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艾灸四大养生穴位

艾灸四大养生穴位

发布时间:2020-07-10 00:45:53

1、艾灸那几个穴位

为你推荐三个重要的穴位:
大椎穴传统中医称它为“诸阳之会”,是人体的“阳中之阳”,它处于人体战略要地,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足三里堪称人体穴位中最耀眼的“明星”之一,不管是专家还是入门级的灸疗爱好者,无不知其“大名”
对女性来说,三阴交穴尤其重要,可以说是女人的“不老穴”。它是妇科病的“灵丹妙药”,有人就把它称为“女三里”

2、艾灸 关元 神阙 足三里的顺序??

【艾灸注意事项】
1. 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偏离穴位。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2. 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3. 防火,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
4. 要注意保暖和防暑,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
5. 要掌握施灸的程序,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6. 注意施灸的时间,有些病证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
7. 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以后再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8. 防止晕灸,晕灸虽不多见,但是一旦晕灸则会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汗出等。出现晕灸后,要立即停灸,并躺下静卧,再加灸足三里,温和灸10分钟左右。
9. 注意施灸温度的调节,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用食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艾灸禁忌】
1、艾灸时先灸左方,再灸右方。
2、艾灸后半小时内不要接触冷水,不洗手、洗澡。
3、艾灸后要喝比平常多的温开水(绝不可喝冷水或冰水),有助排泄器官排出体内毒素。
4、皮肤过敏者不宜灸;身体发炎部位禁灸!。
5、大醉、大怒、大惊、大恐、过劳、过饱、过饥、情形下禁灸。
6、饭后一小时内不宜艾灸。

3、第五:养生题 提升人的正气的四大穴位是哪四个?

养生养什么?其实就是养人体的正气。因此,我们强调养生保健从根本上讲就是如何扶养正气,《金匮要略》治疗杂病的最大特点就是注重扶持人体正气,而扶正之中,又贵在脾肾。为什么这么说呢?肾是先天之本,脾胃是后天之本。脾肾一虚,正气则虚,因此扶养正气贵在温补脾肾。

中医认为,温补者,莫过于灸法,那灸哪里才能温补脾肾呢?宋代医家窦材在《扁鹊心书》中告诉我们,人于无病时,长灸关元穴、命门穴、气海穴、中脘穴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命矣。以上窦材提到的4个穴位,就是温补脾肾、扶养正气、延长寿命的要穴。

我们每天可以对这4个穴位进行艾灸15~20分钟,以皮肤发红为宜,可强壮元阳、理脾和胃,有增强抗病能力的作用,对于忙碌的现代人来说,平时也可以多按摩这几个穴位。

有人可能会问,这几个穴位我先灸哪个,后灸哪个啊?有没有顺序啊?有,我告诉你这个顺序是: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背部,后灸腹部;先灸头部,后灸四肢。这样我们就可以先灸背部的命门穴,然后再分别灸腹部的中脘穴、气海穴、关元穴。

中医讲“久病无实”“久病必虚”,慢性病一般会导致气血不足,需要用补的办法调。艾灸是温热的,所以能益气温阳,使正气充盛而邪不能害,故能起到很好的扶正祛邪、保健防病、养生益寿的效果。

孙思邈有言“要想人常安,三里长不干”,古语也有“针之不到药之不及,必须灸之”“家有三年灸,郎中不用来”的说法,可见艾灸之功不容小觑。

4、艾灸主要选哪些穴位?

不同的问题选不同的穴位,一般预防和养生的穴位有大椎、足三里、肾腧等等,恰好现在是咋三伏中,可以采用大椎、肺腧、膏肓、足三里来保健。
具体的问题欢迎追问,强采纳,谢谢!

5、艾灸哪些穴位可以去体内寒湿

一般湿气重都是因为脾胃寒湿引起。

建议艾灸中脘穴、神阙穴、气海穴、关元穴,足三里这些地方就行。
艾条也要好些的,个人比较喜欢用长生鹤的,可参考

6、艾灸穴位图的八大穴位

用手掌拍打背后的肾俞穴,每次拍打81次,腰部的酸疼感很快就减轻了。功效:经常拍打肾俞穴,既能培补肾元,又可以缓解腰肌劳损,保护腰部。

7、艾灸哪个穴位最养生?

足三里穴能够起到防病健身强壮的作用,俗话说得好人老先老腿,灸足三里穴能够使腿脚灵活可防止衰老预防百病。

8、常用的艾灸保健穴位有哪些?

◆灸身柱穴

身柱穴属督脉,在项后第三胸椎与第四胸椎之间。身柱有理肺气,补虚损,解疗毒,宁神志的功效。-
灸身柱能温补元阳,调和气血,促进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现代研究认为,灸身柱可以调节人的神经系统,可以防止神经衰弱,失眠症,头痛的发作,可以防止疲劳,促进肌体体力的恢复。灸身柱对小儿的胃肠道疾病,如消化不良,吐乳,泄泻,食欲不振等有防治作用。此外,对精神萎靡、夜哭,呼吸系统的哮喘、气管炎、百日咳、感冒、肺炎等都有防治作用。《养生一言草》载:小儿每月灸身柱、天枢,可保无病。-
◆灸大椎穴-

大椎穴属督脉,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大椎穴又名百劳穴,是督脉、手足三阳经、阳维脉之会,有“诸阳之会”和“阳脉之海”之称。-
此穴有解表、疏风、散寒,温阳、通阳、清心、宁神、健脑、消除疲劳、增强体质、强壮全身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大椎穴,可增加淋巴细胞的数量,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和E一玫瑰花环形成率,具有提高机体细胞免疫的功能。艾灸此穴,可用于老年人项背畏寒,用脑过度引起的疲劳、头胀、头晕,伏案或低头过度引起的项强不适、颈椎病,血管紧张性头痛等。-
大椎穴还有明显的退热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气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还可用于肺气肿、哮喘的防治。
◆灸中脘穴-

中脘穴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中脘穴有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甲乙经》载:“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中脘主之,亦取章门。”又载:“伤忧思气积,中脘主之。”《玉龙歌》说:“黄疽四肢无力,中脘、足三里。”-
实验观察发现,艾灸小白鼠“中脘”穴,能增加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艾灸中脘穴后能使胃的蠕动增强,幽门立即开放,胃下缘轻度提高,空肠黏膜皱襞增深、肠动力增强。艾灸中院有利于提高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和增强人的抵抗力,对于胃脘胀痛、呕吐、呢逆、吞酸、食欲不振等有较好疗效。

9、艾灸的四穴养生有没有时间讲究或先后次序?

随时可灸,因为人体随时在消耗。没有先后次序。怎么方便怎么来。

与艾灸四大养生穴位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