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问中医养生学的养生方法是什么?求
中医养生方法
养生方法很多,着眼点各异,但殊途同归。大致分以下几类:
调神养生
精神乐观,则气舒神旺;精神抑郁,则气结神颓;喜怒不节,则气耗神消。故清心寡欲可使心气平和、血脉流畅、精神安定,虽有大惊猝恐而不能为害。调神之法,参禅入定,或心有所恃,或弦歌自娱,或山林探幽,以气度从容,心思安定,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则神调。
吐纳养生
即今之气功。气功之要,一是静心,静而不思,若能无外无我,可以养神而致长寿。二是以意引气,以气行周身,通达经络,包括通任督、通小周天、通大周天等各种方法,达到养气养神、经脉流畅,保健强身。
导引养生
又称为练形养生。导引吐纳,自古即用于描述气功及形体强身,未有细致确定的区分。这里则专指以形体动作为主导方法的养生,所谓“主导”,是因为这种方法本身也要求有呼吸动作的配合。这类养生术有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极拳以及被动的推拿等。
食饵养生
通过调节食物的品质、数量、进食规律,以及回避有害的食物以养生,也包括饵药养生(古称神仙服饵),其内容包括食性、食养、食疗、食节、饮食禁忌及药养等。
保精养生
精气神为人之三宝,精化气,气生神,故精又为人之动力源泉。保精之法,开源节流。节流有二:一是养神,神安不乱,精不妄耗,清静无为,恬愉自保。二是节房室,古人将男女好合、房事伤精看得很重,认为精生有限,而性欲无节则过耗,将致疾短寿。开源即促精生长、吸引采补。前者有食饵、药物、修炼等法可以试行,后者则主要与房中术有关。
环境养生
人的生活,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环境的影响,因而对水土气候、地形地貌、森林植被等均有所选择。古人主张在高爽、幽静、向阳、背风、水清、林秀、草芳之处结庐修养,故多选择名山大川、幽雅清静之处。现实生活中只要达到适宜也就可以
四季养生
顺应阴阳气化是四季养生的奥秘。四季养生的关键在于顺应阴阳气化。人为什么要顺应阴阳气化养生呢?因为天、地、人是一个整体,人与天、地是相应的。什么相应?阴阳气化相应。所以,要顺应阴阳气化养生,就必须知道阴阳气化的规律。
人的五脏和四季气化是完全相通的,
具体是:
春 (风) 气通于肝。
夏 (火) 气通于心。
长夏 (湿) 气通于脾。
秋 (燥) 气通于肺。
冬 (寒) 气通于肾。
所以中医学的经典巨著 《黄帝内经》 早已指出四季养生的方法,而这些方法也是遵循四季阴阳消长的规律进行的。
2、民族传统养生学发展和建议
1、极富特色的理论体系 传统养生理论,是以“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为出发点,去认识人体生命活动及其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的协调,讲究体内气化升降,以及心理与生理的协调一致。它通过阴阳形气学说、脏腑经络理论来阐述人体生老病死的规律,尤其把精、气、神作为人体之三宝,作为养生保健的核心,进而确定了指导养生实践种种原则,提出养生之道必须“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起居有常”,即顺应自然,保护生机,遵循自然变化的规律,使生命过程的节奏随着时间、空间的移动,和自然气候的改变而进行调整。 2、强调综合、辩证的自我保健原则 人类健康长寿并非靠一朝一夕、一功一法的摄养就能实现的,而是要针对人体的各个方面,采取多种调养方法,持之以恒地进行审因施养,才能达到目的。因此,传统养生学一方面强调从自然环境到衣食住行,从生活爱好到精神卫生,从药物强身到运动保健等,进行较为全面的、综合的防病保健,另一方面又十分重视按照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反对千篇一律,一个模式,而针对各目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体现中医养生的动态整体平衡和审因施养的思想。历代中医养生家都主张养生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全面配合。例如,因年龄而异,注意分阶段养生;顺其自然变化,因时养生;重视环境与健康长寿的关系,注意环境养生等。又如传统健身术的运用原则,提倡根据各自的需要,可分别选用动功、静功或动静结合之功,又可配合导引、按摩等法。这样不但可补偏求弊、导气归经,有益寿延年之效,又有开发潜能和智慧之功,从而收到最佳摄生保健效果。 3、适应范围广泛 传统养生可与每个人的一生相始终。 人生自妊娠于母体之始,直至老年,每个年龄阶段都存在着养生的内容。此外,人在未病之时,患病之际,病愈之后,都有养生的必要。不仅如此,对不同体质、不同性别、不同地区的人也都有相应的养生措施。因此,中医养生学的适应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它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进行全面普及,提高养生保健的自觉性,把养生保健活动看作是人生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由上可知,传统养生学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是进行健康教育必不可缺的重要内容,在强调自我保健的今天,普及中医传统养生的知识,把其作为人们防病、治病的一个锐利武器,显然很有必要。
记得采纳啊
3、你是如何理解中医整体观念、举例说明?
•中医药学的蓬勃发展和它与现代医学的汇聚和互补已经成为迅速发展的时代潮流,这一潮流不仅成为医学科学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而且也已成为临床实践中提高医疗保健水平、降低医疗费用和社会成本的有效手段。
•当代科学技术正出现从分析向综合回归的显著趋势。通过多学科交叉,应用信息科学、系统科学、复杂科学等新理论和新方法来认识生命奥秘和疾病现象已成热点,从而为认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因人施治、复方用药等优势和特色提供了机遇和条件。
•随着中医药国际化不断深入,中医药发展过程中对生命和疾病的系统性和复杂性等关键问题认识的突破,将对生物医学、生命科学乃至整个现代科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将会促进多学科的融合和新学科的产生,使人类对生命和疾病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当代的两种医学体系
当代社会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一种是发源于西方、近200年得到快速发展的现代医学体系,另一种是发源于东方、已有数千年历史的传统医学体系。
中医学产生于经验医学时代,强调整体观念,注重系统调节。中医整体论体现在生命的精神层面、整体层面、动态层面,其朴素的系统论源于“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中医的思维方式较多地应用模拟推理、经验总结,中药方剂通过多种有效组分对机体多系统、多途径、多靶点的综合调节,达到祛病养生的目的。中医强调整体和多因素的相互联系,重“辨证”,用哲学思维阐释发病机理,着眼于调治“患病的人”,重视整体效果。
现代医学产生于实验医学时代,其突出特点是强调分析和还原,但整体综合显得不足。西医认为,人体由组织器官等组合而成,偏向于采用还原论和“物理-化学”反应的纯生物医学模式,多强调单一活性化合物对机体靶点的作用,因而采用的药物往往偏重高度的选择性,具有明显的对抗性。西医比较倾向于形态、局部医学,注重直接的因果关系,重“看病”、治“人的病”,重视直接效果。
由此可见,两种医学体系具有不同的理论基础、思维方式和医疗模式,显示出各自不同的显著特点。
当代医学面临的挑战
当代社会,医学面临着两方面的严峻挑战。第一方面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人类疾病谱发生的重大变化。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转型,当前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健康威胁已转变为非传染性的慢性病(NCD),如心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代谢障碍性疾病、肿瘤等,这些疾病都是病原体不明确、多因素导致的复杂疾病。以线性思维和还原分析为特点的西方医学因此遇到严峻挑战,在阐明复杂生命系统的整体行为特征和系统活动规律方面遇到严重困难。在寻找治疗多因素导致的严重复杂慢病(如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等)和病毒感染性疾病(如艾滋病、肝炎等)的有效药物方面,至今进展迟缓,迫切需要发展新的思路和方法。
第二方面的挑战是医学模式面临的困境。一是以征服心脑血管、癌症等非传染性慢病为目标的第二次卫生革命受阻,促使人们对现代医学模式——生物(治疗)医学模式进行深刻反思。美国对1岁以上人群死亡率居前10位疾病的致病因素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对于非传染性慢病的发生而言,生活方式和行为的作用远大于生物学因素。显然,这类疾病的有效控制,要求医学模式必须有根本变革,要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四者相结合的新医学模式。二是医疗费用恶性膨胀引发的全球医疗危机,迫使人们对医学的目的(GOM )、医学的核心价值进行深刻反思。1992年,WHO组织了GOM国际研究小组,四年后该小组总报告明确指出:目前医学的发展是在全世界制造供不起的、不公正的医学,许多国家已经走到了可供性的边缘。
以人均卫生投入最高的美国为例:1950~1976年人均医疗费用上涨了302.6%(以不变价美元计),而平均寿命无明显提高。1980~2005年,其医疗费用从GDP1.2%升至17%。按这一趋势,如果不采取有力的应对措施,到2028年美国医保体系将无钱可用。“导致这场迫在眉睫危机的根源是医学的目的,而不是手段出了问题”。“错误的医学目的,必然导致医学知识和技术的误用”。要解决这场全球性的医疗危机,必须对医学的目的作根本性的调整,把医学发展的战略优先从“以治愈疾病为目的的高技术追求”转向“预防疾病和损伤,维持和促进健康”。只有以“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为首要目的的医学,“才是供得起,因而可持续的医学”,“才有可能是‘公平的’和‘公正的’医学”。
中医药的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
当代人类健康和现代医学发展面临的这些严峻挑战,引发了人们对于中医药在当代地位和作用的重新认识和深入审视。中医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积累。其优势在于具有整体论的生命科学理论、辨证论治的治疗方法和以“治未病”为指导的综合调理养生保健理论。中医药学的这些特点,使得它在当代生命科学前沿探索、应对当代面临的以非传染性慢性病等复杂疾病为主的健康挑战、实现医学模式的调整和转变等方面,将可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勃勃生机。
当代生命科学的探索和发展在很多方面与中医药学有密切关系,人们可以从中医药中得到非常深刻的启示。例如,以中药黄连活性成分——小檗碱为探针,揭示了人体内一条新的血脂调控通路;温肾阳中药显示出促进干细胞增殖的作用,这些例子表明中医药可以在化学生物学、干细胞研究等生命科学前沿研究领域做出重要贡献。中医学的很多思想、理论和实践,实际上走在了当代科学的前面,历久而弥新。
为了应对疾病谱转变而带来的健康挑战,现代医学的思路必须调整,必须有系统性的思考。因此,中医整体的、多靶点的、多层次的作用和调节,就显示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白血病和实体肿瘤、慢性肝肾疾病等重大复杂疾病方面取得了具有重要意义的成就和进展,引起国内外的高度关注。
不仅如此,传统中医药学对于医学的目的和模式也有着非常深刻的思考和先进的思想。中国传统医学的核心理念——“上工治未病”和21世纪医学目的调整的方向完全一致,集中体现了医学目的调整和医学模式转变的核心价值。中国传统医学的基础是身心统一的生命整体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统一的天人合一论,体现了“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相结合的新医学模式。这种模式已经过了数千年亿万人实践的检验。显而易见,“治未病”的医学正是“关于健康的科学”。
上面论述表明,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药学在应对当代面临的严重健康挑战中可以发挥独特的优势和特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中医药学的蓬勃发展和它与现代医学的汇聚和互补已经成为迅速发展的时代潮流。这一潮流不仅成为医学科学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而且也已成为临床实践中提高医疗保健水平、降低医疗费用和社会成本的有效手段。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东西方医学的汇聚创造了现实的可能性。当代科学技术正出现从分析向综合回归的显著趋势。通过多学科交叉,应用信息科学、系统科学、复杂科学等新理论和新方法来认识生命奥秘和疾病现象已成热点,从而为认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因人施治、复方用药等优势和特色提供了机遇和条件。
中医药的国际化是东西方医学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中医药的国际化不断深入,中医药发展过程中对生命和疾病的系统性和复杂性等关键问题认识的突破,将对生物医学、生命科学乃至整个现代科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将会促进多学科的融合和新学科的产生,使人类对生命和疾病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当代科学正展现整体与局部并重、综合与分析并重、经验与实验并重的发展趋势;当代的医学也正在由实验医学时代向整体医学时代逐步过渡,中医药必将为人类健康作出新的重大贡献,迎来一个大放异彩的新时期。
4、中医整体观念包含哪两个重点?如何应用在生理、病理、以及养生防病的范畴呢?
整体观:
1.人是一个有几点整体
2.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建议你去看一下中医基础理论的绪论部分 可以找到答案
5、中医养生学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如何将这种养生思想融入到自己的衣食住行之中?
你是山大的学生吧,我是你们的老师。。。自己根据我上课讲的知识,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作答。不要搜。。。。
6、中医养生学书中的慨括。
中医养生不离《黄帝内经》的内容,黄帝内经里的养生重在讲“人与自然的平衡”“天人一体”是一个很好百的类比,天有四季(中医的说法是五季,夏秋之间还有个长夏),人有五脏,天有日月,分昼夜,物有阴阳,分雌雄度,养生的根本就是与天相应,最简单的就是,天热避暑,天寒加衣,少食生冷食物,注意合理饮食,适量的运动和保持一回个好的心情,再没其他的,着重在“养”,呵呵,一般来说,现在的人都那么忙,哪有时间养啊。答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到你
7、中医养生的特色有哪些
1.理论体系独特
中医养生理论,以“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为出发点,去认识人体生命活动及其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协调,讲究体内气机升降,以及心理与生理的协调一致。并用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理论来阐述人体生老病死的规律。尤其把精、气、神作为人体之三宝,作为养生保健的核心,进而确定了指导养生实践的种种原则,提出养生之道必须“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广起居有常”,即顺应自然,保护生机,遵循自然变化的规律,使生命过程的节奏随着时间、空间的移易和四时气候的改变而进行调整。
2.以和谐适度为宗旨
养生保健必须整体协调,寓养生于日常生活之中,贯穿在衣、食、住、行、坐、卧之间,事事处处都有讲究。其中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和谐适度。使体内阴阳平衡,守其中正,保其冲和,则可健康长寿。例如,情绪保健要求不卑不亢,不偏不倚,中和适度,又如,节制饮食、节欲保精、睡眠适度、形劳而不倦等,都体现了这种思想。晋代养生家葛洪提出“养生以不伤为本”的观点,不伤的关键即在于遵循自然及生命过程的变化规律,掌握适度,注意调节。
3.全面调养与辨证施养相结合
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健康是指人的躯体、精神与社会关系等各个方面都处在一个相对良好的状态,因此养生实践活动应该伴随着我们生命过程的各个环节,采取多种调养方法,持之以恒地进行审因施养,才能达到目的。中医养生一方面强调从自然环境到衣食住行,从生活爱好到精神卫生,从药馆强身到运动保健等,进行较为全面的、综合的防病保健。另一方面又十分重视按照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反对千篇一律、一个模式,而是针对各自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体现中医养生的动态整体平衡和审因施养的思想。历代养生家都主张养生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全面配合。例如,因年龄而异,注意分阶段养生;顺乎自然变化,四时养生;重视环境与健康长寿的关系,注意环境养生等。
4.适应范围广泛
养生保健是一生相伴,长期实践的活动。人生自妊娠于母体之始,直至耄耋老年,每个年龄阶段都存在着养生的内容。人在未病之时,患病之际,病愈之后,都有养生的必要。不仅如此,对不同体质、不同性别、不同地区的人也都有相应的养生措施。因此,养生学的适应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它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进行全面普及,提髙养生保健的自觉性,把养生保健活动看做是人生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8、中医养生的基本观念
养生学的基本观点主要体现在顺应自然、形神合一、动静结合及综合调理、因人而异等方面。
一、 顺应自然 就是要顺应四时,提高人体对自然界变化的适应性调节能力。最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常说的“凉了穿上,热了脱”。四时的气候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交替过程,影响人体生理功能,从而出现相应的变化。
二、 形神合一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高度复杂而完善的统一体,人身由“神”与“形”组成。“形”指形体结构,包括五脏六腑、经络、四肢百骸等组织结构和气血津精等基本营养物质;“神”是机体生命活动及情感意识的体现,是人体精神、意识、知觉、运动等一切生命活动的最高主宰。
三、 动静结合 动与静,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割的两种形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二者共同构成矛盾的统一体。人在生活中,也应保持动、静结合。心神宜静,形体宜动。也就是说“精神极欲静,气血极欲动”。或者说“静养精神,动养形体”。在动中要求动静适度,“过动则伤阴,阳必偏胜,过静伤阳,阴必偏胜”。但在动静两者中首先要求动,只有如此,才符合生命运动的客观规律。
四、 综合调理、因人而异 也就是说婴幼儿期应注意寒暧及饮食的调理;青少年时期重在培育肾气、惜精保精以健身;中年则是身体各部分由极盛转衰的时期,所以要注意气血阴阳调补,保养得当。以防早衰,争取长寿;老年是体内气血衰弱,功能减退的时期,这阶段当重视调神、慎饮食、节房事以延缓衰老,保持身体的健康,延年益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