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通阳利腑的养生

通阳利腑的养生

发布时间:2020-07-10 02:37:07

1、养生讲“三分调,七分养”,这“三分调,七分养”具体指的是什么?

养生讲“三分调,七分养”,是指人体脏腑失调的时候,虽然用特别的食品、保健品或药物进行调养,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还有七分,是要在日常睡眠、饮食、情志、运动等诸方面养成良好习惯,使人体尽快恢复平衡并保持平衡。

如果您想脏腑平衡、身心安康,就必须顺应天地自然的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做到“和于阴阳,调于四时”,而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人应该要顺应自然的规律,跟着太阳走,即天醒我醒,天睡我睡,养成早睡早起的生活习惯,不要跟太阳对着干。

中医讲“胃不和则寝不安”,因为晚上人要休息,脾胃也需要休息,晚餐吃的过饱会加重脾胃的负担,扰动脾胃的阳气,从而影响睡眠。因此,晚餐宜吃七八分饱,并且尽量清淡,以顾护脾胃清阳之气。

睡前不宜剧烈运动而扰动阳气,包括睡前看电视、说话聊天等扰动心阳的活动。而且电视、音响等电器本身的辐射会干扰人体的自律神经。因此,睡前半小时不宜做剧烈运动、看电视、聊天等。

风为百病之始,无孔不入。晚上睡觉开窗、开空调等会吹散卫护体表的阳气,吹散以后阳气再生,再生以后又被风吹散,这样一夜过去就会把人的阳气掏干,第二天反而更加疲惫。因此睡前应关门窗和空调,以保护体表的阳气。

2、清热利尿的中药

腹水是肝硬化患者失代偿时期的表现。腹水形成的原因为低蛋白血症,门脉压力增高.肝淋巴液漏出增加,醛固酮及抗利尿激素增加肾脏的作用等。致使腹水形成并持续存在。应用中药可以保护肝细胞,促进肝功能恢复,提高血浆蛋白、抑制纤维组织增生,促使肝内纤维组织软化,可以达到治本的目的,西医对腹水只能利尿和输蛋白花费高还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从中医学讲腹胀、腹水量多可增加水、钠从尿中排出.

真正有效的中药,要针对病人辨证用药的

一般多通阳利水,可用五苓散合五皮饮;温阳利水用实脾饮;温肾利水用真武汤。增加水、钠从粪便中排出.攻水药大部分较为猛烈有毒,能使水饮从二便排出,只适于水肿痰饮的实证,如十枣场。方中莞花、大戟、甘遂均能泻六腑之水,辅以大枣,不损脾胃。由于腹水病机复杂,虚实寒热各异,病情多变,固定方药往往难以满足临床的需要,因此通过随证辨治,可以提高疗效。以中药为主可以达到治本的目的,

3、益气活血.通阳利水.

是可以进行服用的,一般的到市级的医院就可以的,并要医师的指导下进行用药,避免服用过量。

4、3 【单选题】(1分) 古典运动中体现通阳利腑的养生动作有:( ) A. 站桩 B. 揉按足心 C. 叩背 D. 揉按掌心

既然是运动,那么我们看看这四个选项,除了A是自己运动,其他三项要么是别人上来自己动,要么随便动动谈不上运动,所以能选的也就A了吧。

5、通阳利气什么意思

就是把血脉中的气滞的情况打通,通阳狭义来说是指让督脉气通,督脉主全身阳气嘛。广义来讲和利气一个意思,凡是气就得动起来,凡是动的就是阳的了。

6、站桩是不是古典运动中体现通阳利腑的养生动作

应该是扣背

7、救阴不在血,而在养津与测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先生在他的名著《温热论》中曾经这样说:“温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较之杂病不同也。”多少年来,我们对先生的这一教导总是很不了解,更不能很好地用于临床为患者服务而深感抱歉。 近年来我们阅读过一些书籍和有关资料,通过反复学习,认真思考,再结合临床实践后有一点粗浅的体会。我们感觉到这是先生给全中国及世界上的中医同道们以明确的指示:治疗温热病与伤寒杂病是不相同的,要我们谨记住的这两句话:“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这就是先生教诲我们的全面之语。如果我们不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这两句话的意思,那也就只有依照叶氏之前的那些医家一样,把温热病与伤寒杂病混为一治,把阴津与血液混为一谈。养阴就用熟地、当归、阿胶去补血;通阳则用桂枝、干姜、附子等温热药,以此治伤寒杂病固无不可,若以此医治温热病,其后果就不堪设想了。温热为阳邪,最易伤人阴液,所以治疗温热病自始至终都要注意救阴。温病学家有“留得一分津,保得一分生命”的铭言。然而救阴并不是补血,因为阴是阴津,血是血液,血属于阴血,不等于阴津,故曰:“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汗为阴液,多汗则伤津。所以治疗温热病,初在表即用辛凉轻剂“透风热于外”,风邪外透则热势孤立易除。如果不用辛凉而用辛温发汗,不但汗出阴伤,而且温药助长温邪,“两阳相劫”阴津受灼,清窍竭干,语言难出,故才见舌苔白薄而燥,即于辛凉轻剂中加入芦根、花粉、麦冬、养阴之品。温邪入于气分,烦渴饮水大汗出,则用新加白虎汤,辛寒清气止渴、止汗,以免胃阴被劫,燥屎结于大肠,热结胃肠腑气不通,则用增液承气汤润肠通便,泄热救阴。这些都是遵循叶氏的教导“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的具体措施。至于“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这是叶天士先生教导我们治疗湿温病不能与伤寒相同的一大法则。若治伤寒杂病,原有通阳利尿、温阳行水的方法:如五苓散、真武汤,以桂枝配茯苓、白术,附子配茯苓、白术,其病机主要是阳虚水湿内停,阳虚是原因,水湿内停是结果。而叶氏所指的湿重而热轻的证候,湿盛则阳微,湿盛是原因,阳微是结果;证是病之标,因是病之本。治病必须求本,故治伤寒杂病阳虚水蓄者,用桂枝附子辛温通心、肝、脾、肾、胃之阳气,阳气振复,水湿自能运化。治疗湿温病湿盛阳微者,则不可投温热药以助其热,只须通利小便,引湿邪从膀胱而出。叶氏教导说:“用芦根滑石之流,渗湿热于下,则热势必孤。”如吴鞠通之茯苓皮汤利其水湿,则热邪亦随小便而去。这是温病学家分解湿热的良法,“较之伤寒杂病不同也”。
我们现在的中医师,既要懂得伤寒杂病的治法,更要懂得温热病的治法,尤其应当掌握风温、湿温与伤寒杂病的不同治法,才能更好地为病人治病,取得最佳的疗效。

8、如何理解“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湿,而在利小便”

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津、汗
同源
名不同实为一体
,肝为春木而司营血
,血者阴体而含阳魂,所以主温升。以上说明血虽然是阴质,但它是要温升的,
而津和汗

由肺生成,
饮食入胃,脾阳消磨,上注肺脏,肺脏洒布津液入各脏腑,肺以秋金而司气,气者阳体而含阴精
,所以主降。而汗是因为肺没有把津液送给各脏腑,送到了皮肤以外了。合上所说
,血虽然是阴,但血是气所化,气由血生成,而气化成津和汗,要救阴,就是要降气,并且不让出汗,出汗了就是阴跑出去了,阴是要下来的。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个人认为不是通论,看实际情况,
病由湿成的话,利小便是很好的,如脾土湿而不能升,肝木郁于下不能化心火而形成的不通阳,故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如果肾水寒,而脾土湿,不能温养肝木而化心火而形成的不通阳。光利小便是没用的。越利,阳越随着小便出去而失去。
刚发错地方你们两个人居然问题是一样的,我上一半和下一半分别到你们两人去了

与通阳利腑的养生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