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养生知识 > 太极养生练习方法

太极养生练习方法

发布时间:2020-07-10 00:11:08

1、如何正确练习太极拳

练习太极拳功夫,一是要明理,二是要得法,三是要用功,三者缺一不可。
明理即学习太极拳的理论知识,学习拳经,主要是王宗岳著的《太极拳论》,《十三势行功心解》等,还要多读一些近现代太极拳明家如杨班侯、杨澄甫、徐致一、王培生等人的著作,对太极拳的提高有很大的实用性。
得法即要有正确的方法,所谓无法不成道就是这个道理,有了正确的方法才能练出真功夫。如倒撵猴的动作,除基本动作正确,还要讲究“内三合”和“外三合”,内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即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在练习站桩基本功时,腿上要站出功夫来,身上要练出内气来。37个势子都可以站桩,串起来就是一趟拳架子。还有大家都知道的气沉丹田,什么是气沉丹田,也就是自身能量的凝聚。但很少有人知道其正确的方法。比方说人的身体是一桶水,意念是一个球儿,气沉丹田存在这样三种情况,一是球儿的比重较大,象铁一样,刚一放入水里即迅速沉下;二是球的比重较小,象木头一样浮于水面,须用力才能把它按入水里,但一松手又马上浮上来;三是球的比重与水相同或略大于水,稍用意一按或不用意就能缓慢沉入水里。上述方法,第一种时间长了易得疝气,俗称小肠串气。第二种易使气压而不下,容易上浮,时间长了顶得胃难受。唯有第三种,用意念使其缓慢而均匀地下沉才是正确的方法。还有得气是什么样的感觉,我们称之为“八触”现象,即身体某些部位会出现冷热麻胀酸涩动跳等感觉。这些如果没有人指导,练功的人应付出偏差。所以练功必须要有老师的亲自指导,即必须有正确的方法,同时主要的是防止出偏。
1、卸掉本能力,周身人参下来、空下来,同时练上棚捋挤按、採挒肘靠八法和粘连黏随的太极劲。
2、将架势中的招法演习出来,了解掌握每招每势的劲路变化。
3、掌握劲路,即敌我双方的肢体运动规律,从而达到知已知彼,胜券在握。
5、增强内劲。要做到准确掌握和控制对方,心动不令人知,发之干脆有力,行之无形无象,必须要有较好的内劲,而推手是增强内劲的重要方法之一。
另外,推手还有增进人与人之间友谊,提高心智等诸多益处。
练习拳架是知已的功夫,推手是知彼的功夫,正所谓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打个比方说,把太极拳比喻为一棵大树,盘架子是树根,是基础,推手是树干,吃拿发放是树冠,光有树根是没有用的东西,没有树根和树冠,树干是没有生命的死木头,只在扎根坚实的树根、粗壮结实的树干,才能长出枝节茂盛的树冠来。
关于练什么拳好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论是哪派太极拳,只要是真功夫就好。所以练习太极拳最重要的不是选何种拳和问题,而是要向真正懂得太极拳,掌握的真功夫的高手明家学习,掌握正确的方法,并能坚持不懈,做到持之以恒,如果平均每天都能坚持2个小时以上,5年时间应该能收到比较满意的效果。我教的学生中,最短的3年时间就掌握了太极拳的基本要领。
太极拳的养生总是也是很多人关心的话题,太极拳是养生现技击并重的一种拳法,它的每招每势都对身形、意念、穴位等有严格的要求,既可攻防技击,又有促进气血运行,打通经脉之功效,所以太极拳还有非常好的强身健体效果。有人说,我练太极拳不为什么功夫,只为锻炼锻炼身体,不用向什么明师学习。我认为,强身健体和练习功夫一样,都要向真正的太极拳明家学习,真正的太极拳才能有更好的强身健体功效,否则就不好说了,也可能有一定的效果,但绝不会比真正的太极拳效果更好。
太极拳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和其它武术一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是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它既可以实战防身,也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还可以修身养性,提高人的意志和思想品德。学习太极拳不能好高骛远,急于求成,放弃胜负观念,放平心态,否则都将练不上功夫。有些人学习了太极拳之后,性格有了改善,心智有发提高,为人更加友善,所以太极拳又是一种修炼。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冷兵器时代早已结束,武术的作用已大不如从前重要,学的人越来越少,失传的东西却越来越多。今天的人练武术,也不再象前人那样作为一种与自然斗争和谋生的手段,而是更多地看重它的健身功能,衷心地希望太极拳这一中华武术瑰宝能够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2、练习太极的基本功

能上网的话就上百度找找高佳敏的视频,她的架子很工整,被誉为“太极女皇”

在学学24式、四十二式,开始先学动作,把动作的路线(手上的和脚上的)练熟,把架子摆得像时候,可以找个师傅学学

再者太极是很讲究技击的,每个动作都有其技击意义在里面,认真琢磨能把攻防体现出来才算把太极拳打出来

年轻人学陈氏的比较好
中年的学杨氏的养生好

3、练习太极拳时如何让全身放松,推荐六个方法

第一、要思想入静。心静才能体松,体松便于心静。两者互为其根,互相作用,相辅相成。如果练拳时边练边说话,不仅会使动作紊乱,内气外散(“内练一口气”),而且身体也很难放松,既达不到养生目的,也不利于技击。因此,练拳前一定要做好各项准备,从预备式开始,就要屏弃一切杂念,物我两忘,将思想全部集中到所练的套路上,镇定、沉着,专心致志,静心演练。
第二、要用意识引导行动,这是太极拳的运行法则。拳论说:“意气君来骨肉臣”、“用意不用力”。意是一身的统纲。前辈讲:“没有意,只有形,就是体操。”因此,行拳中一切动作都应由意念支配,以意领先,以意行气,以气运身,这样,全身的筋、骨、皮、肉和肌腱韧带才可得到彻底放松和舒展。
第三、要顺应阴阳,顺应自然规律,阴阳相和。一切动作都应是自身本能的“天然自动”,而非故意做作。动静相兼,虚实结合,曲直互用,蓄发互孕,刚柔相济。每个动作都应在规律的架构内活动,既不能不到位,也不能超越其界限。要掌握好分寸,适可而止,不能随心所欲或反序乱序,务使动作平常自然,轻松愉快,圆润和谐。
第四、要动作轻灵。“听之至细,动之至微”。轻起轻落,慢起慢落,点起点落。真正做到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身体不能“硬邦邦的”,落脚不“扑腾扑腾”的响。
第五、要“慢中求功”,这是太极拳与其他拳种的一个重要区别。演练时一定要以缓慢的速度进行,不急不躁,没有对快速、猛烈的追求,不仅不以'速度取胜',而且还应'以慢制快',只有这样,才容易便身心放松,没有紧张的心理和情绪;才能不用僵力、拙劲、犟劲,使肢体像春风杨柳一样,绵绵不断地向前行进。
第六、要适量运动,做到科学合理,安全实效,不要负重锻炼。如果运动过量,身体不仅不会感到轻松,反而容易造成不应有的损伤。要因人制宜,量力而行,把握好运动量。初学者要由简而繁,由易而难,循序渐进,不可贪多求快,急于求成。老年人和体质较差的对高难度动作不要强求,不要与年轻人攀比,这样,才能有益于身心,延年益寿。

4、太极拳的练习方法

贵在坚持

5、谁能教我太极拳内功的练习方法

什么是内功心法呢?由于太极拳来源于道家文化,所以其内功心法的表述多与道家文化的语汇和修道的阶梯进程有关。一般来说,太极拳是太极拳架、太极术、太极道的融合体。这里的太极架指的是形体动作,太极术指的是内功心法,太极道指道德修养。也就是说,真正的太极拳或者说太极文化应该包括以上3个方面的内容。如果只进行一方面的学练,则表明没有得到太极拳的真谛。如果只练太极拳架而没有内功心法(太极术),则只是在空描,没有深刻的神意气之内涵和功夫上身的内在体验;只有内功心法没有拳架的变化,则生命活动就缺少了的物质载体;只进行道德修养没有拳架(阳面)和内功(阴面)的滋润,则不易达到“延年益寿不老春 ”等太极拳修炼的终极目的。
我们应该明了,神意气本身就是道家文化的核心内涵和修道达真的修炼内容,是事理合一、理法不二的表述。对于太极拳来说,神意气也同样是构成传统太极拳艺之内功3个要素,所以,如果给内功心法下一个定义的话,我们可以这样认识:心法是符合生命活动及事物发展规律的途径和训练方法;内功是通过这些途径和方法训练所积蓄而成的能量及内向性的体验。或者可以这样表示,内功是指和太极拳形体动作(阳面)互孕的神意气所积蓄的能量,而心法则是积蓄能量的策略和途径。
内功心法之身心调整方略
内功心法的修炼主要是对神意气形的身心锤炼,这种锤炼不是随随便便进行的,而是通过一定程序的身心调整,使精神状态(意识状态)和生理状态(形体动作)从杂念纷呈的“五马分尸”和“四分五裂”状态,进入内心宁静(心中一静)、意识专一(专注一方)、气血通畅(气遍周身)、形体放松(松稳慢匀)的境界。如何做到这这些呢?首先要明确,这是一个长期的身心修养过程——“修” 是修正、修改、修复不符合太极拳拳理要求的身心状态,“养”是培养、培育、滋生出符合太极拳拳理要求的身心状态——这个过程要贯彻太极拳锻炼的始终,这其中,身心调整是进行内功心法修炼的前提条件。内功心法之身心调整的方略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无中生有。许多人都知道无极生太极这句话。但是,什么是无极,什么是太极呢?所谓无极者即“无”,所谓太极者即“有”,无极生太极即“无中生有”之意。此外,道家所说的“无极”也有身体的意思。身体这个无极处于寂然不动的状态就是“无”。如果这个“无”有了运动,比如,我们的心(头脑)发出指令,所谓的“ 心为令”——念头(意念)一动,这就是太极的动,也就是身体里边有了“有”,这个“有”是神(精神或者意念的发韧点)意(意念)气(内气和外气)的变化及运动。这就是无中生有。这个“无中生有”也是指太极拳爱好者通过长期的习练和体悟而产生一种特异能量、一种新生物质的过程——太极拳老前辈所说的“身上有了东西”,或者说“功夫上身了”——通过假借修真或意念造型导引这种特异物质的产生和聚积过程,也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无中生有乃太极拳内功修炼的总纲。
2 神为主宰。太极拳强调神为主宰。神是指人的精神、意念的发轫点。比如,做任何太极拳的过程必须做到松散通空。意念想“松散”、想“通空”等都是神为主宰, 也就是意念在里面起主导作用。主宰就是要发挥主导的作用——让自己的精神气质和意念的发轫点做主人、发指令。神为主宰,主宰谁?其中一方面就是主宰意念的运动。也就是练拳的过程中只管意念不管气。气是被姿势催发出去的。一开始练太极拳就以神为主宰,养成了这样的思维习惯,则“阶及神明”的境界就有达到的一天。如果不养成“神为主宰”的习惯,而是“形体主宰”、“气为主宰”,则就会真正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
3 调整虚实。调节虚实的关键是分清虚实——重心所在为实。怎么调节呢?主要从两个方面努力。第一,从形体上调整虚实。1先要把两只脚的重心调一调(往当中调),使身体左右平衡;2用脚来调整;根据具体情况把重心放在脚掌、脚心或脚后跟,使身体前后平衡;3通过整个身体的平衡调整虚实。不同的动作当中有不同的姿势来互相平衡。第二,要从意念上调整虚实。意念往哪放,气就跟着过来往哪儿集中,这儿就是实;相反的方向气少了,那边就是虚。意念所在处为实,意念不在处为虚——在锻炼的过程中多注意这个问题。此外,在运动的时候,如果有往前的力量,则意念要向后;如果有往后的力量,则意念要往前。
4 圆活绵联。一般来说,圆有几个方面的意思。第一,在动作构成上,每个动作的运行过程中要有圆的内容在里边。第二,形体各个部分之间要圆。若不圆就容易僵, 一僵气就停滞了,就不通了。这就是所谓的“圆空法生”。怎样才能做到圆的呢?按照太极拳“腋窝像夹着个热馒头”、“勒腰束气把裆撑”等要求调整好身形。绵联不断的内涵主要有3点:1动作的绵联——动作绵联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姿势无论怎么动在运转过程当中要绵联不断,也就是动作要均匀;绵联的另一个意思就是动作间的转换要绵联。2气的绵联——每做一个动作,不能光想着形体,还得考虑气。3意的绵联。太极拳为了把两手的气炼整,主要采取的方法就是两手一合一开的同时,想着手里边有球,跟着胀大,一撒手就掉了,这么连着动,意的绵联就容易养成了。
内功心法之秘要诀窍
千百年来,太极拳的内功心法之秘要很少形成文字,形成文字的东西永远表述不清身心的感觉和身心的独特体验。这些感觉和体验是内向性运用意识引起的内气催姿势的变化规律,这些规律,就是拳家们所说的内功心法。现在,我们择其要地简述其中的部分内容。
1 周身一家。周身一家是传统太极拳家最为推崇的太极境界之一。周身一家就是时刻保持周身的整体性,不顾此失彼。任何动作都是有前就得有后,有左就得有右,不能光想到一个方面。如何做到周身一家呢?太极拳老前辈们留下了许多方法。第一,身如钟鼎。要求不管坐着还是站着,都要意念像一口钟一样把整个身体都罩起来,这样周身的气也会整起来。第二,内外相合。传统的养生法要求周身一动无不动,如何做到呢,主要的方法就是有内三合和外三合。内三合要求把神意气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外三合主要是用意念把肩和胯连上,把肘和膝连上,把手和脚连上。意念这样一连,百会再一提,感觉就不一样了。此外,内外相合的方法有3圈相摞等。第三,一身备五弓。“一身备五弓”的五弓是:脊柱一张弓,上面弓梢是大椎到枕骨,下面弓梢是尾闾,弓背是脊中到阳关(这个弓背较长一点);上肢一张弓,肩到脊柱和手分别是弓梢,肘关节是弓背;下肢是张弓,胯骨到骶髂骨和脚分别是弓梢,膝关节是弓背。每个弓梢都不是一点,而是展开的。如何做到“一身备五弓”呢?关键是用五弓之意来代替躯体。
2 内外相合。随着功夫境界的提升,“外三合”和“内三合”有了基础,还必须做到内外相合。如何做到内外相合呢?可以用意念造型的办法,假想自己的身体是一个大圆气球,在球内有一个水平线和垂直线相互交叉的十字,十字交叉处在圆心,好比是自己的中心点。练拳时要求的“四梢平”就是指十字横竖线的四个端要保持平衡。找平的要领是:十字的横线标志着两肩相平,保证人体不致倾斜;十字的竖线垂直在百会穴与尾闾之间,从而就能体现出“虚领顶颈”和“尾闾松垂”的内涵。胸椎前侧的十字线交叉点即是身体的中心点,这是练习太极拳必须注意的关键之处。内外相合要求把身形和内劲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出太极拳的特殊功能和作用。但是,这种结合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只有通过认真钻研和刻苦磨练才有可能实现。
3 松散通空。有的老师讲松散“就像十三层塔层层叠叠”,有的老师比喻松散“像烟灰一样松散”,而汪永泉所传扬式太极拳老六路的秘法就是练“三道气圈”——这是直接练习松散通空的保密之法。经常进行三道气圈的训练,逐渐就会“气遍周身不稍滞”,不光能感觉到自己身上的三道气圈,甚至能感到对方的三道气圈(这还只是初级的神明),揉手时可以运用这三道气圈,比如,用自己的气圈或者自己的意念非常快地碰对方的肩圈或者胯圈,则对方会被弹到拙力所远不能及的距离等。当然,我们现在练三道气圈主要还是为了养生。如何进行三道气圈的训练呢?用“意念造型”的方法——用意念道出一个三道气圈的形象来——等练得有了基础,自然就会有感觉。刚开始只能是想像(意识导引的意识圈),然后是气的因素强化,到最后自然而然形成了“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弥漫圈。

6、中老年人练太极养生需要注意什么

1、老年人学习练习太极拳建议选择杨式太极拳或者同类风格的国家简化太极拳套路。这类较柔缓、舒展,动作也不难记,姿势功架大方端正,比较适合中老年人。2、中老年练太极拳应以悟拳、养拳为主,宜柔不宜刚。以养气、养心、养血、调气、培气、练气、练内功为主,不需要可以追求发力。把练精、气、神放在首位,久而久之身体素质增强筋骨皮也同样达到锻炼的效果。3、根据中老年人身体特点,太极拳很注重身体的内在感悟,中老年人在思维理解往往较强的,所以学习练习太极拳不要心急,务必注意端正自然放松来练习。中老年人因长期习惯,感觉身体内在的细微体悟会有早有晚,务必耐心静气坚持学习练习。而且,应该谨守四个原则为宜:一是拳架宜高不宜低;二是练习速度宜慢不宜快;三是意识追求宜柔不宜刚;四是练习安排宜勤不宜多。

7、如何练好太极拳

我个人认为,首先,必须先拜一位明师为师,有明师教授你太极拳就会在练太极拳过程中少走很多弯路,也是能够掌握太极拳精髓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其次,自己要勤奋刻苦练拳,必须一天要保持一定时间(最好保持8小时以上时间练拳)和一定练拳量(保持每个套路以3、4十遍的练拳量);第三,要有一定的悟性,以及对太极拳的理解力;第四,做动作要标准、规范正确;第五,按照太极拳的十大要领,以及每个动作要领练拳;第六,对于太极拳的基本功一定要练扎实;第七,通过长时间练拳实践积累经验;第八,一定要按照太极拳所要求的,到哪个阶段学哪个阶段的东西。以上几点虽然总结的可能不全面,但至少做到这几点就可以练好太极拳。其他的一楼的兄弟已经讲的很清楚了。

8、求太极拳锻炼的基本要求的全本,如《太极拳养生》。越详细越好。回答好的还有加分!

百度文库有《陈式太极拳养生功》,不行吗?陈正雷大师的

9、练什么太极拳养生最好

太极拳养生学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它和道教文化相结合,融入了道教中的精华——静字,同时它又是一项武术运动,太极是一部充满阴阳矛盾而又对立统一的辩证学说。其神玄绝妙不能一日而成。需要日积月累的修炼和领悟才能达到太极拳养生效果。
太极拳养生是动静、虚实、开合、吞吐、刚柔、攻守、奇正、上下、内外、左右、进退等阴阳交替运动。人体各系统生理机能内部或机能之间,通过这种阴阳的交替,进行二元或多元交替运动锻炼,克服对偶失衡状态。
太极拳学静势动态的平衡,动中的秩序与和谐,自然与人的相对应而一致。只有平衡才有包容性,才能改变人的心灵、性情、气质和风貌,才能提高人的修养和理性。对太极拳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才能练好太极拳。
根据前辈拳论和自己多年的实践体会,总结了三练三不练的练功法则,即练理不练力,练本不练标, 练身不练招。
一、练理不练力
“理”就是太极拳的道理、原理。太极拳练的是大道,即太极阴阳转换中阳极 生阴、阴极生阳的原理。太极拳刚中寓柔,柔中寓刚,刚柔相济;虚极生实, 实极生虚,虚实转换。通过精神集中、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意到气到形随的 练习,做到一动全动,周身相随,内外相合。练功时循规蹈距,顺其自然,不 能急于求成。练力指的是练习气力,这种练习虽然将局部力量练得很大,但这 种力量是拙力、僵力,缺少灵性,为太极拳家所不取。
二、练本不练标
“本”是指本源、根本,即肾中元气和下盘功夫。肾藏元阴元阳,为先天根本、 发气之源。肾气充足,则五脏得养,肝、心、脾、肺、肾各行其职,故能精力 充沛、力量充足、反应灵敏、身体协调。内气充盈为本源之一。其二是指在周 身放松的基础上,气纳丹田,沉入涌泉,达到上盘灵,中盘活,下盘稳固,落 地生根。“标”是指以练习身体各个部位的力量和硬度为主要目的的局部练习 方法。太极拳是内功拳,内外兼修,以练内培元为主,“培根润源”,“培其 根则枝叶自茂,润其源则流脉自长”。
三、练身不练招
练身就是练整体功力,招则是每一动作的攻防含义。初练太极拳的人,往往最 爱了解每招每势的用法。如果单从招势上去解释和理解太极拳用法及内涵,不 可能得到太极拳之精髓。练太极拳必须经过熟练套路、动作正确、去僵求柔的 过程,使周身相随,内外相合,内气充实饱满,把功夫练上身。太极拳主要是 训练自身整体功力,在临敌应用时则根据客观形势,舍己从人,随机应变,并 不拘泥于一招一势。内气充实了,全身尤如充满气的球体,有感皆应,挨着何 处何处能击。如拳论所说:“到成时,敌人怎来怎应,不待思想,自然有法。”
总之,太极拳行功走架要求松静、柔和、缓慢,能耐下心来,心平气和地练拳,产生急躁情绪,结果会适得其反。太极拳是一个长期的身心修炼过程,在行功走架上怡养浩然之气,达到身心双修,自然水到渠成。此做才能真正达到修养身性的养生作用。

与太极养生练习方法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