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饮食养生的古文

饮食养生的古文

发布时间:2020-07-10 07:22:32

1、称赞饮食的古代词句

1、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宋代苏轼《惠州一绝》

译文:琵琶,杨梅,还有老乡送来的荔枝!新鲜到爆,我吃吃吃,一天几百颗荔枝,简直停不下来。

2、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游山西村》宋代诗人陆游

译文: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屿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

3、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宋代苏轼《初到黄州》

译文:被贬了好伤心,不过,似乎也没那么糟:这长江水中的鱼好肥啊,是做清蒸还是红烧呢?这满山脆笋好新鲜啊,我好像已经闻到烧笋的香味了。啊,黄州真是个好地方!

4、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涧羹。——唐代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其二》

译文:把活鲜的鲫鱼切成银丝煲脍,用碧水涧傍的香芹熬成香羹。这分明是在越中吃晚饭啊,哪里是在陕西的柁楼底下用餐呢?

5、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宋代苏轼《猪肉颂》

译文:把锅子洗洗干净,少放点水,记住,一定要用小火,慢慢慢慢地炖,等它慢慢慢慢地熟,千万别催,火候足了,管保好吃到销魂!

2、关于饮食与健康的古诗有那些?

1、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无为无不为、平和无欲、惜精爱气
2、孟子: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译文“修养内心的方法,没有比减少欲望更好的了。一个人如果欲望很少,那么内心即使有迷失的部分,也是很少的;一个人如果欲望很多,那么即使有保存的部分,也是很少的。
3、朱熹:
饱食当肉,不淫当斋。缓步当车,无灾是福。
大饥不大食,大渴不大饮。多精神为福,少嗜欲为贵
服药十朝,不如独宿一宵; 节食已去病,寡欲已延年。
4《解人颐》达识集:唐子畏题《列仙传》
佛祖无奇,但作阴功不作孽;神仙有法,只生欢喜不生愁。无药可延卿相寿,求医也是徒然。
有钱难买子孙贤,积玉总为无用。
5岁夜咏怀 刘禹锡
弥年不得意,新岁又如何?念昔同游者,而今有几多?
以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春色无情故,幽居亦见过。
6罗状元醒世歌 名洪先,明
富贵从来未许求,几人骑鹤上扬州!
与其十事九如梦,不若三平两满休.
能自得时还自乐,到无心处便无忧.
黄金不是千年业,红日能催两鬓霜.
身后碑铭空自好,眼前傀儡为谁忙
有有无无且耐烦,劳劳碌碌几时闲?
人心曲曲弯弯水,世事重重叠叠山.
古古今今多变故,贫贫富富有循环.
将将就就随时过,苦苦甜甜命一般.
7罗洪先
日月两轮悬,乾坤几万年;华屋量人斗,娇妻度客船;
钱财身外物,儿女眼前冤;世人谁不染,脱却是神仙”。三界跳是跳不出的,宠辱皆忘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尘世纷纷一笔勾,林泉深处任忧游。
盖间茅屋牵萝卜,开个柴门对水流。
得隙间眠真可乐,吃些淡饭可忘忧,
眼前多少英雄汉,为甚由来不回头?
8无事且从闲处乐,有书时向静中观——·清·方薰 有闲常同书做伴,无事且与动为邻;
9无情岁月增中减,有味词动苦后甜。--岳美中(1900-1982),中医学专家
10寻常衣食随时度,分外资财莫妄求。
11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与己何所不容;
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
12心宽不知愁,老伴长得丑。
是非少开口,笑看狗斗狗。
饭后百步走,小孙常逗逗,睡前甩甩手。
首先,古人养生特别强调养心为主,节食为辅,概括为“清心寡欲”。老子有“无为而无不为”、“平和无欲”及“惜精爱气”的主张,孟子有“养心莫善于寡欲”的感慨,朱熹则从另一角度诠释了“清心寡欲”的妙处:“饱食当肉,不淫当斋,缓步当车,无灾是福,大饥不大食,大渴不大饮。多精神为富,少嗜欲为贵,服药十朝,不如独宿一宵,节食以去病,寡欲以延年。”
其次,古人还强调要乐观豁达,寻访山水。彭祖有“每把戏言多取笑,常回乐意莫生嗔”的轻松;刘向有“佛祖无奇,但作阴功不作孽;神仙有法,只生欢喜不生愁”的顿悟;相比之下,刘禹锡就略胜一筹,他“空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无事且从闲处乐,有书时间静中观”,“无情岁月增中减,有味诗书苦后甜”,其豁达开朗、淡泊名利之情溢于言表。
再者,古人养生尤其强调要淡于名利,保持平常心。罗隐在这方面的体会就更多一些,“能自得时还自乐,到无心处便无忧”———知足常乐;“与其十事九如意,未若三平两满休”——顺其自然;“身后碑铭空自在,眼前傀儡为谁忙;黄金不是千年叶,红日能销两鬓霜”——莫为功名利禄所累。
重阳时节,秋风送爽.站在新世纪的顶峰,回望五千年历史,风云人物历历在目;纵观九万里河山,鹤翔龟静栩栩如生.从秦始皇派徐富去海外觅仙方,到汉武帝令道士密宫练灵丹;从则天伍后千方保容颜,到慈熹佛爷百计养真气,帝王将相无不寻思长生不老,金城千载.而在民间,君不见寿比南山的对联贴在农家的堂屋,松鹤延年的壁画挂卧室;君不见南极仙翁拄杖行来,西村小儿爬峨眉去采灵芝..... 

3、古代食谱

《食珍录》
这是我国古代饮食专书之一,写于南北朝时期。南朝宋时,余姚人虞宗是一位美信家,他官职是黄门郎,到南朝齐时升为太子庶子,后来担任祠部尚书。公元483至493年,武帝在位。有一次皇帝向他问起烹饪的秘诀,谈得投机,皇帝不觉醉了,非常难受,虞宗就献上“醒酒鲭”,算是帮了皇帝的大忙。
虞宗的《食珍录》里,记载有六朝帝王名门家中最珍贵的烹饪各物。例如,“炀帝御厨用九牙盘食”,“谢传有汤法”,“韩约能作樱桃,其色不变”,“金陵寒具嚼著惊动十里人”,等等。这些都反映出我国古代饮食文化的高度成就。

《清异录》
北宋人陶谷撰著的《清异录》,是他杂采隋唐至五代曲故所写的一部随笔集。书中包括天文、地理、草木等37个门类,共有648条有关内容。其中和饮食有关的果、蔬、禽、兽、鱼、酒、茗、馔八个门类,共238条,占全书三分之一强。文字具有消遣取乐的幽默风格,从多方面反映了丰富的饮食文化史。书中记载隋代的《谢讽食经》、唐代韦巨源的《烧尾食单》,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隋唐两代宫廷与官府筵席唯一较为齐全的食单。其他如:果、菜、禽、兽、鱼等烹饪原料,有的写其营养价值,有的谈到烹调技法,都是研究烹饪技术发展的可贵资料。

《食经》
谢讽著的《食经》成书于隋代,是饮食文化史上有名的著作之一。此书记载南北朝、隋代食品各目约五十种。其中有脍、羹、饼、糕、卷、炙、面、寒具,包括以动物原料为主制成的菜肴,如“飞孪脍”、“剔缕鸡”、“剪云斫鱼羹”等。 从有的各目前冠经人各来看,如“北齐武成王生羊脍”、“越国公碎金饭”、“虞公断醒”、“永加王烙羊”、“成美公藏”、“含春侯新治月华饭”等,都是王侯贵族的饮馔。而有的各目讲究,如“千金碎香饼”、“乾炙满天星含浆饼”、“撮高巧装坛样饼”等,反映出当时饮馔已达到非常精美高贵的水平。

《本心斋食谱》

作者署名是宋代陈达叟,因为室名本心斋,所以又称本心翁。作者自述:常在书房里起居闲坐,玩味《易经》,床上围着画有梅花的纸账,用石鼎烹茶,自己的饮食崇尚清淡。有客人从外地来访,脸上流露出饥饿的神色。作者叫书童端上净素饭菜,客人品尝后说,没有尘俗气味。主客讨论食谱,就形成了这本书。 全书记蔬食二十品类,均以蔬菜类名标目,如:菜羹、韭菜、山药、笋、藕、绿豆粉丝、水引蝴蝶面、水团、白米饭等。每类后面都附有赞语,赞语简括,均为十六字。还有“小引”说明其制法,或揭示其特点。如“水团”条,制法是“秫粉色糖,香汤浴之。”赞文为“团团秫粉,点点蔗霜,浴之沉水,清甘且香。”这种记述方法,表现了作者富有文学素养,又因所用赞体简要,类似歌诀,容易背诵,所以就便于普及。

《山家清供》

《山家清供》是南宋的一部重要烹饪著作。内容以素食为中心,包括当时流传的104个食品,夹叙夹议,丰富多采。 唐代杜甫有诗云:“山家蒸栗暖,野饭射麋新。”南宋时的林洪撰著《山家清供》,即杜甫诗中的山家、野饭,意思是山居家庭待客用的清淡饮馔。全书二卷,上卷列举饮馔47种,下卷列举饮馔57咱。记述以素食为主,亦有少量的荤菜,如饭、羹、汤、饼、粥、糕、脯、肉、鸡、鱼、蟹等。选料大部分为家蔬、野菜、花果、粮米,部也有取料于禽鸟、兽畜、鱼虾的。用料尽管平常,但由于烹饪方法奇妙,同样给人们以丰富的启发和借鉴。许多菜肴别出心裁,各具一格,足可使人窥见当时烹饪技术、烹饪艺术所已达到的水平。

书中有不少是用中草药加工制配的食疗饮馔。如:萝菔面这一条下称:“王医师承宣常捣萝菔汁搜面使饼,谓能去面毒。”而麦门冬煎,则是纯药物,其标目下称:“春秋采根去心,捣汁和蜜,以银器重汤煮熬,如饴为度,贮之磁器内,温酒化温服,滋益多益。”由此可见是用纯药物加工和蜜制成,并加温酒后服用的一种保健饮料。总之,此书对了解江南饮食风貌和南宋烹饪历史提供了很好的史料。

《饮膳正要》
这是一部融合蒙汉两族饮食文化的文献。作者是元代忽思慧。全书三卷,卷一记养生、妊娠、乳母、饮酒诸忌。标目“聚珍异馔”,分述汤、粉、羹、面、粥、馒头、烧饼等饭食,以及用蒸、炒、滑、炙、攒、盐、熬等方法制成的菜肴。每种菜肴都说明其食疗效用、材料、调味品、烹调技术。卷二记诸般汤煎、诸水、神仙服饵、四时所宜、五味偏走、食疗诸病、食物利害、食物相反、食物中毒、禽兽变异。主要是阐述用于保健医疗的加药饮料与食品的配料及制作方法,寓养生治病于日常饮食,至今仍有参考价值。卷三记米谷品、鱼品、菜品等,对每种食品的性味与作用,都逐一加以说明,大部分附有绘图,而对加工成品则简述其制法及疗效。
《饮膳正要》具有两个特点。第一,此书是古代食疗专著之一,除了阐述各种饮馔的烹调方法外,更注重阐述其各种饮馔的烹调方法外,更注重阐述其性味与补益作用,即注重饮食与营养卫生的关系,这是别的一般食谱中所没有的。第二,书中将蒙汉饮馔并蓄,所述用料,兽品以羊、牛居先,次及马、驼、鹿、猪等,奇珍异馔中,用羊肉制成者占十分之七。作者是蒙古族人,全书以汉字刊行,其中杂有大量的蒙语音译汉字。

《饮食须知》
元代烹饪著作《饮食须知》的作者贾铭,字文鼎,自号华山老人,浙江海宁人。他生于南宋,曾在元朝任官职为万户,卒于明初,历经三代,活了106岁。明太祖朱元璋对于贾铭的饮食养生之道很感兴趣,召见他时,问他保养之法,他回答道:关键在于饮食。随后以他撰著的《饮食须知》呈进御览。 贾铭在自序中说:写这本书的目的在于使重视养生的人知道物性有相反相忌,在日常饮食中要注意检点,掌握适度。不然的话,丛然杂进,轻则五内不和,重则立生祸害。因此,本书选录 许多本草疏注中关于物性相反相忌部分成编,以便掌握饮食调配,避免因饮食调配不当而损害健康。
《饮食须知》全书八卷,第一卷水类30种,火类6种;第二卷谷类50种;第三卷菜类86种;第四卷果类59种;第五卷味类33种;第六卷鱼类65种;第七卷禽类34种;第八卷兽类40种。另附几类食物有毒、解毒、收藏之法。这部书不仅对厨师取菜有重要参考价值,而且对人民的日常生活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云林堂饮食制度集》
作者是元代无锡人倪瓒,字元镇,号云林。他是元代著名画家,元末隐居于太湖和三泖之间,家有云林堂,因而将所著菜谱定名为《云林堂饮食制度集》。这是一部反映元代无锡地方饮食风格的烹饪专著。书中汇集饮食五十多种,都以菜品命题,逐条而记,除记述原料、配料外,都说明烹饪方法,颇有参考价值。 书中有不少菜肴,如:烧鹅、蜜酿蝤蛑、煮麸干、雪菜、青虾卷等,都是做得比较精致的。书中菜肴有些被后世烹饪书籍复录,特别是“烧鹅”一品,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加以录,并改用倪瓒之号题名为“云林鹤”。此外,日本羽仓则《养小录》中也将烧鹅收入,可见此菜确实是独具风味,名她中外。“蜜酿蝤蛑”也很有特色,如今的苏式名菜“芙蓉蟹斗”(一名“雪花蟹斗”)正是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书中菜肴以鱼、虾、蟹、螺及湖泊水蔬为多,正是著者家居水乡的饮食特色的反映。

《易牙遗意》
元明之际的韩奕撰著饮食专书,托名齐桓公时的名厨易牙,称为《易牙遗意》,实意是仿古代食经之作。全书分为脯、蔬菜、糕饵、汤饼等十二类,共记载了150多种调料、饮料、糕饼、面点、菜肴、蜜饯、食 药的制作方法,内容非常丰富。 此书菜肴有四大特色:一是浓淡适宜,适应面广。二是制法简明,一看便能制作,如:蒸鲥鱼、炉焙鸡、糖蒸茄、肉油饼、五香糕等等。三是收录了一些比较特殊的菜点的制法,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如“火肉”,即火腿的熏制法就别具特色。四是将饮食和治病结合起来,其中“食药类”收录13种食药的制法,就是值得挖掘的。

《随园食单》
是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所著。全书分为须知单、戒单、海鲜单、江鲜单、特牲单、杂牲单、羽族单、水族有鳞单 、不族无鳞单 、杂素单、小菜单、点心单、饭粥单和菜酒单十四个方面。

4、管子里修身养性的文言文40字带翻译

《管子》论修身养性

《管子》认为,“人者,身之本。”那么何以“为身”?《管子》说:“道血气,以求长年、长心、长德,此为身也。”“道血气”就是自我修身养性,这是“为身”的方法。而目的却是“长年”,即延年益寿:“长心”即增长智慧;“长德”即提高道德水平。《管子·权修》还说:“有身不治,奚待于人;有人不治,奚待于家;有家不治,奚待于乡;有乡不治,奚待于国;有国不治,奚待于天下……身者,治之本也”。如果世上的人们都自觉地修身养性,一切行为都顺乎规范,那么,天下大治唾手可得。君主更应该成为修身的楷模。修身养性,才能养成良好的品德与风范。
《管子》中有四篇专门讲修身养性,这就是《心术》上下、《白心》和《内业》。文章中反复论述“道”、“精”、“气”、“神”、“性”等概念,论述“心”的功能。“心术”,意即心的功能;“白心”,即纯洁心灵。“内业”与“心术”相通,“内”即“心”,“业”即“术”。因此,《管子》讲的这些玄妙道理就是“内心修养术”。因此,《心术》上开宗明义说:“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空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九窍循理。嗜欲充盈,目不见色,耳不闻声。故曰:上离其道,不失其事,毋代马走,使尽其力;毋代鸟飞,使弊其羽翼;毋先物动,以观其则。动则失位,静乃自得。”
意思是说,心在人体,处于君的地位;九窍各有功能,有如百官的各有职责。心的活动合于正道,九窍就能按常规工作。心充满了嗜欲奢望,眼就看不见颜色,耳就听不到声音。所以说:在上位的脱离了正道,居下位的就荒怠职事。不要代替马去跑,让它自尽其力;不要代替鸟去飞,让它充分使用其羽翼。不要先物而动,以观察事物的运动规律。动则失掉为君的地位,静就可以自然地掌握事物的运动规律了。《管子》认为,通过内心的修养应该达到理想的境界。
善心——“凡道无所,善心安爱。”
定心——“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枝坚固,可以为精舍。”
治心——“得一之理,治心在于中,治言出于口,治事加于人。然则天下治矣。”
全心——“全心在中,不可蔽匿,和(知)于形容,见于肤色。”“心全于中,形全于外,不逢天灾,不遇人害。”
大心——“大心而敢,宽气而广,其形安而不移。能守一而弃万苛,见利不诱,见害不惧。宽舒而仁,独乐其身,是谓云气意行似天。”(《管子·内业》)
“心”是“精之所舍而知之所生”的器官。以上是“得道之人”的心理状态,达到以上各种修养标准,就算是做到了“敬除其舍,精将自来”,而不至再发生“馆不辟除,则贵人不舍”的毛病。
怎样才能把“心”修养到理想的境界,《管子》提出了四种方法。
一曰正静。“正”指“四体”言,“静”指“血气”言。《管子·内业》说:“四体既正,血气既静,一意专心。耳目不肖,虽远若近。”四体都能端正,血气都能平静,一意专心,耳目不受外界的迷惑,这样,对于遥远事物的了解就像对于近旁的事物一样。思索产生智慧,懈怠疏忽产生忧患,残暴骄傲产生怨恨,忧郁产生疾病,疾病困迫乃导致死亡。一个人思虑过度而不休息,就会内生困窘,外受胁迫,如不早想办法,生命就离开他的躯体。又说:“形不正,德不来;中不静,心不治。正形摄德,天仁地义,则淫然而自至神明之极,照乎知万物,中守不忒,不以物乱官,不以官乱心,是谓中得。”外形不端正的人,是因为德没有养成,内里不虚静的人,是因为心没有治好。端正外形,修饰内德,如天之仁,如地之义,那就将渐渐达到神明的境界,明乇地认识万物。内心守静而不生差错,不让外物扰乱五官,不让五官扰乱内心,这就叫做“中有所得”。
《管子》认为,人如果能进到正和静的境界,身体也就盘韧而骨强,进而能顶天立地,目视如同清水,观察如同日月。只要不失掉这正静,其德行将与日俱新,而且能启蒙知天下事物,以至四方极远的地域。内里有一个完整周全的心是不可能掩蔽的,这将表现在形体容貌上,也能在颜色上看得出来。善气迎人,相亲如同兄弟;恶缺陷迎人,相害如同刀兵。这种不用自己说出来的语言,比打雷击鼓还响亮震耳。这完整周全的心的形体,比日月还更光亮,体察事情比父母了解子女还更透彻。达到正与静的境界,圣人裁定事物,不受事物所支配。保持心安,国也安定;保持心治,国也治理。治理在于内心,安定也在于内心。内里有一个治理好的心,口里摩拳擦掌就会是“治言”,加于民众的就会是“治事”,因而事业振兴而人民顺服,百姓就算治理好了。就能达到“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听”的境界。
二曰平正。平正就是和来中正。它的对立而是“喜怒忧患”。《管子·内业》篇说:“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忧患。是故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节乐莫若礼,守礼莫若敬,守敬莫若静。内静外敬,性将大定”。意思是说;人的生命,一定要依靠平和中正。
生命有失,一定是由于喜怒忧患,可以说,罅仇怒,什么都比不上诗歌,消除忧闷,什么都比不上音乐,节制享乐,什么都比不上守礼,遵守礼仪,什么都比不上保持敬慎,保持敬慎,什么都比不上虚静。内心虚静,外表敬慎,就能恢复精气,精气也将大大的稳定。又说:“凡心之刑,自充自盈,自生自成。其所以失之,必以忧乐喜怒欲利。能去忧乐喜怒欲利,心乃反济。彼心之情,利安以宁,勿烦勿乱,和乃自成。折折乎如在于侧,忽忽乎如将不得,渺渺乎如穷无极。此稽不远,日用其德。”意思是说:心的形体,它本身就能自然充实,自然生成。它之所以有所操作,必然是由于忧、乐、喜、怒、嗜欲和贪利。能除掉忧、乐、喜、怒、嗜欲和贪利,心又可以回到完满的状态。心的我,最需要安定和宁静,保持不烦不乱,心的和谐就可以自然形成。这些道理,有时清楚得好像就在身边,有时恍惚得好像寻找不到,有时又好像渺茫得追寻不到尽头。实际上考察它并不很远,因为人们天天都在享用着它的德惠。
三曰守一。《管子·内业》篇中有“能守一而弃万苛”语。守一就是执一,弃万苛就是不为万事万物所干扰。总之,就是要专心致志。怎样才能达到“守一”的境界?
《管子·内业》篇说:“一物能化谓之神,一事能变谓之智。化不易智,唯执一之君子能为此乎?执一不失,能君万物。君子使物,不为物使,得一之理。”
意思是说,一概听任于物而能掌握物的变化的叫“神”;一概听任于事而能掌握事的变化的叫作“智”。物变化而自己的气不变,事变而自己的知不变,这只有坚持专一的君子才能做到吗?专一而不失,就能够统帅万物了。君子使用万物,不受外物支配,就是因为掌握了专一的原则。意思是说,人们需要记住的是心意专一。清除欲念则心意疏通,疏通则虚静,虚静就可以专一。心意专一则独立于万物之上,独立则明察一切,明察一切就到达神的境界了。神是最高贵的,馆舍不加扫除,贵人就不来居位了。所以说:“不洁则神不处”。所谓“人皆欲知而莫索之”。
就是说,人们所认识的对象是外界事物(彼),而人们认识的主体是心(此),不把心修养好,怎么能认识外界事物?修养心的最好办法,莫如使它处于虚的状态。虚就是无所保留。所以说,能做到连智慧都抛弃掉,就没有什么可追求的了;能做到无所保留,就没有什么可筹划的了。不追求又不筹划就可以做到无虑,无虑就回到虚的境界了。
四曰和成。“正静”、“平正”、“守一”都是直接在“心”上做功夫。所谓“和成”,是指饮食调节。管子认为,吃得太多,就伤胃而身体不好;吃得太少,就骨枯而血液停滞。吃得多少适中,才可以实现舒和,使精气有所寄托,智慧能够生长。
如果是饥饱失度,那就要设法解决。太饱了就要赶快活动,太饿了就要停止思考,老年人就更要珍惜动脑筋思考,饱食也不能消除饿意;老人而不珍惜思虑,衰老的躯体就会加快死亡。心胞宽广而敞亮,意气宽郐而开阔,形体安暄而不游移,能保持心意专一而摆脱各种骚扰,见利不被引诱,见害不生畏惧,心情宽舒而仁慈,自身能独得其乐,这些就叫作“运气”的功夫,而且意念的运行也好像升行在天空一样。

管子的医学养生思想
一. 精气生命观,二.五行脏腑观,三. 养生知识,四.气功思想
摘要:《管子》在自然观上提出精气说,并且较多地从人的生命构成上论述精气,从而把精气看作是生命的物质基础,形成了精气生命观;《管子》提出的阴阳五行说,也较多地与人体的脏器组织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初步的五行脏腑观。与此同时,《管子》还在精气论和阴阳五行说的框架之下,在养生方面提出了不少合理的观点,在古代气功学方面提出了许多见解。尤其是《管子》的医学养生思想有不少内容是与古代医学经典《黄帝内经》相一致的。
关键词:精气;脏腑;养生;气功
中国古代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一般认为,形成于战国末期的《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古代医学经典著作,是中国古代医学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该书实际上是对先秦医学思想的集大成,其中的许多思想都是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成书于战国时代的《管子》是先秦重要的典籍之一,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古代哲学、经济、政治、法制、伦理、军事、教育以及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也蕴涵了丰富的医学养生思想,其中也会有不少很可能为《黄帝内经》所吸取。
一. 精气生命观
在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中,《管子》中的《心术上》、《心术下》、《白心》和《内业》等四篇把“精气”看作是构成万物的本原,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了系统的“精气说”,因而很受学术界的重视。关于“精气说”的自然观,这在前面的第一章已作过论述。以下主要对从“精气说”自然观衍生出来的医学养生思想作一具体叙述。
《管子·内业》开宗明义便是“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提出了自然万物的本原问题。然而,这一自然观问题实际上并不是该篇所要讨论的主要问题。该篇首先提出自然万物由精气构成,但是,并没有紧接着对这一自然观问题进行详细的论证和深入的展开,而是从自然万物包括人在内是由精气构成的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转而着重探讨了诸如人体的生命构成乃至如何获得身体健康以及长寿等与医学养生有关的问题。笔者通过对《管子·内业》全篇的研读,很早就明确提出“《内业》篇是我国古代最早以养生学为主题的医学专论之一”[1]。当然,在此之前,马非百先生也已经在他的《〈管子·内业〉篇的精神学说及其他》中提出 ......

5、关于健康的古诗

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丹溪心法》元 朱震亨
治身养性谨务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抱朴子》晋 葛洪
我命在我,不在天。―――《仙经》
养生以不伤为本。―――《仙经》
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措身失理,亡之于微,积微成损,积疾成衰。―――《养生论》三国 嵇康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
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养老奉亲书》宋陈直
才所不逮而困思之,伤也;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抱朴子》 晋 葛洪
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无过虚。―――《养性延命录》 南朝 梁 陶宏景
虽常服药物,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养性延命录》 南朝 梁 陶宏景
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备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孙思邈
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理虚元鉴》明 汪绮石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遗篇刺法论》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惜精养生
元气实,不思食;元神会,不思睡;元精足,不思欲;三元全,陆地仙。―――《养心要语》明胡文焕
人年五十者,精力将衰,大法当二十日一次施泄。―――《泰定养生主论》元王珪
纵欲戕生,古今同慨。―――《退庵随笔》清梁章钜
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随生,死亡随至。―――《尊生八笺》明 高濂
酒色之类,使人志气昏酣荒耗,伤生败德。―――《食色绅言》明陈继儒
御女之法,能一月再泄,一岁二十四泄,皆得二百岁。―――《备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孙思邈
聚精之道,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摄生三要》明 袁坤仪
男贵寡欲养精,女贵平心养血。―――《广嗣纪要》明万全
精神养生
戒暴怒以养其性,少思慈以养其神,省言语以养其气,绝私念以养其心。―――《续附·养生要诀》明 胡文焕
看一个医生不如交一个朋友。―――谚语
人借气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老老恒言》清 曹廷栋
凡心有所爱,不用深爱,心有所憎,不用深憎,并皆损性伤神。―――《备急千金要方》 唐孙思邈
大喜荡心,微抑则定;甚怒烦性,稍忍即歇。―――《退庵随笔》清梁章钜
人但知过怒过哀足以害性,而不知过喜过乐亦足以伤生。―――《退庵随笔》清 梁章钜
心乐为良药,神伤致骨枯。―――谚语
不气不愁,活到白头。―――谚语
老人之情,欲豪畅,不欲郁郁阏,可以养生。―――《类修要诀》明胡文焕
圣人胜心,众人胜欲,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淮南子》西汉刘安等
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疲。―――《养生要集》唐 张湛
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外轻内顺,而生理备矣。―――《苏沈良方》宋苏轼、沈括
忍怒以全阴气,抑喜以养阳气。―――《抱朴子》 晋 葛洪
知恬逸自足者,为得安乐本。―――《尊生八笺》明 高濂
物来顺应,事过心宁,可以延年。―――《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省思虑则心血不耗,发不易白。―――《医先》明 王文禄
恼一恼,老一老;笑一笑,少一少。―――《养心要语》明 胡文焕
说说笑笑,通通七窍。―――谚语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谚语
笑口常开,青春常在。―――谚语
事从容则有余味,人从容则有余年。―――《呻吟语》明吕坤
养心莫善于寡欲。欲不可纵,欲纵成灾;乐不可极,乐极生衰。―――《养生四要》明 万全
善摄生者,先除欲念。―――《食色绅言》明陈继儒
喜怒衰乐之发……可节而不可止也,节之而顺,止之而乱。―――《春秋繁露》西汉董仲舒
遇事不恼,长生不老。―――谚语
嗜欲使人气淫,好憎使人精劳。―――《古今图书集成》清陈梦雷
暴喜伤心,暴努伤肝,暴恐伤肾,过衰伤肺,过思伤脾。―――《养生四要》明 万全
夫精神志意者,静而日充者壮,躁而日耗者老。―――《淮南子》西汉刘安等
琴医心,花医肝,香医脾,石医肾,泉医肺,剑医胆。―――《幽梦续影》清朱锡绶
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医述》清程杏轩
善养生者,先除欲念。―――《男女绅言》明陈继儒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
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息。―――《卫生宝鉴》元罗天益
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心胸里头能撑船,健康长寿过百年。―――谚语
千保健,万保健,乐观方才是关键。―――谚语
一日三笑,人生难老;一日三恼,不老也老。―――谚语
生气催人老,快乐变年少。―――谚语
遇怒不要恼,遇难莫急躁。―――谚语
常乐常笑,益寿之道。―――谚语
房宽地宽,不如心宽。―――谚语
知足者常乐,善笑者长寿。―――谚语
要活好,心别小;善制怒,寿无数。―――谚语
笑口常开,百病不来。―――谚语
治病必先治神,药疗必先心疗。―――谚语
忠诚是长寿之本,善良是快乐之源。―――谚语
生活上适度,精神上大度。―――谚语
养生必先养德,大德必得其寿。―――谚语
生理卫生强身,心理卫生强心。―――谚语
要享福,常知足。―――谚语
饮食养生
食不语,寝不言。―――《论语》春秋战国孔丘
节饮自然脾健,少餐必定神安。―――《续附·养生要诀》明 胡文焕
一顿吃伤,十顿喝汤。―――谚语
上床萝卜下床姜,不用医生开药方。―――谚语
凡食热胜冷,少胜多,熟胜生,淡胜咸。―――《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凡食,无强厚味,无以烈味重酒。―――《吕氏春秋》战国吕不韦等
五谷为养,五蓄为助,五菜为充,五果为益。―――《养生四要》明 万全
饥不暴食,渴不暴饮。―――谚语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不足以存生。―――《圣济总录》宋官修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食欲少而数,不欲顿多难消,常如饱中饥,饥中饱。―――《养性延命录》 南朝 梁 陶宏景
多饮酒则气升,多饮茶则气降。―――《养生肤语》明陈继儒
谷肉果菜,食养尽心,无使过之,伤其正之。―――《素问·五常政大论》
汤泡饭,嚼不烂。―――谚语
服饵不备五味四气而偏食之,久则脏腑偏倾,而生其病矣。―――《素问玄机病原式》金元 刘完素
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备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孙思邈
食毕,饮清茶一杯,起行百步,以手摩脐。―――《昨非庵日纂》明郑宣
要想身体健,食物要新鲜。―――谚语
养生之道,莫先于饮食。―――《嘉业堂丛书》清刘承干
莫吃空心茶,少食中夜饭。―――《类修要诀》明胡文焕
膏梁厚味有损身体,粗茶淡饭延年益寿。―――谚语
寒从脚起,病从口入。―――谚语
朝食三片姜,犹如人参汤。―――谚语
晚上少吃一口,肚里舒服一宿。―――谚语
安谷则生,绝谷则亡,饮食自倍,肠胃耐伤。―――《养生要诀》明胡文焕
凡有喜嗜之物,不可纵口,当念病从口入,惕然自省。―――《养生四要》明 万全
晚饭少吃口,活到九十九。―――《养生要集》唐 张湛
凡食物不能废咸,但少加使淡,淡则物之其味真性俱得。―――《老老恒言》清 曹廷栋
调理脾胃为医中之王道,节饮食乃却病之良方。―――《仁斋直指方论》宋 杨士瀛
粥饭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随息居饮食谱》清王世雄
饱食即卧,乃生百病。―――《备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孙思邈
一天三顿粥,郎中朝我哭。 ―――谚语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 ―――谚语
药补不如食补。 ―――谚语
热饭冷茶泡,娘做郎中医不好―――谚语
寒从脚上起、病从口中入 ―――谚语
贪吃贪睡,添病减岁 ―――谚语
甜言夺志、甜食坏龄 ―――谚语
吃馍喝凉水,瘦成干棒槌 ―――谚语
五谷杂粮多进口,大夫改行拿锄头 ―――谚语
少吃多餐,益寿延年 ―――谚语
暴食暴饮易生病,定时定量可安宁 ―――谚语
肉生火,油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谚语
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谚语
宁可锅中存放,不让肚子饱胀。―――谚语
饮食讲卫生,保你不生病。―――谚语
生活养生
常洗衣服常洗澡,常晒被褥疾病少指甲常剪,疾病不染 ―――谚语
人勤于体者,神不外驰,可以集神;人勤于智,精不外移,可以摄精。―――《退庵随笔》清梁章钜
心要常操,身要常劳。―――《呻吟语》明吕坤
日光不照门,医生便上门。―――谚语
出则以车,入则以辇,务以自佚,命以曰招蹶之机。―――《吕氏春秋》战国吕不韦等
发,血之穷也,千过梳发,发不白。―――《养生要集》唐 张湛
衣服厚薄,欲得随时合度。是以暑月不可全薄,寒时不可极厚。―――《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牢齿之法,早朝叩齿三百下为良。―――《养生要集》唐 张湛
齿,骨之穷也,朝朝琢齿,齿不龋。―――《养生要集》唐 张湛
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与寒。―――谚语
按摩为养生之一术。―――《雨航杂录》明冯时可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谚语
常洗衣服常洗澡,常晒被褥疾病少。―――谚语
欲得长生,肠中常清;欲得不死,肠中无屎。―――谚语
指甲常剪,疾病不染。―――谚语
烟酒不尝,身体必强。―――谚语
不染烟和酒,活到九十九 ―――谚语
烟酒不尝,身体必强 ―――谚语
捂捂盖盖脸皮黄,冻冻晒晒身体强。―――谚语
要想感冒少,常洗冷水澡。―――谚语
剃头洗脚,胜如吃药。―――谚语
卧欲侧而曲膝,益气力。―――《宝生要录》宋 蒲虔贯
养生者,心欲求寐愈难。―――《老老恒言》清 曹廷栋
腰腹下至足胫欲得常温,胸上至头欲得稍凉。―――《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冬不宜极温,夏不宜穷凉。―――《备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孙思邈
夫人夜卧,欲自以手摩四肢胸腹十数遍,名曰干沐浴。―――《宝生要录》宋 蒲虔贯
小儿无冻饿之患,有饱暖之灾。―――《温病条辨》清吴瑭
涌泉二穴,精气所生之地,寝时宜擦千遍。―――《寿世青编》清尤乘
春夏宜早起,秋冬宜晏眠。晏忌日出后,早忌鸡呜前。―――《养生要诀》明胡文焕
腹为五脏之总,故腹本喜暖。―――《老老恒言》清 曹廷栋
寒暖适体,勿侈华艳,可以延年。―――《养性延命录》 南朝 梁 陶宏景 <
运动养生
运动运动,病魔难碰。―――谚语
人怕不动,脑怕不用。―――谚语
水停百日生毒,人歇百日生病。―――谚语
斗一斗,瘦一瘦;让一让,胖一胖。―――《类修要诀》明胡文焕
老人血气多滞,拜则肢体屈伸,气血流畅,可终身无手足之疾。―――《古今图书集成》清陈梦雷
早起活活腰,一天精神好。―――谚语
每日频行,必身轻目明,筋节血脉调畅,饮食易消,无所壅滞。―――《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若要身体健,除非天天炼。―――谚语
运动好比灵芝草,何必苦把仙方找。―――谚语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谚语
跑跑跳跳浑身轻,不走不动皮肉松。―――谚语
静而少动,体弱多病;有静有动,无病无痛。―――谚语
户枢不蠹,流水不腐。人之形体,其亦由是。―――《圣济总录》宋官修
体欲常逸,食须常少。劳无至极,食无过饱。―――《修真秘要》明王蔡
枪不擦不亮,身不练不壮。―――谚语
运动运动,病魔难碰。―――谚语
水停百日生毒,人歇百日生病。——谚语
早起活活腰,一天精神好。——谚语
气血养生
气欲柔而不欲强,欲顺而不欲逆,欲定不欲乱,欲聚不欲散。―――《摄生三要》明 袁坤仪
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也。―――《素问玄机原病式》金元 刘完素
胃虚则五脏六腑、十二经、十五络、四肢皆不得营运之气,而百病生焉。―――《脾胃论》金元 李杲
养生之大者,乃在爱气,气从神而成,神从意而出。―――《春秋繁露》西汉董仲舒
养内者,以恬脏腑,调顺血脉,使一身之流行冲和,百病不作。―――《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养气者,须从调息起手。―――《摄生三要》明 袁坤仪
聚精在于养气,养气在于存神。神之于气,犹母之于子也。―――《摄生三要》明 袁坤仪
多饮酒则气升,多饮茶则气降,多肉食谷食则气滞。―――《养生肤语》明陈继儒
精足则血足而发盛。―――《类经》明 张景岳
发为血之余,血虚则发落。―――《丁甘仁医案》丁甘仁
人之生也,全赖乎气,血脱而气不脱,虽危犹生。―――《血证论》清 唐容川
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丹溪心法》元 朱震亨
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存一息之不行。―――《仁斋直指方论》宋 杨士瀛
四时百病,胃气为本。―――《疫疹一得》清余师愚
长寿养生
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春秋繁露》西汉董仲舒
生身以养寿为先,养身以却病为急。―――《尊生八笺》明 高濂
百岁之寿,益人年之正数也,犹物至秋而死,物命之正期也。―――《论衡》东汉王充
饱暖安乐,纵情恣意,如是夭折者多。―――《猗觉寮杂记》宋朱翌
读书悦心,山林逸兴,可以延年。―――《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常以舌柱上腭,聚清津而咽之,润五脏,悦肌肤,令人长寿不老。―――《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慈、俭、和、静四字可以延年。―――《摄生三要》明 袁坤仪
要长寿,读书花月随前后。―――《类修要诀》明胡文焕
元气实,不思食;元神会,不思睡;元精足,不思欲;三元全,陆地仙。―――《养心要语》明胡文焕
人年五十者,精力将衰,大法当二十日一次施泄。―――《泰定养生主论》元 王珪
纵欲戕生,古今同慨。―――《退庵随笔》清梁章钜
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随生,死亡随至。―――《尊生八笺》明 高濂
酒色之类,使人志气昏酣荒耗,伤生败德。―――《食色绅言》明陈继儒
御女之法,能一月再泄,一岁二十四泄,皆得二百岁。―――《备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孙思邈
聚精之道,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摄生三要》明 袁坤仪
男贵寡欲养精,女贵平心养血。―――《广嗣纪要》明万全
长寿养生
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春秋繁露》西汉董仲舒
生身以养寿为先,养身以却病为急。―――《尊生八笺》明 高濂
百岁之寿,益人年之正数也,犹物至秋而死,物命之正期也。―――《论衡》东汉王充
饱暖安乐,纵情恣意,如是夭折者多。―――《猗觉寮杂记》宋朱翌
读书悦心,山林逸兴,可以延年。―――《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常以舌柱上腭,聚清津而咽之,润五脏,悦肌肤,令人长寿不老。―――《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慈、俭、和、静四字可以延年。―――《摄生三要》明 袁坤仪
要长寿,读书花月随前后。―――《类修要诀》明胡文焕

6、有哪些关于健康的诗句

1、齿,骨之穷也,朝朝琢齿,齿不龋。《养生要集》

解读:“牙齿坚完”是健康长寿的象征,叩齿术是在我国流传的一种古老的养生方术。肾主骨,齿为肾之余,也属于骨头的一部分。龋齿,是牙齿的大患,人们每天早晨口中上下牙齿相互敲啄,指上下相对应的每颗牙齿互啄,就可以减轻龋齿的危害,保持牙齿的健康。

2、饱食即卧,乃生百病。《备急千金要方》

解读:饱食即卧,食物停聚未及消化,积而淤滞,气滞不行,脾胃受伤,气血痰食积聚而致百病丛生。

3、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吕氏春秋》

解读:流动的水不会腐恶发臭,转动的门轴不会生虫朽烂,这是由于不断运动的缘故。人的形体、精气也是这样。形体不活动,体内的精气就不运行,精气不运行,气就滞积。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生命在于运动。

4、食毕,饮清茶一杯,起行百步,以手摩脐。《昨非庵日纂》

解读:古人自古讲究饭后养生,这里提到用餐后要做三件事情,即饮茶、散步、揉腹,如能长期坚持做下去,必有益身体健康。

5、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解读:四时阴阳之气是万物生存的根本,古人都会根据此而在春夏养阳,秋冬补阴,以便服从于其四时阴阳这个根本,才能与万物一起生活并且生长。如果一旦违反了这个根本,就会损伤其本源,破坏其真气,以上这些就是四时调摄的宗旨。

7、中国古人有什么样的饮食养生观?

饮食养生是古人养生的主要观点之一。《黄帝内经》中“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观点,被誉为“世界上最早论述合理营养与平衡膳食”的理论,堪称中华民族饮食和营养的纲要。古人饮食养生的主要思想观点如下:

(1)饮食有节,五味调和

古人认为:“饮食有节,度百岁乃去”,反映出古人对控制饮食重要性的认识。“节”即节制、控制、不肆食恣饮之意。如晋朝葛洪曾指出:“善养生者,食不过饱,饮不过多”,应“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

古人还认为:“五味调和,不可偏胜”。食物中具有“寒、热、温、凉”四气和“酸、苦、甘、辛、咸”五味之分。五味各有所入,各走其所喜之脏;各有所禁,亦伤五脏。正如王冰所言,脏腑“虽因五味生,亦因五味损”,利用五味偏性调和饮食,平衡阴阳,以适应人体气血脏腑阴阳盛衰的变化。若五味失调,易伤五脏而患病。认为:“酸伤筋,苦伤骨,甘不益肉,辛多坏气,咸促人寿。”说明了调和五味的利害关系。

要做到饮食有节,调和五味,日常饮食宜定时定量,宜清淡。《饮膳正要》提倡:“暮食不若晨食。”“清晨一碗粥,晚饮莫教足。”《寿世保元》指出:“大渴不大喝,大饥不大食。”《蠢子医》曰:“纵然适口莫浪食,只食八分便已足。”宋代张杲《医说》指出:口味宜“去肥浓,节酸咸”,即日常应以清淡素食为主,少吃肥甘厚腻、酸咸过重的菜肴。《内经》也有“心病禁咸”的记载。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每天吃10g食盐的人群中,其高血压发病率为10%,而每天吃盐多2倍的人群,高血压发病率增加2倍。可见古时饮食强调清淡与现代医学控制食盐、动物脂肪等以防心血管病的主张有不谋而合之处。

(2)饮食有常,物我相适

饮食有常,“常”即指常规、一定的规律性、规范性而言。“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的观点,体现了中国古人生存特点——以素食为主,果蔬肉食为辅,调和五味,兼收并蓄的饮食规律。若违反这一规律,则导致机体阴阳气血失去平衡而发生疾病。如《内经》载:“膏粱之变,足生大丁。”中医认为“肥甘助湿,生痰化热”,近代认为心血管病的发生,与偏食动物性食物过多、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增高有关,而适当素食可降低发病率。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五谷为养”饮食规律在养生中的重要性。

“饮食有常”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物我相适”,即食物的性味要与人体的阴阳气血状况相适应,以人体需要来决定食用何种适当的食物。如人体质有偏于寒热虚实之分,饮食上则主张分别按“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燥者濡之”的原则进食。

(3)饮食以时,四季五补

我国古人在“天人相应”思想指导下,极为重视饮食与时令的关系,并提出了饮食养生“四季五补法”。即随着季节的变化,根据人体健康状况调整饮食,以补阴阳气血不足:春天“升补”,夏天“清补”,秋天“平补”,冬天“滋补”,四季“通补”。

古人在养生中主张顺应四时养生,有“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的观点。这一观点被后世养生家奉为宗旨,在饮食方面讲究在不同季节、气候、时间,服食不同性味的食物,以适应环境和人体阴阳气血的四时变化。如《饮膳正要》阐述了四季适宜食物,“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以凉之;秋气燥,宜食麻以润燥;冬气寒,宜食枣以热其寒。”《养老寿亲书》对老人四季饮食养生作了详细叙述:“春季饮食,宜减酸增甘,以养脾气,酒不可多饮,水团兼粽粘冷肥僻之物,多伤脾胃;夏季饮食,宜减苦增辛以养肺气,饮食温软,不令太饱,生冷肥腻尤宜减之;秋季饮食,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新登五谷不宜与食,动人宿疾;冬季饮食,宜减咸增苦以养心气。”这些四季进补的养生要则,对养生延年大有裨益。

(4)饮食洁净,进食宜忌

饮食卫生也是古人养生学的一个重要观点,认为食物宜新鲜洁净,富有活力;必要时尚要辨别有无毒性,慎从口入。

如《饮膳正要》主张“猪、羊疫死不可食”、“生料色臭不可用”、“浆老而饭馊不可食”,《食疗本草》亦载“鳖赤足不可食”、“犬自死、舌不出者食之害人”。《随息居饮食谱》亦云“河豚鱼其肝、子与血尤毒”等。

物性不同,有相合相反之诫;病体有别,有宜食宜忌之谓。元代贾铭《饮食需知》中,论述了共325种饮食性能及宜忌。所谓“宜”,即以相宜食性的食物治病养体;而“忌”指不相宜食物应禁食,又称“忌口”。《本草纲目》中就列举出63种饮食禁忌。

《随息居饮食谱》载:“糯米,性太粘滞,难化也。小儿、病人尤当忌之。”诸如此类,古医书中记载颇丰,形成了中华饮食养生学说的一大特色。

8、求<<饮膳正要>>全文(古文版的)

<篇名>饮膳正要
书名:饮膳正要
作者:忽思慧
朝代:元
年份:公元1314-1320年

<目录>
<篇名>御制《饮膳正要》序
内容:朕惟人物皆禀天地之气以生者也。然物又天地之所以养乎人者,苟用之失其所以养,则 至于残害者有矣。如布帛菽粟鸡豚之类,日用所不能无,其为养甚大也。然过则失中,不及 则未至,其为残害一也。其为养甚大者尚然,而况不为养而为害之物,焉可以不致其慎哉!
此特其养口体者耳。若夫君子动息威仪,起居出入,皆当有其养焉,又所以养德也。尝观前 元《饮膳正要》一书,其所以养口体、养德之要,无所不载,盖当时尚医所论著。其执艺事 ,以致忠爱,虽深于圣贤之道者不外是也。夫善莫大于取诸人,取诸人以为善,大舜所先肆 。朕嘉是书而用之,以资摄养之助,且锓诸梓,以广惠利于人,亦庶几乎,好生之仁。虽然 生禀于天,非人之所能为,若或戕之,与立严墙之下者同,有不由于人乎!故此非但摄养之 助,而抑顺受其正之大助也。
\x景泰七年四月初一日\x
臣闻古之君子善修其身者,动息节宣以养生,饮食衣服以养体,威仪行义以养德,是故 周公之制礼也。天子之起居、衣服、饮食,各有其官,皆统于冢宰,盖慎之至也。今上皇帝 ,天纵圣明,文思深远,御延阁,阅图书,旦暮有恒,则尊养德性,以酬酢万几,得内圣外 王之道焉。于是赵国公臣常普兰奚,以所领膳医臣忽思慧所撰《饮膳正要》以进。其言曰∶
昔世祖皇帝,食饮必稽于本草,动静必准乎法度,是以身跻上寿,贻子孙无疆之福焉。是书 也,当时尚医之论著者云,噫!进书者可谓能执其艺事,以致其忠爱者矣。是书进上,中宫览焉。念祖宗卫生之戒,知臣下陈义之勤,思有以助圣上之诚身,而推其仁民至意。命中 政院使臣拜住刻梓而广传之。兹举也,盖欲推一人之安,而使天下之人举安;推一人之寿,
而使天下之人皆寿。恩泽之浓,岂有加于此者哉!书之既成,大都留守臣金界奴传敕命臣集 序其端云。臣集再拜稽首而言曰∶臣闻《易》之《传》有云∶“大哉干元,万物资始”,“
至哉坤元,万物资生”;天地之大德,不过生生而已耳。今圣皇正统于上,干道也;圣后顺 承于中,坤道也。乾坤道备,于斯为盛,斯民斯物之生于斯时也,何其幸欤!愿扬言之,使 天下后世有以知。夫高明博浓之可见如此,于戏休哉。
\x天历三年五月朔日谨序\x
\x奎章阁侍书学士翰林直学士中奉\x
\x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臣虞集 撰\x
伏睹国朝,奄有四海,遐迩罔不宾贡。珍味奇品,咸萃内府,或风土有所未宜,或燥湿 不能相济,倘司庖厨者,不能察其性味而概于进献,则食之恐不免于致疾。钦惟世祖皇帝圣
明,按《周礼·天官》有医师、食医、疾医、疡医,分职而治。行依典故,设掌饮膳太医四人。于本草内选无毒、无相反,可久食,补益药味,与饮食相宜,调和五味,及每日所造珍品,御膳必须精制。所职何人,所用何物,进酒之时,必用沉香木、沙金、水晶等盏。斟酌适中,执事务合称职。每日所用,标注于历,以验后效。至于汤煎、琼玉、黄精、天门冬、苍术等膏,牛髓、枸杞等煎,诸珍异馔,咸得其宜。以此世祖皇帝圣寿延永无疾。恭惟皇帝陛下自登宝位,国事繁重,万机之暇,遵依祖宗定制,如补养调护之术,饮食百味之宜,进加日新,则圣躬万安矣。臣思慧自延 年间选充饮膳之职,于兹有年,久叨天禄,退思无以
补报,敢不竭尽忠诚,以答洪恩之万一。是以日有余闲,与赵国公臣普兰奚,将累朝亲侍进用奇珍异馔,汤膏煎造,及诸家本草,名医方术,并日所必用谷肉果菜,取其性味补益者,集成一书,名曰《饮膳正要》,分为三卷。本草有未收者,今即采摭附写。伏望陛下恕其狂妄,察其愚忠,以燕闲之际,鉴先圣之保摄,顺当时之气候,弃虚取实,期以获安,则圣寿跻于无疆,而四海咸蒙其德泽矣。谨献所述《饮膳正要》一集,以闻,伏乞圣览下情,不胜战栗激切屏营之至。
\x天历三年三月三日饮膳太医臣忽思慧进上\x
天之所生,地之所养,天地合气,人以禀天地气生,并而为三才。三才者,天地人。人而有生,所重乎者心也。心为一身之主宰,万事之根本,故身安则心能应万变,主宰万事,非保养何以能安其身。保养之法,莫若守中,守中则无过与不及之病。调顺四时,节慎饮食,起居不妄,使以五味调和五脏。五脏和平则血气资荣,精神健爽,心志安定,诸邪自不能入,寒暑不能袭,人乃怡安。夫上古圣人治未病不治已病,故重食轻货,盖有所取也。故云∶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鱼馁肉败者,色恶者,臭恶者,失饪不时者,皆不可食。然虽食饮,非圣人口腹之欲哉!盖以养气养体,不以有伤也。若食气相恶则伤精,若食味不调则损
形 。形受五味以成体,是以圣人先用食禁以存性,后制药以防命。盖以药性有大毒,有大毒者 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然后谷肉果菜,十养一仅之,无使过之,是以伤其正。虽饮食百味,要其精粹,审其有补益助养之宜,新陈之异,温凉寒热之性,五味偏走之病。若滋味偏嗜,新陈不择,制造失度,俱皆 致疾。可者行之,不可者忌之。如妊妇不慎行,乳母不忌口,则子受患。若贪爽口而忘避忌
,则疾病潜生,而中不悟,百年之身,而忘于一时之味,其可惜哉!孙思邈曰∶谓其医者, 先晓病源,知其所犯,先以食疗,不瘥,然后命药,十去其九。故善养生者,谨先行之。摄生之法,岂不为有裕矣。

<目录>卷第一\三皇圣纪
<篇名>太昊伏羲氏
内容:风姓之源,皇熊氏之后。生有圣德,继天而王,为万世帝王之先。位在东方,以木德王,为苍精之君。都陈时,神龙出于荣河,则而画之为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立五常,定五行,正君臣,明父子,别夫妇之义,制嫁娶之理。造屋舍,结网 ,以佃渔,服牛乘 马,引重致远。取牺牲,供祭祀,故曰伏羲氏。治天下一百一十年。

<目录>卷第一\三皇圣纪
<篇名>炎帝神农氏
内容:姜姓之源,烈山氏之后。生有圣德,以火承木,位在南方,以火德王,为赤精之君。时 民众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而食蠃 之肉,多生疾病,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种五谷,以养民众。日中为市。作陶冶,为斧斤,造耒耜,教民耕稼,故曰神农。都曲阜。治天下一百二十年。

<目录>卷第一\三皇圣纪
<篇名>黄帝轩辕氏
内容:姬姓之源,有熊国君少典之子。生而神灵,长而聪明,成而登天。以土德王,为黄精之君,故曰黄帝。都涿鹿。受河图,见日月星辰之象,始有星官之书。命大挠探五行之情,占斗罡所建,始作甲子;命容成作历;命隶首作算数;命伶伦造律吕;命岐伯定医方。为衣冠以表贵贱,治干戈,作舟车,分州野,治天下一百年。

<目录>卷第一
<篇名>养生避忌
内容:夫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 而寿。今时之人不然也,起居无常,饮食不知忌避,亦不慎节,多嗜欲,浓滋味,不能守中,不知持满,故半百衰者多矣。夫安乐之道,在乎保养,保养之道,莫若守中,守中则无过与不及之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与,盖不适其性而强。故养生者,既无过耗之弊,又能保守真元,何患乎外邪所中也。故善服药者,不若善保养,不善保养,不若善服药。世有不善保养,又不能善服药,仓卒病生,而归咎于神天乎!善摄生者,薄滋味,省思
虑,节嗜欲,戒喜怒,惜元气,简言语,轻得失,破忧阻,除妄想,远好恶,收视听,勤内固,不劳神,不劳形,神形既安,病患何由而致也。故善养性者,先饥而食,食勿令饱,先渴而饮,饮勿令过。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盖饱中饥,饥中饱,饱则伤肺,饥则伤气。
若食饱,不得便卧,即生百病。
凡热食有汗,勿当风,发痉病,头痛,目涩,多睡,夜不可多食,卧不可有邪风。
凡食讫温水漱口,令人无齿疾、口臭。汗出时,不可扇,生偏枯。勿向西北大小便。勿 忍大小便,令人成膝劳、冷痹痛。勿向星辰、日月、神堂、庙宇大小便。夜行,勿歌唱大叫。一日之忌,暮勿饱食;一月之忌,晦勿大醉;一岁之忌,暮勿远行;终身之忌,勿燃灯房事。服药千朝,不若独眠一宿。如本命日,及父母本命日,不食本命所属肉。
凡人坐,必要端坐,使正其心;凡人立,必要正立,使直其身。立不可久,立伤骨;坐不可久,坐伤血。行不可久,行伤筋;卧不可久,卧伤气。视不可久,视伤神;食饱勿洗头,生风疾。如患目赤病,切忌房事,不然令人生内障。沐浴勿当风,腠理百窍皆开,切忌邪风易入。不可登高履险,奔走车马,气乱神惊,魂魄飞散。
大风、大雨,大寒、大热,不可出入妄为。口勿吹灯火,损气。
凡日光射,勿凝视,损人目。勿望远,极目观,损眼力。坐卧勿当风、湿地。夜勿燃灯睡,魂魄不守。昼勿睡,损元气。食勿言,寝勿语,恐伤气。
凡遇神堂、庙宇,勿得辄入。
凡遇风雨雷电,必须闭门,端坐焚香,恐有诸神过。怒不可暴,怒生气疾、恶疮。远 唾不如近唾,近唾不如不唾。虎豹皮不可近肉铺,损人目。
避色如避箭,避风如避仇,莫吃空心茶,少食申后粥。
古人有云∶入广者,朝不可虚,暮不可实。然不独广,凡早皆忌空腹。古人云∶烂煮面 ,软煮肉,少饮酒,独自宿。古人平日起居而摄养,今人待老而保生,盖无益。
凡夜卧,两手摩令热,揉眼,永无眼疾。凡夜卧,两手摩令热,摩面,不生疮 。一呵 十搓,一搓十摩,久而行之,皱少颜多。凡清旦,以热水洗目,平日无眼疾。凡清旦刷牙,不如夜刷牙,齿疾不生。凡清旦盐刷牙,平日无齿疾。凡夜卧,被发梳百通,平日头风少。
凡夜卧,濯足而卧,四肢无冷疾。盛热来,不可冷水洗面,生目疾。
凡枯木大树下,久阴湿地,不可久坐,恐阴气触人。立秋日,不可澡浴,令人皮肤粗糙,因生白屑。常默,元气不伤;少思,慧烛内光;不怒,百神安畅;不恼,心地清凉;乐不 可极,欲不可纵。

<目录>卷第一
<篇名>妊娠食忌
内容:上古圣人有胎教之法,古者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 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邪色,耳不听淫声,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 ,才过人矣。故太任生文王,聪明圣哲,闻一而知百,皆胎教之能也。圣人多感生,妊娠故忌见丧孝、破体、生理残障、贫穷之人;宜见贤良、喜庆、美丽之事。欲子多智,观看鲤鱼、孔雀;欲子美丽,观看珍珠、美玉;欲子雄壮,观看飞鹰、走犬。如此善恶犹感,况饮食不知避忌乎。
妊娠所忌∶食兔肉,令子无声缺唇。食山羊肉,令子多疾。食鸡子、干鱼,令子多疮。
食桑椹、鸭子,令子倒生。食雀肉,饮酒,令子心淫情乱,罔顾羞耻。食鸡肉、糯米,令子生寸白虫。食雀肉、豆酱,令子面生 黯。食鳖肉,令子项短。食驴肉,令子延月。食冰浆,绝产。食骡肉,令子难产。

<目录>卷第一
<篇名>乳母食忌
内容:凡生子择于诸母,必求其年壮,无疾病,慈善,性质宽裕,温良详雅,寡言者,使为乳母。子在于母资乳以养,亦大人之饮食也。善恶相习,况乳食不遂母性。若子有病无病,亦在乳母之慎口。如饮食不知避忌,倘不慎行,贪爽口而忘身适性致疾,使子受患,是母令子生病矣。
乳母杂忌∶夏勿热暑乳,则子偏阳而多呕逆。冬勿寒冷乳,则子偏阴而多咳痢。母不欲多怒,怒则气逆,乳之令子癫狂。母不欲醉,醉则发阳,乳之令子身热腹满。母若吐时,则中虚,乳之令子虚羸。母有积热,盖赤黄为热,乳之令子变黄不食。新房事劳伤,乳之令子瘦痒,交胫不能行。母勿太饱乳之,母勿太饥乳之,母勿太寒乳之,母勿太热乳之。子有泻痢、腹痛、夜啼疾,乳母忌食寒凉发病之物。子有积热、惊风、疮疡,乳母忌食湿热、动风之物。子有疥癣、疮疾,乳母忌食鱼、虾、鸡、马肉、发疮之物。子有癖、疳、瘦疾,乳母忌食生茄、黄瓜等物。
凡初生儿时,以未啼之前,用黄连浸汁,调朱砂少许,微抹口内,去胎热邪气,令疮疹稀少。凡初生儿时,用荆芥、黄连熬水,入野牙猪胆汁少许,洗儿。在后虽生斑疹、恶疮,终当稀少。凡小儿未生疮疹时,用腊月兔头并毛骨,同水煎汤,洗儿,除热去毒,能令斑疹、诸疮不生,虽有亦稀少。凡小儿未生斑疹时,以黑子母驴乳令饮之,及长不生疮疹、诸毒。如生者,亦稀少。仍治小儿心热、风痫。

<目录>卷第一
<篇名>饮酒避忌
内容:酒,味苦甘辛,大热,有毒。主行药势,杀百邪,去恶气,通血脉,浓肠胃,润肌肤, 消忧愁。少饮尤佳,多饮伤神损寿,易人本性,其毒甚也。醉饮过度,丧生之源。
饮酒不欲使多,知其过多,速吐之为佳,不尔成痰疾。醉勿酩酊大醉,即终身百病不除。酒,不可久饮,恐腐烂肠胃,渍髓,蒸筋。
醉不可当风卧,生风疾。醉不可向阳卧,令人发狂。醉不可令人扇,生偏枯。醉不可露卧,生冷痹。醉而出汗当风,为漏风。醉不可卧黍穣,生癞疾。醉不可强食、嗔怒,生痈疽。醉不可走马及跳踯,伤筋骨。醉不可接房事,小者面生 、咳嗽,大者伤脏、 、痔疾。
醉不可冷水洗面,生疮。醉,醒不可再投,损后又损。醉不可高呼、大怒,令人生气疾。
晦勿大醉,忌月空。醉不可饮酪水,成噎病。醉不可便卧,面生疮疖,内生积聚。大 醉勿燃灯叫,恐魂魄飞扬不守。醉不可饮冷浆水,失声成尸噎。
饮酒,酒浆照不见人影勿饮。醉不可忍小便,成癃闭、膝劳、冷痹。空心饮酒,醉必呕吐。醉不可忍大便,生肠 、痔。酒忌诸甜物。酒醉不可食猪肉,生风。醉不可强举力,伤筋损力。饮酒时,大不可食猪、羊脑,大损人,炼真之士尤宜忌。酒醉不可当风乘凉、露脚 ,多生香港脚。醉不可卧湿地,伤筋骨,生冷痹痛。醉不可澡浴,多生眼目之疾。如患眼疾人 ,切忌醉酒、食蒜。

9、求几首关于 养生 的诗词

1、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步出夏门行·龟虽寿》曹操

诗中以长寿动物神龟为例,说明生老病死的规律。同时也是一曲养生之道的千古绝唱,是曹操给后世养生长寿的渡人金针!今人常用诗中“烈士暮年,壮志不已”来抒发老当益壮的胸襟。

2、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饮酒》 陶渊明

这首典型的养生诗,境与意会,物与心融,真是妙不可言。

3、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

负暄闭目坐,和气生肌肤。

初似饮醇醪,又如蛰者苏。

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

旷然志所在,心与虚空俱。——《负冬日》 白居易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诗作中有不少是抒写养生方法的。他的“养生方法”之一就是勤炼气功。从诗中可以看出,白居易不但爱好气功,而且已修炼到很高的层次。他练功时“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

4、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程颢

健身需健心,“心乐才有身乐”,乐观旷达,内心欢乐,才能健身强体。怎样才能“心乐”呢?北宋名家程颢他认为人的一生,即便老了,生活也应当和少年人一样丰富多彩,以愉悦身心,欢度晚年。

5、羽虫见月争翻翻,我亦散发虚明轩。

千梳冷快肌骨醒,见露气人霜逢根。——《苏沈良方》苏轼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但他却处世达观,淡泊名利,晚年除寄情山水外,还潜心研究医药,收集民间验方,这首诗说的就是他在皎洁的月光下,站立在空旷的轩阁之中,梳发健身的情景。

他还经常练习气功,“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便是他练习气功时清朗精神境界的写照。

6、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

食惟半饱无兼味,酒止三分莫过频。

每把戏言多取笑,常含乐意莫生嗔。

炎凉变诈都休问,任我逍遥过百春。——龚廷《摄养诗》

明代名医龚廷贤活到92岁,他写的《摄养诗》,是根据多年从医治病,保健养生的实践,归纳出的一套有关“吃喝玩乐”的科学规律。

这首诗告诉人们,别轻视“吃喝玩乐”。这四个字是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做的“大文章”,只不过岁月给每个人判的分数不同罢了。“吃喝玩乐”不是人生目的,而是保证身心健康的生活工作手段。

7、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常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得神仙。——陆游

南宋大诗人陆游,一生共走过了85个春秋。他诗中蕴含的独特养生之道,可以使我们参悟到这位诗人的长寿秘诀,对现代人提高健康素养无疑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陆游钟情食养,清淡为主。在诸多食疗方法中,陆游似乎对食粥有所偏好。

他认为丰盛的饮食会加重肠胃的负担,粗茶淡饭为宜。粥系流质食物,老幼皆宜,味美香糯,营养丰富,易为人体消化吸收。如果在粥中加入相应的食品或食物,如莲心、薏苡仁、花生米、羊肉、西洋参、胡萝卜等,还有防治疾病、祛病延年的功用。

与饮食养生的古文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