,“房中者性情之极,至道之际,是以圣王制外乐以禁内情,而为之节文……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及迷者弗顾,以生疾而陨性命”。
房中术的这一性质,在历史上,多被人用作淫秽之术,因此也经常遭到政府的封禁,其本身的内容反而被大多数人不了解。
中国古代房中养生家,大都着眼于交而不泄、交而少泄、精神不散、调协阴阳以养生这一目的。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房中术理论家孙思邈,对此有如下论述:“夫房中术者,其道甚近,而人莫能行其法。一夜御十女,闭固而已,此房中之术毕矣。”(《千金要方》卷二十七)。孙思邈还说:“此方之作也,非欲务于淫佚,苟求快意,务存节欲以广养生也。非苟欲强身力行女色以纵情,意在补益以遣疾也。此房中之微旨也。”“善摄生者,凡觉阳事辄盛,必谨而抑之,不可纵心竭意以自贼也。”
房中术文献:
由于多方禁毁,中国古代房中术文献经典多已在本土失传,叶德辉发现日本古代医书《医心方》辑录了部分中国古代房中术经典,辑录为《双梅影暗丛书》在中国出版,才使今日后人得以一窥房中术之玄妙. 古代著名的房中术著作
《合阴阳》
《十问》
《天下至道谈》
《养生方》
《杂疗方》
《黄帝内经》
《黄帝内景经》
《黄帝外景经》
《论衡·气寿篇》
《论衡·命义篇》
《容成阴道》(失)
《七发》
《黄庭经》
《素女经》
《素女妙论》
《玉房秘诀》
《玄女经》
《素女方》
《抱朴子·至理》
《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
《洞玄子》
《御女损益篇》
《房中补益》
《玉房指要》
《记济真经》
《延寿第一绅言》
《妇人良方》
《三元延寿参赞书》
《医方类聚》
《修真演义》
《房中切度》
《类修要诀》
《养生四要》
《遵生八笺·延年却病篇》
《房术奇书》
《房术玄机》
叶德辉辑录《双梅影暗丛书》
2、描写养生的古诗词有哪些?
描写养生的古诗词有:
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丹溪心法》元 朱震亨
治身养性谨务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抱朴子》晋 葛洪
我命在我,不在天。养生以不伤为本。---《仙经》
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措身失理,亡之于微,积微成损,积疾成衰。―――《养生论》三国 嵇康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
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养老奉亲书》宋陈直
才所不逮而困思之,伤也;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抱朴子》 晋 葛洪
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无过虚。―――《养性延命录》 南朝 梁 陶宏景
虽常服药物,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养性延命录》 南朝 梁 陶宏景
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备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孙思邈
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理虚元鉴》明 汪绮石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遗篇刺法论》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惜精养生
元气实,不思食;元神会,不思睡;元精足,不思欲;三元全,陆地仙。―――《养心要语》明胡文焕
人年五十者,精力将衰,大法当二十日一次施泄。―――《泰定养生主论》元王珪
纵欲戕生,古今同慨。―――《退庵随笔》清梁章钜
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随生,死亡随至。―――《尊生八笺》明 高濂
酒色之类,使人志气昏酣荒耗,伤生败德。―――《食色绅言》明陈继儒
御女之法,能一月再泄,一岁二十四泄,皆得二百岁。―――《备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孙思邈
聚精之道,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摄生三要》明 袁坤仪
男贵寡欲养精,女贵平心养血。―――《广嗣纪要》明万全
精神养生
戒暴怒以养其性,少思慈以养其神,省言语以养其气,绝私念以养其心。―――《续附·养生要诀》明 胡文焕
趁取老来犹健,登临莫放杯空。——宋·周紫芝《朝中措》
残年所幸身犹健,闲事惟求耳不闻。——宋·陆游《独坐闲咏》
老去身犹健,秋来日自长。——宋·陆游《小室》
3、求养生方面的诗词,多多益善!
1、《摄养诗》——明代龚廷贤
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食惟半饱无兼味,酒至三分莫过频。
每把戏言多取笑,常含乐意莫生嗔。炎凉变诈都休问,任我逍遥过百春。
译文:保精、益气、养神为健康长寿之根本,若欲延年益寿,减少私欲杂念,不要操心太多。做到食勿过饱,勿求厚味,饮酒应以少量为好,切莫贪恋杯中物。
要经常保持乐观,开口常笑。一个人在处于逆境的时候,不但一般人对你冷漠,连平时很亲近的朋友也会逐渐和你拉开距离,对此要从容面对,不要放在心上,一定要忍得,自在逍遥,乐享百年。
2、《抱朴子·极言》——晋代葛洪
治身养性,务谨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
译文:修身养性,即使是极其微小的地方,也务必要谨慎,不能因为小的进步微不足道就不再修养,也不能因为小的损害对大体没有影响就不加以提防。
3、《证类本草·衍义总序》——唐代唐慎微
夫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
译文:善于保养生命的人保养内心,不善于保养生命的人保养外表。
4、《退庵随笔·摄生》——清代梁章钜
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勿过极,少勿过虚。
译文:形体应当常劳动,饮食要常节制,这样有益于健康。但劳动不要太过度,节制不要太过虚脱。
5、《丹溪心法》——元代朱震亨
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
译文:与其等到生病后才积极诊断治疗,不如在没病的时候就摄取养分,提高免疫力,做到未病先防的效果。
4、形容养生的古诗词
养生原则
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丹溪心法》元 朱震亨
治身养性谨务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抱朴子》晋 葛洪
我命在我,不在天。―――《仙经》
养生以不伤为本。―――《仙经》
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措身失理,亡之于微,积微成损,积疾成衰。―――《养生论》三国 嵇康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
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养老奉亲书》宋陈直
才所不逮而困思之,伤也;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抱朴子》 晋 葛洪
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无过虚。―――《养性延命录》 南朝 梁 陶宏景
虽常服药物,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养性延命录》 南朝 梁 陶宏景
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备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孙思邈
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理虚元鉴》明 汪绮石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遗篇刺法论》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惜精养生
元气实,不思食;元神会,不思睡;元精足,不思欲;三元全,陆地仙。―――《养心要语》明胡文焕
人年五十者,精力将衰,大法当二十日一次施泄。―――《泰定养生主论》元王珪
纵欲戕生,古今同慨。―――《退庵随笔》清梁章钜
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随生,死亡随至。―――《尊生八笺》明 高濂
酒色之类,使人志气昏酣荒耗,伤生败德。―――《食色绅言》明陈继儒
御女之法,能一月再泄,一岁二十四泄,皆得二百岁。―――《备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孙思邈
聚精之道,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摄生三要》明 袁坤仪
男贵寡欲养精,女贵平心养血。―――《广嗣纪要》明万全
精神养生
戒暴怒以养其性,少思慈以养其神,省言语以养其气,绝私念以养其心。―――《续附·养生要诀》明 胡文焕
看一个医生不如交一个朋友。―――谚语
人借气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老老恒言》清 曹廷栋
凡心有所爱,不用深爱,心有所憎,不用深憎,并皆损性伤神。―――《备急千金要方》 唐孙思邈
大喜荡心,微抑则定;甚怒烦性,稍忍即歇。―――《退庵随笔》清梁章钜
人但知过怒过哀足以害性,而不知过喜过乐亦足以伤生。―――《退庵随笔》清 梁章钜
心乐为良药,神伤致骨枯。―――谚语
不气不愁,活到白头。―――谚语
老人之情,欲豪畅,不欲郁郁阏,可以养生。―――《类修要诀》明胡文焕
圣人胜心,众人胜欲,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淮南子》西汉刘安等
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疲。―――《养生要集》唐 张湛
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外轻内顺,而生理备矣。―――《苏沈良方》宋苏轼、沈括
忍怒以全阴气,抑喜以养阳气。―――《抱朴子》 晋 葛洪
知恬逸自足者,为得安乐本。―――《尊生八笺》明 高濂
物来顺应,事过心宁,可以延年。―――《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省思虑则心血不耗,发不易白。―――《医先》明 王文禄
恼一恼,老一老;笑一笑,少一少。―――《养心要语》明 胡文焕
说说笑笑,通通七窍。―――谚语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谚语
笑口常开,青春常在。―――谚语
事从容则有余味,人从容则有余年。―――《呻吟语》明吕坤
养心莫善于寡欲。欲不可纵,欲纵成灾;乐不可极,乐极生衰。―――《养生四要》明 万全
善摄生者,先除欲念。―――《食色绅言》明陈继儒
喜怒衰乐之发……可节而不可止也,节之而顺,止之而乱。―――《春秋繁露》西汉董仲舒
遇事不恼,长生不老。―――谚语
嗜欲使人气淫,好憎使人精劳。―――《古今图书集成》清陈梦雷
暴喜伤心,暴努伤肝,暴恐伤肾,过衰伤肺,过思伤脾。―――《养生四要》明 万全
夫精神志意者,静而日充者壮,躁而日耗者老。―――《淮南子》西汉刘安等
琴医心,花医肝,香医脾,石医肾,泉医肺,剑医胆。―――《幽梦续影》清朱锡绶
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医述》清程杏轩
善养生者,先除欲念。―――《男女绅言》明陈继儒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
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息。―――《卫生宝鉴》元罗天益
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心胸里头能撑船,健康长寿过百年。―――谚语
千保健,万保健,乐观方才是关键。―――谚语
一日三笑,人生难老;一日三恼,不老也老。―――谚语
生气催人老,快乐变年少。―――谚语
遇怒不要恼,遇难莫急躁。―――谚语
常乐常笑,益寿之道。―――谚语
房宽地宽,不如心宽。―――谚语
知足者常乐,善笑者长寿。―――谚语
要活好,心别小;善制怒,寿无数。―――谚语
笑口常开,百病不来。―――谚语
治病必先治神,药疗必先心疗。―――谚语
忠诚是长寿之本,善良是快乐之源。―――谚语
生活上适度,精神上大度。―――谚语
养生必先养德,大德必得其寿。―――谚语
生理卫生强身,心理卫生强心。―――谚语
要享福,常知足。―――谚语
5、谁有道家御女术的顿法
道家的御女术,规范一点说就是阴阳功法,此术在彭祖的典籍里有这方面的记载,也就是说个大概,很少道士掌握这个功法,但是对个人的道德人格意识要求的很严格,如果不了解这个功法,很容易被误解。此术是生阴固元的方法,主要的冥想意识只是一个神字,利用精神暗示,达到阴阳互补的效果,不是传谬的性爱花招,其真正的目的在于运用精神引导的方法,达到所要达到的效果。理解其中含义的人不是很多,这套功法实际涵括两个功法,(1)固元术(2)生元术,在养生延命术中关于这两套功法有详细的解释。
6、节欲是什么意思/
节欲
continence
通过控制性欲、节制性生活以求达到保存肾精、维护健康、延年益寿目的的养生方法。欲的涵义较广,指人的各种欲求,其中也包括对性的要求。中医学著作中又将性欲及性生活称为房事或房室。《内经》在论述人过早衰老的原因时说:“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指出房事不节及情绪过度激动,精神过度紧张,都能使人早衰,是最早指出过欲伤人的中医著作。唐代以后,对肾精是人之大宝及肾藏五脏六腑之精的观点,有了充分认识,以节制性欲作为节欲的主要内容。后世医家多尊之,因而现存的中医学书籍中所说的节欲,基本上都是谈节制性欲,而将控制精神活动之欲归入精神调养的范畴。有关节欲的记载,杂见于综合性的中医学著作,多见于养生类著作中,如元代《三元延寿参赞书》、《泰定养生主论》,以及《马王堆医书考注》等。节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欲不可绝 男女居室,人之大伦,独阳不长,孤阴不生,男女交合,孕生子女,是人类繁衍子孙、延续种族的手段。男子精盛则思娶,女子成年则思嫁,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对房事的生理需求,勉强断绝无益于人。近代尤其认为,孤男寡女有损身心,故而那种认为断欲可以延年益寿的看法并不确切。现有资料证明,中年以后丧偶者,常出现早衰、速亡的现象,这与精神及生理上的双重失衡密切相关。
欲不可早 中国古代有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的提法,虽然《内经》指出男子十六岁左右,女子十四岁左右即已达到了肾气盛,天癸至,能够行房及孕育子女。然而,性初成熟并不等于就应该具有性生活。男子破阳太早则伤其精气,女子破阴太早则伤其血脉,若精未通而强行御女以通其精,可能会有“难状之疾”,而女子天癸初至,即有房事,血脉阴气破伤,将影响到发育甚至导致过早衰老。
欲不可纵 肾精源于先天,可赖于后天水谷之精的滋养补充,但其输出消耗不可能是无限的,如果超过了补充再生的速度,势必导致肾精的亏损,甚至逐渐衰亡,造成早衰、早老、易病、早夭等后果。因此,必须适当节制房事,使其不伤损本元。以往认为房事应有度,20岁以上者4~10日一次,30岁以上者8~15日一次,40岁以上者16~20日一次,50岁以上者20~30日一次,60岁以上者断欲。这比现今一般人的房事次数为少。如现在40岁以下的年轻人,一般每周约2~3次左右。从养生角度来说,房事次数可以这样掌握:即基本满足对性生活的要求而不是总处在渴望之中,行房时愉快而不觉勉强,精力充沛而不是疲于应付,次日精神饱满、胜任工作、心情愉快。青年新婚,房事稍勤,属正常现象,但也要适当加以控制,不令疲劳过度。60岁以上的老年人应看有否性要求、性能力,体力精力是否允许,只要有要求、有能力,不必强行断绝性生活,只是注意适度掌握,房事次数宜少,行房时间不宜太长。
欲不可强 房事本为夫妻之间的一个重要生活内容,房事适度、行房和美,不但有利于维系夫妻感情,而且有益于双方身心健康。但应注意行房为双方的事,不能一凭己意,应该尊重对方、爱护对方,使房事成为夫妻间的一种快乐和享受,不应在对方身体不适、心情不快而不愿意的情况下强行为之,而应互相体贴、交流。其次,欲不可强也指不应不计体力、状态,拚命为之,甚至用药物刺激性功能,这样则易导致肾气衰颓、阳痿不举,或阴虚阳亢、肾水枯竭的结果。
欲不可滥 泛而无节谓之滥。滥欲有害无利,封建帝王后妃无数,淫欲无节,伤精损寿,大多短命。现代社会卖淫嫖娼屡禁不绝,性病之传播皆由于此,害己害人,殃及子孙。尤其同性恋现象的增加,更促进了超级癌症--艾滋病的广泛传播,为害益烈,故滥欲亟应设法扫除。
欲有所忌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病后初复,不宜行房。因大病之后,体力亏损、精气不足,勉强为之,则可能出现疾病反复或发生意外。②大醉大饱,不宜行房。酒后乱性,过欲之后,难于自持,常致房事过度,伤肾耗精;大饱之后,中气被阻,气机不畅,加之行房劳累及压迫,可能壅塞气机而发生意外。③远行劳累,不宜行房。因房事本需消耗相当体力,今正值体力衰弱、精力疲怠之时,勉强为之,效果不好,且伤身体。④女子经期,不宜行房。月经期内贸然行房,伤损女子冲任,常致疾病,于男子亦不利。⑤妇人孕、产期,应加注意。孕期之初,胎气未定,行房易动胎气,造成流产;孕期后尾容易挤压胎儿,亦应避免。孕期中间,年轻夫妇难于断绝,可以小心为之,但当尽量减少或避免,宜从行房时间、行房次数及房事的剧烈程度上加以节制,并注意行房体位。产后恶露未净,绝对不可同房,以免造成胞宫、冲任伤损,出现流血不止等症。一般在一月以后方可,恢复不好者甚至需要两三个月。
7、房事养生 一天何时行房最养生
1)元• 李鹏飞《三元延寿参赞书》云:“欲不可绝,欲不可早,欲不可纵,欲不可强。”堪称中医房事养生之准则。
① 欲不可绝 道出了房事之必要性。适度房事,是调和阴阳的重要手段;若强忍不泄,反致阴阳失衡而致病。所谓“孤阳绝阴,独阴无阳,欲心炽而不遂,则阴阳交争,乍寒乍热,久而成劳。② 欲不可早 指出了早婚之弊端。“男破阳太早则伤其精气,女破阴太早则伤其血脉。”“精未通而御女以通其精,则五体有不满之处,异日有难状之疾。”③ 欲不可纵 旨在反对放纵情欲。“淫声美色,破骨之斧锯也。世之人若不能秉灵烛以照幽情,持慧剑以割爱欲,则流浪生死之海,害生于恩也。”④ 欲不可强 专指不可强力入房。“强力入房则精耗,精耗则肾伤,肾伤则精气内枯,腰痛不能俯仰。”超越体质条件而勉强行房,为自不量力。“才不遗,强思之;力不胜,强举之;伤也,甚矣。强之一字,真伐生伐寿之本。”如:“纵”、“强”所致的“房劳伤”即是典型常见,因其“纵”、“强”无度,沉溺色情,房劳过度而引起一系列全身性、多系统器质性疾病及严重神经官能症。神气两衰,精血消耗不贷,形成中亏,体质衰弱,诸邪乘虚而入,杂疾蜂涌而至。众多帝王卒于淋漓衰竭中,正是“交接之道”失宜的最好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