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龙虎山在道教里面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
龙虎山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在鹰潭贵溪县(今贵溪市),仙人张巨君主之。龙虎山为道教正一道天师派"祖庭",张道陵于龙虎山修道炼丹大成后,从汉末第四代天师张盛始,历代天师华居此地,守龙虎山寻仙觅术,坐上清宫演教布化,居天师府修身养性,世袭道统63代,奕世沿守1800余年,他们均得到历代封建王朝的崇奉和册封,官至一品,位极人臣,形成中国文化史上传承世袭"南张北孔(夫子)"两大世家。上清宫和嗣汉天师府得到历代王朝无数次的赐银,进行了无数次的扩建和维修,宫府的建筑面积、规模、布局、数量、规格创道教建筑史之最。龙虎山在鼎盛时期,建有道观80余座,道院36座,道宫数个,是名副其实的"道都",是道士的世界王国。
2、正宗龙虎山天师教的修炼法决、拜求
天师教以符箓斋醮见长,就是画符驱鬼作法事等等。如果学武术去找全真教好了。
但是这个天师教也不是随便就可以入的。想入的人必须到龙虎山天师府接受学习,学习合格后天师府颁发“毕业证书”——道教说法叫“授箓”,这样才算加入道教了。全国只有这么一个地方可以授箓。
3、龙虎山道教协会正规吗?
正一道的祖庭,因祖天师立教也被称为道教祖庭,是合法的,正规的道教开放场所
4、龙虎山道教是正一道还是全真道?
道教天师府所在地。张道陵祖师曾在龙虎山修道。是道教符箓派(正一派)的主庭。还是道教发祥地之一龙虎山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西南20公里处贵溪县境内,是道教正一派的祖庭。东汉中叶,正一道创始人张陵曾在此炼丹,传说“丹成而龙虎现,山因得名”。据道教典籍记载,张陵第四代孙张盛在三国或西晋时已赴龙虎山定居,此后张天师后裔世居龙虎山,至今承袭六十三代,历经一千九百多年。
5、道教那个派能学习道德,养生,驱鬼厉害点,推荐
正一派的驱zd鬼异常厉害,自茅山衰败后正一派的驱鬼,奇门遁甲就是道家最强了,而且正一的最高部门就是大名鼎鼎的天师府。养生道德嘛就是全真了,现在见的那些道观道士大部分是全真的,他们就是主修养生,修道。最高部门是北京白云观,也是中国道教协会的总部。注 要找正宗正一派道士很难,因为回正一派是居家,可娶亲,可食肉。而且真正高手没几个很张扬的。另外还有就是五雷派,总部是五雷山。还有五奶派在福建为主。香港的还有狐仙派,黄大仙派。都是很强答的。
6、道教龙虎山?
有善信问我,为什么现在道教不如佛教发展的好,这是什么原因
这个要从道教的历史说起,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三公将军张角、张宝、张梁他们就是道士;汉中张鲁是张天师的后裔,也修道诸葛武侯精通奇门遁甲也在道;左慈杯酒戏曹操,左慈精通道法,也是道士;吴国于吉被孙策所杀,也是道士他们都影响了政权或戏弄了政治家,所以从东汉开始道教被贬低了。而佛教的传入也影响了道教,道教更被些和尚所指为“邪魔外道”而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非常兴盛直到宋朝丘处机祖师去蒙古见成吉思汗,化解兵戈,中原人才对道教有了新看法,而真正三教合一是元末明初张三丰祖师为改变道教所传是“邪魔外道”的看法才开始定论为儒释道三教合一,这样有了中国的传统品德底线和佛法无量的背景,才讲道教逐渐兴盛,但到了清朝,清王朝信奉萨满和佛教
对道教也不感兴趣,所以道教一直没有佛教兴盛,而道教本身的教义就是“道法自然”,所以很多道士都不去问红尘之事,各修各道!而道教教徒弟也皆为密授,不是佛教的普渡众生!天降雨露不润无根之草,道法无边之度有缘之人!全真和正一虽然法门不同,但各有所长,成道者,集大成,欺师灭祖并不是拜的师父多,欺灭的意思你得搞明白,只要尊师重道足矣!外教永远吃不掉道教,就像外国人永远 占领不了中国一样的道理!道教永远是中国的!
7、龙虎山道教意欲何为?
真道者,以天为道,包世间万物,神神鬼鬼名名利利,人心作怪而已。
8、龙虎山的道教文化是怎样的?
自从宋徽宗建造了天师府之后,张道陵的后嗣也逐步受到了朝廷重视,龙虎山的正一道便开始兴盛起来。在宋代期间,宋王朝在龙虎山建造了大量宫观。一是旧有几座宫观得到了扩建和赐额;二是新建了大批宫观,宋代新建的宫、观、庵和院近20座。
其中,有建于1056年至1063年间的凝真观。1102年至1106年间的静应观和祈真观。1107年至1110年间的灵宝观。1119年至1125年宣和年间的逍遥观。1208年至1224年间的金仙观等。
另外,宋代还建有云锦观、仙隐观、归隐庵、蒙谷庵和天乐道院等。
在这个时期,龙虎山正一道掌教的是张道陵的第二十四代至第三十五代后嗣。从第二十四代天师张正随开始,每代天师都曾被诏面圣,并被赐予“先生”称号。
其中,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和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最得朝廷恩宠。
在1104年,宋徽宗召见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张继先与宋徽宗相谈甚欢,于是宋徽宗赐号张继先为“虚靖先生”。
第二年的12月,张继先回到了龙虎山。这次面圣,张继先的父亲和兄长全都被赐予了爵位。而第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先后被封为“正应先生”和“仁静先生”。这些都表现出当时宋王朝对龙虎山道教的支持和重视。
正是因为宋王朝的支持,在宋代初期龙虎山便成为与江苏茅山和江西阁皂山并立的三山符箓之一。
后来经过200年至元代,龙虎山的正一道便跃居成为了三山符箓之首。此时,龙虎山正一道达到了鼎盛时期。
在龙虎山正一道的鼎盛时期,掌教的是张道陵第三十六代至第四十一代后嗣。
从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起,每代天师均被元王朝封为天师或真人,让他们主领江南道教。至第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时,朝廷更封他为正一教主,让他主领三山符箓。也正是因此,龙虎山道教成为了诸符箓派之首。
在这期间,龙虎山出现了大批著名道士。这些德高望重的道士一部分被输送到了大都燕京,由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的弟子张留孙组成了一个规模较大的龙虎山道教支派玄教,用来主领江南广大地区的道教事务。
例如,张留孙,又称张宗师,是张宗演弟子,被元世祖忽必烈授以江南诸路的道教都提点之职。剩下的道士则留在了龙虎山,管理山上的道教事务。其中也不乏杰出的道士。李宗老,达观院道士,是著名玄教道士吴全节的老师。在1264年至1294年间被授江东道教都提点,主持本山上清宫。吴元初,龙虎山高士,就学于道教学者雷思齐,所著诗文集为《元元赘稿》,元代著名学者、诗人虞集为之作叙说:
元初服黄冠以自隐,无所营于时,故无所争于人,交游天下名士,诗文往来,皆一时之盛。其言温而肆,清而容,杂而不厌,几于道者之乎?
张彦辅,龙虎山道士,精绘事,元代著名学者、诗人虞集曾为其所作《江南秋思图》赋诗。另外,在此时期,元王朝还对龙虎山道教宫观进行了修正。它除了对龙虎山原有宫观进行了修葺以外,又新建了大批的道教宫观。
据元代散文家元明善和清代正一道道士娄近垣所写的两本《龙虎山志》中的不完全统计,新建的宫、观、庵和院多达37座。这些道教宫观大部分都是由元世祖忽必烈建于1264年至1294年间,有文惠观、乾元观、会真道院、望仙道院、八卦庵、止止庵、太极庵、西华道院、东山道院、云山道院和瑶峰道院等。
在宋元两代,龙虎山道教发展极为迅速,其中大部分道观都是在这两个时期建立起来的。但是这些建筑后来因为遭到了天灾兵火,大多被毁,后存留下来的仅有天师府一座,上清宫、正一观等宫观都是后来重修的。
但是,从那些被毁的道教宫观遗址上,可以看出当时道教文化的繁荣和昌盛。
龙虎山之所以成为“道教第一仙境”,也是有其必然性的。龙虎山在风水学上,堪称是独一无二的经典。风水最看重的就是理想环境的选择,而风水的理想环境主要由山和水构成,其中尤以水为生气之源。
石为山之骨,水为山之血脉,两者本身就是有机融合的,更何况龙虎山的山水暗合了道教太极阴阳教理,所以龙虎山成为道教祖庭是具有一定必然性的。
9、关于龙虎山道教的问题
供奉的应该是正一道创始人张道陵,张天师主宫上清宫在唐会昌中名真仙观,宋祥符(1008~1016)间敕改上清观,经几次扩建,政和三年(1113)改名上清正一宫。后再经扩建,至南宋时规模已甚为可观。原张天师庙,宋崇宁(1102~1106)中改名演法观,咸淳(1265~1274)间重建,明嘉靖乙卯(1555)重修,改额正一观。南唐保大(943~957)中赐名的三清观,元至大(1308~1311)间升冲虚至道宫。二是新建了大批宫观。据元明善和娄近垣所撰两种《龙虎山志》的粗略统计,可确定为宋代新建的宫、观、庵、院,近二十所。计有:建于嘉祐(1056~1063)间的凝真观,崇宁(1102~1106)间的静应观、祈真观,大观(1107~1110)间的灵宝观,宣和(1119~1125)间的逍遥观,嘉定(1208~1224)间的金仙观,嘉熙(1237~1240)间的紫霄宫、真元宫、真应观,南宋宁宗朝(1195~1224)的归隐庵,AE咸淳(1265~1274)间的瑞庆观,北宋徽宗朝(1101~1125)的浑沦庵、靖通庵。AF另有建于宋,而不明具体创建年代之云锦观、仙隐观、归隐庵、蒙谷庵、天乐道院等,亦分别见于二种《龙虎山志》。
好像没有紫光殿。。。。。。。。。。。