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四季五脏养生

四季五脏养生

发布时间:2020-07-10 01:54:37

1、五脏养生图,看看身体的重要部位应该怎么去养吧

《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中提到:“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如果不遵循五脏的“自然规律”,身体就很可能“疲劳驾驶”,引发一系列问题。下面就看看中医养生中五脏如何养生的吧。



春季肝气最旺,主导着整个人体。这个季节出生的人,由于肝气疏达,性格也往往最平和、理性。如果这个时间不护好肝,或者其他季节让它“过劳”,就可能导致肝气克伐太过,导致肝气无力升发而郁滞,进一步引起脾胃功能受损或情绪郁结等症。

春季肝气最旺,主导着整个人体。这个季节出生的人,由于肝气疏达



夏季心气最旺,是身体的主宰。《黄帝内经》认为“心主神明”,心气旺则神清气爽,因此,这个季节出生的人往往性格外向、活泼好动、交际广泛。当然,如果心火太过,则火热之邪容易导致皮肤疮疡等疾病;而过度使用,心气不支时则可能导致心气衰竭,带来心脏病等危险。



长夏时节应于脾气,以农历六月左右为主导。脾一方面主持着水谷的运化,另一方面控制着人体的肌肉四肢。如果脾被过度使用,很容易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而倦怠、乏力等症状,也多由脾气被湿热所困所致。



秋季为肺所主,到了秋季,肺脏最累也最容易受外邪所伤。肺主呼吸之气,这个时候感冒、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往往大量增加,需要格外注意呵护。
秋季为肺所主,到了秋季,肺脏最累也最容易受外邪所伤



冬三月,人体处在肾的功能影响之下。肾在人体代表着生命之气,凡生殖、发育均由肾所主。如果此时不注意给五脏“减负”,让它们跟着自然界“冬眠”,就很容易使阳气郁闭不通,引起气血阻滞,导致手足发冷、四肢疼痛,甚至心脑血管病。

中医五色养生和五脏相对

绿色养肝

常见绿色食物,有绿豆、菠菜(最养肝的菜)、西兰花、黄瓜、丝瓜、芹菜韭菜、青辣椒、茼蒿、莴笋、白菜、荠菜(有清火降压作用)、油菜、四季豆豆角、空心菜、木耳菜、绿苋菜、萝卜、茵、青菜、苦瓜(最去心火,能分泌胰岛素)以及部分水果。
常见红色食物,有红豆、红薯、胡萝卜(最保护眼睛的蔬菜,健脾、保肝)红辣椒、红枣、番茄、山楂、香椿、草莓等。

黄色益脾胃

常见黄色食物,有黄豆、牛蒡(最善清理脾胃火,可以加红白萝卜一起炖骨头汤喝)、脚板薯(最善治疗口腔溃疡的食物),薏米(性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肿、健脾去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为常用的利水渗湿药)韭黄、南瓜(产生胰岛素,治疗消渴症)、苹蛋粟玉米等。

白色润肺

常见白色食品,有白豆、冬瓜、梨、白萝卜、银耳、藕、百合、茭白、米面、豆腐、花菜、竹笋、淮山、凉薯等。

黑色补肾

常见黑色食物。有黑豆、黑米、黑芝麻、黑木耳、核桃(不是黑色,但是补}肾的食物)、紫菜、海带(也是润肺食物)等。

中医养生之道 正确认识“五脏六腑”

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这是说,内脏虽存
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
是贮藏精气。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
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
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
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心与肺

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人身体的五脏分别在哪个季节养生

春天养肝,夏天养心,秋天养肺,冬天养肾,夏季养脾。

夏季气温高,火热之邪容易对心造成损伤,导致烦躁不安、免疫功能下降等,此时要多注重养心。

由于肺与外界相通,病邪外侵时首当其冲。尤其秋天气候干燥,易耗损阴津,进而导致干咳无痰、口鼻和皮肤干燥等症状。

很多熬夜的人第二天脸色发青、气色很差,就是肝在抗议。尤其在春季,阳气生发,春气通肝,此时更该注重休养生息,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即晚睡一会儿,早起一点,在公园庭院中散散步、踏踏青,都利于养肝。

肾与冬季相通应,若在冬季把肾养好,来年身体才会更强健。

脾与长夏之气相通,所以长夏养护脾胃正当时,注意不要吃得太多,七分饱即可;避免着凉,不要满身大汗后吹风;脾喜燥恶湿,可以每天泡泡脚,促进气血运行,驱除湿气。

(2)四季五脏养生扩展资料:

中医推荐五脏养生最佳食物

1、养脾最好的食物:黄色食品,特别是黄豆,可以是豆浆、豆腐、豆腐干,都是上等的养脾佳品,当黄豆的蛋白质和米饭一起,就是绝佳的蛋白质。

2、养肝最好的食物:生吃绿色食品,特别是绿豆汤(把绿豆放水里煮,当水开了以后再煮7-8分钟,然后喝水,不是我们习惯的把绿豆煮烂,绿豆煮烂后会失去养肝的功效。晚上吃为好。

3、养肾最好的食物:黑色食品,特别是黑豆,黑芝麻,晚上吃为好。

4、养心最好的食物:红色食品,特别是红豆,可以是红豆豆沙包、红豆粥、红豆豆浆。早上吃好。

5、养肺最好的食物:白色食品,特别是大白萝卜,白萝卜生吃更能养肺。什么时候吃都好。

3、关于五脏、养生的成语

热肠知古道 沁人心脾 感人肺腑 安心乐意

热心快肠 存心道养性 心平气和 心领神悟

沉心专静气 肝胆相照 心知肚明 卧薪尝胆

白水鉴心 清耳悦心 正身清心 心弛神往

神会属心融 心平气定 臣心如水 安心定志

4、中医认为夏季养生主要是养我们身体的那个脏腑?1 肺 2、肾 3、心

在中医来说,一年四季里每个季节的养生各有不同,像在冬季里就要养肾,它起到养精蓄锐,为春天的生发做准备。
而夏天则养心,心脏是人体五脏运动之重回,它要靠夏季的阳气来激发它,呵护它,为我们在日后秋、冬答正常运行。

5、四季养生各养什么?

春季(立春到立夏)养肝:春季是肝的主季,春天肝气最旺,同时肝也是这个季节最脆弱的脏器,在这个季节最容易发生肝病,对肝气素来不足或者用肝过度的人来说,易致肝失于濡养,肝脏功能活动跟不上如此异常的气候,会易于导致肝脏相关疾病的发生,例如,原有肝脏疾病患者(包括病毒性肝炎、脂肪肝、酒精性肝病、肝硬化)经治疗,本已肝功能正常,但在这个季节易发生肝功能异常波动。同时春季气候的异常变化,如寒冬一过,气候本应渐暖,但如果温暖提前出现,或者温暖太过,变得象夏天一样炎热,或者冬季虽过,但严寒仍逗留不去,都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夏季(立夏到小暑)养生养心夏季是心的主季,夏天心气最旺,同时心也是最脆弱的脏器,在这个季节最容易发生心病。暑为夏季的主气,为火热之气所化,独发于夏季。中医认为,夏季是阳气达到最高峰的节气,而心脏又是属阳的,所以在夏天保养好心脏是最关键的。暑为阳邪,其性升散,容易耗气伤津。随着夏季的到来,气温越来越高,腠理开而多汗,汗出过多导致体液减少,人们很容易烦躁,脾气也会变得暴躁,这样对心脏非常不利。医学研究发现,约10%的人在夏季可能会出现心境、情绪或行为的异常,而心情起伏波动很容易影响机体的功能,例如中年人发火会引起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升高。如伤津可以进一步发展,超过生理代偿的限度必然将耗伤元气,此时可出现身倦乏力,短气懒言等一系列阳气外越的中暑症状,由此观之,夏季防暑不可等闲视之。 长夏之季(小暑到立秋)养脾 长夏,则是人体五脏之一的脾脏与其相应,长夏脾气最旺,同时脾也是这个季节最脆弱的脏器,在这个季节最容易发生脾病。长夏最大的特点是湿气太重,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好伤脾胃阳气,导致消化吸收功能低下。因其性重浊黏滞,故易阻遏气机,病多缠绵难愈,这是湿邪的病理特征。不仅如此,湿邪亦好伤脾阳,因为脾性喜燥而恶湿,一旦脾阳为湿邪所遏,则可能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而气机不畅,临床可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稀溏等症。因此,长夏应预防湿邪侵犯脾胃的功能。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体适宜的湿度是40%~60%,当气温高于25℃时,适宜的相关湿度为30%。这就是为什么秋天天气凉爽,温度适中时,人的精神倍增的原因。长夏时节,相对湿度高达70%以上,南方地区甚至高达90%以上,加上高温、低压的作用,人体汗液不易排出,出汗后不易被蒸发掉,因而会使人烦躁、疲倦、食欲不振,易发生胃肠功能紊乱。长夏时节由于天气闷热,阴雨连绵,空气潮湿,衣物和食品都容易返潮,甚至发霉、长毛,人也会感到不适。若穿着返潮的衣物,容易感冒或诱发关节疼痛,吃了霉烂变质的食品,就会引起胃肠不适,甚至导致中毒,所以在长夏一定要重视防止湿邪的侵袭,在居住环境上就要切忌潮湿;湿邪伤人往往从人体下部开始,这是因为湿邪的形成往往与地上的湿气上蒸有关。因此,在长夏居室一定要做到通风、防潮、隔热,以防室内过于潮湿损伤人体阳气。●冬季养肾——首当养神 冬季的神补主要是藏神,以使志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圻,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祛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冬季寒气笼罩,大地千里冰封,一派阴寒之象,万物皆封藏,人体之阳气亦潜藏于体内。冬季的调神,当以收敛为是,使心情处于满足的状态,以保证体内阳气的闭藏,藏神于内。冬季天黑比较早,天亮比较晚,所以在冬天应该早卧晚起,一般来说,八九点就应该回到屋里休息,十点睡觉最好,早上不要过早起床,要多睡一会。冬季的调神,当顺应阴盛阳衰的气候变化,符合冬季的变化规律。在冬季还要防止情感失调症的发生。一些人在冬季易发生取消低沉、疲倦懒言、嗜睡昏沉等现象,并且有规律的年复一年出现,称之为季节性情感失调症,这种现象多见于中年女性。预防的方法是多参加室外活动,多晒太阳,这时调养情绪的天然疗法,在温暖的阳光之下尽情获取大自然的给予,以此养神、藏神。

6、养生是否也有四季之分?

当然不一样了!
在我国最古老的医学经典著作——《内经》中,对一年来四季春、夏、秋、冬的变化过程中如何养生就已有记述,如“春三月, 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自。 夏三月,知夜卧早起,与鸡俱兴 冬三月, 早卧晚起,必待日光”。这就提示给人们,身体要健康,益寿延年,需要追随大自然的规道律,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安排日常起居。

7、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分别适合养人身体的哪些器官?

春季养肝胆,夏季养心脏,秋季养肺部,冬季养肾。具体如下:

春天:对应的是肝胆,因此应抓紧时间排肝胆的毒。肝胆积毒,就会影响疏泄功能,表现为面部长斑、指甲发暗、乳腺增生等,饮食上可用春茶、春天的蜂蜜、柠檬、竹笋、芦荟、以蒿子秆为代表的各种青菜来疏肝利胆,多喝水也有效果。

夏天:对应的是心,排心火毒最重要。心火旺表现为口舌生疮、心烦、失眠,应该多吃点苦味食物,如苦菜、苦瓜;也可用竹叶5克或莲子心2~3克泡水喝,目的是通过小肠经利尿,将火排出去。需注意的是,竹叶、莲子心的寒性大,不能喝太多,以免伤到脾胃。

秋季:对应的是肺,排肺毒最当令,也叫气毒,表现为呼吸不畅、胸闷、咳痰,应多做深呼吸,以排出肺内的浊气。清晨天刚亮,正是肺经“值班”的时间,这时站在阳台上,舒展肢体的同时做做深呼吸,很有益处。

冬天:与肾相对应,要排肾毒。肾是产生尿液的脏器,排肾毒就是排尿毒。由于天气寒冷,人一般懒得动、喝水少,容易积累尿毒,表现为小便少且颜色深。傍晚5~7点是肾经“值班”的时段,这段时间必须喝水,以冲洗膀胱、肾这个“生理马桶”,能预防泌尿系统结石。

拓展资料

《黄帝内经》提到“故智者之生也,必须顺四时而避寒暑”,即是说,人体应顺从四季阴阳寒暑的规律,才能健康长寿。中国女医师协会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韩萍表示,健康管理是一项贯穿全生命周期的行为。想要获得身心健康,就要顺从人生的“春夏秋冬”。

青少年时期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期,营养是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如果不注意饮食,将直接影响或阻碍正常发育,甚至使体型和容貌都会受到损害。如今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营养不良已经非常少见。饮食过于精细、零食不间断等问题,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小胖墩儿。

青壮年也应关心自己,不要认为自己年轻就“挥霍”健康。坚持每年体检一次,努力做到“四十指标都正常”。积极锻炼,减少久坐;规律作息,健康饮食;培养兴趣爱好,减少不必要的交际和应酬;注意排解压力,不要自己硬抗;及时发现身体不适,尽早诊断治疗,防微杜渐,调整生活方式。

中年人的脏腑功能逐渐衰退,肌肉量流失,骨密度下降,逐步进入更年期,迈向老年阶段。对于中年女性来说,激素变化、潮热等绝经前的变化会导致睡眠困难、抑郁症、经前期综合征等症状。离退休也是生活中的一次重大变动。

秋收冬藏,步入老年后,所有的器官都在发生功能性退化,人体代谢相对缓慢,各种疾病也陆续找上门。在整个“冬季”,大多数老人都会在疾病和不健康的状态下度过,带病生存成为一种常态。67岁到88岁,要避免操劳,管好慢病,并非易事。

参考资料 人民网   人生四季的养生经

8、一年四季养生方法?女人养生的方法??

四季饮食养生的原则和方法:

一、春季饮食养生

1、春季饮食养生的原则 主食中选择高热量的食物,保证充足的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早春时期,为冬春交换之时,适宜进食偏于温热的食物,并注意补充足够的蛋白质,饮食中除米、面、杂粮之外,还可增加一些豆类、花生、乳制品等。

2、春季中期,天气骤冷骤热,变化较大,在气温较高时可增加青菜的食量,减少肉类的食用。春季晚期,为春夏交换之时,气温偏热,适宜进食清淡的食物,并注意补充足够的维生素。中医还认为春季为肝气旺盛之时,不宜多食酸味以使肝气过盛而损害脾胃,所以应少食酸味食品。

二、夏季饮食养生

1、夏季饮食养生的原则 饮食以清淡为主,保证充足的维生素和无机盐,适量补充蛋白质。夏季炎热而出汗较多,体内丢失的水分多,脾胃消化功能较差,多进稀食是重要的饮食养生方法,因此应当多食粥、喝汤。夏季阳气旺盛,活动较多,身体消耗大,应当注意补充营养物质,如优质的蛋白质,如鱼、瘦肉、蛋、奶和豆类等;充足的维生素,如西红柿、青椒、冬瓜、西瓜、杨梅、甜瓜、桃、李子、梨等新鲜蔬果。

2、夏季还要摄入足够的水分和无机盐,特别要注意多饮水及补充钾,豆类或豆制品、香菇、水果、蔬菜等都是钾的很好来源。要多吃些清热利湿的食物,如西瓜、苦瓜、桃、乌梅、葛根、西红柿、黄瓜、绿豆等。解暑的饮料中以茶水为最佳,特别是绿茶,具有消暑解渴、清热泻火的作用。

三、秋季饮食养生

1、秋季饮食养生的原则 饮食荤素搭配,多食清凉多汁的蔬菜、水果,适量地补充蛋白质和无机盐。秋季前期较温燥,饮食养生方法要以清热滋润为主,应坚持二粥一汤的饮食方法,即早晚食粥,午餐喝汤,但粥汤的配料有所不同。煮粥时可以加些切碎的梨块,具有生津止渴、滋阴润燥、止咳化痰的作用;或者加些百合,具有润肺止咳、养心安神的作用;加入用水发好的银耳,亦有滋阴润肺、养胃强身的作用。

2、羹汤类则以西红柿鸡蛋汤为佳,蛋白质及维生素丰富并且有利于消化吸收。秋季后期较凉燥,饮食养生方法要以祛寒滋润为主,并适当地增加蛋白质和热量较高的食物。除了梨粥、百合粥、银耳粥外,还可增加瘦肉粥以补充蛋白质的消耗,并可食用栗子粥、桂花莲子粥、龙眼肉粥、红枣粥等。应多食一些温性蔬果,如南瓜、葱、姜、香菜、桃、杏、大枣、荔枝、乌梅等。

四、冬季饮食养生

1、冬季饮食养生的原则 适量地进食高热量的饮食以补充热量的消耗;增加温热性食物以增强机体的御寒能力;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2、冬季养生的原则是要避寒就暖,敛阳护阴,以收藏为本,是一年四季当中进补的最佳时节。中医认为,冬季应多食用一些偏于温热的食物,特别是能够温补肾阳的饮食,以增强机体的御寒能力。

(8)四季五脏养生扩展资料

女生如何正确的养生

1、要保证充足的睡眠

身体和器官都是需要一定休息的,所以每天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做到早睡早起,这样才能够及时的解除身体的疲劳,让身体变得更加的有活力,减少了生病的几率。

2、要培养自己的兴趣

现在的生活节奏快,很多女性受到生活和工作上的压力,让他们内心不能得到一定的平静,经常性的处于紧张状态就会提前进入衰老期。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应该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听听歌曲或者学习书法,让自己能够平静下来,同时也可以陶冶情操。

温馨提示

女性朋友平时应该养成正确的养生方法,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的搭配饮食,避免情绪的波动,坦然的面对一切,不能有太多的心理负担。

9、按《黄帝内经》养生理论,四季该如何饮食?!

我国传统医学对饮食营养的认识有悠久的历史,早在2000多年前的《周礼》中,就有食医的记载,并“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黄帝内经》在饮食治疗和养生方面有明确的治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书《五十二病方》中有大量食物入药的记载,《神农本草经》记载有50种左右的药用食物,《伤寒杂病论》中的食疗内容也很丰富,其中的当归生姜羊肉汤、猪肤汤等,至今仍是临床常用的食疗处方。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列有食治篇,是现存最早有关饮食疗法的专述;孟诜著有《食疗本草》,收集了本草食物200余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饮食疗法专著。宋代陈直《养老奉亲书》对牛乳的食养有详细的说明。元代忽思慧著有《饮膳正要》,是我国第一部营养学专著,直到今天,在饮食搭配、合理进食和某些慢性疾病的治疗方面,仍有指导意义。明清时期,食疗本草有了进一步发展,有的还从营养学角度阐述食物的营养价值和治疗价值。近代对营养成分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尤其是将食物进行分子量化、计算热量等,给古老的中医营养学注入了现代科学的内容。
水谷精微是饮食营养的主要来源
水谷精微,又称谷气、食气,泛指各种饮食所提供的精微物质,是饮食营养的主要来源。正如《医宗必读》所说:“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千金要方》说:“安生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身也。”可见饮食是营养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
关于饮食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素问·经脉别论》有比较详尽的阐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指出了食物的消化、吸收、输布过程,即食物经过胃的受纳腐熟之后,转化为水谷精微,通过脾的“散精”作用,将水谷精微输布于五脏六腑、筋经皮毛,对各脏腑组织进行滋润濡养。其中,“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则指出了水饮在人体的输布代谢过程,即水饮进入胃腑,通过脾的散精作用,将水饮精微上输于肺,通过肺朝百脉的作用,宣发水液以濡润周身,肃降水液以下输膀胱,如此水饮精微布达一身上下内外,全面地对人体进行滋养。
气血精津液是饮食营养的基本物质
饮食进入人体,经过胃纳脾运的消化吸收后,转变成水谷精微,水谷精微进一步化生为气、血、精、津、液等营养物质,对人体进行滋养,使生命活动得以延续,所以气血精津液是发挥营养作用的基本物质。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的营养作用,主要指气为人体脏腑功能活动提供营养物质的作用,“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灵枢·决气》),卫气具有温养肌肉、筋骨、皮肤、腠理的作用,营气更是富含营养精微的水谷精气。
血同样来源于水谷精微,由中焦脾胃运化而来。“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灵枢·决气》),《难经》概括血的功能为“血主濡之”,即血在脉的“壅遏营气”作用下,循行于脉道之中,通过经络系统,将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脏腑组织,使“目得之而能视,耳得之而能听,手得之而能摄,掌得之而能握,足得之而能步,脏得之而能液,腑得之而能气。是以出入升降,濡润宣通者,由此使然。”(《金匮钩玄》),所以血是营养人体不可缺少的物质,同时,血还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精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精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是与生俱来的生殖之精,后天之精是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精是胚胎形成和发育的物质基础,人出生后,有赖于精的充养,才能维持人体生长发育。肾藏精,精生髓,脑为髓之海。肾又主骨,齿为骨之余。所以肾精充足,则脑髓充足,骨髓盈满,骨骼得到髓的滋养而强健有力,运动敏捷。牙齿得到髓的滋养,则坚固而有光泽。
《灵枢·决气》说:“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为液”,可见津液是人体富有滋润濡养作用的正常液体。其中清稀者为津,浊厚者为液。津的流动性较大,主要分布于皮肤、肌肉、孔窍等部位,并能渗入脉中,以滋润周身;液的流动性较小,主要充养于骨节、脏腑、脑髓等部位,以滋养脏腑组织。
四气五味是饮食营养的基本性质
中医营养学认为食物也有“四气”和“五味”。四气五味理论,不仅是用药治疗的依据,也是饮食养生和饮食治疗的重要依据。
1.四气 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性质,其中寒与凉、热与温有其共性,只是程度上的不同,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寒、热、温、凉四性,是与病性的寒、热相对而言的。《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是治疗用药之大法,同样也是选择食物时的重要依据。从常见食物来看,平性食物居多,温热性次之,寒凉性更次之。温热性质食物多有温经、助阳、活血、通络、散寒、补虚等作用,适合寒证等选用,如生姜、韭菜、辣椒、羊肉、狗肉、鸡肉、龙眼、橘子;寒凉性质食物多有滋阴、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作用,适合热证等选用,如西瓜、白菜、冬瓜、萝卜、苦瓜、丝瓜、梨、绿豆等。
2.五味 指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中医认为五味入于胃,分走五脏,以对五脏进行滋养,使其功能正常发挥,不同的食物对脏腑的选择性迥异,如《灵枢·五味》说:“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这种五味的划分,不仅适用于五谷,同样也适用于五果、五畜、五菜、五色等,这是中医饮食营养的理论基础。食物中五味的不同,与药物一样具有不同的作用,因此,从五味的角度,又是考察食物功效的一个重要方面。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指出的:“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这将不同功效的五味,按阴、阳不同属性归纳为两大类,即辛、甘、淡味属阳;酸、苦、咸味属阴。在《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四时五藏,病随五味所宜也。”这里进一步明确阐述了由于五味的不同,才有了或散、或收、或缓等功效上的差别。

10、日常生活中五脏应该怎样养

众所周知人体的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这五脏对身体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主要有生化和储藏精、气、血、津液和神的作用。日常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和饮食都可能会让五脏受损,因此,体质也就会开始变得虚弱,人也就开始生病,今天就跟大家一起来看看五脏应该怎样养。
一、心属火
动静以敬心火自定有道是“动以养形,静则养心”。但养形与养心两者是完全互惠的,唯有形体康健,心情方能舒畅;而心情一旦舒畅,则更有利于形体的健美。喜静则静,喜动则动。动中思静,静中思动。唯有动静结合,身心方能自如。倘若动静失于常态,或者体形劳累,则会伤及心血;而劳心一旦过度,则血脉不能通畅,随之形体也会感到疲乏。所以说,血脉的流通,要有“动”以养形,精神的安定要有“静”以养心。唯有动静有序,才能使心神、心血、心脉三者正常有序地工作。
二、肝属木
宠辱不惊肝木自宁人的一生中,难免会遇到高兴或不高兴的事,以及被人赞扬或批评的事;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好听或不好听的话。被人宠着的时候,不要太兴奋,否则会忘乎所以;而被人贬低的时候,也不要太丧气,否则就没有了志气。尤其是切不可怒气冲冲,因为在人的“七情”之中,只有“怒”最伤人。所谓“怒气伤肝”,怒会耗散肝血,助发肝阳上亢。而肝阳一旦上亢就会出现头晕、目眩、失眠,甚至诱发中风等恶疾。若能做到宠辱不惊,肝气则会舒条有序,神志随之也就会安宁无恙。
三、脾属土
饮食有节脾土安和《黄帝内经》上说:“饮食有节”是非常重要的长寿因素。胃主纳谷,脾主运化,饮食有节,饥饱适宜,五谷才能化为气血充养五脏六腑;反之饮食无有节制,过饱则伤肺,过饥则伤气,过酸则伤筋,过咸则伤骨,过甜则伤血。特别是暴饮暴食,烟酒无度,则必然会伤及脾胃,而脾胃受伤,气血津液则大量减少,所以要使脾胃(包括肝胆及大小肠)的安康,节制饮食为第一要素。
四、肺属金
调息寡言肺金自全“肺如钟,撞则鸣,风寒入,外撞鸣,虚劳损,内撞鸣。”这是清代中医名家陈修园对肺系疾病因素的总结,调息不当,外卫不固,风寒湿热经常侵犯皮毛,肺的呼吸功能受到阻碍,就会诱发气管炎、哮喘病等疾患。要使肺金得清,首先要调和气息,气息调和好了,肺金则自然安宁。中医认为,肺为发声之腑,说话过多,会伤及肺气与肺阴,出现喑哑、咽痛、语怯等病患。所以说,保护肺腑,寡言少语与调息适度同样重要,两者缺一不可。
五、肾属水
恬淡少欲肾水自足“五脏六腑之精气皆藏于肾。”肾主精气,主生殖及人的发育。人的性欲,不可过纵,亦不可闭欲,而应当是有情少欲。特别是人过中年,房事生活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相应减少。人的精气神中,精是物质基础,肾精充足了,方能有元气,而元气充沛了,才更有“神”。倘若整天沉醉于色情之中,肾精的过度外泄,必然会使脏腑功能衰竭,免疫能力下降,一旦物质基础的“精”枯竭了,生命也就终止了。所以说“恬淡少欲”当是养生保健的重要内容之一。
六、顺应四季调五脏
对现代人来说,健康是赢得一切的基石,如果失去了健康,拥有一切也是枉然,所以「养生风」正流行!著名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说:「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养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春季适合养肝,夏季应养心,秋老虎之时节应养脾,秋季应养肺,冬季应养肾,就是说人体五脏的生理活动,必须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才能与外界环境保持协调平衡,让健康永远跟随着你!
七、影响五脏健康的因素
古代医学中即认为,人体之所以会被疾病侵犯,不外乎有下列几项因素,例如七情的内伤—忿怒、喜悦、忧思、悲伤、恐惧、惊吓,饮食不节—如嗜食过酸、过苦、过甜、太辣、太咸的食物、食量不均衡以及不清洁的食物等,和外邪的侵犯—传染疾病、寒冷的天气、酷暑热气、闷湿的环境、干燥的气候、瘟疫等等。随着时空背景的转换,虽然现代的物质条件比古代更进步了,可是生活中影响健康的因素,不外乎是以上种种的延伸,检阅上班族的生活习惯,十之八九都会伤害五脏,莫不令人捏一把冷汗。
八、上班族五脏养生穴道与茶饮
除了要避免种种伤害五脏的生活习惯,上班族可以在午休时、下班后或睡前,任何零碎的时间,只需要5-10分钟,用原子笔顿(尾)端按压穴道,每个穴道一次按压5秒,约按个10次,5-10分钟后,再深呼吸喝口温开水,就能舒通五脏之气血;或是在家中煮好一锅药茶,用水壶携带一天份上班,在工作之余以药茶保健五脏,不但健康百分百,还能提振精神,增加工作效率!

与四季五脏养生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