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传统养生中的正气

传统养生中的正气

发布时间:2020-07-10 00:47:03

1、传统养生保健的原理和特点

(一)中国传统养生原理(1)
1.什么是养生

养生,指合理选用各种保健方法,通过长期的锻炼和修习,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目的的技术和方法。养生是为了自身生存和健康长寿,根据生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进行的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活动。

2.什么是中医养生学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人类生命规律,总结中国历代心理、生理保健经验,研究养生理论和养生技术,以实现人类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长寿命的目的。中医特别重视“治未病”,注意预防疾病。

3.养康一体的对象

除了正常人养生以外,以下的三种人是养生的主要对象:

(1)年老体弱者:人类在衰老的过程中,机体脏器与器官的功能逐渐衰退,这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因此需要延缓衰老,提高年老体弱者的生活质量。善养生者寿。

(2)各种慢性病患者:此类患者病程缓慢进展或反复发作,致使出现功能障碍,而功能障碍又加重了原发病的病情,形成恶性循环。养生不仅能帮助患者的功能恢复,同时有助于防止原发病的进一步发展。对慢性病患者的养生必须有针对性,有相应的有效措施与方法。

(3)各类残疾者:包括肢体、器官和脏器等损害所引起的各类残疾者,也包括精神疾病患者的养生。

4.精、气、血、神是养生的基本要素

精,是构成人体及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有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之分。先天之精来自父母;人出生之后,从饮食中获得的营养精华称为后天之精,先天、后天之精互相转化,互相补充,成为生命活动的动力基础。

气,是推动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也是推动各种生命物质在人体川流不息的动力,是生命活力的根本保证。人体生命力的强弱、生命的寿夭,完全在于气的盛衰。生命是气的产物。

血,是滋养人体脏腑、组织、器官,保证人体新陈代谢的基本物质,是人体内化生精、气、神、乳汁、经血、精液、体液等生命物质的物质源泉。血总是与气相伴而行,相辅相成,互养互化,共生共荣。

神,是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运动、知觉等。神以精血为物质基础,精、气充盈,神就健旺。所以,生命的健康与否,可以通过神的状况来判断。

“精、气、神为人身三宝”,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一盛俱盛,一衰俱衰。

由此可见,生命活动,是由精、气、血、神以及脏腑功能状态决定的。精、气、血、神充足,脏腑功能保持正常的动态平衡,人体才会健康无病,不易衰老,寿命才能得以延长。

5.影响人寿的因素

长寿是人们追求的目标,而衰老则是人类正常生命活动的自然规律。合理的养生和康复措施,可以延缓生理性衰老,阻断病理性衰老(早衰)的进程,从而延长人的寿命。影响寿命、导致早衰的主要原因介绍如下:

(1)中医的认识

①精气不足:肾精匮乏,生命就会早衰。造成精气不足的原因主要有:先天不足(在母体内发育不良)、性生活过度(纵欲)、疾病消耗等。

②营养不良:饮食是人体获取养料的来源,营养不良,包括摄入不足和吸收不良两方面。

③五脏受损:心藏神,肝藏血,肺主一身之气,五脏受损,全身功能都会受到影响,必然影响寿命。

④情志过激:长期持久的精神刺激或突然受到剧烈的精神创伤,就会引起体内阴阳气血失调,脏腑经络功能紊乱,从而加速衰老。

⑤劳逸失度:过劳或者过逸都对健康不利,不利于健康长寿。

⑥遗传禀赋:先天禀赋强则身体壮盛,精力充沛,不易衰老。反之,衰老就会提前或加速。

⑦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不良都会危及健康,促进早衰。
(2)西医的认识

西医认为自然环境污染是导致多种疾病发生的原因,也是导致早衰的重要原因;还有心理(或精神)刺激;不良生活方式、饮食、营养失节、遗传、疾病和意外伤害等原因,都会导致早衰。当代科学对衰老的原因提出多种学说。

6.顺应自然,天人相应——中国传统养生的基本理念

在传统医学的理论体系中,顺应自然是养生理念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养生保健,还是疾病的康复,所有的方法和机能,都体现着与自然相适应的特点,也充满辩证的观点。

(1)天人相应

中医认为,人生于天地之间,一切生命活动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必须随时随地与其保持和谐一致,这就是“天人相应”的思想。在养生实践中,必须遵循这一基本法则,才能取得良好的养生效果。而“改造自然”、“挑战自然”、“战天斗地”之类的思想和行为,在养生领域是不应提倡的。我们要适应季节、把握时间、顺从地理、适应社会,从而顺应自然,頣享天年。

(2)形神合一

形,是指人的整个形态结构,即肌肉、血脉、筋骨、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等组织器官,和气血津液等基本营养物质,是人的物质基础;神,指情志、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又指生命活动的全部外在表现,是人体功能的反映。这二者的辩证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神本于形而生,依附于形而存在,形为神之基,神为形之主。

形为基础:“形”是“神”的物质基础,中医的“五神”(神、魂、魄、志、意)、“五志”(怒、喜、思、忧、恐),分别由五脏(心、肝、脾、肺、肾)所生成。“神”需要大量的气血精微濡养。

神为统帅:人体起统帅和协调作用的是心神。生命活动表现出的整体特性、整体功能、整体行为、整体规律,都由神志管理、协调、统一。因此,养生时要以“养性”、“调神”为先。

形神共养:形神共养,即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和复健,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摄养和康复,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身体和精神都得到均衡统一的发展。

(3)动静互涵

阳动阴静:脏腑器官属阴,以静为特征,功能活动属阳,以动为特征。保持动静协调状态,才能使各器官充满活力,从而推迟各器官的衰老改变。

动静相济:大多数养生家提倡动静结合,以达到形神共养的效果。动静兼修,动静适宜,是中国传统养生的重要原则。

(4)协调平衡

协调人体自身的生理功能状态及其与外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平衡机体各系统和组织器官间的正常功能,以及机体与外界的物质交换,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

中和是养生康复的最高准则。中医所有理论的核心,是《内经》提出的“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即强调“中和”、协调平衡的观念也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人体的功能失调、对称失衡、状态失稳,是导致人体生理功能低下和早衰、疾病的重要原因。

祛邪是平衡协调的重要环节。中医非常重视“祛邪”,而养生更重视体内正气来祛除病邪,这实际上也是调节平衡思想的反映。

(5)正气为本

现代的养生观念,已经不再仅仅强调补充机体营养物质。真正的健康状态,应该是人体脏腑各项功能的正常运转。正气为本,从中医的观念分析,就是充分发挥和加强脏腑功能,使精微生生不息,废物排泄有序,这才是抓住了养生的根本。只有扶正祛邪,扶正固本才能延年益寿。

7.中国传统运动养生的瑰宝---太极拳

中国传统运动养生抓住了精、气、神“三宝”,调意养神,以意领气,以气推动血运,以气导形,通过形体筋骨的运动,使周身经脉畅通,营养整个机体。

而太极拳正是中国传统运动养生的瑰宝,上述中国传统养生原理在太极拳中有全面体现。太极拳与五脏、气血、形体、精神均关系密切,故养生作用明显,深受大众欢迎。太极拳可增强心脏、肺脏、脾胃、肝脏及肾脏的功能,使体内气血运行通畅。因此,使人形神兼备,百脉流畅,内外相扣,脏腑协调,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之状态,从而增强人体免疫力,促进健康,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2、中医说的正气是什么

所以说正气,是指人体对疾病的防御、抵抗和再生的能力。具体言之,不外乎阴阳之气、脏腑之气。脏腑之气中,尤重脾胃之气,因为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荣卫化生之源。另外还有心肾之气,因为心为君主之官,肾为先天之本。正气:整个机体的生理功能和抗病能力,称作正气。正气就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由于正气具有活力很强的不断运动者的特性,对人体生命活动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的作用,人体的正气,从整体来说,是有肾中精气,脾胃运化而来的水谷精气和肺吸入的清气所组成,在肾,脾胃,肺等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下所生成,并充沛与全身而无处不到。正气分类: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宗气:积于胸中之气,主要作用:走息道以行呼吸,惯心脉以行气血;营气:与血共行于脉中之气,主要作用:有营养和化生血液;卫气:卫在脉外,这些气都是正气

3、怎样理解人体中正气的概念?

正气是指人体抗邪的能力。正气是中医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它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包括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和抗病、康复能力而言

4、养生首先要扶正气什么是正气

中医学所指的“正气”,即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主要是指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用现代语言描述,正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动力,它包括了人体卫外防御功能、调节功能以及各种代偿功能等。正气充盛,让人体更好地适应外界的变化,减少疾病的侵袭,人体得病后更容易康复,故扶助正气是养生保健的根本任务。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中医学认为人体生病是由于正气虚弱,外界的病邪侵袭人体而致。《素问•评热病论篇》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不足是人体发病的根本原因,疾病的过程就是“正气”和“邪气”相互作用的结果。扶正气从脾肾着手
中医认为旺盛的正气,源于脾肾二脏,扶助正气,要从脾肾二脏着手。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脾胃功能的强弱是机体健康长寿与否的重要基础。正如《景岳全书》所说:“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可见,脾胃功能健旺是人体健康长寿的基础。现代科学实验证明,调理脾胃,能有效地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肾脏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过程,肾之精气的盛衰直接关系到人体健康和衰老。所以,历代养生家都把保护肾精做为抗病延衰的基本措施。
脾肾二脏关系极为密切,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二者先天生后天,后天充先天。脾气健运,必借肾阳之温煦;肾精充盈,有赖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进行濡养。
脾胃、肾脏功能的健运是人体正气的根本,也是保持畅旺精气神旺的根本。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人的健康是整体的,任何一个看似独立的脏腑功能其实都和其它脏腑关系密切。
要保持畅旺的精气神,提升正气,必须从整体调理身体内在的脏腑功能。同时,也不能忽视健康生活细节,合理的运动和饮食、科学的睡眠等生活习惯、这些同样也是提升、保存正气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分享0收藏0支持0反对0

5、养生养正气,如何维护好身体的正气?

这个我觉得首先是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应该早睡早起。

6、中医讲的正气是什么?

正气是生命机能的总称。与病邪相对来说,是指人体对疾病的防御、抵抗和再生的能力。

7、古人常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如何锻炼自己体内的“正气”?

善男子。复有十二种胜法。菩萨成就。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何等十二。

情绪之所以最能影响正,乃因情绪最为二元对立的特质。过去看《中庸》,总以为子思将“喜怒哀乐之未发”作为“中”,作为“天下之大本”,太有些小题大作。今日从二元对立的层面来看,则只有赞叹的分了。

只是作为普通的人,实在无法摆脱情绪,亦可以说,整个世界的努力方向便是为了制造情绪。现实世界里,人们把情绪分为好坏,并试图使世界向好的情绪方向发展。而在《中庸》里,似乎所有的情绪,既便是喜乐,都没有被看好。一方面,喜乐的后面就隐藏着哀怒,它们迟早要登台;另一方面,只要是情绪,都会无一例外地具备干扰中正的特质。这是圣人对待情绪的基本态度。那正气都包括哪些呢?
一者 安隐心。为与一切众生乐故。发菩提心。
二者 愍念心。他恶来加能忍将护不生异相故。发菩提心。
三者 大悲心。为荷众生大重担故。发菩提心。

四者 大慈心。为拔一切恶道苦故。发菩提心。
五者 清净心。能于余乘不生愿乐故。发菩提心。
六者 无染心。为离一切烦恼浊故。发菩提心。

七者 光明心。为求无上自性清净光明照故。发菩提心。
八者 幻心。能知诸法究竟无物故。发菩提心。
九者 无物心。能知一切无所有故。发菩提心。
十者 坚固心。于诸法中不可动故。发菩提心。
十一者 不退心。能证诸法究竟尽故。发菩提心。
十二者 度诸众生不生厌心。如说修行故。发菩提心。

8、中国传统养生文化

与传统养生中的正气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